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筑营造法一些名词解释
仿古建筑及园林名词解释
附录七、名词解释(一)仿古建筑项目1、一斗三升:牌科之一,位于桁底与斗盘枋之间,下坐斗一,上架拱及三升。
2、一斗六升:牌科之一,即于一斗三升上,再加拱及三升。
3、丁字科:牌科之一种,仅一面出参者。
4、十字科:牌科之一种,其内外均出参者。
5、大梁:架于两步柱上之横木,为最长柁梁之简称。
6、三飞砖:用砖三皮,逐皮挑出作为装饰,常用于墙门及垛头上。
7、三飞砖墙门:墙门上不用牌科,而代以三皮逐层挑出之砖者。
8、川(抱头梁):长一界之柁梁,一端承桁,一端连于柱。
位于廊者为廊川;位于双步者称短川,或简称川。
9、川夹底(穿插枋):位于川下之短梁,断面长方形,以增强联系,仅用于边贴。
10、山界梁(三架梁):位于大梁之上,山尖处,进深二界之柁梁。
11、山花板(山花):歇山式殿庭山尖内;以及厅堂边贴山尖内,所钉之板。
12、山雾云:屋顶山界梁上空处,斗六升牌科两旁之木板,刻流云仙鹤装饰者。
13、飞椽:钉于出檐椽之上,椽端伸出,稍翘起,以增屋檐伸出之长度。
14、飞罩:与挂落相似,花纹较为精致,两端下垂似拱门,悬装于内部者。
15、门楼:凡门头上施数重砖砌之枋;或加牌科等装饰,上复以屋面,而其高度超出两旁之塞口墙者。
16、门当户对(门框):将军门两旁,直立之木框。
27、天王:殿庭屋顶竖带下端之人形饰物。
18、斗(斗):牌科中其较大形似斗之立方木块,其上承拱及昂。
19、斗口:斗之开口处。
20、斗盘枋(平板枋):枋子之上,承托坐斗之枋。
斗盘枋上不置斗者则称定盘枋21、月台:楼上作平台,露天者。
22、月洞:墙垣上辟有空宕,而不装窗之空洞。
23、月兔墙:将军门下槛之下,高门槛两端,所砌之半墙。
24、水榭:平面为长方形,傍水之建筑物。
25、水戗(戗脊):建筑物翼角屋面上之脊。
26、内四界:南方建筑物,常连络四界承以大梁,支以两柱,此间之地位,即名内四界。
27、开间(面阔):房屋之宽。
28、双步(双步):连两界中置川童之柁梁,一端承桁,一端连于柱。
仿古工程名词解释
1戗角:歇山或四合舍房屋转角处之屋面结构。
2硬木千斤销
硬木斤销是用较硬木质材料做成的,贯穿老嫩戗、菱角木的加固木销,使相互间紧固而不能动摇。
套定额时,在仿古建筑定额中有相关项目。
3 枕头木
北方的枕头木即定额中的戗山木,是屋角檐桁上,为使翼角椽头部翘起,承接摔网椽的
底座木,按摔网椽的间距挖成若干椽槽,钉在梓桁和廊桁上面用以承放椽子。
南方的枕头木是指屋脊回顶上的鳖壳弯椽,它是支持鳖角壳板的弧形木,为矩形截面。
4 梁垫
垫梁又称梁垫,是指大梁支承于砖墙上时,为了增加梁支座处砖墙的承压面积,在大梁与砖墙的接触面处设置的一个横向短梁。
垫梁又称梁垫,是指大梁支承于砖墙上时,为了增加梁支座处砖墙的承压面积,在大梁与砖墙的接触面处设置的一个横向短梁。
梁垫配筋一般为:2片φ8-100x100钢筋网片。
仿古建筑和园林工程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仿古建筑项目1、一斗三升:牌科之一,位于桁底与斗盘枋之间,下坐斗一,上架拱及三升。
2、一斗六升:牌科之一,即于一斗三升上,再加拱及三升。
3、丁字科:牌科之一种,仅一面出参者。
4、十字科:牌科之一种,其内外均出参者。
5、大梁:架于两步柱上之横木,为最长柁梁之简称。
6、土衬石:基础出土处,四周所砌之石。
7、三飞砖:用砖三皮,逐皮挑出作为装饰,常用于墙门及垛头上。
8、三飞砖墙门:墙门上不用牌科,而代以三皮逐层挑出之砖者。
9、川(抱头梁):长一界之柁梁,一端承桁,一端连于柱。
位于廊者为廊川;位于双步者称短川,或简称川。
10、川夹底(穿插枋):位于川下之短梁,断面长方形,以增强联系,仅用于边贴。
11、山界梁(三架梁):位于大梁之上,山尖处,进深二界之柁梁。
12、山墙:建筑物两端山形之墙。
13、山花板(山花):歇山式殿庭山尖内;以及厅堂边贴山尖内,所钉之板。
14、山雾云:屋顶山界梁上空处,斗六升牌科两旁之木板,刻流云仙鹤装饰者。
15、弓形轩:轩式之一种,其轩梁弯曲若弓形者。
16、飞椽:钉于出檐椽之上,椽端伸出,稍翘起,以增屋檐伸出之长度。
17、飞罩:与挂落相似,花纹较为精致,两端下垂似拱门,悬装于内部者。
18、门楼:凡门头上施数重砖砌之枋;或加牌科等装饰,上复以屋面,而其高度超出两旁之塞口墙者。
19、门当户对(门框):将军门两旁,直立之木框。
20、天王:殿庭屋顶竖带下端之人形饰物。
21、天花:屋内上部用木板制成的吊顶,板下施彩画称天花。
22、五山屏风墙:山墙高起若屏风状而成五级者。
23、五间两落翼:即七开间之歇山建筑物。
24、斗:牌科中其较大形似斗之立方木块,其上承拱及昂。
25、斗口:斗之开口处。
26、斗盘枋(平板枋):枋子之上,承托坐斗之枋。
斗盘枋上不置斗者则称定盘枋。
27、月台:楼上作平台,露天者。
28、月洞:墙垣上辟有空宕,而不装窗之空洞。
29、月兔墙:将军门下槛之下,高门槛两端,所砌之半墙。
仿古名词解释
[带刀缝]俗称“糙砌”。即随砌随用瓦刀划缝,灰缝5-8毫米。
[糙砌城砖墙]以不同加工的城砖,用掺灰泥或白灰砌筑,中间填馅的墙。
[堵抹燕窝(椽档)]用碎砖及灰漿堵抹椽子与椽子之间的空档。
[单独砌沟嘴]在平顶屋面或带檐沟屋面砌排水孔。 [愽缝头]愽缝砖的最前端。
[梢子]墀头上挑出部分,由几层形状特殊的砖件组成,从下而上分别为荷叶墩、半
[象眼石]在垂带踏
跺两侧垂带石之下的三角形石件。
[角柱石]墙体转角部位立置之石。
[圧砖板]是圧在角柱石之上的条石。
[腰线石]墙体裙肩最上一层,以石代砖,多用于山墙圧砖板之间。[挑檐石]山墙墀
头梢子部位,以石代砖,橫着伸出檐外之石。
[门窗旋石]置于门窗口上部拱形的石件。
[旋脸石]拱券石露明者。
[石雕菱花窗]用石料制作雕刻仿木窗的菱花孔状的窗子。
[平板枋]大额枋之上,承托斗拱的横向的垫托材,又称“坐斗枋”。
[梁]主要承受与轴不平行荷载的长条形构件。古建筑中带桁(檩)椀,截面多为矩
形的为梁。
[挑尖梁]柱头科斗拱之上的短梁,即大式大木柱头科上与金柱间联络之梁。
[挑尖假梁头]角金柱之间另外几根柱上的桃尖梁,其后无须做顺梁,但必须做挑尖
梁头,使外与挑尖顺梁一致。
房屋修缮工程定额仿古名词解释
一《石构件部分》
[台基]砖石砌成之平台,在其上修筑物。
