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史知识梳理和认识
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是我们了解祖国历史的关键所在。
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文明成就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别探讨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以便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农耕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阶段。
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首先,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日趋成熟。
农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包括农具的改良、灌溉系统的建设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承。
这些技术的提高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
其次,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形态多样化。
在古代中国,除了主要的粮食作物外,还发展了茶叶、蚕桑等产业,丰富了农业经济的内涵。
最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还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农产品的交流和贸易推动了贸易城市的形成,并促使商业经济的崛起。
二、古代中国的文化古代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明成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将通过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提倡仁爱和礼节的观念。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这一思想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古代中国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
佛教注重解脱人间痛苦,提倡坚持好心忍耐。
佛教的入世主义和出世主义观念,对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文化还表现在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等多个方面。
古代中国的音乐包括宫廷乐、民间音乐等,这些音乐形式在传承和发展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古代中国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花鸟画为主题,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追求。
古代中国的建筑以宫殿、寺庙为代表,这些建筑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宋代经济知识点总结
宋代经济知识点总结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段时期,中国的经济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对于后世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对宋代经济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农业经济宋代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段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其中,水稻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成为了宋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粮食作物。
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宋代出现了许多新的发明,如梳棉机、插秧机、风车等,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和改良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增强也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商业经济在宋代,商业经济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段时期,商业活动频繁,商品的交换和贸易往来非常广泛。
此外,宋代除了传统的商品交易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商业活动,如票号业、当铺业、以及船运业等。
这些新的商业活动不仅为商品交换和贸易提供了便利,也为商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商机。
总的来说,宋代的商业经济相对较为繁荣,商业活动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手工业经济手工业在宋代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这段时期,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制造业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高。
同时,手工业在贸易和出口方面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国内外的商品交换和贸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手工业品种,如丝绸、陶瓷、玉器等,这些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上受到了较大的欢迎,对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财政经济宋代的财政经济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段时期,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财政支出迅速增加,发行纸币和开办票号业等财政手段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同时,宋代的税收制度也得到了改革和完善,对于财政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宋代政府还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为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变和现代化
5、恢复与发展
时间:1949年到1952年底 概况: 建国初期,中央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 义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被称为资本主义 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6、归宿:走向新生
时间:1953年至1956年三大改造 概况: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 赎买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 的和平过渡,民族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经济,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 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5、西方近代化的历程
1、孕育阶段(14.15世纪-18世纪中期) 2、第一次近代化浪潮(18世纪中-19世纪中) 经济工业化: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了工 场手工业,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政治民主化:美国独立战争,三权分立,民主共和; 法国大革命,民主共和。英、法、美等国步入近代 化 3、第二次近代化浪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英法美等国近代化进一步发展; 德意俄日等国也步入近代化行列
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资产 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 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是甲午战争以后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 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 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等,民主主义思想广 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初步具有共产主 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外商企业
经济 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政治 戊戌变法 地主阶级 思想 辛亥革命 师夷长技 中体西用 君主立宪
近 代 化
资产阶级
中国经济历程
中国经济历程
中国经济历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阶段。
以下是中国经济历程的一些重要节点: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迅速,特别是在制造业和出口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开放了国内市场,促进了与全球经济的融合。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更加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内需增长等,以应对危机。
转型升级: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中国开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新时代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同时更加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中国政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高质量发展。
