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网络围观”现象

合集下载

分析“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析“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析“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民众思想教育的重要基础,能够起到一个引导思想的作用,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涵。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社会中的多个方面都有着充分的应用。

因此我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也融入了互联网相关技术,以此来形成一个以互联网环境为发展背景的传播体系。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纬度。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前言:社会中大部分行业都融入了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提升了自身的发展实力。

因此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新型发展模式的形成。

从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明确互联网技术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影响的种类也有所不同,这对于人们而言既是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因此,我们需要从积极正向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正确理性地看待其中所存在的影响,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良好发展,这对于今后社会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互联网+”时代的价值(一)当前人们对于价值创造的误解随着我国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一些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劳动价值有了不同的理解与认知。

比如有人认为劳动的交换并不能创造出相应的价值,现如今“互联网+”的成功发展,使得现代商品经济出现了巨大的优势。

人们认为产品过剩使得企业的决策管理者遇到了问题。

还有一些人们认为,网络用户在使用网络时,这是一种变相的劳动,网络用户在上网的过程中形成了价值,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通过争取用户有限的网络使用时间,进而获取他们的劳动价值,从而实现价值的流通。

以上这些观点实际上是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误解[1]。

(二)满足生活消费的价值创造若想满足交换劳动的真正价值,就需要付出一定时间成本,同时时间成本付出得越多,那么商品的价值也就越高,价格也会被标定在一个较高的数值之上。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革命对人类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让信息更加容易获取。

无论是新闻、知识、文化还是娱乐,互联网都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

这使得人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对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应该看到事物的双重性,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

人们在浏览网页时,常常会遇到海量的信息冲击,不知道如何选择、过滤,这容易让人感到迷茫和焦虑。

互联网的信息泛滥可能使人们的思维变得浅薄和碎片化,而马克思主义强调思维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互联网的同时要注重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状态,避免被信息所淹没。

互联网让人们更容易进行交流和沟通。

通过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和全球各地的朋友、家人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互联网的交流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网络暴力、谣言的传播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需要社会性的交往和沟通。

这种交流必须是平等和尊重的,而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恰恰容易激发人们的负面情绪和行为。

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在互联网上的交流中,要坚持科学、理性、互相尊重的原则,避免让互联网成为负能量的传播渠道。

互联网让人们更加容易参与到公共事务中。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事务进行讨论和参与,这为民主政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互联网参与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网络治理、信息安全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应当是历史的创造者,应当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互联网的参与应当是建设性、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抱怨和攻击。

马克思主义号召我们应该关注时代的变革,积极参与社会的建设。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负面的一面。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思想观念的改变,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积极地、理性地面对互联网,把握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大势,努力去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人类思想观念的进步和提升。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永恒发展变化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的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人类的思想观念也是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而发展变化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想观念是受社会条件和生产方式制约的,反映这一观念的变化是世界观念变迁的主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类思想观念与社会实践相互作用,思想观念的变化要通过社会变革来实现。

在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理解和指导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深远影响,指导我们如何应对这一影响。

1.2 互联网对思想观念的重要性互联网对思想观念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互联网作为信息的传播平台,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广泛传播,进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获取到各种不同的信息和观点,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加深对世界的认识。

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使得思想观念不再是封闭的个体之间的交流,而是变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共享与交流。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论坛等渠道进行思想观念的交流与碰撞,形成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思想观念。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也加速了信息的更新和传播速度,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变革。

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可忽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重视互联网对思想观念的影响,以更好地引领和塑造人类思想的发展方向。

2. 正文2.1 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互联网的互动性和社交性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

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和想法,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

这种交流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碰撞,从而有助于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 (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 (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实践教学调查报告报告题目:关于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执笔人:参与人:本组联系人指导老师:2016年6月一、调查背景网络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交流越来越便利,网络正广泛深入地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及工作方式。

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最活跃的人群,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用户。

