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贵州儒学与文化
论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关系的历史发展
论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关系的历史发展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的关系在先秦的孕育阶段,经过深刻的“华夷之辨”,处于关系建构、探索奠立时期。
汉唐之间由儒学对我国少数民族先民哲学文化思想观念的初始传播到深入影响,有的少数民族的哲学文化、思维水平甚至显现出与一定时期中原儒学文化的交流融通或理论同构性特征。
五代十国两宋时期,演进到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主体意识增强、各以本民族哲学文化思想观念为母体自主地消化融会儒学,元明清三朝转化创新并涌现出“释儒”“伊儒”等少数民族儒学形态。
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思想观念“和而不同”、交融互动的关系,由外在到内生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了中国少数民族儒学多元化理论形态的创新性建构,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和谐共进的重要传统思想文化资源。
标签:儒学;少数民族哲学文化;传播影响;转化创新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传播影响与认同吸纳、融会创新的关系,并表现为由疏到密,由表及里,由单向度的传播影响、以夏变夷,到双向度良性互动、融合创新、彼此增益,呈现递进发展的共促趋势。
在这一过程中,二者相得益彰、相映增辉。
这种渐进关系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先秦时期的关系孕育、汉唐时期的传播影响、宋元明清时期的融合创新三大阶段,后两大阶段又可细分为儒学对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思想观念在汉魏的初始传播期、两晋十六国隋唐的深入影响期,以及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对儒学在五代十国两宋的消化融会期和元明清的转化创新期等。
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的关系姑且可以确立为这样三大阶段五个时期的历史发展。
当然这样的历史划分具有相对意义,并无绝对界限或标志。
一、关系孕育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的关系在先秦尚处于孕育的阶段,即以历史形成的我国民族关系为社会基础、儒学在创始发展的原初形态之下、与我国少数民族以氏族部落或氏族国家存在的哲学萌芽或观念发生中的关系建构、探索奠立的时期。
历史上华夏(中原)地域以外的诸多“民族”(种族)与华夏族(汉代以后多称汉族),在经历了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交往、冲突,乃至包括痛苦的战争蹂躏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融合并壮大了华夏族。
贵州简史复习资料
贵州简史贵州的地理位置及名称的由来贵州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湖南,南邻广西,西接云南,北邻西川、重庆,介于东经103度36分——109度36分北纬24度37分——29度13分。
距离南海越500km,是一个近海的内陆省,全境面积176128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1.8%贵州的名称始于宋朝,北宋开宝七年(公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土语言“矩”曰“贵”,朝廷就其所语,敕书说“。
惟尔贵州,远在要荒。
”这是“贵州”名称在史书上的首次出现。
1、贵州的地形地貌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并从中间向南、北两面形成斜坡。
河流顺地势向北、东、南三面分流,分属长江和珠江流域;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85%,丘陵占10%,盆地和河谷平原仅占3%,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18度(1)贵州三个梯度第一阶梯:大致500-800米。
这是高原向丘陵的过度地带,植被茂密、高大。
第二阶梯:植被低矮,多为石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第三阶梯:贵州海拔最高之地,高寒地区,生产环境由第一阶梯逐渐降低。
特例:黔中(第二阶梯)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兵家必争之地和交通要道。
2、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有几个著名的坝子(惠水大坝、平坝、黄平大坝)。
(2)境内著名河流:乌江:发源于黔北。
氵舞阳河:发源于黔中苗岭。
清水江:苗侗的聚集区。
都柳江。
(3)主要山脉:乌蒙山,大娄山(主峰娄山关),苗岭(主峰雷公山),武陵山(主峰梵净山)。
2、贵州省的民族状况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大约有4090.78万人,全省有49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毛南、蒙古、畲、仫佬、羌、满共17个。
超过10万的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
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38.98%(1)贵州的各少数民族主要由四大族群演化来:濮、夷、蛮、越(2)贵州的汉族主要有几次较大的迁移:A春秋:楚灭了小国后,把小国的人流放在贵州。
浅析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贵州地区科举取士政策变化
