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以及个体和集体的心理特征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的解释:1.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主观意识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

2. 情绪:情绪是指个体对于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生理变化,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3.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指个体心理功能异常导致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4.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

5. 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和调节的能力。

6. 人格: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包括性格、态度、价值观等。

7. 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和看法。

8. 社交心理学:社交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心理学领域。

9.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指研究个体通过经验和后天的学习过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

10. 决策:决策是指个体在做出选择时进行的思考和判断过程。

11. 催眠:催眠是一种心理状态,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巧让个体进入放松和专注的状态。

12. 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是指研究人类与计算机及其他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和通信方式。

13. 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存储在大脑中不易被意识到,但在行为和情感中发挥作用的记忆。

14. 多元智力: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多种不同的智力类型,如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等。

15.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指个体通过追求个人目标和发展潜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这些是心理学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背后的原理,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基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各管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

3.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并稳定表现的特征。

4.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5.相关研究法:是发现人的人格特质、行为或事件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的方法。

6.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测验工具(问卷或量表)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8.调查法:是指就某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9.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10.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1.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12.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连系是暂时的。

13.经典型条件反射: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着某个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

14.动力定型:在社会实践中,如果一个人长期的从事某项活动,客观刺激按先后与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具有系统性机能,把这些刺激有规律的协调成条件反射链锁系统。

15.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6.强化:是个体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及任何可以增加先前反应频率的事件。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

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

9.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挖补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1.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13.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

所谓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的思维。

2.想象:是指人脑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形象性,新颖性。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调节功能。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3.功能固定性: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通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其结果是妨碍了问题的解决。

4.意志:是人自觉的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调节和支配行动,从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挫折感:是个人动机性的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预订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6.个性:是指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影响通过人的活动形成的稳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他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自然性与社会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与共同性7.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要,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8.气质:是指一个人先天具有的比较稳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特征:天赋性,稳定性,可塑性9.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内倾型,外倾型;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理论型,经济型,权利型,社会型,审美型,宗教型。

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决定),社会实践,自我教育和修养(内在动力)10.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才能: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起质的变化的能力叫才能。

天才:才能的高度发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能力称为天才。

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也叫智力。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4.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6.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7.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式,即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

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13.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14.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15.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16.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17.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

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18.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仪器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2、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3、意志过程: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4、主观能动的反映: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屏息:在注意紧张时,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等,甚至出现呼吸暂时停歇的现象,即所谓屏息。

7、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8、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9、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有意注意在认识地位、作用逐渐提高和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10、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11、注意的稳定性: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上时间的长短。

12、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在进行某种活动的时候,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

13、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6、知觉的选择性: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

17、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

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18、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标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

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一、1、统觉:赫尔巴特的术语,指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

2、统觉团:赫尔巴特的术语,指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

3、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4、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5、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6、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7、情境性问题解决:指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结构不良问题。

8、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9、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10、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11、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三、12、学习的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13、图式:这里指巴特利特的术语,是个体头脑中原有的观念,对个体的记忆和提取新信息会产生重要影响。

14、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描述的一种条件作用形式,指原先的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重复匹配呈现,获得了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15、操作条件反应:斯金纳描述的条件作用形式,指机体自发的反应因有强化或无强化的伴随而相应增加或降低重复出现的概率。

16、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指桑代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练习律指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导致联结的减弱或遗忘;效果律指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P4)2、被试: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3)3、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

(P19)4、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

(P19)5、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41)6、绝对感受性:人能觉察出客观事物最小的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P50)7、差别感受性:指人刚刚能觉察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P50)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51)9、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同时有两种刺激或先后相继的两种刺激,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52)10、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反映。

(P55)11、空间知觉: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和远近等空间关系的反映。

(P65)12、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P66)13、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及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

(P67)14、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现。

(P83)15、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的提取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P87下)16、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有意提取的情况下,个体已有的经验自动地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P88上)17、遗忘:指信息不能够从信息系统中提取,或者提取发生错误。

18、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

(P103)19、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

(P103)2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P135)21、抽象: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进行认识的过程。

(P137)22、集中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2、意志:与改造世界相联系的自觉确定目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并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两个部分,其中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需要、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4、注意:是意识或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或集中,它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5、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现象。

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12秒。

6、注意的分散(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

7、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8、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注意:注意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在观察之前,要确定目的,拟定计划,在观察过程中要始终伴随着思维和言语的活动,观察过后还要进行归纳和整理,所以说观察又被称为“思维的知觉”。

