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原文与翻译

合集下载

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

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

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孝经》。

这可是一本超级有意义的经典之作哦!先来说说《孝经》的开头,“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这啥意思呢?就是孔子在家里坐着,曾子在旁边陪着。

孔子说啦,古代的圣王有一种极其高尚、重要的道德准则和方法,可以让天下都顺从,百姓们和睦相处,上下之间也没有怨恨。

曾子啊,你知道这是啥不?是不是感觉很有意思?再看这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 简单来说就是,咱们的身体、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给的,可不敢随便损伤,这就是孝顺的开始哟!想想看,咱们得好好爱护自己,不能让父母担心,这多重要呀!“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这句话告诉咱们,要努力做好自己,走正道,在后世扬名,让父母也跟着荣耀,这才是孝顺的最终目标呢!可不是光口头说说就行的,得付出实际行动。

还有哦,“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孝顺呀,开始是侍奉双亲,中间是为君主做事,最终是成就自己的人格。

这就告诉我们,孝顺不仅仅是对父母好,在工作中也要尽职尽责,更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怎么样,小伙伴们,《孝经》是不是很有道理呀?咱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把孝顺落实到生活中去,让咱们的父母都开开心心的!《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二)》哈喽呀,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接着跟大家唠唠《孝经》。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 这说的是呀,爱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对别人的父母不好;敬重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对别人的父母怠慢。

是不是很有道理?咱们得将心比心,不能只对自己的父母好,对别人的父母也要尊重和关爱。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 要是在高位上不骄傲,就算位置高也不会有危险;节约开支,谨慎行事,就算财富满满也不会流失。

这告诉咱们,不管处在啥位置,都得保持谦虚和谨慎,可不能得意忘形。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着,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它强调了孝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们传承的优良传统。

下面是《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章孝的定义亲亲者,爱也;尊长者,敬也;兄弟者,友也;子孙者,顺也。

Translation:亲亲者,爱也;因为亲人是我们所爱的人。

尊长者,敬也;因为尊重长者是我们的义务。

兄弟者,友也;因为我们的兄弟是我们的朋友。

子孙者,顺也;因为我们要顺从我们的父母和祖先。

第二章父母之恩父母之于子,犹手之于足也。

Translation:父母对于子女的恩情,就像手对于脚一样,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章孝的奉行君子有三戒:小心齐,戒之在口;恭承敬,戒之在色;宽柔信,戒之在言。

Translation:君子有三种戒律:言行要合一,要有所提防;恭敬尊重,不妄言不妄动;温柔善良,信守承诺。

第四章孝道的重要性父母在,不远游;渐孝悌,谏不入。

Translation:在父母身边时不要轻易离开,每天慢慢地学习孝顺和弟道,并向父母提出正确的建议,即使他们不采纳也要付诸实践。

第五章孝心要如何体现父母呼,应勿缓,嘱托多,谨为之。

Translation:当父母呼唤时,应该立刻回应,当他们嘱托时,一定要认真听取并尽力为之。

第六章孝顺的四项任务父母之年,不可不给;弟之欲,不可不从;孝之事,天下之重事;穷则独善其身,不息於人。

Translation:父母年迈时一定要照顾,兄弟有所愿望时应该尽力帮助,孝敬父母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如果真的生活困难了,也要不离不弃,尽可能地照顾自己。

第七章孝道和仁道的关系仁者爱人,以爱众为德;孝者爱亲,以爱一人为仁。

Translation:仁者的义务是关心别人,以关爱他人的行动表现道德;孝者的义务是关心家人,以关心家人的行动表现仁德。

第八章劝人行孝尔子既成,夫婴儿之未孝,何营之有?Translation:为人父母之前,如果你连孝都不懂得,又怎么能高妙地塑造家风?。

《孝经》全文(注音朗诵释义)

《孝经》全文(注音朗诵释义)

《孝经》全文(注音朗诵释义)《孝经》全文(注音)开kāi宗zōng明míng义yì章zhāng第dì一yī仲zhòng尼ní居jū,曾céng子zǐ持chí。

子zǐ曰yuē:“先xiān王wáng有yǒu至zhì德dé要yào道dào,以yǐ顺shùn天tiān下xià,民mín用yòng和hé睦mù,上shàng下xià无wú怨yuàn。