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能更加有效和广泛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情感和了解社会;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又以令人眩晕的色彩诱惑着涉世不深的学生,使得部分学生遭遇到一定的迷茫。

对于上述有关的问题和出现的情况,为有效地开展网络服务、加强网络服务管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坚实的基础。

为了解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促进网络设施与服务的改善、探讨加强网络服务管理方法,促进大学生积极理智地使用网络。

同时也就对于大学生使用网络该注意什么进行分析,并对提高大学生上网的效率提出有关的见解。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科学客观的方法对大学生上网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得出一定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二、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分析接受问券调查的男女比例不同阶段开始接触网络的比例是否经常上网情况上网时长熬夜上网密度情况上网事务情况用于网络学习占上网时间的比例是否有兴趣在上网时间学习情况上网首要事务情况网络安全评价希望网络提升情况是否对网络有依赖对网络发展的关注情况每月的网络资费经调查有25%的同学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网络;55%则是在初中,仅有15%和5%的同学分别是在高中和大学才开始接触互联网。

可见网络在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中是比较早普及的,同学们普遍较早接触网络,网络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据调查所知,70%的人会通过网络查找资料,35%的人则会上网玩游戏,75%的人会上网看视频,60%的人则是通过网络联系不在身边的亲朋好友,30%的人会在上网期间逛学习论坛,50%则是在网上购物。

从这些纷繁的上网目的可见网络为我们学习,查找资料,联系亲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快捷的方式,从而丰富了我们的大学生活。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如何正确利用网络[教材]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如何正确利用网络[教材]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网络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与老百姓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社会目前又处于了一个历史飞跃时期,正由高度的工业化时代迈向初步的计算机网络时代。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和网络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

那么今后,我们将用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来面对网络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物质层面和精神上的变化,我们必须对因为网络而引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层面的深层次变化作一个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我想这必将成为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最大课题,也可能是我们大学生需要面对的新的挑战。

我们常说人是有感情的,的确,人在思考的时候总夹带了太多的个人感情,往往认为非白即黑,非此即彼,非好即坏,从而犯了形而上的错误。

事实上,每个事物都都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

首先,网络将会推动社会生产力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人类社会经历好几次技术革命,而计算机网络时代到来,宣告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

计算机和网络时代的主要元素就是信息,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空前加快,人们了解信息、传递信息的渠道将增多、速度将变快,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将会变的更强。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将会推动与信息相关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如生物技术和电子技术等。

而一些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也都将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巨大发展,从而促使科技作为人类社会第一生产力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甚至可能会让科学技术逐渐上升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进入物质生产过程,并成为决定生产力大小的决定性要素。

总之网络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但是世界是发展的,事物的发展又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所以网络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受到时代和社会的限制,往往变得十分棘手。

用矛盾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计算机网络也是一样,虽然计算机网络可以为我们社会发展带来上述这么多有利的方面,但如果我们对网络不加以正确的利用,同样会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带来许多危害。

马基原理反应的社会现象

马基原理反应的社会现象

马基原理反应的社会现象马基原理反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暴力言论的泛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达自由。

但是,也导致了一些人滥用这种自由,在网上发表极端和仇恨的言论。

根据马基原理,互联网上存在大量匿名用户,这减低了他们的道德约束,于是一些无良言论就此产生。

这些言论一旦传播开来,往往会引发更多负面回应,导致仇恨螺旋。

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2. 群众性抵制行为的出现消费者原本可以通过理性表达来监督商家,但有时却演变为感情用事的抵制。

