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
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孝经》。
这可是一本超级有意义的经典之作哦!先来说说《孝经》的开头,“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这啥意思呢?就是孔子在家里坐着,曾子在旁边陪着。
孔子说啦,古代的圣王有一种极其高尚、重要的道德准则和方法,可以让天下都顺从,百姓们和睦相处,上下之间也没有怨恨。
曾子啊,你知道这是啥不?是不是感觉很有意思?再看这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 简单来说就是,咱们的身体、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给的,可不敢随便损伤,这就是孝顺的开始哟!想想看,咱们得好好爱护自己,不能让父母担心,这多重要呀!“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这句话告诉咱们,要努力做好自己,走正道,在后世扬名,让父母也跟着荣耀,这才是孝顺的最终目标呢!可不是光口头说说就行的,得付出实际行动。
还有哦,“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孝顺呀,开始是侍奉双亲,中间是为君主做事,最终是成就自己的人格。
这就告诉我们,孝顺不仅仅是对父母好,在工作中也要尽职尽责,更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怎么样,小伙伴们,《孝经》是不是很有道理呀?咱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把孝顺落实到生活中去,让咱们的父母都开开心心的!《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二)》哈喽呀,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接着跟大家唠唠《孝经》。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 这说的是呀,爱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对别人的父母不好;敬重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对别人的父母怠慢。
是不是很有道理?咱们得将心比心,不能只对自己的父母好,对别人的父母也要尊重和关爱。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 要是在高位上不骄傲,就算位置高也不会有危险;节约开支,谨慎行事,就算财富满满也不会流失。
这告诉咱们,不管处在啥位置,都得保持谦虚和谨慎,可不能得意忘形。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着,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它强调了孝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们传承的优良传统。
下面是《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章孝的定义亲亲者,爱也;尊长者,敬也;兄弟者,友也;子孙者,顺也。
Translation:亲亲者,爱也;因为亲人是我们所爱的人。
尊长者,敬也;因为尊重长者是我们的义务。
兄弟者,友也;因为我们的兄弟是我们的朋友。
子孙者,顺也;因为我们要顺从我们的父母和祖先。
第二章父母之恩父母之于子,犹手之于足也。
Translation:父母对于子女的恩情,就像手对于脚一样,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章孝的奉行君子有三戒:小心齐,戒之在口;恭承敬,戒之在色;宽柔信,戒之在言。
Translation:君子有三种戒律:言行要合一,要有所提防;恭敬尊重,不妄言不妄动;温柔善良,信守承诺。
第四章孝道的重要性父母在,不远游;渐孝悌,谏不入。
Translation:在父母身边时不要轻易离开,每天慢慢地学习孝顺和弟道,并向父母提出正确的建议,即使他们不采纳也要付诸实践。
第五章孝心要如何体现父母呼,应勿缓,嘱托多,谨为之。
Translation:当父母呼唤时,应该立刻回应,当他们嘱托时,一定要认真听取并尽力为之。
第六章孝顺的四项任务父母之年,不可不给;弟之欲,不可不从;孝之事,天下之重事;穷则独善其身,不息於人。
Translation:父母年迈时一定要照顾,兄弟有所愿望时应该尽力帮助,孝敬父母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如果真的生活困难了,也要不离不弃,尽可能地照顾自己。
第七章孝道和仁道的关系仁者爱人,以爱众为德;孝者爱亲,以爱一人为仁。
Translation:仁者的义务是关心别人,以关爱他人的行动表现道德;孝者的义务是关心家人,以关心家人的行动表现仁德。
第八章劝人行孝尔子既成,夫婴儿之未孝,何营之有?Translation:为人父母之前,如果你连孝都不懂得,又怎么能高妙地塑造家风?。
孝经全文译文(必备15篇)
孝经全文译文(必备15篇)孝经全文译文第1篇【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
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
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
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
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
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品读】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
所以对于天地父母,是同样的看待。
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
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
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
照这样的一切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
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
