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凯元:浅谈青春文化——以一些当下中国热门青春电影为例
浅析国产青春电影
浅析国产青春电影对于第六代的诸多青春题材作品而言,尽管个体的命运轨迹是影片呈现的重要内容,但其矛盾和情绪的最终指向却是青年人所身处的社会与时代。
单以 2 0 世纪9 0 年代至21 世纪初的青春电影而论,影片并不追求故事主人公的圆满出路以及叙事的结构有序和善始善终,甚至也从来不曾试图实现对现实境遇的妥协,如《感光时代》中的马一鸣与《昨天》中的贾宏声,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均显得粗暴激烈,对待自己与社会现实矛盾的态度也是置若罔闻,并不试图解决。
但这种倾向在近年发生了较大转折——青春电影在近年来呈现出从社会现实批判层面退场,转而走向怀旧与自嘲的个体化青春记录的书写趋势。
多数作品由对生存的勾勒变成一种单纯的“存在式”描摹,从一种原本具备鲜明意识形态反抗性和青春边缘性的创作姿态中退却,转而成为混杂着感伤与追忆的成长影像记录。
比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作品,与《长大成人》《头发乱了》相比,其对现实的顺从大过批判,认同多过指责,电影叙事层面的自我救赎力度更强,以至于建构了基于消费主义和新犬儒主义的青春图景。
本文要探究的,正是国产青春影片如何通过对“共识性”表达的追逐与突围,来达成反映青春现实和实现票房佳绩的双重目的。
一、时间救赎:道德豁免与精神美化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文本的“戏剧矛盾”往往流于表层,集中在爱情的争夺、选择的茫然以及青春的无知懵懂上,而这一切最终都诉诸于怀旧的感伤。
换言之,当下国产青春电影选择了一条简单易行的“时间救赎”道路,这种路径使得电影在叙事层面较易唤起大众的情感共鸣,成为一种沉浸于小情调和个体感怀的忧伤化表达。
青春电影在“时间救赎”方面的叙事策略体现为:影片所刻意营造的时间性或时代感,并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是成为青春故事的注脚,主要功能是为了便于开展一种“富有感情的、流畅的叙事”。
具体来说,青春电影的“时间救赎”,主要通过叙事主题以及叙事所选择的时间语态实现。
浅谈内地青春片
浅谈内地青春片内地青春片是指以中国内地为背景,讲述青春期少男少女成长故事的电影。
近年来,这类片子在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受欢迎,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
本文将从故事主题、人物塑造、影片风格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对内地青春片的讨论。
内地青春片的故事主题多样。
这些影片可以涵盖青春期的各个方面,如成长、爱情、友情、学业、家庭等。
成长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片中的主人公们都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和挑战,通过经历各种困难和挫折,他们逐渐成熟,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爱情也是内地青春片的常见主题,片中的青少年们经历着初恋、暗恋、失恋等各种爱情经历,展现出青春年华的美好和痛苦。
内地青春片在人物塑造上注重真实性与细腻性。
这些片子通常选择年轻演员扮演主要角色,他们能更好地还原青少年的心理和情感表达。
而且,这些角色往往是与观众年龄相近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内地青春片中的次要角色也十分重要,他们代表了不同类型的青春,通过与主人公们的互动展示出了多样化的青春观。
内地青春片的影片风格多样。
这些片子可以是纯粹的青春喜剧,以幽默搞笑的方式呈现青春期的生活琐事和笑料。
也可以是温情感人的励志片,以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让观众感动和激励。
还可以是青春文艺片,通过诗意的画面和深刻的哲理探讨青春的意义。
不同的风格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观影体验,丰富了内地青春片的内容。
内地青春片对社会和观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
这些影片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启发和思考。
他们拍摄的内容紧紧围绕着青少年的生活和成长问题,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这些影片既能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成长中的问题,也能引导观众回忆和思考自己的青春岁月。
内地青春片也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
内地青春片以多样的故事主题、真实的人物塑造、多样化的影片风格和积极的影响力,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中备受关注的类型。
这些片子通过展示青春期的成长故事,打动观众的心灵,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娱乐和启发。
浅谈内地青春片
浅谈内地青春片
随着内地青少年群体的不断壮大和对文化的追求,内地青春片在电影市场中逐渐占据
了一席之地。
青春片可以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的视听体验,传达积极向上的情感与思想,成为青年观众喜爱的一种影片类型。
内地青春片从2000年开始崛起,到2010年代逐渐发展成为市场上的一股热潮。
这段
时间,内地电影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伴随着市场的繁荣,青春片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
角色。
青春片的基调通常是轻松、愉快和阳光,涉及到的主题也更加注重个性、情感和人
生经验。
一些备受欢迎的青春片如《何以笙箫默》、《七月与安生》等都成为了内地青年
朝圣式的爆款电影。
在青春片的主题方面,内地青春片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
首先,大多数内地青春片
主要探讨的是人物成长与感情经历,这种情感主题往往受到年轻观众的热烈追捧。
其次,
青春片在取材上更加注重本土文化与风俗,往往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融合在一起,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自己的文化认同。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内地青春片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部分青春片无论在情节、
人物塑造还是表演等方面都显得浅薄,无法真正反映当下青年的内心得状。
有一些影片把
对于生命、人生、友谊等核心问题的深刻理解和落实都局限在了表面的情感刻画上,因而
难以真正接触观众;还有一些影片,虽然剧情精彩,但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同质化问题。
当“青春”遇上电影——近年中国青春电影的发展与突破
当“青春”遇上电影——近年中国青春电影的发展与突破作者:张怡昕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年第02期摘 ; 要:青春,是拍电影的一个很好的题材,但是在中国有关于这方面还没有严格的界定,青春电影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电影现象和文化现象。