总之,中国经济历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国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中国经济的飞速崛起,为世界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然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长期的变迁和转型。
本文将梳理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描绘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
一、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经济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处于萌芽状态。
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农民是社会的主体。
尽管中国古代经济曾有辉煌时期,如唐朝的盛世,宋朝的商业繁荣等,但是相对于欧洲,中国经济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二、殖民地时期的中国经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遭受列强的入侵和瓜分,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此时期,西方列强掠夺中国资源,推销商品,使得中国经济逐渐失去自主性。
中国的贸易逐渐被瓜分,甚至被逼迫不平等条约,造成了中国经济的长期萎靡不振。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经济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行计划经济,建立起公有制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对资源的垄断和调配,这一模式的初衷是希望在短时间内进行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长达三十年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计划生产的局限性,资源的浪费和政策的失误,中国经济发展缓慢,成果有限。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经济分配的不均。
经济增长的焕发和物资的奢侈性需求下,社会已明显表现出巨大的分配矛盾。
四、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起飞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波士顿咨询公司自2017年开始追踪全球会员以来,最近一次的报告显示,中国的经济规模在2020年达到7.12万亿美元,已经超过了美国的经济体。
改革开放下,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到市场经济体制,引进外资,改革了国有企业,加强了私营部门,加强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参与。
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科技创新等产业提质增效。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位居世界前列。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人教版政治·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解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社会保 障体系,解决人们后顾之忧是正确的扶贫举措,①③符合 题意;政府安排就业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②;以“输血 ”代替“造血”说法错误,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A。
人教版政治·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
角度
成就
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 经济 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建设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 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人教版政治·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问题设计] 任选除教育外的其他两个民生领域,分别指 出它们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的典型表现。
提示:就业的结构性失衡;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 衡;房价居高不下;农村养老保障相对滞后。
人教版政治·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1.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 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 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 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 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 、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 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历史中国经济史
诊断补偿 ①本题易错选为 A、B、D。这三项表述均不符 合实际。②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数额快速增长,导致通货 急剧膨胀, 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③克服此类错误一要抓住图表信息,二要紧扣题目要求, 三要对照已学知识取舍选项,把本来都不符合史实的项大 胆淘汰。
答案 C
4.对逆向型选择存有思维“定势” 典题示例(2009· 福建文综)1873~1910 年, 我国农产品出口 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A—自然经济 B—洋务经济 C—外国资本 D—民族资本 E—官僚资本
上图五条曲线分别反映了我国1840年—1956年五种 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指出ABCDE分别属于哪种经 济成分,体会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和原因。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鸦片战争前 ①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②家庭手工业和小农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据社会经济的 主导地位 2、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表现: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开始 解体的标志) ②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 ④洋行大量增加 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 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贸易中 心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答案
C
非选择题审题突破 典题示例(2010· 福建文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 GDP)是 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 GDP 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 (公元 400~1998 年)
高三历史专题8 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
高三历史专题8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变动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1)表现:(2)影响:(具有双重性)2、表现:(1)小农经济开始瓦解(2)新经济成分——近代企业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3、关于洋务运动4、关于民族工业:(注意各个时期发展的表现)兰地酒之先河。
住①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②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③在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为引人注目交通通讯①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是淞沪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X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的里程碑。
②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
③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
④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部,邮政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⑤1877年某某巡抚在某某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社会习俗①断发:1910年,清政府准许臣民自由剪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布《剪辨通令》,结辫陋习至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②不缠足:开始时间先于断发,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正式成立不缠足会。
但是不缠足运动完成较晚。
③礼节: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以及体现森严等级的称呼。
④婚姻: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变革进程,但是晚清婚姻风俗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⑤丧葬:变化最为迟缓。