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说:还有父亲的缘故。
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是说:还有兄长的缘故。
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
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
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解读【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完整word版)孝经全文及译文
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孝经》古文经多出第十九章。
《古文孝经·闺门章第十九》:“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
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书分古今文二本,今文本为郑玄注,古文本为孔安国注。
自唐玄宗注本颁行天下,孔、郑两注并废.清严可均有郑注辑本,宋邢昺疏。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孝武将讲孝经原文译文
孝武将讲孝经原文译文《孝经》全文及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译文:孔子闲居,他的学生曾参在旁陪坐服侍。
孔子说:古代圣王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教化,用来使天下百姓顺服,人人都能和睦相处;就连相互之间较易起摩擦、对立状态的上司与下属、家长与晚辈之间,都可以达到彼此无怨恨的和谐状态。
这么好的至德要道你可知道?曾参听到老师发问,赶紧从席上站起来,恭敬地回答说:弟子生性愚顿,还没能知晓这个至德要道。
孔子说:至德要道就是孝悌之道!它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源头。
你再坐下来,我慢慢告诉你。
(二)、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译文:我们的身躯、四肢、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生的,应小心爱护,不敢损毁伤残,能如此自律自爱就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长大成人、好学修德安身立命,率性行道建功立业,让名声显扬后世以荣耀父母,这就是孝道的终结。
孝,是人的天性,幼年时期侍奉双亲,友爱兄弟姐妹,学习敬老尊贤,待人接物,应对进退;中年时期移孝作忠,奉事君王,服务人民;到了老年以自身行孝的典范教民,才是人生的完成。
《诗经.大雅.文王篇》说:我们怎么不可以追念先祖文王的志业呢?一心一意修养自己,发扬文王的美德吧!天子章第二(三)、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亲爱父母的人,不敢厌恶他人;尊敬父母的人,不敢傲慢别人。
天子尽亲爱尊敬的天性侍奉父母,这种[不言之教,无为之化]的德教推及满朝的文武官员;德政布施,教化能广行,孝爱更推及到百姓身上;流风遍及天下,永为世人的典范。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伦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专注于论述孝道,被广泛认为是十三经之一。
在东汉时期,这本书被官方指定为必读教材,从皇室到普通百姓,都必须要阅读。
第一:开宗明义章【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
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
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
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
《诗经·大雅》说:'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
”第二:天子章【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前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
天子竭尽爱护尊敬来侍奉双亲,将这种道德教育推广到天下百姓,让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
孝经全文及翻译
孝经全文及翻译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作为十三经之首,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两千年来一直是广大学习者的必读书籍,其文字浅显易懂,容易了解,因此广为流传,使孝道思想普遍深入民间。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孝经》全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孝经》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孝经及译文
孝经原文及译文孝经原文与译文《孝经》白话注解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
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
’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皋,人人所应遵守的德目。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然而近百年来,国人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唯以追逐物质文明,而鄙弃固有道德。
凡是传统文化,都被斥为落伍陈腐的东西,如果有人在当下社会中提倡人伦道德,宣说忠、孝、节、义,一定会被别人讽讥为迂阔顽固,不识时务。
现代社会上,有多少人心灵污染,沉溺在物质欲望中,迷失自我;为了追求感官的享受,以攫取金钱为人生唯一的目标。
而为了攫取金钱,可以不择手段,所以欺、诳、诈、骗,偷窃抢劫,以至于绑票勒赎等事件,充斥于社会之中。