浅析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贵州地区科举取士政策变化作者:马菲菲欧弟英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6期【摘要】明代是贵州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嘉靖年间,明朝最高统治者逐渐重视地处西南咽喉之地的贵州,加之贵州官员和知识分子对贵州独立开科的积极争取,于是,明中央政府最终对贵州地区的科举取士政策进行改革。
【关键词】明嘉靖年间;贵州地区;科举取士;政策变化【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一、明嘉靖十四年后贵州地区科举考试政策(一)独立开科取士永乐年间,明朝统治者奉行儒家“以教育教化人民,端正风俗,以利国民”的统治思想,大力推进和发展贵州的教育并改革政治经济政策。
贵州当地政府从嘉靖十四年(1535年)起,积极大力地筹措资金,修建贡院,以待开科取士。
据乾隆时期《贵州通志·学校》记载,贵州巡按御史王杏在嘉靖十四年(1535年)提出建立贡院,清平卫指挥邵鉴竭尽所能地策划和修建科考贡院,使贡院建筑规范、宽阔、宏亮。
在修建贡院的过程中,贵州各阶层人士都大力支持,如给事中田秋捐资购地,用租谷充作试卷费。
嘉靖十六年(1537年),丁酉科在贵阳隆重举行了贵州独立之后的第一次乡试,共有一千多人积极报名参试,并且第一次开科取士中有25人中举。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廷同意了贵州提学副使蒋信的提议,下令湖广五开卫学学子在贵州参加科考。
由于原来的科举名额没有改变,而贵州学子人数大增,所以,抑制了贵州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贵州提学副使徐樾认为贵州开科取士以来,有限的名额不能满足贵州科举选拔人才的需要,于是上奏朝廷,明政府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丙子科时增加贵州解额5人,总共30人。
嘉靖十六年(1537年),贵州正式与云南分开考试,单独开科取士,自此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全面影响贵州。
自嘉靖十四年到明朝末年(1535年—1644年),这段时期是贵州的教育事业与科举制度在逐步发展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阶段。
贵州简史
贵州简史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贵州一、贵州境内的古人类1、黔西观音洞文化:因其石器加工特殊,文化独具特色,因而命名为“观音洞文化”。
2、“桐梓人”:年代晚于黔西观音洞文化,洞中发现了大量用火的痕迹,是迄今为止华南地区已知的古人类最早用火的证据。
3、水城硝灰洞:最大的特点是最早使用其“锐棱砸击法”((石器打造制造工具的文化遗址。
4、盘县大洞:发现了大量的石器与动物化石,其遗址规模巨大,又保存完好,并列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经国务院批准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猫猫洞遗址:发现用火遗迹,距今14600年。
6、普定穿洞文化:“亚洲文明之灯”7、安龙观音洞: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遗址总结:云贵高原对于以及人类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这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1)纬度偏低,海拔较高,气候温和,适宜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地形复杂多样,动植物呈立体分布,易于古人类谋取生活资料(3)大量洞穴,为古人类提供了天然住所。
(4)喀斯特地貌发育,岩石的出露面积大,为石器制造提供石料。
二、原始文化1、原始信仰与崇拜:(1)自然崇拜(根基:万物有灵论)主要对象:日、月、星辰、山川、土地、江河、岩石、风、雨、雷电、动物、植物等(2)图腾崇拜:是原始自然崇拜的继续与发展,盛行于母系氏族社会。
在超现实观念的支配下,每个氏族都认为是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和无生物,因而它既是氏族的族号或标志,也是氏族的保护神或祖先。
(3)祖先崇拜:原始人类把人的肉体和精神分离开来,以为人的精神可以独立于肉体而存在侗族——祭萨苗族——吃牯藏(4)巫术:巫术是灵魂观念的产物,原始社会的先民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感到无能为力幻想通过超自然的神的力量,来影响和控制客体。
长期流传的有以下四种:(1)模拟巫术【傩戏】(2)接触巫术【蛊】(3)诅咒巫术(4)占卜巫术2、丧葬习俗:(1)岩洞葬【云、贵、湘西】(2)悬棺葬【贵川】(3)土葬(4)套头葬【贵州独有,威宁、赫章、可乐大洞】3、取名方式:(1)彝族——顺推正连法(2)苗族——逆推反连法( 3)侗族——取鼓楼名4、原始艺术:(1)原始造型艺术(2)人体装饰(3)岩画5、神话以及诗歌(1)神话:神话的特点是自然物人格化,赋予他们以思想、感情和各种行为。
传统哲学与贵州文化-王阳明心学 求道 悟道 弘道的为圣使命
王阳明出生于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他出 生时,其祖母“梦天神抱-赤子,乘云而来”,其祖母因命其名为 “云”,乡人亦因命其诞生地址为“瑞云浓”。阳明出生虽有祥云, 然而只有体弱多病,至五岁还不会说话,此可谓其坎坷人生之第一 难。其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只及之,仁不能守,虽得之, 必失之”之意,改其名为“守仁”,令人惊奇的是,阳明随即说话 了。其少年时期聪明过人,12岁时随父华寓京师就塾师,既有为圣 之志。曾问塾师何为世间第一等事,塾师曰:“唯读书登第耳。” 阳明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和读书为圣贤耳”。阳明悟 道后曾引孙孟之言曰:先立夫其大者,而小者不能夺。阳明自幼系 先立为圣之大志,其余无关宏旨之小者终不能夺其志,以致其最终 能达成圣贤之境界。尔时阳明又喜欢骑射与书法。
阳明在词章方面的兴趣,延续了相当长一段时 间,一直到31岁(1502)才觉其非,慨叹 “因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其弟子王 滐亦具体记述了阳明思想的这次转变:
弘正间,京师倡为词章之学,李、何擅其宗, 先师更相倡和,既而弃去,社中人相与惜之。 先师笑曰:“使学如韩、柳,不过为文人;辞 如李、杜,不过为诗人,果有志与心性之学, 以颜、闵为期,非第一等德业乎?”就立论言, 亦颜一一从圆明窍中流出,盖天盖地,始为大 丈夫所为。傍人门户,比量揣拟,皆小枝也。