[台明]古建筑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
[月台]高大建筑台基之外,修筑的宽大的高台[高台建筑]修筑在高台之上的建筑物。
[城台建筑]城坪平区上修建的建筑物,如城楼等。
[磉墩]柱顶石之下用砖
砌成的独立基础。
[柱顶石]柱下之石。即置于磉墩之上,直接承受柱子的石构件有无鼓径、方、圆鼓
仿古古建筑名词解释
枋f āng 椽chu án 戗qi āng 桷j u é 檩l ǐn 杙y ì 欹q ī 桁h éng 榫s ǔn 卯m ǎo桷:方形的椽子。
指平直如桷的树枝。
细木为桷。
又如:桷杙(木椽、木桩之类的木料) 椽: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子。
~笔。
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
又如:八架椽宋代房屋的进深以椽数呼之,如“四架椽”即四椽之深。
“八架椽”即八椽之深。
清代则以檩数称呼,如“五檩”即宋代的四架椽,“九檩”即宋代的八架椽。
飞檐椽附着于檐椽之上,向外挑出,挑出部分的椽头,头长为檐总平出的1/3,加尾长(如三尾或二尾半),再乘举架系数三五举增高加斜为长度,椽径同檐椽。
罗锅椽在双桁卷棚屋面顶步架侧面成弧形的椽子,长按顶步架,再加桁金盘一份,高厚同檐椽,下垫木条为机枋条。
枋,横架在柱头上连贯两柱的横木,称为枋。
中国传统建筑的枋以其位置之不同分为四种:1.在檐柱上的称为额枋。
2.在金柱上的称为老檐枋。
3.在五架梁上的称为上金枋。
4.在脊瓜柱上的称为脊枋。
椽的作用与分类椽是按垂直与桁檩的方向,置放与桁檩之上,用于承受望板(屋面板)和瓦的构件。
一、椽的分类(一)、脑椽:最顶上一排屋脊处的椽子叫“脑椽”。
(二)、罗锅椽:又叫“蝼蝈椽”“顶椽”。
它是卷棚式屋顶位于两根顶金桁(即脊檩)之间的椽子。
(三)、花架椽:位于金步上的椽子。
花架椽按位置不同有上中下之分。
(四)、檐椽:一端位于金桁上(或重檐建筑的承椽枋上),另一端伸出在檐桁之外的椽子叫“檐椽“。
伸出檐桁之外的部分叫“出檐”。
(五)、飞椽(也叫“飞子”):附着与檐椽之上向外挑出的椽子。
飞椽后尾呈楔形,钉附在檐椽之上。
椽子一般为圆形断面,而飞椽用矩形断面。
(六)、板椽(又称“连瓣椽”):用于圆形椽尖顶檐步架以上部位。
因圆形椽尖式建筑檐步以上部位越来越小,已不能使用单根椽子,故将各间椽子合并为几块梯形或三角形板块,以板代椽。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营造篇(一)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营造篇(一)●定平取正:古代建筑营造过程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各种测量技术,例如定向、定平、定直、定长等。
“定平取正”指建造房屋时测量水平和判定朝向的过程。
《周官·考工记》:“诸取圜者以规,方者以矩,直者抨绳取则,立者垂绳取正,横者定水取平。
”取正,即定向或立向。
《营造法式》以天文子午线定南北,利用景表、望筒等工具进行南北测定。
首先利用景表确定日中时辰,再以望筒记录此时太阳的方位角,从而初步确定南北向,然后到夜间以此与北极星方位相核对,以此确定南北方向,再以南北而定东西乃至八方四维。
关于定平技术,《营造法式》所载:一是以“水”定平,二是用垂线真尺定平。
以水定平,即利用摆放在建筑基址中央的类似于现代的水平尺的工具,与建筑基址四角的标杆,测定出相对的海拔高度。
垂线真尺定平,即利用水平与铅垂线垂直原理以取平。
方法是在一根长的真尺上立一表杆,于立表当心施墨线一道,垂绳坠下,令绳对墨线心,两者重合,则其下地面自平。
●古建屋顶:古建房屋大体上分三个组成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其中屋顶是房屋按造型分类的重要依据。
古时人们根据屋顶不同样式来区别建筑等级,常见的有庑殿(五脊殿)、歇山(九脊殿)、卷棚(回顶)、悬山、硬山、攒尖、十字脊、工字房等样式。
●营造尺:营造尺即营造建筑工程等所用的度量尺,唐代以来的营造尺都比较规范,只是历代量度有所不同。
中国古建有三大营造规范成书,其中宋《营造法式》中的一营造尺等于现代公尺31.2CM;《清工部则例》中的一营造尺等于现代公尺31.96CM,取整数为32CM;吴《营造法原》中有曲尺和直尺之分,直尺为门光尺,用来确定门宕窗洞等吉数数,曲尺为为营造尺,等于现代公尺的27.5CM。
●材、栔(qì):《营造法式》建立的模数制称为“材份制”。
它以斗栱中栱的截面“材”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
“材”进一步将广(高)细分为15等份,将材的宽分为1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分”。
仿古工程名词解释
1戗角:歇山或四合舍房屋转角处之屋面结构。
2硬木千斤销
硬木斤销是用较硬木质材料做成的,贯穿老嫩戗、菱角木的加固木销,使相互间紧固而不能动摇。
套定额时,在仿古建筑定额中有相关项目。
3 枕头木
北方的枕头木即定额中的戗山木,是屋角檐桁上,为使翼角椽头部翘起,承接摔网椽的
底座木,按摔网椽的间距挖成若干椽槽,钉在梓桁和廊桁上面用以承放椽子。
南方的枕头木是指屋脊回顶上的鳖壳弯椽,它是支持鳖角壳板的弧形木,为矩形截面。
4 梁垫
垫梁又称梁垫,是指大梁支承于砖墙上时,为了增加梁支座处砖墙的承压面积,在大梁与砖墙的接触面处设置的一个横向短梁。
垫梁又称梁垫,是指大梁支承于砖墙上时,为了增加梁支座处砖墙的承压面积,在大梁与砖墙的接触面处设置的一个横向短梁。
梁垫配筋一般为:2片φ8-100x100钢筋网片。
仿古名词解释
这些建是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结晶。
中国古建筑工程是我国悠久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筑具有合理的结构型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巧思多变的设计手法,其辉煌成就久享盛名。