尤有甚者,世人为了金钱,可以亲族反目,兄弟成仇,骨肉相残,以至于儿子杀害父母。
这些事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成为新闻(例子太多,不胜枚举)。
可怕啊!人类的堕落,为何一至于此?近百年来,我们旧的文化传统破坏无遗,而新的道德轨范并未建立。
现在社会上的价值观有两点,一点是:‘谁怕谁?’另一点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前者是唯力是视,后者是有我无人。
难道我们真的要回归到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在中国传统当中,“孝”的这个概念,在教育当中,既是一个始发点和出发点,又是一个永恒的基础。
时代会变迁;知识会更新,但是传统中国更重视永恒的“孝”,它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是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它应该是作为人都应该掌握和理解的东西。
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是这个“孝”字!看门人曾经编辑过《二十四孝图文》,反响强烈。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全称为《关于孝道的经典》,也称为《二十四孝经》。
它早在汉代已经形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推崇孝道、教育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爱,需先尽。
兄道友,弟道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之谓,人之情。
进必趋,退必追,唯人是,不可食。
亲不近,邻不远,礼远不穷,不行不远。
凡言听之,信之守之,高声勿以扰,快色勿以陵。
定交至,交则信,言而有信,行而有验。
虽有枯木,不失其本,孝之人,必有余庆。
《孝经》译文:父母召唤时,要立刻回应,父母命令时,要迅速行动;父母教导时,要虔诚倾听,父母爱护时,要勤恳回报。
兄长要当好朋友,弟弟要心存敬意,长幼有序,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主人要尊敬仆从,臣子要忠诚效劳,这就是为人处事的道理。
进餐时要匆匆赶去,退场时要追赶离去的人,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不自欺。
亲人不要走得太近,邻居也不要走得太远,遵守礼仪,有时候不见面也不会疏远。
任何话都要听进去,信守诺言,说话不要大声喧哗,笑容也不要过分自傲。
交朋友要讲究真诚,信任对方,讲话有信誉,行动要受检验。
虽然有干枯朽木,也不会失去其本质,孝子必然会得到意外的回报。
总的来说,《孝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思想,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家庭是生命的基本单元,父母是我们最亲密和最重要的亲人,在家庭教育中必须强调孝心和顺从,这是整个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
另外,《孝经》还强调了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主仆之间要互相尊敬,从而加强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建构。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当更加重视家风教育和社会道德建构,才能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孝经全文及译文 五年级
五年级背诵内容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秋第1周: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秋第2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秋第3周: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秋第4周: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秋第5周: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秋第6周: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秋第7周: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秋第8周: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秋第9周: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孝经》全文及解释
孝经孝是我国传统(de)美德,最早记载孝行(de)文献是尚书.自古以来施政者都重视孝道,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也都有评选表彰孝子(de)活动,孝道是人间第一义.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生倡导“仁”道,并以孝作为实践仁道(de)根本.因此他教导学生做人(de)第一件要事,就是孝悌.论语·学而篇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老夫子把力行孝道作为“仁”(de)根本,非常注重生活实践.夫子教诲学生,孝是一个人行为最起码(de)要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夫子(de)学生中,曾子不仅一生力行孝道,而且能够发挥孝道(de)思想.曾子以后,孟子秉承并进一步阐述孝道.此后(de)圣贤学者都继承了孝道思想,加以阐述,并且制定各种礼节,使人们很好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孝经是儒家讨论孝道(de)一部专书,关于成书有几种说法.比较被认可(de)是曾子记录孔老夫子教诲,并经过自身生活实践和体悟综述了孝道思想.