汝rǔ知zhī之zhī乎hū?”曾céng子zǐ避bì席xí曰yuē:“参cān不bù敏mǐn,何hé足zú以yǐ知zhī之zhī?”子zǐ曰yuē:“夫fū孝xiào,德dé之zhī本běn也yě,教jiào 之zhī所suǒ由yóu生shēng也yě。

复fù坐zuò,吾wú语yǔ汝rǔ。

”“身体shēntǐ发fā肤fū,受shòu之zhī父母fùmǔ,不bù敢gǎn毁huǐ伤shāng,孝xiào之zhī始shǐ也yě。

立lì身shēn行háng道dào,扬yáng名míng于yú后hòu世shì,以yǐ显xiǎn父fù母mǔ,孝xiào之zhī终zhōng也yě。

夫fū孝xiào,始shǐ于yú事shì亲qīn,忠zhōng于yú事shì君jūn,终zhōng于yú立lì身shēn。

《大dà雅yǎ》云yún:‘无wú念niàn尔ěr祖zǔ,聿yù修xiū厥jué德dé。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译文:孔子闲居,他的学生曾参在旁陪坐服侍。

孔子说:古代圣王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教化,用来使天下百姓顺服,人人都能和睦相处;就连相互之间较易起摩擦、对立状态的上司与下属、家长与晚辈之间,都可以达到彼此无怨恨的和谐状态。

这么好的至德要道你可知道?曾参听到老师发问,赶紧从席上站起来,恭敬地回答说:弟子生性愚顿,还没能知晓这个至德要道。

孔子说:至德要道就是孝悌之道!它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源头。

你再坐下来,我慢慢告诉你。

(二)、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我们的身躯、四肢、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生的,应小心爱护,不敢损毁伤残,能如此自律自爱就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长大成人、好学修德安身立命,率性行道建功立业,让名声显扬后世以荣耀父母,这就是孝道的终结。

孝,是人的天性,幼年时期侍奉双亲,友爱兄弟姐妹,学习敬老尊贤,待人接物,应对进退;中年时期移孝作忠,奉事君王,服务人民;到了老年以自身行孝的典范教民,才是人生的完成。

《诗经.大雅.文王篇》说:我们怎么不可以追念先祖文王的志业呢?一心一意修养自己,发扬文王的美德吧!天子章第二(三)、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亲爱父母的人,不敢厌恶他人;尊敬父母的人,不敢傲慢别人。

天子尽亲爱尊敬的天性侍奉父母,这种[不言之教,无为之化]的德教推及满朝的文武官员;德政布施,教化能广行,孝爱更推及到百姓身上;流风遍及天下,永为世人的典范。

《孝经》全文(注音+朗诵+释义)

《孝经》全文(注音+朗诵+释义)

《孝经》全文(注音+朗诵+释义)《孝经》全文(注音)开k āi 宗z ōng 明m íng 义y ì章zh āng 第d ì一y ī仲zh òng 尼n í居j ū,曾c éng 子z ǐ持ch í。

子z ǐ曰yu ē:“先xi ān 王w áng 有y ǒu 至zh ì德d é要y ào 道d ào ,以y ǐ顺sh ùn 天ti ān 下xi à,民m ín 用y òng 和h é睦m ù,上sh àng 下xi à无w ú怨yu àn 。

汝r ǔ知zh ī之zh ī乎h ū?”曾c éng 子z ǐ避b ì席x í曰yu ē:“参c ān 不b ù敏m ǐn ,何h é足z ú以y ǐ知zh ī之zh ī?”子z ǐ曰yu ē:“夫f ū孝xi ào ,德d é之zh ī本b ěn 也y ě,教ji ào 之zh ī所su ǒ由y óu 生sh ēng 也y ě。

复f ù坐zu ò,吾w ú语y ǔ汝r ǔ。

” “身体sh ēnt ǐ发f ā肤f ū,受sh òu 之zh ī父母f ùm ǔ,不b ù敢g ǎn 毁hu ǐ伤sh āng ,孝xi ào 之zh ī始sh ǐ也y ě。

立l ì身sh ēn 行h áng 道d ào ,扬y áng 名m íng 于y ú后h òu 世sh ì,以y ǐ显xi ǎn 父f ù母m ǔ,孝xi ào 之zh ī终zh ōng 也y ě。

孝经原文翻译

孝经原文翻译

孝经原文翻译孝经原文翻译《孝经》是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

《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

下面然而小编整理的孝经原文翻译,欢迎来参考!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然而尊贵还然而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然而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然而孝。