根据马基原理,当许多人在网上聚集讨论某事件时,极端看法很易获得关注。

即使只是少数人提出抵制,也会迅速获得众多附和者。

一些商家仅是小错oder缺德言行,就遭到“砸店”等集体抵制。

这既伤害了商家,也让消费者失去理性。

3. 舆论导向的失衡在讨论具有争议的社会事件时,舆论应该兼顾不同角度,进行理性讨论。

但根据马基原理,主流观点往往占据上风,而其他观点被边缘化。

因为人们倾向与大众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冲突。

这导致讨论失去平衡,不同观点无法得到充分表达。

4. 道德绑架和义愤填膺一些具有争议的公共事件,常引发道德绑架。

部分人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对另一方进行强烈指责,要求其道歉或接受惩罚。

根据马基原理,即使处于弱势或少数的一方,也会因众人附和而产生道德优越感和义愤,这阻碍了理性沟通。

5. 异己言论的边缘化在某些话题讨论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往往将其他观点视为异端。

这些“异见者”常因观点不合主流而遭到攻击。

根据马基原理,人们为获得认同,往往选择迎合主流观点。

这使得少数观点更难获得发表机会。

异见的缺失,使讨论变得单一和极端。

综上所述,马基原理反应导致了网络暴力、群众性抵制、舆论失衡、道德绑架和异见缺失等社会问题。

这需要我们反思合理表达自由的底线,理性看待事件,并让不同观点得到表达的平台。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理性、包容的公共议论空间。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强调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运动来实现的。

在今天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不禁要问,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加速了社会的信息传播和知识的传承。

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互联网作为生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效率,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这种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更容易获取各种领域的知识和信息,这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得原本被遮蔽在信息的背后的事实更容易被揭露出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更趋向于客观和理性,而不再受制于某一种专制的思想观念。

互联网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

在传统的观念中,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的生活和活动都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限制,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这种变化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和包容,人们更容易接受不同地域和文化的思想观念。

这也从侧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生产关系变化对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关系,从而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互联网的兴起也加速了社会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这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下,社会的发展总是体现出一种趋势性的特点,即社会总是向着更加发达、开放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人们的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这也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趋向于全球化。

人们更容易接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从而也更容易接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论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系别:专业:班级:姓名:学号: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定稿日期:探析网络舆论中的真相与谬误摘要:在21世纪的中国,“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不再是一种奢想,依靠互联网,人们能够了解身边和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能借助网络分享和学习知识。

马克思原理曾说过: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和对立统一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正负两面。

网络,就像一把刀刃,运用得当可以物超所值,一旦用错方法,可能伤己伤人。

由于网络给予人们的自由过大,人们散播不实消息,误导人群,引爆舆论造成网络暴力的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甄别网络中的真相与谬误,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规范地参与网络生活极为重要。

本文试图探析这一网络困境,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论失控;管理与引导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计算机网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用网络处理工作、生活和个人事务,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以致人们还来不及认真思考有关网络社会的规范。

因此在网络社会的初期出现一些混乱在所难免。

关于“网络流言”“网络暴力”的喧嚣背后,实有民主、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掺杂其间,需要积极疏导、有效化解、趋利避害,以保证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都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

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社会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样本少而且容易流于偏颇,耗费巨大。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没有人为加工),覆盖面全。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网络围观”现象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网络围观”现象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网络围观”现象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网络围观”。

“网络围观”的典型特征,是众多网友通过论坛、微博、博客、贴吧等渠道,对热点人物、事件或话题进行大量点击、跟帖和评论,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

一“网络围观”为何流行人们参与“网络围观”有几大目的:第一是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看法,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有对公共事件发言的权利,而在现实的社会中我们发表言论则要顾虑很多。

第二是凑热闹,人们闲暇时经常没有对应的文化活动,很多人便以凑热闹的心里参加“网络围观”活动第三是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当前许多“网络围观爱好者”将“围观”视为一种宣泄对现实世界不满的途径,基本都是一些与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主题相关的事件。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正是有了人民矛盾这一内因和某件事件这一外因才构成了一件件“网络围观”现象。

同时我们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可以解释“网络围观”现象的兴起。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人们矛盾的不断积累,达到了一个临界点继而引起了质变,也就是“网络围观”现象的发生。

