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式建筑做法

合集下载

明清建筑史

明清建筑史

明清家具
架子床 四角立柱,顶部加盖,俗称“承尘”,顶盖四周装倒挂 楣板和倒挂牙子,床板后面和左右两面设围子,前面无 围子,是供人上下的地方。
拔步床 也称八步床,是一种高级卧具。其特点 是下有一个木平台,伸出床沿二三尺, 平台四角立柱,并镶木围栏,使床前形 成一个小廊子。
桌案
明式高桌有方桌、长方桌、圆桌、多边桌和组拼桌等多种形式。 矮桌高度在300mm上下,包括炕桌 炕几、榻几、和榻桌。桌几 之分 主要在与承面之宽窄,习惯上,将面窄者称几,将面宽者 称桌。 案的特征是面板均成长方形,甚至长条形。案足部在案面的四角, 而是从两端向内缩进一定的距离。
民居建筑
北京四合院作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它院 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 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闭
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
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 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 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 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 造景。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
雕饰
雕饰用于外檐者多,用于内檐者较 少。 在室内,砖雕、石雕主要用于神 坛的须弥座和柱础。明清石雕柱础 式样丰富,远远超出宋《营造法式 》的规定。 明清木雕题材多样,技法纯熟, 在室内已经成为分隔空间、文化环 境不可缺少的要素。木雕技法与石 雕相似,也有线刻、阳活(浮雕)、 大挖(透雕)等多种。 室内木雕主要用于隔扇、罩和梁 柱上。隔扇的木雕多在裙板和绦环 板。隔心上的长、圆卡子花也属于 木雕件。藻井是木雕与斗拱、木作 的结合,雕刻题材多为龙云等。
故宫
故宫主要建筑全部 位于轴线,次要建筑 则配置于两侧。作为 整个体系重点的太和 殿、中和殿、保和殿 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 其中以太和殿尺度最 大,用材最精,凸现 了尊贵的地位。它是 统治者举行重大仪式 (如皇帝登基、诞辰、 出兵征伐及春节庆典) 的地方。

斗口

斗口

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中国清代官式建筑设计中的基本模数,又称“口数”或“口份”,见于清工部《工程做法》。

斗口原指斗栱(清式平身科)的坐斗中承托昂、翘的卯口,卯口的宽度一般就是栱材方料的宽度。

清代以斗口尺度作为设计的基本模数,因此斗口成为模数单位量。

此种设计方法被称为“斗口制”。

特点清代“足材”为材厚二倍,斗栱每拽架(每跳)为三斗口,每踩高为二斗口,全为整数。

斗口值为宋制材份中份值的十倍,计算简便。

清制的斗口从六寸到一寸共分十一个等级,级差均为半寸。

不过一至四等的大型斗口尚未见实物,十等和十一等的小型斗口仅见于牌楼和琉璃门。

常用的斗口为六至八等(三寸半至二寸半斗口)。

用材普遍缩小,是清代斗栱的特点。

重要指标房屋的步架和进深紧密相关,又是建筑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在清代建筑设计中首先明确檩数(如清工部《工程做法》中对几檩庑殿顶或歇山顶的规定),根据步架定椽径(椽径为1.5斗口)和柱径(椽柱径为6斗),求出斗口,则其他尺度都可依此推算。

面阔尺度可按斗栱的攒当计,清代一般殿阁的明间斗栱为六攒,翘昂斗栱每攒间距11斗口,于是明间面阔即为7×11斗口=77斗口(一斗二升交麻叶和一斗三升的攒当为 8斗口)。

次间斗栱依次递减。

进深按通面阔的 5/8,并核正攒当,定出确切尺度。

在房屋高度方面,檐柱高为60斗口(或从地面至蚂蚱头下皮为70斗口),于是檐部尺寸即可确定。

再按举架坡度定出侧样,梁架部位均有依据。

至于每个构件的尺寸,小至升斗,大至梁枋,均按口份确定。

有些构件虽然以柱径计算(如柱顶厚为一个柱径,古镜高为1/5柱径,上槛为1/2柱径等),由于檐柱径为 6斗口,金柱径为6.6斗口,实际上一切尺度均与斗口尺寸有比例的关系。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砖构地面(非地下)建筑,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

嵩岳寺塔是砖砌密檐式塔。

塔身建于朴素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装饰精美,下段素平无饰。

塔内砌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面为十二边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为八角形。

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

2.唐长安城是唐朝的都城,城址在今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

唐代建立后,继续以隋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的格局。

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

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

布局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很大,东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14条,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坊,实数108坊。

