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第十七章:原文、译文及故事

合集下载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开宗明义【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查看详细第二章:天子【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

蓋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

天子竭尽爱...查看详细第三章:诸侯【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蓋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诸侯)处在万民之上而不骄慢,即使身居高位,也不会产生倾覆的危险;节约费用,谨守法度,即使财富充足,也...查看详细第四章:卿大夫【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蓋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卿大夫)非先王规定的服装不敢穿,非先王的礼法言论不敢讲,非先王遵奉的道德行为不敢行。

所以,不合礼法的...查看详细第五章:士【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着,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译文:孔子闲居,他的学生曾参在旁陪坐服侍。

孔子说:古代圣王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教化,用来使天下百姓顺服,人人都能和睦相处;就连相互之间较易起摩擦、对立状态的上司与下属、家长与晚辈之间,都可以达到彼此无怨恨的和谐状态。

这么好的至德要道你可知道?曾参听到老师发问,赶紧从席上站起来,恭敬地回答说:弟子生性愚顿,还没能知晓这个至德要道。

孔子说:至德要道就是孝悌之道!它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源头。

你再坐下来,我慢慢告诉你。

(二)、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我们的身躯、四肢、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生的,应小心爱护,不敢损毁伤残,能如此自律自爱就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长大成人、好学修德安身立命,率性行道建功立业,让名声显扬后世以荣耀父母,这就是孝道的终结。

孝,是人的天性,幼年时期侍奉双亲,友爱兄弟姐妹,学习敬老尊贤,待人接物,应对进退;中年时期移孝作忠,奉事君王,服务人民;到了老年以自身行孝的典范教民,才是人生的完成。

《诗经.大雅.文王篇》说:我们怎么不可以追念先祖文王的志业呢?一心一意修养自己,发扬文王的美德吧!天子章第二(三)、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亲爱父母的人,不敢厌恶他人;尊敬父母的人,不敢傲慢别人。

天子尽亲爱尊敬的天性侍奉父母,这种[不言之教,无为之化]的德教推及满朝的文武官员;德政布施,教化能广行,孝爱更推及到百姓身上;流风遍及天下,永为世人的典范。

孝经全文诵读及译文【全十八章】(精选范文)

孝经全文诵读及译文【全十八章】(精选范文)

孝经全文诵读及译文【全十八章】(精选范文)【中国菜谱】【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与最重要的道德,以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天子章第二】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孝经》的全文及译文导语:《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

儒家十三经之一。

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孝经》的全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第1文开宗明义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第2文天子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伦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专注于论述孝道,被广泛认为是十三经之一。

在东汉时期,这本书被官方指定为必读教材,从皇室到普通百姓,都必须要阅读。

第一:开宗明义章【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

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

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

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

《诗经·大雅》说:'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

”第二:天子章【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前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

天子竭尽爱护尊敬来侍奉双亲,将这种道德教育推广到天下百姓,让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

百善孝为先:《孝经》全文、译文、故事,每个人都有必要阅读一遍

百善孝为先:《孝经》全文、译文、故事,每个人都有必要阅读一遍

百善孝为先:《孝经》全文、译文、故事,每个人都有必要阅读一遍孝经《孝经》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孝经全文及译文及解读

孝经全文及译文及解读

孝经全文及译文及解读孝经《孝经》简介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品读]本章为《孝经》总纲,是《孝经》的基本精神所在。

孔子对曾子讲:孝啊,是一切德之本,所有品德、教化由此产生,教就是孝的文化,人有品德的根源是孝,由孝这个源头流出的河流就是教化。

[故事] 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百善孝为先:《孝经》全文、译文、故事,每个人都有必要阅读一遍

百善孝为先:《孝经》全文、译文、故事,每个人都有必要阅读一遍

百善孝为先:《孝经》全文、译文、故事,每个人都有必要阅读一遍孝经《孝经》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经典分享:《孝经》全文及译文及解读