一 年 之 久 。 病 情 虽 有 好 转 , 但 未 完 全 治
修 炼 道 教 的 导 引 术 , 按 时 静 坐 , 前 够 达
第三个时期,从正德六年制嘉 靖七年,王阳明重40岁至57岁, 是他随处弘道,大讲心学,专 致良知,平定叛乱的中晚明时 期。王阳明生平求道悟道弘道 得以成功,此心充满光明,由 此死不足畏,死而所憾,死而 瞑目唉!
贵州历史文化.doc
贵州历史文化专题第一章贵州文化及其界定第一节贵州文化的定义及特点一、贵州文化的定义对于“贵州文化”这一概念,可以说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没有人提及,有人更是妄自菲薄地说,贵州根本没有自己的文化,因为贵州文化更多地反映出中原文化的特征。
自1995年,由贵州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组办的“贵州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贵州学术界才第一次把“贵州文化”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来探讨,这是一个破天荒的举措。
会上学者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起来共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有人认为从宏观上来讲贵州并没有形成一种单独的文化,“贵州文化”只不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局部反映而已。
二、有人认为贵州的种种文化现象,都是在中华文化这个母体上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任何时候都没有脱离过这个母体。
然而,从微观的角度,即从文化的地域差异来看,“贵州文化”这个概念,是可以成立的。
综上两种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一种观点,是从宏观的角度看待贵州文化,把贵州文化纳入到中华文化这个大范畴来审视,这种视角在于强调贵州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整体性特征,而忽略了贵州文化的个体特征;第二种观点在于强调贵州文化的个性特征,是将贵州文化作为地域性文化看待,将它与齐鲁文化、三秦文化、塞北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西域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滇文化一样看待。
认为这些区域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内逐渐形成的,由于历史、地理和民族的不同,天长日久,产生若干差异,显示出彼此不同的文化风貌,这就是地方特色。
因此认为可以给贵州文化下一个定义:即贵州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它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混杂的文化,其文化的主体是汉文化。
二、贵州文化的特点“贵州文化”的特点是什么?这是一个很不容易把握的问题。
对此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综于是。
因为“贵州文化”不具有典型性,它既不像中原文化那样具有典型的汉文化特征,也不像青藏文化那样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贵州省情 第五章第二节课件
(三)、贵州哲学社会科学现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哲学社会科学 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1.“十五”以前贵州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 一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纳入了各级领导机关的议事日程。1983年 2月,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立,召开规划会,部署全 省社科研究规划的实施。二是恢复和建立了省、市(粥、地)各级 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先后建立和恢复了省社会科学院、各级讲师团、 省文史研究馆和省委政策研究室、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 机构。三是初步形成门类基本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各主 要学科都开拓了广泛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批时代性、地 方性和民族性突出的有较高学术水平或实践价值的优秀成果。四是 学术交流日益广泛,学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贵州哲学社会科学 界走出贵州,走向全国和开展国际或地区间的合作,丰富了贵州深 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内容。
(二)、当代贵州自然科学与技术
1953—1955年,贵州开展了群众性的农业技术改革 运动。1955年,省综合农业试验站改建为农业综 合研究所,并新建了省工业综合研究所。1962年, 科技工作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 针,撤销了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县市以上科研 就够调整为44个。
(三)、贵州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现状 贵州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③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工业上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业 科技成果重点 推广计划项目,农业上科技部门主动与涉农部门共同组织、 协调、指 导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二、贵州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概况
