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人物形象和现实意义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电影《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人物形象和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
电影《青春之歌》是根据杨沫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崔嵬、陈怀皑执导拍摄。

电影主要以“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运动期间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为社会大背景,用镜头的形势对主人公林道静的命运、境遇和个人归宿等进行细致的描绘。

真实展现了林道静如何从一个寻求个人自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奋斗历程。

论文主要通过对林道静从个人反抗的道路走向革命道路过程的分析,进而归纳这一革命知识青年所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春之歌》,林道静,人物形象,现实意义
《青春之歌》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品,是杨沫女士的成名之作,小说于1958年发表以后,迅速成为当时的畅销小说,而林道静这一女性形象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959年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并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影片而广受欢迎。

一、影片中林道静的人物形象
影片同样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期间的学生运动为背景,与小说不同的是,影片剪裁掉了小说中主人公林道静与江华、卢嘉川之间的感情纠葛,“使其在爱情关系中剪不断,理还乱的人格弱点,在电影镜头中得到了隐藏和淡化,这样她与卢嘉川、江华二人的关系也变得纯粹而干净,从革命的角度看,他们是纯洁的同志关系,而林道静对革命毅然决然的追求成为了整部电影的支撑和框架,这样一来,电影就改变了小说原有的以恋爱为主体的故事叙事而演变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传奇色彩的故事,恋爱本土性主体演变成了革命情节的世界性主题。

”①在该影片中林道静的扮演者谢芳成功的塑造了主人公性格的蜕变历程,将林道静如何从一个幼稚单纯、热情进步的知识青年成长为一名成熟稳重的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刻画的淋漓尽致。

经历了苦闷、彷徨与幻想的洗礼,并最终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和诱惑,用她的执着谱写了从一名“小资产阶级”到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的转变,她因此也被称为“成长中的英雄人物”②。

以影片的故事发展情节来看,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可以概括为两次出走和两次觉醒。

(一)封建反叛,对于女性意识的觉醒
促使林道静走向反叛和出走的第一次导火线是封建家庭式的包办婚姻,为了挣脱继母对其人生的安排,摆脱成为军阀官僚的玩物的命运,她毅然走出了那个令她痛苦的家庭,并且发誓再也不会踏进那个“罪恶的大门”③,去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自由道路。

这种近于决裂的抗争,不仅仅是对那个封建家庭的反叛,更是对当时那种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反抗和决裂,她渴望走出去,渴望可以寻求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

但是林道静的这次出走是盲目的,她没有同伴,没有支持者,当她自以为可以投靠北戴河的表哥的时候,发现表哥早已离开,此时的她虽然被杨庄小学校长余敬唐收留,在小学里当教员暂时安定下来,但是余靖唐却是利用她的美貌,居心叵测,面对这样的生活,她无处申诉,也没有力量抗争。

她开始思索自己离开那个家庭后的种种境遇,开始渐渐清醒,当她满怀着希望,“竭尽了全副勇气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时,想不到接着又
①郑晓璇,《青春之歌阐释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8页。

②会丁萍,《新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成长的英雄人物形象研究》,2012年。


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开血口想要吞食她的社会。

”①这个时候在林道静的身上,更多的是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她没有想着要与生活再次抗争和顽强的生活下去,而是一个人来到了海边。

于是就出现了影片开始的画面。

随着电影镜头的转换和推进,波涛汹涌的大海在怒吼的狂风和海啸声中,显得急迫而绝决。

林道静身着白色衣裙、白色袜子和白色围巾来到了海边,她望着大海,目光坚毅,毫无顾惜的纵身跃进大海。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海作为一种意象在电影中往往象征着“时代漩涡”,“命运”和“万恶的旧社会”②,林道静跃进大海,象征着她被这些所吞噬,这也暗示着革命靠一个人是不能够成功的,个人只有通过组织和党的帮助也才能实现个人蜕变。

但是这个时候的林道静还没有经历完全的考验,她本身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和落后情绪还大大的存在,于是情节上出现了一个人——于永泽,这个一直注意她举动的北大学子。

