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思想境界
诗人介绍五分钟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杜甫的世界,感受他的诗歌魅力。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出生于712年,陕西临潼人。
他自幼聪颖过人,酷爱文学。
20岁时,杜甫离开家乡,开始四处游历,遍访名山大川,结交文人墨客。
然而,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目睹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景象,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二、杜甫的诗歌特点1.现实主义风格杜甫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
他的诗作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严谨的结构杜甫的诗歌结构严谨,他善于运用起承转合的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富有节奏感。
他的诗作在结构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3.精湛的语言杜甫的诗歌语言精湛,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生动形象。
他的诗作在语言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深邃的思想杜甫的诗歌思想深邃,他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关注人民生活。
他的诗作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很高的境界。
三、杜甫的代表作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国家破败、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2.《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首诗反映了杜甫晚年的孤独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茅屋中度过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人民的关爱。
四、杜甫的历史地位杜甫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他的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而且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很高的境界。
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诗史”。
五、总结总之,杜甫是我国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杜甫的人生介绍
杜甫的人生介绍
杜甫(712年 - 770年),字子美,号称“诗圣”,是中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出生在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动荡的时期,但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杜甫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早年和仕途失意:杜甫在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多次落榜,未能取得功名。
他曾任过一些较低级的官职,但由于他的直言敢谏和追求公正,常常与上司产生冲突,最终导致他多次被贬谪和免职。
这段时间也是他诗歌创作的初期,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的不平等和人民的苦难。
家庭困境和流亡生活:在唐朝政局动荡的时期,杜甫的家庭遭受了许多困难。
他的妻子去世,他的子女也相继去世。
他曾多次迁徙和流亡,生活艰苦。
这段时间也是他创作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表达了对家庭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
晚年和思想境界:在晚年,杜甫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他得以安享晚年。
他在成都安居,并结识了一些文化名流和知识分子。
这段时
间他的诗歌更加关注社会和政治的问题,同时也表现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和艺术的表达而闻名。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实、政治腐败、自然景观、历史事件等各个领域,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人民疾苦和社会不公的关怀。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抒情诗。
他的诗歌影响了后世的许多文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这是对杜甫人生经历的简要介绍。
如果您对他的作品或其他方面有更具体的问题,请随时提问。
杜甫的基本风格
杜甫的基本风格
1. 抒发时代疾苦: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社会批评家,他的诗作常常反映时代的动荡和社会的不公,并表达对人民痛苦的同情和对时事政治的关切。
2. 抒发人生哲理:杜甫的诗作常常关注人生的苦难和无常,透过自身经历和观察,他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并深入探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 抒写山水田园:杜甫的诗作中也有不少描写山川河流、田园农境的作品,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自然的景色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对自然的倾慕和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4. 抒发豪情壮志:杜甫的诗作中也有很多表现他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荣辱的关切,他将自身的追求和政治抱负融于作品之中,以此激励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目标。
5. 抒发离愁别绪:杜甫的诗作中也不乏有描写离别和忧伤的作品,他表达了对亲友离别、岁月流转的感伤和思乡之情。
总的来说,杜甫的基本风格是以真实感人的情感抒发为主,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同时兼顾对自然景色和国家命运的描写,使他的作品具有厚重的艺术感和社会意义。
恻隐之心为仁——杜甫儒家思想一瞥
恻隐之心为仁——杜甫儒家思想一瞥杜甫成为儒学复兴运动的先行者与先声,不仅是由其思想成就所决定的,亦是由其实践境界所奠定的。
杜甫全幅人生是仁的境界,儒家真精神的境界,无论颠沛造次,始终没有“违仁”,没有“忘本”。
