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学堂】古建营造技艺之八大作(经典必知)

合集下载

古建营造技艺八大作标准

古建营造技艺八大作标准

古建营造技艺八大作标准古建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制作工艺吸引着广大的建筑爱好者和研究者。

在古建营造技艺的传承过程中,一直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古建筑的质量和传统工艺的延续。

古建营造技艺的八大作标准是指古建筑制作和建造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八项重要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包括建筑材料的选用、建筑结构的制作、建筑装饰的工艺等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古建筑的品质和传统工艺的传承。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八大标准。

第一,材料标准。

古建筑的材料是非常讲究的,主要包括木材、砖瓦、石材等。

这些材料必须是经过严格筛选和加工的,保证了其质量和稳定性。

在古建营造过程中,选用优质的建筑材料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古建筑的耐久性和美观性。

第二,结构标准。

古建筑的结构是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质量。

古建筑的搭建需要精湛的工艺和准确的计算,同时还要考虑到地质条件和气候因素,确保建筑的稳固和耐久。

第三,工艺标准。

古建筑的工艺包括了建筑装饰和雕刻工艺,这些工艺需要工匠们有着非常高的技艺和经验。

古建筑的装饰多采用木雕、砖雕、石雕等技艺,这些工艺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保证了古建筑的完美和美观。

第四,风格标准。

古建筑的风格是古建营造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包括了建筑的布局、外观、装饰等方面。

古建筑的风格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和审美观念,同时也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价值。

第五,保养标准。

古建筑的保养是古建营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包括了建筑的定期维护和修缮。

保养工作需要对古建筑有着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还需要有着专业的技术和工具,确保建筑的长久保存。

第六,环境标准。

古建筑的环境是影响其保存和延续的重要因素,古建筑所处的环境需要保持干净、整洁和安静,以确保建筑的保存和展示。

第七,传承标准。

古建筑的传承是古建营造的核心内容之一,这包括了对古建筑知识和技艺的传承,同时也包括了对古建筑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古建营造技艺八大作标准

古建营造技艺八大作标准

古建营造技艺八大作标准
古建营造技艺中的“八大作”是指古建筑营造过程中的八个主要工种,包括:
1. 木雕作:主要负责古建筑中的木雕部分,如门窗格扇、梁枋、神龛等。

2. 石雕作:主要负责古建筑中的石雕部分,如石基、石碑、石狮子等。

3. 砖雕作:主要负责古建筑中的砖雕部分,如砖雕门楼、墙面装饰等。

4. 彩绘作:主要负责古建筑中的彩绘部分,如木梁枋、吊顶、门窗等表面的彩绘装饰。

5. 瓦作:主要负责古建筑中的屋面部分,如屋顶的铺设、琉璃瓦的安装等。

6. 泥木作:主要负责古建筑的基础部分,如墙体、地面、台基等。

7. 雕刻作:主要负责古建筑中的雕刻部分,如砖雕、石雕、木雕等。

8. 焊接作:主要负责古建筑中的铁质部分,如铁铃、铁链、铁马等。

这八大作是古建筑营造过程中的基础工种,每个工种都有其特定的技艺和标准。

中国传统民居流派 营造技艺与设计课件

中国传统民居流派 营造技艺与设计课件
工匠就有3066名,在营造界形成了“徽州帮”,主要以木、 石、砖、铁、窑五色匠人组成。 徽州传统民居以围合方式组成四水归堂的院落格局。梁架 结构多为穿斗与抬梁结合式,建筑构件雕饰繁复、精美。 马头墙是徽州建筑的特征之一,通常砌成三叠式、五叠式 等样式。
水口
水口是徽州古村落的门户,村落的标 志,也是进村的必经之地。水口景观 构成村落的前景,是村落空间序列的 开端。水口具有导向性的作用,找到 水口就找到了村落的入口。
一、北方官式做法
华北平原天气寒冷干燥,风沙较大,封闭的 庭院是防风避沙的有效方法。
北京传统营造技艺是北方传统建筑技术的代 表,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设计规范和施工规 范,同时也结合北京地区地域特点和民俗习 惯,产生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做法和风格,如 四合院方正开阔,厢房不遮正房,以多接纳 阳光。院子对外封闭,以隔风尘。屋顶及墙 壁厚重以防寒隔热,故结构上采用承重性较 强的抬梁式构架。
廊下空间,与自然产生联系
7、街巷
7.1、川西街巷
廊下空间,与自然产生联系
7、街巷
7.1、川西街巷 7.1.1、宽巷子
廊下空间,与自然产生联系
7、街巷
7.1、川西街巷 7.1.1、窄巷子
廊下空间,与自然产生联系
7、街巷
7.1、川西街巷 7.1.1、连接宽窄巷子
廊下空间,与自然产生联系
7、街巷
八大作
明清北京地区的八种匠作,是八种相对 独立的营造行业和工种。
各工种或工匠都有自己的行业组织和供 奉的祖师,木匠祖师爷是鲁班;铜铁匠 祖师是老君等等。每一种行业都有自己 独立而完整的技艺体系和行业行规,工 匠从拜师学徒到出师成业往往要经过数 年。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
二、徽派建筑

《营造法式》介绍

《营造法式》介绍

《营造法式》介绍北宋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宫廷生活日趋奢靡,统治阶级建造了很多豪华经丽的宫殿、园囿和府第、官署、寺观等,使国库无法应付庞大的开支。

公元11世纪70年代,王安石执政时期,为挽救统治阶级的危机,由将作监编修了《营造法式》第一版,于元佑六年成书。

但因次书缺乏用材制度,以致工料太宽,不能防止各种弊端,故绍圣四年由李诫重修,崇宁二年正式颁布实施。

《营造法式》内容是李诫收集汴京当时实际工程中相传沿用有效的做法,和工匠们详细研究之后编成的,加之李诫有较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为编写此书创造了良好的主观条件。

此书和六百余年后清雍正年间所编的《工程做法则例》相比,无论从设计、估算工料、图样表现等各方面来衡量,《法式》都比《则例》高明,不仅体例较好,便于灵活应用,而且内容也较丰富,阐述精确,堪称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建筑著作,是了解宋代建筑的一把钥匙。