它然而一切德行的根本,也然而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然而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然而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然而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然而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然而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然而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然而孝道,这个孝道,就然而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伦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专注于论述孝道,被广泛认为是十三经之一。

在东汉时期,这本书被官方指定为必读教材,从皇室到普通百姓,都必须要阅读。

第一:开宗明义章【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

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

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

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

《诗经·大雅》说:'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

”第二:天子章【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前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

天子竭尽爱护尊敬来侍奉双亲,将这种道德教育推广到天下百姓,让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

孝经原文+翻译

孝经原文+翻译

孝经文白一第一章 开宗明义仲尼居 曾子侍 子曰 ﹃先王有至德要道 以顺天下 民用和睦 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 ﹃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 ﹃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 吾语汝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 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大雅云 ﹁无念尔祖 聿修厥德 ﹂﹄○孔子在家里闲坐 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 孔子说 ﹃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 切要之道 用以顺天下人心 使人民和睦相处 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 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 ﹄曾子离席而起 恭敬地回答说 ﹃学生曾参愚昧 怎么会知道呢 ﹄孔子说 ﹃孝 是德行的根本 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 你坐下 我现在就跟你讲 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 都是父母给予的 应当谨慎爱护 不敢稍有毁伤 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以德立身 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 以光耀父母 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 所以实行孝道 开始于侍奉双亲 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 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 诗经·大雅说 ﹁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 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 ﹂﹄○这一章是全书的纲领 开示孝道的宗旨 阐述了孝的三个层次 开始于侍奉父母 扩大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最终是成圣成贤 回归本善第二章 天子子曰 爱亲者 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 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 而德教加于百姓 形于四海 蓋天子之孝也 甫二刑云 ﹃一人有庆 兆民赖之 ﹄○孔子说 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 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 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 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 天子竭尽爱护尊敬来侍奉双亲 将这种道德教育推广到天下百姓 让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 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 ·说 ﹃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 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 ﹄○这一章讲述天子的孝道 论说天子如何把爱敬双亲之心扩展至天下百姓 让人民受到感化 都能效法天子而去尽孝第三章 诸侯在上不骄 高而不危 制节谨度 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 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 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 而和其民人 蓋诸侯之孝也 诗云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诸侯处在万民之上而不骄慢 即使身居高位 也不会产生倾覆的危险 节约费用 谨守法度 即使财富充足 也不会奢侈浪费 身处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 所以能长久地保持他的尊贵 财富充裕而不奢侈挥霍 所以能长久地保持他的富有 能使富有和尊贵不离开自身 然后才能保全社稷 使自己的人民和睦相处 这就是诸侯的孝道啊 诗经·小雅说 ﹃要戒慎恐惧 小心谨慎就像站在深渊之旁 又像踏在薄冰之上 ﹄○这一章是讲述诸侯的孝道 诸侯应以谦逊谨慎 不骄不奢的态度 遵守法律法规 节约生活费用 