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大众传媒1、报刊: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运动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先秦的经济史知识点总结
先秦的经济史知识点总结一、农业经济先秦时期是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起着经济的主导地位。
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以谷物、蔬菜、茶叶、油料、豆类等为主。
其中谷物生产尤为重要,主要包括小麦、稻米、粟米等。
谷物的种植和收获对于当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土地的开垦和耕种上,先秦时期的人们使用了牛耕、犁耕等工具,提高了农田的耕作效率。
此外,先秦时期的农民还普遍采用灌溉和粪肥的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对当时的农业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是农民的赋税负担重,农民要面对各种赋税和徭役,这对于他们的生产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是土地的兼并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富裕的地主开始兼并土地,使得土地的分配不均,一部分农民丧失了土地,这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农民的反抗。
因此,虽然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
二、手工业经济先秦时期的手工业也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冶铁、制陶、制茶、编织等手工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冶铁业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手工业之一,冶铁技术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冶铁技术上,先秦时期的人们掌握了炼铁、铸铁等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种类。
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手工业产值不断增长。
先秦时期的其他手工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制陶业在先秦时期逐渐发展,人们开始掌握了烧制陶器的技术,制作了许多用于生活和工艺的陶器,对当时的生产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另外,制茶业也开始兴盛起来,在先秦时期的古人们已经开始制作茶叶,并将其引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普遍的饮品。
三、商业经济先秦时期的商业经济也日益兴盛。
商业活动主要以粮食、织物、金属制品、陶瓷器等商品贸易为主,其中以粮食贸易最为重要。
先秦时期的商人在贸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交易活动,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资源配置。
马工程版《中国经济史》重点知识梳理(绪论)
绪论1、经济史的研究对象: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就是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即通过对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回溯,分析各个时期各种经济因素的内在联系和外部环境,说明经济怎样运行、发展和变化,阐明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特点。
2、经济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
3、经济史与经济学理论的关系: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产生和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4、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最基本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即以社会发展的史实为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经济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发展趋势。
5、经济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是世界观意义上的方法即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二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方法,即逻辑思维(归纳法、演绎法、证伪法);三是专业技术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理论和辩证分析方法)。
6、一些基本概念:一是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二是资源:是经济活动的客体,人类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获得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三是环境:周围所存在的条件,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
通常所说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四是生产方式:人们获取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五是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
经济制度是指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包括政策法令规定的、有形的正式制度和由历史文化积淀约定俗成的非正式制度。
中国经济发展史知识梳理和认识
中国经济发展史知识梳理和认识一、网络构建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根本特征,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根本模式。
农业开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开展,官营手工业的兴旺和民间手工业的开展构成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特征。
在农业和手工业开展的根底上,中国古代商业也不断走向繁荣。
但是,封建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最终使中国丧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开展的良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开展潮流。
1 古代中国经济的开展。
2 近代中国经济的开展。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为挽救危亡,清政府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而失败,但使中国近代化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在外商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开展,最终陷入绝境。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实业救国道路是行不通的。
3 现代中国经济的开展。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经济建设的新篇章。
工业化的起步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奠定了根底。
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地方,甚至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了由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正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
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贫穷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民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正朝着现代化大踏步前进。
二、归纳整合3 城市开展的历史。
学习中国经济史的基本方法重点知识梳理与期末知识整理
学习中国经济史的基本方法重点知识梳理与期末知识整理导论经济一词起源于西晋第一章气候变迁:四暖四寒、逐渐变冷;秦汉、唐宋、明清生态多次被破坏。
土地资源:质量数量不如欧洲、人地矛盾突出。
矿产资源:总量大、单一矿少贫矿多、开发有限。
重农抑商:荀子限制工商业、商鞅用于治国、管仲工商并重、汉武重农、唐宋歧视商人。
稳固中央集权、制约经济增长、导致近代化迟滞。
人口:寒冷期减少;汉唐、两宋(破亿)、清代(四亿)暴涨;波浪式曲线。
小农经济起源发展:个体家庭、耕织结构生产方式选择:五口贫穷、低投低产、高剥削、副业依赖。
第二章原始农业:新石器、自然生长、石质农具、抛荒制、村落规模。
传统农业:铁器牛耕、青铜时代-沟洫体系-休耕制、铁器时代-新农具-全方位、南移时期-灌钢法(东汉末)-曲辕犁、明清-开荒-水旱灾害-三季稻-商品粮基地。
成就:精耕细作、良种、扩大耕地、集约经营、细心施肥、单产和投产比奇高。
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私有、商鞅变法、东汉不抑、隋唐地主制、宋清纯粹租佃制。
国家土地所有制:未开垦土地、官田(租税双收)、屯田(军事性、强制性)、可控地渐少。
自耕农所有制:所有权经营权合一、小规模、不稳定、快流转。
土地运动机制:买卖、兼并、离散(小农、多子继承、赋役)租佃关系:依附农租佃(战隋、世袭)、分成租契约、定额租契约(押租、永佃、经营自由、人身束缚)地租形态:劳役地租(井田制)、实物地租(战国、唐两税法)、货币地租(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赋役:自耕农为对象、秦朝毁于此、有免役阶层。
国家职能:抑制兼并、修筑水利、推广技术良种、赈灾救荒。
第三章【手工业】发展阶段:汉代:铁器、丝织、造纸(丝絮-植物纤维);宋代:矿冶、雕版、纺织、印染;明清:制瓷、棉纺;少有质的突破;工具简单、人畜动力、生产率低。
发展特征:新行业新部门涌现;技术进步、劳动分工更细、规模扩大到工场手工业、官民手工业并存、重心逐渐南移。
【手工业制度】官营:奢侈品消费、盐铁酒、匠籍制度、管理腐败生产率低、财政收入;民营:劣势、道德、抑商、家庭关系为基础、成本低廉;【商业】发展阶段:先秦:商人、工商食官;秦汉:统一货币、陆海丝绸、市;隋唐:运河、飞钱(汇票)、柜坊(银行)、坊市制、广州外贸;两宋:无界、放松商限、结束割据、纸币、临安开封大都会、农副手工入市、商税高收入;元代:疏浚运河、开辟海运、泉州港有市舶司;明清:商帮。