术语大都是历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所创过去沿用至今的较难理解的古建筑工程的名词、为此特予以注释说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造的词汇,目前的十建筑施工中还在广泛使用,明(仅限于定额中出现的词汇)。
仿古建筑面积计算规则、台明: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
清式又把小型基座叫做台明。
1、廊柱:柱之用于廊下前列,承支屋檐者。
2、月台:①高大尊崇的主要建筑,除了使用小于上出檐的台基外,台基周围又建有宽大的3在殿堂等建有的月台周围绕以汉白玉栏杆,最崇贵的建筑造成三层叠的须弥座形式。
月台,筑中,特别是皇家园林中的主要殿堂前常建有宽敞的月台,上陈设着铜制的兽、缸、鼎等,成为建筑与庭园之间的过渡。
②楼上作平台、露者。
、环丘台:是一种平地上垒起来的圆形高台,多为三层,台面逐层向上收缩,是封建社会4 中一种祭礼拜用的建筑物。
、构架:单体的平面,一般是以柱子的布置来划分空间的,是建筑构架的一个反映。
表示5 。
“构架平面图”梁架系统的平面图叫做第一册《通用项目》、砖屏风1、莲花头:莲柱上部,雕莲花形之部分。
23、插解:用于纱隔内心仔边条与宕间,转角处之回纺装饰。
4、老嫩戗、椽望板;5、戗翼板67、古式栏板、古式栏板8、吴五靠9专业文档供参考,如有帮助请下载。
.、斗拱10、梁垫、蒲鞋头、云头11、弯形椽12、挂落13、虾弓梁14、预制栏杆件15、预制吴王靠件16第二册《营造法原作法项目》砖细工程第一章1、字碑:正脊或墙门上留备题字之部分。
正脊字碑部分,亦称过脊枋。
2、全张瓦片漏窗、软景式漏窗3石作工程第二章、阶沿石:沿阶台四周之石,包括踏步。
1、侧塘石:以塘石侧砌,用于阶台及驳岸者。
(驳岸:凡滨河房屋,以石条逐皮驳砌成墙2 岸者。
)3、锁口石:石栏杆下之石条,或驳岸顶上一皮石料。
4、菱角石:踏步两旁,垂带石之下三角部分。
仿古名词解释
仿古名词解释————————————————————————————————作者:————————————————————————————————日期:ﻩ中国古建筑工程是我国悠久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结晶。
这些建筑具有合理的结构型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巧思多变的设计手法,其辉煌成就久享盛名。
ﻫﻫ过去沿用至今的较难理解的古建筑工程的名词、术语大都是历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词汇,目前的十建筑施工中还在广泛使用,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为此特予以注释说明(仅限于定额中出现的词汇)。
仿古建筑面积计算规则1ﻫﻫ、台明: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
清式又把小型基座叫做台明。
ﻫ2、廊柱:柱之用于廊下前列,承支屋檐者。
ﻫﻫ3、月台:①高大尊崇的主要建筑,除了使用小于上出檐的台基外,台基周围又建有宽大的月台,有的月台周围绕以汉白玉栏杆,最崇贵的建筑造成三层叠的须弥座形式。
在殿堂等建筑中,特别是皇家园林中的主要殿堂前常建有宽敞的月台,上陈设着铜制的兽、缸、鼎等,成为建筑与庭园之间的过渡。
②楼上作平台、露者。
ﻫﻫ4、环丘台:是一种平地上垒起来的圆形高台,多为三层,台面逐层向上收缩,是封建社会中一种祭礼拜用的建筑物。
ﻫﻫ5、构架:单体的平面,一般是以柱子的布置来划分空间的,是建筑构架的一个反映。
表示梁架系统的平面图叫做“构架平面图”。
ﻫ第一册《通用项目》ﻫ1、砖屏风ﻫ2、莲花头:莲柱上部,雕莲花形之部分。
3、插解:用于纱隔内心仔边条与宕间,转角处之回纺装饰。
4、老嫩戗ﻫ5、椽望板;6ﻫﻫ、戗翼板ﻫﻫ7、古式栏板ﻫ8、古式栏板ﻫ9、吴五靠10、斗拱ﻫ11、梁垫、蒲鞋头、云头ﻫ12、弯形椽ﻫ13、挂落ﻫ14、虾弓梁1ﻫﻫ5、预制栏杆件ﻫ16、预制吴王靠件ﻫ第二册《营造法原作法项目》第一章砖细工程ﻫ1、字碑:正脊或墙门上留备题字之部分。
正脊字碑部分,亦称过脊枋。
2、全张瓦片漏窗ﻫ3、软景式漏窗ﻫﻫ第二章石作工程ﻫ1、阶沿石:沿阶台四周之石,包括踏步。
中国古建筑常用的名词术语解释
中国古建筑常用的名词术语解释中国古建筑,如同一颗颗无价的珍宝点缀在大地上,成为历史最深厚的见证者!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的精华所在,更是中华文明的大智慧!本文选择了部分古建筑名称术语解释,希望对热爱古建的朋友有些帮助,但古建中国提醒大家,术语的名称和做法也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因素,切莫以偏概全。
【七踩斗拱】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
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在殿堂或亭阁柱间有隔架及装饰作用。
【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三踩交麻叶斗供】清式斗拱组合名称。
主要用于琉璃照壁、琉璃花门、琉璃阁、琉璃焚帛炉等建筑,起支承出檐的作用。
完全仿照木制斗拱的形状烧制而成,是由若干件组成,可拆卸成拱、昂、翘、麻叶头等分件,每个分件三至四个露明面满着釉色。
【天井】①墀头看面正身墙上端部至大连檐里皮之空距,即全部梢子出檐所占的部位。
仿古建筑工程概念和名词解释
仿古建筑工程概念和名词解释仿古建筑工程概念和名词解释里口木:里口木是小连檐和闸当板的结合体,是一块木料做成的。
里口木按通面阔之长,高约1.3椽径为小连檐加飞椽高,宽同椽径。
里口木按飞椽位置刻口,飞椽头从口内挑出。
椽中板(又名隔椽板):带廊子建筑金里安装修时,椽中板钉在金檩上的长条板,用此板隔开檐椽及下花架椽,也是分隔室内外防止鸟雀钻入室内,板厚同望板,宽1.5椽径,长按通面阔。
