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热解与粘结成焦07.8.30
煤的粘结性与结焦性关联分析.
煤的粘结性与结焦性一、煤的粘结性与结焦性煤的粘结性是指粒度小于 0.2mm 的煤,在隔绝空气受热后粘结自身或其他惰性物质成为焦块的能力; 煤的结焦性是指上述煤粒在隔绝空气受热后生成具有一定块度和足够强度的优质焦炭的能力。
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是煤的极为重要的性质,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一般很难将其严格区分开来。
煤的粘结性强是结焦性好的必要条件,即是说结焦性好的煤,它的粘结性肯定为好;结焦性差的煤,其粘结性必定不好; 没有粘结性的煤,不存在结焦性。
从而看出,煤的粘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煤的结焦性。
有时,粘结性好的煤,其结焦性不一定就好,这里面存在着胶质体的质量问题。
如有的气肥煤,粘结性很强,但生成的焦炭裂隙多,机械强度差。
所以,其结焦性并不好。
表征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的指标很多:烟煤粘结指数(GR.I)和罗加指数(R.I)属于粘结性指标,胶质层厚度 y 值既能反映煤的粘结性,又能表征煤的结焦性,其他如奥亚膨胀度和葛金干馏等指标,则很难说它们表征是煤的粘结性还是结焦性等。
1.煤的胶质层指数煤的胶质层指数是原苏联尼·萨保什尼科夫(L.M.Sapozhnikov)等人在 1932 年提出的一种姆·测定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的方法。
主要是测定煤的胶质层最大厚度 y 值、最终体积收缩度 x 值和体积曲线类型等三个参数和描述焦炭的特性等。
胶质层指数的测定简介如下: (1)方法概要。
称取 100g 粒度小于 1.5mm 的煤样装入一定规格的钢制煤杯中,在煤杯上面加压力盘,在煤杯下面进行单侧加温。
当温度升到一定数值后,在杯内形成一系列的等温层面。
在温度升到煤的软化点以上时,煤就开始软化并形成粘稠状的流体即胶质体,由胶质体形成的各层称为胶质层。
温度继续升高到胶质体开始固化时,煤就固化成半焦。
由于煤杯是从底部加热的,煤杯内的煤样通常可分为上部未软化层、中部胶质体层和下部半焦层三部分。
在整个测定过程中,煤杯下部开始生成胶质体时,胶质层较薄。
煤的热解与粘结成焦07.8.30
煤的热解与粘结成焦煤的热解是指煤在隔绝空气或在惰性气体条件下持续加热至较高温度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
粘结和成焦则是煤在一定条件下的热解的结果。
由于命名尚未统一,除“热解”(Pyrolysis)这一名称外,还常用“热分解”(thermal decomposition)和“干馏”(carbonization)等术语。
煤的热加工是当前煤炭加工中最重要的工艺,大规模的炼焦工业是煤炭热加工的典型例子。
研究煤的热解与煤的热加工技术关系极为密切,对煤的热加工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例如,对于炼焦工业可指导正确选择原料煤,探索扩大炼焦用煤基地的途径,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和提高产品质量。
此外,还可以对新的热加工技术的开发,如高温快速热解,加氢热解和等离子热解等起指导作用。
煤的热解与煤的组成和结构关系密切,可通过热解研究阐明煤的分子结构。
此外,煤的热解是一种人工炭化过程,与天然成煤过程有些相似,故对热解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对煤化过程的研究。
炼焦是将煤放在干馏炉中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最终达到1000℃左右)。
煤中有机质逐渐分解,其中,挥发性物质呈气态或蒸汽状态逸出,成为煤气和煤焦油,残留下的不挥发性产物就是焦炭。
焦炭在炼铁炉中起着还原、熔化矿石,提供热能和支撑炉料,保持炉料透气性能良好的作用。
因此,炼焦用煤的质量要求,是以能得到机械强度高、块度均匀、灰分和硫分低的优质冶金焦为目的。
1 粘结性烟煤受热时发生的变化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时,煤的有机质随温度升高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气态(干馏煤气)、液态(焦油)和固态(半焦或焦炭)产物。
煤的热解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室温到350~400℃ )。
从室温到活泼热分解温度(Td,除无烟煤外一般为350~400℃),称为干燥脱气阶段。
褐煤在200℃以上发生脱羧基反应,约300℃开始热解反应,烟煤和无烟煤的原始分子结构仅发生有限的热作用(主要是缩合作用)。
煤的热解与成焦机理
435 410 410 397 381 435 368 427 326~347 393 448 318
381 368 264 243 197 159 105 46 414 347 423 167
C-C键
CH2-CH3 C2H5-CH3 正-C3H7-CH3 异-C3H7-CH3 叔-C3H7-CH3 H2C=CH-CH3 H2C=CHCH2-CH3 C H2=CH2 C H2=CH-CH3 C H2=CHCH2-CH=CH2 C H2=CHCH2-CH2CH=CH2 CH≡CH C芳=C芳(共轭)
