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
中国古建筑园林营造技艺

中国古建筑园林营造技艺中国古建筑园林营造技艺是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的结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建筑园林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这些技艺包括建筑设计、施工工艺、材料选用、园林景观营造等方面,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和艺术的极致追求。
在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营造技艺被视为一门高度艺术,受到皇室、贵族和文人墨客的推崇。
古代建筑师和园林设计师经常根据地理环境、风水气场、主人的身份和喜好等因素,精心设计建筑和园林布局,以求达到和谐、美观、实用的效果。
他们不仅要懂得建筑工程知识,还要精通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技能,以便在设计中融入文学和艺术的元素,使建筑园林更具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中国古建筑园林营造技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材料的选择和处理。
古代建筑和园林的主要建材包括木、砖、瓦、石、泥等,这些材料在当时的社会中非常宝贵,需要经过精心的加工和选用。
古代建筑师和园林设计师不仅要考虑材料的质地和耐久性,还要考虑材料的色彩、纹理和形状,以便使建筑和园林的外观更加优美和和谐。
他们还要根据建筑和园林的功能和用途,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工艺,以确保建筑园林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古代建筑园林营造技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施工工艺和技术。
古代建筑和园林的建造过程需要经过繁琐的工序和精细的操作,包括测量、开凿、搭建、装饰等多个环节。
建筑工匠和园林工人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经验,才能完成建筑和园林的营造工作。
他们要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要求,准确测量和布局,精心施工和装饰,以确保建筑和园林的质量和效果。
古代建筑园林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极高,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建筑和园林的极致追求和匠人精神。
总的来说,中国古建筑园林营造技艺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结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这些技艺包括建筑设计、施工工艺、材料选用、园林景观营造等方面,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古建筑园林营造技艺,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推动建筑和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营造学堂】古建营造技艺之八大作(经典必知)

【营造学堂】古建营造技艺之八大作(经典必知)【营造学堂】古建营造技艺之八大作(经典必知)明洪武南京故宫营造时,曾征集工匠20余万户,多为吴匠(江南一地的工匠)。
由此形成了以江浙地区建筑传统为基础的官式建筑做法。
尔后,营造北京皇宫,复用北匠,同时“凡天下绝艺皆征”,并在全国征集约30万工匠及百万各地民工为役作,大批吴匠亦在征募范围内,这使得北京故宫的营造在秉承江南传统官式建筑做法的基础上吸纳北方地区建筑传统的特点,成为融合南北建筑做法为一身的北方官式建筑。
北方官式古建筑基本模式也因此被确定下来,其营造技艺亦成为北京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初始。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颁布的《工程作法》中,对清代各种房屋工程的规矩,按照十一大项,几十个专业,分别从名称、做法、用工、用料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
由此可知,此时官式建筑营造技艺体系已经相当完备,并且形成较为成熟的规矩定式。
虽然清中后期仍有《内廷工程作法》、《工部简明做法》、《物料价值则例》等官刊出现,但大多互通表里,相辅而行,甚至依据《工程做法》而成。
清工部《工程做法》中专业分工包括大木作、装修做(门窗隔扇即小木作)、石作、瓦作、土作(土工)、搭彩作(架子工、扎彩、棚匠)、铜作、铁作、油作(油漆作)、画作(彩画作)、裱糊作等十一个专业。
按专业工种细分,又有雕銮匠(木雕花活)、菱花匠(门窗隔扇雕作菱花心)、锯匠(解锯大木)、锭铰匠(铜、铁活安装)、砍凿匠(雕砖、花匠)、镞花匠(裱糊作、墙面贴络、顶隔上顶花、镞花岔角、中心团花)、夯、碢(木夯、铁硪)、夫(土功夯筑、下地丁、打桩)、窑匠(琉璃窑匠于施工时,配合瓦工查点修饰琉璃脊瓦料)等工,连以上各作的工匠总约二十多个工种。
从记载可知,这一时期官式建筑营造技艺中专业工种分类精细,并呈现出以工作程序为标准划分建筑技术工种的趋势。
到了清代晚期,营造业形成了八大作:瓦作、木作、石作、搭材(彩)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和裱糊作,简称为“瓦木扎石土、油漆彩画糊”,这种类似公种的分类一直沿用至今。
古建营造技艺八大作标准