13-第十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一、工业化战略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 1953年9月,正式形成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 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 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1.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
•1952年1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 •1953年2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建立计划机构的通知》。 •1954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与充实各级计划机构 的指示》。 •1957年,全国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成立了计划委员会(西 藏为计划局),132个省属市有126个成立了计划委员会,全 国191个专署有153个成立了计划委员会,2311个县或相当于 县的行政单位有1835个设置了计划委员会。
• 政府财政汲取能力的提升使新中国突破了原本无 法解决的资金瓶颈,为此后很快开始的大规模经 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二节 工业化战略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工业化战略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二、社会主义改造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工业化战略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 苏联的榜样和示范效应。 • 中国薄弱的重工业基础。 • “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
• 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 • 会议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上来。
•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 198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中央“
中国经济发展史知识梳理和认识
中国经济发展史知识梳理和认识作者:徐利霞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0年第12期一、知识网络构建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构成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特征。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古代商业也不断走向繁荣。
但是,封建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最终使中国丧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1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2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为挽救危亡,清政府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而失败,但使中国近代化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在外商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最终陷入绝境。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实业救国道路是行不通的。
3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经济建设的新篇章。
工业化的起步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地方,甚至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正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贫穷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民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正朝着现代化大踏步前进。
必修 第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讲
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黄河流域出现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货币交易、铁器制造等成为普遍现象。
随着汉朝的统一,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进入了鼎盛期。
第二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农业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同时还种植茶叶、蚕桑、棉花等作物。
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采用了农耕技术,包括种植技术、耕作技术等。
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主要分为纺织业、陶瓷业、制茶业、造纸业、冶金业等。
这些手工业生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城镇和农村,这些手工业生产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同时也有一些商家出资办厂,雇用工人生产。
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包括城市市场贸易和货运贸易。
在城市市场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商品交换,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得利润。
在货运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运输业务,运输各种商品到各地进行交换。
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以私营商业为主,同时还存在着官营商业。
第三讲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经济制度落后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落后,以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虽得到一定发展,但其发展程度都不高。
地理条件限制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也各不相同,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例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较难进行农业生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内循环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通过内部循环进行发展。
农民生产农产品,手工业生产各种手工制品,商业主要进行本地商品交换,这种经济方式主要针对本地市场,对外贸易相对较少。
重农抑商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特点之一是“重农抑商”。
封建统治者认为商人只会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考虑,因此对商业的发展进行了限制和约束,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推崇。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知识梳理1.中国近代主要经济形式及其特点(1)自然经济。
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
基本特征是:生产上“男耕女织”,消费上“自给自足”,这里的“足”是指维持较低生产力水平上的、很少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对华倾销商品,中国被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但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并居主导地位,这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近代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止中国进步的根源。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取得了合法地位;从60年代起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国主义的在华企业。
中外反动政治、经济势力勾结是造成中国人民贫穷、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见“知识梳理”4)(4)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是适应列强在华倾销商品、资本输出和掠夺资源而产生的经济形式。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依附帝国主义,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形成了官僚资本;抗日战争期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新中国成立后官僚资本被没收,归国家所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营经济。
中国的官僚资本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与西方资本主义截然不同,它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起步时就以垄断的形式出现,尤能表现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
(5)新民主主义经济。
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式,是“革命型”的经济形式。
它由多种经济形式构成──个体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