全书共有十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章第一,揭示(de)是全书(de)总纲,也是对下面十七章(de)一个概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把侍奉父母(de)孝,扩充为奉事君主,服务国家(de)忠,而以立身行道为终极(de)目标.接着以下五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行孝(de)方式,虽各有所当,但以“爱”、“敬”来侍奉父母却是一致(de),所以接着三才章第七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孝经全书论孝(de)总义.其下各章,都是根据这个理念加以阐述(de).孝经把子女敬爱父母(de)心,从珍惜自己(de)生命和人格,到敬重尊长,爱护君王,乃至爱护国家以至于天下人民.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e)道理都涵摄在了孝道当中,因此感应章第十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儒家思想成为教育体系(de)主导.而孝经作为十三经之首,是儒家重要(de)经典,两千年来一直是广大学习者(de)必读书籍,其文字浅显易懂,容易了解,因此广为流传,使孝道思想普遍深入民间.现代有人误解,认为孝道迂腐.如果大家细读谏诤章第十五:“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便可以更全面体悟孝道(de)真谛.弟子规“入则孝”亦云: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历代圣贤对孝道圆满落实有全面(de)教诲,我们学习之时只有深入经典,才能充分了解,真正明理.总之,孝道是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de)中心,从敬爱父母,进而尊敬长上,爱护人民,以至于爱护万物,这也是孟子在尽心章句上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de)意思.而宋代张载在西铭中说: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伟大(de)胸襟就是从敬爱父母开始培养(de).我们(de)教育是以培养人们修身自立,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太平为宗旨,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孝道实应为当前教育首重.“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几千年(de)文明史告诉我们,教育应当首重德行.近年来,海内外掀起了恢复学习传统文化(de)热潮,很多人回溯到古圣先贤留给我们(de)经典之中,去寻找人生(de)智慧.孝经一书,一言一语,无不含义隽妙.正是一部千秋永恒、亘古不变(de)宝典,更是现代人安身立命(de)一帖良药.涵泳于孝经(de)智慧之海,心中生起(de)是对先祖先哲无尽(de)感恩.白话注解可为初学者提供理解基础,欲贯通则需“经读千遍,其义自现”,落实愈力体悟愈深.因历代注解甚多,我们所恭录之选解仅供诸位参考,愿为大众学习孝经抛砖引玉.其误漏之处,敬请不吝指正,真诚地感恩大家,谢谢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章节主旨这一章是全书(de)纲领,开示孝道(de)宗旨.说明以孝为政,则上下无怨;以孝立身,则显亲扬名.词语注释1. 开宗明义:开示全书(de)宗旨,以说明孝(de)意义.开,开示.宗,宗旨.明,显明,说明.义,意义.2. 仲尼居:仲尼,孔子(de)字.居,闲居.孔子,名丘,春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我国伟大(de)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宗师,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居,闲居.3.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孔子弟子,虽天资鲁钝,但事亲至孝,刻苦力学,日三省其身,终传孔子之道,述大学,被后世称为宗圣.4. 侍:卑幼者陪从在尊者之侧.此处指侍坐,在尊长坐席旁边陪坐之意.5. 先王:古代英明贤圣(de)君王,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6. 至德要道:至高(de)德行,切要(de)道理.此处指孝道.7. 以顺天下:用来使天下(de)人和顺.以,用来.8. 民用和睦: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用,因此.和睦,相亲相爱.9. 上下无怨:尊卑上下,彼此不相抱怨.上,做官(de)、长者、位尊者.下,百姓、幼者、位卑者.10. 避席: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表示尊敬则离席而起.此处指曾子聆听夫子教诲,表示恭敬而离席起立.11. 参不敏:参,曾子称呼自己,表示尊师之意.敏,聪敏,灵敏.不敏,有迟钝意,曾子自谦之词.12. 何足:那能够.13. 德之本:德行(de)根本.德,德行.本,根本、基本.孝道是所有德行(de)根本,所以说是“德之本”.14. 教之所由生:一切教化产生(de)根源.教,教化.由,自.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产生出来,所以说是“教之所由生”.15. 复坐:返回坐席.曾子起立对答,故使返回原位坐下.16. 语:告诉.17. 身体发肤:身躯、四肢、毛发、皮肤.18. 受之父母:承受于父母.受,承受,秉受.之,于.19. 不敢毁伤:不敢毁坏损伤.毁,毁坏.伤,伤残.孝子之心,以为自己(de)身体,承受于父母,应该谨慎爱护,勿使毁伤.20. 立身行道:意为卓然自立,有所建树,又能遵行正道,不越轨妄为.立身,一身有所树立,不依赖任何人,即顶天立地.行道,依道行事.21. 扬名于后世:在后世中显扬自己(de)名声.扬名,显扬名声.22. 以显父母:使父母显耀,光宗耀祖(de)意思.显,显耀.23. 始于事亲:从孝顺父母开始.始,开始.24. 中于事君:然后把对父母(de)亲爱扩大,奉侍君王,为国家服务,所谓“移孝作忠”.25. 终于立身:(孝亲尊师,奉事君长)最终立身无愧,圆满孝道.终,最终.26. 大雅:诗经(de)一部分.诗经(de)内容,根据性质可分为<风>、<雅>、<颂>三种,<雅>又分<小雅>、<大雅>.<大雅>共三十一篇,大抵为西周时代(de)作品.27.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怎么能够不追念你(de)先祖呢那就一定要修养自己,发扬光大先祖(de)美德.