近年来,“青春电影”的大量拍摄并且很多都获得了极高的票房,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新突破,也表示着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多元化,并不是只有大制作才能获得受众群的喜爱。
关键词:青春;时代性;校园;偶像化中图分类号:J905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29-02近年来,在中国的电影发展中,青春电影异军突起,逐渐占据了电影的大部分市场,这些青春电影,或侧重校园生活,如《同桌的你》、《匆匆那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或是用残酷的角度去缅怀青春如《左耳》,或是励志,给青春一个无限的可能如《中国合伙人》等。
与早期的青春电影相比,如《渔光曲》、《十字街头》、《马路天使》、《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现在的青春电影无论是从题材,叙事手法还是镜头语言都发生了及大的变化,因此青春电影的发展对于中国未来电影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有关于青春电影的界定目前为止,在中国青春电影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界定,相关研究都在约定俗成的使用“青春电影”或“成长电影”这样的概念,潘天强曾说过:“‘青春电影’没有准确的概念定义,一般是指表现人类青少年这个生理和心理年龄段成长经历的影片。
也成为青春片、校园片、励志片、青春残酷电影。
成长对的历程是这类影片的表现主题......以成长期人性的萌动为冲突的源泉,以个体生命与社会规范为冲突的核心,懵懂的少年记忆、忐忑的青春性意识萌动、无法宣泄的青春活力都成为成长电影或美好或苦难或残酷的主题曲。
①”这些对青春电影的界定是不清晰的。
除此之外,罗庆雯也曾这样阐述过青春电影:“青春电影即青春片,主要反映青年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关注青年人的内心世界,以爱情故事、偶像演员、成长故事为其主要特点,鲜明的特性就是以青年文化为主。
浅析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的情绪回归和主题选择
浅析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的情绪回归和主题选择近年来,国产青春题材电影备受关注,不断涌现出一批备受喜爱的作品,如《后来的我们》、《少年的你》等。
这些电影以其真实、贴近生活的情节和情感打动了观众,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话题。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明显的情绪回归和主题选择,这是电影制作和观众审美的共同变化和选择。
本文将从情绪回归和主题选择两个方面来浅析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我们来看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的情绪回归。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审美的不断变化,近年来的国产青春题材电影明显表现出一种情绪回归的趋势。
这种情绪回归主要体现在对生活的真实、贴近和深刻的表达上。
过去一段时间,一些电影市场上层出不穷的“青春片”大多偏向轻松、搞笑,甚至有些偏向“青春疯狂”,观众在观影后往往只能感受到一时的快乐和放松,却缺乏对内心情感的共鸣和启发。
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电影开始注重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呈现出更加真实、贴近生活的情感体验。
以《后来的我们》为例,该片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起落和成长的故事。
电影以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两代人的爱情关系作为亲情关系的对比展开,表达了一种对爱情和亲情的深刻思考。
电影在情感表达方面强调了真实、深入的情感体验,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更加沉浸和投入,引发了大量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电影中的情感也更加真实和细腻,呈现出一种对青年情感和成长状态的真切关注。
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的主题选择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电影在主题选择方面呈现出一种多样化和深度化的趋势。
一方面,这些电影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加关注青年人的内心体验和成长历程,代表了对当代青年生活和情感状态的观察和关注。
从《少年的你》到《你好,李焕英》,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不同青年人的成长、苦恼和追求,呈现出一种对青年成长状态的关怀和思考。
这些电影也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历史题材,以青年人的视角展现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激发了观众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文化基因及其影像表征
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文化基因及其影像表征中国大陆青春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产业中的重要类型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展现着中国青年一代的成长历程和社会风貌。
在这些电影中,不仅有着青春期的情感起伏、成长与挣扎,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和影像表征。
本文将从青春电影的文化基因、青春期的情感表达以及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文化基因及其影像表征。
一、文化基因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文化基因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
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使得青春电影在情感表达和道德观念方面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电影《少年派》中,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通过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展现出了中国孝道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社会现实也为青春电影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创作素材。