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特点:(1)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2)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更为规整。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3.佛光寺大殿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

属殿堂型构架。

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

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

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

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

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

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

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

清式古建筑木作名词

清式古建筑木作名词

清式古建筑木作名词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次间: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

如有屡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

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

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柱高: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

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

在带斗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拱及平板枋之高。

柱径:柱子根部的直径〔假设为方柱那么指柱根部的看面尺寸〕。

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相外挑出的水平长度。

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局部组成。

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局部〕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局部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局部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

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

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斗口: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

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根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

硬山建筑: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悬山建筑: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

悬山又称挑山。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歇山建筑: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

中国建筑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建筑史试题与答案

一、画出下列各图:(每题5分,共10分)(1)南禅寺大殿正立面图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第57页图5.3.2(2)清式六架卷棚与七架前后廊木构架剖面示意图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279页图9-2二、解释下列名词:(每题5分,共30分)(1)叉柱造将多层木建筑的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檐柱斗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

(2)平坐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

(3)北京四合院是庭院式住宅的最典型布局;主要单体多“一明两暗”,核心庭院均“一正两厢”加垂花门或过厅;可纵向增“进”、横向增“路”以扩大规#唤ㄖ目占涞燃吨刃蚍从沉朔饨桌碇刃虿⒛苈惆簿庸δ埽槐硐至搜险⒍俗⒛亍⒑托持馈?lt;/FONT>(4)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加工较精细。

宋代明栿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5)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6)拙政园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197-199页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两步架的梁,宋称(乳栿),清称(双步梁)。

(2)塔与楼阁平坐下之屋檐,称为(腰檐)。

(3)在清式建筑做法中,1椽径等于(1.5)斗口。

(4)晋祠圣母殿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歇山)。

(5)清式石栏干是先在台基或地面上置(地栿),再在上面立(栏板)、(望柱)和(柱头)。

(6)宋代歇山建筑有两种称谓:在殿阁称(九脊顶),非殿阁称(厦两头)。

(7)清称为翘,宋称为(华栱)。

清称为XXXXX斗,宋称为(交互斗)。

(8)《园冶》的作者是(明)代的(计成)。

四、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1)概述宋代材份制与清代斗口制的异同。

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261、282页。

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第111、174页。

(2)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第58-59页。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一《营造法式》我国关于营造之术书极少,宋清两朝,各刊官书一部,为研究我国建筑技术方面极重要资料。

以下本篇所有术语及比较研究之标准,胥以此两书为准绳焉。

《营造法式》,宋李诫著。

诫,徽宗朝将作少监也。

全书三十四卷,其中关于样式制度者,有壕寨制度,说基础城寨等作法;石作制度,说石作之结构与雕饰;大木作制度,说木构架方法,柱、梁、枋、额、斗拱、椽、榑等;小木作制度,说门、窗、隔扇、藻井,乃至佛龛、道帐之形制;瓦作制度,说用瓦及瓦饰之法;彩画作制度,说各级各色彩画。

此外尚有估工算料等方法。

最后更附以壕寨、石作、大木、小木、彩画、雕作等图样焉。

书初刊于崇宁二年(公元1103 年),八百余年来,名词改变,样式演变,加之士大夫之蔑视匠术,故其书已几无法解读。

民国十八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十余年来,从事于是书之研究,先自清代术书着手,加以实物之发展与研究,其书始渐可读。

大木作制度为全书最重要部分,其中要点可归纳为下列诸项一、材契材有二义:(一)指建筑物所用某标准大小之木材而言,即斗拱上之拱,及所有与拱同广厚之木材是也。

材之大小共分八等,视建筑物之大小等第,而定其用材之等第。

(二)一种度量单位:“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

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

两材之间,以斗垫托其空隙,其空隙距离为六分,称为栔。

凡高一材一栔(即高二十一分)之材,谓之足材。

宋式建筑各部间之比例,皆以其所用材之材栔分为度量标准校注。

二、斗与拱斗拱由若干斗与拱垒叠而成,总称铺作。

在柱头上者称“柱头铺作”,在柱与柱之间者称“补间铺作”,在角柱之上者称“转角铺作”。

铺作中构材虽有斗,拱,昂三类,而斗又有四种,拱有五种,但在结构上,其最重要者为集中全铺作重量之栌斗,及由栌斗向前后出跳之华拱。

华拱之上,或更用向下斜垂之昂,亦为出跳之主要构材,其出跳之数目自一跳至五跳不等。

明清建筑构造

明清建筑构造

二· 斗栱
· 斗拱是装饰件,斗口是官式建筑的基本模度, 常以斗口作为下料标准衡量单位.称为斗口模 数制。
【问题1 】 斗口是什么单位?
P282表述对不对? 【问题2】 斗口与材的关系? ·斗拱尺度变得纤细小巧,瓒数增多
宋式
柱头铺作 转角铺作 补间铺作 华拱 泥道拱 令拱 慢拱 瓜子拱 昂 栌斗 耍头 交互斗 出跳 角昂 由昂 宝瓶 散斗 铺作数 = 跳数+3