余永泽救了林道静以后,给了林道静所想要的关于爱情的一切幻想,他的爱情让林道静感觉生活出现了一道曙光。

于是二人开始了美妙的恋爱生活,林的思想意识里的所有浪漫情怀和幻想在这里展现,我们看到了她的快乐,看到了她在教室里欢快的话语。

这一转变是爱情带来的,也可以说是林找到了一个依托和依靠,其实她的骨子里还是向往一种安稳的生活的。

但是在那个动乱的社会和年代,生活是不能够安稳和平静的,林道静所想要的平静随着日本侵占东三省,她那颗平静的心再次起了波澜,安静的小镇生活不再能够满足她躁动的心,于是她想起了身在北京的于永泽。

充满幻想,人格单纯和幼稚的林道静在经历了死亡的洗礼后,对于社会多了更多的见解和认识,电影为了令林道静成长的更加成熟,强化了学生爱国运动的悲壮气氛,在小说“南下示威”情节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学生的“卧轨抗议”,这样的一个场面,刚好被北上的林道静所见。

看着火车站旗帜飘扬,围观群众人山人海,那些卧轨学生与前来镇压的警察们怒目相向,并最终跳上火车南下示威。

整个过程中,林道静震撼的看着他们,从她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一种渴望,渴望像他们一样充满激情的生活,这个时候的林道静对革命是一种敬仰和崇拜,她希望加入其中,但是又羞涩的没有喊出口。

到了北京以后,她见到好友王晓燕,激动的向她描述着自己内心的波动:“燕姐,你不知道他们是多么的勇敢呐,我真佩服他们,连警察也没拦住他们,跳上货车就南下示威去啦!”③初次认识革命的力量和伟大,林道静的内心有了新的觉悟,这是新女性的一种觉醒和认识——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寻求人格上独立。

这也是她走出封建家庭后的第二次成长历程。

于是当她到了北京以后,并没有接受余永泽的帮助,而是说要“做一个独立自由的人,要找一个知音。

”于是她四处求职找工作,然而在那个时代,女性想要找一份工作是极其困难的,这个时候他没有再拒绝余永泽想要结合的要求,跟他同居了。

这里林道静可以说是打破了传统的三媒六证的婚姻传统,真正做到了只是女青年的率性和勇敢。

而且在这个婚姻里,林道静掌握了婚姻的自主权,余永泽评价林道静说她是“一匹难驯服的小马”,也表明林道静的婚姻主动性。

当两个人真正的柴米油盐的时候,她发现余永泽其实并非是自己心里的白马王子,于是当余永泽跟她说要个孩子,让她帮自己抄写资料,学习烹调、缝纫的时候,她开始抱怨余永泽,“从前咱们在北戴河海边的时候,你的思想多么丰富,你对人生、对艺术有许多见解我真喜欢。

可是,现在,你成天介总是吃啊、喝啊、孩
①杨沫,《青春之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7页。

②郑晓璇,《青春之歌阐释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7页。


子啊,……你知道,我的意志不在这上头。

”①
这个时候,佃户魏老三的出现使得余永泽和林道静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加深。

她发现曾经那个思想进步的大学生,如今成了为了名利巴结贵人,对待自己年迈的佃户毫无同情心的时候,她对于爱情的幻想出现了裂痕,但是这个时候的林道静,身上依然保留有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因此尽管她明白自己的爱人“原来是这样的自私”②的时候,她感觉到伤心,可是她没有想要叛逃,没有勇气和决心像逃离那个封建家庭一样决绝的离开。

(二)对爱情和家庭的反叛,从小我到集体的意识觉醒
恰逢这个时候,朋友邀请她参加东北流亡学生的聚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个聚会上,林道静再次见到了那个和余永泽不太一样的英俊学生——卢嘉川,卢的出现,令林道静开始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开始真正的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

在这次聚会上,她首次听到革命的宣传,受到深刻的革命启蒙教育。

“这些北大爱国青年的出现,又重新点燃了她心中对于生活的热情。

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向上的热情和爱国爱民的责任感,好像甘雨落在干枯的禾苗上,她空虚的、窒息的心田立刻把她们都吸收了。