这是诗经·大雅·文王篇(de)诗句.祖,在诗经里指文王,引申为祖先.尔,你.聿,发语词.(一说:聿,述,遵循.)厥,其,指文王.修,修养.章节浅译孔子在家闲坐着,他(de)学生曾参在一旁侍坐.孔老夫子说:“古代贤明(de)帝王有至高(de)德行与最切要(de)道理,他们用这种德行和道理教化人,使天下(de)人顺从,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尊卑长幼都没有怨恨.你知道这个道理是什么吗”曾子离开坐席站起来说:“曾参不够聪敏,如何能知道呢”孔子说:“孝道,是所有德行(de)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de)根源.你坐下,让我来告诉你.人(de)身躯、四肢、毛发与皮肤都是从父母那儿继承来(de),(所以为人子女(de),应当遵守仁德做事,善加爱护,谨慎保全),不敢毁损伤残,这是实行孝道(de)开始.自身有所建树,实行正道,把声名显扬于后世,光宗耀祖,则是实行孝道最终(de)目(de).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de)目(de)则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圆满孝道.正如诗经·大雅·文王篇上说:‘怎么能够不追念你(de)先祖呢要修养自己,发扬先祖(de)美德.’”天子章第二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章节主旨这一章讲述天子(de)孝道.天子虽然地位尊贵,但也是父母所生,天子如果能够以身作则,爱敬父母,那么人民一定会受其感化,都能尽孝.词语注释1. 天子:古代统治天下(de)君主.意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民,是天帝之子.2.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亲爱自己父母(de)人,不敢憎恶别人(de)父母.恶,音wù,厌恶,憎恨.3.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尊敬自己父母(de)人,不敢轻易怠慢别人(de)父母.慢,轻慢,怠慢.4. 刑于四海:作为天下(de)典型.刑,通“型”,法则,模范.四海,古代以为中国四境环海,故称四方为四海,即天下.5. 甫刑:尚书·吕刑篇(de)别名.吕侯(一作甫侯)所作.吕侯,是周穆王(武王第四代孙)(de)臣子,为司寇,穆王命他作书,取法夏时轻刑之法,以布告天下,故又名甫刑.6.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一人有善行,天下亿万(de)民众都仰赖他.一人,指天子.庆,善事.此处专指爱敬父母(de)孝行.兆,十亿.(一说:兆,万亿.)章节浅译孔老夫子说:“亲爱自己父母(de)人,不敢厌恶别人(de)父母;尊敬自己父母(de)人,不敢轻慢别人(de)父母.竭尽爱敬之心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de)身上,作为天下(de)典范,这就是天子(de)孝道.尚书·甫刑篇上说:『天子一人做好了孝道这个善行,天下亿万(de)民众就都会仰赖(进而效法)他.』”诸侯章第三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章节主旨这一章是说明诸侯(de)孝道.诸侯应以谦逊谨慎、不骄不奢(de)态度,遵守法律法规,节约吃穿用度,这样才能够长守富贵,保全自己(de)国家,使人民和乐相处.词语注释1. 诸侯: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周朝天子将天下分成许多小(de)列国,所分封(de)列国(de)国君称为诸侯.诸侯一般按照亲疏关系和功勋大小来分封,有不同(de)爵位.礼记·王制中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de)封土可以世袭,对王朝所尽(de)义务主要是服从王朝政令,定期朝贡天子,向天子述职,必要(de)时候出兵和为王朝服役.诸侯为一国之君,地位仅次于天子,所以将诸侯之孝列在第二位,仅次于天子之孝进行论述.2. 在上不骄:在上,诸侯为一国之君,地位仅次于天子,而在万民之上.骄,自满,自高自大.群书治要郑注言: “敬上爱下,谓之不骄.”3. 高而不危:高,言诸侯居于列国最高之位.危,危险.此接上句,意思是说,诸侯居于万民之上(de)崇高地位,如果能不自高自大,就不会发生危险.4. 制节谨度:制节,指所有开支费用节约俭省.谨度,指行为举止谦逊谨慎而合乎典章制度.5. 满而不溢:国库充实,但生活仍然应该节俭有度,不可奢侈浪费.满,充满,这里指国库充实,钱财很多.溢,水充满容器而漫出.这里指奢侈、浪费.6. 长守贵:长久地守住尊贵(de)地位.贵,指政治地位高.7. 长守富:长久地守住财富.富,指钱财多.8. 社稷:社,祭祀土神(de)场所,亦代指土神.稷,为五谷之长,是谷神.土地与谷物是国家(de)根本,古代立国必先祭社稷之神,只有天子和诸侯有祭祀社稷(de)权力;天子、诸侯失去其国,即失去了祭祀社稷(de)权力.因而,“社稷”便成为国家(de)代称.9. 和其民人:使人民和睦相处.和,动词,使和睦.民人,即人民,百姓.10. 诗:即诗经.汉代以前诗经只称为诗;汉武帝尊崇儒学,重视儒家着作,为诗加上“经”字,称为诗经.11.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心谨慎(de)样子就如同是身处深潭边上,惟恐掉下去,脚踏薄冰之上,惟恐陷进去.战战,恐惧(de)样子.兢兢,谨慎(de)样子.临,靠近.渊,深水,深潭.履,踏,踩.章节浅译虽然身居高官,但能毫无骄傲之心,那么尽管高高在上,也不会遭到倾覆(de)危险;如果凡事俭省节约,慎守法度,府库经费充裕,也不会奢侈浪费.高高在上而没有倾覆(de)危险,这样就能长久地守住尊贵(de)地位;资财充裕而不奢侈浪费,这样就能长久地守住财富.能够紧紧地把握住富与贵,然后才能保住自己(de)国家,使自己(de)人民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应尽(de)孝道啊.诗经里说:“凡事必须小心谨慎,戒慎恐惧,就好像走在深潭(de)旁边,又好像踏在薄冰(de)上面.”卿大夫章第四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章节主旨这一章讲(de)是卿大夫(de)孝行,从服饰、言论、行动都必须要合乎先王所制定(de)礼制,为民众作出表率,才能够保全宗庙祭祀,以事奉君上.词语注释1. 卿大夫:卿是王朝和诸侯国中(de)高级官员,又称“上大夫”,地位比大夫略高.2. 法服:按照礼法制定(de)服装.古代服装(de)式样、着色、花纹、质料等,不同(de)等级,不同(de)身份,有不同(de)规定.3. 