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word版包含答案)
【精品课堂】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高一历史(同步版)(必修1)(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1.有学者这样评价近代中国某一事件:这是国家危亡之际的一次群众性爱国运动,它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不准士子干政的禁令,标志着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已经崛起,并登上历史舞台。
这一事件是A.太平天国B.公车上书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2.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
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A.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海军建设B.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埋下伏笔C.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答案】B【解析】【详解】【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图片的关键信息,学生应该从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的差异出发,结合甲午战争的结果与影响,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国译著类别及其来源概况简表》有同学对上述表格中两个时期译著类别及其来源变化进行解读,推导出以下认识,其中最合理的是A.科技译著推动社会进步的效果不如社科译著B.近代中国既遭日本侵害甚巨也受其影响最深C.二十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开始谋求变革旧制度D.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是影响变化的重要因素【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图表两个时期正处于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期间,译著类别社会学科比例上升,同时译著的主要是日本著作,可以看出,甲午战争后中国战败,中国人更关注日本,故D项正确。
A项未考虑时代背景的变化,不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遭受日本侵略,故B项错误; 19世纪末戊戌变法就开始谋求变革旧制度,故C项错误。
4.190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光绪帝下诏说:“从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所,惟所派王大臣等多系兼差,恐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
”这说明外务部的设立A.适应了列强侵华的需要B.旨在扭转外交失败局面C.防范大臣通过兼职专权D.促进了外交近代化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5.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1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哪一年?A、1894年B、1895年C、1896年D、1897年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起止时间是?A、1898年-1900年B、1900年-1901年C、1902年-1903年D、1904年-1905年3、以下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历史事件,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期的一场中日间的战争。
B、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日本蓄意挑起战争。
C、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海战。
D、甲午战争爆发时,中国的统治者是孙中山。
4、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发生的。
B、义和团运动是这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致了《辛丑条约》的签订。
D、这场战争使清政府在表面上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
5、以下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不正确的是()A. 朝鲜半岛内部矛盾激化B. 日本对朝鲜半岛的侵略野心C. 清政府内部的腐败无能D. 列强对中国的干涉和压迫6、以下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性质,错误的是()A.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战争B. 列强为了瓜分中国的侵略战争C. 清政府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进行的战争D. 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发展对中国的冲击7、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在哪次海战中全军覆没,标志着这场战争的结束?A、丰岛海战B、黄海海战C、威海卫海战D、辽东半岛战役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八国”具体指的是哪几个国家?A、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B、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比利时、意大利C、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奥匈帝国、意大利D、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印度、意大利9、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虽然重创日军,但最终全军覆没的战役是:A. 废岛海战B. 营口战役C. 抗日援朝之战D. 渤海大战 10、下列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说法错误的是:A. 八国联军由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八国组成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线是义和团运动C. 北京成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军事指挥中心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11、【题目】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A. 《天津条约》B. 《马关条约》C. 《辛丑条约》D. 《南京条约》12、【题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 宣布退位B. 推行新政C. 成立预备立宪内阁D. 宣布“宣战令”13、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覆灭发生在哪一场海战之后?数字、*A、黄海海战*B、丰岛海战*C、威海卫战役*D、鸭绿江战役1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哪一年?数字、*A、1894*B、1895*C、1900*D、190115、以下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描述,正确的是:A. 清政府宣战书称:“此举乃不得已之举。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每课一练(人教必修1)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
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A.三元里抗英中 B.黄海战役中C.威海卫战役中D.淮海战役中解析:1894年,在黄海战役中,致远舰中弹受伤,邓世昌下令猛冲敌舰,致远舰不幸被击沉,全体将士壮烈殉国。
答案:B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杭州这两个美丽的城市在中国近代备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一个法国商人拿到清政府准许其在苏州、杭州开办工厂的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A.1840年B.1860年C.1895年D.1901年解析:开放苏州、杭州是在《马关条约》中,故在1895年。
答案:C3.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
”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解析:A、B、C三项仅体现了列强侵略对中国带来的破坏和掠夺。
列强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一方面是经济上对中国的侵略,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另一方面又使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D项正确。
答案:D4.《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A.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解析:从材料中看出日本企业具有免税特权,从而使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答案:A5.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碰撞》一书中谈到中国近代史上某事件时说:“为了挽救王朝,慈禧利用了仇外情绪……百姓中最为落后的那部分人受到文人寡头政治中极端守旧集团的鼓励而起来反抗了。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达标训练(人教版必修1)
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电视剧《台湾1895》中,面对法国侵略台湾时,一日本海军少将说:“我不准任何国家染指台湾!凡染指台湾的国家都是我们的对手和敌人!”此话表明了日本的真实意图是()A.日本反对列强侵略台湾B.日本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C.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D.日本同情中国2.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
主权沦丧,民族蒙耻。
杭州商埠的开辟是根据()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3.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4.下图为张明同学关于某条约影响所做的课堂笔记,如对其进一步充实,最合适的补充应是()A.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B.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打开了我国西南沿海门户,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D.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便利了侵略者对华经济掠夺5.这是一传单抄本中的几句话:“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