新中国成立以前主要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或解放区的经济形式;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知识梳理与认识
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知识梳理与认识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概况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主要包括农耕经济、商业经济、工业经济、银行业等。
其中,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历史上至关重要。
商业经济在中国古代已经有先人买卖,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农产品交易,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从商字中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商业经济的发展趋势;而中国古代的工业经济包括机械工业和冶金工业,在古代已经发展得相当繁荣。
银行业因其便利性一直备受赞扬,古代就有银行经营业务。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一)集装箱经济的出现。
随着行政形式的演变,古代中国开始出现集装箱经济,秦国实行法定称币制,推行定量经营,尽管秦代的经济不发达,但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二)地方主义形态的出现。
随着经济演变,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史上出现了地方主义形态。
在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繁荣,商人把商业经济紧密结合地方实体经济而发展,由此可见其地方性特点。
(三)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
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中,农业始终是主导的文化经济,商业、金融和金属冶炼等经济活动都以农业为基础结构。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历史文化传统的社会形态。
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其社会形态的主要特点,这一社会形态包括内容宽泛的贡物文化和地毯文化,以及早期家庭自给自足制和祭祀文化等。
二、艰苦卓绝的生产斗争。
无论是个人劳动,还是集体劳动,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中都是艰苦的,很多劳动力辛苦劳作,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是无数的生产斗争。
三、繁荣的商业活动。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有很多商业活动,尤其是宋朝以来随着经济繁荣,中国商业发展迅速,出现了商路沿海城市,尤以北宋开元年间繁荣蓬勃,商业活动最为活跃。
让中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经济的重要读物推荐
让中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经济的重要读物推荐在当今中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培养青少年对中国现代经济的了解和认知变得愈发重要。
中学生正处于对外界知识和信息高度敏感的阶段,因此,为了让中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经济,推荐以下几本重要的读物:1.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这本书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四十年来的回顾和总结。
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成就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阅读这本书,中学生可以对中国过去四十年来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中国经济变革与发展》这本书着重介绍中国经济变革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深入解析了改革措施和政策的实施以及其带来的影响。
该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旨在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增强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兴趣和认知。
3. 《中国现代经济》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作者通过案例和数据,分析和解读了中国经济的特点、优势和挑战。
中学生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中国经济的新动向和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思维。
4. 《中国经济发展史》这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全面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中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经济的起源、发展和转型,加深对中国经济的认识和理解。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这些重要的读物,中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历程、政策和趋势,培养他们对经济方面的兴趣和认知。
这些读物既能帮助中学生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他们的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强烈推荐这些读物给中学生,相信他们将从中获得丰富的经济知识和启发。
九年级上册历史有关经济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历史有关经济知识点在九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经济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一些九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涉及的经济知识。
一、农耕经济的兴起在古代,人类从狩猎采集方式过渡到农耕经济,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进步。
农耕经济的兴起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开始种植作物和饲养家畜,以获取食物和其他生活所需。
农耕经济也为人类社会的分工和交换提供了基础。
二、商业与交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商品的交换变得日益频繁。
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在古代,人们通过陆上和海上贸易来交换商品。
一些重要的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不同的文明。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促进了文明之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
三、货币的产生与流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货币作为交换手段。
货币的产生和流通加速了商品的交换和经济的发展。
不同的文明使用不同的货币形式,如硬币、纸币等。
货币的使用使贸易更加便捷,并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形成。
四、商业城市的崛起商业与交通的发展催生了许多繁荣的商业城市。
这些城市成为了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的中心。
一些著名的商业城市如古代的罗马、巴格达、威尼斯等,以及后来的伦敦、巴黎、纽约等,都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农业技术的改进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技术也得到了改进。
从农具的改进到农业机械的发明,都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农业技术的改进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工业革命的到来九年级上册历史课程还涉及到了工业革命的内容。
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的新时代的到来。
通过机械化生产和工厂制造,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格局。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形成。
七、全球化与经济联系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全球化变得日益明显。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联系,形成了全球经济网络。
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都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全球化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发展史知识梳理和认识一、知识网络构建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构成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特征。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古代商业也不断走向繁荣。
但是,封建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最终使中国丧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1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2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为挽救危亡,清政府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而失败,但使中国近代化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在外商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最终陷入绝境。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实业救国道路是行不通的。