100 95 90 85 80 75 70 65 60 55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Temperture(℃)
0.00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Temperture(℃)
a.定义 b.具体类型
(2)有机化合物化学键键能的一般规律 见下表
CH3-H C2H5-H 正-C3H7-H 异-C3H7-H 叔-C3H7-H H2C=CH-H H2C=CHCH2-H C6H5-H C6H5CH2-H C6H5CH2CH2-H C10H7-H C10H7CH2-H
C-H键
C-C键(芳烃)
(3)煤热解中的缩聚反应
1)胶质体固化过程的缩聚反应 2)半焦到焦炭的缩聚反应
9.3 脱挥发分动力学
9.3.1 等温研究 1)Δw –t曲线 2)反应动力学方程 K=1/t*ln(a/(a-x))
9.3.2 非等温研究(程序升温研究) TG-DTG曲线
煤的热解与粘结成焦
等温研究和非等温研究
等温研究此法是尽量快地将煤加 热至预定温度丁,保持恒温,测 量失重,求出-dW/dt,直至dW/dt=0。两个参数是:温度T 下的失重速率(一dW/dt)随时间 的变化,最后降为零;温度T下 的最终失重(-ΔWe)
9.3.1 脱挥发分动力学 等温研究
前段为直线增加过程,后来越来越平缓,需要20-25h小时以上,达到 平衡。混合的慢反应负荷一级动力学方程
上式假设挥发物一旦产生,立刻离开。分解速率等于失重速率。所以整个恒温 过程的速度由反应速度控制。
有人提出恒温下挥发物析出是由扩散过程控制的。 理由(1)350-450℃之间任何温度下的失重速率比在其他温度下明显 地缓慢;(2)挥发物析出的初始速率永远比一级动力学定律推算的数值 大很多;(3)由阿累尼乌斯图计算的表观活化能很小。原因是反应刚开 始时,煤粒实际上处于温度急剧上升的过程,由于快速热解使煤的微孔 系统内产生了暂时的压力梯度,过程由扩散速度控制而不是反应速度控 制。 由此可见热解速度(反应速度)和脱挥发分速度(反应与扩散的总速 度)是两个不完全相等的概念。 从整体来看,脱挥发分主要是由扩散控制的,但在恒温下分解速度可 能控制脱挥发分的最初阶段。
假定时间t=0时,M=0,那么上式解为 在气体析出量到达最大量之前,可用下式计算G G G1 P0 P M
G P 1 Kt 1e 0
Kt
9.3.1 胶质体反应动力学
在恒定的加热速率下,如果温度可以用函数 T Vt t 0 表示,则微分方程不能简单求解 如果将线性温度-时间函数用新函数
非等温研究 Coast-Redfern
2RT/E近似为0,用上述两个等式左边对1/T作图,利用斜率和 截距可求出E和A。
煤炭热解技术概述
煤炭热解技术概述作者:文章来源:中化新网点击数:96 更新时间:2010-08-06煤的热解也称为煤的干馏或热分解,是指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加热,煤在不同的温度下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
煤热解的结果是生成气体(煤气)、液体(焦油)、固体(半焦或焦炭)等产品,尤其是低阶煤热解能得到高产率的焦油和煤气。
焦油经加氢可制取汽油、柴油和喷气燃料,是石油的代用品,而且是石油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化工原料。
煤气是使用方便的燃料,可成为天然气的代用品,另外还可用于化工合成。
半焦既是优质的无烟燃料,也是优质的铁合金用焦、气化原料、吸附材料。
用热解的方法生产洁净或改质的燃料,既可减少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又能充分利用煤中所含的较高经济价值的化合物,具有保护环境、节能和合理利用煤资源的广泛意义。
总之,热解能提供市场所需的多种煤基产品,是洁净、高效地综合利用低阶煤资源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的有效途径。
各国都开发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煤炭热解工艺技术。
热解工艺分类:煤热解工艺按照不同的工艺特征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气氛分为惰性气氛热解(不加催化剂),加氢热解和催化加氢热解。
按热解温度分为低温热解即温和热解(500 ~650 ℃)、中温热解(650 ~800 ℃)、高温热解(900 ~1000 ℃)和超高温热解(>1200 ℃)。
按加热速度分为慢速(3 ~5 ℃/min)、中速(5 ~100 ℃/s)、快速(500 ~105℃/s)热解和闪裂解(>106℃/s)。
按加热方式分为外热式、内热式和内外并热式热解。
根据热载体的类型分为固体热载体、气体热载体和固-气热载体热解。
根据煤料在反应器内的密集程度分为密相床和稀相床两类。
依固体物料的运行状态分为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滚动床。
依反应器内压强分为常压和加压两类。
煤热解工艺的选择取决于对产品的要求,并综合考虑煤质特点、设备制造、工艺控制技术水平以及最终的经济效益。
慢速热解如煤的炼焦过程,其热解目的是获得最大产率的固体产品-焦炭;而中速、快速和闪速热解包括加氢热解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最大产率的挥发产品-焦油或煤气等化工原料,从而达到通过煤的热解将煤定向转化的目的。