《营造法式》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名例”,规范和解释建筑术语。

二是“制度”,指出泥作、瓦作、木作、雕作等13个工种的任务和技术标准。

三是“工限料例”,制定施工人数和材料的定额。

四是“图样”,绘出建筑样式和各种构件的详细图纸。

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法典性质的建筑手册。

书中对石作、砖作、大、小木作、雕木作和彩画作等都有详细的条文和图样,可明显地看到宋朝建筑在艺术形象和雕刻装饰加工等方面比唐朝建筑更加周密。

柱、梁、斗拱等构件,在规定它们在结构上所需要的大小和构造方法的同时,也规定了它们的艺术加工方法。

这种加工往往采用准确的几何方法而取得。

例如梁、柱、斗拱、椽头等构件的轮廓和曲线,就是用"卷杀"的方法进行制作的。

充分利用结构构件,加以适当的艺术加工,从而发挥其装饰效果。

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在《营造法式》中充分地反映了出来。

斗拱及彩画彩画悬鱼和惹草《营造法式》中,按质量高低,对建筑等级进行分类。

营造构法:古代各个朝代的塔,都有什么特点?

营造构法:古代各个朝代的塔,都有什么特点?

营造构法:古代各个朝代的塔,都有什么特点?中国古代的塔基本是佛塔,是随着佛教从印度传⼊的。

佛塔最初是⽤来供奉舍利、经卷或法物的,佛经中也说:“见塔如见佛”,所以塔对佛教来说很重要。

随着汉传佛教的形成,佛塔样式也由印度的覆钵式塔汉化为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亭阁式塔、楼阁式塔等。

那么,每个朝代的塔有什么特点呢?我们⼀起来看看吧。

东汉三国塔佛教于东汉⼤规模传⼊中国以后,与盛⾏的神仙崇拜相结合,也许在当时的民众看来,西域佛陀与本⼟仙⼈差别不⼤,从⽽将其置于⾼楼之上便在情理之中。

东汉末年,在江淮之间,开始建造佛塔。

初平四年(193年),丹阳⼈笮融擅⾃截留三郡钱粮,在下邳城南建造浮屠寺,寺内佛像外涂黄⾦,披锦彩袈裟。

寺中塔九层⼋⾓,每层皆有飞檐,每⾯镶有铜境,塔顶亦有⼀⾯铜镜朝天,称为“九镜塔”。

塔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诵读佛经。

每到浴佛会时,参观拜佛的百姓多达万⼈。

笮融在下邳所建佛塔,成为我国早期佛塔的典型,影响直⾄唐初。

两晋南北朝塔280年,晋武帝灭吴统⼀中国,但门阀政体加剧社会⽭盾,动摇王室基础。

⼋王之乱和其它外患,导致胡⼈南侵,西晋灭亡。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位,为晋元帝,东晋建⽴。

东晋与北⽅的⼗六国并存,史称东晋⼗六国。

420年,刘裕废晋安帝,建⽴刘宋,进⼊南北朝时期。

南朝(420-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439-589420年,刘裕废晋安帝,建⽴刘宋,进⼊南北朝时期。

南朝(420-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439-589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在不安宁的环境中,佛教得到很⼤发展,凿⽯窟建寺塔,盛极⼀时。

云冈⽯窟第七窟浮雕多层塔⼭西塑县崇福寺九层⽯塔云冈⽯窟内⽅形塔柱北朝佛教更盛,从平城(今⼤同)到洛阳各地,都曾⼤量建造佛寺、佛塔。

北朝期间以北魏最繁盛,在北魏⼀百多年间,寺塔林⽴。

隋塔隋代⽴国仅37年(581-618年),但由于皇帝喜奢华,⼤兴⼟⽊,故建造了⼤量的宫殿、寺塔等。

【营造学堂】古建营造技艺之八大作(经典必知)

【营造学堂】古建营造技艺之八大作(经典必知)

【营造学堂】古建营造技艺之八大作(经典必知)明洪武南京故宫营造时,曾征集工匠20余万户,多为吴匠(江南一地的工匠)。

由此形成了以江浙地区建筑传统为基础的官式建筑做法。

尔后,营造北京皇宫,复用北匠,同时“凡天下绝艺皆征”,并在全国征集约30万工匠及百万各地民工为役作,大批吴匠亦在征募范围内,这使得北京故宫的营造在秉承江南传统官式建筑做法的基础上吸纳北方地区建筑传统的特点,成为融合南北建筑做法为一身的北方官式建筑。

北方官式古建筑基本模式也因此被确定下来,其营造技艺亦成为北京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初始。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颁布的《工程作法》中,对清代各种房屋工程的规矩,按照十一大项,几十个专业,分别从名称、做法、用工、用料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

由此可知,此时官式建筑营造技艺体系已经相当完备,并且形成较为成熟的规矩定式。

虽然清中后期仍有《内廷工程作法》、《工部简明做法》、《物料价值则例》等官刊出现,但大多互通表里,相辅而行,甚至依据《工程做法》而成。

清工部《工程做法》中专业分工包括大木作、装修做(门窗隔扇即小木作)、石作、瓦作、土作(土工)、搭彩作(架子工、扎彩、棚匠)、铜作、铁作、油作(油漆作)、画作(彩画作)、裱糊作等十一个专业。

按专业工种细分,又有雕銮匠(木雕花活)、菱花匠(门窗隔扇雕作菱花心)、锯匠(解锯大木)、锭铰匠(铜、铁活安装)、砍凿匠(雕砖、花匠)、镞花匠(裱糊作、墙面贴络、顶隔上顶花、镞花岔角、中心团花)、夯、碢(木夯、铁硪)、夫(土功夯筑、下地丁、打桩)、窑匠(琉璃窑匠于施工时,配合瓦工查点修饰琉璃脊瓦料)等工,连以上各作的工匠总约二十多个工种。

从记载可知,这一时期官式建筑营造技艺中专业工种分类精细,并呈现出以工作程序为标准划分建筑技术工种的趋势。

到了清代晚期,营造业形成了八大作:瓦作、木作、石作、搭材(彩)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和裱糊作,简称为“瓦木扎石土、油漆彩画糊”,这种类似公种的分类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传统古建筑八大形式,个个惊艳无比,你知道多少呢