《小时代》系列电影通过讲述90后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纠葛,反映出了当代年轻人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揭示了他们的追求和困惑。
二、青春期的情感表达中国大陆青春电影在情感表达方面常常呈现出对青春期特有的情感起伏和内心挣扎的刻画。
青春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是情感起伏最为剧烈的时期,因此青春电影中的情感表达常常非常丰富多彩、真实可感。
《左耳》中的爱情故事,表达了青春期少女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迷茫;《春娇与志明》则描绘了两位大学生在情感上的纠葛和成长。
三、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中国大陆青春电影在影像表征方面常常受到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影响,从不同侧面展现出中国青年一代的成长故事和社会风貌。
《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恋爱故事,反映了中国大陆青年对于浪漫与自由的向往;而《不能说的秘密》则聚焦了台湾青年在家庭、学校和感情上的成长困惑,勾勒出了一幅真实的时代画卷。
青春题材电影传播特征解析——以《致青春》为例
赵薇导演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讲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发生在大学校园里面的青春故事。
影片上映后取得了7.1亿元票房的传播效果,并掀起了国内青春题材电影的流行潮。
即使在当下,探讨此类电影,《致青春》依然具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致青春”———校园文化风潮青春题材电影毫无疑问地将故事的发生地和人物角色的设置等放置于校园生活中,“青春+校园”成为此类电影主要的传播背景。
电影《致青春》是一部具有里程碑式的青春校园型影视文化作品,赵薇在这里意图重构并再现一个逼真的、具有年代感的、能够引发观众集体共鸣的青春校园生活场景。
《致青春》几乎是“复制”了上个世纪90时代南京的京南理工大学的一切,《新白娘子传奇》、游戏机、午夜广播“知心姐姐”、《红日》、阮玲玉海报等,无不带有那个年代南京大学生活的主要特征。
在那段青春中,男生写过情书、耍过帅、打飞机、看毛片,女生在小回廊里喂蚊子等自己喜欢的男生……朋友们在伤心时一起哭泣,在高兴时一起欢笑,朋友难堪时想尽办法为她解围,朋友离别时在心底默默地为其祝福,最后的毕业聚餐时“泪如雨下”和慷慨激昂。
与《致青春》相似的校园故事是青春题材电影的核心所在,如2014年上映的电影《同桌的你》,令人倾羡初中、高中到大学时代校园的纯真感情,那时的感情可以不参杂半点的杂质。
在现如今物质生活高度发达,这样的感情在成年人的世界显得那么难能可贵,这样青涩而热烈的校园情感生活,又是多么地令人向往与追忆。
2015年上映的电影《何以笙箫默》,主要讲述的也是校园爱情故事,大部分情节采取回忆倒叙的方式,男主角由一张照片回忆起大学时代的赵默笙,在黄埔大学校园中对法学院法律系的大才子何以琛一见倾心,然后用非常与众不同的方式吸引以琛的目光,于是一段纯纯的校园爱情悄悄滋生。
有人赞许这部电影中所表达出来的“不将就的爱情”理念,有人喜欢男女主角对爱情7年的执着追求,但也有人喜欢由大学校园里滋生的经受时间与距离考验的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结局。
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以来的青春电影之比较——以青春电影《红高粱》《小武》《致青春》为例
孩》 《 致 我们 终 将逝 去 的青春 》 ( 以下简 称 < 致青 春 > )等 。 青春 电影的 相关 概念 “ 追 根 溯源 ,青春 电影是 从 美 国 的校 园 电影 开始 发 端 的 ,2 0 世纪6 O 年 代 传入 日本 ,7 O 年代 末 “ 青春 片 ” 的概念 由 日木影 评 家 首 次提 出 ” 目前 ,青春 题材 的 电影 理论 界对 其 定义 众说 纷 纭 。关 于青春 题 材 电影 的名称 也 相对 的复杂 ,有 青春 电影 、成 长 电影 、 青 春 片 、青 春偶 像 片 等 ,有 些学 者 甚 至把 表现 青 春 期 中学 生生 活 和 思 想 的影 片 与儿 童 电影 相 混杂 ,青春 电影在 不 同 时代 被 赋予 的 含 义 和 意 义 也 不竟 相 同 , 笔 者认 为应 该 统称 青 春题 材 的 电影 为 “ 青 春 电影 ” 。青 春 电影 作 为 电影种 类 的 涵义 的一种 ,主要 是 从 从 人物 形象 、题 材类 型、 主题 意蕴 三个 方面 进行 限定 : 首先 , 从人 物 形象 上 予 以 限定 ,青 春 电影 的主 要 表现 对 象 主 要 是 以年 轻 人为 主 ,这 是任 何 分类 界 定 中 的首 要 限定 。其 次 , 从 表 现 内容 上 予 以限 定 ,青 春 电影 的表 现对 象 是 以青 少 年 的生 活 为 核 心 的 电影 。最 后 ,从 主 题意 蕴 上予 以限 定 ,青春 电影 的表 现对 象 是 以青 少年 为 主 的主 题 展现 ,例如 :阳光 、 励志 、美好 、初恋 等 正力 量 ,颓废 、陇伤 、灰 暗 、暴 力 、狂热 、激 情 等负 能量 。 众 所周 知 , 不 同时代 的人 有不 同的社 会 大环 境 , 同样 有着 不
新世纪以来中国青年电影的青年文化主流价值再书写
新世纪以来中国青年电影的青年文化主流价值再书写新世纪以来,中国青年电影在塑造青年文化主流价值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电影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内容,再书写了中国青年文化主流价值观念,展现了新时期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
首先,新世纪以来的中国青年电影注重呈现年轻一代的现实生活状态。
电影《那年夏天的秘密》展示了青春期的内心矛盾与探索,在观众中引起共鸣。
这种展现现实生活的方式,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电影中所传达的价值观。
其次,中国青年电影强调年轻人的自主性和个体价值。
电影《盗马记》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艰难环境中坚守自己内心原则的故事。
这种关注个体价值观的创作方式,不仅展现了青年人的自主性,也提醒社会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支持和尊重。
此外,这些电影强调了年轻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电影《我不是药神》讲述了一位年轻人为救治癌症患者而与主流医学界对抗的故事。
这种展现青年人关心社会问题和积极参与社会行动的创作方式,激发了年轻观众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另外,新世纪以来的中国青年电影还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呈现了多元文化和性别平等的理念。
电影《冲上云霄》中,女性角色是勇敢、独立和有主见的,这在传统观念中是不常见的。
这种对多元文化和性别平等的关注,反映了新世纪以来中国青年的开放心态和进步思维。
最后,新世纪以来的中国青年电影还注重表达青年人对未来的追求和梦想。
电影《北平无战事》讲述了青年人在战乱年代面对个人选择和国家责任的故事。
这种对未来追求和梦想的表达,鼓舞了年轻观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激发了他们的梦想和行动力。
