最新《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2016年全国iii卷高考题名师资料合集

合集下载

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程i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程i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程i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程I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适用地区: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三)(含答案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三)(含答案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三)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笔记”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但“笔记”的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传统。

先秦诸子散文中许多征引神话传说、轶事传闻来阐明政治主张的论辩素材,也是笔记的源头。

我们熟知的《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也有“笔记”之意。

章太炎说:“《论语》为师弟问答,乃亦略记旧闻,散为各条,编次成帙,斯曰《论语》……亦犹古言方策,汉言尺牍,今言札记矣。

”中国历代笔记浩如烟海,体系非常庞杂。

近人刘叶秋先生撰有《历代笔记概述》,将笔记分为小说故事、历史琐闻和考据、辩证三类。

前一种近似于古人所称的“说部”“小说”。

而历史琐闻类笔记,也有人视为历史笔记,有着补正史之缺的重要史料价值。

“考据、辩证类”则是比较狭义一些的学术笔记,以随笔等形式记录作者的学术见解和思想观点。

中国古代学术笔记源远流长,两汉经注、章句训诂实已开学术笔记之先路。

大体而言,在中国古代笔记史的发展过程中,魏晋南北朝以大量的志怪笔记为特色,唐代笔记以历史补逸、轶事、琐闻为大端。

考辨类笔记从杂史琐记中真正分化出来,是到了宋代的时候。

学术笔记随着宋代考据与辨证之学的发展而兴起,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洪迈的《容斋随笔》等是古代学术笔记中举足轻重的作品,其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出入百家,考辨色彩浓厚。

学术笔记在元代得以继承,刘埙《隐居通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分别为元代初年和末年学术笔记的代表作,记叙、考证、议论兼具。

明代虽有学风空疏之讥,但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尚为可观。

清代学术笔记蔚为大观,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论及清代学术说:“大抵当时好学之士,每人必置一‘札记册子’,每读书有心得则记之。

《顾炎武手不释卷》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顾炎武手不释卷》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顾炎武手不释卷》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顾炎武手不释卷【原文】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译文】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要许多马和骡子随行,用来装书。

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

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解释】(1)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旅行。

先生,指顾炎武。

(2)厄塞:险要的地方。

(3)曲折:详细情况。

(4)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5)坊肆:坊:街肆:商店、店、客店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6)对勘:核对校正。

(7)径行:直接行走。

(8)诸经注释: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

(9)熟:仔细认真。

【阅读训练】1、解释:(1)以:;(2)询:;(3)或:;(4)发:;(5)足:;(6)诸:2、翻译:(1)或径行平原大野:(2)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1、解释:(1)用;(2)询问;(3)有的;(4)打开;(5)值得;(6)各种2、翻译:(1)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

(2)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凡顾炎武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坐在马背上背诵经黄,“偶有遗忘”,还要找书认真复习。

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还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顾炎武作品(含解析)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顾炎武作品(含解析)

文言文专题训练-------顾炎武作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友人论学书【明】顾炎武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

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所罕言也。

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

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

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已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学”。

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

”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

”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以之博学。

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

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人弟子之贤于子贡,祧【tiāo】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

谓“不忮【zhì忌恨】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

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耻之于人大矣。

”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2016年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

2016年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

2016年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学习之道(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学习之道(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学习之道(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学习之道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抄书自序顾炎武炎武之先家海上,世为儒。

自先高祖为给事中,当正德之末。

其时天下惟王府、官司及建宁书坊乃有刻板,其流布于人间者,不过《四书》《五经》《通鉴》、性理诸书。

他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

嘉靖间,家道中落,而其书尚无恙。

而倭闌入江东郡邑,所藏之书与其室庐俱焚,无孑遗焉。

洎万历初,而先曾祖历官至兵部侍郎,清介之操,虽一钱不以取诸官,而性独嗜书,往往出俸购之,及晚年而所得之书过于其旧,然绝无国初以前之板。

而先曾祖每言:“余所蓄书,求其有字而已,牙签锦轴之工,非所好也。

”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二十年来赢幐担囊以游四方,又别有所得,合诸先世所传,尚不下二三千卷。

其书以选择之善,较之旧日虽少其半,犹为过之。

自少为帖括之学者二十年,已而学为诗古文,以其间篡记故事,年至四十,斐然欲有所作;又十余年,读书日以益多,而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

本生祖赞善公文集至数百篇,而未有著书以传于世者。

昔时尝以问诸先祖,先祖曰:“著书不如抄书。

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人也;今人所见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也。