3· 柱顶石

· 长宽为柱径的2倍,
厚度等于柱径
· 鼓镜高1/5柱径
柱顶石与鼓镜
五· 彩画 1· 清式彩画种类:
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2· 和玺彩画
· 为彩画的最高等级,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
· 特征: ①纹饰以龙为主,箍(谷)头处有坐龙盒子; ②色彩:蓝绿底色相间,衬金色纹饰
3· 旋子彩画 · 仅次于和玺彩画,数量最多 · 特征: ①纹饰:有旋子,即带卷涡的花瓣; ②色彩:依用金比例,分为7等
4· 苏式彩画
· 等级最低,一般用于园林、住宅;
· 特征:
பைடு நூலகம்
① 纹饰:枋心常绘山水风景、戏文、博古器物;
②色彩:基本上不用金

此外,徽州明代建筑中,还保留着元代彩画
六· 山墙 · 马头墙 类型: ①依形象分类: 五山屏风、三山屏风、七山屏风等 ②依构造分类: 坐吻式、 印斗式(挑斗、坐斗)、 鹊尾式
清式
柱头科 角科 平身科 翘 正心瓜拱 厢拱 万拱 瓜拱 昂 坐斗 蚂蚱头 十八斗 出踩 角昂 由昂 宝瓶 三才升 蹓金斗拱 踩数:出1跳为3踩;2跳为5踩;出3跳为7 踩 ……
拱头昂嘴作法
① 麻叶头作法: “三弯九转” ——中心以外的3层 弧线称3弯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黄河流域上游利用黄土挖出横穴做居室,称之窑洞;东北和西南大森林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2.木架建筑优势:a.取材方便;b.适应性强;c.有较强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a.木材越来越稀少;b.木架结构易遭火灾;c.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消耗量大。

3.我国木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成为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上再用木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的南方地区。

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结构多用与北方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

4.(识图会画)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形式: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区别卷棚)、重檐。

5.工官是城市建造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

自周至汉,国家的最高工官称为“司空”。

隋代宇文恺------大兴城的规划;宋代李诫-----编修《营造法式》;明代蒯祥、徐杲-----明故宫。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推测,巢居是古代原始居住方式。

2.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的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

(干阑式)3.中U哦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建平县。

4.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5.西周代表性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是一座相当严谨的四合院式建筑,有两进院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6.春秋开始用转的历史。

7.石建筑------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石阙。

第九章清式建筑做法

第九章清式建筑做法
3、角梁 水戗发戗与嫩戗发戗
檐角起翘:南北方的作法不同; ⒈北方以官式建筑为主,檐角起 翘不大,平稳庄重;
⒉南方建筑檐角起翘大,轻盈灵 巧,形如飞翅。
挑尖梁
21
9.1 大木作
22
9.1 大木作
檩(桁)、椽 1、以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有斗栱之大木用桁,无斗栱 之大木用檩。
23
9.1 大木作
彩画 清式彩画,与宋式明显不同处是,游廊仍用绿柱,建筑中
2
9.1 大木作
二、建筑主要尺寸的决定 1、建筑平面 大式建筑首先根据建筑的类型来选择斗栱的大小(依斗口宽窄
分十一等)和出跳的多少。由于每攒斗栱宽度(即两攒斗栱中至 中的距离)为十一斗口,斗栱挑出每跳为三斗口,所以可以计算 出建筑的各间面阔和断面进深。
十一斗口
三斗口3
9.1 大木作
一等斗口
二等斗口 三等斗口
庑殿(四阿)建筑 处理屋顶的一种特 殊方法。由于立面 需要将正脊向两端 推出,从而四条垂 脊由45度斜直线变 为柔和的曲线,并 使屋顶正面和山面 的 坡度步架距离都 不一样长
X
X/10
X
X/10
X
X
X XX X
原脊檩
10
9.1 大木作
歇山收山
确定歇山建筑山面山花板位置 的法则称-“收山法”。
清官式建筑“收山法”规定, 歇山建筑由山面正心桁轴心向内 收一桁径,定为山花板外皮位置。
三、各构件的权衡 各构件的权衡尺度的作用:确定建筑空间比例关系协调,确保
大木架和木构件承重合理。
16
9.1 大木作
17
9.1 大木作
厢栱
昂 十八斗 翘
槽升子
厢栱 正心万栱
正心瓜栱

(整理)002-中国古建筑形式.