总体来说,新世纪以来中国青年电影通过自身独特的创作方式和内容,再书写了中国青年文化主流价值观念。
这些电影强调展现现实生活、个体价值、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多元文化和性别平等以及未来的追求和梦想。
通过这些元素的呈现,中国青年电影为青年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年轻观众健康成长和积极进取。
同时,这些电影也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中国青年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青年电影通过展现现实生活,强调个体的价值,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多元文化和性别平等,以及对未来的追求和梦想,为青年观众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国大陆地区青春电影的文化分析
我国大陆地区青春电影的文化分析首先,大陆地区的青春电影给人一种轻松、快乐的感觉。
这些电影通常以年轻人作为主人公,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示了青春的活力、激情和梦想。
在这些电影中,年轻人通常面临各自的困境和挑战,但他们总能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种乐观主义和积极向上的情绪传达了希望和梦想的力量,对观众起到了积极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其次,大陆地区的青春电影也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心理需求。
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轻人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大陆地区的青春电影通过展现年轻人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反映了社会背景的转变和年轻一代的心理需求。
这些电影通常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如教育压力、就业竞争、职业选择等,以及情感和人际关系问题。
观众可以在这些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心声和共鸣,也能够从中获取一些启示和智慧。
此外,大陆地区的青春电影也传递了一些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这些电影通常关注家庭、友情和爱情等主题,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家庭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很多青春电影都通过展示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来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友情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很多电影通过塑造深厚的友谊关系来表达友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爱情则是一直以来吸引观众的重要主题,大陆地区的青春电影通常以甜蜜、纯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了年轻人对爱情的憧憬和追求。
总之,大陆地区的青春电影在文化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它们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展示了年轻人的激情和梦想,并通过讲述真实、贴近生活的故事来反映社会变革和人们的心理需求。
同时,这些电影也传递了一些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引导观众关注家庭、友情和爱情等重要主题。
青春电影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娱乐和享受,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传承、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青春不散场——国产青春类型影片主题探析
88电影理论Film Theory青春是最宝贵的财富,它是人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刻,记录了时间赐予我们曾经的青涩和烂漫,供我们肆意挥霍,那清纯的芬芳和未成熟的稚嫩气息迎面拂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弥漫着塑胶跑道气息的火辣辣的夏日,我们一起奔跑,一起流汗,一起任性。
即使青春终将逝去,我们依然张开手掌,轻抚《左耳》,细数《栀子花开》,和《同桌的你》共同走过这迷茫的青春,只因我们是《少年派》。
国产青春影片陪伴着年轻一代走过春夏,穿越秋冬,也唤起了老一代对青春的回忆。
对国产青春影片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
但是随着青春片风靡影院,观众也逐渐开始为青春的旋律伴奏。
一、 爱情的不同形态的表达青春是荷尔蒙懵懂欲动的时期,纯净、稚嫩的爱情充斥着对未来的憧憬。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诠释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不同概念,“本我”指个体本能与自然欲望;“自我”指自己可以意识到的执行思考、判断感觉或记忆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连接“本我”与“超我”;“超我”代表着理想境界,遵循“道德原则”,是人格中道德和正义的体现,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形成。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灵”与“肉”的冲突,青春电影中用大量笔墨描绘了青春期中陷入情欲漩涡的年轻人的压抑与释放,表达了爱情多种不同的形态。
在赵薇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微和陈孝正、林静的爱情极具代表性,一个是青梅竹马的初恋,一个是火星撞地球的轰轰烈烈,赵薇用时光的分隔将两段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部作为她导演系硕士的毕业作品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都是值得肯定的,鲜明地表达了青春中爱情的放弃与选择,美中不足的是影片的后半部分在处理过程中偏向于简化,人物的细腻情感一带而过,角色情感的转变过渡的太快,使观众在观影后情感的体验不太完整。
但是也不失为一种伏笔。
张一白的《匆匆那年》同样也是一部描写校园爱情的青春故事片,这种爱情是充满了暖色调的、贴心的情感历程,一段跨越了15年的陪伴和守候。
关凯元:浅谈青春文化——以一些当下中国热门青春电影为例
写在前边的PS:流行文化,年轻人,以此为主题的文章,我多年不写了。
正好要交作业,就将就写了一篇依旧不像论文的论文。