3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经济建设的新篇章。
工业化的起步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地方,甚至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正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贫穷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民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正朝着现代化大踏步前进。
二、归纳整合3城市发展的历史。
宋朝是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宋朝以前,从周秦到唐代,政府对市都有严格的控制,实行严格的坊市制(亦称市坊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严格的控制,城市的政治职能大于其经济职能。
唐长安城的东西二市是其发展的顶峰。
宋朝时,与唐代的长安城相比,宋代的汴京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草市”、早市、夜市和以四大商业名镇为代表的市镇的出现是其发展的重要表现。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城市生活的变化以及统治者调整城市管理政策等,变化的直接动因来自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原因。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主要原因是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
(2)甲午中日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主要原因是列强加大资本输出和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而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的影响、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推动和一战的影响。
(4)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得到较快发展,主要原因是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5)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残酷打击,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军事侵略和吞并及国民政府战时体制的影响。
(6)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主要原因是美国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膨胀。
5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的三次重大变化。
第一次(建国初至1958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中共十四大召开),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第三次(中共十四大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6中国报刊发展史。
三、难点解析1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1)基本模式(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
使用铁犁牛耕,重视水利兴修,生产技术先进。
(3)土地所有制:地主私有制是主要形式,还包括一部分国家所有制和农民所有制(自耕农)。
(4)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
(5)历史地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特点。
(1)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技术不断进步。
(2)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出现。
(3)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民营、家庭)形态并存。
(4)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5)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广受欢迎和赞誉。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早,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2)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相联系,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从整体来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明清时期逐渐由盛转衰。
(5)不断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4“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目的和评价。
(1)内容: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3)评价:①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导致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5“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实行原因、评价及启示。
(1)含义: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
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2)实行原因: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②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③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满清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合,形成反清力量。
(3)评价:①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巩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消极作用:它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心态。
(4)启示: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其他先进的国家。
6洋务企业的性质与特点。
(1)军事工业。
性质:基本上是封建性质的近代化企业。
特点:由政府出资兴办;产品用于武装军队;管理上采用封建官僚制度。
(2)民用工业。
性质: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特点: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绝大部分产品销售于市场,以获利为目的;管理方式也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发展短暂。
虽然经历过几次发展高潮,但每次时间都非常短暂。
(2)发展不均衡。
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为轻工业投资少、收效快,能迅速获利;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重工业。
(3)中国的社会性质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中国的民族工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发展始终受制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
中国的社会性质不改变,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就难以得到正常发展。
8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原因及教训。
(1)失误的原因:①历史传统的影响。
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易出现盲目服从。
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
③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④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尖锐对峙,促使党的领导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
(2)教训: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9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从所有制来说,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2)从经营管理方式来说,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3)从分配制度来说,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从影响来说,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0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1)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在坚持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关系。
(2)多层次: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3)宽领域: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11中国近现代社会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2)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3)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4)有利于封建因素的瓦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5)中国的民族特色基本被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