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赏析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王希孟曾经是这个画学中的一员学徒,长卷《千里江山图》是他存世的唯一之作。该图卷尾有时任尚书左丞相右仆射蔡京的跋文:“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可推知王希孟的生卒年为1096-1115年?他年少时是画学里的一名学生,学成后被召入宫中的文书库,即宋代的中央档案馆,此系存放尚书省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档案之所在。不过,值得揣摩的是,画学里的生徒本应向翰林图画院输送人才,而王希孟却未能进入翰林图画院,想必是两个原因,其一:他未能通过进入画院的命题考试;其二:其画“未甚工”,徽宗对画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状物精准、写实入微,缺乏工致的写实技巧也给他带来了不利影响。王希孟画学“毕业”后进不了翰林图画院,所“分配”的工作只能去文书库供职,文书库不是宫廷绘画的创作机构,只是承担抄帐、编目等书吏的活计。为了改变命运,他只有屡屡作画呈献,引起徽宗的关注。徽宗见王希孟如此执着且有慧根,乃可造就之材,于是亲自教授。在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闰四月之前,十八岁的王希孟力戒欠工致之弊,精心绘成了该图,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绘成如此高头大卷,可见用功之勤;采用如此超大的尺幅,也是为了迎合徽宗“丰亨豫大”的享受要求。小画家满怀的欲求化作丈余丹青,尽在不言之中。宋徽宗收到该图后,颇为嘉许,将此图赏赐给了蔡京。于是才有了蔡京的题跋,使今人得知王希孟极为简略的身世。不幸的是,很可能是王希孟劳累过度或体质羸弱等原因,二十岁时就夭亡了,可谓画坛一大憾事。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为长卷建议横屏欣赏)
王希孟,北宋画院学生,受宋徽宗赵佶亲自指点,才华横溢,画
艺早熟。
他18岁时用半年时间呕心沥血完成《千里江山图》,不久便去世了。
《千里江山图》是以一匹整绢创作的青绿山水画长卷,气魄宏大,构图严谨,刻画精细,色彩绚丽,充分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风貌,在布局上独具匠心,使之“咫尺有千里之趣”。
此画用笔精细, 既能把握住山水景物的起伏变化大势, 对各个局部的刻画又细致入微,画面既显得富丽凝重而又和谐统一。
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
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
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
整体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元人评价此画时道:“设色鲜明, 布置宏远, 使王晋卿、赵千里见
之亦当气短。
在古今丹青小景中, 自可独步千载, 殆众星之孤月耳”。
此画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山水入画之《千里江山图》
山水入画之《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文学类巨著之一,描绘着江山万里的壮丽景色,以及历史上的盛世沧桑。
该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画的杰作之一,展现了艺术家对山水的高超掌握,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表现。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千里江山图》进行分析。
从题材来看,《千里江山图》以山水景色为主题,描绘了千里江山的壮观美景。
作品中的山水描绘,以水墨为主,用线条勾勒出了江山起伏的轮廓,用淡墨深浅的层次来表现山的沧桑和远近的距离感。
艺术家以细腻的笔触和精妙的构图,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壮丽。
整幅画面气势恢宏,令人惊叹不已。
从笔墨来看,《千里江山图》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画家运用了水墨的独特韵味和魅力,通过淡墨浓墨的对比来表现山水的远近和深浅,展现了中国水墨画独有的意境和神韵。
在细腻的笔触下,江山如梦似幻,迷人至极。
从意境来看,《千里江山图》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表现出了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画中的山水之美,仿若仙境,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令人心驰神往。
作品所营造的壮丽气势和宏伟景象,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震撼和力量,让人对山水的美好产生了深深的感悟和向往。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千里江山图》展示了中国古代壮美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
作品中的绮丽山水,营造出了气吞山河的壮美气魄,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山水的追求和理解。
这幅画作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情感和情怀,也代表了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和传统艺术价值。