这样才能够长守富贵 保全自己的国家 使官员百姓和睦安乐第四章 卿大夫非先王之法服 不敢服 非先王之法言 不敢道 非先王之德行 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 非道不行 口无择言 身三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 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 然后能守其宗庙 蓋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 ﹃夙夜匪懈 以事一人 ○卿大夫非先王规定的服装不敢穿 非先王的礼法言论不敢讲 非先王遵奉的道德行为不敢行 所以 不合礼法的话不讲 不合道德的行为不行 口中没有不合乎礼法之言 自身没有不合乎礼法之行 纵使言语传遍天下 也不会口中有失 即使所作所为天下皆知 也不会有怨恨厌恶 ﹃服饰 言语 行为﹄ 三者都能完备无缺 然后就能守住其祭祀先祖的宗庙 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 诗经·大雅·烝民说 ﹃要早晚勤奋不懈 来侍奉于天子 ﹄○这一章是讲述卿大夫的孝道 卿大夫从服饰 言论 行动等方面都必须符合先王所制定的礼制 为民众作出表率 才能保全宗庙及祭祀 以事奉国君 服务百姓第五章 士资于事父以事母 而爱同 资于事父以事君 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 而君取其敬 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 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 以事其上 然后能保其禄位 而守其祭祀 蓋士之孝也 诗云 ﹃夙兴夜寐 无忝尔所生 ﹄○用奉事父亲的行为来奉事母亲 其亲爱是一样的 用奉事父亲的行为来奉事君主 其恭敬也是一样的 所以 对母亲要重视爱 对君主要重视敬 对父亲则是两者兼备 因此 用侍奉父亲的孝道来侍奉君主 必能做到忠诚 用敬顺兄长的悌道来侍奉上级 必能做到顺从 忠诚和顺从 都做到没有什么欠缺和过失 用这样的态度去侍奉君主和上级 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 守住宗庙的祭祀 这就是士人应尽的孝道啊 诗经·小雅·小宛说 ﹃要早起晚睡地尽孝尽忠 不四要有辱于生养自己的父母 ﹄○这一章讲述士的孝道 士要移孝作忠 以侍奉父母的爱敬之心侍奉国君 长上 做到事君以忠 事上以顺 尽忠职守 完成自己肩负的重任第六章 庶人用天之道 分地之利 谨身节用 以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 孝无终始 而患不及者 未之有也○顺应春 夏 秋 冬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 分辨土地的不同特点 行为谨慎 节约俭省 以此供养父母 这就是老百姓应尽的孝道啊 因此 从天子到百姓 不分贵贱 行孝都是无始无终 没有止尽的 如果有人担心自己无法尽孝 那是不可能的 ○这一章是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五孝的最后一条 讲述普通百姓的孝道 就是掌握自然规律进行生产 收获粮食 供养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 不违礼法 恭谨做人 节约用度 以更好地奉养父母 让父母能够安安乐乐地终其天年 本章对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的孝道作总结 说明人虽有尊卑贵贱的不同 但事亲尽孝的心是没有分别 没有终始的 如果有人担心能力不够 无法尽孝 那是没有道理的第七章 三才曾子曰 ﹃甚哉 孝之大也 ﹄子曰 ﹃夫孝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 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 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 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 是故先之以博爱 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以德义 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 而民不争 导之以礼乐 而民和睦 示之以好恶 而民知禁云 ﹁赫赫师尹 民五具尔瞻 ﹂﹄○曾子听了孔子所讲的孝道后 赞叹地说 ﹃啊 孝道的意义实在太大了 ﹄孔子说 ﹃孝道 犹如天地运行恒常不变 犹如大地利益万物 这是人最为根本的德行 天地这种不变的法则 人应该效法它 仿效上天光明普照 依照大地所出产的物品 用来治理天下万民 因此其教化不需要严肃的态度就可成功 政令无须靠严厉的手段推行而天下大治 先王看到这样的教化可以转化人心 所以率先实行孝道 博爱大众 使百姓不会遗弃双亲 再来陈述道德仁义让百姓心生仰慕 愿意效法 先行礼敬谦让 做出表率 使百姓不会互相争斗 再以礼乐来引导 让百姓身心和谐 和睦相处 指示人民什么是好的 什么是坏的 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违犯了 诗经·小雅·节南山上说 ﹁助君行化教民的尹氏 真是民众仰望的好模范 ﹂﹄○这一章是继﹃五孝﹄以后 孔子进一步显明孝道之含义 以天 地 人﹃三才﹄作为章名第八章 孝治子曰 ﹃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 不敢遗小国之臣 而况于公 侯 伯 子 男乎 故得万国之欢心 以事其先王治国者 不敢侮于鳏寡 而况于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欢心 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 不敢失于臣妾 而况于妻子乎 故得人之欢心 以事其亲 夫然 故生则亲安之 祭则鬼飨之 是以天下和平 灾害不生 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 ﹁有觉德行 四国顺之 ﹂﹄○孔子说 ﹃从前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 对于小国派来的使臣 都不敢失礼轻视 何况对自己分封的公 侯 伯 子 男呢 所以能得到各国诸侯的欢心 纷纷来助祭天子的祖先 治理封地的诸六侯 连卑微的鳏夫寡妇也不敢欺侮 何况是知礼仪的百姓呢 因此能得到百姓的欢心 来恭敬助祭诸侯的祖先 治理家族的卿大夫 对臣仆婢妾都不敢失礼 更何况对其妻子 儿女呢 所以得到众人的欢心 使他们乐意侍奉卿大夫的父母这样 才会让父母在世的时候 过着安乐的生活 死后成为鬼神 也能够安享子孙的祭祀 因此使天下祥和太平 灾害与祸乱都不会发生 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 就会有这样的效果 诗经上说 ﹁天子有伟大的德行 四方的国家都来归顺他 ﹂﹄○这一章是孔子为我们陈述明王如何以孝治理天下 用孝道来治理天下 能感得天下和平 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国泰民安 世界和谐 天下大治第九章圣治曾子曰 ﹃敢问圣人之德 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 ﹃天地之性 人为贵 人之行 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 则周公其人也 昔者 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 