杜甫对于亲人,朋友,普天下人,皆抱以一片爱人之心。
尤其对于苦难深重的劳苦大众,他满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般的恻怛同情。
陆象山说:“人之文章,多似其气质,杜子美诗乃其气质如此。
”是极有见地之言。
杜甫生存在“世已疏儒素”、“儒冠多误身”、“儒服弊于地”的时代,始终倔强激昂地以儒自守,守死善道。
当唐肃宗斥贤拒谏、政治失道,杜甫毅然以抗疏廷争、甚至弃官以示抗议,实践了“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的儒家大义。
杜甫不仅以儒自守,而且以儒勉人。
杜甫《祭远祖当阳君文》自述:不敢忘本,不敢违仁。
”“本”,是指儒学。
“仁”,即指人性。
杜甫对儒家人性思想核心,有极深刻的体认和再发明。
杜甫《过津口》诗云:“恻隐仁者心。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云:“恻隐诛求情。
”这表示,恻隐之心即是仁心;恻隐之心是仁政的根本。
这是对孟子“恻隐之心仁也”之思想的重新发明。
759年史思明引兵南下,唐军溃败,洛阳城内之人皆纷纷逃命,杜甫也于此时匆匆离开洛阳返回华州。
他又一次看到惊魂未定的人民再一次受到战乱的威胁,内心深处久久不能平静,写下了名垂千古的“三吏”“三别”。
这些诗作深刻的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和统治阶级残酷性的愤怒控诉,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通过这些诗,我们也看到了诗人的心也在因人民的灾难而痛苦的滴血。
而这也无疑是诗人受到儒家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影响,它是诗人认识社会、批判现实的主要依据,也奠定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基调。
杜甫对人民的仁爱、恻隐之心是不带任何功力目的的,纯粹是他内在情感的要求,这种内在情感的根源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文化精神。
儒家的人生价值观本来就是一个极富理想色彩的思维模式,真正付诸实践,谈何容易!但杜甫做到了,在他身上表现出了惊人的虔诚和执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课。
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这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文,其独到的鉴赏角度及剖析风格,也非常值得我们读者去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创作背景】:第1页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内容讲解】: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诗人杜甫的一生
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诗人杜甫的一生杜甫前辈字子美,河南省巩义人。
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人家,自幼好学,七岁作诗,二十四年赴洛阳参加进士考未及第。
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
他的人生经历了仕途失意,社会动乱,流离失所,家境贫寒,客居他乡等坎坷.而恰恰就是这些生活体验历练了他的勤奋意志,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和境界。
他的性格平易近人善结良友,也能体察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思想深厚,境界开阔,看事淡泊。
在艺术上善于融合众长,也能谦虚地吸取总结前人的成就,并且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诗风格调。
由于他掌握了娴熟的写作学知识理论,所作短诗如驰笔破浪,长篇诗作如述说衷肠,把叙事、抒情、说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格夹叙夹议,形成了唐以来能写波澜壮阔长篇史诗之第一人。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并且是位造诣很深的书法家,后人赞誉他为“诗圣”。
代表作有《咏怀》、《北征》等,留于后世一千四百余首诗作,同代后世许多诗人都受到他影响。
《望岳》是杜甫前辈二十四年赴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及第,在漫游鲁、豫、冀等地名山大川时所作。
这首诗是他游历到泰山时所作,因为当时作者心情沮丧无心登山观景,只是近岳遥望而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篇围绕着“望”字而运思,描写了泰山高峻雄居两省面积之大,以及自己企盼从“望山”到“登顶”的心境。
作者落笔就给看客来了一个反问句,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如何呢?齐鲁大地都可以遥望到它那青苍威武的雄姿。
大概苍天把大自然所有的秀美都赋予了它,山之南北都集中了天地间阴阳之神气。
望着山腰间升腾缭绕纯净的云霭,自己的心胸就像被它涤荡过一样清新,睁大眼睛目送着日暮归巢的鸟儿快乐地飞入山林。
将来我定然会登上泰山之顶,去感受那登顶而小天下的张扬与豪迈。
《登岳阳楼》是杜甫前辈到处漂泊居无定所贫困生活时所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深刻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情怀和高尚品格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深刻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情怀和高尚品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深刻反映了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和高尚品格,被誉为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2、注释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高。
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杜甫诗歌常见的特点
杜甫诗歌常见的特点1.现实主义:杜甫以现实生活为根基,用诗情浸染现实生活。
他的诗美理想是以现实为美的,清新老成,把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蕴含在精练优美而极富表现力的文字形式中,从而创造出唐诗形象鲜明而内蕴丰厚的艺术境界。
比如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2.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批判: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通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和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反映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