瓦口:在大连檐的上面,专门承托底瓦和盖瓦,瓦口总长按通面阔定。
在明间正中应放底瓦称“底瓦坐中”。
每档尺寸根据瓦号分档号垄。
如琉璃瓦按正当沟定。
瓦口有两种,筒瓦所用瓦口只有托底瓦的弧形口无瓦口山,板瓦屋面的瓦口要做瓦口山,瓦口高按椽径的1/2,厚按高的1/2。
带瓦口山的瓦口高度还要增加,须证底瓦之间有2寸左右的睁眼。
望板:在椽子之上钉木板以承托屋面的苫背和瓦件。
望板又分为顺望板、横望板。
顺望板以椽档宽窄,长随各架椽净长尺寸,内除里口木分位。
顺望板厚0.5斗口。
横望板厚0.3斗口。
小式建筑用顺望板厚为1/9檐柱径或1/3椽径。
横望板厚1/15檐柱径或1/5椽径。
望板檐部均创光。
横望板均须做柳叶缝。
也有不创光做柳叶缝的称毛望板。
衬头木(又名忱头木):在有翼角的建筑物四角、角梁的两侧都有衬头木,以承托翼角椽,使翼角椽逐渐翘起。
衬头木是一块三角木头,长同檐步架,厚一椽径,是一头高一头低。
罗锅椽:在双桁(檩)卷棚屋面顶步架侧面成弧形的椽子,长按顶步架(即2~3桁(檩)径),再加桁(檩)金盘一份,高厚同檐椽。
罗锅椽下所垫木条为机枋条。
板椽(又名连瓣椽):是用在园形攒尖亭檐步架以上的椽子。
在檐步架以上各段无法做用单根椽子时,以板带椽。
蜈蚣椽:在建筑物木构架,与窝角梁相交的檐椽,称蜈蚣椽,径同檐椽径。
翼角椽:翼角部的椽子,翼角椽的尾部削扁钉于角梁椽槽内。
贴近角梁的翼角椽为第一根,依次类推至与正身椽相近的翼角椽为最末一根。
翼角椽的根数是随建筑物檐步架长短,出檐大小,斗拱出踩多少等因素而变化的,但一般为单数。
营造常识一篇文章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营造常识一篇文章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古建筑专业名词各种各样,有许多名词大家都不明其意,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最全古建常见名词及解释,快收藏吧!1.井干式木构架最初由井壁发展而来。
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
2. 抬梁式木构架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立柱,立柱上架梁。
然后,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至上而下,逐层缩短,逐层加高,至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形成坡屋顶的斜面。
3. 穿斗式木构架明清时期,用于坡屋顶建筑的木构架的一种基本形式。
穿斗式又称立贴式,是檩柱支承体系。
有疏檩和密檩两种做法。
主要特点是:(1)尽量以竖向的木柱取代横向的木梁,(2)尽量以小材取代大材(3)简化屋面构造(4)简化悬挑结构(5)增加构件灵活性。
穿斗式在南方建筑中广为流行。
但它不能适应较大跨度的殿屋空间,因而没用在宫式建筑。
可以说它与抬梁式构成了一种良好的互补机制。
4. 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量榀屋架之间的空间成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述。
5. 面阔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
各开间的总和称为“通面阔”6. 进深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
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
7. 次间明间两侧的叫做次间。
8. 稍间开间为奇数的木构建筑中,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其左右侧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
9. 一明两暗即“一明两暗”,是古代单体建筑平面的典型的基本型,由一个“堂”(明间)和两个“内”(次间)构成,有良好的空间流线,主次分明;良好的采光、通风、标准的三开间,符合传统的梁架组合形式。
10. 正式建筑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
11. 杂式建筑非正式的其他形式。
12. 宋式须弥座层次多,每层相对小,主次分明,雕刻细腻。
不合理的线脚,仿木的痕迹,苗条,清秀,秀美,女性美。
仿古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工程是我国悠久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结晶。
这些建筑具有合理的结构型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巧思多变的设计手法,其辉煌成就久享盛名。
过去沿用至今的较难理解的古建筑工程的名词、术语大都是历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词汇,目前的十建筑施工中还在广泛使用,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为此特予以注释说明(仅限于定额中出现的词汇)。
仿古建筑面积计算规则1、台明: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
清式又把小型基座叫做台明。
2、廊柱:柱之用于廊下前列,承支屋檐者。
3、月台:①高大尊崇的主要建筑,除了使用小于上出檐的台基外,台基周围又建有宽大的月台,有的月台周围绕以汉白玉栏杆,最崇贵的建筑造成三层叠的须弥座形式。
在殿堂等建筑中,特别是皇家园林中的主要殿堂前常建有宽敞的月台,上陈设着铜制的兽、缸、鼎等,成为建筑与庭园之间的过渡。
②楼上作平台、露者。