浅谈青春文化——以一些当下中国热门青春电影为例年轻人,如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和扩大,以其为主体的青春文化,更是迅猛发展,参与者已经不仅仅是年轻人了。
为了解这种现象,有必要对青春文化进行研究。
而青春文化形式繁多,内容也各有不同,以一篇论文涵盖,并阐释清楚,恐无人能做到。
故笔者以一些由热门小说改编成的热门青春电影为例,进行评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小时代》暑假来了,四娘(郭敬明)领着一群“小鲜肉”又开骚了。
且不说里边绚丽的装饰,高大上的生活,现实中的奢侈生活也并非如此;也不说里边错乱的情感纠纷,就像郭敬明小说,只是把一个简单的事,用错乱的语言,如语法错误,甚至经验和逻辑错误,显得与众不同,显得很有“内涵”。
就那核心思想——多少人有相貌、有手段、有内涵,付出多少都没上位,一群没手段、没内涵,其实也没啥相貌的小男人、小女人,自以为有爱、有能耐,想靠些小确幸、小努力,反倒能获得自己的小时代?也不必多说了,一起坐看十年后的四娘能有多妖娆,其粉丝能有多灿烂,它们的小时代在现实中结局会怎样!二《后会无期》韩二(韩寒被公众质疑其有代笔,而其至极未能有效澄清,故享有此称呼,意思应有两层:1.韩寒二号,一号是其代笔;2.骂人很“二”的二)还是老样子。
主角不传统,又传统:为了梦想,迷茫,倔强,仍放不下名誉,亲故,家乡。
现实又不现实:各种嘲讽各种伤,始终迷茫,几次说右转,暗喻政治,却无理由,结果也依旧;主角最终虽成功,作为片尾却失败——照那样折腾下去,如何能突然成功?抓嫖那一段,还可以有另一种设计:消费者假装突遭抓嫖,勇救服务者,包夜变成包年,还免费。
虽然看这片不是我出钱,但非我愿,结果不出所料。
《后会无期》,后会无期。
三《万物生长》这部片改编自冯唐的小说,可路金波是监制。
里边很多表现风格,非常像韩寒,也像路金波自己当年的一些经历,甚至韩庚扮演的男主角,都有点像路金波年轻时。
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文化基因及其影像表征
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文化基因及其影像表征首先,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文化基因之一是“家国情怀”。
这一基因反映了中国青年对祖国和家庭的深厚情感和忠诚。
这种情怀在许多青春电影中得到了体现,如《少年派》、《春风十里不如你》等。
在这些电影中,主人公总是表现出对家乡、亲人、友情和太阳国度的热爱和献身精神,这种情感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和爱国精神的影响。
其次,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文化基因之二是“改革开放与现代化”。
这一基因反映了中国大陆青少年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所面临的巨大变革和挑战。
这种基因在诸如《北京女子图鉴》、《小别离》等电影中得到了体现。
这些电影让观众见识了现代生活、高科技、消费主义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革和挑战,也让观众认识到了自己在这个时代中的角色和责任。
第三,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文化基因之三是“成长路上的挫折和追求”。
这一基因反映了中国大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的许多困难和挑战。
这种基因在诸如《后来的我们》、《坏孩子之巅峰对决》等电影中得到了体现。
这些电影让观众看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和错误选择,以及从中走出的勇气和智慧。
最后,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影像表征是“生活化、现实化、情感化、亲切化”。
这些影像特点反映了中国大陆青少年对自己生活和情感状态的真实表达和呈现,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这种影像表征在诸如《后来的我们》、《我们的少年时代》等电影中得到了体现。
这些电影的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等都非常接近现实生活,让观众看到了真实而又丰富的人性面貌。
总之,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文化基因和影像表征,是中国青少年文化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反映。
这些文化基因和影像特点,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大陆青少年的生活、思想和行为方式。
同时,也为中国大陆电影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和机会。
浅析国产青春类型电影的价值取向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国产青春电影的价值取向学生姓名:范吴迪学号: 201207010104系别:新闻传媒系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指导教师:李歌朗职称:助教完成日期: 2016 年 4 月 18 日浅析国产青春电影的价值取向摘要:电影是一种比较有新颖性的影视艺术作品,相比于长篇的电视剧来讲,电影叙事的结构特点稍有所不同,具有简短性和集中性的两大特点。
电影在表现故事方式时要把故事情节表达控制在简短的时间内,就像短篇小说一样要有故事的开头、经过、高潮和结尾,电影呈现的故事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完整性,让观影人通过数字化的屏幕方式了解这个故事。
电影是展现给群众的艺术,所以电影在取材时大多数来源于群众的生活。
青春原本是每个人最难忘的时光,也是每一个人最值得回忆的时光。
青春这个题材通过电影方式呈现出来,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
所以近年来青春电影在市场上比较有卖点。
本文主要通过通过分析国产青春电影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借鉴了国外极其台湾地区青春电影的构思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国产青春电影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青春电影;现状分析;对策建议TitleAbstract:The movie is a novelty of the film works of art, structural features compared to the long drama narrative in terms of slightl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ort and concentrated characteristics. Film in the story mode to the time control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s short stories to a story at the beginning of, after, climax and end presents the story must show some integrity, let people use digital screen know the story. The movie is to show the art of the masses, so were the most in life comes from the