(一)、历史上的贵州哲学社会科学 今贵州地域,有史籍可考的古代学术始于汉 代。以“牂牁名士”盛览和以经学著称的 尹 珍为代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 周边先进文化对今贵州的影响加深。隐唐时 代,儒 学思想和外来文化对今贵州的影响增 强,“士俗大变,渐染华风”。
从道光_思南府续志_看清代贵州妇女的贞节观(1)
第24卷第3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4 No.3 2006年5月JOURNAL OF G U I ZHOU UN I V ERSI TY(Social Sciences)May.2006从道光《思南府续志》看清代贵州妇女的贞节观谭德兴(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 要:本文对道光《思南府续志》中的贞女、节妇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这些贞女、节妇在守节过程中的内心世界,同时结合清代其他典籍分析道光《思南府续志》中贞女节妇守节行为的实质意义。
关键词:清代;道光;贵州;贞节观中图分类号:K2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06)03-0091-05妇女贞节观随封建王朝的更替而不断被强化。
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满清对妇女贞节观的强化更是达到高潮:“清制,礼部掌旌格孝妇、孝女、烈妇、烈女,守节、殉节、未婚守节,岁会而上,都数千人。
”(《清史稿》卷508)而随满清政权的逐渐衰落,对妇女贞节的控制又变得十分严酷。
到晚清时期,对妇女贞节的要求已经发展到宗教化的地步。
清代在强化妇女贞节观方面主要有三种措施,一是通过朝廷不断对贞女、节妇旌表门闾,设立贞节牌坊;二是各地纷纷设立所谓“全节堂”、“崇节堂”、“保节局”、“清节堂”、“立贞堂”、“贞节堂”之类的机构,专门用于组织接纳年龄在30岁以上立志坚守贞节的妇女;三是大量编撰女教书籍,如康熙十一年蓝鼎元编撰《女学》一书,其后有陈宏谟《教女遗规》、任启运《女教经传通纂》、乾隆十六年广东顺德李晚芳《女学言行录》以及王相母亲的《女范捷录》。
这些女教书籍均十分强调妇女贞节问题。
如《女范捷录》中的《贞烈篇》说:“忠臣不事两国,烈女不更二夫,故一与之醮,终身不移,男可从婚,女无再适。
”在这样的风潮下,贞女、节妇如雨后春笋般在清代各地涌现。
贵州妇女贞节观的发展在清代特别是晚清时期达到高潮。
道光《思南府续志》的记载便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贵州省情第六章 蓬勃发展的社会事业
• 新时期贵州教育的特点表现为: • 逐步确立教育的基础作用和战略地位。 1985年,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 “发展教育,开发智力,是振兴经济、兴 黔富民的根本大计。”1995年9月,中共贵 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正式作出《实施科教 兴黔战略的决定》,教育与科技一起摆到 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目标。 (二)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2011年,全省各级各类高等学校52所,其中本科 院校17所,专科院校3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20所, 独立学院8所,成人高等学校4所。 • (三)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稳 步提高。 • (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能力 明显增强。 • • • •
•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体制逐 步建立和完善。 • 贵州科技体制改革从直属科技系统入手, 逐步推向企业和农村,以运行机制为重点, 逐步延伸到组织结构和人事制度。经过改 革,形成了科研任务来源社会化、科技资 金投入多元化的新格局;科研机构从纯科 研、封闭型向集研究开发、中间试验、生 产经营一体化、多功能、开放型转变,科 技创新能力、科技实力得到增强;
• 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 工业上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业 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农业上科技 部门主动与涉农部门共同组织、协调、指 导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第三节 文化
•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 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 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 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 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第六章 蓬勃发展的社会事业 • 教学要求: • 1.了解贵州教育发展状况。 • 2.掌握贵州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发展概况。 • 3.掌握贵州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 4.重点掌握贵州各历史时期的突出文化及贵 州文化发展成就。 • 5.了解贵州卫生和体育事业状况。
贵州划时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孙应鳌