4、环丘台:是一种平地上垒起来的圆形高台,多为三层,台面逐层向上收缩,是封建社会中一种祭礼拜用的建筑物。
5、构架:单体的平面,一般是以柱子的布置来划分空间的,是建筑构架的一个反映。
表示梁架系统的平面图叫做“构架平面图”。
第一册《通用项目》1、砖屏风2、莲花头:莲柱上部,雕莲花形之部分。
3、插解:用于纱隔内心仔边条与宕间,转角处之回纺装饰。
4、老嫩戗5、椽望板;6、戗翼板7、古式栏板8、古式栏板9、吴五靠10、斗拱11、梁垫、蒲鞋头、云头12、弯形椽13、挂落14、虾弓梁15、预制栏杆件16、预制吴王靠件第二册《营造法原作法项目》第一章砖细工程1、字碑:正脊或墙门上留备题字之部分。
正脊字碑部分,亦称过脊枋。
2、全张瓦片漏窗3、软景式漏窗第二章石作工程1、阶沿石:沿阶台四周之石,包括踏步。
2、侧塘石:以塘石侧砌,用于阶台及驳岸者。
(驳岸:凡滨河房屋,以石条逐皮驳砌成墙岸者。
)3、锁口石:石栏杆下之石条,或驳岸顶上一皮石料。
4、菱角石:踏步两旁,垂带石之下三角部分。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
古建筑术语解释[一顺一丁] 古建筑路体砌筑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法。
[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根底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构造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仿古古建筑名词解释
枋f āng 椽chu án 戗qi āng 桷j u é 檩l ǐn 杙y ì 欹q ī 桁h éng 榫s ǔn 卯m ǎo桷:方形的椽子。
指平直如桷的树枝。
细木为桷。
又如:桷杙(木椽、木桩之类的木料) 椽: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子。
~笔。
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
又如:八架椽宋代房屋的进深以椽数呼之,如“四架椽”即四椽之深。
“八架椽”即八椽之深。
清代则以檩数称呼,如“五檩”即宋代的四架椽,“九檩”即宋代的八架椽。
飞檐椽附着于檐椽之上,向外挑出,挑出部分的椽头,头长为檐总平出的1/3,加尾长(如三尾或二尾半),再乘举架系数三五举增高加斜为长度,椽径同檐椽。
罗锅椽在双桁卷棚屋面顶步架侧面成弧形的椽子,长按顶步架,再加桁金盘一份,高厚同檐椽,下垫木条为机枋条。
枋,横架在柱头上连贯两柱的横木,称为枋。
中国传统建筑的枋以其位置之不同分为四种:1.在檐柱上的称为额枋。
2.在金柱上的称为老檐枋。
3.在五架梁上的称为上金枋。
4.在脊瓜柱上的称为脊枋。
椽的作用与分类椽是按垂直与桁檩的方向,置放与桁檩之上,用于承受望板(屋面板)和瓦的构件。
一、椽的分类(一)、脑椽:最顶上一排屋脊处的椽子叫“脑椽”。
(二)、罗锅椽:又叫“蝼蝈椽”“顶椽”。
它是卷棚式屋顶位于两根顶金桁(即脊檩)之间的椽子。
(三)、花架椽:位于金步上的椽子。
花架椽按位置不同有上中下之分。
(四)、檐椽:一端位于金桁上(或重檐建筑的承椽枋上),另一端伸出在檐桁之外的椽子叫“檐椽“。
伸出檐桁之外的部分叫“出檐”。
(五)、飞椽(也叫“飞子”):附着与檐椽之上向外挑出的椽子。
飞椽后尾呈楔形,钉附在檐椽之上。
椽子一般为圆形断面,而飞椽用矩形断面。
(六)、板椽(又称“连瓣椽”):用于圆形椽尖顶檐步架以上部位。
因圆形椽尖式建筑檐步以上部位越来越小,已不能使用单根椽子,故将各间椽子合并为几块梯形或三角形板块,以板代椽。
仿古名词解释
9、鼓磴:柱底与磉石间之石础,因其有花纹与否面有花、素鼓磴之分(即鼓状之柱础)。
10、磉石:鼓磴下所填之方石,与阶沿石平。
11、抱鼓石12、砷台:将军门旁所置之石鼓,上如鼓形,下有基座之饰物,亦用于牌坊及露台阶沿旁。
第三章屋面工程1、煤胶:轻煤,黑色颜料,刷黑用。
2、厅堂,较普通平房构造复杂,深约六、七界,其构造材料用扁方者,称为扁作厅,用圆料者则称圆堂。
3、游脊:正脊用瓦相叠而斜铺者。
4、黄瓜环:瓦之一种,弯形如黄瓜状,盖于回顶建筑屋脊处,以代脊用。
5、瓦条:脊面以砖砌出之方形起线,厚约一寸。
一瓦条筑脊、二瓦条筑脊。
6、滚筒脊:正脊下部分成圆弧形之底座,用两筒瓦对合筑成者。
二瓦条滚筒筑脊、三瓦条滚筒筑脊。
7、亮花筒:屋脊漏空部分,中以五寸筒对砌成金钱形。
四瓦条暗亮花筒、五瓦条暗亮花筒。
8、七瓦条暗亮花筒、九瓦条暗亮花筒。
9、竖带:殿庭自脊处沿屋面下垂之脊。
四瓦条竖带。
10、三瓦条干塘11、环包脊12、花砖脊13、单面花砖博脊14、围墙瓦顶15、排山:歇山侧面,竖带之下,博风板之上,所筑之一排屋檐。
16、花边:盖瓦用于檐口,其边缘作曲折花纹者。
17、滴水:底瓦用于檐口,底瓦端有如意形舌片下垂者。
18、砖砌泛水19、龙吻屋脊头:龙吻殿庭正脊两端,龙头形翘起之饰物。
20、哺龙屋脊头:筑脊两端有龙首形之饰物,称其脊为哺龙脊。
21、哺鸡屋脊头:筑脊两端作鸡形之饰物,有此哺鸡者称哺鸡脊。
22、预制留孔纹头屋脊头23、纹头屋脊24、雌毛脊屋脊头:正脊之两端如鸱尾之上翘者,又名鸱尾脊。
25、甘蔗脊屋脊头:平房正脊式样之一,筑脊两端,作简单方形回纹者。
26、吞头:水戗根之兽头形筛物,张口作各物状。
27、宝顶第五章木作工程1、椽子:桁上,与桁成正角排列,以承望砖或望板及屋顶之木材,横断面或圆或方。
2、弯椽:轩深以轩桁分作三界,其顶界较小,顶界安椽,上弯,称作弯椽,亦名顶椽。
3、茶壶档轩:轩式之一种,其轩椽弯曲似茶壶档者,多用于廊轩。
中国古建筑营造法
中国古建筑营造法
中国古建筑营造法是指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建造方法和工艺。
中国古建筑营造法的核心理念是以木结构为基础,通过榫卯相互咬合来固定和支撑建筑结构。
在古代,中国人使用榫卯工艺将木材精确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固的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结构,通过将木材的不同部分用榫卯连接在一起来组成建筑。