中国传统古建筑八大形式,个个惊艳无比,你知道多少呢

中国传统古建筑八大形式,个个惊艳无比,你知道多少呢#点亮真知计划#中国建筑造型的特点,除了屋顶样式以外,还有就是整栋建筑的造型。

它按照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殿堂、楼阁、亭、台,还有轩榭和舫廊。

这些都属于建筑的形式。

而我们以前说到的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都是屋顶的样式。

而今天所说的形式是根据建筑的使用的功能需要和它在整个建筑群里的所处的位置来决定的。

殿堂我们先说殿堂,在一个建筑群中,它属于中心建筑。

而且还是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

如果我们要区分这两类,那就要看建筑群的规模和大小。

比如说宫殿和大型的寺庙,这个中间的主要建筑都是殿。

比方说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寺庙中有大雄宝殿。

大规模的建筑的中心都是殿。

少林寺大雄宝殿而小规模的建筑群的中心建筑是堂。

比如老百姓的祠堂,家宅里面的正堂,还有南方常说的堂屋,书院的讲堂。

当然在建筑的式样上也有一些区别。

比如太和殿,还有岳麓书院的讲堂,虽然都属于中心建筑,但是讲堂没有宫殿那么高大威武。

它只是一个堂。

像这样的还有老百姓的正堂和堂屋。

楼阁中国古代很少有多层建筑。

楼很少的。

那是因为古代人不多,地广人稀,土地很多,不像我们现在这么紧张。

由于这个缘故,古代的建筑两层的都很少。

所以楼阁在很少的情况下才会使用。

那有哪些情况呢?黄鹤楼黄鹤楼最多的一种情况是藏书。

也就是藏书楼。

还有就是古代年轻女子的绣楼。

这绣楼也是古代民居常见的建筑。

还有就是风景区里的观景的,登楼远眺。

楼和阁这两类建筑,实际上是一类。

两者很难区分。

比如说中国古代有三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

都是属于楼阁建筑。

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楼阁建筑。

宁波天一阁宁波天一阁,这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藏书楼。

虽然是私家藏书楼,但是很有名气。

以至于历朝历代,一些皇家的藏书楼,都在学习模仿它。

这天一阁有个特点是什么呢?它底下一层是六开间,上面一层是一开间。

那为什么这么设计呢?原来这上面一层一开间是假的,实际上它里面,也还是一个一个的开间。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解析版)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解析版)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一、选择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在讲到“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时,使用了典故“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决定国家兴衰和命运③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为前提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A【详解】①③:“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说明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①③正确。

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影响而不是决定国家兴衰和命运,②错误。

④:要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核心思想理念②中华人文精神③中华传统道德④中华传统思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详解】①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①②符合题意。

③: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华传统道德则不是,③错误。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而不是中华传统思想,④错误。

故本题选A。

3.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中国先后发生过300多次瘟疫流行。

千年磨砺中,中医学积累了非常多的宝贵经验。

据临床疗效观察显示,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总有效率达90%以上。

从中获得的启示是()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中医药自信②固守传统中医资源,保持民族特色③立足抗“疫”实践需求,汲取传统智慧④将中医药融入西医,使其弘扬光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③:中医药在抗疫的作用启示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中医药自信,立足抗“疫”实践需求,汲取传统智慧,①③正确切题。

北京官式建筑“八大作”营造技艺保护刘雨涵

北京官式建筑“八大作”营造技艺保护刘雨涵

北京官式建筑“八大作”营造技艺保护刘雨涵发布时间:2021-08-20T07:54:58.832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21年11期作者:刘雨涵侯振策李昱翰[导读] 传统建筑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性质:建筑的实体是物质的,而相关营造及相关文化习俗是非物质的。

古建筑一旦损坏,如果其营造技艺已不为人知,则难以修复。

因此将建筑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结合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本文以北京地区官式建筑的传统“八大作”技艺为例,通过论述北京“八大作”的具体特征和遗产价值,最后对其技艺的传统和保护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刘雨涵侯振策李昱翰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00044摘要:传统建筑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性质:建筑的实体是物质的,而相关营造及相关文化习俗是非物质的。

古建筑一旦损坏,如果其营造技艺已不为人知,则难以修复。

因此将建筑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结合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本文以北京地区官式建筑的传统“八大作”技艺为例,通过论述北京“八大作”的具体特征和遗产价值,最后对其技艺的传统和保护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技艺;官式建筑;“八大作”1、引言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在建造维修故宫建筑的过程中,还形成了一套完整、具有严格形制的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

它由瓦、木、土、石、油漆、彩画、镶嵌、裱糊等各工种匠作技艺组成,也就是俗称的“八大作”。

营造中选料上乘,工艺严谨,做工精细,宫殿各部位的做法和施工工序都有严格的定式。

正是由于工艺技术的保证,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宫殿才能在数百年间始终保持其华贵精美、壮丽辉煌的建筑特色。

作为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典范,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对于中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古建筑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2、北京“八大作”的历史沿革在营建北京故宫时期,永乐帝就曾经征集江南工匠20余万户,去营建明北京故宫城。

古建营造系列——大木作

古建营造系列——大木作

古建营造系列——大木作大木作,古代中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

清式大木作做法可分为大木大作和大木小作式两类。

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棊、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从远古到汉代的木结构的形式迄今未能完全了解,仍在探索中。

从半坡遗址到商代盘龙城遗址、西周周原建筑遗址、汉代礼制建筑、石阙等,虽已有复原研究,但还都未能得出系统的结论,只能看出一些脉络:①殷商的墓室均用井干式结构,后代虽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结构发展史中却有重要作用。

②自商代至战国宫殿遗址中已发掘的平面柱网布置,均纵向成行列而横向常不成行列。

据此可推断屋架构造,系以纵架为主,直至汉代仍有应用,故纵架应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构造形式。