古建营造技艺八大作标准古建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制作工艺吸引着广大的建筑爱好者和研究者。
在古建营造技艺的传承过程中,一直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古建筑的质量和传统工艺的延续。
古建营造技艺的八大作标准是指古建筑制作和建造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八项重要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包括建筑材料的选用、建筑结构的制作、建筑装饰的工艺等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古建筑的品质和传统工艺的传承。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八大标准。
第一,材料标准。
古建筑的材料是非常讲究的,主要包括木材、砖瓦、石材等。
这些材料必须是经过严格筛选和加工的,保证了其质量和稳定性。
在古建营造过程中,选用优质的建筑材料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古建筑的耐久性和美观性。
第二,结构标准。
古建筑的结构是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质量。
古建筑的搭建需要精湛的工艺和准确的计算,同时还要考虑到地质条件和气候因素,确保建筑的稳固和耐久。
第三,工艺标准。
古建筑的工艺包括了建筑装饰和雕刻工艺,这些工艺需要工匠们有着非常高的技艺和经验。
古建筑的装饰多采用木雕、砖雕、石雕等技艺,这些工艺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保证了古建筑的完美和美观。
第四,风格标准。
古建筑的风格是古建营造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包括了建筑的布局、外观、装饰等方面。
古建筑的风格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和审美观念,同时也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价值。
第五,保养标准。
古建筑的保养是古建营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包括了建筑的定期维护和修缮。
保养工作需要对古建筑有着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还需要有着专业的技术和工具,确保建筑的长久保存。
第六,环境标准。
古建筑的环境是影响其保存和延续的重要因素,古建筑所处的环境需要保持干净、整洁和安静,以确保建筑的保存和展示。
第七,传承标准。
古建筑的传承是古建营造的核心内容之一,这包括了对古建筑知识和技艺的传承,同时也包括了对古建筑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及保护

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及保护一、引言a. 古建筑营造技艺的重要性b. 古建筑保护的困境和挑战二、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历史与演变a. 古代营造技艺的起源与发展b. 古代工匠的技艺传承与保护c. 古代建筑技艺的传承和演变三、古建筑营造技艺的现状与问题a. 古建筑营造技艺的流失和衰退b. 现代化发展对古建筑的冲击和损伤c. 古建筑营造技艺保护的现状和挑战四、古建筑营造技艺保护的现状与需求a.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价值b. 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需求和重要性c. 建立完整的保护机制和体系的必要性五、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a. 政府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b. 建立古建筑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的基地和机构c. 多种方式进行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探索与实践六、结论a. 综合总结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与保护的现状b. 展望古建筑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未来的方向和措施第一章:引言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是一座城市文化的象征,是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工艺美术价值,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技价值。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进步,很多古建筑遭受到破坏和消失,特别是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时代意义的古建筑,是人们所共同关注的。
因此,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及保护这一话题,为古建筑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路径和思路。
第二章: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历史与演变历史上的古建筑是由工匠们依据精湛的技艺和经验所建造的,同时也包含着人们的智慧和审美。
古代营造技艺的发展跟历史的进程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古代营造技艺的历史和演变过程,从而没有听到过较好地保护和传承古建筑的营造技艺。
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古代营造技艺的起源与发展。
在古代,人们凭借自身的经验和智慧,用自然材料,如木头、石头、土坯和陶瓦等,来建造房屋和建筑。
这些建筑采用了足够极简化的施工流程,每一个步骤都要亲手完成,从而打造出完美的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财富。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我们应该认真了解和研究它,承袭和发扬它,促进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建筑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技艺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十分精湛,从古代木构建筑到砖石混合结构的建筑,从木结构到石结构,一步步地发展起来。
这其中的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艺,需要传承,才能让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更加深厚。
传统建筑的施工是讲究精细度的,每一根木柱、每一块砖瓦,都要经过认真的计算和测量,并且需要各行业大师傅们的精湛手艺才能完成,正是传承了这些精髓,中国古代建筑才能在外观上精致,引人入胜,建筑功能也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
(二)建筑文化理念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理念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它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观念。
古人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相融合,建筑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建筑艺术在追求功能的同时更注重协调、美感和人文因素的体现。
正是这种理念传承,让中国的古代建筑无论是在建筑形式、色彩、绘画、雕塑,还是在一些非正式的建筑元素上,都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国风。
(三)建筑文化审美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审美观念源自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这也是其独特之处。
古人认为建筑的美不仅在于形体、姿态、色彩,更在于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如何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审美,需要加强民众的教育和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
只有通过广泛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审美内涵,才能让广大人民更好地感受到其独特之处。
二、建筑文化的创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材料的创新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化设施的需求,新的建筑材料逐渐被应用到古代建筑中,如钢结构、玻璃幕墙等。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古代建筑的原有价值,与现代建筑结构相结合,保留其特有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切忌随意改变。
家乡的传统建筑与建筑工艺保护与传承