小子勉之,惟读书而已。

”先祖性豪迈不群,然自言少时日课抄古书数纸,今散亡之余犹数十帙,他学士家所未有也。

自炎武十一岁,即授之以温公《资治通鉴》,曰:“世人多习《纲目》,余所不取。

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

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

”念先祖之见背,已二十七年,而言犹在耳,乃泫然书之。

(选自《亭林文集》卷二,有删改)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 B.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 C.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 D.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炎武之先家海上”中“家”字与《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家”含义不同。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

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作为一代通儒,顾炎武在诗文创作上提出了不同于俗的独特见解,他提出了诗主性情,不贵奇巧的深刻命题,强调文以明道文须有益于天下的创作主张,并在对古代诗歌传统的推原考究中重新阐释诗学传统的价值和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供大家分享。

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原文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

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心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

其弟子潘未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蛮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

两寸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

数百幢明清四期的民居静静伫立。

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①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

礼拜的“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到处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醇厚从容。

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这是在西递村。

②在都市的暄哗....的民间..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生活。

从远处眺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繁杂/繁复)精致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

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式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③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A.蜚(fēi)暄哗B.幢(zhuàng)宁静质朴C.伫(chù)纯粹D.淳(chún)淋漓尽至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优美领略繁杂B.幽美领略繁复C.幽美领悟繁复D.优美领悟繁复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2016全国高考语文3卷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2016全国高考语文3卷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全国Ⅲ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使用地区:重庆、广西、陕西,四川)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8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邹,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2016年高考试题(山东卷)——语文(含答案)

2016年高考试题(山东卷)——语文(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总分值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一、〔每题3分,共15分〕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蛮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

两寸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

数百幢.明清四期的民居静静伫.立。

高达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

礼拜的“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到处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醇厚从容。

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这是在西递村在都市的暄.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

从远处眺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繁杂/繁复〕精致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

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式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表达得淋漓尽至....。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A.蜚〔fěi〕暄哗B.幢〔zhuàng〕宁静质朴C.伫〔chù〕纯粹D.淳〔chún〕淋漓尽至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优美领略繁杂B.幽美领略繁复C.幽美领悟繁复D.优美领悟繁复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①B.②C. ③D.④4. 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欣赏。

《顾炎武传》阅读训练

《顾炎武传》阅读训练

《顾炎武传》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诸生.生而双瞳.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查茎丝芏,重±壁塞丝塑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我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精韵学,撰《音论》三卷,墨奎竖垦查虐宣堕,丕鱼堡.(节选自《清史稿?顾炎武传》)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目十行下目.看一眼B.见明季多故故:变故C.呼老兵卒询曲折曲折:道路弯曲回转等情况D.始居陕之华阴居:占选择建都之处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幸而得脱望之而不见所畏焉B.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以一仪而当汉中地C.炎武自负'用世之略渺沧海之一粟D.所至辄小试之佯狂而不知所之者3.下列各句分成四组.都能表现顾炎武有"复明,? 思想或行动的一组是()(i)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③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④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⑤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⑥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A.①③B.②④c.③④D.⑤⑥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记开头简要介绍顾炎武的籍贯,名字等,特别突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眼睛.以及他的聪颖过人B.顾炎武事亲至孝.明末时社会动荡.南明灭亡后.他就侍奉生身母亲王氏到常熟躲避战祸C.母亲临死时告诚顾炎武不可在清朝为官.顾炎武矢志践行.他四处奔走.选择定居之处时,也不忘以有利于复明大业为条件D.顾炎武是个既怀大志又不忘治学的奇人.甚至骑在马鞍上也要默诵诸经注疏.他一生治学成果丰硕.着述宏富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2)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3)~F-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参考答案11.D(("卜居"在文中的意思是"选择安身之处")2-A(A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修饰关系,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短语,表承接关系B都是"用,拿". 介词.C都是结构助词,的.D都是结构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词组.)3.c(①写顾炎武明末求学的动机.与"复明"无关;②是乱世时孝敬母亲的表现,⑤属治学表现.⑥是治学的特点)4.B("嗣母"为后母,不能理解为"亲生母亲")5.见"参考译文"(各句关键词:(1)负,遂,所至(2)慕,持(3)虚怀,假)【参考译文】顾炎武,字宁人,原名顾绛,昆山人.是明朝生员他天生双瞳.中间白而周边黑.读书时一目十行他看到明朝末年多有变故.便研究经民治国的学问.南明的都城失陷之后.他侍奉继母王氏到常熟躲避战祸昆山县令杨永言发起义兵.炎武和归庄就一起追随他鲁王授予他兵部司务.后来鲁王失败. 他幸而得以逃脱.母亲于是绝食而逝. 死前告诫顾炎武不要在清廷做官唐王召他任兵部职方郎.因逢母丧而没去, 后来他便离家不返.塑叁鱼查堂錾塑宣丝垫全堕型,他便小试一二.他在山东长白山下垦田,在山西雁门之北,五台山之东放牧,积有千两黄金的收益.他遍历关塞, 四次拜谒孝陵,六次拜谒思陵,最后才在陕西的华阴县选择居室.他说:塑之人仰慕经学.看重有才德而隐居的人.对时政采用公正的舆论.实为其他地方所少有:而华阴是关河要隘.控扼四方.即便是足不出户.也能见到天下的豪杰之人.听到天下之事一旦有警报,入山守险,不过是十里之遥;如果有志于四方.那么一出关门,也有高屋建瓴的便利"他便在那里定居下来顾炎武生平精力过人.从小到老.不曾一刻离开过书本大凡所到的地方,他都用两骡两马来运书:经过边塞亭障.便喊老兵来询问地形道路的情况.有与平时所听到的不相合的.立刻打开书籍来对照勘察:在平原大野上行走.就在马鞍上默诵诸经注疏.顾炎武的学问.大都以避免奢华.讲求实际为重大凡国家典章制度,郡县城邑的掌故,天文仪象,河道漕运,军事农政之类.无不深入探索其原委.考证其得失.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另外还有《肇域志》一编.是在考察探索之外,加上图经而成.他精于韵学,撰成《音论》三卷他又广交有贤才的豪杰长者.虚:兰墨丝堕,盎丕墨亟鱼放松要求田园诗:开轩面场■.把酒话桑麻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闲适清新的田园牧歌生活. 借以表达对现实的感触,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歌. 就内容而言,有对农村自然景物与田园生活图景的描绘:有对农忙欢歌及多彩乡村生活的描写;有对农民劳动艰辛,生活惨痛的反映和对官府剥削,赋税苛重的深刻揭露:也有壮阔山川I景色的描绘,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等田园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筒,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既要感知作者的身世.做到知人论世,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又要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高考链接】(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山屠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解析】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颔联一"遍"一"稀"形成鲜明的对照."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颈联用"嫩竹"对"红莲"."新粉" 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答案】(1)"遍"字表现松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羁旅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封建社会正直文人特有的身份,地位以及追求.决定了他们与上层社会的矛盾不可调和.甚至格格不入.这使得他们仕途坎坷.常遭排挤,贬谪甚至流放.这些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 心中有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或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含解析版)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含解析版)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文言助读11-20(答案)