后来,辽金时期偶然也有使用纵架承托横架的构造,那是经过改进提高的纵架。

③自西周开始已用栌斗作为结合柱、梁的构件,以后逐步发展成栌斗上用栱、昂等组合成铺作(见斗栱)的复杂构造形式。

现有知道最早的关于具体的结构形式的记录,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

根据现存实例,可以推断这三种结构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应用。

它们的特点如下所述。

古代中国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一文读懂中国古建八大派系

一文读懂中国古建八大派系

一文读懂中国古建八大派系本文授权转载自:HND DESIGN(ID:HND201604)从古至今华夏大地涌现了众多建筑杰作有的已经毁于战火(阿房宫、大明宫、圆明园)▲圆明园遗迹有的屡次浴火重生▲岳阳楼(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历史上岳阳楼屡次毁于人祸战乱,又屡次重建,最近于1983年由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大修,把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有的更迭留存至今▲狮子林(始建于元代)在此过程中中国也形成了八大建筑流派京派建筑闽派建筑湖湘建筑川派建筑晋派建筑徽派建筑苏派建筑海派建筑关于中国传统八大建筑流派的分类仅代表作者观点,欢迎留言讨论01京派建筑北京曾为五朝古都拥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历史从传统民居、官府宅邸到皇家建筑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巅峰代表天子脚下皇城根上人们对官方颁布的规制格外谨守屋宇的高低房间的大小装饰的强度色彩的华丽程度都一一写在会典里▲《钦定大清会典》清乾隆二十九年版一句「逾制者罪之」就区别了社会阶层与尊卑秩序作为旧时城内最常见的建筑北京四合院也因此成为合院式建筑的「模范生」▲北京四合院坐南朝北中轴对称以中为尊故北京四合院的正房、正厅、垂花门都位于中轴线上▲三进四合院由前院、主院、后院构成的三进四合院宽广方正、格局规整更是理想的京派标准四合院▲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2闽派建筑在距离北京1900多公里的福建南部山区同样以中为尊的福建土楼却更推崇圆形布局在中央的尊位建祖堂为了应对土匪频繁袭扰定居在这里的人们选择一族之人居于一楼之内一人有喜,全楼欢庆一家有难,全楼帮扶▲土楼演化过程图与北京四合院相比福建土楼没有前后院之分亦没有房间大小、尊卑之分不讲究坐北朝南而是向心而居▲福建土楼为加强土楼的防御力外墙的厚度均在1-2米左右只设一个大门窗户也设在二层及以上易守难攻好似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3 湖湘建筑古时生活在湖南湘西的人们由于山高地狭生存条件堪称「严酷」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土家族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利用长木柱代替地基调节底部木柱的高低让建筑适应地形的变化人们或依山、或傍水建起了一座座吊脚楼热闹了沱江两岸▲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湖南中部存在一种家族聚居的住宅建筑大屋有别于富贵大气的北方四合院亦不同于小巧精致的江南民居大屋规模庞大、外拙内秀邵阳荫家堂娄底曾国藩故居岳阳张谷英大屋等均是明清时期留存至今的大屋代表▲邵阳荫家堂全景其中邵阳荫家堂处于山环水抱之中占地9191平方米拥有正屋108间杂屋40间天井44个圆木柱156根是一座体量庞大布局井然的湖湘民居▲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4川派建筑在我国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也常见类似吊脚楼的干栏式建筑如傣族竹楼与吊脚楼不同傣族竹楼不仅拥有大长腿还头戴大檐帽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为了应付澜沧江的「定期泛滥」傣族竹楼底部由36跟木柱支撑二楼离地2米以上洪水来袭时听任江水从楼板下流过傣族同胞安堵如常▲竹楼拆解图竹楼屋顶坡度大、屋檐宽采用重檐设计主要是为了便于排水减少暴雨对建筑的伤害▲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5晋派建筑当傣族同胞在与洪水斗智斗勇时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可能正在祭天求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劣缺水、也缺木材人们靠土为生因地制宜,创造出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三种窑洞▲窑洞类型靠崖式窑洞沿山体曲线错落分布层层叠叠给人一种是山不是山的错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则形成了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院落地下藏窑洞土中生的独特建筑景观▲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可围合成三合院、四合院院落成群结队聚集成「堡」宛如一座城池▲甘肃省永泰龟城「箍窑盖房,一世最忙」简单凝练的八个字说尽了陕北农民一生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名字叫「家」不论过去、当下不管南方、北方家与房子的概念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6徽派建筑湘西吊脚楼、傣族竹楼、陕北窑洞都是当地祖先们与天斗、与地斗才留存下的住宅形式但是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们却得到了大自然温柔以待这里的人们对于建筑的追求不止有居住他们还通过不同形式的建筑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在古徽州人们在天井院里安放家在祠堂里安放历史在牌坊里安放信仰徽派建筑的精华不仅是某一栋宅院某一座祠堂或牌坊还有那一座座记录着先人智慧的传统村落看似是随意在青山绿水间点下的一滴墨晕染开来实则是祖祖辈辈大费周章、精心布局才造就如诗如画般的建筑景观这份美景是难以描述的并非结构复杂而是笔尖蘸不到江南烟雨总少一两分婉约与灵气▲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7苏派建筑徽派建筑在山水间绘制了一幅幅水墨画同样是温柔富贵地的苏州则将山水乾坤都装入了园林文人士大夫们不仅为园林投入大量财力还投入了大量笔墨不仅有满眼看不过来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还要与曾经的园主人一起思考「与谁同坐」▲拙政园丨与谁同坐轩苏轼说「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园林是空间也是意境(原来古人也是坐了个寂寞啊!)咫尺之内再现乾坤的苏州园林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它所代表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以及人文价值更是当今我们倡导的东方美学的内核▲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8海派建筑与东方美学相对应的西方建筑美学在鸦片战争之后席卷了苏州的邻居上海使得上海外滩在短短百年之间于江边千余米的堤岸上浓缩着万国建筑的精粹▲上海外滩不论是端庄沉稳的文艺复兴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平饭店南楼(原汇中饭店,文艺复兴风格)还是华丽多变的折衷主义风格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和平饭店北楼(原沙逊大厦,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都在黄埔江岸向当时的人们展示着西方发达的建筑技术与时尚摩登的装饰审美这一切不仅让上海本土的商贸建筑脱胎换骨也影响着上海的传统民居拥有江南民居的骨架装饰着西式建筑元素的石库门成为海派民居的代表▲石库门民居点缀着西式山花的石头门框开在屋顶的老虎窗文人骚客蜗居的亭子间……石库门曾上演着旧上海最为真实细腻的人间百态。