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 又何以加于孝乎 圣人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 其政不严而治 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 天性也 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 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 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 谓之悖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 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 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 而皆在于凶德 虽得之 君子所不贵 君子则不然 言思可道 行思可乐 德义可尊 作事可法 容止可观 进退可度 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 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 而行其政令 诗云 ﹁淑人君子 其仪不忒﹂ ﹄○曾子又说 ﹃学生很冒昧地向老师请教 圣人的德行 就没有比孝道更大的吗 ﹄七孔子说 ﹃天地所生的万物 最尊贵的是人 人的德行 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 孝道之中 没有比把父亲推到最尊严的地位更大的了 要把父亲推到最尊严的地位 没有比请父亲的神明来配同上天享受祭祀更大的了 而周公就是这样的人昔日 周公在郊外祭祀其先祖后稷 以他配同上天 在明堂宗庙祭祀文王 以他配同上帝 所以 天下的诸侯都带贡品前来助祭 因此说圣人的德行 哪有比孝道更大的呢 ﹄﹃圣人根据人们对父母的敬畏之心 教导人们懂得礼敬 根据人们对父母的亲近之心 教导人们懂得仁爱 所以圣人的教化 不须用严肃的方式就能成功 其政令不须用严厉的手段推行就能使天下太平 这是由于圣人所依据的是孝道这个根本 父子之间的慈孝之道是天性 它表现在君臣之间就是大义 父母生子 继承宗嗣之事 让孝道得以相续 没有比这种人伦关系更重大的了 父亲既有君的尊严 又有父的慈爱 让儿女的孝心得以培养 没有比这种恩义更厚重的了 所以 不爱自己的父母 而去爱别人 那就叫违背道德 不尊敬自己的父母 而去尊敬他人 那就叫违背礼义 君主应当顺乎天性 敬爱父母 如果违逆天性 不孝父母 老百姓就会无以仿效啊 君主不能尽孝 违背道德礼法 国家必会招致灾难 即使这样能得崇高的权位 君子也不以为贵了 作为君子 绝不做违背道德礼法之事 君子说话前 必会考虑其言语是否可说 行动前 必会考虑其行为是否能让大众悦服 建立品德 做事合乎正义 可以值得尊敬 所作所为 可以值得效法 仪容举止 遵守礼法 可以值得观摩 一举一动 合乎法度 可以值得赞叹 君子以这些威仪对待百姓 百姓就会敬畏他而且爱戴他 以他作为学习的榜样 因此君子能实现道德教化 从而畅行其政策命令 诗经·曹风·鸤鸠说 ﹁一个善人君子 他的德行威仪 没有任何欠缺 ﹂﹄八○这一章是孝治章意思的延伸 说明圣人如何用德行教化百姓 治理天下第十章纪孝行子曰 ﹃孝子之事亲 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 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 居上不骄 为下不乱 在丑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 为下而乱则刑 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 虽日用三牲之养 犹为不孝也 ﹄○孔子说 ﹃孝子侍奉父母亲 日常居家时 处处都应对父母恭敬 奉养父母时 应让父母欢心 父母生病时 应忧虑父母的病情 父母去世时 应尽到哀伤 祭祀父母时 应庄严敬肃 以上五点都能完备 才真正做到侍奉双亲 侍奉双亲的孝子 处在上位要谦虚而不骄傲 处在下位要恭敬谨慎而不作乱 与大众相处要和顺而不竞争 身居上位如果骄傲 就会灭亡 身居下位如果作乱 就会受到惩罚 跟大众相处如果斗争 就会互相杀害 为人子女 如果以上三者不能去除 即使每天用牛 羊 猪肉来供养父母 还是不孝 ﹄○这一章是记录孝子事亲的行为第十一章 五刑子曰 ﹃五刑之属三千 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 非圣人者无法 非孝者无亲 此大乱之道也 ﹄○孔子说﹃古代的刑法有五大类 所归属的犯罪之条列 有三千种之多 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 要胁君主的人 是心目中没有君主的存在 反对圣人的人 是心中没有礼法的存在 反对孝道的人 是心目中没有父母的存在 这三种恶行都是造成天下大乱的根源 ﹄○这一章是说明不孝是最大的罪恶 并指出引致社会大乱的三个根源九第十二章 广要道子曰 ﹃教民亲爱 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 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 礼者 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 敬其兄则弟悦 敬其君则臣悦 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 悦者众 此之谓要道也 ﹄○孔子说﹃教导百姓相亲相爱 爱戴君主 没有比君主自己行孝道更好的办法了 教导百姓遵循礼节 顺从长上 没有比君主自己行悌道更好的办法了 改善社会风俗 没有比用德音雅乐去调和性情更好的办法了 使在上位者身心安定 百姓得到治理 没有比君主自己遵循礼法更好的办法了 礼的根本 就是一个﹁敬﹂字 因此 尊敬别人的父亲 为人子女的就会喜悦 尊敬别人的兄长 为人弟弟的就会喜悦 尊敬别人的君主 为人臣子的就会喜悦 尊﹁敬﹂一个人 就会让千千万万的人都感到喜悦 他所尊敬的人虽然很少 而感到喜悦的却是许许多多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切要之道啊 ﹄○这一章详细说明﹃要道﹄的意义第十三章 广至德子曰 ﹃君子之教以孝 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 ﹁恺悌君子 民之父母 ﹂非至德 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孔子说﹃君子教孝道 不用每天挨家挨户上门去教 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孝道 就是教天下为人子的尊敬他的父母 对自己的兄长尽到悌道 就是教天下为人弟的尊敬他的兄长 对自己的臣子教以做臣子之道 就是教天下为人臣子的尊敬他的十君主 诗经·大雅·泂酌中说 ﹁温和而又平易近人的君子 就如天下人的父母 ﹂若没有至高之德 有谁能顺乎百姓到如此广大的程度呢 ﹄○这一章是说明﹃至德﹄的意义第十四章 广扬名子曰 ﹃君子之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 事兄悌 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 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说 ﹃君子侍奉父母能尽孝道 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君主的尽忠上 侍奉兄长能尽悌道 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长上的顺从上 