10、记忆:是人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比感知觉更复杂的心理现象。

11、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不能或者错误的恢复和提取叫做遗忘。

12、表象: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呈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13、想象:是人脑对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4、再造想象: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 xīn lǐxué]基础释义•研究心理现象客观规律的学科。

心理现象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

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任务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详细释义•研究心理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

据不同研究领域和目的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

例句• 1. 对于心理学我是一窍不通,所以不敢对这篇文章妄下雌黄。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4、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歪曲的知觉。

5、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6、观察力:指敏锐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的知觉能力,是人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7、绝对感受性: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8、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9、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量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10、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1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叫~。

13、有意注意:有……,需要……。

14、有意后注意:有……,但不需要……。

15、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注意的对象的数量的多少。

16、注意的稳定性:我们的注意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17、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18、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和要求,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

19、元认知:人对于自己认知的认知。

2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1、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现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心理学:是以研究心理现象、探究心理本质、揭示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注意:一般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特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心理本质: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操作事件而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人脑作为物质基础,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个体自身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高原现象: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上升,有时会岀现暂时停顿现象,叫做高原现象记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记忆的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缺一不可。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高级认识活动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

心境:是一种具有持续性、弥漫性的微弱情绪状态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成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

人格:又称为个性,是指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是受一定倾向性制约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气质:是反映心理活动的动力反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天赋性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岀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识记:是反复感知信息材料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

根据识记时的目的性和是否需要付岀意志努力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是否理解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内部组织起来的,调控学习思维等活动的程序性知识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的方法能力的个体差异: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简答题: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意识的基本特征:觉知性、能动性、历史制约性无意识的特点:自发性、隐蔽性、非理性非逻辑性、持久性稳定性无意识的功能:选择的功能、内控-调节的功能、引导作用、评价功能意识的特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动作为基础意志的品质: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思维的基本过程:1 .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 .系统化和具体化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生物性和社会性气质的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性格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以后注意心理学基本研究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出现2.无关动作停止3.呼吸变的轻微而缓慢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意志的基本过程: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描述、解释、预测、运用和控制情绪情感的作用:适应环境、调控认知和行为、传递信息、影响身心健康意识的感念:1.意识是一种觉知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它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学 名词解释

心理学 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探讨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原理和规律。

二、认知:认知指的是人们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知觉、思维、记忆和决策等方面。

三、情绪:情绪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快乐、愤怒、悲伤等不同的情感状态。

四、行为:行为是个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反应,包括生理上的动作和心理上的表现。

五、研究:研究是通过经验或训练改变行为的过程,包括条件反射、观察研究、语言研究等不同形式。

六、记忆: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历进行存储和回忆的能力,包括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等。

七、意识:意识是人们对外界和内部体验的感知和认知,包括
觉醒状态、注意力、自我意识等方面。

八、人格:人格是个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价值观、态度等方面。

九、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思维和情感等方面,探讨群体、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等问题。

十、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
中的心理发展,包括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等不同阶段。

十一、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通
过评估、诊断和治疗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和疾病。

以上是一些心理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就是同义语。

3、习得性无助感: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与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课件)4、有意后注意:就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的特征,它与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5.知觉:可以被瞧作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6、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就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与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与提取的过程。

(课件)7.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8、遗忘:就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与再认或者就是错误地重现与再认的现象。

9.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就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与内在联系。

10、想像:就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情商:就是人认识情绪与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五部分,即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12、智力:就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3.比率智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14、离差智商:以智力的正太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瞧做就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太分布,离差智商=100+15*标准分(标准分=(被试测验得分-团体的平均分数)/团体分数的标准差)15、性格:就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6、个性: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与。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有些研究者根据动物心理实验提出了“关键年龄”或“关键期”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3.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

4.智商:是智力商数的概念,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

5.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诱因: 指能够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和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7.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挫折: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时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

9.构想:指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成特质。

10.焦虑(障碍):指受不合平现实或不合平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11.服从: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1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下由催眠师生诱导形成的。

13.心向:也称“心理定势”,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14.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示。

15.内涵:概念所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外延:是概念的范围16.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17.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名句1. 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学科,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2. 认知:认知是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3. 注意:注意是指人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5. 想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6. 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7. 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以下是心理学经典语句的解读:1. “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感知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人的存在是通过自己的感知来确认的,每个人对世界的感知都是独特的,因此每个人的存在也是独特的。