家乡的传统建筑与建筑工艺保护与传承家乡是每个人心中的一座城市,是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地方。
在家乡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具有浓厚历史气息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的地标,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传统建筑和建筑工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家乡的传统建筑与建筑工艺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传统建筑是家乡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在家乡的老街区,徽派建筑、京派建筑、闽南建筑等各具特色的传统建筑群体,展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建筑风貌,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城市的文化遗产,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保护好这些传统建筑,就是在保护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建筑面临着拆除、改建等风险。
一些老建筑因为年久失修,面临着倒塌的危险;一些传统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式建筑,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逐渐消失。
因此,保护家乡的传统建筑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为了有效地保护家乡的传统建筑,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
通过法律的约束和规范,规范传统建筑的维修和整治工作,避免因为个人行为或者市场需求导致传统建筑的破坏。
其次,要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修缮和保养工作,保持传统建筑的原始风貌。
在进行修缮和保养时,要尽量保留原有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避免过度的修缮和改建,保持传统建筑的历史性和文化性。
再次,要加强对传统建筑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和关注度。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向公众传递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除了保护传统建筑,我们还需要传承家乡的建筑工艺,保护和传承建筑工艺是保护传统建筑的重要一环。
建筑工艺是传统建筑的灵魂和特色,传承建筑工艺可以使传统建筑得以延续和发展。
要传承建筑工艺,首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挖掘和整理传统建筑工艺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和文献资料,为后人传承提供依据和参考。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传承中国古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水平和成就,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传承对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随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展,中国古建筑文化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自从唐代开始,建筑技术和美学理念逐渐成熟,中国的古建筑艺术逐渐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宋代的青砖石料建筑、元代的综合式建筑、明代的宫殿建筑、清代的庙宇建筑等都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出代表。
这些建筑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和深厚底蕴。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根源。
从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形式等各个方面,中国古建筑文化表现出来的是中国文化的特有风貌和精神内涵。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古建筑文化,就是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本身。
其次,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传承也对于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优美、精致的造型和完备的结构系统,是现代建筑所具备的创新力和美学观念的基础。
因此,在现代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建筑文化的传承,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形成更具中国特色和价值的现代建筑。
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国古建筑文化?首先,要通过专业的保护技术和管理机制使古建筑得以得到保护。
这包括严格的保护条例、规划建设、工程监理和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工作。
其次,要加强古建筑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古建筑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和传承意识。
第三,要加强古建筑文物的收藏和保护工作,建立专业的文物收藏机构和数据库,为古建筑的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
总之,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传承是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启示。
人社部古建营造师培训成为非遗技艺传承典范

人社部古建营造师培训成为非遗技艺传承典范古建营造师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一周年,在业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13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先后在北京、陕西、山东、浙江、陕西等地完成了近千人的培训,为学员讲授古建技术及相关法规知识,促进了古建营造技术的传承,提升了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学员合影将古建营造师纳入人社系统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标志着行业内从业人员将“持证上岗”,不再是游兵散将,而成为受社会尊重,担负着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大任的“古建营造师”。
古建营造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需要用大批掌握着精湛技艺的工人,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人员是搞好建筑工程的基础,但是从近一些年的情况看,工人队伍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一线,缺少古建理论知识与一定的古建筑的技术技能,同时古建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以及收入的状况不平衡,导致现在古建筑专业人才短缺。
就此现象,记者曾采访了大量古建专家,他们反应所接触的大量施工项目中,技术不达标,工人不会传统营造技艺的现象占大多数。
很多工程因为技术不过关常常需要返工或二次维修。
甚至很多文物建筑维修完仅仅两三年内又需要再次修缮,这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了改变这种社会现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开始进行古建营造师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凡参加培训并经考核合格者,颁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制的《古建营造师岗位能力证书》。
通过这个工作来为古建行业培养后继人才,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更将提升广大古建营造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
据悉,开展“古建营造师”培训,是我国古建学界长期呼吁的大事。
自2009年起,我国古建学泰斗罗哲文先生就数次向有关部门建议,开展古建行业人才培训,培养合格的技术人员。
专家授课根据人社系统的定义,古建营造师是指从事中国古建筑设计、施工、监理及工程技术管理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具体工种包括古建木作、瓦作、石作、油漆、彩画以及叠山、理水、造园等。
中国传统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结构营造技艺介绍中国传统结构营造技艺是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总称,涵盖了建筑设计、结构构造、装修工艺等多个方面。
这些传统技艺源远流长,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工艺水平,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传统结构材料木材传统中国建筑中广泛使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师善于利用木材的自然属性,将其应用于榫卯结构、斗拱结构等。
同时,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还注重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选择优质木材,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风干和处理,以保证建筑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砖石砖石也是传统中国建筑中常用的结构材料。
从古代的黄土砖到明清时期的青砖,砖石材料在中国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建筑师在砖石的选择和砌筑技法上拥有丰富的经验,砌筑出各种精美的砖雕和砖拱结构,为中国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结构营造技艺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特色的结构形式之一。
这种结构通过木材的榫头和卯榫相互连接,形成稳定而坚固的结构。
榫卯结构不使用钉子和螺丝等金属连接件,完全依靠木材本身的形状和力学性能。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建筑更加灵活、稳定,并且拆卸更容易,有利于修复和保养。
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拱形结构。
斗拱结构通过相互交错的木构件形成的斗拱,将建筑物的重量传递到四周的墙体上。
这种结构不仅承重能力强,还能够有效分散荷载,起到抗震的作用。
斗拱结构的施工技艺非常复杂,需要考虑到结构的几何形状和力学性能,以确保斗拱的稳定和坚固。
筒砖拱顶筒砖拱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
筒砖拱顶通过数万块砖石拼接而成,形成一个呈弧形的构造。
这种结构不仅美观大气,还能够有效分散力量,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筒砖拱顶的制作需要严格控制砖块的尺寸和重量,同时注重构造的协调和平衡。
艺术装修工艺雕刻工艺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雕刻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无论是建筑的梁柱、门窗,还是屋檐、檐口,都能够看到精细的雕刻图案。
申遗背景下焦溪古镇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技艺与可持续传承研究