《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的山水画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对山水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掌握,展示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韵味,也传承了中国古代壮美山水画的悠久传统和丰富内涵。
这幅作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举世公认的山水画杰作,对后人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发意义。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赏析之《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赏析之《千里江山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承载着古老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历尽磨难,历经战火纷繁,流散四海,如今皆为各大博物馆镇馆之宝。
今天要介绍的是北宋的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是北宋晚期画家,据《千里江山图》卷后蔡京题跋,知其18岁时为宋徽宗画院生徒,山水画创作曾得宋徽宗亲自指导,在政和三年(1113年)之前,创作了这卷《千里江山图》,此后便无音讯,清人曾推测他完成此画后不久即去世。
《千里江山图》是这位天才画家的唯一传世作品。
北宋末期,宋金形成军事对峙之势,北宋的王室衰微,国土沦丧,民不聊生,在朝野内外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爱国主义力量。
其中,以青年学生为主流的爱国力量在崛起。
但是,面对朝廷软弱无力的政治、军事,他们仅仅将富国强兵以收复山河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艺术文化创造中。
绘画从解答"人与社会"的问题,转向了解答"人与自然"的问题。
宋徽宗作为帝王,他的审美情趣,即成为决定宫廷画家的艺术风格的绝对标准,宫廷画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题材和表现技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其审美趣味和倾向。
画学是宋宋徽宗于崇宁三年(1104 年)设立的宫廷绘画教育机构,后归属翰林院图画局。
王希孟以宫廷画家的身份,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
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
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
《千里江山图》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峰尽收眼底磅礴尽现纸中
——评《千里江山图》
江山气势传待了了千年,无数画笔勾勒了万年,一幅巨作传承了时代。
前峰回转,传出了北宋江山的气势恢弘;江海无际,道出了山河的广袤无垠。
飞瀑鸣泉鸣出了爱国之心,长松修竹那便是伟业的点缀,亭台楼阁标明了生命自由,行旅渔夫带回了生活的追求。
一幅《千里江山图》绘出了江山,那真正的江山,创造了神话,造就了奇迹。
重文的北宋成就了画作的辉煌,佳作尽显无穷,余独爱此幅。
它把青绿山水画带入了一个辉煌。
一眼望去,青绿色彩立刻将我的眼睛折服,并非只是普通色彩带来了美感,而是色彩的美感,而是色彩的准确,尽显无数江山,点缀出无尽色彩,带来了并非只是震撼,更有无尽冥想。
佳作之极,在于其中的精,体现的准,表达其中的情,亮丽只是特点,无法决定画的优劣。
情之于理,感情为画作之灵魂。
感情缺乏,犹如一潭死水,带来的只有失败,而若要把感情完全体现,确是非常艰难。
由此而知,佳作产生并非朝夕,而是多年炼就;并非偶然,而是准备已久。
《千里江山图》便是极佳的印证。
双目触接,万般敬佩油然而生,肃然起敬,那是此画带来的第一感觉,情感立即产生,可见感情表达已表露无缺。
此画两边用以无尽山脉,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带来一种猜想之感,给人一种万里江山之感。
冉冉中间却用河海相映补,山水映补,于是气象万千尽显眼中。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出自徐渭的《清明上河图》,全幅共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小曲江图分为东西两部份,以小曲江、千门津市等为主体,描绘中原平原繁衍壮观之景;中部为平原内河图,以河网、渡口、码头、坝子、画舫等为主,景色迷离;下部为南湖图,描绘南塘慈
惠者的淳厚情怀,空间的延续,及安宁之景。
画面来看,作者堪称匠心独具,画景以精雕细琢之痕迹。
碧绿的河心,搭配彩虹般的渡口桥,一气呵成的河网及岸边的码头等,构成了众多的形象。
小曲江上的桥梁,余晖下的府邸,以青绿融合成一片宁静和谐的境界。
南湖图中又用洁白冰雪之冷暖,为大地披上盛装,把清净冷静融入自然之中,显得无比风韵。
把它比喻成一幅画,色彩丰富、内容丰满,融汇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老文化,浓缩成细节的
画面,千里江山图以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古老而令人永生难忘的安康景色,令人陶醉非常。
千里江山图鉴赏1500字
《千里江山图》赏析三月,浙江美术馆展出《千里江山图》(复刻)。
在中国十大名画中其中有两幅是诞生于宋朝,一副是展现世俗繁华的《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另一幅是为锦绣河山颂唱的《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天才作家王希孟在18岁时所作的传世之作。
北宋蔡京题《千里江山图》跋文: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
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
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