煤的热解
煤的热解—干馏所谓煤的热解,是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煤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的复杂过程。
其结果是生成气体(煤气)、液体(焦油)、固体(半焦或焦炭)等产品。
煤的热解也称为煤的干馏或热分解。
按热解最终温度不同可分为:高温干馏900-1050℃,中温干馏700--800℃,低温干馏500-600℃。
煤的干馏是热化学加工的基础。
3.1.热解过程:从上可见,煤的焦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室温~300℃),从室温到300℃为干燥、脱吸阶段,煤在这一阶段外形没有什么变化,120℃前是脱水干燥,120-200℃是放出吸附在毛细孔中的气体,如CH4、CO2、N2等,是脱气过程。
第二阶段(300~550或600℃),这一阶段以解聚和分解反应为主,煤形成胶质体并固化黏结成半焦。
煤在300℃左右开始软化,强烈分解,析出煤气和焦油,煤在450℃前后焦油量最大,在450~600℃气体析出量最多。
煤气成分除热解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外,主要是CH4及不饱和气态烃。
这一阶段由于产生了气,液,固三相共存的胶质体(特别是中等变质程度的烟煤),产生了熔融,流动和膨胀到再固化的过程。
第三阶段(600~1000℃),以缩聚反应为主,这是半焦变成焦炭的阶段,以缩聚反应为主。
焦油量极少,在550-750℃,半焦分解析出大量气体,主要是氢气,少量CH4,成为二次解析。
700℃时氢气量最大。
此阶段基本不产生焦油。
750--1000℃半焦进一步分解,继续析出少量气体(主要是氢气),同时残留物进一步缩聚,半焦变成焦炭。
除了烟煤,煤化程度低的褐煤、泥煤,与烟煤干馏过程一样,但不存在胶体形成阶段,仅发生激烈分解,析出大量气体和焦油,无粘性,形成的半焦为粉状,加热到高温时形成焦粉。
另外,高变质无烟煤的热解过程比较简单,是一个连续的析出少量气体的过程,既不能生成胶质体也不生成焦油。
因此,无烟煤不适宜用干馏方法进行加工。
煤的黏结和成焦机理
开发高附加值的煤焦产品,如 高强度、高导热率的特种焦炭, 满足不同工业领域的需求。
研究煤焦产品的复合化技术, 将煤焦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 制备功能性材料。
探索煤焦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如燃料电池、电化学储能等, 拓宽煤焦产品的应用范围。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显著影响。
加热条件
02
加热速度、最高温度和加热时间等加热条件对黏结性的发展有
重要影响。
压力与气氛
03
成焦过程中的压力和气氛条件也会影响黏结性的发展。
02
煤的成焦机理
成焦过程
煤的成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 理化学变化过程,主要包括热
解、缩聚和氢化等反应。
在成焦过程中,煤分子中的 自由基和活性基团发生反应, 形成各种中间产物,最终形
05
煤的黏结和成焦的未来研究 方向
提高煤的黏结性和成焦效率的方法研究
01
深入研究煤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了解不同组分对黏结性和 成焦效率的影响机制,为开发高效黏结剂提供理论支持。
02
探索新型的煤热解工艺,优化热解条件,提高煤的热解转化率
和黏结性。
研究煤与其他物质的共热解反应,开发复合型煤焦产品,提高
03
成焦效率。
煤的黏结和成焦机理的理论研究
建立煤的黏结和成焦过程的数学 模型,模拟不同条件下的黏结和 成焦过程,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
深入研究煤的微观结构变化与黏 结、成焦过程的关系,揭示黏结
和成焦机理。
开展量子化学计算,模拟煤的化 学键合状态和反应活性,预测黏
结和成焦过程中的反应路径。
开发新型的煤焦产品
气化
在煤的气化过程中,黏结和成焦机理有助于提高煤的气化效 率和产气质量。
煤热解技术
• 燃烧:焦中形成新含硫化合物
2-萘硫醇中硫的迁移机理
TPO Incorporate into char S TPD char H2S, SO2, COS + H2O, CO2 Polymerization
SO2
HS
SH TPD
React with char
sulfur
Char
• 硫氢自由基· SH的产生 •· SH 与焦反应: → 生成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 生成(当时的)非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部分在更高温度下热解 → 生成非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在燃烧中释放 · SH : 硫迁移的重要中间物种
空气干燥煤样
导电率转折
干煤样
Cdaf (%)
介电常数最小
Cdaf (%)
郭崇涛《煤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煤性质与煤阶的关系
煤化程度与比磁化率的关 系 煤化程度与溶解度参数的关系
比磁化率 转折
?