摘要:“木”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元素,是构筑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
焦溪古建筑是江南古建筑的代表,深得其营造技艺的精髓。
研究焦溪古建筑“大木作”的营造技艺,从实地调研研究其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技艺,挖掘出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项目修缮设计传承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技艺,为焦溪古镇参与江南古镇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技艺;传承中图分类号:TU7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699(2021)03-0030-07DOI :10.3969/j.issn.1671-3699.2021.03.006一座没有历史可追忆的城市是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1]。
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弘扬,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城市建设既要向现代化方向努力,同时也要兼顾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1焦溪传统建筑的现状明代姚文灏:东吴泄水之大道,三江之外,苏有三十六浦,松有八滙,常有运河十四渎[2]。
焦溪即是常州十四渎水系的古镇代表。
焦溪古镇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北部、太湖核心流域,常州市东北部,北濒长江,南临芙蓉湖、太湖,西南距常州中心城区20多千米。
焦溪古镇依山傍水,舜山、秦望山、鹤山、石堰山环抱拱卫,东西南北水陆路交通便捷,沟通长江与太湖的水路要道——舜河穿镇而过。
古镇大量店铺枕河而筑,街巷井然,民居辏集,石桥卧波。
本文通过对焦溪大量传统建筑遗产调研,发现遗存基本为清代建筑,少量明代明居遗产,见表1,发现申遗背景下焦溪古镇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技艺与可持续传承研究史波(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常州213147)收稿日期:2020-07-27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太湖流域传统村落礼制建筑营造技术保护与发展研究”(2020-K-192),2020年常州市第十六届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申遗背景下焦溪古镇传统建筑木作营造技艺保护与研究”(CZSKL-2020B115)作者简介:史波(1985-),男,江苏常州人,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讲师、建筑师,研究方向为古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古建筑施工技艺。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慈溪)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慈溪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来源: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清代、民国时期,慈溪三北一带的古建筑大部分房屋都是木结构。
全木榫卯结构的建筑,结构合理、科学,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而且使用寿命超千年都屹立不倒。
江南古建筑代表作宁波保国寺最具有典型的传统木结构古建筑技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张定丰、郭永尧等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采用大木作建筑,建造了仿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的全木结构工程。
其中《大殿》、《山门》、《观音殿》等五项工程工艺创世界记录。
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概述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是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建筑模型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更代表了当时的建筑工艺和文化传承。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我国国家文化部在2006年将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技艺传承和发展历程1. 传承历史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起源于我国古代,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和宋代,当时用于宫殿和寺庙建筑的模型制作。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逐渐向民间传承,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2. 技艺特点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精美的造型而闻名,其制作材料主要为木、竹、绢、泥等。
制作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结构、装饰图案等进行精准的模仿和再现,反映了古代建筑工艺和审美理念。
3. 传承和发展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通过世代传承,不断融合创新,保持了其活力和发展潜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应用,一些传统的手工制作过程被数字化技术取代,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意义1. 文化传承将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助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唤起民众对传统艺术的重视和热爱,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2. 保护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认定,对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和社会各界将更多的资源和关注度投入到该项目中,加强技艺传承和保护。
3. 文化交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认定,将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推向国际舞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升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声誉和影响力。
四、保护与传承现状1. 政策扶持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包括加大对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的资金支持和宣传推广力度。
2. 传承人培养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培训班、讲座等活动,培养一批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和技艺研究者,保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之美与技艺

中国传统建筑之美与技艺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代宫殿、庙宇,还是传统民居,都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精湛的技艺。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
一、建筑的整体布局与风格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整体的布局和风格,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它们通常以中轴线为基础,左右对称,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感。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平衡与和谐。
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之一。
例如,紫禁城就是一座典型的宫殿建筑,它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地布置了一系列建筑和庭院。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整个宫殿显得庄严肃穆,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另外,中国传统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山水之间,人们建造了许多庙宇和园林。
这些建筑通常依山傍水,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和北京的颐和园,都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作品,它们的建筑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二、建筑的材料与结构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精巧。
在古代,人们通常使用木材、石头和砖瓦等天然材料来建造建筑。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还能够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也非常精妙。
例如,传统的屋顶采用檐角翘起的形式,形成了独特的飞檐翘角。
这种结构不仅能够有效排水,还能够增加建筑的美感。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还广泛使用斗拱、梁架等结构形式,使得建筑更加坚固和稳定。
三、建筑的装饰与细节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非常丰富多样,注重细节的雕琢。
建筑的门窗、梁柱、屋脊等部分都可以进行精美的装饰,以展现建筑的美感和气派。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通常采用彩绘、雕刻和瓷砖等工艺。
例如,北京的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它们的门窗上都有精美的彩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细腻。
另外,中国传统建筑还广泛使用木雕、石雕和瓷砖等装饰材料,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中式建筑风格的特点及其传承