(整理)002-中国古建筑形式.

明、清古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我们常见到的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形式。

在这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中,庑殿又有单檐庑殿、重檐庑殿;歇山有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悬山,常见者既有一层,也有两层楼房;攒尖建筑则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单檐、重檐、多层檐等多种形式。

一、清代建筑的通则通则(又称通例),是确定建筑各部们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法则。

这些法则规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间的大的比例关系和尺度关系。

它是使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持统一风格的很关键很重要的原则。

清式建筑的通则主要涉及以下各方面:面宽与进深,柱高与往径,面宽与柱高,收分与侧脚,上出与下出,步架与举架,台明高度,歇山收山,庑殿推山,建筑物各部构件的权衡比例关系。

1、面宽与进深中国古建筑的平面以长方形为最普遍,一座长方形建筑,在平面上都有两种尺度,即它的宽与深。

其中长边为宽,短边为深。

如一栋三间北房,它的东西方向为宽,南北方向为深。

单体建筑又是由最基本的单元“间”组成的。

每四棵柱子围成一间,一间的宽为“面宽”,又称“面阔”,深为“进深”。

若干个单间面宽之和组成一栋建筑的总面宽,称为“通面宽”;若干个单间的进深则组成一座单体建筑的通进深。

古建筑面宽(指明间面宽)的确定要考过虑到许多方面的国素,即要考虑实际需要(即所谓适用的原则),又要考虑实际可能(如木材长短、径寸等因素),并要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

在古代,明间面宽的确定还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在考虑面宽时,必须使用门口尺寸符合门尺上“官”“禄”“财”“义”等吉字的尺寸。

次间面宽酌减,一般为明间的8/10,或按实际需要确定。

2、柱高与柱径古建筑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宽也有一定比例。

小式建筑,如长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宽与柱高的比例为10:8,即通常所谓面宽一丈,柱高八尺。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凡檐柱以面阔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应为百分之七)定径寸。

古建筑木构架二(卯榫技术)

古建筑木构架二(卯榫技术)

(2)先确定面宽:事先确定单间的面宽,或 确定通面宽和单间数,反求斗口的大小。 如面宽5米(15尺)明间取4攒斗拱数(加 一柱头科斗拱共五攒),确定斗口大小。 计算方法: 15尺/5攒=3尺/每攒;3尺/11份≈2.7寸 此 情况取斗口尺寸为3寸或2.5寸,由于斗拱攒 当不是斗口的整11倍数,可调整横拱子的长 度(与则列中规定的6.2斗口、7.2斗口、9.2 斗口略有出入)。仿古新建筑可以用厘米计 算(清代营造尺寸1尺=32厘米),但要考虑 现有木材料的规格,以防用料浪费。
面 阔 与 进 深 平 面 示 意 图
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多个单间面 宽之和)。 通进深:建筑物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多 个单间进深之和)。 (一)面宽的确定 1、大式斗拱建筑面宽的确定 通常用两种方法: (1)按斗拱攒数定面宽:每攒档斗拱尺寸取十一 份斗口数。如斗口取二寸五,每攒斗拱尺寸为二 尺七寸五分。 面宽=斗拱攒数×平身科每攒档斗拱尺寸+2×0.5 柱头科每攒斗拱尺寸 明间取偶数斗拱(即空当坐中),次间收一攒 斗拱(或为明间的8/10),梢间同次间或再收一 攒斗拱。
2、小式建筑面宽确定:考虑使用功能和材 料尺度,面宽尺寸不能大于大式建筑。 (二)进深的确定 首先考虑使用功能,其次考虑用材合理, 还要考虑空间比例适当。进深的确定也分 为大式和小式建筑。 大式斗拱建筑按面宽的两种方法确定进深, 庑殿、歇山山面通进深取二至三间房进深 不等。 小式建筑常取五檩四步架进深尺度,七檩 梁架常通过设前后廊解决进深问题。
(二)下出:即台明出沿,由檐柱中心延出至 台明外沿边的长度称下出。 小式建筑:下出取4/5上檐出或檐柱径的2.4 倍;台明高取柱高的1/5或2倍柱径。 大式建筑:下出取上檐出3/4。台明高取挑 尖梁下皮至台明上皮高的1/4。 (三)回水:下出小于上出,二者之间的差叫 回水。