二“网络围观”现象是好是坏由对立与统一的观点可知,有好的就有坏的。

“网络围观”现象也是如此,比如说从“天价香烟”事件到“我爸是李刚”一事再到“郭美美”事件,这些网络事件冲击着网络和现实社会,引发了人们多角度的思考。

一方面,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这些社会问题暴露了出来,一批批有问题的官员部门纷纷落马。

另一方面,一些好事者有时会趁机发布一些耸人听闻的虚假消息吸引网民;被围观者的隐私往往会无情地遭到暴露,还必须承受网络泄愤性的话语带来的压力;单纯的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首先,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体现在信息传递和交流方面。

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递变得更加快捷和全面,人们可以更加容易地获得各种信息和知识。

传统媒体的媒介门槛很高,而互联网的普及则降低了信息传递的门槛,使得新闻和信息更加易于获得和传播。

这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能够拓宽人们的知识面,也能够增强人们的辨别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同时,信息的多样性也带来了信息的碎片化和流失,其中一部分信息可能对人们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需要人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进行筛选和挑选。

其次,互联网对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和交往产生了深刻影响。

传统社交方式大多以面对面交流为主,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社交方式,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网络平台进行社交和交流。

这种新兴的社交方式给予人们更大的社交空间和社交自由,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社交虚拟化、社交隔离和社交匿名性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混乱和不稳定性。

第三,互联网对于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互联网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问题。

对于价值观而言,互联网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容易和快捷,对于某些理念价值观来说,可能会被更加快速、广泛地传递,从而对社会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

同时,也存在着互联网信息虚伪、低俗和误导的问题,很容易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偏差和错误。

最后,互联网对于人们的人格形成、身份认同和价值取向方面也产生了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加速了人们的社会化进程。

互联网平台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人们更加容易获得不同的人格体验和身份认同,也更容易表达自我和建立自我价值观。

然而,互联网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和人格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不少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诈骗和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导致其价值观念和人格形塑出现偏差和扭曲。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1. 引言1.1 互联网的普及与影响互联网是当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之一,其普及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全球范围内的新闻事件、科技进展、文化交流等内容。

互联网的普及也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打破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利地分享和传播思想观念。

互联网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信息的泛滥和碎片化使得人们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而互联网上的负面内容也可能对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也使得一些人更容易在网络上传播暴力、极端主义等不良思想,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互联网的普及和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了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而互联网作为生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关系,认为个人意识受到社会意识的影响,而互联网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将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互联网,对于塑造和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互联网的思考马克思主义认为,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应当被用于促进社会主义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推广,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实现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改变互联网的内容繁杂多样,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和信息。

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碎片化的阅读和思考。

这可能会导致人们的思维变得表面化和片面化,缺乏深度思考和系统性思维。

互联网也使得人们的思维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野下的网络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野下的网络舆论

视听2020.02|新闻与传播伴随着社会科技的急速创新,微信、微博成为新媒体的两个轻骑兵,网络舆论的传播及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出现了以微信为阵地、以微博为延伸的战略根据地。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传统舆论理论出现反转:原东方文化的重家庭伦理、重和谐、重道德,日渐与西方的强调个人意志自由、强调竞争性相融合。

在信息日益碎片化、多元化、生活节奏快速化的今天,网络舆论是否仍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引?对此,媒体机构、舆论监管组织和民众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网络舆论的定义、发展现状网络舆论指的是由具体社会事件引发,并由大众对该事件表达信念、态度、意见及情绪的总和,它带有强烈的群体意愿、从众性和不确定性①。

在大众文化的侵蚀下,众多学者都对大众文化提出了批判,比如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他指出:大众文化让公众丧失了自我批判和思考的能力,沦为被动接受、被统一化的“单面人”②。

大众传播虽然不能决定大众对于某一社会事件的看法,但是会通过多种外界因素(如从众心理、信息的选择性发布等)来影响大众的选择、聚焦大众的关注点,由此大众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舆论的发展事态和走向。