贵州划时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孙应鳌□王路平孙应鳌,字山甫,号淮海,贵州清平(今凯里市炉山镇)人,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卒于万历十二年(1584),是中国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是晚明黔中王门心学大师,是贵州建省以来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海内群以名臣大儒推之‛,‚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莫友芝:《文恭孙淮海先生应鳌传》,《黔诗纪略》卷五)嘉靖二十四年(1545),王阳明弟子徐樾任贵州提学副使,见孙应鳌而大奇之,孙应鳌遂以徐樾为师。
次年举乡试第一。
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进士,选庶吉士,改户部给事中。
以后先后任江西按察司佥事、陕西提学副使、四川右参政。
隆庆元年(1567)以佥都御史,抚郧阳(今湖北郧县),三年(1569)遭谤,遂辞官归里。
万历初年(1573)起任原官,次年升大理寺卿。
其后任户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掌国子监祭酒,起刑部右侍郎,直至晋南京工部尚书。
卒后赐祭葬,赠太子太保,谥文恭,学者称之为淮海先生。
孙应鳌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之冠,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晚号眲叟,贵州独山人,有‚西南臣儒‛之称)《黔诗纪略》卷八载明代著名心学家胡直(字正甫,号庐山,江西泰和人,官嘉靖间广西参政、广东按察使、万历间福建按察使)评论当时天下四贤云:‚宇内讲明正学,楚有黄安耿公,蜀有内江赵公,黔有清平孙公,吾豫章有南城罗公,皆贤人也。
‛说明当时孙应鳌讲明正学(心学)已与心学大家耿楚侗(名定向,字在伦,号楚侗,湖北黄安人)、赵大洲(名贞吉,字孟静,号大洲,四川内江人)、罗近溪(名汝芳,字惟德,号近溪,江西南城人)齐名,在海内颇负盛名,有‚孙子名满天下‛(胡直:《孙山甫督学文集序》)之誉。
孙应鳌一生著述宏富,其《淮海易谈》、《四书近语》、《督学文集》诸名著,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是时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隆庆六年至万历十年任首辅大学士,谥文忠)读了孙应鳌著述后,有《答中丞孙淮海书》云:‚辱惠佳刻,略读数种,皆入元造奥,含英咀华,且其议论不诡于圣人。
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
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众多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近代联合成一个共同体,就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结构,其中56个民族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多元”的方面;而56民族在历史上又有一个主体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结构“一体”的方面。
统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能够承担这个“主体文化”使命的,只能是儒教即儒家文化(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中国化的佛教,也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
但是由于只有儒教成为古代国家的意识形态,为此儒教在政治凝聚方面起主导的作用)。
儒教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是由于儒教对于构成中华民族共同要素的生存地域、血缘祖先、语言交流、文化性格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儒家的“夷夏观”和“一统观”规划了共同的生存环境。
地域问题对于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地域是共同血缘、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形成的基本前提。
儒家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地域环境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立夷夏之防”。
春秋时期,夷狄交侵,建夷夏之防以团结本族各诸侯国,抵御异族入侵,就成为一种时代的迫切的要求。
孔子指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即不允许利用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
在“华夷之辨”的标准中,孔子更注重礼义和习俗。
他将当时人们区分民族界限的宗教、语言、礼俗、服饰等等标志,概括为一个统一的文化标准:行周礼者为华夏,拒斥周礼者为夷狄。
正如唐朝韩愈在《原道》中所评论:“孔子作《春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之进于中国者,则中国之。
”这样的民族观对民族属性的判断不是种族的,而是文化的。
这样就使华夏民族的生活地域是一个文化的、开放的空间。
汉代儒生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其大一统思想,就是通过思想的统一,以达到政治的统一;通过军事的统一,以达到版图的统一;通过文化的统一,以达到天下的统一(李宗桂:《论董仲舒的思想方法》)。
《多彩贵州》ppt.九
②有171所“义教工程”农村初级 中学建成。 全省共计投入资金3.92亿元,建成“义 教工程”项目初级中学171所,有教学 用房、行政教学办公用房、学生宿舍和 食堂等。
在高等教育方面: ①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 全省共有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个、硕士学 位授权单位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个, 博士授权学科点8个、硕士授权学科点 210个。
(三)