从《营造法式》到《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屋面坡度设计方法比较

从《营造法式》到《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屋面坡度设计方法比较
1. 宋《营造法式》卷第五大木作制度二的“举 折”法
举折的制度,先以尺为丈,以寸为尺,以分为 寸,以厘为分,以毫为厘,侧画出所建之屋在平正 壁上,定其举之峻慢,折之园和,然后就可推算出 屋内梁柱的高低,卯眼的尺寸。今俗谓之定侧样, 也就是点草架。
举屋的方法:如殿阁楼台,先量前后橑檐方心 的中心距离,分为三分,若余屋柱梁作,或不出跳, 则用前后檐柱心。从橑檐方背至脊槫背,举起一分, 如屋深三丈,即举起一丈;如筒瓦厅堂,即四分中 举起一分。又通以四分所得丈尺,每一尺加八分; 若筒瓦廊屋及板瓦厅堂,每一尺加五分;或板瓦廊 屋之类,每一尺加三分。若两椽屋不加。
[Keywords] model, rule, roof slope, lift off, set
引言 中国古建筑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曲线形屋
面,四角翘起。与中国不同,西方传统的坡屋顶就 是直线形屋面,四角不翘起。中国为什么会做成曲 线形屋面,关于这一点很多学者们有过很多研究, 观点不一。关于中国古建筑的曲线形坡屋面,笔者 有如下观点。一是美观,在远处看来曲线要比直线 给人的视觉效果要好,曲线更容易与自然界相融合, 这也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二是采光的需 要,因为中国的古建筑进深比较大,出檐也较大, 中国古代的采光完全靠自然光,如果按照脊檩到橑 檐枋的斜线角度做成直线,由于出檐的遮挡,会使 屋内的光线非常的暗,故而檐椽的倾斜角度要小, 尽量水平,这样就造成了屋顶的曲线形坡屋面;三 是结构的需要,由于屋顶要做成坡屋面,但是坡度 还不能太大,因为屋面要盖瓦,瓦有筒瓦和板瓦, 如果屋面是斜直线瓦容易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 而屋面是曲线,瓦平面与屋顶斜线不平行就形成了 折线,这样上面瓦就能压着下面瓦,给向下滑动的
举架:所谓举架,指木构架相邻两檩中—— 中 的垂直距离(举高)除以对应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 清代建筑常用举架有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 等,表示举高与步架之比为 0.5、0.65、0.75、0.9 等等。清式做法的檐步(或廊步),一般定为五举, 称为“五举拿头”, 飞椽则为三五举。大式建筑最 上一举往往在九举之上,还加平水,但一般不超过 十举。

清代斗口制

清代斗口制
11斗口
(二)抬梁式构架的梁架形式
明清时期,用于大式建筑的木构架主要是抬梁式和穿 斗式两种。抬梁式使用最广,全部官式建筑都使用抬梁式 构架,北方民间木构建筑基本也都是抬梁式。穿斗式主要 用于南方民居,南方地区的大型寺观和重要建筑仍然用抬 梁式。
新知识 步架
清式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 称为"步架"。
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 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 (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 具体做法:山面向内收进一檩径 定作山花板的外皮。
卷棚顶: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为双坡屋顶,两坡 相交处由瓦垄直接卷过屋面成弧形的曲面。
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 有明显的正脊,具有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卷棚 顶形式活泼美观,一般用于园林的亭台、廊榭及小型建 筑上。
勾连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屋顶前后檐相连,连成一个屋顶。
大 式 无 斗 拱
大 式 有 斗 拱
(二) 大木 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的区别:
1、间架:大式建筑可用9间11架,特例用到11间13架,小式不 得超过5间7架; 2、出廊:大式可用各种出廊,小式不可用周围廊; 3、屋顶:大式可用各种屋顶形制和琉璃瓦件,小式只能用硬山、 悬山及其卷棚做法; 4、大木构件:大式分为带斗拱的大式和不带斗拱的大式两类,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5、梁架构件:大式增加了飞椽、扶脊木、角背、随梁枋等构件, 小式不许用。在节点做法上,大小式也有复杂构造和简易构造 的区别。
台基分类: 1、普通台基:有角柱石、阶条石、台明高2 /10——3 /20柱 高,明间设踏跺、垂带。
垂带踏跺
如意踏跺
台基分类: 2、须弥座: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演 变而来,最早见于北魏石窟,造型简单;隋唐使用渐多,成为 宫殿、寺观等高级建筑专用的基座,造型逐渐复杂华丽。