中式建筑风格的特点及其传承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度,其中的建筑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
中式建筑风格是中国特有的建筑风格之一,其历史渊源悠久,将江南水乡的柔美和北国风雪的刚毅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建筑特点、传承保护等方面分别介绍中式建筑风格的特点及其传承。
历史渊源中式建筑起源早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其真正的发展却始于唐代。
唐代宫廷建筑以木制梁架和砖雕为主,由于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原因,材料和造型上并没有太多的精细之处。
而到了宋代,中式建筑经历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传统宫殿建筑得以重视和大力发展,部分建筑技术也进一步完善。
宋代宫廷建筑采用了灰砖青瓦、石雕雕刻、画法精细等多项技术,使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
建筑特点中式建筑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构件的彩绘雕刻,以及建筑的空间布局。
其中对于彩绘雕刻的注重,可以体现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方面。
如以龙、凤、麒麟、狮子、水鱼、蝙蝠等传统图案为装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给人以美妙的视觉效果。
而中式建筑的空间布局则是从人的行为使用和生活方式的需要出发,根据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审美价值和功能要求等来设计建筑空间。
这就形成了在建筑空间布局和功能层次上的对称性,同时强调空阔、对称、轻盈和自然,力求达到完美的和谐。
传承保护中国是一个大型国家,地域广阔,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的建筑文化也各自不同。
因此在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中,地区流派的特色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式建筑的传承方面,国家政策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有序的保护体系。
例如建设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以及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执法机制等措施。
同时,对于建筑的保洁和维护也十分重要。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式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中,传统技艺的培养和继承也不可忽视。
保护传承中式建筑文化离不开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交流,因此对于传统工艺的传播与保护必须加强和提升。
结语中式建筑风格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建筑建造与修缮的传统工艺

古建筑建造与修缮的传统工艺古建筑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传承,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技艺精髓。
古建筑的建造和修缮需要运用传统工艺,这些工艺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
本文将探讨古建筑的建造和修缮过程中所使用的传统工艺,并着重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技艺。
在古代,古建筑的建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它需要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工匠来完成。
古建筑的基础工作通常从选址开始,经过地基处理、基坑开挖、基础浇筑等阶段,最后才进入主体建造阶段。
在建造过程中,许多传统工艺将得到充分运用。
其中之一是木结构的搭建工艺。
在古代,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是木结构,并以榫卯结构为主要连接方式。
榫卯结构使用多种不同形状的榫头和卯榫的组合方式,使得整个建筑结构更加牢固。
这种技艺需要工匠们的精湛木工技巧和对木材属性的极为熟悉,才能完成完美的结构搭建。
另外一个重要的传统工艺是砖雕和石雕。
在古代建筑中,砖石雕刻是常见的装饰手法,它通过切割、粘贴和雕刻等方式,将墙面、门楣和飞檐上的砖或石材雕刻成各种装饰图案。
这些图案往往富有象征意义,代表着吉祥、富贵和庇佑等寓意。
砖雕和石雕需要工匠们的精密手艺和艺术鉴赏能力,才能达到规范的装饰效果。
此外,古建筑的专业修缮也需要运用传统工艺。
由于古建筑在长时间的使用和自然风化下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破坏,因此修缮是必不可少的。
传统修缮工艺注重保护和修复古建筑原有的风貌和历史特征。
在修缮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细致的勘察和测绘,以确保修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接下来,需要运用专业的传统技艺,如木工、泥塑、彩绘等,来修复古建筑的破损处,并使其恢复原有的美感。
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各自特色的古建筑工艺。
以北京的皇城为例,作为明清时期的古代皇宫,它以严谨精巧的木结构和精细的彩绘工艺而闻名。
而苏州的古代园林,以精湛的砖雕和石雕工艺著称;而湖南的岳阳楼,则以专业修复技艺和传统的架空木构工艺而闻名。
这些地方性的传统工艺使古建筑更加丰富多样,成为各地文化的独特代表。
传统建筑的传承与活化案例

传统建筑的传承与活化案例一、北京菊儿胡同。
1. 传承。
菊儿胡同那可是老北京胡同的代表之一呢。
它保留了传统四合院的布局精髓。
比如说,四合院那种围合式的空间形态,在菊儿胡同的改造中得到了延续。
以前四合院不是讲究个家族聚居嘛,有正房、厢房,这种空间关系在菊儿胡同的新建筑里还有体现。
像正房的位置可能变成了相对重要的居住或者公共空间,厢房的布局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而且,建筑的外观上也保留了老北京建筑的特色元素,像灰砖、坡屋顶这些,一眼看过去就有老北京的韵味。
2. 活化。
这里可不仅仅是把老房子原样保留就完事儿了。
它进行了很巧妙的功能更新。
以前四合院可能就是单纯的居住功能,现在菊儿胡同里有一些建筑被改造成了小型的工作室、特色民宿或者是文化展示空间。
就拿民宿来说吧,游客住在这种传统建筑风格的房子里,能感受到老北京的生活气息,早上起来在胡同里溜达,听听鸟儿叫,看看大爷大妈遛弯儿。
那些工作室呢,也给创意人士提供了独特的创作环境,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意结合起来。
而且胡同里的公共空间也重新规划了,有小广场,居民们可以在这儿举办一些民俗活动,像春节写春联啥的,让这个传统的胡同又有了新的活力。
二、上海田子坊。
1. 传承。
田子坊原来是上海的老弄堂,那些老房子的石库门建筑风格可是上海的标志之一。
石库门的门框、黑色的大门,还有那种里弄式的布局都保留了下来。
你走进田子坊,就像走进了老上海的历史画卷里。
建筑的外立面虽然经过一些修缮,但依然保留了石库门建筑独特的砖石结构和色彩风格,让人能一眼认出这是老上海的房子。
2. 活化。
这里简直是把老建筑玩出了新花样。
以前的石库门房子大多是居民居住,现在呢,变成了一个个充满创意的小店。
有特色的咖啡店,坐在店里透过窗户就能看到老弄堂的景色,咖啡的香气和老建筑的韵味融合在一起。
还有很多小的手工艺品店,那些传统的上海手工艺品,像绒线编织、海派剪纸,在这些老房子里展示和售卖,既传承了文化,又吸引了游客。
另外,这里还有一些小剧场,上演着各种具有上海特色的小话剧或者评弹表演,让老建筑里充满了艺术的气息。
中国古建筑园林营造技艺