郭崇涛《煤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煤物理性质的变化-两个区域
煤物理性质的变化 分两个区域,以含C 90%为界?? 有机物 含C 90% 炭(接近石墨?)
热解产生的H 加氢 加热断键 和自由基大小 相近的产物
自由基
缩聚
大分子 固体产物
热解和液化的差别和实质?
煤热解中的宏观变化
气 相 变 化
温度
0
脱气 脱水 析出焦油
析出煤气
固 相 变 化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软化
固化
收缩→形成裂纹
熔融、流动、膨胀
煤 都 是 这 样 ?
煤的热解与粘结成焦 (2)资料
➢ 2)脱氢反应
3H2
H2 C
H2 C H2
11
• 加氢反应
Coal chemistry
(2)一次热解产物的二次热解反应
OH
➢ 3)加氢反应
H2
H2O
NH2 H2
NH3
➢ 4)缩合反应
C4H6
CH3 H2
2H2
C4H6
2H2
➢ 5)桥键分解 —CH2 — + H2O CO+2H2
CH2 + O
Coal chemistry
2011 版
煤化学课件
第9章 煤的热解与粘结成焦
能源化学课程组
武汉科技大学 二o一一年十月
1
Coal chemistry
本章内容
9.1 煤的热解过 程
9.6 煤的快速 热解
9.2 煤热解化 学反应
2011 版
9.5 影响焦炭 强度 力学研究
与固相之间的缩聚和固相内部的缩聚等。这些反应基本在550~600 ℃前完成,结果生成半焦。
➢ 2)从半焦到焦炭的缩聚反应 ➢ 反应特点是芳香结构脱氢缩聚,芳香层面增大。苯、萘、联苯和乙烯
等也可能参加反应。
13
Coal chemistry
2)从半焦到焦炭的缩聚反应
1 2 3 4
2011 版
1
4H2
2 3 4
Coal chemistry
9.2.2 煤热解主要化学反应
(1)裂解反应 ➢ 桥键断裂生成自由基 ➢ 脂肪侧链裂解生成气态烃 ➢ 含氧官能团生成CO、CO2、H2O ➢ 煤中低分子化合物裂解生成气态
烃
(3)缩聚反应 ➢胶质体多相缩聚反应生成半焦 ➢半焦缩聚生成焦炭
煤化学 第五章(一)
析出煤气 脱气 脱水 0 100 干煤 200 300 析出焦油 (450℃最多) 400 胶质体 500 600 半焦 700 炭
干燥脱气
解聚分解,形成半焦
书144页 图5-1 典型烟煤的热解过程
二、热解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1.有机化合物热解过程的一般规律 煤的热解是煤有机质大分子中的化学 键的断裂与重新组合。 有机物中主要的几种化学键的键能见表 5-1
2.煤的热解分类
按热解最终温度分三类: 低温干馏(500~600℃) 中温干馏(700~800℃) 高温干馏(950~1050℃)
3.煤的热解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室温~活泼分解温度Td (300~350℃) 即煤的干燥脱吸阶段。煤的外形基本上 没有变化。
在120℃以前脱去煤中的游离水;120~
②一次热解产物和二次热解反应
a.裂解反应:
C2H4
C2H6
C H 2 5 H +C 2 4
CH4+C
C2H4 +H2
b.芳构化反应:
C6H12
+3H2
+H2
c.加氢反应:
+H O H 2 +H2O
d.缩合反应:
+C4H6
或
+2H2
(3) 二次脱气阶段的反应(约550~900℃)
+
+4H2
2
-2H
• 6.其他因素 煤形成过程或贮存过程中受到氧化(约在 30℃开始,50℃以上加速),会使煤的氧含量 增加,黏结性降低甚至丧失; 在炼焦过程中配入某些添加剂可以改善、 降低或完全破坏煤的黏结性,添加剂可分为有 机和惰性两大类。 石油沥青、煤焦油沥青、溶剂精制煤和溶 剂抽提物等属于有机添加剂,添加适量可改善 煤的黏结性。 惰性添加剂如CaO、MgO、Fe3O4、SiO2、 Al2O3和焦粉等,可使配合煤瘦化。
第五章 煤的工艺性质 (2)
煤形成过程或贮存过程中受到氧化(约在30℃开始, 50℃以上加速),会使煤的氧含量增加,粘结性降 低甚至丧失;在炼焦过程中配入某些添加剂可以改 善、降低或完全破坏煤的粘结性。
添加剂可分为有机和惰性两大类。
有机添加剂:添加适量可改善煤的粘结性,如石油 沥青、煤焦油沥青、溶剂精制煤和溶剂抽提物等。
惰性添加剂:可使配合煤瘦化,如CaO、MgO、 Fe3O4、SiO2、Al2O3和焦粉等。