法言:合乎礼法(de)言论.4. 德行:合乎道德规范(de)行为.5. 非法不言:不符合礼法(de)话不说,言必守法.6. 非道不行:不符合道德(de)事不做,行必遵道.7.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行都合乎礼义,用不着斟酌选择.8. 口过: 言语(de)过失.9. 怨恶:怨恨,不满.10. 三者备:三者,指服、言、行,即法服、法言、德行.备,完备齐全.11. 宗庙:古代祭祀祖宗(de)屋舍.12.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篇,原诗是赞美周宣王(de)卿大夫仲山甫,从早到晚,毫无懈怠,竭心尽力地侍奉宣王一人.夙,早.匪,非,不.懈,松懈,懈怠.一人,指周天子.章节浅译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所规定(de)服装,不敢穿在身上;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de)言语,不敢说出口;不合乎先代圣王规定(de)道德行为,不敢做出来.因此,不合礼法(de)言语不说,不合正道(de)行为不做;言语合于礼法,行为合于正道,就不用斟酌选择了.因此,言谈遍于天下,但从没有什么过失;虽然举止遍于天下,但从不会招致怨恨.完全地做到了这三点,即服饰、言语、行为都符合礼法道德,然后才能长久地保住自己(de)宗庙,祭祀先祖.这就是卿大夫(de)孝道.诗经·大雅·烝民篇里说:“卿大夫从早到晚整天都要尽心尽力地侍奉天子,而不能有所松懈、怠慢.”士章第五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章节主旨这一章讲(de)是士(de)孝行,以侍奉父母(de)爱敬之心去事君、事上,做到事君以忠,事上以顺,这样尽职尽分,不辱及生身父母,完成自己肩负(de)重任.词语注释1.士:是指次于卿大夫(de)最后一等(de)爵位,其中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又是低级官吏(de)名称,如周礼·秋官中(de)乡士、方士、朝士、家士;还是对各种有特殊技能和知识(de)人(de)通称,如武士、智士等.这里是第一种意思,即指大夫以下庶民以上者,是全国和诸侯国中面向庶民百姓负责处理具体事务(de)人员.白虎通义·爵中说,“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2.资,取,拿.事,奉事.敬,崇敬,尊敬.3.兼之者父也:兼,同时具备.之,代词,指爱与敬.指侍奉父亲,兼有爱心和敬心.4.忠,出自内心(de)诚挚与竭尽全力(de)行为.5.长,上级,长官.6.禄位:俸禄和职位.俸禄,官吏(de)薪水.禄与位是相互关联(de),有位则有禄,无位则无禄.7.守其祭祀:祭祀,备供祭品,祭天神、地只、人鬼活动(de)通称.这里指(de)是祭祀宗庙祖先.8.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出自诗经·小雅·小宛.兴,起,起床.寐,睡觉.无,别,不要.忝,羞辱,侮辱.尔,汝.所生,指生身(de)父母.章节浅译以奉事父亲(de)方式,去奉事母亲,那爱心是相同(de);以奉事父亲(de)方式,去奉事国君,那敬心是相同(de).奉事母亲取亲爱之心,奉事国君取崇敬之心,而奉事父亲兼有爱心与敬心.所以,士人将奉事父亲(de)孝心用来奉事国君,就能做到忠诚;将奉事兄长(de)敬心用来奉事作为上级(de)公卿大夫,就能做到顺从.忠诚与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缺憾和过失,用这样(de)态度去奉事国君和长上,自然能保住自己(de)职分,守护好宗庙祖先(de)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de)孝道.诗经里说:“要早起晚睡,兢兢业业,勤谨工作,千万不要因为不忠不顺遭致惩处,而使你(de)父母受到羞辱.”庶人章第六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章节主旨普通百姓(de)孝道,就是不违背自然规律,工作生产(de)时候努力,生活中节约用度,以更好(de)奉养父母.本章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de)孝道进行了简单(de)总结,说明人虽有尊卑地位(de)不同,但事亲尽孝(de)心,是没有贵贱分别、没有终始(de).如果有人担心能力不够,无法尽孝,那是绝对没有这种事情(de).词语注释1. 庶人:众人,指一般平民百姓.庶,即众,多(de)意思.庶人是指拥有自由身份(de)平民百姓,古代等级社会中最广大、最普通(de)一个群体,是最主要(de)生产者.庶人所从事(de)职业,有士、农、工、商之别.谷梁传成公元年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但本书将士之孝与庶人之孝分别论述,可见孝经(de)作者没有将士包含在庶人之中.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最主要(de)经济生产,因此农民是庶民中(de)主要成分.2. 用天之道:用,顺应,依循,利用.道,规律,原理,准则.天之道,指春温、夏热、秋凉、冬寒(de)季节变化,阴、晴、风雨、雷、电(de)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de)规律.用天之道,指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自然规律,这里主要是指按时令变化安排农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3.分地之利:分,区别,分辨.利,利益,好处.分地之利,即区分各种不同(de)土质、地势以及当地(de)气候,因地制宜,种植适宜当地生长(de)农作物,从而获得最大(de)收成.4.谨身节用:谨身,指行为举动谨慎小心.节用,指用度花费,俭省节约.5.自天子至于庶人:指上至尊贵(de)天子,下至诸侯、卿大夫、士,直到庶人.6.孝无终始:指孝道(de)义理非常广大,从天子到庶人,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无终无始,永恒存在.7.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患,担忧,忧虑.不及,指做不到.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de)事情.章节浅译利用春温(生)、夏热(长)、秋凉(收)、冬寒(藏)(de)季节变化(de)自然规律,分辨土质(de)肥瘠和地势(de)高低等不同(de)特点(因时因地,各尽所宜,以获取最大(de)收成).