中国古建筑园林营造技艺源远流长,融合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髓。
以下是中国古建筑园林营造技艺的一些主要特点和技术要点:
1. 构建气势宏伟的建筑结构:古代中国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固和气势,采用榫卯结构、斗拱、歇山顶等特色构造,使建筑具有雄伟壮观的视觉效果。
2. 精湛的木工技艺:古代木工技艺非常精湛,包括木雕、木雕结构、斗拱、榫卯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木工的高超技艺和匠心独运。
3. 独特的砖瓦工艺:中国古代建筑采用的砖瓦工艺,如琉璃瓦、琉璃瓦兽、绿色瓦等,色彩斑斓,造型独特,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4. 精妙的石雕技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常常运用石雕装饰,包括石狮、石桥、石阶等,形态优美,雕工精细,体现了中国传统石雕工艺的卓越水平。
5. 灵活多样的园林布局:中国古代园林注重布局设计,采用回廊、曲径通幽、亭台楼阁等布局手法,营造出虚实结合、曲径通幽的景致。
6. 精心打造的景观细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注重细节处理,包括雕梁画栋、栏杆花瓦、石砌栏杆等,体现出对景观细节的精心雕琢和呵护。
7. 水景布置的独特韵味:中国古代园林常常布置有水景,如池塘、流水、喷泉等,形成独特的水景景观,增添了园林的艺术魅力。
8. 注重环境融合的理念:古代园林建筑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借景造景,使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以上是中国古建筑园林营造技艺的一些主要特点和技术要点,这些技艺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历史底蕴,对中国现代园林建筑和景观设计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与保护

营造是古代中国对建筑的称谓,即是一种行业的表 达,也是一种人类生产活动的描述(如风水,武术, 书法等)
中国相关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已经达到38项之多,其中大部分均为民 间传统技艺,即民居营造技艺。
这些技艺虽然也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冲击而日渐衰微, 但很多项目还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为不同民族不 同地区的民众所传承和延续,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和标志,其所蕴含的哲理和美学思想成为造
“营”,相近于建筑规划与设计,其中包括了选址相地、 规划布局、功能设置、体量尺度等等。比如古村落的选 址、规划(涉及时空观、宇宙观、自然观诸方面的知识 与实践);村落中的广场、水口、廊桥等空间场所(包 括其中所举行的各种民俗、祭祀、礼仪活动)的布局, 构成了典型的文化空间;建筑的庭院、天井、形态、形 式、色彩装饰样式的选择与优化等也都是“营”的重要内 容。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与保护
背景
截止目前,国务院批准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372项。中国传统木结构建 筑营造技艺等30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木拱桥传统 营造技艺等7项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 多的国家。另有1项列入联合国“优秀实践名册”,是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最多的国家,也 是三类名录都有项目入选的少数国家之一。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也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共11042项。大部分市、县也建立了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省、市、县 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基本建立。认定和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12294名,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传承。 完成了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共收集珍贵实物和资料29万件,普查文字记录达20亿 字,拍摄图片477万张,普查资源总量近87万项,在16省建设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 区。
建立“匠师”制度保护传承古建筑技艺

19Megatrends见地|大趋势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与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被并称为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
不同于西方建筑“石头史诗”般的表达,中国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精巧华美、自成体系,是人类建筑史的东方经典流派,比如故宫就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经典表达。
但是,木构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易被自然腐蚀、虫害蛀蚀、水火损毁,因此需要相对频繁地维护修缮。
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在建造时,主要依赖营造工匠依据师传口授的口诀等营造法则和多年练就的精湛技艺完成。
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原汁原味保护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掌握传统营造技艺的匠师。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建筑体系的发展,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日渐式微,所剩不多的营造技艺传承人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建立“匠师”制度 保护传承古建筑技艺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建议:多部门联动,加快建立健全传统建筑营造匠师制度,切实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
一方面,建议将“传统建筑营造匠师”纳入个人职业资格管理,或建立“传统建筑营造匠师”认证制度,既规范传统建筑营造匠师的专业能力等级评价,又推动传统建筑营造的职业美誉度和社会认同度。
另一方面,将“传统建筑营造匠师领衔+专业工匠实施”作为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的刚性要求。
此外,还可以考虑建议将“传统建筑营造匠师支持制度”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以及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制度,纳入相应的保护法规和规章之中。
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要确立名城“保护优先”的发展导向和评价体系。
建议要将“保护优先”作为新时代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高质量发展的统一要求,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和地方政府工作评价体系。
目前,不少历史城区还是百姓生活的重要空间。
对此,要建立健全历史城区的有机更新和民生改善机制。
历史城区对名城而言是最关键的,无疑要精心保护;但另一面是它现在还是百姓生活的重要空间。
传统营造技艺介绍