将煤样机械压紧可以得到与增大气体压力相同的效果。 因此在炼焦过程中为了改善粘结组分和不粘结组分之间 的接触,可采用捣固装煤法。用此法可将堆煤比重由普 通顶装法的750kg/m3增加到1150~1100kg/m3。如某种 弱粘结性配煤的Vdaf为30.5%,膨胀度为16%,收缩度为 33%,用普通装煤法所得焦炭质量很差,M40为74%, M10为12%。采用捣固工艺后焦炭的M40增至81%,M10降 至7%。采用捣固装煤法提高了热分解过程中的气体压 力,增大了气体析出的阻力,同时缩小了煤粒间的空隙, 改善了煤粒间的接触,因而减少了粘结所需要的液体量, 从而使煤的粘结性大为改善。
煤的加压气化5.越来压越力重要。提高热分解过程中外
部的气体压力可以使液态产物的沸点提高,因而它 们在热解过程中的煤料内暂时聚集量增大,有利于 煤的膨胀,煤的膨胀性和结焦性以及所产生的焦炭 的气孔率都有所增大。例如,在高达5MPa的压力 下,某些苏联高挥发分烟煤的体积增大约14%。
气体压力对炼焦结果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所用煤的性质。增大气体压力可能增加焦炭强度, 也可能使其减小或者保持不变。
煤的热加工是当前煤炭加工的最主要的工艺,如大规模的 炼焦工业。煤的热解化学的研究与煤的热加工技术有密切的 关系,取得的研究成果对煤的热加工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煤的粘结性与结焦性关联分析.
煤的粘结性与结焦性一、煤的粘结性与结焦性煤的粘结性是指粒度小于 0.2mm 的煤,在隔绝空气受热后粘结自身或其他惰性物质成为焦块的能力; 煤的结焦性是指上述煤粒在隔绝空气受热后生成具有一定块度和足够强度的优质焦炭的能力。
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是煤的极为重要的性质,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一般很难将其严格区分开来。
煤的粘结性强是结焦性好的必要条件,即是说结焦性好的煤,它的粘结性肯定为好;结焦性差的煤,其粘结性必定不好; 没有粘结性的煤,不存在结焦性。
从而看出,煤的粘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煤的结焦性。
有时,粘结性好的煤,其结焦性不一定就好,这里面存在着胶质体的质量问题。
如有的气肥煤,粘结性很强,但生成的焦炭裂隙多,机械强度差。
所以,其结焦性并不好。
表征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的指标很多:烟煤粘结指数(GR.I)和罗加指数(R.I)属于粘结性指标,胶质层厚度 y 值既能反映煤的粘结性,又能表征煤的结焦性,其他如奥亚膨胀度和葛金干馏等指标,则很难说它们表征是煤的粘结性还是结焦性等。
1.煤的胶质层指数煤的胶质层指数是原苏联尼·萨保什尼科夫(L.M.Sapozhnikov)等人在 1932 年提出的一种姆·测定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的方法。
主要是测定煤的胶质层最大厚度 y 值、最终体积收缩度 x 值和体积曲线类型等三个参数和描述焦炭的特性等。
胶质层指数的测定简介如下: (1)方法概要。
称取 100g 粒度小于 1.5mm 的煤样装入一定规格的钢制煤杯中,在煤杯上面加压力盘,在煤杯下面进行单侧加温。
当温度升到一定数值后,在杯内形成一系列的等温层面。
在温度升到煤的软化点以上时,煤就开始软化并形成粘稠状的流体即胶质体,由胶质体形成的各层称为胶质层。
温度继续升高到胶质体开始固化时,煤就固化成半焦。
由于煤杯是从底部加热的,煤杯内的煤样通常可分为上部未软化层、中部胶质体层和下部半焦层三部分。
在整个测定过程中,煤杯下部开始生成胶质体时,胶质层较薄。
焦炉室式结焦过程
香族结构的碳原子数与总的碳原子数 Ctotar 之比。
H f ar
H ar H totar
香族结构的氢原子数与总的氢原子数
室式结焦过程
Rar Rtotar
( 3 )芳环率
R f ar
是煤的基本结构单元中,芳香环数
与总环数 R ar
R 1 2 ——环缩合度指数,其中R为基 (4)环缩合度指数 C
②750~1000℃,半焦进一步分解,继续析出少量气体主
要是H2,同时分解的残留物进一步缩聚,芳香碳网不断增大, 排列规则化,半焦转变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块度的焦炭。