比如他的《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
《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
3.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诗歌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常常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比如他的《登高》一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通过凝练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郁和悲凉。
4.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担忧,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比如他的《春望》一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爱。
5.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杜甫的诗歌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他常常使用象征、暗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比如他的《春夜喜雨》一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形象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杜甫的诗人形象概括
杜甫的诗人形象概括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内容丰富,反映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杜甫的诗歌形象概括如下:
1. 忧国忧民:杜甫作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大都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他关注社会的黑暗面,揭露官场的腐败和民生的艰辛,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怀。
2. 雄浑豪放:杜甫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气势磅礴。
他的诗歌常常以广阔的视野、雄浑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著称,给人以震撼和启示。
3. 细致入微:杜甫在诗歌描写方面十分细致入微,能够深刻地描绘出生活中的点滴和人物的细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4. 多才多艺:杜甫不仅精通诗歌,还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思想深刻,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杜甫的诗歌形象概括起来是一位忧国忧民、雄浑豪放、细致入微、多才多艺的杰出诗人,他的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俯仰天地间,乾坤一腐儒---杜甫《登高》赏析_文学评论论文【精品论文】
俯仰天地间,乾坤一腐儒---杜甫《登高》赏析_文学评论论文俯仰天地间,乾坤一腐儒---杜甫《登高》赏析:摘要:杜甫《登高》一诗一直为世人所称颂,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此诗“虽为悲歌,却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
它给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动;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扩大”(萧涤非语)。
此诗无论是手法还是意境都带给人们惊叹与震撼。
而诗中所蕴含的无论穷与达都兼济天下的情怀与杜甫飘零辗转、伤病缠身、贫困潦倒的身世交织所形成的巨大情感漩涡则对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击与共鸣。
杜诗中所具有的包囊宇宙乾坤、大化流行的思想追求又给我们带来了绵绵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关键词:杜甫登高沉郁顿挫悲愁孤寂生命的悲剧意识大化流行正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愁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吟咏的永恒主题,愁情与秋景又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古逢秋悲寂寥”,宋玉的《九辩》最是绝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巨大,曾引起无数受压抑的骚人墨客的强烈共鸣。
这其中便有杜甫,甚至可以说杜甫将这蕴含于秋景中的悲情挥洒到了极致。
金圣叹说:“志士对秋而情至,凡山川林峦,风烟云露,草色花香,目之所睇,耳之所闻,何者不与心相为蕴结?乃先生(杜甫)以忠挚之怀,当飘零之日,复以流寓之身,经此摇落之时,其勃然触发,有自然已。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杜甫辗转流离于夔州时。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方军阀乘时而起,相互争夺。
在这年的重阳佳节,诗人感慨万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内心百感交集。
《登高》一诗有些学者将其收录于《九日五首》,如王嗣奭的《杜臆》,也有学者证此诗非九日重阳时所作。
但无论如何,作者登高眼到的一切景象,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极度的伤痛;然而这萧瑟秋景,也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这其中交织着他老病孤愁悲哀。
杜甫的简介诗圣有哪些名字
杜甫的简介诗圣有哪些名字杜甫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大诗人之一,被称为“诗圣”,其诗歌流传至今,至今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被後人誉为“诗史上的奇才”,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财富,与李白一起,被称为“李杜之风”。
杜甫的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以及思想家。
杜甫少年时期生活贫困,长期游荡天下,无恒定职业,却有着十分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境界。
他的诗歌作品大量抒发了他对社会的关切、对人民的爱惜和对自然的赞美。
他的诗歌内涵丰富,构思深刻,在唐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杜甫的诗分为两大类:一是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现实的现实主义诗;二是借自然描绘人才、反映人生命运的哲理诗。