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
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事在作之而已。
当时的皇帝宋徽宗终日沉迷于书法和绘画,是出了名的“不爱江山爱丹青”,宋徽宗为了培养绘画人才,创办了一所专门,培养画学生的学校——“画学”,相当于官办美术学校,那些从画学里出来的尖子生,可以顺利进入翰林图画院,王希孟毕业后则被分配到了文书库去抄账、编目。
年少气盛的他自然心有不甘,频频作画进献,希望引起徽宗注意。
或许是被希孟的执着勤奋打动,徽宗便对其亲自教授。
18岁时,王希孟仅用了半年时间便创作出了这幅《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的人生扑朔迷离,据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书画鉴定家杨新在其《关于千里江山图》一文中所述,《千里江山图》并无作者款印。
仅从卷后隔水黄绫上蔡京的题跋中才知道这一巨制的作者叫希孟。
清初梁清标的标签上及宋荦的《论画绝句》中才提出希孟姓“王”。
宋诗说: “宣和供奉王希孟, 天子亲传笔法精。
进得一图身便死, 空教肠断太师京。
”附注云: “希孟天姿高妙, 得徽宗密传, 经年作设色山水一卷进御, 未几死, 年二十余, 其遗迹只此耳……”王希孟创作出这幅《千里江山图》,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惜年寿不永,20余岁即去世,《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的"千古绝唱"。
作者以“咫尺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震撼世人。
画卷长达12米,鼎鼎大名的《清明上河图》不过也才5米有余,画中的细节也让人叹为观止:水榭亭台精致唯美,米粒大的人物意态却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
从千里江山图谈美学与鉴赏 (2)
从千里江山图谈美学与鉴赏明代画家文征明曾说:“古画如人之生者,可以养志,可以养气。
”这是一种对审美的感悟,它能够激发人们产生强烈的兴趣,也能够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乐趣。
这也是一种对文化的珍视,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中国画史上有许多著名画家,他们写出了千篇一律的山水画。
如王希孟画出了长江三峡、富春江的壮丽;张择端描绘了杭州西湖、金陵虎跑等景致;范宽创作了大江东去、万里长城等故事;顾恺之的《洛神赋》描写了祖国大好河山……然而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而言,更重要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文征明是宋代著名的画家,他擅画山水、人物,也能文与画并茂。
他不仅开创一种独特的山水画风格,更以其独创画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浓墨重彩、气韵生动、别开生面的经典代表。
因此在他画作的艺术风格上就有一种文人画之风:既能体现传统风范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性情的积极探索,又能体现其在特定环境下特有的表现能力。
而这一时期,中国绘画由盛转衰;文征明又将这种风格进行了创新;并逐渐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文人画”风格,成为绘画史上一大特点。
一、文征明《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北宋时期浙江杭州和江苏苏州一带风景。
此画是文征明晚年创作的一幅杰作,是传世最早的山水画作品。
此画构图奇特,从山势而来,一路平缓地进入山峰之中,再向高处逐渐展开并延伸。
山石以墨色铺就,层次分明,有主次,层次分明。
山峰上有树木遮挡,形成大片空旷的画面;远山的山峦则被墨色所笼罩。
在山间耸立着一个平台上有一亭子。
亭子、楼阁掩映其中。
一处山石之上坐着两个老者,在饮酒,正闭目养神。
一幅山水图表现出文人墨客闲适淡然之态,仿佛画中人就在其中。
这幅画所描绘的是杭州境内的群山风貌。
山上奇峰耸立,林间时隐时现的溪流在山坡间穿行而过。
山谷之上有亭子和人家住宅。
这幅画以墨色为主调,以水墨为主。
有山石造型精致细致;山石之下有水榭与房屋。
山石中用墨色勾出层层叠叠之势;山石间留有一定的空白;屋宇楼阁显得精致而厚重。
《千里江山图》:展现中国自然风光的巨作
《千里江山图》:展现中国自然风光的巨作《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历史上一幅重要的山水画,由南宋画家王希孟创作,长达十二米,高约五十厘米。
这幅作品将中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包括山峰、江河、林木、云雾等等,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画面中的山峰、江河和云雾都是王希孟精心描绘的。
山峰的高低起伏、江河的弯曲蜿蜒、云雾的轻盈飘逸,都非常逼真。
此外,王希孟在画中还描绘了许多人物和建筑,例如渔夫、行旅、庙宇等等,这些元素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
《千里江山图》不仅仅是一幅展现中国自然风光的巨作,也是一幅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幅画描绘的山水和自然景象,不仅仅是王希孟的艺术创作,更反映了当时中国南方的地貌、气候和生态环境,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作为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千里江山图》是一幅无与伦比的艺术之作。
它通过细腻的画笔和精湛的技艺,展现了中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背景,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通过欣赏和研究这幅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同时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赏析《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