早期的网络舆论理论有很多,如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卢因的“把关人”理论等。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指:大众在面对社会事件表达自己的态度时,如果发现自己处于优势地位,会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达;反之则会选择保持沉默,甚至会转变态度,支持优势方的观点③。

如此循环往复,优势意见的支持者会越来越多,反对的声音会越来越淡薄,最终形成一个螺旋运动的过程。

“把关人”理论是指: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在某些信息传递的重要关口,会有专门的群体对信息进行筛选和选择性传播的行为④。

就目前的网络舆论发展来看,旧的传播理论已经不足以完全、准确、合理地揭示网络舆论的种种现象,也不足以分析其背后的真正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日新月异,网络舆论有了全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网络社会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网络社会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网络社会的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理论的学说体系,它的分析方法和观点可以应用于各个时代和领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社会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网络社会进行分析。

一、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网络社会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形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信息化程度高: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使得网络社会中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利用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2.虚拟性强:网络社会中的交流和关系往往是通过虚拟平台进行,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沟通和互动。

3.社交关系多样化:网络社会中的社交方式丰富多样,不仅限于面对面的交往,还包括社交媒体、在线社区等形式。

4.信息过载与碎片化:网络社会中的信息量海量且碎片化,人们需要在众多信息中筛选和判断,面临信息过载的挑战。

二、1.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的网络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当前的网络社会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产物。

网络技术和平台成为资本运作的手段,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的同时,也加剧了垄断和资本集中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网络社会中的信息垄断和数据操控正是资本逻辑的延续。

2.网络社会中的无产阶级和劳动力在网络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关注无产阶级的处境和劳动力的转变。

虽然网络社会中的劳动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网络经济中的雇佣关系仍然存在,工人被网络平台剥夺了更多的劳动权益,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3.网络社会中的信息剥夺和消费马克思主义强调不平等问题,网络社会中的信息剥夺也是其关注的焦点之一。

虽然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仍有部分人群由于贫困、技术孤立等原因无法获得信息,信息差距仍然存在。

4.网络社会中的意识形态与意识改造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网络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同样备受关注。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信息来源,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和信息过载的问题。

马克思主 义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马克思主 义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这一背景给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机遇。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需要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以保持其生命力和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信息的海量性和碎片化。

在网络世界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视野,从娱乐新闻到学术研究,从生活琐事到国际大事。

这使得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容易被表面的、零散的信息所吸引。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来说,如何在这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让人们能够关注到并愿意深入了解其核心观点和理论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另一个特点是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参与性。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

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观点纷繁复杂的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中,马克思主义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交流和讨论中,回应各种质疑和误解,以清晰、准确的方式传达其理念。

再者,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娱乐化倾向。

为了吸引眼球,很多内容以轻松、有趣的形式呈现,而严肃的理论和思想往往被忽视。

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和严谨逻辑在这种娱乐化的氛围中容易被边缘化,如何以一种既不失其本质又能吸引大众的方式进行传播,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首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创新传播方式。

可以通过制作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动画、漫画等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重要观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

比如,用通俗易懂的案例解释剩余价值理论,或者通过动画展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等渠道,扩大传播范围,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