这种形式的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非常常见,为建筑提供了稳定性和坚固性。
2. 榫卯工艺: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连接方式,通过凿槽和制作凸榫和凹榫,使木材能够相互咬合,形成稳固的连接。
这种工艺需要高度的技巧和经验,通常由专业的工匠完成。
3. 大屋面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常采用大屋面结构,通过巧妙地设计和布局,可以实现大空间的覆盖和支撑。
大屋面结构通常由多个梁和柱组成,每个梁柱之间通过榫卯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固的整体。
4. 斗拱和列柱:斗拱和列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特点。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弧形结构,常用于大门和殿堂的建造。
列柱则是用于支撑建筑结构的竖立柱子,常用于建筑的立面。
5. 瓦砾和瓷砾工艺:中国古建筑采用砖砾和瓦片作为建筑材料,
通过巧妙地将它们嵌入建筑结构中来提供稳固和美观的效果。
在这种工艺中,瓦砾和瓷砾被精心切割和拼装,以适应建筑的形状和结构。
中国古建筑营造法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这些传统的建造方法和工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并对后来的建筑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仿古屋顶知识
仿古屋顶1、正脊,又叫大脊、平脊,位于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屋顶最高处的水平屋脊,中国传统建筑的正脊两端常有吻兽或望兽,中间可以有宝瓶等装饰物。
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均有正脊,卷棚顶、攒尖顶、盔顶没有正脊,十字脊顶则为两条正脊垂直相交,盝顶则由四条正脊围成一个平面。
汉朝以前,正脊平直,汉朝起正脊开始出现两端翘起,曲线,这种做法盛行于唐、宋,到了明、清时期,则多恢复直线。
2、围脊是东亚传统建筑屋脊的一种,是重檐式建筑(例如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等)的下层檐和屋顶相交的脊,由于围绕着屋顶,故名围脊。
围脊四角有脊兽,根据等级不同,分别为合角吻(吻兽)或合角兽。
3、垂脊是东亚古典建筑屋顶的一种屋脊。
在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的建筑上自正脊两端沿着前后坡向下,在攒尖顶中自宝顶至屋檐转角处。
对庑殿顶的正脊两端至屋檐四角的屋脊,一说也叫垂脊,但另一说为戗脊。
垂脊上有垂兽作饰物。
其中歇山顶垂兽在垂脊下端,其余则在垂脊中间偏下的地方。
卷棚歇山、悬山、硬山等级较低,不一定安置垂兽和蹲兽。
4、戗脊,又称岔脊,是东亚歇山顶建筑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和垂脊成45度,对垂脊起支戗作用。
重檐屋顶的下层檐(如重檐庑殿顶和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的檐角屋脊也是戗脊,称重檐戗脊。
对庑殿顶自正脊两端之房檐的屋脊,一说也称为戗脊,但另一说为垂脊。
戗脊上安放戗兽,以戗兽为界分为兽前和兽后两段,兽前部分安放蹲兽,数量根据等级大小各有不同。
5、屋脊六兽与五脊六兽关于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小构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向往,让中国古代建筑走进了自己的视野。
进而对于建筑文化,遂生兴致。
之前看过台湾一位教授——权宝德先生写的一本小册子《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三联出版社的,很不错,里面全是谈了建筑文化的。
但权先生的文章,更多地注重大的方面,于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小构件,则仅从中国人注重装饰文化的方面,提及一二。
后又见有《华夏意匠》,也是讲中国古代建筑的,讲得很细,但偏重于建筑构件的功能,于建筑文化,亦多有涉猎,但也疏于考证,更像是一部中国古代建筑史与中国古建的教科书。
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中的营造法式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
列规范和方法。
它包括了建筑设计、结构构造、施工工艺、材料选
用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营造法式进行解释。
1. 建筑设计,营造法式在建筑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
涉及到建筑形式、布局、比例、风格等方面的规范。
例如,古代中
国的营造法式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
谐统一。
2. 结构构造,营造法式在结构构造方面指导着建筑的承重和稳
定性。
它包括了建筑材料的选择、梁柱的布置、榫卯的连接等方面
的规范。
例如,传统的中国木结构建筑采用了丰富的榫卯技法,使
建筑物能够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保持稳固。
3. 施工工艺,营造法式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工艺要求进行规范。