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
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全卷大致分为五段景色:每段以水面、人物、游船、渔舟、桥梁相衔接或呼应。
开卷首段景色,高山之巅直人云霄,雄奇山崖屹然耸立,与辽阔的水面相接,山谷村庄座座,人迹稀少,整个环境深远寂静,接着便是波浪起伏的江水,水与天之间远山模糊,更显江面的辽阔无边。
第二段景以山水为主:悬崖山路九曲盘旋,通向深处庭院,山间瀑布,挂挂溅泻,回归大江,从高远直到深远之景,引人人胜,临江山水,远如松柏常青,屋宇桥亭。
画面之上,均有人物活动,还有水面渔舟,一座大桥横跨江面,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壮观。
第三段景从大桥开始,临江峰崖,险峻而平缓,并出现了许多小港,人物、渔舟、货船行舶江面,沿岸青绿田野,村庄座座,显现出热闹的生活景象。
江面展现出第四段景:结构曲折,山势从平坦又转向险峻,行人欲断,四周寂静,但水面仍然游荡各种零星的舟船,山村的房屋、楼阁内也有人依溪居住,中间有一座横跨山间的拦水坝,上面建造了水磨坊,下面水轮在转动,显然是山村居民的生产作坊,这些场景为辽阔的山色增添了生活气息。
曲折的江面之中,展现了第五段景:以平远景色为主,江面清澈如镜,水上轻舟荡漾,渔家岸边撒网,游人在亭阁内观景,绿树成荫,翠竹丛生,近山秀丽,远山巍峨,一片繁华茂盛的江南风光,最后从平远的近景和险峻的山景作为结束。
《千里江山图》既继承了青绿山水的固有传统,又有它自己的艺术特色。
自然景色与人文活动相结合,展现了较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千里江山图描述,分析,解释,评价
千里江山图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千里江山图,又称《明太祖朱元璋出师图》,是明代文人马远所作,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幅全景画。
该画体现了当时朱元璋出师,以及勤王安民、封建制度下朝野百姓各司其职、团结奋斗的气概。
画面构图简洁而有力,色彩明快,对比鲜明。
画中朱元璋出师,衣着端庄,脸上洋溢着慷慨激昂的气势,整个画面充满了激情和决心。
画中的江山,更是生动地勾勒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把朱元璋出师的宏伟壮丽地展示了出来。
该画描绘了宋代末年朱元璋出师征讨金国的场景,画中朱元璋正坐于战船之上,一身闪烁的盔甲,头戴着一顶金色的头盔,脸上洋溢着慷慨激昂的气势。
画中的战船由朱元璋的追随者组成,身披战甲,衣着华贵,象征着朱元璋的威武不屈。
在朱元璋身前,右侧有两名将士马面朝天,把他的胸口的旗子高高举起,彰显朱元璋的果断和勇气。
左侧有一名将士,拿着一个旗子,也是向天竖立起来,表达着朱元璋的坚定信念。
画中的江山也极具艺术性,山脉和江流以自然的形式贯穿在画中,山脉峰峦叠嶂,江流绵延,景色宏伟壮观,把画面渲染得惟妙惟肖,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与魅力。
从绘画技法上来看,该画采用了多重时代特色的画法,以草书技法描绘山石江流,以宋人的花鸟画法描绘朱元璋的追随者,展示出一种贯穿唐宋的艺术风格,把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表现出来。
从象征意义上来看,该画的主题是安定国家,维护民族的和平。
朱元璋出师讨伐金国,就是要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保护国家的安定,保卫民族的和平。
朱元璋出师时,他的追随者们都衣着华丽,一路高歌,他们的表情充满了决心,象征着他们维护国家的决心和信念。
还有江山的景色,也象征着大自然的神力,祝福着向前走的朱元璋,让人感受到浩瀚的大自然气息。
综上所述,“千里江山图”不仅是一幅精美的绘画,更是一幅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图画,体现了朱元璋勤王安民、封建制度下朝野百姓各司其职、团结奋斗的气概。
该画不仅艺术性强,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学习和赞美。
美术鉴赏课——《千里江山图》赏析
Arts circle美术教育2013/11++美术鉴赏课——《千里江山图》赏析美术鉴赏课是作为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与分析批评能力的课程,是教学生学习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从感性理解到理性分析,从而获得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批评能力。
鉴赏是要求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并能够以个人的体会、知识、分析美术作品的美术现象。
批评能力是在对作品感受的基础上,并建立一定的美术鉴赏标准,以理论分析作品的价值与美学价值,和对社会美学的意义。
在对中国画鉴赏中《千里江山图》是很有代表性的,对于作品的赏析也是很关键的,它不仅是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也是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一、画面构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晚期典型的大青绿山水画,整幅画以绚烂、自然的石青、石绿色为主要色彩,选色以厚重的不透明色为主,色彩之间在明度上形成一定的对比。
其画整体给人气势磅礴之感,画面迂回而具有深邃的空间,堪称我国古代传统青绿山画的经典之作。
《千里江山图》在皴法的运用上遵循传统皴法的发展原则并以线为主,通过点线面变化,生动的概括了山水的走向和发展脉络。
同时,《千里江山图》将颜色与墨线相结合,在用浅浅的石绿笼罩一层之后,再用石青与三绿交互皴染,从而达到了墨线与颜色,色面与皴线完美结合的画面效果。
