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不但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是“技”和“艺”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历代相传和营造实践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营造理念、建造技艺,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整理和继承。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艺,始终处于承传与变化相交织的动态发展进程中,宋代的《木经》、《营造法式》,明代的《鲁班营造正式》、清代的《工程作法》和现代的《营造法原》都是对上述相关内容阶段性、地域性或专业性内容的记录和总结。即使在今天,城市园林建筑、寺庙与宫殿建筑、广大乡镇地区的民居建筑等,依然普遍使用上述营造技艺,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内在的生命活力。2009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负责申报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由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与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一道“捆绑”申报,其共同特点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3]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工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的确定、模数尺寸的权衡与计算、构件的加工与制作、节点及细部处理和施工安装等方面都有独特与系统的方法或技艺,并有相关的禁忌和操作仪式。这种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
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延承至今。
作为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木构古建筑分布覆盖着从南到北的各个地区,古建筑的保护性维修工作需经常进行。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飞速进行,大量农民进城,成为城市新市民,从而导致大量的传统古建筑大木修建手工技艺后继无人,在大量的古建筑修建、复建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现象,所有第一线操作的大木工人基本上全都是50岁以上的老工人、老面孔,他们虽然技艺精湛、工艺传统,然而无论从体力和精力上都很难满足正常施工的需要,呈现出队伍严重老化、力不从心的势态。培养古建筑大木修建技术力量,使我国大量的古建筑得以及时维修,延缓生命,已经迫在眉睫。原因主要有:
1、随着现代居住习惯的改变,木结构住宅已经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大部分传统工匠转行到现代建筑或其他行业,致使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人奇缺,传统营造技艺后继乏人。
2、技术工人收入偏低,旧观念成人为障碍
古建筑维修和复建项目,在整个城市建筑大环境中,毕竟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而现有的相关古建筑预算定额和古建筑修缮定额,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合理性,对传统手工操作的许多技艺用工、工资标准都偏低。再加上财政控制和招投标的限制,造成真正参与实际施工操作的匠人收入较低;如果业务量不饱满,则常年的平均收入就更低。而传统大木制作和安装均属人力为主的操作,技艺要求高、体力消耗大、施工效率低,古建筑木构件复杂多变、施工工序多,很难大规模
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因而在同样体力和脑力的投入下,古建大木的收入显然不比土建行业的其他工种高。因此,对于年轻人的学艺和从业就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宁愿学个土建专业手艺,也不愿从事古建筑大木的工作。再者,老技术工人带徒往往不愿带外人,而且有“传子不传女”的传统观念,对古建筑大木技术的传承也造成了一定的人为障碍。
3、农村二代农民观念转变,逐步向脑力劳动转化
随着近年来农民收入的逐年增长及对大城市的向往,大量的二代农民开始走出家门,出外求学,以谋求更大的人生发展。过去跟着老匠人求师学艺的风尚已逐年淡化,即使有愿意带徒的老技师,也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徒弟。况且古建筑大木是一门有别于常规木作的技艺,对学艺人的反应、接受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要求很高(通常称之为“悟性”),而目前智商较高的农村青年纷纷进入大专院校深造,则更进一步加深了召徒难的现状。
4、古建筑专业院校匮乏,缺乏古建筑保护事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机构
根据目前文物战线无论是管理、设计还是施工方面对于专业人才的渴求,我国的大专院校似乎反应并不敏感。对于一个具有极其悠久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至今还没有一个真正能满足文物保护需要的专业培训机构,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其实,古建筑只是建筑专业的一个分支,除了古建筑木结构和装饰、屋面防水材料方面有别于一般建筑以外,在许多学科知识如地基基础、建筑结构等方面是共通的,在具有
建筑专业的大专院校,成立相关的古建筑专业学科,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当然,对于大专院校而言,因为古建筑专业还属于新学科,教材、师资及实训课堂都还有待编写、物色和准备,但是如果政府有关部门能够有足够的重视,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相信要做到并不困难。
建议:1、对古建筑修建的相关定额进行修改由于目前的古建定额和古建筑修缮定额,对传统手工操作的许多技艺并未深入了解和分析,而且远远跟不上物价指数的攀升速度,导致定额用工、工资标准都严重偏离了市场实际现状,许多古建大木匠人转行去做装修木工以谋求更大的收益。
针对此现象,建议从中央到地方的文物和古建筑维修定额制订主管单位对此引起重视,对古建筑修建的相关定额进行修改,在修改前应广泛听取业内有一定现场操作经验的老木工技师的意见建议,归纳汇总后,实事求是地对定额进行修改、调整;同时,在古建筑修缮和重建、复建招投标时,应限定下浮率,确保合理收益,避免偷工减料、压低工人工资的恶劣后果。
2、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建立古建筑专业,致力于培养古建筑管理、设计和施工人才
针对目前市场需求,国家教育部门应鼓励有建筑专业基础的大专院校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古建筑专业;同时,应联手文物、造价等部门编制相关的专业教材,聘请古建筑管理、设计和施工单位的资深专业人员对师资进行培训,首先创建一支能传授、能指导、能动手操作的师
资队伍,在条件成熟后对社会进行招生培养。培训机构可以先从各省市自治区的职业技术院校开始着手组建,然后根据社会需求逐步发展扩大,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覆盖整个古建筑保护专业的培训系统,以确保我国现存的古建筑原有的平面布局、造型、艺术风格等原貌得以保持,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使之“益寿延年”,长留人间.
3、建立古建筑职称系列,积极推行古建筑木作、石作和油漆作等稀缺工种的技师队伍培养
古建筑的保护概念不仅要保护文物本身,还要保护传统材料和传统技术。坚持使用传统材料、传统加工手段和加工技术,坚持长期培养专业的古建筑保护修缮队伍,坚持对传统工艺、传统技术的传承和保护,是搞好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的先决条件。在这个问题上,对人才的培养是最紧迫的,应当持续不断地培养古建筑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这些专业人才以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
目前的职称系列并无古建筑专业,但是古建筑高端技术人才的技术能力有时要高于一般建筑行业的技术人员。建议在职称系列中加入古建筑职称,以鼓励和鞭策业内技术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在操作系列中,也同样需要增添古建筑专业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积极推行古建筑木作、石作和油漆作等稀缺工种的技师队伍培养,赋予业内的技术能手和技艺精湛的老工匠以必要的社会荣誉和经济奖励,让全社会都来关注、重视、关心这些技术骨干,使得传统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