在家做事有条有理 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政务的处理上 因此 君子在家中把这三种德行的根基养成 将来才能建功立业 而他的美好名声自然就会传于后世了 ﹄○这一章是详细说明﹃扬名﹄的意思 最高的孝道 就是立身行道 成圣成贤 扬名于后世 显耀父母 这是孝的终极第十五章 谏诤曾子曰 ﹃若夫慈爱 恭敬 安亲 扬名 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 可谓孝乎 ﹄子曰 ﹃是何言与 是何言与昔者 天子有争臣七人 虽无道 不失其天下 诸侯有争臣五人 虽无道 不失其国 大夫有争臣三人 虽无道 不失其家 士有争友 则身不离于令名 父有争子 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 又焉得为孝乎 ﹄○曾子说 ﹃关于慈爱 恭敬 安亲 扬名的道理 学生已经听您讲过了 请问为人子的一切都听从父亲的命令 这可以说是孝吗 ﹄孔子说 ﹃这是什么话 这是什么话 在古时候 天子有七位直言谏诤之臣 即便天子无道 还不会失掉其天下十一诸侯有五位直言谏诤之臣 即便诸侯无道 还不会失掉其国 卿大夫有三位直言谏诤之家臣 即便大夫无道 还不会失掉其家 士人若有直言规劝的朋友 则自己不会失掉美好的名声 如果父母有能够坚持真理 劝谏父母改过的儿女父母就不会做出不道义的行为 假如父母有不义的行为 儿女不能够不劝谏 如果一味顺从 这是陷父母于不义 如果父母 领导 朋友有不道义的行为 不正确的观念 我们就要劝谏 一味盲从父母的号令 怎么能够称为孝呢 ﹄○这一章是说明为人子 为人臣看到自己的父母 领导有过失 有劝谏的义务 需要帮助他们改过第十六章 感应子曰 ﹃昔者明王事父孝 故事天明 事母孝 故事地察 长幼顺 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 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 必有尊也 言有父也 必有先也 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 不忘亲也 修身慎行 恐辱先也 宗庙致敬 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 通于神明 光于四海 无所不通 ﹁自西自东 自南自北 无思不服 ﹂﹄○孔子说 ﹃古时候圣明之君 侍奉父亲能尽孝道 所以侍奉上天就能开发自己本性里的光明 侍奉母亲能尽孝道 所以对于万事万物观察得清清楚楚 侍奉诸父诸兄能尽长幼之道 所以上上下下都安定太平 他以孝道侍奉天地 效法天地之德 得到天地的明察 祖宗的神明就来感应 接受他的祭祀 所以 即使贵为天子 也必有他所尊敬的 那就是他的父亲 也必有比他更年长的 那就是他的兄长 祭祀要竭诚恭敬 不敢忘怀列祖列宗 谨慎自己的起心动念 一言一行 唯恐侮辱了自己的祖先 在祭祀宗庙之时必须至诚恭敬 才能感应祖先来享受他的祭祀 他真正把孝悌之道做到圆满 便能贯通神明 自己本性的光明就会普照十二四海 没有不通达之处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 ﹃天下东西南北各地 没有一个地方不服从孝悌之道的教化 ﹄○这一章讲述孝悌可以跟天地鬼神感通 行孝之人 孝心达到至诚 就能够跟天地 祖先 神明有所感应 所谓以至诚之心而感 就有天地鬼神来应 这是这一章所说的道理第十七章 事君子曰 ﹃君子之事上也 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 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也 诗云 ﹁心乎爱矣 遐不谓矣中心藏之 何日忘之 ﹂﹄○孔子说 ﹃君子奉事明君 在上朝进见君主时 要想着如何尽忠 从朝廷退居在家时 又想着如何来纠正补救君主的过失 对君主的美德善政 要顺从实行 对君主的过失 要扶正过来 让他的恶不要再继续所以 在上位的君主和在下位的臣子 都能够相互亲爱了··中说 ﹁臣子忠爱君主之心 虽然不在国君左右 也不觉得遥远 因为效忠君主的志向 一刻也没有忘怀 ﹂﹄○这一段是说明如何事君 即如何对长上 领导尽忠 所谓移孝作忠 把孝心推移到对国家 人民 就是尽忠第十八章 丧亲子曰 ﹃孝子之丧亲也 哭不偯 礼无容 言不文 服美不安 闻乐不乐 食旨不甘 此哀戚之情也 三日而食 教民无以死伤生 毁不灭性 此圣人之政也 丧不过三年 示民有终也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 陈其簠簋而哀戚之 擗踊哭泣哀以送之 卜其宅兆 而安措之 为之宗庙 以鬼享之 春秋祭祀 以时思之 生事爱敬 死事哀慼 生民之本尽矣 死十三生之义备矣 孝子之事亲终矣 ﹄○孔子说 ﹃孝子丧失了父母亲 要哭得声嘶力竭 发不出悠长的哭腔 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 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 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 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 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 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 父母之丧 三天之后就要吃东西 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 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 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 为亲人守丧不超过三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 办丧事的时候 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 外棺 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 陈列摆设上 簋类祭奠器具 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 出殡的时候 捶胸顿足 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 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 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 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 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 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 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 在他们去世后 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 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 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 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这一章主要是强调孝子在丧亲时应遵循的礼法 为人子女 生事爱敬 死事哀戚 这就是孝道 也是整部孝经的结论。