他的作品充满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深沉的思想内涵,展现出了一位诗人与众不同的文学气质,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杜甫的诗圣之名杜甫被称为“诗圣”,主要是由於其出色的才华和留存至今的众多优秀诗篇。
他创作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艺术价值,还体现了高度的人类思考和感性情感,被誉为“唐代文化中最耀眼的星灿之一”和“诗史上的奇才”。
另外,杜甫的诗作也被誉为“诗圣”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他的诗歌作品,中为民望,深受人民喜爱和推崇。
他的许多诗歌包含着深沉的思想和情感,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杜甫的诗歌被视为表现人民精神风貌的精华,而其本人也被视为由民族情感和口碑建立起来的伟大文化偶像。
此外,《全唐诗》共收集杜甫诗312首,占全唐诗总数的10%左右,其中不仅有许多优秀的名篇,而且也曾拥有“千古诗宗”之称,因此也有了“诗圣”的美誉。
总之,杜甫之所以被誉为“诗圣”,不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横溢、诗篇各具特色、文笔出众。
更重要的是,他的诗作体现出了思想深度和情感丰富,具有文学和人类价值的双重意义,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
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
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
他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
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朋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
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涌流出一股潮水。
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
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
波浪起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在《秋兴八首》等诗中表现得更为典型。
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蜀相的相关问题讨论1、杜诗风格论自古以来,人们多用“沉郁顿挫”来说明杜甫的艺术风格。
本世纪的学者则对杜诗风格的审美内涵、产生原因和流变过程作了较为细入的分析。
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多就“沉郁顿挫”这一定评本身而论杜诗风格。
如柯剑岐在《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中首先认为,“沉郁”是杜诗的主要风格,“表现在杜甫创作中的那种深沉、锐敏的洞察力,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也是指那种苍老遒劲的笔触以及由于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而来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
”文章还探讨了杜诗这一风格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认为它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风格通过杜甫具体的世界观和创作实践的反映。
杜甫的简介资料300字左右
杜甫的简介资料300字左右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深沉的感情、宏大的气势、生动的形象和真挚的感情著称,被誉为“诗史上的一座高峰”。
本文将全面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生平经历杜甫原名杜审言,生于唐肃宗咸通十二年(712年)。
他的父亲是一位教育家,兄弟姊妹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自小聪明好学,爱好读书,十三岁时就已经通晓《左传》、《大学》等课文。
杜甫年轻时曾经入仕,以清白自持而感到自豪,不愿和谄谀之徒为伍,因而屡次被排挤。
安史之乱后,杜甫作为难民四处流浪,深刻地感触到了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痛苦,于是他开始了写诗之路。
他的诗歌描绘了许多生动、感人的人物和场景,表达了民生疾苦、士人志气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和影响。
杜甫晚年因病而逝,享年五十八岁。
他一生坎坷不平,但却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学遗产。
二、文学成就杜甫擅长于运用自然景象、历史事件、民间故事等素材,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营造出凄厉动人的情感氛围。
他的诗体现了真挚、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浓郁的思想色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杜甫的诗歌题材广泛,跨越了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哲学、伦理等多个领域。
他的诗歌集主要有《杜工部集》、《杜工部集外集》等。
其中,《赤壁赋》、《春夜喜雨》、《登高》、《将进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哀江头》等诗更是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影响杜甫不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泰山北斗,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被广泛地传颂,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文化遗产。
杜甫的诗歌体现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最高成就,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标志和代表。
杜甫以其真挚、深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感染了世人,激励无数文人后学在文学创作上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他的诗歌作品影响了唐代以及后世的诗歌创作,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因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被誉为“诗圣”,至今仍被推崇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杜甫简介
25
34 至兖州(山东兖县)省亲。时父 29 相别于兖州。
再游齐鲁;秋,李白来会。冬,
杜闲任兖州司马。结交高适。
分 期
年代
天宝五年
(公元七四六年)
年 龄 35
重要事件及经历