她心里开始激荡起一种从未有过的热情。


对于那平静的,像死水一样的家庭生活,她想要抗争,想要脱离那样的平凡,但是孤身奋战的她并没有找到出路,于是她问卢嘉川:“我斗争过,反抗过,可是我还没有出路”,卢嘉川是其在迷茫时期的一个引路人,这时候卢嘉川告诉她,斗争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要投身于集体中,“只有投身到集体斗争中去,把个人命运同大众命运联系起来,才有出路”③,这时候的林道静豁然开朗了,孤军奋战的自己终于看到了希望,这个集体斗争的光辉的道路,让她对革命有了一种狂热性和英雄式的幻想,但是这种幻想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那种热情和澎湃。

从这以后她废寝忘食的汲取革命思想,在革命书籍里寻找真理,“她时时被那里面澎湃着的、对于未来幸福世界的无限热情激荡着、震撼着,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快乐和满足。

”④这样的转变令余永泽不能接受,余永泽阻止林道静参加学生的爱国示威游行,并且撵走了卢嘉川,致使卢的计划失败,使卢嘉川被捕入狱,林道静心底对于余永泽的所有幻想到这里全部被毁灭,“离开他,不能让他毁了我的一生”的信念让林道静的女性意识逐渐淡化,为了革命,为了自己的事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终于坚定了决心,走出了那个给了她无限幸福回忆,但同时又让她无比痛苦的爱情巢窠。

这次出走,林道静不仅仅是出于对家庭,对那种小资产阶级个人生活的反叛,还是对于个人主体意识的一种背离,预示着林正逐渐剥离自己的女性意识中的个人感情,逐步迈向集体的革命形势和斗争。

由追求个人幸福到为集体谋幸福,这时的林道静认为自己已经踏上了一条她所追求的崭新的革命道路。

林道静的第二次出走,已经不再像第一次那样的迷茫,她不再悲观,更没有选择轻生。

因为她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着,在升腾着,她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和目标,那就是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于是她到处贴传单,宣传革命,完成卢嘉川交给她的每一个任务。

林道静的第二次出走,有了更多的觉醒,她对男性的幻想不再那么多,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这也是她能够毅然离开余永泽的原因之一。


①杨沫,《青春之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②杨沫,《青春之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5页。

③杨沫,《青春之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5页。

④杨沫,《青春之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31页。

时的林道静开始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个性主义和个人的幸福是多么的卑微,是多么的自私。

她竭力的想要融入到党的一个大团体中,想要加入党,加入到那些热血青年中,让自己的青春焕发出意义和光芒。

在卢嘉川的指导下,她对革命的认识逐渐加深,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也越来越感觉到幸福。

从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她虽然很累,每天早出晚归,但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把为党服务当成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一切都在向党看齐。

但是这一时期的林道静在对革命的认识上并没有真正的成熟,只是刚刚觉醒,思想认识上虽然得到了飞跃,但是革命人生的成长之路才刚刚开始。

其革命性的首次成熟应该是在第一次被捕入狱以后。

因为革命警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林道静很快的告诉叛党戴俞自己贴传单宣传革命思想的事情,对于别人的提问没有丝毫的警惕。

当她被捕入狱以后,她以为自己就要光荣的牺牲了,以为自己的生命终于是有价值了,这个时候,林道静的思想还处于成长的一种不成熟期,这就像他的年龄一样,是躁动不安的,是充满激情的,但是又缺乏了理性和思考,简单将革命认为是流血牺牲的层面上。

这个时候的林道静并不具备一名合格的革命者,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者,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和诱惑。

于是影片出现了胡梦安为了套出更多的革命者名单和组织,而诱惑林道静与他合作,并开出了各种条件,允诺给她安逸的生活。

这个时候林道静表现出了坚决的抵抗,没有丝毫的犹豫。

为了躲避反动者的迫害,在老党员林红和好友晓燕的帮助下,林道静被送到了乡下。

在乡下,林道静遇到了她革命道路上的第二个引路人——江华,如果说卢嘉川是那种满怀激情的热血青年学生的话,那么江华身上更多的是成熟和稳重,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江华每天早出晚归,林经常看不到他的人影。