masses. It was originally each 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time, but also every 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time. Show the theme of youth by the film, get the audience to get the attention of many people. So in terms of youth movie in the market have a comparison poin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youth movi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 extremely Taiwan youth movie Youth Movie,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domestic films.Keywords: youth film;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目录一、引言 (3)二、青年价值观的变迁以及在电影中的体现 (4)(一) 20 世纪 90年代青年价值观的变迁及在青春电影中的体现 (4)(二)新时期的青少年价值观在青春电影中的体现 (4)三、国产青春电影中存在的问题 (5)(一)票房论成败:追求高票房抹杀艺术价值 (5)(二)为了创作而创作:内容空洞、脱离现实、文化的缺失 (5)(三)缺乏主题或者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编剧 (5)(四)粗糙的制作手段 (6)(五)缺乏真正的偶像 (6)四、国产青春电影的现状 (6)(一)市场火爆、票房高 (6)(二)作家、主持人等转行拍青春电影 (7)(三)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巨大,纯洁的感情引起观众回忆 (7)五、对国产青春电影发展的意见 (7)(一)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指导,丰富青春剧内涵 (7)(二)强化青年道德建设功能,促进青春电影良性发展 (7)(三)解读价值取向,明确发展方向 (8)(四)打造优质偶像,充分发挥偶像社会影响力 (8)(五)进一步吸收国外青春电影的成功经验,提升青春电影水平 (8)(六)文著改编成的电影不用刻意依附原著,有所创新 (8)六、结束语 (8)致谢 (9)一、引言电影,是容纳众多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国产青春电影对当代青年的作用特点分析r——以系列电影《小时代》为例
国产青春电影对当代青年的作用特点分析r——以系列电影《小时代》为例师纪元【摘要】国产青春电影已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它对其主要受众——青年群体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分析认为国产青春电影在对当代青年发挥作用方面,存在"非理性情感的唤醒""幻想的虚拟满足"及"挫折的精神抚慰"三个特点,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期刊名称】《文教资料》【年(卷),期】2017(000)030【总页数】2页(P55-56)【关键词】青春电影;青年;作用特点【作者】师纪元【作者单位】蚌埠市第二中学,安徽蚌埠 2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一、研究的缘起近年来,青春电影的大卖无疑使其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
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小时代》系列,再到《中国合伙人》《同桌的你》等电影,不仅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而且每一部青春电影都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即使电影已经停止在院线放映,对它们的讨论和争议依然热度不减。
围绕国产青春电影的评价很多都保持着截然对立的态势。
以《小时代》青春电影系列为例,《人民日报》、新华社、《新京报》等国内很多重要媒体都将青少年对其狂热的追捧当成一种社会现象讨论,甚至措辞严厉地指出影片体现出拜金炫富等扭曲的价值观,但是这些批评并没有影响该电影的票房成绩。
青春电影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观影群体。
调查显示,中国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只有21.7岁,而国产青春电影的观众群体中,19至30岁的青年观众占一半以上[1]。
显而易见,青年是青春电影的主要观看群体。
但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依然有着较强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其在选择自主观看电影的同时,极易受到电影传递的价值观念的影响[2]。
由此,对国产青春电影对当代青年的作用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尤为重要。
二、非理性情感的唤醒——打造专属的“粉丝电影”细致分析国产青春电影,就会发现它们有着极为相似的制作特点与营销模式。
浅析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的情绪回归和主题选择
浅析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的情绪回归和主题选择
近年来,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经历了一次情绪回归和主题选择的变化。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商业化,轻松愉快的青春片已经不再是主流,电影人开始更加注重情感的深度和主题的探讨。
情绪回归主要体现在青春电影开始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
过去的青春电影往往是通过简单、浅显的手法展现恋爱和友情的甜蜜,但导演们逐渐发现人生并没有那么轻松简单。
现实环境和人性的复杂性给了影视创作者更多的灵感,也指引他们走向更深沉的情感,呈现出更加真实的人生面貌。
在情绪回归的基础上,主题选择也倾向于更加成熟、深刻的探讨。
例如,电影《少年的你》以“青春的痛苦”为主题,生动地展现了现代少年心灵的不平衡和现实的残酷。
这部电影展示了社会底层青少年在蒙受校园暴力和生存压力时的无助和绝望,探讨了人性、亲情和友情等深刻的主题。
此外,电影《流浪地球》则以人类命运和信仰为主题,纵观电影全片,歌颂人性的善良和勇敢,勾勒出母亲般温暖的地球场景,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情感内涵。
总的来说,情绪回归和主题选择的变化,体现了国产青春电影市场对商业至上的升华和深化。
青春电影的表达形式不再是单纯的轻松愉快,从而更好地展现了生活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将青春表现得更加深刻、丰富和多样化,也塑造了积极向上的社会形象。
浅析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的情绪回归和主题选择
浅析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的情绪回归和主题选择近年来,国产青春题材电影在市场上备受关注。