2. “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冲突和矛盾,这些经历可能让我们感到痛苦和不安。

但是,通过理解和接纳他人的不同,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成长和启示。

3.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限制。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做不到某件事情,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限制,认为自己不能做到。

通过挑战自我限制,我们可以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超越。

4. “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去做。

”——这句话鼓励人们积极行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心理学中,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的关键。

5. “人类行为的背后,都有一种需要被满足的渴望。

”——这句话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目标。

人们之所以会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或渴望。

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以及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些经典语句在心理学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边缘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3、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过程。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4、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人格心理的差异。

人格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人格倾向性是指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等;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5、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

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在任何情境下人的一切的心理活动,而?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实践情境下学生的心理的。

??6、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探究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解释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具体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和老年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凡是教育领域一切心理与行为问题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认知过程1、感觉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3、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4、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适应现象表出在所有的感觉中,但是,在各种感觉中的表现和速度是不同。

视觉可以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5、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6、感觉后效(后像)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很显着,又称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

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8、空间知觉是指空间特性在人脑的反映如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知觉。

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空间知觉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9、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的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的反应。

在时间知觉中,听、视、触等感官都参见,并起着不同的作用。

正确估计时间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10、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

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距离太小,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对人和动物的适应性行为有重要意义。

运动知觉分为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

11、似动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12、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如夜空中月亮是相对静止的,浮云是运动的。

13、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14、注意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是人们清晰地认识事物和作出准确反应的保证,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15、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是一种积极主动、服从于当前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

它受人的意识的调节和控制,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注意。

有意注意虽然目的性明确,但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有持久的意志努力,这容易使个体产生疲惫。

16、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更多地被认为是由外部刺激物引起的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

人和动物都存在无意注意。

虽然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但因为不需要意志努力,所以个体在注意过程不易产生疲劳。

17、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开始不喜欢文言文,但通过学习喜欢了文言文。

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但有意后注意的形成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18、注意起伏(动摇)是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

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

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

这种现象在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但只有我们的注意没有离开当前的对象,注意起伏就不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19、注意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

在注意稳定性中可以区分出狭义的注意稳定性和广义的注意稳定性。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同一对象,而是指注意的对象和行动会有所变化,但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不变。

20、注意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已有研究表明,在简单的任务的下,注意的广度大约为7+2个方块组,即5-9个项目,而互不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则约为5+1,即4-6个。

21、注意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例如,上课时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22、注意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2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过程。

人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

24、瞬时注意(感觉记忆/感觉登记)当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特点:时间极短(图像信息贮存时间约为0.25~1秒之间,声像信息贮存时间也仅在2~4秒之间。

);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1图像记忆----主要形式○2声像记忆。

存储: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1秒左右,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秒。

25、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度阶段。

特点:时间很短(比感觉记忆长,但也不超过1分钟,一般而言,如果30秒左右得不到重复,便会遗忘。

);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7±2,即5-9个项目,平均值是7);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编码:○1听觉编码--主要○2视觉编码存储---复述(有效方法)机械复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精细复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联系。

)26、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分类: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事记忆)和语义记忆。

特点: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编码:意义编码--主要意义编码分类:表象编码;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

)存储:原则上是分类处理。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两种不同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27、有意识记是有明确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一般而言,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吗,是人们获取并积累系统知识,掌握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靠有意识记。

28、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识记。

人们通过无意识记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但因为缺乏目的性,内容往往具有偶然性和片断性,缺乏系统性。

29、机械记忆是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识记,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

30、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有人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31、保持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保持的量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趋于减少。

32、遗忘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失败。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人是艾宾浩斯,他提出了“遗忘曲线”。

33、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如:好友重逢,一眼就认出了对方;故地重游,处处有熟悉之感,都是再认的现象。

再认是记忆的初级表现形式,是比回忆较为容易和简单的一种恢复经验的形式。

34、有意回忆有回忆任务、自觉追忆以往经验的回忆,其目的是根据当前的需要而回忆特定的记忆内容。

35、无意回忆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经验。

如:乡音勾起思乡。

无意回忆虽无预定目的,却也是由于有些诱因引发的。

36、追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回忆,它同时具有有意回忆、间接回忆的特点,是需要意志努力和克服一定困难的回忆。

37、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38、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