中国古建筑宝典《营造法式》:古代第一部建筑工程官方著作

中国古建筑宝典《营造法式》:古代第一部建筑工程官方著作

中国古建筑宝典《营造法式》:古代第一部建筑工程官方著作核心提示:我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营造法式》作为我国第一部详细论述建筑工程技术及规范的官方著作,有着深远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我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营造法式》作为我国第一部详细论述建筑工程技术及规范的官方著作,有着深远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官方规范北宋元符三年(1100),将作监少监李诫编成《营造法式》,是为中国第一部详细论述建筑工程技术及规范的官方著作,于崇宁二年(1103)正式颁行。

此书集宋代建筑设计与施工经验之大成,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对于唐宋建筑的发展,以及考察宋代及以后的建筑形制、工程装修技术、施工组织管理等,此书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书36卷,357篇,凡3555条。

除前面的“看详”和目录各一卷外,正文34卷,主要内容如下:“看详”:主要说明以前的各种数据、做法及来由,如屋顶曲线的做法等。

卷一、二:《总释》和《总例》,《总释》对书中所出现的各种建筑物及构件名称、条例、术语做规范诠释。

指出所用词汇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演变,统一术语。

《总例》是全书通用的定例,并包括测定方向、水平、垂直的法则,求方、圆及各种正多边形的实用数据,广、厚、长等常用词的涵义,有关计算工料的原则等。

卷三:壕寨制度、石作制度。

卷四、五:大木作制度。

规定了“材”的用法。

大木作的比例和尺寸,均以“材”为基本模数。

卷六至十一:小木作制度。

卷十二:雕作制度、旋作制度、锯作制度、竹作制度。

卷十三:瓦作制度、泥作制度。

卷十四:彩画作制度。

卷十五:砖作、窑作制度。

以上共计13个“作”,即工种的制度,并说明如何按照建筑物的等级来选用材料,确定各种构件之间的比例、位置、相互关系。

详述建筑物各个部分的设计规范、各种构件的比例标准数据、施工方法和工序、用料规格和配合成分,以及砖、瓦、琉璃的烧制方法。

卷十六至二十五:规定各工种在各种制度下的构件劳动定额和计算方法。

中国风中国古建筑八大经典元素,惊艳世界!

中国风中国古建筑八大经典元素,惊艳世界!

中国风中国古建筑八大经典元素,惊艳世界!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充分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凝固显得欲动。

这样的美,让全世界都为之惊艳!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

情越浓,艺术性越强。

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可见,大气、生气、富丽三者,结合形成了中国建筑的传统。

马头墙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

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

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围合式院落、庭院庭院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以房屋围合的形制中,装载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内向封闭而又温馨舒适的院落空间,曾经滋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性情和性格,以致成为最为普遍的传统生活方式。

在使用上,院落空间几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内容。

院落式民居吸引人的是隐藏在建筑形式后面的人文精神。

围合,不仅仅指的是物理的保护,而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东西,围合形成独立完整的局部空间而感受到安全感与归宿感。

围合也必然形成大间距,既保证了居民私密空间的距离,同时又扫除了因安全而附加的封闭感觉,促成空气流通,营造了良好的局部气候条件。

营造构法:斗栱、铺作与铺作层(上)

营造构法:斗栱、铺作与铺作层(上)

营造构法:斗栱、铺作与铺作层(上)摘要:“斗栱”与“铺作”可以作为同一类构件的名称,却包含不同的时段特性。

“铺作”以及“铺作层”是木构架发展到一定时期才出现的高级斗栱形态,对于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魏晋以前,建筑物中的斗栱之间以及斗栱与梁架之间缺乏联系;东晋南北朝时,铺作层在南北方建筑中渐次形成,并出现一种由铺作层和柱网层结合而成的“回”形构架,在多层建筑物中得到广泛应用;铺作是古代建筑礼制的要素之一,而铺作层之有无,甚或可以成为区分建筑物构架类型(殿堂与厅堂)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斗栱,铺作,铺作层,回形构架,构架类型“斗栱”与“铺作”所指称的,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最具特色也最令人关注的部分。

研习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人,更是时常见到和用到它们。

作者对此熟视多年,却从未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直到2003年年初的某个早晨,才忽然意识到它们虽然可以作为同一类构件的名称,却包含着不同的时段特性;并意识到铺作层在建筑构架中的出现及其演变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

加深对于铺作层的认识,有助于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发展过程与历史分期;进而对于古代木构建筑物结构类型的划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本文将提供给大家一些关于这些问题的初步思考,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共同探讨,使得对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认识逐步充实、清晰并接近历史原貌。

还须事先说明一点,即本文的探讨范围与文字的展开前提仅限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官式建筑层面(对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各种类型木构建筑的发展演变尚无能力作出总体把握),故行文中凡涉及此点处不再加以特别说明。

一释名与定义1. 斗栱“斗栱”是以“斗”和“栱”两种构件叠置而成的组合构件。

先秦文献中已见关于建筑物中使用“斗”的记载,如“节” (楶)、“栭”,汉魏以后又称“栌”,一般指置于柱头之上的大斗[1];关于“栱”的记载则相对出现较晚,最早见于汉魏文献,如“重栾”、“栾栱”、“曲枅”[2];魏晋以后方始出现合称,如“栾栌”(《魏都赋》)“栌栱”(《洛阳伽蓝记》)、“楶栱”等。

古建筑营造十二式,你知多少?

古建筑营造十二式,你知多少?