诸德之本《孝经》全文及译文(收藏版)

诸德之本《孝经》全文及译文(收藏版)

诸德之本《孝经》全文及译文(收藏版)《孝经》全文及译文一、开宗明义二、天子章三、诸侯章四、卿、大夫章五、士章六、庶人章七、三才章八、孝治章九、圣治章十、纪孝行章十一、五刑章十二、广要道章十三、广至德章十四、广扬名章十五、谏诤章十六、感应章十七、事君章十八、丧亲章附录《孝经》《孝经》——中国儒家经典《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为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全文及译文解释

孝经全文及译文解释

孝经全文及译文解释
《孝经》,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是最“小”的一部,说它最“小”,乃是从它的篇幅、字数上说的。

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闲居在家中,曾子在一旁陪侍着。

孔子说:“先代的圣王有至高的品德和重要的思想,用它来使天下归顺,百姓能够和睦相亲,上上下下不会相互怨恨。

你知道它是什么吗?”曾子离开座位,恭敬地回答道:“学生我不够聪颖,哪能知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
孔子说:“我所讲的这种品德和思想,就是孝道。

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教化也由此而产生。

曾参,你坐下来,我来告诉你。

人的肢体、毛发、肌肤,都是父母所给予的,应该注意保全它们,不能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起始点。