做事谨慎,用度节俭,以此来供养父母.这就是一般平民百姓应尽(de)孝道.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始无终(de).孝道也是人人都能做得到(de);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根本不会有(de)事.三才章第七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章节主旨这一章进一步阐述孝道(de)意义, 指出孝道是贯通天、地、人三才为一(de)道理.天包罗万象,地孕育万物,人(de)孝道是百行之首.人应当效法天地永恒不变(de)法则,孝敬父母;而在上位(de)君主,也当因孝立教.词语注释1. 甚哉,孝之大也:孝顺(de)道理多么高深伟大啊甚,很,非常.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大,这里主要指孝道内涵(de)广博和作用(de)广大.2. 天之经:如天道日月星辰(de)运转,永恒不变.经,常规,原则,指永恒不变(de)规律.3. 地之义:如地道顺承天道,孕育万物,各得其宜.孝道又源于地道,所以人要取法于地道,如地道顺承天道一样,终身奉养孝顺父母.义,适宜.4. 民之行:是说孝道是人(de)一切行为中最根本(de)品行,是符合人本性(de)必然行为.行,品行,行为.5.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天地这种经常不变(de)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是,因此,由此.则,效法.6. 则天之明:效法上天明照宇宙(de)道理.7. 因地之利:善用土地顺承万物(de)利益.8. 以顺天下:这里是说圣王把天、地、人这“三才”融会贯通,以孝道治理天下,天下就会民心顺从.以,用来.顺,理顺,治理好.9.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因此其教化不用严厉(de)态度,而可以达到目(de).10. 其政不严而治:不用严厉(de)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治,平治,指天下安定太平.11. 化民,感化人民.12. 先之以博爱:就率先实行博爱.先,指率先实行,带头去做.13. 民莫遗其亲:人民就不会遗弃其亲人.14. 陈之于德义: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陈,陈述,讲述.15. 兴行:奋起实行.16. 先之以敬让:率先实行恭敬谦让.17. 不争:指不为获得地位、钱财等而与他人相争.18.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以礼乐引导人民,则人民和顺亲睦.儒家认为,“礼”使天地之间(de)万物尊卑高下皆有秩序,各得其所.“乐”使天地之间(de)万物和谐,融洽共处.因此主张礼乐可以作为治理天下,教化人民(de)重要工具.19.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晓示民众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们知有禁令而不犯法.20.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声威显赫,很有气派(de)样子.师,指太师,是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中地位最高者,辅佐天子治理国家.尹,尹氏.师尹,指担任太师(de)尹氏.尔,你.瞻,仰望.章节浅译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后说:“孝顺(de)道理多么高深伟大啊”孔子继续说:“孝道,如天道(de)运转,永恒不变;如土地顺承万物,各得其宜;是人类必有(de)行为.天地这种永恒不变(de)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效法上天明照宇宙(de)道理,善用土地顺承万物(de)利益,用来教化天下人民.因此,施行教化,不用严肃(de)态度就能成功.推行政治,不用严厉(de)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先王看见教化可以感化人民,就率先实行博爱,因此没有人遗弃他(de)父母亲;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使人民奋起而实行;并率先实行恭敬谦让,人民因此不会发生纷争;再以礼仪音乐来引导人民,人民就和顺亲睦相处;教导人民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民知道有禁令,就不会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上说:『名声显赫(de)太师尹氏,人民全都仰望你呀』”孝治章第八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
孝经译文
孝经译文【章一】开宗明义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孝经的首章。
【章二】天子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这一章书,是说明一国的元首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
《孝经》全文和译文
《孝经》全文和译文《孝经》全文和译文《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孝经》全文和译文,希望能帮到大家!《孝经》全文和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孝经原文译文
孝经原文译文《孝经》原文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使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竞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性,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世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吓吓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开宗明义【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查看详细第二章:天子【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