古建筑讲解

古建筑讲解

示意图梁架内部的结合点,称为结点。

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3、丁华抹颏栱,颏kē,脸的最下部分;下巴。

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

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

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沓。

5、叉手,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

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

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

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木沓ta,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

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8、平梁,宋式建筑称谓,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

明清称三架梁。

9、驼峰,驼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

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

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

半驼峰比较少见,仅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上使用了半驼峰。

10、四椽栿,宋代称谓,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四架椽。

两槫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一椽,四椽栿就是长四椽的梁,即五檩之间距离的梁。

清称五架梁。

11、托脚,托脚是支撑平槫的构件。

唐至元代使用较多,明清时期已极少用。

12、搭牵,又称剳牵,zhā,长一椽的梁。

明清称抱头梁。

13、乳栿,长两椽的梁。

14、柱,是建筑物中垂直的主结构件,承托其上方构件的重量。

15、顺栿串,在最下一梁之下安于两柱之间与梁平行的枋,称顺栿串(跨空随梁枋),明清时又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清式营造则例

清式营造则例

清式营造则例《清式营造则例》此书为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工具书,由林徽因和梁思成共同撰写。

该书第一章“绪论”由林徽因执笔撰写。

此书于1934年由中国营造学社出版。

一中国建筑为东方独立系统,数千年来,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

虽然在思想及生活上,中国曾多次受外来异族的影响,发生多少变异,而中国建筑直至成熟繁衍的后代,竟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原始面目,形成一个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建筑系统。

故这统系建筑的特征,足以加以注意的,显然不单是其特殊的形式,而是产生这特殊形式的基本结构方法,和这结构法在这数千年中单纯顺序的演进。

所谓原始面目,即是我国所有建筑,由民舍以至宫殿,均由若干单个独立的建筑物集合而成;而这单个建筑物,由最古代简陋的胎形,到最近代穷奢极巧的殿宇,均始终保留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梁或木造部分,及屋顶部分。

在外形上,三者之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他系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

但在技艺上,经过最艰巨的努力,最繁复的演变,登峰造极,在科学美学两层条件下最成功的,却是支承那屋顶的柱梁部分,也就是那全部木造的骨架。

这全部木造的结构法,也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关键所在。

中国木造结构方法,最主要的就在构架之应用。

北方有句通行的谚语,“墙倒房不塌”,正是这结构原则的一种表征。

其用法则在构屋程序中,先用木材构成架子作为骨干,然后加上墙壁,如皮肉之附在骨上,负重部分全赖木架;毫不借重墙壁;所有门窗装修部分绝不受限制,可尽量充满木架下空隙,墙壁部分则可无限制的减少。