室式结焦过程
煤的热解包括上述三个阶段,它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 程,每一个后续阶段,必须通过前面的各个阶段。煤热解 的主要阶段用差热分析可得到证实。 煤化程度低的煤(如褐煤),其热解过程大体与烟煤 相同,但不存在胶质体形成阶段,仅发生剧烈分解,析出 大量气体和焦油,无黏结性,形成的半焦是粉状的。加热 到高温时,生成焦粉。 高变质无烟煤的热解过程比较简单,是一个连续析出 少量气体的分解过程,即不能生成胶质体,也不能生成焦 油。因此无烟煤不适于用干馏的方法进行加工。
室式结焦过程
它不象一般的聚合物,是由相同化学结构的单体聚合而 成的。因此构成煤的大分子聚合物的“相似混合物”被称作 基本结构单元。也就是说,煤是许许多多的基本结构单元组 合而成的大分子结构。基本结构单元包括规则部分和不规则 部分,规则部分为结构单元的核心部分,由几个或十几个苯 环、脂环、氧化芳香环及杂环(含氮、氧、硫)组成;在苯 核的周围连接着各种含氧基团和烷基侧链,属于基本结构的 不规则部分。 随着煤的煤化程度的提高,苯核逐渐增多,而不规则部 分则逐渐减少,如图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的热解与粘结成焦煤的热解是指煤在隔绝空气或在惰性气体条件下持续加热至较高温度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
粘结和成焦则是煤在一定条件下的热解的结果。
由于命名尚未统一,除“热解”(Pyrolysis)这一名称外,还常用“热分解”(thermal decomposition)和“干馏”(carbonization)等术语。
煤的热加工是当前煤炭加工中最重要的工艺,大规模的炼焦工业是煤炭热加工的典型例子。
研究煤的热解与煤的热加工技术关系极为密切,对煤的热加工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例如,对于炼焦工业可指导正确选择原料煤,探索扩大炼焦用煤基地的途径,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和提高产品质量。
此外,还可以对新的热加工技术的开发,如高温快速热解,加氢热解和等离子热解等起指导作用。
煤的热解与煤的组成和结构关系密切,可通过热解研究阐明煤的分子结构。
此外,煤的热解是一种人工炭化过程,与天然成煤过程有些相似,故对热解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对煤化过程的研究。
炼焦是将煤放在干馏炉中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最终达到1000℃左右)。
煤中有机质逐渐分解,其中,挥发性物质呈气态或蒸汽状态逸出,成为煤气和煤焦油,残留下的不挥发性产物就是焦炭。
焦炭在炼铁炉中起着还原、熔化矿石,提供热能和支撑炉料,保持炉料透气性能良好的作用。
因此,炼焦用煤的质量要求,是以能得到机械强度高、块度均匀、灰分和硫分低的优质冶金焦为目的。
1 粘结性烟煤受热时发生的变化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时,煤的有机质随温度升高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气态(干馏煤气)、液态(焦油)和固态(半焦或焦炭)产物。
煤的热解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室温到350~400℃ )。
从室温到活泼热分解温度(Td,除无烟煤外一般为350~400℃),称为干燥脱气阶段。
褐煤在200℃以上发生脱羧基反应,约300℃开始热解反应,烟煤和无烟煤的原始分子结构仅发生有限的热作用(主要是缩合作用)。
120℃前主要脱水,约200℃完成脱气(CH4、CO2和N2)。
(2)第二阶段(Td~550℃)。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活泼分解,以解聚和分解反应为主。
生成和排出大量挥发物(煤气和焦油),约450℃排出的焦油量最大,在450~500℃气体析出量最多。
烟煤约350℃开始软化,随后是熔融、粘结,到500℃时结成半焦。
烟煤(尤其是中等变质程度烟煤)在这一阶段经历了软化熔融、流动和膨胀直到再固化,出现一系列特殊现象,并形成气、液、固三相共存的胶质体。