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
”这几句话()A.反映了林则徐率清军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决心B.反映了邓世昌强烈要求消灭日本侵略者的斗志C.反映了维新志士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勇气D.印证了义和团运动过程中的反帝性和落后性6.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文中的“议约”是指()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7.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作为外国使馆区,不许中国人居住。
其主要目的是()A.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B.开辟外国租界C.控制清政府,防范中国的反帝斗争D.扩大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范围8.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右图是19世纪末一位爱国志士绘制的《时局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基础达标1. 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所述“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天津条约》答案:B2.(2013·山东学业水平考试)“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
”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洋务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答案:B3.(2014·北京西城区期中考)“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下列的哪一条约()A.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4.(2014·漳州质检)记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说道:“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这“国耻”指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从材料“20世纪的第一年……太和殿”可以判断是指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城,故D项正确。
答案:D5.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本题考查图片信息解读能力。
解读图片可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故C项正确。
答案:C6.光绪帝诗云:“城上神威炮千斤,枉资剧冠挫我军。
后来无道终许汝,致远深沉第一勋。
”此诗反映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信息“致远深沉”可知黄海大战中致远号沉没,这一史实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中,故选C项。
答案:C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导与练】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
这表明当时(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解析:A 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立场,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是否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
2.(2017·安徽安庆期末)梁启超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
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
”梁启超的话意在强调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清政府一味依靠国际调停,贻误战机B.清政府对战争没有预见,缺乏充分准备C.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D.清政府始终坚持避战求和思想解析:A 材料中“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说明梁启超认为李鸿章过于依赖国际调停,这是导致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B、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7·河北张家口期末)德国驻日公使曾接到国内电训:“现在日本的和平条约(《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尽管后者的范围尚小,我们不得不抗争。
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斗争是没有希望的。
”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 )A.列强清除了日本在华势力B.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C.日本遭到了西方列强侵略D.德国占据大量中国领土解析:B 德国认为日本在华的扩张以及《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说明了列强在中国的争夺激烈,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从侧面说明了当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4.(2017·广东中山期末)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拟题精选: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word文档
1.20世纪初,西方某刊物上登载了一幅题为《去北京》的漫画,漫画中一个全副式装的日本武士对身后的一群全副武装的西方骑土说“去北京”。
此漫画说明()A.日本是鸦片战争爆发的鼓动者B.西方列强支持日本发动甲午战争C.日本诱导了八国联军攻占北京D.列强瓜分中国是日本首先发动的2.晚清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但清朝并未及时变革国家制度,一场令国人痛心的战争证明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这场战争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3.威海卫战役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享致丁汝昌的动降信中说:“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
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据此可知,清王朝战败的主要原因是()A.制度腐败B.军纪松弛C.指指挥不当D.军备落后4.“宁可使中夏(指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近代中国与此类似的言论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扶清灭洋”D.“东洋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玩”5.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增加了()A.割地的面积B.赔款的数额C.开放的口岸D.办厂的特权6.《马关条约》中最能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的条款是()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C.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7.《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曾说过一句话,你认为他讲的会是()A.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B.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C.中国征收关税应与我们协商D.我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合法了,更便利了8.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第 12 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练习
第12 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关条约》中对小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阴碍最严重的是( )A.赔款两亿两白银B.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增开通商品岸D.割让台湾2.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史”。
这种状况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答订之后()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D. 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4.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其重要影响之一是( )A. 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B.朝鲜为日本所吞并C. 日俄关系得到缓和D. 辽东半岛被日本长期占据5.《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一权益( )A.为日本所独享B.为欧美列强所共享C.未被参加“干涉还辽”的俄、法、德三国所享有D.辛亥革命爆发后被取消6.19世纪末,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B. 实现其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C.征服亚洲,为称霸世界奠定基础D.解决其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矛盾7.甲午中日战争第二阶段,战场主要集中于( )①朝鲜半岛②辽东半岛③山东半岛④黄海海域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8.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 )A. 夺取资本输出场所B.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C. 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D.推翻清政府统治9.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①③④10.《辛卫条约》中最能说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C.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D.在北京设立“使馆界”二、问答题11.材料一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主要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2016秋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第12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学者作出此种判断的依据为导学号89910381()A.日本战前长期的精心准备B.清政府的全国战争总动员C.大清国海军的出场与角逐D.陆军广大将士的拼死抵抗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和历史概念的能力,难度较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对于中国而言是近代战争的开端,从形式上看是清政府以近代的武器(铁甲舰)进行的战争,从内容上看具有反侵略的色彩。