传统营造技艺介绍传统营造技艺是指古代人民在建筑和工艺方面所创造的独特技术和技巧。
这些技艺在传承中融合了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和工艺风格。
以下是对传统营造技艺的介绍。
一、木工技艺木工技艺是传统营造技艺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古人利用木材制作建筑结构和家具,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加工,使木材的质感和美感得到充分展现。
木工技艺包括木雕、木构件的拼接和榫卯结构的制作等。
木雕是一种通过雕刻木材表面来表达艺术意境的技艺,它可以在建筑和家具上增添独特的装饰效果。
木构件的拼接是利用木材的特性,通过准确的测量和精细的加工,将多个木材构件拼接在一起,形成稳固的结构。
榫卯结构是一种利用榫头和卯榫相嵌的方式进行连接的技术,它能够使建筑结构更加牢固和稳定。
二、砖瓦技艺砖瓦技艺是一种利用砖和瓦进行建筑和装饰的技术。
古代人民通过烧制砖瓦,利用砖和瓦的形状和质感来构建建筑和表达美感。
在建筑方面,砖瓦技艺包括砖墙的砌筑和瓦面的铺设等。
砖墙的砌筑是通过将砖块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顺序进行叠放,形成稳固的墙体结构。
瓦面的铺设是将瓦片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式铺设在屋顶或墙面上,使其既具有保护作用,又能够增添建筑的美感。
三、石雕技艺石雕技艺是一种利用石材进行雕刻和装饰的技术。
古代人民通过选材、设计和雕刻,使石材展现出独特的纹理和美感。
石雕技艺包括石雕造型和石雕浮雕等。
石雕造型是将石块雕刻成各种形状的艺术品或建筑构件,它可以表达出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和自然景观等。
石雕浮雕是将石材的表面雕刻成凸起或凹陷的图案,通过光影的变化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四、铜器技艺铜器技艺是一种利用铜材进行铸造和加工的技术。
古代人民通过选材、设计和铸造,创造出了各种精美的铜器。
铜器技艺包括铜器的设计和铸造等。
铜器的设计是通过绘制图案和确定造型来表达艺术意境,它可以展现出古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铜器的铸造是将熔化的铜液倒入铸型中,经过冷却和固化后得到成品,这一过程需要高超的技术和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不但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是“技”和“艺”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在历代相传和营造实践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营造理念、建造技艺,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整理和继承。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艺,始终处于承传与变化相交织的动态发展进程中,宋代的《木经》、《营造法式》,明代的《鲁班营造正式》、清代的《工程作法》和现代的《营造法原》都是对上述相关内容阶段性、地域性或专业性内容的记录和总结。
即使在今天,城市园林建筑、寺庙与宫殿建筑、广大乡镇地区的民居建筑等,依然普遍使用上述营造技艺,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内在的生命活力。
2009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负责申报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由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与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一道“捆绑”申报,其共同特点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
[3]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工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的确定、模数尺寸的权衡与计算、构件的加工与制作、节点及细部处理和施工安装等方面都有独特与系统的方法或技艺,并有相关的禁忌和操作仪式。
这种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
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延承至今。
作为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木构古建筑分布覆盖着从南到北的各个地区,古建筑的保护性维修工作需经常进行。
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飞速进行,大量农民进城,成为城市新市民,从而导致大量的传统古建筑大木修建手工技艺后继无人,在大量的古建筑修建、复建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现象,所有第一线操作的大木工人基本上全都是50岁以上的老工人、老面孔,他们虽然技艺精湛、工艺传统,然而无论从体力和精力上都很难满足正常施工的需要,呈现出队伍严重老化、力不从心的势态。
培养古建筑大木修建技术力量,使我国大量的古建筑得以及时维修,延缓生命,已经迫在眉睫。
原因主要有:
1、随着现代居住习惯的改变,木结构住宅已经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大部分传统工匠转行到现代建筑或其他行业,致使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人奇缺,传统营造技艺后继乏人。
2、技术工人收入偏低,旧观念成人为障碍
古建筑维修和复建项目,在整个城市建筑大环境中,毕竟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而现有的相关古建筑预算定额和古建筑修缮定额,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合理性,对传统手工操作的许多技艺用工、工资标准都偏低。
再加上财政控制和招投标的限制,造成真正参与实际施工操作的匠人收入较低;如果业务量不饱满,则常年的平均收入就更低。
而传统大木制作和安装均属人力为主的操作,技艺要求高、体力消耗大、施工效率低,古建筑木构件复杂多变、施工工序多,很难大规模
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因而在同样体力和脑力的投入下,古建大木的收入显然不比土建行业的其他工种高。
因此,对于年轻人的学艺和从业就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宁愿学个土建专业手艺,也不愿从事古建筑大木的工作。