这种结构法与欧洲古典派建筑的结构法,在演变的程序上,互异其倾向。

中国木构正统一贯享了三千多年的寿命,仍还健在。

希腊古代木构建筑则在纪元前十几世纪,已被石取代,由构架变成垒石,支重部分完全倚赖“荷重墙”。

墙既荷重,墙上开辟门窗处,因能减损荷重力量,遂受极大限制;门窗与墙在同建筑中乃成冲突原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寸,每0.5寸为一级。
三、各构件的权衡 各构件的权衡尺度的作用:确定建筑空间比例关系协调,确保
大木架和木构件承重合理。
9.1 大木作
厢栱
昂 十八斗 翘
槽升子
厢栱 正心万栱
正心瓜栱
坐斗
清代斗栱名称
1、大梁
其名称依梁上所承之 檩数定。如承九檩,称九 架梁;承七檩,称七架梁, 如此类推。
长度为其上总步架长 的和再加上二个檩径。 断面、宽比按清工部 《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为10:8。
侧脚 ——尺寸与收分基本相同
(四)上出、下出(出水、回水)
上出: 以檐檩中至飞椽外 皮的水平距离为出 檐尺寸——小式
下出: 台明由檐柱中向外 延展出的部分 回水: 上出与下出之间的 尺度差
(五)步架、举架 x xx x
(六)歇山收山法则 大式建筑:由山面正心桁中向内侧收一檩径,
确定山花板外皮位置
分类 金琢墨石碾玉 烟琢墨石碾玉 金线大点金 墨线大点金 金线小点金 墨线小点金 雅伍墨
金琢墨石碾玉 ——轮廓线用金,花心与菱地点金,花瓣蓝绿色退晕 ——花瓣线条用墨线——烟琢墨石碾玉
金线大点金
——线条用金,花心与菱地点金,花瓣不起晕 ——仅线条与花心用金——金线小点金 ——线条用墨——墨线大点金(墨线小点金)
(三)庑殿建筑基本构造
推山法 “除檐步方角不推, 自金步至脊步,每步 递减一层。”
顺梁——顺面阔 方向的梁 趴梁
交金瓜柱(交金 墩)
角梁 由戗
太平梁 雷公柱
(四)歇山建筑基本构造 踩步金
(四)歇山建筑基本构造 踩步金 草架柱 穿(横穿) 踏脚木
(四)歇山建筑基本构造
收山:
由山面檐檩檩中向 内收一檩径,为山 花板外皮位置。
作用:
彩画作
防侵蚀、防虫蛀 矿物颜料有很强的覆盖力、隔绝性。 矿物颜料中的石青、石绿是铜的化合物,有毒。明 清时的仓库、书库有采用“雄黄玉”彩画,雄黄剧 毒,可防蛀。
美化
辨等级
明清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彩画作
箍头
藻头
枋心
和玺彩画:
彩画作
彩画作
旋子彩画:
——藻头内使用带卷涡纹的花样(旋子)
如带斗栱,按正心 檩檩中向内一檩径 。
一、台基 二、踏步 三、栏杆 四、墙垣 五、屋面瓦作
石作与瓦作
一、台基
二、踏步
三、栏杆
四、墙垣
——山墙、檐墙
硬山山墙—— 下碱、上身、山尖
硬山山墙 ——山墙、檐墙
硬山墀头
檐墙
——签尖 ——封护檐
五、屋面瓦作
——小瓦、筒板瓦 小瓦(蝴蝶瓦)
硬山山墙—— 下碱、上身、山尖
雅伍墨 ——不用金,不起晕。
苏式彩画
参考书目
《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冯建逵,天津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马炳坚,科学出版社 《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刘大可 《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
复习题:
作业
1、清代彩画的等级分类
2、旋子彩画的构图形式
太和殿梁架示意图
2. 梁
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 端或其他梁枋上.依部位有大梁、抱头梁 等
大梁(大柁):大小、长 短常依梁上所承的檩数为 准,如承九檩为九架梁, 依此类推。
抱头梁(挑尖梁)
3. 檩(桁)
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有斗栱之大木用桁,
9.1 大木作
2、抱头梁 用于无斗拱建筑廊间,
承接檐檩之梁。梁长为廊步 加二檩径,梁高与梁宽分别 为檐柱径的1.5倍和1.2倍。
抱头梁
大式有斗栱的称挑尖梁,长度为 廊步加正心檩至挑檐檩间距离, 再加挑檐檩至梁尖的六斗口和梁 尾插入金柱的榫长。
3、角梁 水戗发戗与嫩戗发戗
檐角起翘:南北方的作法不同;
小式建筑:由山面檐檩中向内侧收一檩径, 确定山花板外皮位置
(七)庑殿推山法则
9.1 大木作
斗栱
一、清代建筑的模数 中国古建筑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古代建筑师和工匠研究编
制了独具特设的中国古建筑风格和建筑模数。 模数分为两种:大式斗拱建筑以斗口为模数。
小式建筑以柱径为模数。
二、清代的建筑用材等级 大式斗拱建筑,以斗口为模数,分为十一个等级,从1寸到6
(二)柱高与柱径
七檩或六檩小式建筑 ——明间面阔:柱高=10:8
柱高:柱径=11:1
带斗栱的大式建筑 ——檐柱柱高为70斗口(包括平板枋和斗栱)
檐柱柱径为6斗口(约1/10柱高)
(三)收分、侧脚
收分——圆柱子上下端直径不相等,根部最粗,顶部最细 小式建筑:1/100柱高 大式建筑:7/1000柱高
第一层次交融:正贴式、边 贴式分别用两种构架
第二层次交融:在穿斗式正贴中,渗 入局部抬梁做法
1. 柱
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 基础。根据部位可以分为檐柱、中柱、金柱、山 柱、角柱等等。
角柱
檐柱:前后檐处除 了角柱以外的柱 子
中柱:处于脊下的 柱子
金柱:其余的称金 柱
山柱
童柱(瓜柱):没 有落地的柱子
⒈北方以官式建筑为主,檐角起 翘不大,平稳庄重;
⒉南方建筑檐角起翘大,轻盈灵 巧,形如飞翅。
挑尖梁
9.1 大木作
9.1 大木作
檩(桁)、椽
1、以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有斗栱之大木用桁,无斗栱 之大木用檩。
二、常见古建筑的构造方式
硬山建筑的基本构造 悬山建筑的基本构造 庑殿建筑的基本构造 歇山建筑的基本构造
无斗栱之大木用檩 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致:檐檩、金檩 卷棚檩为双数 宋称:梁—栿
檩—槫
4. 枋
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有额枋、随梁枋、穿叉枋、平板枋等 进深方向:随梁枋、穿叉枋 面阔方向:如图所示
清式建筑做法
一、大木作 二、石作与瓦作 三、小木作 四、彩画作
——大式、小式
大木作
有斗栱——以斗口为模数 无斗栱——以檐柱直径为计量单位