它包括了施工顺序、施工工具的使用、施工技术等方面的规范。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施工中常用的工艺包括夯土法、砌筑法、彩绘法等,这些工艺都有着严格的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
4. 材料选用,营造法式对建筑材料的选用提出了要求。
它包括了材料的品质、性能、耐久性等方面的规范。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的材料有木材、砖瓦、石料等,这些材料都要求具有一定的质量和耐久性,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和寿命。
总的来说,营造法式是中国建筑史中对建筑设计、结构构造、施工工艺、材料选用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指导的一套方法和原则。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师们对建筑艺术和工艺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的总结。
这些法式在中国建筑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的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造法一些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7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18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19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
见佛光寺大殿20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21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22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23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24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与比较隆重的建筑。
25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
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26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2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28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28.1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28.2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28.3斗腰:斗口下垂直部分28.4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28.5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29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29.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29.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29.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29.4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
29.5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
30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31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32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33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由上下昂之分。
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34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35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那一段。
36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37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38月梁: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依雕刻,外观秀巧。
39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40托脚:支撑平傅的构件41叉柱造:(上下柱交接)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上平座柱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
(隆兴寺转轮藏殿,独乐寺观音阁)缺点是柱脚开口,影响柱体强度。
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稳定。
优点是构造上省事,不用增加构件。
42缠柱造:它是下层柱端增加的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
结构外观稳妥,但要加梁,角部各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
43砌上明造: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
44上昂:在铺作层数多而高,但挑出需要尽量小的要求下,头低尾高的上昂可在较短的出跳距离内取得挑的更高的效果,只用于里跳。
45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
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跳台。
46草袱:是在平棊以上,未颈艺术加工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47乳袱:两椽袱。
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斗放在铺作上的。
48月梁:经过艺术加工的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平棊之下,只负荷平棊荷载。
49明袱: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50平梁:一道梁椽袱,是梁架最上一层的梁。
清代称为太平梁51箚(扎)牵:一般用于乳袱之上,仅长一架,布承重,固定桁的位置。
52平坐之制:其铺作减上屋一跳或两跳,宜用重栱及逐跳计心造。
53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5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正定隆兴寺)55版门: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的大门,一般为两扇。
55.1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幅若干,后在框的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
55.2镜面版门: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56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分为花心和群版二部。
57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58窗:唐以前以直棂窗为主,固定不能开启。
宋代开始,开启窗开始变多。
58.1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撑的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
58.2漏窗: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廊,围墙等处。
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窗棂。
59平闇(暗):为了部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再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60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
一般居民用竹,高梁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61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
屋顶曲线与构造的关系(包括檐口,屋脊和屋面曲线)1) 檐口曲线升起,唐宋有明显的檐口曲线,北宋元明清末间至屋角起翘。
2)屋面曲线,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
“反宇为阳”举架举折的运用。
佛光寺大殿。
3)屋脊曲线:脊檩端置垫木。
佛光寺大殿。
结构形式: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屋顶形式:重檐廡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廡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盔顶,盝顶,单坡,平顶,囤顶。
三段式:台基,屋身,屋顶。
62台明中国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为柱高的1/5或柱径的2倍。
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为台明出沿,对应屋顶的上出檐,又称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径的2倍,大式做法的台明高台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
大式台明出沿为上出檐的3/4。
台明是台基的主体部分,从形式上分为普通式(平台式)和须弥座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