答案:C2.(2016·衡水高一检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导学号89910382()①黄海大战②平壤战役③威海卫战役④辽东战役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解析:黄海大战、平壤战役、威海卫战役和辽东战役分别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1894年9月15日、1895年春和1894年10月,故正确答案是B项。
答案:B3.(2016·湖北学业水平模拟)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导学号89910383()A.未规定开放新商埠B.割地的内容全部落实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列强开始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解析:《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强的冲击。
答案:C4.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
其依据是导学号89910384()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尚未充分觉醒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解析:根据材料引文意思分析,甲午战争没有动员全国力量与日本作战,而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一个领导者身上,体现了中国民众民族意识尚未充分觉醒。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测试Word版含答案
第四章近代中国反入侵、求民主的潮流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测试题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1.(2021·云南曲靖一中模拟)甲午战争使日本以强兵走向富国,2021年又是甲午年,日本右翼期盼“甲午神奇”能显现。
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以下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有( )。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小孩走了②英国:咱们终于能够取得减免税率的权利了③法国:伙计,咱们的机械也搬运到中国去④德国:咱们此刻终于能够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1·湖南长沙一中模拟)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
对“台湾民主国”熟悉比较正确的选项是( )。
A.是台湾士绅离开祖国而独立的割裂行为B.“永清”的含义是台湾永久是清朝的,因此是保护清朝统治的爱国行为C.是借清朝割让台湾之机的政治投机,但有效地抗击了日本对台湾的入侵D.是超级情形下采取的一种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方法3.观看下表,以下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黄海海战中日两边军力对照表项目参战舰艇(艘)火炮(门)兵力(人)中方101912052日方122723566A.日方军力处于相对优势B.展现了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全然缘故C.中国官兵以弱胜强,击溃日军D.致使了北洋舰队全军覆灭4.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域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许诺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5.近代一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
”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勿见干戈满故乡。
”这位诗人的故乡可能在( ) A.北京B.台湾C.辽阳D.上海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6.(2021·河南开封模拟)右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名弱者”的宣传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精编作业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1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作业一、选择题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签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马尾海战B.丰岛海战C.黄海海战D.威海卫战役3.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
主权沦丧,民族蒙耻。
杭州商埠的开辟是根据()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4.列宁说:“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不痛恨他们吗?”“英国人、法国人……疯狂镇压”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在北京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
下列有关该条约的论述正确的是()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C.英国、美国、俄国、德国等多国参与了该条约的签订D.该条约签订于1900年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内容是()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D.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进步作家,其创作的一生正值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他用其特有的讽刺笔墨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罪行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军侵华》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军侵华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军事实力上升。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
2.过程(1)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1895年,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以清军惨败告终,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2)影响: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2)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借口镇压义和团。
3.过程(1)发动战争: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战争,由天津向北京进犯。
(2)进犯受阻: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附近英勇打击侵略者,联军被迫退回天津。
(3)攻陷北京: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德国瓦德西的司令部设在紫禁城内。
4.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1.图示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2.巧记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一条主线: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两个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这些现象集中出现的背景是A.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惨败B. 台湾被日本强行占据C. 西方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 资产阶级具备革命条件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这说明了A. 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B. 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C. 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D. 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3.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竞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
此转变A. 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B. 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C. 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D. 导致了近代军事工业的衰落4.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书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至清国面有今日之败者……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巨,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摆;文艺乃为繁荣之阶梯耳,岂是济夫实效?”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 制度改革的必要性B. 需要引进自然科学C. 应积极向日本学习D. 军官素质有待提高5.在鸦片战争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买办”被视为洋商之奴,唯知奔走奉命,为世人所不齿。
19世纪末20世纪初,“买办”却成为许多留学生和下台的外交官员的首选职业,连不少政界名流都争相与他们交往。
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A.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B. 买办在中外贸易中的作用增强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 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A. AB. BC. CD. D7.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限时35分钟)一、选择题1.1894年,日本天皇发布《宣战诏书》:“清国公然暗中干涉朝鲜内政,借口拯救属邦之难,出兵朝鲜……事既至此,不得不公然宣战。