画面依据构图的节奏变化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之间以水、沙渚、船舶、小桥相衔接呼应。
首段以近岸小景为主,其间穿插丛林、村落、溪桥和水榭,穿过树林、山峦,一条小路蜿蜒进入村庄;远处山峰耸立,山腰间云雾缭绕。
远景处水天相接,细浪频频,商船往来于江面。
水天相接之际,远山一抹如带,与江面的白与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画面第二部分则以山景为主,平缓而清脆满山的江岸,水草异常丰茂。
沿着陡峭的山壁九曲盘旋而上的山路,还有群山环抱的古寺,峡谷间一泻千里的瀑布,急流入江。
平坡处有多间楼阁屋舍错落于山间平坡处,生机盎然。
远山与近山通过清淡的色彩、淡淡的云气形成了无限深远的效果,岸边绿水扬波、临江水阁、亭榭和水面渔舟、画舫上活动人群,形成一块倒三角形的区域。
(完整)《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赏析《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纵51。
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
作者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该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作者王希孟。
王希孟,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宋徽宗宣和年间,擅山水,青年时代即显露才华,18岁时成为北宋画院学生,在绘画上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指点,约在20余岁时去世,《千里江山图》是其唯一传世作品。
王希孟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
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
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
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
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
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
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美术鉴赏——千里江山图
美术鉴赏——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赏析在绘画史上,两宋的山水画有如春花怒放,有江山无尽,柳堤平远,又有雪山行旅,湖山秀色。
有楼台观瀑,山村放牧,又有取景幽奇,进山采药。
特别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现存大青绿山水的重要作品。
《千里江山图》描绘的内容及特点北宋《千里江山图》,长卷,绢本,大青绿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以精美绝伦的笔法,全卷在大青绿色调中展开,山峰人云,层层叠叠。
其间山水丰富,有街市、有渔村、有瀑布、有长桥,还有人物,构图严密,疏密有致,设色绚丽,恰似宝石在发光。
作品全图以概括的手法,精细的笔墨,绚丽的色彩,描绘了祖国千里江山的壮丽雄伟、灿烂辉煌的景象,被称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作。
全卷大致分为五段景色:每段以水面、人物、游船、渔舟、桥梁相衔接或呼应。
开卷首段景色,高山之巅直人云霄,雄奇山崖屹然耸立,与辽阔的水面相接,山谷村庄座座,人迹稀少,整个环境深远寂静,接着便是波浪起伏的江水,水与天之间远山模糊,更显江面的辽阔无边。
第二段景以山水为主:悬崖山路九曲盘旋,通向深处庭院,山间瀑布,挂挂溅泻,回归大江,从高远直到深远之景,引人人胜,l临江山水,远如松柏常青,屋宇桥亭。
画面之上,均有人物活动,还有水面渔舟,一座大桥横跨江面,这座巨大的木制结构梁柱,下有三十二蹬,中间建有宫殿式的两层楼阁,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壮观。
第三段景从大桥开始,临江峰崖,险峻而平缓,并出现了许多小港,人物、渔舟、货船行舶江面,沿岸青绿田野,村庄座座,显现出热闹的生活景象。
江面展现出第四段景:结构曲折,山势从平坦又转向险峻,行人欲断,四周寂静,但水面仍然游荡各种零星的舟船,山村的房屋、楼阁内也有人依溪居住,中间有一座横跨山间的拦水坝,上面建造了水磨坊,下面水轮在转动,显然是山村居民的生产作坊,这些场景为辽阔的山色增添了生活气息。
曲折的江面之中,展现了第五段景:以平远景色为主,江面清澈如镜,水上轻舟荡漾,渔家岸边撒网,游人在亭阁内观景,绿树成荫,翠竹丛生,近山秀丽,远山巍峨,一片繁华茂盛的江南风光,最后从平远的近景和险峻的山景作为结束。
千里江山图和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
千里江山图和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1、千里江山图赏析:《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值得一提的是,《千里江山图》画卷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比《清明上河图》还要宽2倍、长2倍(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此画本无名,后因乾隆提诗“江山千里望无垠”故后世称为“千里江山图”。
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
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
《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