古建筑营造十二式,你知多少?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

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们和而不同,展现了中式建筑独特的美学魅力。

这些建筑营造你了解多少?斗拱斗栱,又作斗拱,别称斗科、欂栌,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

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唐代孔颖达说:“山节,谓刻柱头为斗栱,形如山也。

”有唐一代,斗栱硕大,屋檐深远,盛唐雄浑的建筑气象就此定格。

雀替所谓雀替,鸟雀替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

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

雀替的雏形在唐代之前就已出现,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叫“绰幕”,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

雀替除了具有一定的承重作用外,还可以减少梁、枋的跨距或是增加梁头的抗剪能力。

四水归堂四水归堂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每间面阔3至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至1.5米,各间以廊相连,围合成封闭式院落。

因为围合,中式建筑才有了向心的力量。

晴时阳光自天井泻入堂前,如同“洒金”;雨时雨水从四面落入天井,恍若“流银”,寓意水聚天心、天人合一。

鸱吻鸱吻,又名螭吻、鸱尾,为中国神兽,龙的第九子。

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多有装饰小兽,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不仅能加固房脊,还有避火灾之意。

《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唐代木构建筑的鸱吻一般作鸱鸟嘴或鸱鸟尾状。

照壁照壁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

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外的屏蔽物。

【营造学堂】古建筑最全栱构件详解

【营造学堂】古建筑最全栱构件详解

【营造学堂】古建筑最全栱构件详解斗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构件,是屋顶与屋身立面的过度,也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或仿木构建筑中最有特色的部分。

斗栱还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多用在较高级的官式建筑和皇家建筑中。

斗栱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栱及斜放的昂等构件组成的。

本期小编带大家好好了解斗栱各类构件。

斗口清代带斗栱的建筑,部位与构件尺寸是以“斗口”为基本模数的,其实也是以“斗栱”作为建筑尺度衡量标准。

斗口就是斗栱的坐斗(最下层的斗)上用来按瓜栱和头层翘(“翘”,也就是宋代时的华栱)的十字形的卯口。

斗斗是斗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

栱栱是矩形断面的短枋木,外形略似弓,有瓜栱、万栱、厢栱等之别。

升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实际是一种小斗。

昂昂位于斗栱前后中线,且向前后纵向伸出贯通斗栱的里外跳,前端有尖斜向下,尾则向上伸至屋内。

翘“翘”是清式名称,也是斗栱的构件之一,“翘”的形象与栱相同,但方向与栱不同。

清式斗栱中的栱是横向的、向左右延伸的矩形短木,而翘是纵向的、向前后伸出并翘起的短木,因前后翘起而得名“翘”。

其实,“翘”在宋代时也是一种栱,名为“华栱”、也叫“抄栱”。

坐斗在一朵或一攒斗栱的最下层,直接承托正心瓜栱和头翘或头昂的斗,叫做“坐斗”,也叫“大斗”。

栌斗坐斗在宋代时称为“栌斗”。

十八斗在翘或昂的两端的上部,用来承托着上一层翘、昂或栱的斗,叫做“十八斗”。

十八斗的形状与坐斗相同,但比坐斗小。

因为它的长度的一点八斗口,相当于宋代“材”制度的十八分,所以叫做“十八斗”。

交互斗交互斗是宋代斗栱构件名称,也就是清代斗栱中十八斗。

平盘斗平盘斗是斗的一种,多用在角科斗栱中,一般没有斗耳,用来承托两个方向的栱或宝瓶。

斗耳斗耳是斗上面突出的部分,它的形象类似倒置的短腿小桌子的桌腿,下面平的一层类似桌面的为斗底。

斗耳的高度是斗高的五分之二。

古建基础知识【古建专家精心整理】(五)

古建基础知识【古建专家精心整理】(五)

• 2、连檐类:大连檐、小连檐、里口木。
(1)、大连檐:大连檐是钉附在飞檐椽椽头的横木, 断面呈直角梯形,作用是联系檐口所有飞檐椽, 使之成为整体。(图2-4-38)
(2)、小连檐:小连檐是钉附在檐椽椽头的横木, 断面成直角梯形或矩形。(图2-4-38) 关刀弯连檐是沿翘角部分飞檐椽椽头或檐椽端头
(图2-4-41)博风板
• (4)、滴珠板(挂檐板):设在楼阁式建筑平座 外侧、用于遮挡风雨对承重梁挑头侵蚀的木板。 (图2-4-42)
图2-4-42 滴珠板(挂檐板)
滴珠板(挂檐板)
• (5)、望板:望板是铺在正身直椽上,作为屋面 铺瓦的基层底板。(图2-4-38)
• (6)、闸档板:设于小连檐之上,用以封闭飞椽 之间空档的小木板。(图2-4-38)
椽、罗锅椽,另一端伸出檐桁 以外的圆形或方形木条,密密排列于桁(檩)与桁 (檩)之间,与桁(檩)成直角相交,直接承受出檐屋 面重量。(图2-4-25)
• (2)、飞椽:飞椽是为满足檐口出檐长度要求, 在檐椽外端上口添加的一排方形椽子。(图2-4-25)
• (3)、脑椽:屋面最上一步与扶脊木结合的椽叫 脑椽。(图2-4-25)
图2-4-22 荷包梁、轩桁
• 5、其他构件: • (1)、牛腿:位于檐柱外侧梓桁下的构件,也叫“
撑拱”、“斜撑”、“托座”,是江南古建特有的构件, 上面常雕刻花草虫鱼、人物及历史故事,主要起 装饰作用,对梓桁也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图2-431)
图2-4-31 牛腿
(2)、琴枋:位于牛腿之上、梓桁之下的构件, 和牛腿一样,是江南古建筑特有的构件,所起作 用和大式古建筑中斗栱类似,可承托外挑的出檐; 但主要是起装饰作用。其上常和牛腿一样雕刻人 物(如八仙、四大金刚及戏曲人物等)、花草、 动物、福禄寿喜等吉利图纹。

中国古建筑官式营造技艺——八大作

中国古建筑官式营造技艺——八大作

中国古建筑官式营造技艺——⼋⼤作古建“⼋⼤作”是指⽡作、⼟作、⽯作、⽊作、彩画作、油漆作、搭材作、裱糊作。

故宫的建筑规矩多,⽆处不体现规矩。

紫禁城虽然已经建成了600年,
但今天的⼯匠们建造和修缮古建筑时沿⽤的仍然是古⼈的技艺。

古⽼的建筑技艺延续着这座庞⼤建筑群的⽣命⼒。

(午门外檐彩画修复)
随着时代的发展,
“⼋⼤作”受到了各种现代化的冲击,
各个传统⼯种⽇渐退化,
再加上古建营造传统制度的断裂,
“⼋⼤作”更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传承危机,
有的濒临失传。