”据此可知,日本的《宣战诏书》() A.证实了日本被迫做出应战B.旨在推卸发动战争的责任C.表达出对朝鲜主权的尊重D.得到了西方国际社会认同2.“致远”舰在中国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名字,其事迹在当时欧洲也是极受褒赞。
甲午中日战争中,与“致远”舰的悲壮历史有关的战役是()A.平壤战役B.黄海大战C.辽东战役D.威海卫战役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此条约()A.没有开放新的通商口岸B.使中国的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将台湾割让给日本D.延缓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对中国是灾难性的战争。
对“灾难”解读正确的是()A.清政府主权完全丧失B.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国人忧患意识开始增强D.中国社会性质彻底改变5.“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
”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南昌起义C.台湾军民反割台D.义和团运动6.“紫禁城内各宫殿,尽是洋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皆有各国洋兵驻扎。
各宫陈设,盗抢一空。
”这是对哪次战争的描述()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7.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
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A. 《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 《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8.“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
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列国之兵士,恃威横行。
”这次战争后()A.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C.欧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9.“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同步练习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
若要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A.三元里人民斗争B.平壤战役C.黄海战役D.威海卫战役2.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
这表明(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3.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
这表明当时(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4.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5.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发生了一系列战斗。
以下战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依次是( )A.平壤陆战-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B.丰岛海战-平壤陆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C.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平壤陆战-威海卫战役D.黄海海战-丰岛海战-平壤陆战-威海卫战役6.晚清状元张謇将某条约十款内容逐一记录在日记中,他对清政府丧权辱国,尤其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感到痛心疾首,发出“几罄中国之膏血”的感慨。
张謇记录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7.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后(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谋求政治变革8.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l 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
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C.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9.上海的《申报》受台民爱国精神的感召及反割台舆论的影响,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
这反映了( ) A.清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反割台斗争 B.反割台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报刊的关注推动反割台运动的兴起 D.舆论对割台的关注和对台民的支持10.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就像一块好吃的蛋糕,令所有列强 国家垂涎。
这副画反映了甲午战后( )A.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B.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1.1900年,天津义和团运动进入了高潮。
当时“(天津)官勿论大小,民勿论男妇,大概信之者十之八不信者十之二”。
人们便此“喜相告曰:扫平洋人,扶持中国,在此一举,今而后,海内肃清,升平有日”,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B.具有反帝爱国主义性质C.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D.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12.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
”在此,马克·吐温认为( ) A.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可取 B.西方与中国应彼此隔绝,互不往来 C.中美两国对义和团的立场一致 D.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13.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
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
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A.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B.打击了清朝的统治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D.具有盲目的排外性14.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15.八国联军侵华时,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南方数省督府拒绝参战,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南互保。
对这件事的评论,传统观点认为张之洞一派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洋人勾结,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又有学者认为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使得清廷威信扫地,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据此可知,关于“东南互保”的认识()A.研究者都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B.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D.后来学者研究比先前观点可信16.1908年,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学生规程:自退款(庚子赔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
据此及所学知识推断可知()A.中国开始由学习英日政体转向学习美法政体B.美国试图以教育为工具增强对华影响力C.《辛丑条约》的赔款都变成了留学经费D.中美合作开启了中国人赴美留学的历程17.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A.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C.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18.190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光绪帝下诏说:“从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所,惟所派王大臣等多系兼差,恐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
”这说明外务部的设立()A.改变了总理衙门的职能B.旨在扭转外交失败局面C.防范大臣通过兼职专权D.促进了外交近代化发展19.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政府性质的转变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20.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
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A.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C.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1842年8月29日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1895年4月17日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1901年9月7日(1)三则材料各出自哪一条约?(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条约的内容的异同。
(3)结合材料三说明其(这个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5 CDAAB 6-10 CDBDD 11-15 BDDBC 16-20 BCDBA①《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②同:开埠通商(开放通商口岸)。
异:材料一规定五口通商,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材料二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③清政府地方官员保证境内外国侨民,保证镇压中国人民反抗,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