经典分享:《孝经》全文及译文及解读

经典分享:《孝经》全文及译文及解读《孝经》简介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品读]本章为《孝经》总纲,是《孝经》的基本精神所在。

孔子对曾子讲:孝啊,是一切德之本,所有品德、教化由此产生,教就是孝的文化,人有品德的根源是孝,由孝这个源头流出的河流就是教化。

[故事] 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国学经典《孝经》事君章第十七(原文+译文)

国学经典《孝经》事君章第十七(原文+译文)

天。’”
遐 不 谓 矣 。中 心 藏 之 ,
hé rì wàng zhī
何 日 忘 之 。’”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xiào jīng shì jūn zhāng dì shí qī
《 孝 经 》事 君 章 第 十 七
事君章第十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zǐ yuē
jūn zǐ zhī shì
子 曰 :“君 子 之 事
孔子說:“君子事奉君王,在朝廷為官的時候,
shàng yě jìn sī jìn zhōng tuì sī
其 恶 ,故 上 下 能 相 亲

shī yún
xīn hū ài yǐ
也 。《诗》云 :‘心 乎 爱 矣 ,
係才能夠彼此親近愛敬。《詩經·小雅·隰桑》裡面說: ‘心中充溢著愛敬的情懷,無論多麼遙遠,這片真誠 的愛心都會永久藏在心中,從不會有忘記的那一
xiá bú wèi yǐ
zhōng xīn cáng zhī
上 也 ,进 思 尽 忠 ,退 思
bǔ guò jiāng shùn qí měi kuāng jiù
补 过 ,将 顺 其 美 ,匡 救
要思考如何竭盡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時候,要思考如 何補救君王的過失。對於君王的長處優點,要順應發 揚,對於君王的過失缺點,要匡正補救,如此君臣關
qí è
gù shàng xià néng xiāng qīn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 【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全称为《关于孝道的经典》,也称为《二十四孝经》。

它早在汉代已经形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推崇孝道、教育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爱,需先尽。

兄道友,弟道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之谓,人之情。

进必趋,退必追,唯人是,不可食。

亲不近,邻不远,礼远不穷,不行不远。

凡言听之,信之守之,高声勿以扰,快色勿以陵。

定交至,交则信,言而有信,行而有验。

虽有枯木,不失其本,孝之人,必有余庆。

《孝经》译文:父母召唤时,要立刻回应,父母命令时,要迅速行动;父母教导时,要虔诚倾听,父母爱护时,要勤恳回报。

兄长要当好朋友,弟弟要心存敬意,长幼有序,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主人要尊敬仆从,臣子要忠诚效劳,这就是为人处事的道理。

进餐时要匆匆赶去,退场时要追赶离去的人,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不自欺。

亲人不要走得太近,邻居也不要走得太远,遵守礼仪,有时候不见面也不会疏远。

任何话都要听进去,信守诺言,说话不要大声喧哗,笑容也不要过分自傲。

交朋友要讲究真诚,信任对方,讲话有信誉,行动要受检验。

虽然有干枯朽木,也不会失去其本质,孝子必然会得到意外的回报。

总的来说,《孝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思想,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家庭是生命的基本单元,父母是我们最亲密和最重要的亲人,在家庭教育中必须强调孝心和顺从,这是整个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

另外,《孝经》还强调了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主仆之间要互相尊敬,从而加强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建构。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当更加重视家风教育和社会道德建构,才能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孝经》第十七章:原文、译文及故事

《孝经》第十七章:原文、译文及故事

【导语】这⼀章是说明⾸章“中于事君”的道理。

贤⼈君⼦在朝为官,应当忠⼼事上,图谋国事,然后君⾂上下才能够相亲相爱。

下⾯是分享的《孝经》第⼗七章:原⽂、译⽂及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 事君章第⼗七 【原⽂】 ⼦⽈:“君⼦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诗》云:‘⼼乎爱矣,遐不谓矣。