文言助读11-20(答案)

(十一)顾炎武手不释卷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1.解释下列词语询其曲折询()则即坊肆发书而熟复之发()即呼老兵退卒即()2.下列对“无足留意”解释正确的一项是_____A.没有足够的重视B.没有足迹留下所表明的意思C.没有足以留下注意D.没有值得留心注意3.翻译句子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自随。

4. 上文中描写的第一件着重表现了顾炎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治学精神;第二件着重表现了顾炎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治学精神。

答案:1、询问;打开;就。

2、D。

3、凡是顾炎武外出游历,(都要)用许多马和骡子载书随行。

4、尊重事实;勤奋好学,一丝不苟。

(十二)欧阳询观古碑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马宗霍《书林纪事》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尝:()书:()驻:()良久:()复:()伫立:()及:()布:()因:()宿:()方:()2.欧阳询观古碑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曾经/ 写 / 停留 / 很久/ 又 / 长时间的站立/ 等到/ 铺开/ 于是/ 过夜/ 才。

2.博采众长,才能自成一体。

或要想擅长什么,必须要精深下去,必须要专心致志,刻苦磨练。

(十三)文征明习字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出自《书林记事》)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遂:()苟且:()少:()当意:()2.解释下列“以”的用法日以十本为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好事者船以入()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皆以美于徐公()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3.解释下列句中“益”的意思故愈老而愈益精妙()澭水暴益。

2016全国高考语文2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全国高考语文2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2016-2018三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2018三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2018全国卷语文2018/2017/2016全国I卷2018/2017/2016全国II卷2018/2017/2016全国III卷2018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展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2016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6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顾炎武《日知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顾炎武《日知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顾炎武《日知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顾炎武《日知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

凡书亦犹是矣。

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

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

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

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①,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

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

两序,非体也。

不当其人,非职也。

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

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

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

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

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

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注】①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②两序,非体也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③④⑤解析:用排除法。

①只是介绍《会试录》《乡试录》写序文的格式,不是作者的观点。

④叙述写序文的变化情况,指出写序文的人借别人的著作得以流传后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

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心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

其弟子潘未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

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

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

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

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

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 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 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

他的地址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

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8分)
答案: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
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3)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注意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