文 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 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 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 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 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本节所述的文化,主要是文学艺术、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方面。
贵州文化构成形态复杂。包括了从 原始的部落遗存到民间自然崇拜和原始 宗教,从各民族文化体系的传承到其各 支系之间的千差万别,从中原文化到荆 楚文化、巴蜀文化、古越文化、滇文化 乃至儒、释、道、巫、傩等诸多文化事 象。 文化的多元并存、共同发展,形成 了贵州文化的主要特色。
不同所有制科技组织机构并存, 全社会办科技事业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工业企业正向技术开发、科技投入、 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体的方向发展,技 术创新机制正在建立;农村社会化科 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③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据省科 技厅统计,1980—2002年,全省取得的 科技成果达6106项,其中获奖成果3629 项,占成果总数的59.4%。获国家发明奖、 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的成果有46项, 这批成果涉及农业、林业、能源、机械、 电子、冶金、化工、地质、环境保护、 医药卫生、文化体育以及航空、航天、 激光、核技术等几十个领域。
⑤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明显提高。农业方面,通过实施农业 攻关计划和“星火计划”,选育了一 批动物、植物优良品种,农业综合配 套技术组装在大范围应用获得成功。 工业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已覆盖电子 与信息技术、光电一体化与机械、生 物技术与制药、新材料等产业。
浅谈书院在贵州的早期发展
衰落 。宋 廷 南渡 以后 , 理 学 中心 的南 移 、 印刷 技术 的
进步 以及 书院文 化 的积 累 , 为 南 宋 书 院 的发 展 带来 了宽松 环境 和 良好 机 遇 。尤 其是朱 熹 等一批 名师 大
方史料 的搜 集 和使 用 方 面 更 具有 其 得 天 独 厚 的优
张羽琼 : 浅 谈 书 院 在 贵 州 的 早 期 发展
础上 , 采择 史料 , 集 众稿 炉冶 而成 , 其 记载 应 为可信 。
因此 , 尽管 二 志书 的记 载 比较简 略 , 尚无其 他佐 证史
掘 的大量 宋墓 遗址 及 地 下 文 物 资料 , 说 明在 两 宋 时
期, 思、 播 地 区 的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已基 本 接 近 于 内
但 宋初 兴起 的书 院 , 由于各种 历史 原 因 , 不久 即走 向
志》 成 书于乾 隆六 年 , 共4 6卷 , 以 天文 、 地理 、 营建 、 食货 、 武备 、 秩官 、 人物 、 艺文八 志分统 7 4目 , 末 尾殿 以杂记 , 其所 记 较康 熙 志详 审 。主修 官 鄂 尔 泰 和 张 广泗均 为雍 正时期 贵州 改土 归流 的直接领 导 者和执
势 。书 中许 多记 载应 为贵州 大规模 改 土归流 以后新
儒 在 书院 的讲学 , 扩大 了书 院 的影 响 , 推动 书院走 向 鼎盛 。据苗 春德 教授统 计 , 两宋共 建 书院 5 4 6所 , 其
中北 宋 7 3所 , 南宋 4 7 3所 _ 1 J . 。南 宋 书 院数 量 之 多 ,
銮塘 书院 的建 立 年代 , 作 了明确 的记载 。
贵州古代地名蕴含的儒家教化理念研究
贵州古代地名蕴含的儒家教化理念研究张中奎【摘要】教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家移风易俗、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贵州地名中蕴含的儒家教化理念,在传统中国边疆省份中较具典型性。
古代贵州大大小小各种层次的地名之中均蕴含有教化特色的地名,包含有宣传中央王朝威名、祥瑞吉利、儒家忠孝仁义三大类地名。
【期刊名称】贵州社会科学【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关键词】儒家;地名;教化【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guizhou-social-sciences_thesis/0201212703066.html一、问题的由来教化是儒家所提倡的理念,它把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有形和无形两方面的手段综合起来运用,既有皇帝的宣谕,又有各级大小官员耳提面命的教诲和身体力行的示范,还有立功德碑、树牌坊、传播通俗读物《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多种形式和手段。
教化既注重向人们正面灌输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勇的大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明事达理,潜移默化,其效果要比单纯的学校教育更深刻、更牢固。
历代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把教化当作移风易俗、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礼记·经解》中说:“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
”[1]387西汉的董仲舒把教化形象地比喻为阻止洪水的堤防,“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2]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二十六因此,人们对历代中央王朝在边疆教化的手段的研究通常聚焦在推行儒学教育,建立书院、义学、学宫等,很少有学者专门注意到地名的命名亦包括历代中央王朝推行儒家教化理念的殷殷之意。
21513090_贵州自觉的历程:从地理空间自觉到人文价值自觉