《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2、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齐白石老人一生最有名的画要数《蛙声十里出山泉》。
自一九五一年问世以来,此画属于老舍家已过去了整整六十二年。
今年,经过四位子女的一致同意,决定拿出来献给国家,让它成为公众的财产,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保管。
关于这幅画有许多故事。
核心是这幅画和文学有关。
一是求画人是老舍先生,画是因文学而生的;其二,画是命题画,是按古人诗家的名句的意思而成画的,是文学和美术的共同产儿。
1951年,老舍选了苏曼殊的四句诗句,向齐老人求画。
老人很漂亮地完成了四幅画作,裱出来之后,挂在寓中客厅西墙上,满壁生辉。
老舍先生受了鼓舞,找了四句表现难度更高的诗句再度向老人求画,其中最难的就是查初白“蛙声十里出山泉”。
查初白是清康熙时期的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著诗万首,被誉为白居易、陆游之后的“那一人”。
老舍先生在求画的同时,居然主动提供了绘画的构思。
其中关于怎么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老舍先生用红毛笔写到:“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
《千里江山图》:展现中国山水画的高峰之作
《千里江山图》:展现中国山水画的高峰之作《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历史上一幅著名的山水画,由北宋画家王希孟创作,长约5.28米,高约0.24米。
这幅作品是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高峰水平。
整幅画面通过千里江山的形式,展现了中国自然风光的美丽和壮阔。
画面中山水的构图非常精妙,将天地之间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完美的画面。
画面中的山峦、江河、树林、村庄等自然景观和桥梁、船只、牧童等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中国自然风光的美丽和壮阔,更是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和高超技巧。
在这幅作品中,王希孟巧妙地运用了线条、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法,让画面达到了极致的美感和表现力。
通过欣赏《千里江山图》,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发展,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和人文情感的诠释和表达。
同时,这幅作品也让人们领略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和精髓。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赏析在中国人的审美习尚中,山水画是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其理想的艺术境界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因此,山水画便成为中国人实现理想生存环境的一种方式,满足了人们审美的需求,美化了人们的生存空间。
这也是中国的山水画艺术历千年而不衰,且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中国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画被风起云涌的时代气息所驱动,推陈出新,魅力长存。
《千里江山图》便是一幅经过历史的熏陶而愈发壮丽的画卷。
《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北宋〕,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相传王希孟十多岁进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
不得不说,千里江山图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宋徽宗,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位历史的皇帝对自己江山的热爱。
《千里江山图》卷是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
此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气象万千,壮丽恢弘。
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
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
此卷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画家在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
《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赏析《千里江山图》绢本,青绿设色,无款。
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北宋王希孟所作。
王希孟(约1096 — 111?年)北宋少年画家,他十几岁就进入宫中画院当学生,开头画的并不好,但宋徽宗独具慧眼,发现这位天才少年,“知其性可教”,就亲自传授他绘画,王希孟技艺精进,擅画山水。
十八岁那年,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创作《千里江山图》献给宋徽宗,过没多久就病逝了。
除了此图,王希孟没有留下其他作品和资料,仅凭一幅青绿山水画长卷就名垂千古,此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画,以长卷形式绘制。
运用远距离广角取景,采用多点透视和俯视角度,以概括的手法,精细的笔致和绚丽的色彩,全景式展现了大宋王朝的锦绣山川。
远看此画,好像是从天外俯瞰那片遥远而又金碧辉煌的山川。