中⼼藏之,何⽇忘之。

’” 【译⽂】 孔⼦说∶“君⼦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

对於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於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

《诗经·⼩雅·隰桑》篇中说∶‘⼼中充溢著爱敬的情怀,⽆论多麽遥远,这⽚真诚的爱⼼永久藏在⼼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天。

【品读】 孔⼦说:‘凡是有德有位的君⼦,他的事奉长官,有特别的优点。

进前见君,他就知⽆不⾔,⾔⽆不尽,计划⽅略,全盘贡献。

必思虑以尽其忠诚之⼼。

既见⽽退了下来,他就检讨他的⼯作,是否有未尽到责任?他的⾔⾏,是否有了过失?必殚思竭虑来弥补他的过错。

⾄于长官,有了美好的德⾏和善事,在事前就⿎励奖助,进⾏时,就悦意服从。

如果长官有了未善之处,在事前预为匡正。

既成事实,就设法补救。

总之为部属的事奉长官,以能陈善闭邪,防患未然,乃为上策。

若⽤犯颜谏诤,尽命守死为忠,不若防微杜渐于未然之为有益。

为⼈部属的,如能照这样的事上,长官⾃然洞察忠诚,以义待下,所谓君⾂同德,上下⼀⽓,犹如元⾸和四肢百骸⼀体,君享其安乐,⾂获得尊荣,上下⾃能相亲相爱了。

孔⼦引诗经⼩雅篇隰桑章的这⼀段话说:‘只要为⾂的⼀⼼爱君,虽地处边陲,还能说不远。

这就由于他的爱出⾃⼼中,爱藏于中。

故⽆⽇遗忘,虽远亦常在念。

这就证明君与⾂是⼀⼼之意。

’ 【故事】孝感继母 清朝⼈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温顺善良。

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亲再娶。

他⽤卖⼘的收⼊来供养⽗母。

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1 / 29.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孝经全集《事君章第十七》原文赏析与注解

孝经全集《事君章第十七》原文赏析与注解

孝经全集《事君章第十七》原文赏析与注解事君章第十七【原文】子曰:“君子之事上也[1],进思尽忠[2],退思补过[3]。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4],故上下能相亲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侍奉君王,在朝廷之中,尽忠竭力,谋划国事;回到家里,考虑补救君王的过失。

君王的政令是正确的,就遵照执行,坚决服从;君王的行为有了过错,就设法制止,加以纠正。

君臣之间同心同德,所以,上上下下能够相亲相爱。

【注释】[1]事上:侍奉君王。

[2]进:指为朝廷做事。

[3]退:退居在家。

[4]匡:纠正。

【解析】侍奉长官,进见君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思虑以尽其忠诚之心。

退下来后,就审视自己的职责,是否有未尽到的责任?言行,是否有了过失?长官也就会做到亲善下属。

君臣到了这种程度,可谓同心同德,上下一心,社会还能治理不好吗?国家还能不太平吗?这也是儒家理学对孝的另外一种解释,就如后来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样。

典例阐幽辞官尽孝的李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后来经过曹操、刘备、孙权的努力,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天下总算稍微安定下来。

后来,魏国经过几十年的稳定发展,实力强大起来,而蜀国因为缺乏好的国君,实力衰落了。

于是,魏国便灭掉了蜀国。

灭掉蜀国以后,魏国内部也出现了分裂,最后的结果是司马家族取代了曹家,建立了新的王朝,这就是西晋。

西晋的第一位皇帝是晋武帝司马炎,他听说原蜀国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很有才学,又能尽孝,曾经得到诸葛亮的器重,在原蜀国担任过官职,现在闲居在家中,不愿出来做官。

为了笼络蜀国旧臣,晋武帝特例下了诏书,让李密为朝廷效命,可是却被李密拒绝了。

这下惹怒了晋武帝,他认为李密是在故意逃避,不把自己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因此传出话:李密要再不听命,就把他杀掉。