林道静渴望加入到江华的行动中,他希望江华可以交给她任务,让她亲身经历党的事业,她急切的希望自己可以加入到这个组织中去。

乡下的生活是林道静革命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里她看到农民阶级备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吃不饱,穿不暖,小孩儿有病了都没有钱看病,于是她痛恨,痛恨地主阶级的残暴和无良。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林道静走在田头,看到地主阶级毒打佃户,她喝止他住手,并说“我不允许你欺负农民阶级”。

这时候的林道静已经不像刚开始站在激愤的学生中间想要呼喊出自己的渴望和愤怒却又不敢的那种情形,此时的林道静真正的将自己的感情和无产阶级联系了起来,站在了他们的角度,维护他们的利益。

影片为了突出农村工作对于党员考验的重要性,有一场江华组织广大农民抢收地主家麦子的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林道静看到:“月黑风高的夜晚,随着一声令下,几百个像是突然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贫苦农民,很快的将大片大片成熟的麦子割倒,运走,等到地主得信感到时,剩下的就是一个一望无际和光秃秃的田野。

这场活生生的农村阶级斗争,从思想、立场上给林道静以深刻教育,使她背叛了本阶级。

”①
这个时候的林道静真正的融入到了集体之中,个人的利益已经被集体所取代,在乡下的革命活动和宣传,让她深刻的体会到了幸福的含义,让她真正明白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

对卢嘉川的崇拜转而升华到了对党,对整个共产主义事业的崇拜。

林道静革命集体意识的真正成熟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是她第二次入狱以后。

当乡下的工作被告一段落的时候,她接受江华交给她的任务,冒险离开宋庄前往北平。

到了北平以后,她得知很多党员被捕,由于自我的一个保护意

识不够,她暴露了自己的行踪,最终又落到了胡梦安的手里,再次被捕入狱。

此次被捕入狱她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被铁条炮烙、灌辣椒水、压杠子等酷刑,最后昏死过去。

这种肉体上的痛苦只是一时的,炼狱生活考验的不只是肉体是否可以经受住拷打,更多的是精神上是不是可以经受住考验。

在老党员林红的鼓励和帮助下,她积极乐观的生活,刻苦认真的学习,林红临终前对她说的话深深的震撼着她,“我在监狱里看到了很多很多的共产党员,几分钟以后他们就要被拉出去枪毙了,但是在这几分钟以内,他们还要愉快的生活,还要努力地工作——因为他们是不死的”①。

这样的精神让林道静再次的觉醒,此时的她没有了原来的冲动,更多的是一份成熟,在磨难里经历的成熟。

她积极的锻炼身体,学习党章,怀着希望愉快的度过狱中的困难日子,因为革命就是希望,有希望革命就会胜利。

影片通过几个阶段的生动描绘,“艺术地表现了林道静从幼稚无知,多愁善感到成熟老练,坚强沉着;从富于浪漫幻想到脚踏实地的为革命工作;从模糊的阶级意识到真正理解阶级压迫、阶级斗争;从缺乏斗争经验到注意斗争策略方法的成长过程。

这是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成长过程。

这个过程是如此真实,令人信服并打动人心。

”②
从影片里我们看到了林道静一步步的成长路线,从走投无路选择轻生的那个弱小女子,到走出家庭走向革命,林道静在锻炼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反复并曲折,但是她经受住了考验和磨难,最终摆脱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上沉重的因袭负担而成长为一名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

影片的最后林道静的理想终于实现了,在江华的主持下,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者。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林道静、江华、王晓燕以及北大的师生们手牵着手,昂首挺胸的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率领着无数群众,正在完成一次势不可挡的进军。

戴锦华这样评价他们的行为,“这是英雄的凯旋式,也是英雄的命名式。

这是英雄的凸现,也是个体的消融。

”③到这里,林道静的革命成长道路终于跨越了个人而融入到了集体的斗争中。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们用激情、乐观、积极、奋斗等形容词来形容那些热血青年,他们是青春的代名词和楷模,无数个像卢嘉川、林红、江华、晓燕等一样的青年们,用他们的激情和血泪谱写了一曲青春的赞歌。