再者,老技术工人带徒往往不愿带外人,而且有“传子不传女”的传统观念,对古建筑大木技术的传承也造成了一定的人为障碍。
3、农村二代农民观念转变,逐步向脑力劳动转化
随着近年来农民收入的逐年增长及对大城市的向往,大量的二代农民开始走出家门,出外求学,以谋求更大的人生发展。
过去跟着老匠人求师学艺的风尚已逐年淡化,即使有愿意带徒的老技师,也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徒弟。
况且古建筑大木是一门有别于常规木作的技艺,对学艺人的反应、接受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要求很高(通常称之为“悟性”),而目前智商较高的农村青年纷纷进入大专院校深造,则更进一步加深了召徒难的现状。
4、古建筑专业院校匮乏,缺乏古建筑保护事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机构
根据目前文物战线无论是管理、设计还是施工方面对于专业人才的渴求,我国的大专院校似乎反应并不敏感。
对于一个具有极其悠久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至今还没有一个真正能满足文物保护需要的专业培训机构,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其实,古建筑只是建筑专业的一个分支,除了古建筑木结构和装饰、屋面防水材料方面有别于一般建筑以外,在许多学科知识如地基基础、建筑结构等方面是共通的,在具有
建筑专业的大专院校,成立相关的古建筑专业学科,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
当然,对于大专院校而言,因为古建筑专业还属于新学科,教材、师资及实训课堂都还有待编写、物色和准备,但是如果政府有关部门能够有足够的重视,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相信要做到并不困难。
建议:1、对古建筑修建的相关定额进行修改由于目前的古建定额和古建筑修缮定额,对传统手工操作的许多技艺并未深入了解和分析,而且远远跟不上物价指数的攀升速度,导致定额用工、工资标准都严重偏离了市场实际现状,许多古建大木匠人转行去做装修木工以谋求更大的收益。
针对此现象,建议从中央到地方的文物和古建筑维修定额制订主管单位对此引起重视,对古建筑修建的相关定额进行修改,在修改前应广泛听取业内有一定现场操作经验的老木工技师的意见建议,归纳汇总后,实事求是地对定额进行修改、调整;同时,在古建筑修缮和重建、复建招投标时,应限定下浮率,确保合理收益,避免偷工减料、压低工人工资的恶劣后果。
2、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建立古建筑专业,致力于培养古建筑管理、设计和施工人才
针对目前市场需求,国家教育部门应鼓励有建筑专业基础的大专院校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古建筑专业;同时,应联手文物、造价等部门编制相关的专业教材,聘请古建筑管理、设计和施工单位的资深专业人员对师资进行培训,首先创建一支能传授、能指导、能动手操作的师
资队伍,在条件成熟后对社会进行招生培养。
培训机构可以先从各省市自治区的职业技术院校开始着手组建,然后根据社会需求逐步发展扩大,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覆盖整个古建筑保护专业的培训系统,以确保我国现存的古建筑原有的平面布局、造型、艺术风格等原貌得以保持,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使之“益寿延年”,长留人间.
3、建立古建筑职称系列,积极推行古建筑木作、石作和油漆作等稀缺工种的技师队伍培养
古建筑的保护概念不仅要保护文物本身,还要保护传统材料和传统技术。
坚持使用传统材料、传统加工手段和加工技术,坚持长期培养专业的古建筑保护修缮队伍,坚持对传统工艺、传统技术的传承和保护,是搞好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的先决条件。
在这个问题上,对人才的培养是最紧迫的,应当持续不断地培养古建筑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这些专业人才以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
目前的职称系列并无古建筑专业,但是古建筑高端技术人才的技术能力有时要高于一般建筑行业的技术人员。
建议在职称系列中加入古建筑职称,以鼓励和鞭策业内技术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在操作系列中,也同样需要增添古建筑专业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积极推行古建筑木作、石作和油漆作等稀缺工种的技师队伍培养,赋予业内的技术能手和技艺精湛的老工匠以必要的社会荣誉和经济奖励,让全社会都来关注、重视、关心这些技术骨干,使得传统古建筑
大木修建手工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
这种生产性方式保护,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的重要途径,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以至交融统一、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鉴于目前传统古建类的工匠大都作为自由职业者或部分散落在一些私企中,他们的经济收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也不可能享受到类似技师津贴或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为了传统古建筑操作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吸引更多的年轻一代加入古建筑传统操作者的队伍中来,使我们丰富的木构古建筑文化遗产能保持原样的代代相传,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精湛技艺,
建议由政府出资对该技艺进行培训,并积极提倡年轻人向老技师拜师学艺,
定期进行技术比武,一旦达到技师水平,即由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考核后发给技师证书,并每月由政府发放古建技师岗位津贴,以提高操作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不致发生断层甚至失传,更有力地保护我们文明古国一定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质。
我们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古建筑施工、文物保护施工双一级企业,我们单位非常重视古建筑传统技艺的传承,所以成立了古建工作室和以张振山同志名义成立的全国首家古建木作技师工作室,通过这两个平台,可以为古建筑传统技艺的传承做一些微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