可这时的李密,却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家里。

原来,李密从小就是个孤儿,是他的祖母把他拉扯大的。

祖母非常疼爱李密,李密对祖母也非常敬重,两人相依为命,谁也离不开谁。

孝经事君章第十七

孝经事君章第十七

孝经事君章第十七孝经事君章第十七【原文】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①思尽忠,退②思补过,将顺其美③,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④。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⑤?’”【注释】①进:上朝见君。

孔传:“进见于君,则必竭其忠贞之节,以图国事,直道正辞,有犯无隐。

”②退:下朝回家。

③将顺其美:这里是说,君王的政令、政教是正确的、美好的,那么就顺从地去执行。

将,执行,实行。

④上下能相亲也:概括而言,臣能效忠于君,君能以礼待臣,君臣同心同德,就能相亲相爱。

孔传:“道(导)主以先王之行,拯主于无过之地,君臣并受其福,上下交和,所谓相亲。

”⑤“心乎”四句:语出《诗经·小雅·隰桑》。

原诗相传是一首人民怀念有德行的君子的作品。

【译文】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之中,尽忠竭力,谋划国事;回到家里,考虑补救君王的过失。

君王的政令是正确的,就遵照执行,坚决服从;君王的行为有了过错,就设法制止,加以纠正。

君臣之间同心同德,所以,上上下下能够相亲相爱。

《诗经》里说:‘心中洋溢着热爱之情,相距太远不能倾诉。

心间珍藏,心底深藏,无论何时,永远不忘!’”【评析】君,君主。

这一章是讲孝子在朝廷奉事君主时应有的表现。

《孝经》论孝,核心却是以孝劝忠,以孝治天下,本章置于《丧亲章》前为压卷之章。

《三国志》记载,孙权让严唆背小时候念过的书,严唆背起《孝经》“仲尼居”来,张昭骂他是“鄙生”,说道:“臣请为陛下诵之。

”他诵的是“君子之事上”。

结果,在场的大臣们“咸以昭为知所诵”。

可见《孝经》的事上忠君思想深入人心,有学者批判《孝经》乃是“变相《忠经》”,是很有道理的。

蒙学经典《孝经》全文及译文

蒙学经典《孝经》全文及译文

蒙学经典《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经》第十七章:原文、译文及故事
事君章第十七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
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译文】
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
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

对於君王的
优点,要顺应发扬;对於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
系才能够相互亲敬。

《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著爱
敬的情怀,无论多麽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
忘记的那一天。

【品读】
孔子说:‘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他的事奉长官,有特别的优点。

进前见君,他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计划方略,全盘贡献。

必思虑
以尽其忠诚之心。

既见而退了下来,他就检讨他的工作,是否有未尽
到责任?他的言行,是否有了过失?必殚思竭虑来补充他的过错。


于长官,有了美好的德行和善事,在事前就鼓励奖助,实行时,就悦
意服从。

如果长官有了未善之处,在事前预为匡正。

既成事实,就设
法补救。

总之为部属的事奉长官,以能陈善闭邪,防患未然,乃为上策。

若用犯颜谏诤,尽命守死为忠,不若防微杜渐于未然之为有益。

为人部属的,如能照这样的事上,长官自然洞察忠诚,以义待下,所
谓君臣同德,上下一气,犹如元首和四肢百骸一体,君享其安乐,臣
获得尊荣,上下自能相亲相爱了。

孔子引诗经小雅篇隰桑章的这个段
话说:‘只要为臣的一心爱君,虽地处边陲,还能说不远。

这就因为
他的爱出自心中,爱藏于中。

故无日遗忘,虽远亦常在念。

这就证明
君与臣是一心之意。


【故事】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

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

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

应麟对待继母虽然
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

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

他的父
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

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

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实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
病愈。

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
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