蓋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
天子竭尽爱...查看详细第三章:诸侯【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蓋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诸侯)处在万民之上而不骄慢,即使身居高位,也不会产生倾覆的危险;节约费用,谨守法度,即使财富充足,也...查看详细第四章:卿大夫【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蓋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卿大夫)非先王规定的服装不敢穿,非先王的礼法言论不敢讲,非先王遵奉的道德行为不敢行。
所以,不合礼法的...查看详细第五章:士【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蓋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用奉事父亲的行为来奉事母亲,其亲爱是一样的;用奉事父亲的行为来奉事君主,其恭敬也是一样的。
所以,对母亲...查看详细第六章:庶人【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顺应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分辨土地的不同特点,行为谨慎,节约俭省,以此供养父母,这就是老百...查看详细第七章:三才【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
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曾子听了孔子所讲的孝道后,赞叹地说:“啊,孝道的意义实在太大了!”孔子说:“孝道,犹如天地运行...查看详细第八章:孝治【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飨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译文】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对于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轻视,何况对自己分封的公、侯、...查看详细第九章:圣治【原文】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所不贵。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译文】曾子又说:“学生很冒昧地向老师请教,圣人的德行,就没有比孝道更大的吗?”孔子说:“天地所生的万...查看详细第十章:纪孝行【原文】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译文】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亲,日常居家时,处处都应对父母恭敬;奉养父母时,应让父母欢心;父母生病时,应忧...查看详细第十一章:五刑【原文】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此大乱之道也。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刑法有五大类,所归属的犯罪之条列,有三千种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
要胁君主...查看详细第十二章:广要道【原文】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悦者众。
此之谓要道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百姓相亲相爱、爱戴君主,没有比君主自己行孝道更好的办法了。
教导百姓遵循礼节、顺从长上,...查看详细第十三章:广至德【原文】子曰:“君子之教以孝,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译文】孔子说:“君子教孝道,不用每天挨家挨户上门去教。
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孝道,就是教天下为人子的尊敬他的父母...查看详细第十四章:广扬名【原文】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能尽孝道,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君主的尽忠上;侍奉兄长能尽悌道,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查看详细第十五章:谏诤【原文】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译文】曾子说:“关于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道理,学生已经听您讲过了,请问为人子的一切都听从父亲的命令,这...查看详细第十六章:感应【原文】子曰:“昔者明王(1)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2)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3)。
’”【译文】孔子说:“古时候圣明之君,侍奉父亲能尽孝道,所以侍奉上天就能开发自己本性里的光明;侍奉母亲能尽孝道,...查看详细第十七章:事君【原文】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也。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译文】孔子说:“君子奉事明君,在上朝进见君主时,要想着如何尽忠;从朝廷退居在家时,又想着如何来纠正补救君主...查看详细第十八章:丧亲【原文】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
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生事爱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译文】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