如今的古建“⼋⼤作”⾥,
保留下来的核⼼只剩下⽊作、
⽡作和油漆彩画这组“铁三⾓”。

古建修缮是⼀辈⼦学习的事⼉,
每次都有没见过的东西。

全国有多少古建筑,他数不清,
但他知道每⼀处古建都是独⼀⽆⼆的。

在梁思成看来,它们是凝固的历史,
是⼀个民族最真实的记忆。

(1)⼟作——厚⽽载物
(2)⽯作——稳⽽持重
(3)搭材作——相辅⽽成
(4)⽊作——⽅⼨之合
(5)⽡作——定⽽望动
(6)油作——厚薄有度
(7)彩画作——⽊⾐锦绣
(8)裱糊作——柔外韧内
本⽂整理于⽹络,意在传播古建知识,。

【营造学堂】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构成要素(一)(古建必备知识)

【营造学堂】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构成要素(一)(古建必备知识)

【营造学堂】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构成要素(一)(古建必备知识)营造技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营造技艺专指建造传统建筑的技术本身,而广义的营造技艺则可伸延至很大的拓展,而这种拓展也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整体性原则。

广义的营造技艺不但包含传统营建技术、工艺、手艺、技巧等,还包括与之密切相关的工具制作与使用,比如传统的运输方法、吊装方法、木材的采伐、石料的开采、砖瓦的烧制、金属构件的加工等;此外还包括营造工序的安排与流程,这其中既包括各工种之间的协作配合,也包括时间顺序上的合理安排和调度。

营造技艺的外延可扩展至相关的知识领域和文化习俗,前者如规划、设计、选址、工程管理等。

建造传统建筑的时候,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祠堂宅邸,常常都是以院落形式呈现的,院落的扩展就是村落、城镇,这其中既涉及到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如对气候、取水、排洪等,同时也包含对居住科学的认知,如防火、防尘、防沙、防潮、防震、防蚁、通风、采光、隔热等,其中包括很多有关材料、构造、结构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此外,营造技艺也包括与之相关联的文化习俗,包括建造过程中的仪式,如奠基、择日、立架、上梁、乔迁等,也包括居住建筑中的一些禁忌和趋利避害的做法,如反映在建造尺寸中的一些规定,再如泰山石敢当之类的一些赋予合理寓意的民间做法等。

匠作的分类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至唐宋时期已趋于成熟、稳定,当时的营造做法被分为石、大木、小木、彩画、砖、瓦、窑、泥、雕、镟、锯、竹等作,设计与施工也达到高度标准化。

至明清,官式建筑的形式、结构、构造、作法、用工等方面都按照官方的要求形成了规制,宫廷建筑设计、施工和预算已由专业化的「样房」和「算房」承担,技艺更细分为大木作、装修作(门窗隔扇、小木作)、石作、瓦作、土作(土工)、搭材作(架子工、扎彩、棚匠)、铜铁作、油作(油漆)、画作(彩画)、裱糊作等,设计与建造都走向了专业化、制度化。

民间的营造技艺流派纷呈,尤以北京、江苏、浙江、安徽、山西、福建及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营造技艺为代表,并形成苏州香山帮、徽州帮、浙江东阳帮、闽南帮等不同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造学堂】古建营造技艺之八大作(经典必知)
明洪武南京故宫营造时,曾征集工匠20余万户,多为吴匠(江南一地的工匠)。

由此形成了以江浙地区建筑传统为基础的官式建筑做法。

尔后,营造北京皇宫,复用北匠,同时“凡天下绝艺皆征”,并在全国征集约30万工匠及百万各地民工为役作,大批吴匠亦在征募范围内,这使得北京故宫的营造在秉承江南传统官式建筑做法的基础上吸纳北方地区建筑传统的特点,成为融合南北建筑做法为一身的北方官式建筑。

北方官式古建筑基本模式也因此被确定下来,其营造技艺亦成为北京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初始。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颁布的《工程作法》中,对清代各种房屋工程的规矩,按照十一大项,几十个专业,分别从名称、做法、用工、用料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

由此可知,此时官式建筑营造技艺体系已经相当完备,并且形成较为成熟的规矩定式。

虽然清中后期仍有《内廷工程作法》、《工部简明做法》、《物料价值则例》等官刊出现,但大多互通表里,相辅而行,甚至依据《工程做法》而成。

清工部《工程做法》中专业分工包括大木作、装修做(门窗隔扇即小木作)、石作、瓦作、土作(土工)、搭彩作(架子工、扎彩、棚匠)、铜作、铁作、油作(油漆作)、画作(彩画作)、裱糊作等十一个专业。

按专业工种细分,又有雕銮
匠(木雕花活)、菱花匠(门窗隔扇雕作菱花心)、锯匠(解锯大木)、锭铰匠(铜、铁活安装)、砍凿匠(雕砖、花匠)、镞花匠(裱糊作、墙面贴络、顶隔上顶花、镞花岔角、中心团花)、夯、碢(木夯、铁硪)、夫(土功夯筑、下地丁、打桩)、窑匠(琉璃窑匠于施工时,配合瓦工查点修饰琉璃脊瓦料)等工,连以上各作的工匠总约二十多个工种。

从记载可知,这一时期官式建筑营造技艺中专业工种分类精细,并呈现出以工作程序为标准
划分建筑技术工种的趋势。

到了清代晚期,营造业形成了八大作:瓦作、木作、石作、搭材(彩)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和裱糊作,简称为“瓦木扎石土、油漆彩画糊”,这种类似公种的分类一直沿用至今。

北京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也是以这“八大作”的内容为主要代表。

1 木作木作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主要指木构建筑最基本的构造体系,紫禁城宫殿主要采用抬梁式构造。