液相中有液晶(中间相)存在。
胶质体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
固体产物半焦与原煤相比,芳香层片的平均尺寸和氦密度等变化不大,这表明半焦生成过程中缩聚反应并不太明显。
(3)第三阶段(550~1000℃ )。
又称二次脱气阶段。
在这一阶段,半焦变成焦炭,以缩聚反应为主。
析出的焦油量极少,挥发分主要是煤气。
煤气成分主要是H2,少量CH4和C的氧化物。
焦炭的挥发分小于2%,芳香核增大,排列的有序性提高,结构致密、坚硬并有银灰色金属光泽。
从半焦到焦炭,一方面析出大量煤气,另一方面焦炭本身的密度增加,体积收缩,导致生成许多裂纹,形成碎块。
焦炭的块度和强度与收缩情况有直接关系。
煤的热解和热加工一般包括以上三个阶段。
如果最终温度提高到1500℃以上则为石墨化阶段,用于生产石墨炭素制品。
2 煤在热解过程的化学反应煤热解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是非常复杂的。
包括煤中有机质的裂解,裂解产物中轻质部分的挥发,裂解残留物的缩聚,挥发产物在逸出过程中的分解及化合,缩聚产物进一步分解,再缩聚等过程。
总的讲包括裂解和缩聚两大类反应。
从煤的分子结构看,可认为,热解过程是基本结构单元周围的侧链和官能团等,对热不稳定成分不断裂解,形成低分子化合物并挥发出去。
基本结构单元的缩合芳香核部分对热稳定,互相缩聚形成固体产品(半焦或焦炭)。
有机化合物对热的稳定性,决定于组成分子中各原子结合键的形成及键能的大小,键能大的,难断裂,即热稳定性高;反之,键能小的,易分解,其热稳定性差。
烃类热稳定性的一般规律是:(1)缩合芳烃>芳香烃>环烷烃>炔烃>烯烃>烷烃。
(2)芳环上侧链越长,侧链越不稳定;芳环数越多,侧链也越不稳定。
(3)缩和多环芳烃的环数越多,其热稳定性越大。
煤的热解过程也遵循上述规律。
由于煤的分子结构极其复杂,矿物质又对热解有催化作用,所以,迄今为止,对煤的热解化学反应尚未彻底弄清。
但对煤的热解进程可以通过煤在不同阶段的元素组成,化学特征和物理性质的变化加以说明。
煤热解的化学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种:(1)煤热解中的裂解反应。
根据煤的结构特点,其裂解反应大致有下面四类:①桥键断裂生成自由基。
联系煤的结构单元的桥键主要是:—CH2—,—CH2—CH2—,—CH2—O—,—O—,—S—,—S—S—等,它们是煤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受热很容易裂解生成自由基“碎片”。
电子自旋共振测量表明:自由基的浓度随加热温度升高,在400℃前缓慢增加,当温度超过分解温度后自由基即突然增加,在近500℃时达到最大值,550℃后急剧下降。
②脂肪侧链裂解。
煤中的脂肪侧链受热易裂解,生成气态烃,如CH4,C2H6,C2H4等。
③含氧官能团裂解。
煤中含氧官能团的热稳定性顺序为:—OH > C=O> —COOH>—OCH3.羟基不易脱除,到700~800℃以上,有大量氢存在时,可生成H2O 。
羰基可在400℃左右裂解,生成CO。
羧基热稳定性低,在200℃即能分解,生成CO2和H2O。
另外,含氧杂环在500℃以上也可能断开,放出CO。
④煤中低分子化合物的裂解。
煤中以脂肪结构为主的低分子化合物受热后熔化,同时不断裂解,生成较多的挥发性产物。
(2)一次热解产物的二次热解反应。
上述热解产物通常称为一次分解产物,其挥发性成分在析出过程中受到更高温度的作用(像在焦炉中那样),就会产生二次热解反应,主要的二次热解反应有:裂解、脱氢、加氢、缩合、桥键分解等。
(3)煤热解中的缩聚反应。
煤热解的前期以裂解反应为主,后期则以缩聚反应为主。
缩聚反应对煤的粘结、成焦和固态产品质量影响很大。
①胶质体固化过程的缩聚反应。
主要是热解生成的自由基之间的结合,液相产物分子间的缩聚,液相与固相之间的缩聚和固相内部的缩聚等。
这些反应基本在550~600℃前完成,结果生成半焦。
②从半焦到焦炭的缩聚反应。
反应特点是芳香结构脱氢缩聚,芳香层面增大。
③半焦和焦炭的物理性质变化。
在500~600℃之间煤的各项物理性质指标如密度、反射率、导电率、X射线衍射峰和芳香晶核尺寸等变化都不大。
在700℃左右这些指标产生明显跳跃,以后随温度升高继续增加。
3 煤的粘结与成焦机理煤的粘结与成焦机理是炼焦工艺的重要理论基础。