3. 二者的互补机制
1) 适用范围的互补机制 2) 单体建筑构架的互补并用
1) 适用范围的互补机制
抬梁式:主要适用于官式建筑,适合作为 宫殿、坛庙、陵 寝、苑囿、衙署、大型 寺观、大型宅第等建筑类型,以及北方地 区厚墙厚顶的民间建筑的构架 穿斗式:主要适用于南方的民间建筑以及 一些小型寺庙
2) 单体建筑构架的互补并用
穿斗式构架的优点
1) 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 2) 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 3) 简化了屋面用料 4) 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 5) 增加构架的空间整体性 6) 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
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
穿斗式构架的局限性
1) 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 2) 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难以适应厚重的荷
9.1 大木作
一、概说
大木作——这是我国木构架的主要承重部分,由柱、梁、枋、
檩、斗栱等组成。清式大木做法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类。
大木小式——建筑用于上述建筑的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面
阔3间至5间,通进深不多于7檩,大梁以5架为限。只用单檐悬 山和硬山及以下屋顶,不用琉璃瓦和斗拱。建筑尺度依明间面 阔及檐柱径为标准。
五、屋面瓦作
——小瓦、筒板瓦 筒板瓦——陶质、琉璃
硬山山墙—— 下碱、上身、山尖
小木作
• 大门 • 最常见的是板门。 • 由于结构和构造上的需要,门扇周围需用
横槛及抱框。在门洞过大的情况下,还要 在抱框内增加中槛及门框。
• 支摘窗
• 亦称和合窗,即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 摘下之窗。其内亦有一层,上下均固定, 但上部可依天气变化用纱、用纸糊饰,下 部安装玻璃,以利室内采光。外层窗心多 用灯笼锦、步步锦格心。故宫内支摘窗多 用于内廷居住建筑及配房、值房等。
第九章 清式建筑做法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1. 抬梁式构架 2. 穿斗式构架 3. 二者的互补机制
1. 抬梁式构架(叠梁式)
• 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 • 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 • 特点: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要
求比较高 • 常见的几种形式
抬梁式
梁 柱
抬梁式构架的各个构件名称
(一)、硬山建筑基本构造
——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 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
常见形式(参考p279)
五檩无廊硬山
六檩前出廊硬山
七檩前后廊硬山
七檩硬山排山梁架
(二)悬山建筑基本构造 ——梢间的檩木不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挑出山墙之外。
(三)庑殿建筑基本构造 ——正身部分梁架+转角部分梁架
四等斗口 用于 五等斗口 城楼
五等斗口 六等斗口 七等斗口 八等斗口
用于 殿宇
八等斗口
九等斗口 用于小 十等斗口 建筑 十一等斗口
9.1 大木作
2、建筑高度 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
台基高度为地面到阶条石上 皮,清式做法称为台明高,普通 台基高等于檐柱高的15/100。
在大式建筑中,屋身高度包 括柱础、柱身和斗栱的总高。
9.1 大木作
一、概说
大木作——这是我国木构架的主要承重部分,由柱、梁、枋、
檩、斗栱等组成。清式大木做法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类。
大木大式——使用斗拱的大木大式建筑有时又称为殿式建筑,
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面阔可自5间 多至11间,进深可多至11桁。可使用周围廊、单檐或重檐的庑 殿、歇山屋顶、筒瓦或琉璃瓦屋面、兽吻和斗拱。建筑尺度以 斗口作为衡量的标准。
在小式建筑中,柱高为明间 宽的4/5或柱径的十一倍,柱下若 用鼓镜柱础,其高为1/5檐柱径。
屋顶高实际根据各步架举高与屋脊形式等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