归洛阳,旋即至长安。此后十年主要在 长安寻求仕进。 在长安应试,落第。 贫无以维生,在长安市上卖药。进「三 大礼赋」,玄宗命待制集贤院。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 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 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 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 《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 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 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 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 “三吏”、“三别”。
漂泊西南时期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 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 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 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 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 夔 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 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 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 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 甫 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 (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 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 《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在作品中的体现
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在作品中的体现中文学史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诗圣”杜甫,紧扣其生活的急遽变化的时代脉搏,以其坎坷丰富的生阅历,高度精湛的诗艺技巧,系满腔于于民,形了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凝重深沉的感境界、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谨严铿锵的格律音韵于一炉的“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从而登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树立了现实主义的伟大丰碑。
杜甫(七一二——七七〇),是我历史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他被誉为“诗史”的诗歌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诗始终如一的祖、同民的,在诗歌艺术,杜诗“沉郁顿挫”之风格既集时代之大,更开后世之先河。
一、形神兼备、文质兼美——“沉郁顿挫”风格在杜诗中的体现杜甫诗篇宏富、风格多样。
“沉郁顿挫”是他最具有特征的,且历来为们所共认的风格。
首先,杜诗中那些悲剧题材的诗歌,最能表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昔称杜诗强半言愁,的确,在杜诗中很少有纯然欢乐的声音。
这是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生活的穷愁困苦、理想追求的曲折历程所给予的作者的。
且看他困守长安十载时所作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个具有“下笔如有神”的才华、“致君尧舜,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的诗,却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潜悲辛”,诗把“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的由盼转忿,去不能,一步三回的矛盾心理,曲折尽表达了出来,真是“思深意曲,极鸣愤慨”①。
诗前一时期的“何当击凡鸟,毛洒平芜”(《画鹰》)的概不见了;“放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生活改变了。
纵观杜甫前一时期的创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一篇了。
同一时期的《自京赴奉先咏怀》可以说是一出多幕悲剧,有“朱门酒臭,路有冻死骨”这一“荣枯咫尺异”的社会悲剧,更有“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家庭悲剧。
《兵车行》更是从几个别具特的场面叙述了一出“开边”悲剧:有“牵衣顿足拦道哭”的惨痛的分别场面,有“边庭流海”的战而死、死尸接踵的场面,有“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场面,有“古来白骨无收”的惨烈场面。
杜甫体现忧国忧民的诗句
杜甫体现忧国忧民的诗句及鉴赏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
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
杜处士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杜甫的别号,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被誉为"诗圣"。
从杜处士的角度来看,他的收获可以从多个方面来
进行解释。
首先,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杜处士的收获主要体现在他对
诗歌创作的追求和成就。
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杜处士在诗歌创作
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诗作在表现力、意境和艺术价值方面都
具有很高的水准,因此他在文学创作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和满足感。
其次,从思想境界的角度来看,杜处士的收获可以体现在他对
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和领悟上。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表现
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同时也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
向往和追求,这些都是他在思想境界上的收获。
此外,从个人修养和品德修养的角度来看,杜处士的收获还可