迄今为止,人们曾对煤的粘结与成焦机理提出过多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了说明,但仍有许多不够完善之处,有待今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比较有影响的有溶剂抽提理论、物理粘结理论、胶质体理论(塑性成焦机理)、中间相成焦机理和传氢机理。
比较完整并得到广泛承认的是胶质体理论。
(1)胶质体的形成当煤粒隔绝空气加热至一定温度时,煤粒开始软化,在表面上出现含有气泡的液膜。
温度进一步升高至500~550℃时,液体膜外层开始固化生成半焦,中间仍为胶质体,内部为未变化的煤。
这种状态只能维持很短时间。
因为外层半焦外壳上很快就出现裂纹,胶质体在气体压力下从内部通过裂纹流出。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煤粒内部完全转变成半焦为止。
粘结性煤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每个煤粒都有液相形成,许多煤粒的液体膜汇合在一起形成粘稠状的气、液、固三相共存的混合物,此三相混合物称为胶质体,其中固相是指未软化熔融的部分,液相也称为胶质体液相。
煤的此种状态即为胶质状态(或塑性状态)。
能否形成胶质体,胶质体的数量和性质对煤的粘结和成焦至关重要,是煤的塑性成焦机理的核心。
(2)胶质体液相的来源,可能有:①煤热解时,结构单元之间结合比较薄弱的桥键断裂,生成自由基,其中一部分分子量不太大,含氢较多,使自由基稳定化,形成液体产物;②在热解时,结构单元上的脂肪侧链脱落大部分挥发逸出,少部分参加缩聚反应形成液态产物;③煤中原有的低分子量化合物——沥青受热熔融变为液态;④残留的固体部分在液态产物中部分溶解和胶熔。
胶质体随热解反应进行数量不断增加,粘度不断下降,直至出现最大流动度。
当温度进一步提高时,胶质体的分解速度大于生成速度,因而不断转化为固体产物和煤气,直至胶质体全部固化转变为半焦。
(3) 胶质体的性质在热解过程中,胶质体的液相分解、缩聚和固化而生成半焦。
形成半焦的质量好坏取决于胶质体的性质。
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全面反映胶质体性质的指标。
就胶质体的主要性质而言,有热稳定性、流动性、透气性和膨胀性。
①热稳定性。
可用煤的软化温度区间来表示,它是煤粘结性的重要指标。
煤开始固化温度(t固)与开始软化温度(t软)之间的范围为胶质体温度区间(△t),即△t= t固-t软。
它表示煤粒处于胶质状态所经历的时间,也反映了胶质体热稳定的好坏。
如果温度区间大,表示胶质体停留时间长,其热稳定性好。
煤粒间有充分的时间接触和相互作用,有利于煤粒间的粘结。
反之,如果温度区间小,表示胶质体停留时间短,很快分解,其热稳定性差,煤粒间的粘结性也差。
②流动性。
以煤的流动度或粘度来衡量。
煤在胶质状态下的流动性,对粘度影响较大。
如果胶质体的流动性差,表明胶质体液相数量少,不利于将煤粒之间或惰性组分之间的空隙填满。
所形成的焦炭就熔融差,界面结合不好,耐磨性差,因此煤的粘结性差。
反之则有利于煤的粘结。
③透气性。
用挥发物穿透胶质体析出时,所受到的阻力来表示。
透气性对煤的粘结影响很大。
若透气性差,则膨胀压力大,有利于变形煤粒之间的粘结。
若胶质体透气性好,气体可顺利通过胶质体,或胶质体液相量少,液相不能充满颗粒之间,气体容易析出,则膨胀压力小,不利于变形煤粒之间的粘结。
④膨胀性。
气体由胶质体中析出时产生的体积膨胀,可用煤的膨胀度来表征。
若体积膨胀不受限制,则产生自由膨胀,如测定挥发分时坩埚焦的膨胀就是这样。
若体积膨胀受到限制,就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成为膨胀压力。
如煤在炭化室内干馏时,就会对炉墙产生一定的压力。
一般膨胀性大的煤,粘结性好,反之则较差(4)粘结机理在热解过程中固态煤粒经胶质状态后固化为半焦是一个复杂的粘结过程,是与煤分子结构及组成密切相关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物理化学变化的综合作用过程。
前面指出,胶质体的形成是粘结过程的基础。
当煤受热作用,煤的大分子发生热分解和氢的重新分配,生成含氢较多的小分子量的气态产物(煤气和焦油蒸汽等)和一部分中等高分子量的液态产物(分子量在400~1500范围)。
所生成的液相产物能使分解后的固相产物(有机质)软化,形成胶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