其次,要注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这些传播者不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还要熟悉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技巧,能够用大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讲解和交流。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看网络失范现象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看网络失范现象
身份 的透 明性 , 求人 们 的言 行要 服 从社 会 规范 和 角 色期 待 的 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 要 有计划的、 向着一定的和事先
制约。 但在网络社会中, 人与人关系的最大特 性是 “ 匿名性” ,
交往 的双 方 所 了解 到 的只是 各 自在 网上 所 表 现 出来各 种特 征 。
法 律 、 理 道 德 和 社 会 问题 。 中, 络社 会 中大 量 涌现 的 道 克 思 和 恩 格 斯 作 了明确 的阐 述 ,“ 们 首 先应 当确 定 一 切人 类 伦 其 网 我
德失范现 象, 已经 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关注 的热点问题。 马克 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 这个前提 就
人 的自然属性 是网络失范 现象 的客观成因
的根本原因。 这些认知 同样也适用于分析网络失范现象。
众所周知, 网络 技 术 给 人类 社 会 带 来 的 影 响是 多 重 的 。 在
关于人的本质, 马克思有着明确的阐述 , 人类直接 是自然 人类文 明进步的进程 中, 网络技术 除了发挥着推动作用以外,
人 的 社会 属 性 , 指 人作为 社 会存 在 物 而具 有 的 形态 和 特 征 。 是
存在普遍 的约束力, 人们的生活方式 、 交往方 式会不得不受各
因为 “ 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因此, 它的生命表现, 即使不采取 种现实条件的制约。 当现实中的人实施某项行为时, 大多数人
考 共 同的 , 同其 他 人一 起 完 成 的生 命 表 现 这 种直 接 形式 , 也是 社 首先 要进 行 理 性 的道 德 判 断 , 虑 自己是 否 能 够承 担 自己 的行 会生 活 的 表 现 和 确 证 。 @ 的 社会 属 性 主 要表 现 为人 具 有 劳 为带来的社会后果, ” 人 然后再决定是否实施某个行为 。 以在某 所 动 创 造 性 和 目的意 识性 这 两个 方面 。 种程 度 上 , 们 比较 容 易 做 到 自制 , 们 的 行为 也 比较 容 易被 人 人

马克思主义对解读网络社会现象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对解读网络社会现象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对解读网络社会现象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对于解读网络社会现象的贡献无可忽视。

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和解读网络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各种现象。

一、马克思主义对网络社会阶级状况的解读在网络社会中,阶级状况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在网络社会中,个人的阶级地位与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网络行为和社交方式。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可以发现,在网络社会中,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差距和冲突。

互联网的发展使一些资产阶级的企业和个人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一部分无产阶级则成为了被剥削和边缘化的对象。

二、马克思主义对网络社会利益分配的解读网络社会中的利益分配问题也是需要重视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利益不均衡的问题,而在网络社会中的利益分配更加复杂。

通过分析网络社会中信息的流通方式和货币的价值转化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在网络社会中,信息和资本的积累对于实现利益的不均衡贡献巨大。

一些重要的网络平台和系统,如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等,通过控制和操纵信息流,使得少数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而这也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利益集中和资本积累的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对网络社会文化产物的解读网络社会中的文化产物和流行文化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在网络社会中,互联网作为特定的生产力对于社会文化产物的生产和传播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方面,网络社会中文化产物的生产和传播容易受到商业利益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导致一些泛娱乐化、商业化的文化产品泛滥。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也提醒我们注意网络社会中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是否符合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

四、马克思主义对网络社会中人际关系的解读人际关系是网络社会中的重要现象,而马克思主义对于人际关系的解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社会中的社交现象。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互联网是21世纪最显著的科技革命成果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人类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互联网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广泛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实践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迅速获取各种信息,从而更加广泛地了解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情况。

这就为人们正确认识现实世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提供了更加充分的可能性,也为革命实践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互联网为人们交流和对话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本质是集体实践的产物,而集体实践的核心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和对话。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对话,不受时空限制。

这样的平台有利于分享知识和经验,加深理解和沟通,促进人类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进一步推动人们的认识发展和观念创新。

互联网给予了个体更加广阔的参与社会政治的机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全社会共同的发展基础之上。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个体有机会参与到社会政治的讨论和决策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通过互联网平台,个体可以通过发表观点、参与讨论、表达诉求等方式,加入到社会政治的进程中,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互联网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对人类思想观念提出了新的考验。

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碎片化,人们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等的误导,让真相和谬误难以辨别。

互联网上的信息泛滥和碎片化也增加了人们的浮躁和功利性,容易产生思想焦虑和个人主义等问题。

这些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说,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引导,以应对互联网对思想观念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复杂而深刻的。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既给予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对话的新机遇,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性技术之一,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