青春是神奇的,神奇的青春只有在火热的斗争中才能爆发出她的无穷力量;青春是美好的,美好的青春只有在壮丽的事业中才能显示她的灿烂光华。

影片作为国庆献礼片,鼓舞了大批的青年们用自己的青春奉献祖国,用自己的青春铸就不朽赞歌,为党的光辉事业前仆后继。

何其芳曾经称赞杨沫的这部作品“是一部优秀的成功的有教育意义的作品”④。

二、林道静形象的现实意义
看完这部影片以后,你会对青春有一个重新的思考。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然而就是这个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却有着千姿百态的不同。

青春之歌作为一部国庆献礼影片,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北京电影学院卢友汉称该影片“深刻体现了人物形象,是政治挂了帅的影片,称得起是一部红色的形象
①节选自电影情节。

②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M],郭凡、邹和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③戴锦华,“《青春之歌》:历史视域中的重读”,唐小兵编,《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48,153,164页。


化的形象化的生活教科书。

①”主人公林道静“由于自己不幸的身世,及在家庭里从小所受到的痛苦折磨,使她对家庭充满了仇恨,像当时许多受压迫的青年学生一样,她反抗旧礼教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独立自由,但是却毫无阶级觉悟。

只是孤军奋斗,脱离实际的空想者;然而当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基于爱国热情,他开始跳出个人狭小的天地,把个人的命运和人民大众的命运结合起来,并且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开始接触革命。

”②这个阶段的林道静基本上还处于小资产阶级对于革命的狂热,她参加革命仅仅是为了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也不枉自己作为一名知识分子。

然而到了最后,她经过党的教育并参加实际斗争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真正懂得了革命的道理和含义,最终背叛自己的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最终在实际斗争中锻炼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

林道静的感人形象和典型意义在于其所走的道路是无比曲折的,而其叛逆性格的成长又是充满了血肉的。

“林道静的形象集中的反映了我国相当一部分知识青年,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里奋勇前进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所走过的共同道路;由民族觉悟到阶级觉悟,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可以说,“由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到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致战士”③。

《青春之歌》影片播出以后,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当时北京的各个影院都是爆满,而且很多电影院还24小时不间断的播放,人们排着队观看影片。

可见盛况空前。

邓颖超同志说“《青春之歌》电影我看过不只一次,小说也看到‘忘食’……”④,由此可见,影片对当时人们思想的震撼和影响有多深。

沈金梅女士称自己在电影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党是青年的引路人”,她特别强调了“卢嘉川——也就是党,给林道静指明了道路,将其从一个自发的爱国者,引到成为自觉的阶级战士”。


青春是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要做的是不逃避,不闪躲,跟着青春的节奏,奏响每一章的音符,让青春的歌声响彻在生命的每一个章节。

华夏悠悠五千年的文明,经历了多少的沧桑苦难,但是华夏民族没有就此倒下或者颓废消亡,而是顽强的站了起来,巍峨的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我们的先辈们用他们的青春为祖国谱写华章,我们有什么理由在祖国前进的道路上成为她的绊脚石,成为她辉煌道路上的荆棘。

我们应该狠狠的抓住青春的绳索,为自己的青春做主,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祖国的建设奉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春之歌》作为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小说,”“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现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小说意在阐明”林道静追求个性解放的归宿是投身于社会解放事业,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

其成就在于“富有层次地描写了林道静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主人公林道静告别旧我的复杂心路历程。

”⑥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形象,为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青春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要追求自我的个性实现,还要达到社会价值的实现。

杨沫自己在谈到《青春之歌》的创作是说:“如果这部
①卢友汉,“为什么我们热爱这部电影:青春之歌座谈会”,1959年12月12日。

②谢芳,“扮演林道静的体会”[J],《电影艺术》,1960年第八期。

③瞿秋白,“鲁迅的精神”[J],《鲁迅杂感选集(序)》,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年。

④孟红,“《青春之歌》是怎样被搬上银幕的”[J],《党史天地》,2006年第6期。

⑤沈金梅,“为什么我们热爱这部电影:青春之歌座谈会”,1959年12月12日。

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