人要遵循天道,建立功业,使自己的名声流传于
后世,并能够因此为自己的父母争得荣耀,这就是孝的最终目标。

实行孝道,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是出仕以事奉君主,服务于社会,最终建立功业,以显亲扬名。

《诗经·大雅·文王》上说:‘不要忘记你的祖先,要努力地发扬光大他们的美德。

孝经全文及译文及解读

孝经全文及译文及解读

孝经全文及译文及解读孝经《孝经》简介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品读]本章为《孝经》总纲,是《孝经》的基本精神所在。

孔子对曾子讲:孝啊,是一切德之本,所有品德、教化由此产生,教就是孝的文化,人有品德的根源是孝,由孝这个源头流出的河流就是教化。

[故事] 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孝经原文与翻译.(优选)

孝经原文与翻译.(优选)

《孝经》原文与翻译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开宗明义章第一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天子章第二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孝经全文及翻译

孝经全文及翻译

孝经全文及翻译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作为十三经之首,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两千年来一直是广大学习者的必读书籍,其文字浅显易懂,容易了解,因此广为流传,使孝道思想普遍深入民间。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孝经》全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孝经》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孝经》全文和译文

《孝经》全文和译文

《孝经》全文和译文《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孝经》全文和译文,希望能帮到大家!《孝经》全文和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全称为《关于孝道的经典》,也称为《二十四孝经》。

它早在汉代已经形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推崇孝道、教育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爱,需先尽。

兄道友,弟道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之谓,人之情。

进必趋,退必追,唯人是,不可食。

亲不近,邻不远,礼远不穷,不行不远。

凡言听之,信之守之,高声勿以扰,快色勿以陵。

定交至,交则信,言而有信,行而有验。

虽有枯木,不失其本,孝之人,必有余庆。

《孝经》译文:父母召唤时,要立刻回应,父母命令时,要迅速行动;父母教导时,要虔诚倾听,父母爱护时,要勤恳回报。

兄长要当好朋友,弟弟要心存敬意,长幼有序,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主人要尊敬仆从,臣子要忠诚效劳,这就是为人处事的道理。

进餐时要匆匆赶去,退场时要追赶离去的人,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不自欺。

亲人不要走得太近,邻居也不要走得太远,遵守礼仪,有时候不见面也不会疏远。

任何话都要听进去,信守诺言,说话不要大声喧哗,笑容也不要过分自傲。

交朋友要讲究真诚,信任对方,讲话有信誉,行动要受检验。

虽然有干枯朽木,也不会失去其本质,孝子必然会得到意外的回报。

总的来说,《孝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思想,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家庭是生命的基本单元,父母是我们最亲密和最重要的亲人,在家庭教育中必须强调孝心和顺从,这是整个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

另外,《孝经》还强调了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主仆之间要互相尊敬,从而加强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建构。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当更加重视家风教育和社会道德建构,才能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小古文孝经节选

小古文孝经节选

孝经翻译及原文如下: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翻译: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孝经简介:孝经是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

《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

《孝经》相传为孔子所作,又说为孟子或孟子门人所作。

孝经分今文本和古文本,今文本《孝经》,共计十八章。

首章总说孝的宗旨和根本;第二至六章分说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五种贵贱不同的人所行孝道的不同要求;第七章至第九章说明孝的政治意义和功用。

第十章、第十一两章从正反两方面辨明事亲中的孝与不孝;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进一步阐述第一章;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论述行孝道的几种具体做法。

全书以阐述儒家“孝”的伦理思想为主要内容。

书中首先把孝归于“上天”所定的范畴,提出了“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的观点。

孝经对儒家思想中的“孝”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进行了阐述,并首次将个人的“孝亲”与国家的忠君联系起来,而且提倡国家应对“孝”进行法治化,即以法律来维护儒家的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经》原文与翻译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开宗明义章第一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天子章第二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诸侯章第三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

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

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

《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卿大夫章第四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

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著意考虑也不会越轨。

於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

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

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翻译:士章第五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

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

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

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

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翻译:庶人章第六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翻译:三才章第七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麽博大高深呀!”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

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

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

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

《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翻译:孝治章第八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

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

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

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於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

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

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

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

《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翻译:圣治章第九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

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

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

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

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

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麽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

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

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

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於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

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於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於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

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

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

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

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

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

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

《诗经·曹风·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翻译:纪孝行章第十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著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杞,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