这些电影以年轻人的成长故事为主要题材,成为许多年轻观众的青春回忆与心灵撞击。
而在这些电影中,情绪回归和主题选择是影响观众情感共鸣的重要因素。
情绪回归是指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信号与观众自身的情感经验之间的对应度。
相较于一些过于浅显的情感刻画,国产青春题材电影在情感表达上往往更加真实、自然。
例如,电影《后来的我们》中,男女主角在分别多年后重逢,面对彼此的内心矛盾和失落,相互倾诉心声的场景,让影院内观众哭成一片。
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让观众能够快速产生代入感,沉浸在电影世界中,并且将电影中情感经历和自身的经历相互辅助,形成深刻的共鸣。
而主题选择,则是指电影作品所选择的核心主题或特定人物群体的所代表的价值观,从而带来对观众思想情感层面的冲击和激发。
国产青春题材电影也有着多种主题的选择,例如友情、家庭、爱情、人生等等。
其中,《我不是药神》以讲述一位抗癌药的代购故事为主线,让观众深刻体验到人生的珍贵和意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青涩而纯真的爱情为主线,让观众重温那段年轻时期的感动和美好。
同时,国产青春题材电影在主题选择上也更加多元化。
最近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就是一个例子,通过对多个人物的描写,让观众感受到每个人所代表的爱国情感和担当精神,打造出一部政治、历史、人文等多重元素交织的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总的来说,情绪回归和主题选择是国产青春题材电影中重要的因素,这也是国产青春电影受到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国内电影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类电影的质量和数量会更上一层楼,也会为广大观众带来更多看点和感受。
青春的华丽镜像
青春的华丽镜像时值暑期档电影正热之时,由何炅执导的《栀子花开》和郭敬明的《小时代4:灵魂尽头》再一次引领“青春”来袭。
早在今年五一档电影中,《万物生长》《左耳》《何以笙箫默》等一众青春题材影片在电影市场中就掀起了一股“青春风”。
近年来,青春题材已逐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吸金大户,从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失恋33天》开始,这种小成本国产片逐渐成为票房上的新宠,并一度引起社会的热议。
2013年以来,青春电影的数量大幅上涨,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下称《致青春》)开始,两年间《中国合伙人》《匆匆那年》《小时代》《青春派》《同桌的你》《重返20岁》等一系列现象级青春题材的电影扎堆出现,青春电影数量呈现井喷态势。
青春题材电影一般有着高颜值的演员阵容、青青校园的悲欢离合、初入职场的心智转变和略带惆怅的怀旧风情,其在票房上的成功,也得益于观影人群年轻化倾向。
然而,青春片在票房飘红的同时,口碑却褒贬参半,受到不少质疑和诟病,青春片也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
在商业化操作模式中,青春电影越来越市场化,形式多样的营销手段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冲击和炫目的视觉性体验,而不是艺术性内涵。
青春电影在反射青春面貌之时,大多缺少真正意义上的青春感悟,越来越多的观众感叹这样一股青春之风只不过是一面华丽的青春镜像。
一、青春片的华丽回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故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青春主题。
五六十年代出现的表现革命战士或青年知识分子生活和情感的影片,如《青春的脚步》《生活的浪花》《悬崖》《战火中的青春》等,可视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批青春电影。
这些影片生成于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话语建构和叙事体系、叙事动力,但是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当时的影片大多表现青年人找到集体归宿、投身革命战火的主题。
而到了八十年代,青春题材影片中出现了《小街》《本命年》等电影。
这些影片的意义,首先是“青年的发现”,其次是“个人的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在前边的PS:流行文化,年轻人,以此为主题的文章,我多年不写了。
正好要交作业,就将就写了一篇依旧不像论文的论文。
浅谈青春文化
——以一些当下中国热门青春电影为例
年轻人,如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和扩大,以其为主体的青春文化,更是迅猛发展,参与者已经不仅仅是年轻人了。
为了解这种现象,有必要对青春文化进行研究。
而青春文化形式繁多,内容也各有不同,以一篇论文涵盖,并阐释清楚,恐无人能做到。
故笔者以一些由热门小说改编成的热门青春电影为例,进行评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小时代》
暑假来了,四娘(郭敬明)领着一群“小鲜肉”又开骚了。
且不说里边绚丽的装饰,高大上的生活,现实中的奢侈生活也并非如此;也不说里边错乱的情感纠纷,就像郭敬明小说,只是把一个简单的事,用错乱的语言,如语法错误,甚至经验和逻辑错误,显得与众不同,显得很有“内涵”。
就那核心思想——多少人有相貌、有手段、有内涵,付出多少都没上位,一群没手段、没内涵,其实也没啥相貌的小男人、小女人,自以为有爱、有能耐,想靠些小确幸、小努力,反倒能获得自己的小时代?
也不必多说了,一起坐看十年后的四娘能有多妖娆,其粉丝能有多灿烂,它们的小时代在现实中结局会怎样!
二
《后会无期》
韩二(韩寒被公众质疑其有代笔,而其至极未能有效澄清,故享有此称呼,意思应有两层:1.韩寒二号,一号是其代笔;2.骂人很“二”的二)还是老样子。
主角不传统,又传统:为了梦想,迷茫,倔强,仍放不下名誉,亲故,家乡。
现实又不现实:各种嘲讽各种伤,始终迷茫,几次说右转,暗喻政治,却无理由,结果也依旧;主角最终虽成功,作为片尾却失败——照那样折腾下去,如何能突然成功?
抓嫖那一段,还可以有另一种设计:消费者假装突遭抓嫖,勇救服务者,包夜变成包年,还免费。
虽然看这片不是我出钱,但非我愿,结果不出所料。
《后会无期》,后会无期。
三
《万物生长》
这部片改编自冯唐的小说,可路金波是监制。
里边很多表现风格,非常像韩寒,也像路金波自己当年的一些经历,甚至韩庚扮演的男主角,都有点像路金波年轻时。
看来有些人说,韩寒的代笔是路金波,我表示不太怀疑:黄段子和黑色幽默,穿插真情纯爱,尤其对我朝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社会的把握
四
《左耳》
当初没花钱去看是对的。
虽然结局不像《万物生长》,开头就能猜到,但剧情太扯:中国大陆哪个学校会有那样一拨高三的学生?萌妹子说“我早就不看韩寒了”,要真这样,她怎会为小白脸一伤再伤?(我意思是,如果真看腻了韩寒的,萌妹子不会那么傻,也不会还是萌妹子)
也有不扯的:小白脸,小痞子,都不靠谱。
而选秀时说自己没恋爱过的白富美,其实重复了胡夏当年的台词。
五
《何以笙箫默》
如果男女主角的经历互换,这个故事绝对火不了。
且不说我朝律师哪有男主角那样年纪轻轻就有名、有钱、有道义、还有颜值的;也不说男主角对女主角父亲始终痛恨,却始终深爱女主角;更不说两人分手七年,都没和别人上过。
就说
那样见了、谈了、分了,又见了、又爱了、又结婚了、又纠结了,现实中有吗?还扯克莱因瓶,这玩意三维世界不存在,又岂能类比现实?