大木作的构建规格多样,大部分都是预先加工制作,再运到现场组装,所有构件之间通过榫卯连接,十分牢固。

榫卯,简单说是一种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是隼,凹进是卯。

在宫殿建筑木构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屋檐下的斗栱。

它最初是梁、柱之间的过渡层,用来把屋顶的荷载均匀地传到立柱上,但后期力学作用逐渐削弱,装饰作用逐渐增强。

小木作主要负责室内外装修,就是那些制作精美的落地花罩,槅扇门窗。

紫禁城皇家宫殿的室内装修采用的材料极为
丰富,工艺也因此更加复杂、细腻。

木作是建筑营造中最重要的一个种类,它成就了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
的地位。

木工更有“百艺之首”的称誉。

精巧的斗棋,深远的出檐,绝妙的榫卯,无不诉说着木作技艺的精妙。

规矩和口诀是木作的精髓。

只要确定斗口宽,就可以根据口诀推算出各个构件甚至房屋的尺寸。

可以说,木作技术不仅在匠人手上,更在他们心里。

2 瓦作瓦作工艺主要体现在古建筑的地面、墙面、屋顶这三个部分。

大体内容分为砌砖基础,砌砖墙,屋顶苫背,墁砖地面,墙垣抹饰,刷浆以及调制灰泥浆,砍磨细砖,雕砖和工前的抄平放线等。

其中最令人称道和迷惑的是金砖铺地。

金砖并非由黄金制成,属于钦工物料,民间不得使用,明清时主要产自苏州,通常铺墁在等级较高的殿宇内。

由于其质地坚硬,敲击有金属之声,并且制作程序复杂,要经过选土,掘、运、晒、推、舂、磨、筛七道工序经三级水池的澄清、沉淀、过滤、晾干;经人足踩踏,使其成泥;再用托板、木框、石轮等工具使其成形,再置于阴凉处阴干;每日搅动,8个月后始得其泥;还要经过长途运输,其价值去贵堪比黄金,听以史称金砖。

而不起眼的要数“灰”的使用。

瓦作中,处处用灰、处处下同。

虽然主要材料都是石灰,却在瓦作的口诀中总结出“九浆十八灰”,细细区别了各种灰、浆的配制和适用范围,足以道明用灰技艺的复杂。

3 搭彩作搭彩作主要包含架木搭设、扎彩、棚匠的工作内容。

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夜,紫禁城内发生火灾,太和门、贞度门、昭德门等多处化为灰烬。

正值光绪大婚之际(大婚定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举行),原样重建根本来不及,于是决定由扎彩工匠临时在太和门基址上搭设了一座彩棚应急。

《清宫述闻》中对彩棚记载:“高卑广狭无少差至,榱桷之花、鸱吻之雕镂、瓦沟之广狭,无不克肖,虽久执事内廷者,不能辨其真伪。

而且高踰十丈,栗冽之风不少动摇”。

目前传统的搭彩作中扎彩棚工艺已经基本在建筑业消失。

架术搭设也从传统的杉槁、竹槁、连绳、标棍换铁管、铁扣件;绑搭脚手架、人吊装被大型起重机械替代,提高了工效,很大程度上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致使传统工艺减少使用,濒临失传。

4 石作石作工艺是古代土本建筑营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西汉中期以后石作逐步从采石、石料的分割、石料的平整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序,与近世所见基本接近。

现存故宫保和殿后的御路上,名日“云龙阶石”的白玉石雕是明清石作官式工艺的重要代表人,形象生动,雕饰精美,距今已已有近600年。

目前石作工艺已经受到机械械自动化的严重冲击,技艺正在逐渐衰落。

5 土作传统土作内容包括夯、碢(本夯、铁锇)、耒(土功夯筑、打地丁、打桩等),现代解释就是地基,其工艺就是地基处理的工艺。

古建筑基灰土技术的推广、普及
时期是在明代,成熟完善是在清代。

故宫的基础是土作技术的优秀代表。

但随着机械化进程,土作逐步衰落,目前土作工艺已濒临失传。

据资料,碢古同“砣”,碢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的一种创造,为最早的旋转工具,其质地上古时为石、骨、木等制作,三代用铜,战国末汉代后用铁。

6 油漆作宋《营造法式》中油漆与彩画司为油彩作,清《程做法》始将其分成油漆与彩画两作。

油漆作主要内容分为地仗和油皮两项。

传统的地丈做法有一麻五灰,用发制的血料、熬制的桐油、灰料等材料,配以线麻或苎布经过十三道工序而成,对木结构进行修饰与保护。

油皮则在地杖上搓制而成,通常为红色樟丹,颜色光亮均匀。

7 彩画作彩画通常包裹在木结构表面,按位置不同分为外檐和内檐。

彩的种类大体分为三种,和玺彩画(等级最高)、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主要用于园林建筑中)。

但无沦哪种彩画,其工序基本相似,有起谱子、落墨、扎孔、纹饰、沥粉、贴金、刷色、细部等。

在相似的工序下展现不同风貌的彩画,其关键就在工匠手上。

目前传统清代彩画的制作工艺被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并且运用到故宫大修中,如太和殿重做的外檐金龙和玺彩画。

8 裱糊作裱糊作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分为两方面,一是室内顶棚、墙面的裱糊;二是是扎糊各种冥器(也称纸扎)。

室内顶棚、墙面的裱糊工艺属于古建筑营造技艺范畴。

新中
国成立后由于社会需求少,裱糊行业萎缩,工艺濒临失传。

本世纪初,在故宫大修背景下,故宫特别注重挖掘整理了裱糊的部分材料及工艺,并成功实施在工程中,如倦勤斋保护工程的室内裱糊。

裱糊工艺采用顶棚木骨格,通用木方格蓖子,称为顶屉即自堂蓖子。

在木蓖上糊纸,共分四道工序。

裱糊时,按顶屉分格糊纸,四格、六格或八格一糊,将纸糊到屉上,四边翻卷到格眼以内为止。

糊完后,在木格十字处钉小铁钉,钉完再用小块油杉纸糊上,称为“梅花盘布”。

北京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内涵仁富,程序严谨,技法精细,是中国传统手工业集大成者。

立华匠心古建平台传承古建营造技艺精髓,唯匠筑者担此重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