宝蓝色的群山,如波浪般连绵翻涌;碧绿的大江在群山间蜿蜒飘动;无边的云霞,蒸腾在千山万壑之中。
在王希孟的笔下,大宋江山竟是这般璀璨瑰丽、气势恢弘。
画面大致可分为六段景色,每段景色以江流隔开,又用桥梁、游船衔接或呼应。
第一段:描写农舍院落和秀丽的湖山岗峦。
画卷起首,云山从远处逶迤而来,形成近岸一带秀丽的湖山岗峦。
山间有农舍、渔村、流水、小桥、院落。
围着篱笆和柴门的那座院落,应是农家庄园,有余粮满仓,生活富裕,家人安居乐业。
门前的廊桥上,有个白衣人正往前面的一片古树林走去,树下有座临江水阁,水阁中有人在观赏江景。
北宋社会富足,生活安逸,闲暇之时,站在这里观看山水,风景秀丽,心平气畅。
水阁背面,江面水阔波平,游船横渡,渔舟点点,水天之际远山迢迢,一望无垠。
第二段:描写高山别墅和宋式木制亭桥。
过了前段宽阔的江面,展现出以山为主的景色,山下修竹茂林,岸边渔村田舍。
一条曲折山路从山下通向群山怀抱着的一处建筑群,四周环形房舍,拱卫着大院中间的一座十字形殿堂。
前面有两座小亭,正门前花树夹道,建筑格局富丽堂皇,应是当朝权贵的郊外府邸,公务之余,在此静修安享,养精蓄锐,以图报国。
论《千里江山图》作品美学文化鉴赏
论《千里江山图》作品美学文化鉴赏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比现实更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
中国的传统艺术是由了解中国人民、社会和环境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画家、书法家、工匠、诗人和建筑师呈现给我们的。
这是一幅反映中国社会历史生活的文化长卷。
中国传统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主要代表艺术有书法、音乐、剪纸、绘画和戏曲等。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艺术中,我对中国的传统绘画更感兴趣。
最近央视巨制的大型文化寻宝纪录片《国家宝藏》正在热播,该节目用时尚鲜活的综艺形态带我们穿越历史,真实体会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用创新演绎的传奇故事,点燃延续中华文明的灿烂星火,解密和激活古老深沉的历史文化资源。
节目中最吸引我的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纵约五十二厘米,横约十二米,比著名的清明上河图还要长。
《国家宝藏》中对这幅画的评价是:“此画气象磅礴,吞吐山河,简直就是宋代的国家纪录片,堪称宋朝版《航拍中国》。
”《千里江山图》画面细致入微,景物集南北山水于一体,包括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画中细节体现的淋漓尽致,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环境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的人们,描绘了祖国锦绣河山,是中国青绿山水画巅峰之作。
这幅画以矿物为主要原料,用矿物粉末一层一层地将画染色。
第一层用水墨绘制,第二层用赭石绘制,为后面的绿色做铺垫,形成冷暖对比,显得更加明亮。
第三层涂石青,一般用珍贵的绿松石或孔雀石制成。
在绘画艺术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正是石绿,让绿色景观清晰耀眼。
第四层以绿色为主,但与其他颜色叠加,呈现出非常丰富的外观。
这幅画是由五层叠加而成的。
其中渔夫身上的白色,就是千百年来不曾变黄的那种。
900多年过去了,整幅画依然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只是绢色略暗。
是中国绿色山水画史上的里程碑。
这幅绝世画作背后有着传奇的人生轨迹。
《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是北宋徽宗年间,一位时年十八岁的天才少年。
《千里江山图》: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
《千里江山图》: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宝。
它是南宋画家王希孟的代表作品,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作品长2.86米,高0.42米,通过对中国南方的山水景观进行精致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和神韵。
画面中,可以看到苍山翠峰、奔腾的江河、秀美的水村,以及各种生活在其中的人物和动物,画面富有生命力和情感。
《千里江山图》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的意境和笔墨。
画家王希孟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人物的安排,展现出了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深邃、秀丽和高远。
画面中的山川、水流和建筑物,以及人物和动物的处理,都显得非常精致和自然,展现了王希孟高超的笔墨功夫和绘画技巧。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它展现了中国古代山水景观的魅力和神韵,也展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深邃和博大精深。
通过欣赏这幅画作,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领略到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
作者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该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作者王希孟。
王希孟,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宋徽宗宣和年间,擅山水,青年时代即显露才华,18岁时成为北宋画院学生,在绘画上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指点,约在20余岁时去世,《千里江山图》是其唯一传世作品。