只有贪官送女儿出国、转移财产这点最现实。
全靠非理性和偶然性凑成的“幸福”,能打动那么多人,尤其女人,只能说如今中国年轻人爱情和婚姻太不幸福,如一位长者所言:too young too simple!自己付出不多,却对别人期待更多。
六
虽然对这几部电影的评析很简短,基本照搬我平时发过的微博,但足以体现其中共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概括地说,一是“假”,二是“颓”。
假:剧情虽不是科幻、魔幻,但其中的情节,比童话更显得是虚构的。
前文评析已多,此不赘述。
值得思考的是,这么假的东西,为何那么多人还喜欢看?他们不知道那是虚构的吗?
其实,他们也知道。
但他们真实的欲望、理想,现实中难以实现,情绪不能随意表现。
为了“正常”生活,他们不得不压抑欲望,改变,甚至放弃理想,掩藏情绪。
因此,现实反而充满了虚假——如我国大陆教科书和官方媒体几十年不变的说教和套话。
既然同样是虚假,虚构的剧情比机械化的现实生活有更多可能性,有更多精彩和刺激,你可以尽情享受,却不必承担剧情那些风险,你会喜欢哪样?同样是欺骗,被骗和自欺,你会选择哪样?
而虚构的剧情,在现实中仍有可能发生。
即使可能性很小,即使他们不知如何实现,或者不愿努力实现,因为剧情也只告诉他们,主角只要坚持梦想,突然就逆袭了,幸福了。
而他们只要去看小说,看电影,就立刻能获得些满足。
颓:剧情最终都不是悲剧,但都充满了对现实的悲观,有一种颓废的态度。
《小时代》看似很励志,但那种价值观是什么?且不说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错误,片中主角之所以有那样的价值观,正是对现实的悲观,采取颓废的态度——对政治之类的社会“大事”,无力改变,还怕受到这些事的伤害,于是只关心自己和关系较为密切的人,只关心既得利益。
而《后会无期》、《万物生长》等,片中主角始终追求爱情,甚至生死相许,这确实有一种积极态度。
可他们之所以对
爱情如此看重,甚至视其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恰恰因为现实中其他社会关系,难以实现或维系,才更渴望切身欲望的满足。
而且,爱情还被认为是每个“正常”人的追求,貌似很多人也都得到了的,所以他们竭力追求。
然而,人始终是社会中的人。
社会中的“大事”也好,其他社会关系的“小事”也罢,乃至那些“不正常”的人,对个人总有影响,而且互相的影响日益加速、扩大。
如果人们在现实中都像片中主角那样,非但不能摆脱那些现实影响,反而会让现实变得更糟,自己想要的反而更难得到——人人都只顾自己既得利益,只追求切身欲望的满足,结果是互相争斗不休,都活得很累,很危险,就像《甄嬛传》。
而这种利益和欲望,由于过于现实,即使得到了,也不会像那首歌名——《稳稳的幸福》:好不容易有钱了,有真爱了,总怕失去的心也有了,如《牵手》中一句歌词:“就算有了伴的路,今生还要更忙碌。
”而这些一旦得到,满足感很快就过了,有钱还想更有钱,有爱希望爱更多、更久,于是又得去追求,到死方休。
所以才有《心太软》那句歌词:“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
”可真到死了,这些都得失去。
再者,现实条件总是有限的,不是做什么都能日进斗金,不是每个人都才色俱佳。
可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这些,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
虚构的剧情,成为他们暂且满足的途径。
但那毕竟不是现实的,看了以后,反而更渴望片中的富贵和美貌,最终更不满足。
即使他们有钱了,有真爱了,仍觉得不如剧情中的好。
而今,年轻人大多是先看了虚构的剧情,才确立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而不是从现实体验中确立,导致这种落差更大、更普遍。
结果,如今中国大陆的青春电影,尤其流行歌曲,几乎全是爱情,可现实中的爱情,又是怎样呢?尤其那些导演、作者、演员、歌手,把爱情表现得那么好,因此也名利双收,可他们中谁的爱情像他们表现的那样好?答案应该是两首曾经很火的韩国歌名——《sorry sorry》,《nobody》。
当然,如今中国大陆的青春电影,这两方面的问题,有的片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如《中国合伙人》,但这样的片实在很少。
至于像《追风筝的人》、《少年派奇幻漂流》那样的片,中国大陆还拍不出。
不仅是导演水平问题,也是观众喜好和水平问题。
如《少年派奇幻漂流》,很多国人只当成一个积极的励志故事。
原作者的各种隐喻,人性中私欲和道德在生存中的斗争和变化,很多国人没看出。
但是,作者对同样的结果,用不同的象征性,人们的感受迥异,而且同样的处境很难再现,人们不会因此获得更好的现实指导,反而滋生各种过分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