互联网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生产方式,它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资本主义市场化进程,丰富了商品的产生、分配、消费方式。

这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同时也使得社会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加紧密。

这些生产和社会的关系更加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同样的变革也会引起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变化。

其次,互联网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可以空间无限的储存、传输和分享各种知识,让知识的传播更加迅速、广泛,使得知识经济得以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是第五个生产要素,而且是引领全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互联网极大地促进了知识资本的积累。

同时,它也带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弊端,比如知识的大量重复,教育系统的效率问题等等。

第三,互联网提高了人类的集体智慧。

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群体智慧应用,例如维基百科、众筹、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这些技术都可以让个体对于某个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互相分享,从而让整个群体更加聪明、更加高效。

同时,互联网也让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个人想法、智慧和观点,让思想交流更加顺畅。

玩笑话的人们不会感到寂寞了。

总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是积极的,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但是,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并且可能会引发负面的社会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明确互联网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建立适应当前时代要求的制度和文化。

这样,我们才能利用互联网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网络围观”现象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网络围观”。

“网络围观”的典型特征,是众多网友通过论坛、微博、博客、贴吧等渠道,对热点人物、事件或话题进行大量点击、跟帖和评论,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

一“网络围观”为何流行
人们参与“网络围观”有几大目的:
第一是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看法,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有对公共事件发言的权利,而在现实的社会中我们发表言论则要顾虑很多。

第二是凑热闹,人们闲暇时经常没有对应的文化活动,很多人便以凑热闹的心里参加“网络围观”活动
第三是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当前许多“网络围观爱好者”将“围观”视为一种宣泄对现实世界不满的途径,基本都是一些与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主题相关的事件。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正是有了人民矛盾这一内因和某件事件这一外因才构成了一件件“网络围观”现象。

同时我们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可以解释“网络围观”现象的兴起。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
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人们矛盾的不断积累,达到了一个临界点继而引起了质变,也就是“网络围观”现象的发生。

二“网络围观”现象是好是坏
由对立与统一的观点可知,有好的就有坏的。

“网络围观”现
象也是如此,比如说从“天价香烟”事件到“我爸是李刚”一事再到“郭美美”事件,这些网络事件冲击着网络和现实社会,引发了人们多角度的思考。

一方面,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这些社会问题暴露了出来,一批批有问题的官员部门纷纷落马。

另一方面,一些好事者有时会趁机发布一些耸人听闻的虚假消息吸引网民;被围
观者的隐私往往会无情地遭到暴露,还必须承受网络泄愤性的话语
带来的压力;单纯的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按照
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辩证的看待问题才是正确的。

所以“网络围观”现象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三“网络围观”的联系和发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网络围观”现象的偶然联系和必然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同的联系构成了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其偶然性
是发生的某一引起关注的事件,如“郭美美“事件,也可以是张美美,李美美,但其必然性则是社会本身存在这种问题,人们对其有矛盾,矛盾积累后必然会在相应的时间发生。

偶然和必然二者相互依
托存在的。

同时,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也是如此。

人们矛盾逐渐激化,加上舆论的导向,内外一结合,导致了一件件“网络围观”现象
的发生。

发展则是事物的联系作用,导致的事物的原有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网络围观”现象中存在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发展往哪个方向前进要看我们的对待方式,唯物辩证的看待,理性科学的分析,才能让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四怎样对待“网络围观”现象?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知帮助我们正确的实践。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网络立法,加强打击惩处网络中反社会反人类的作法尤为重要。

让虚拟世界的人们也有法律的约束。

加强人们的言论权,让更多的人们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上来。

从矛盾出发解决问题。

围观是第一步,嘲笑是第二步,理性的对话是第三步。

参加公共意见,影响公共决策才是网民上升到公民的最终一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真正的做到这些,才能正确的利用“网络围观”现象为我们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