王希孟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
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
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
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
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
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
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
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
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
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
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卷後有当时蔡京的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
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
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
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证明此画是真迹无疑。
《千里江山图》画卷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
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
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
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
人
物活动栩栩如生。
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千里江山图》绢本大手卷,青绿设色。
画面上江水浩荡,浩渺天际,应是南方水色;而群山起伏,略少平原,危峰高耸,岩断崖,却是北方山景。
构图上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的结合,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崇山峻岭,岗阜幽壑,飞瀑激流,树丛竹林以及人类的创造:亭台水榭,寺观庄院,舟楫亭桥,村落水碾等等,以及难以计数、各行其是的众人,是那么的繁复而又融洽。
全图刻画工细,水面满勾峰头纹,无一笔懈怠。
众物皆合比例、透视,布置合理。
而山石则以大青绿设色,也就是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铺底,然后上石青石绿,层层叠加。
石青石绿是矿物颜料,本来覆盖性就很强,经层层叠加,质感凝重,与整幅画的墨青、墨绿基调浑然一体,鲜艳而不媚俗。
虽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却依然感觉满幅富丽堂皇,这也就是此图较之前唐的青绿山水更趋成熟之处。
《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
此种表现方法是我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许多画家均擅长青绿山水画。
纵观宋代画坛,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无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
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
此图用笔精当,一点一画均无败笔。
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明。
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
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的境界和恢宏的气势,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
在用色上,画家于单调的蓝绿色中求变化,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夺目。
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在卷后题跋中赞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此论可谓公允之见。
从此卷所描绘的景物看,系以南方清丽秀润的山水为主体,在部分山峦的表现上加进了一些北方山水的特征,可谓集南北山水于一体的精心之作。
从画面表现的建筑形式以及江南水乡的生活场景、生产劳作使用的工具等方面看,画家对江南地区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其艺术创作当来源于生活,而王希孟于18岁时即创作出如此宏幅巨制,不可能没有深厚的生活积累,由此笔者推测,画家王希孟应是江南人,至于具体籍贯便无从知晓了。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者王希孟,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後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後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惜年寿不永,20馀岁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