21二○二○年第一期 总第期22贵州自觉的历程:从地理空间自觉到人文价值自觉□ 周之翔摘要:从明代地理空间意识的建构与自觉,到清代黔人修黔志的身份意识自觉,到清末民初黔人建黔学会的文化意识自觉,到当代提出“多彩贵州”的文化主体意识自觉,和近些年提出“贵州人文精神”的人文价值自觉,基于反思与觉醒的贵州意识历经六百余年,完成了一轮深刻的自我认识,为黔学学科建构提供了方法论:要运用人文学科的方法论和分析、解释工具,从贵州人文精神入手,回溯贵州的生活世界和思想世界,以服务于面向未来的贵州人,并致力于培养拥有未来的新贵州人。
关键词:黔学 贵州意识 贵州人文精神 学科建构 自觉作者周之翔,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贵州 贵阳 550002)。
置于长时段的贵州发展史来考察贵州人文精神的提出,a绝不可等闲视之,它其实是历经千年积淀与淬炼的贵州精神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运动和人们对这种精神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自然结果,是贵州人文价值自觉的标志。
这为黔学的学科建构指明了精神价值基座和思想文化内核,奠定了黔学学科建构的价值论和方法论基础。
我们知道,要探讨黔学和黔学的学科建构,首先要追溯贵州的思想文化历程,更要追溯这个思想历程中基于自我认识与觉醒的贵州意识的部分。
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人类文化与文明都是基于人类的自我觉醒,从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到部落、部落联盟、方国与国家意识的自觉与形成,由此才逐步展开了波澜壮阔的人类历史、人类文明史与人类思想文化和学术的历史。
可以说,反思与自觉是国家文明与各类地域性文化产生和形成的关键要素,也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从1852年贵州学政翁同书提出“黔学之兴,实自王文成始”,而创生“黔学”之名,b到20世纪80年代贵州学者再度提出“黔学”概念,c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贵州各类学术机构纷纷成立以“黔学”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可以说“黔学”本身已是一个具有160余年历史纵深的概念。
但毋庸讳言,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于“黔学”的本文为孔学堂2015年研究项目“孔学堂的智库功能及其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kxtyb 201501)阶段性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贵州儒学与文化
儒学研究的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以及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及其意义的学说。
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再到宋明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的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贵州少数民族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文化各具不同的民族特点,但贵州少数民族作为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成员,他们的文化无疑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础的儒家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儒家文化既是贵州少数民族进入封建社会后其历史发展的社会背景,又是其生存发展的选择压力.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政策,给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铸上了深深的印痕.
辉煌的贵州近代儒学文化推动社会变革,贵州有着诸多重大影响的贵州近代杰出人物,推动近代贵州儒学的发展,文化取得的辉煌成就。
正如谭教授所说:贵州经济不算发达,但贵州文化并不落后。
在经、史、子、集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的杰出人才还有张之洞、黄彭年、姚华、何应钦、曹顺华等,这些大家的存在,充分表明儒学在贵州的深远影响,同时也为贵州积淀了厚实的文化底蕴。
根据史料统计,清道光至光绪年间,贵州进士313人,举人1781人,其中包括状元赵以炯、夏同龢。
人才辈出使贵州在儒学方面,硕果累累。
贵州的易学研究著作颇丰,清朝39部《易》学著作,大部分为清代贵州名贤萧光远所著,毕生致力于研究《易经》,造诣颇高,历时16年,撰成《周易属辞》、《周易通例》、《周易通说》,计19卷10万言,全部入《续修四库全书》。
贵州不乏近代教育的先行者,更有政治改革的先驱者。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出生在贵阳,兴义求学长大,毛泽东主席给予了“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的极高评价。
教育方面,张之洞创办了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
儒家文化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是儒家文化浸润与影响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吸收融合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思想,丰富和充实其文化内涵的过程。
近代贵州对儒学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文化符号,代表着贵州文化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值得后人了解和研究。
儒家思想及其价值是世界人类文化一颗璀璨的珍珠,不仅仅是对于过去,甚至于对于未来都是重要的精神财富。
姓名:黄瑞嘉
专业:12国际商务
学号:201222010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