以体现在他对待生活、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上。
杜处士在诗歌中表
现出了一种豁达、淡泊、超脱的人生态度,他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
淡然超脱,对待友情和家庭的情感却又十分真挚,这种修养和品德
上的收获也是他人生中的一大幸事。
综上所述,从杜处士的角度来看,他的收获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思想境界和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这些收获都是他一生中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杜甫登高的感情基调
杜甫登高的感情基调杜甫登高的感情基调一、登高之感受登高之后,心情愉悦,身体轻盈,甚至有想唱歌的冲动。
杜甫在《登高》中写道:“临下远望,各色入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了登高所带来的视野开阔和心灵愉悦之感。
二、登高之忧思登高之际,杜甫不仅有感性的体验,还有理性的思考。
他眺望群山,思考历史长河的变迁,人生的虚无,以及自己的成败得失。
《登高》中写道:“ 兴尽悲来,识盈虚,望长安于日下。
”表现了杜甫对时代变迁和自身处境的思考。
三、登高之豁达杜甫虽然思考人生得失,但并没有沉迷于忧思之中。
在《登高》中,他有意识地将自己从忧思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他欣赏山水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力量,透过山林和云端,他想象自己有向外挥洒的力量。
他的内心开始豁达,世界看起来明亮而光彩熠熠。
他写道:“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表达了自己心境的放松和豁达。
四、登高之寄托登高并不仅仅是一次身体的运动和感觉的升华,更是一次精神的寄托和升华。
杜甫在登高之际,向大自然寄托了自己的心声和渴望。
他寻求身心的超越,以达到和世界的和谐和融合。
他写道:“下车伊始,先吟咏斯须。
望岳渐行渐远,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表达了对于大自然的赞美和珍视。
五、登高之境界登高对于杜甫而言,不仅是一种情感体验和思想寄托,还是一种境界的追求。
以登高之境来写诗,是杜甫文学成就的一大特点。
他运用自己的心灵体验和思想理念,创造了富有高度凝练性的诗篇。
他在《登高》中写道:“人生有涯,而知无涯。
若有涯,不肯越。
五岳倾侧,而不扶。
青冥有翠,而不见。
」表现了登高之境,达到了境界的高度。
结语杜甫登高之诗,展现了一种将身心超越和自然融合的理想境界,表达了对于人生和世界的追求和珍视。
登高之诗的感情基调,既有愉悦和欣赏,也有忧思和寄托,从而反映了杜甫文学的博大精深。
登高之境的感受和追求,成为杜甫诗歌的重要主题,与他壮志豪情的人生理想相互呼应,体现了杜甫作为唐代文学巨匠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思想境界
丁启阵
一般认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中“窃比稷与契”一句,奠定了杜甫一生思想品行的基础。
换言之,上古尧帝时两位贤臣,教民种植五谷的稷和掌管教化的契,是杜甫自定的学习榜样。
因为年代久远,文献漫漶,稷与契的事迹,我们所知不多,大概“己饥己溺”之类。
但是,读杜甫诗集,感受他“穷年忧黎元”的悲悯情怀,可以肯定,杜甫的思想境界,决非一般王朝贤臣所可同日而语。
王朝贤臣,充其量只是在其位谋其政、发挥聪明才智做了一点有益于社稷苍生的事情而已。
而杜甫杜子美,分明是“出的是白粉的力,拿的是白米的钱”,或曰“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
杜甫一生,只做过两三年八品芝麻小官(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操的心却远比一二品的宰相尚书多;自家妻子儿女饥寒交迫之际,小儿子因饿而死的时候,他仍然没有忘记替处境不如自己的“失业徒”“远戍卒”们忧虑呐喊(《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自家屋漏夜不成眠,想的却是“天下寒士”能够住进“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厦(《八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身为体制内的朝廷官员,他却为了百姓能安居乐业,胆敢讽刺皇帝,批评体制(《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等);政治理想已经幻灭的晚年,他却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一刻也没有忘记社稷苍生,忘记自己的政治理想,郑重其事地将自己未竟的
政治理想托付给年轻的朋友(《可叹》“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杜甫的心肠,不是一般王朝官员所能同日而语,也不是一般诗人所可相提并论。
跟杜甫一样,亲眼目睹了李唐王朝因遭受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众诗人,孟浩然、王维、李白等,他们留下的诗中,基本上都没有留下记录现实、反应民生的篇什,只有杜甫一个人,在那里揭露现实的黑暗,批评制度的不公平,同情包括妇女、戍卒在内的穷苦百姓的不幸遭遇。
根据杜甫后半生的漂泊轨迹和诗歌作品,不妨说,杜甫的思想境界,不但已经大大超越了王朝贤臣,也超越了乱世圣人。
圣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杜甫,无论自己是达是穷,是定居一处,还是漂泊四方,他念念不忘的都是兼济天下——就是他自己所说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白居易做了新棉衣,发出的感慨是“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布裘》),这是推己及人的圣贤境界;而杜甫,自家屋漏偏逢连夜雨,整夜湿冷难以入眠,却梦想着能有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倘若能够“眼前突兀见此屋”,他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八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是投身饲虎的佛的境界,这是为了帮助人们进入极乐天国不惜自己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的境界,这是舍己为人的境界。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读着这些惊心骇目的诗句,想象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我们不能不承认:古往今来的文人中,没有第二个能像杜甫那样,给予遭遇不幸的底层百姓如此深刻的同情,对不利于穷苦百姓的制度、官员甚至皇帝进行如此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
一言以蔽之,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为人民说话最多、呐喊最响的诗人。
“诗圣”、“人民诗人”之类的桂冠,其实都不足以充分表扬杜甫崇高的思想境界。
综上所述,杜甫的境界,是忘我利他的境界,是牺牲自我在所不惜的境界,是坎壈终身矢志不渝的境界。
杜甫的思想境界,已经达到了救世主的高度。
201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