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唐诗五首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课件 (共86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课件 (共86张PPT)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作品有哪些?
1、《桃花源记》 (散文) 2、《五柳先生传》(传记)
3、《归园田居》 (田园诗)
《春望》 杜甫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 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 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 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 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 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 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 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 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 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 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合作探究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种 解释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 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 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另一种 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由于战 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 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 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 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 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郭似乎要被摧垮 了。日光穿过云的缝隙,照耀在战士 们如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首联
写景叙事相结合,用比喻和夸张渲染兵临 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 守军威武雄壮,面对敌人严阵以待、毫不退 缩的决心,恢宏的士气。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 古代军中的号角。角声满天:战争规模大,从白昼持 续到黄昏。 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形容战场上泥 土变成了紫色。(晚霞映照大地,土地变成胭脂般紫 红的颜色,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唐诗五首》 课件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唐诗五首》 课件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 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 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 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 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
王 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 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 职,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 集》。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 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 ,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 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 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 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
诗歌赏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 的金黄的秋色,起伏 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 晖。描写了一派秋意 颇浓的山野景色。
诗歌赏析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 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 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 跃了起来。与“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一起构成 一幅山间晚秋图, 光与色,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 搭配得恰到好处。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颔联: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 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 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 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 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颈联: 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 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 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鹦鹉洲绿油油的 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 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 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 (共37张PPT)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 (共37张PPT)

5.下面对《渡荆门送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 下的一组图画 ,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 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 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 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 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 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赞赏,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主题解说 《野望》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
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
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
朝著名诗人、画家。精通诗、书、画、音乐等,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
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曾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 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 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赞赏,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燕 然(yān ) 萋 萋( qī ) . . 落晖 ( huī ) . 没 马蹄( mò ) . 白沙堤 ( dī ) . zhuó ( 啄 )春泥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0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0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舟而下。游经三峡,渡过荆门山,进入了江汉平
原。一直在山区生活的李白,首次见到宽阔的平

原,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给李白一种全新的

感觉和体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特点?它们衬托出平原的什么特点?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 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诗人的彷徨无依。
3.采薇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 之子伯夷、叔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 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诗文对比
野望 [ 唐 ]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背景: ·贞观初年,因疾罢归 河渚间,躬耕东皋,故 自号“东皋子”。 ·性情简放,“不喜拜 揖”,其诗多写饮酒及 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 康、阮籍和陶潜,嘲讽 周、孔礼教,以抒怀才 不遇之苦闷,曾三仕三 隐。
《黄鹤楼》
《使至塞上》
作者:
作者: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
唐代诗人。
承 树“承树”就皆是秋第色二,联山承山接唯第落一联晖,。紧或承写题景眼,或颔叙几事处,早展开莺来争写暖,树是,首谁联家的新延燕续与啄延春申泥。。

牧“转人”表驱示犊诗返意,转猎折马、带变禽换,归会。联 见由、 之事颈 景及联写人所、乱及花景渐,或欲由迷景人及眼情,、浅及草理才,能总之没要马另蹄辟。
蹊径或变换角度。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93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93张PPT)

主旨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 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 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诗歌描绘了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 处。
12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抢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美丽的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 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 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 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 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 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 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 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 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 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 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 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 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 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 气势宏伟,《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 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著有《崔颢集》。
22
首联: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唐诗五首PPT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唐诗五首PPT课件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 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 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 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 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 抒发了思乡的感慨。
.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在对全诗 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中是如 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
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 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间蒙上了 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传达出诗人内 心的孤寂与苦闷。
.
2.怎样理解本诗的颔联?
“黄鹤”所指甚明,除了“仙鹤” 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一切”之意。 “不复返”更是涵盖了生不逢时、岁 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诗人 对世事难料的嗟吁叹喟。如果说这个 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了空间的广 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 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 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
野望
.
作者介绍
字无
王绩(约589—644),
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
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
孝廉,除秘书正字。其诗近而不
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
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其诗多
以酒为题材,嘲讽周孔礼教,流
露出颓废放纵的消极思想,表现
对现实的不满。
.
背景资料
王绩于隋末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 县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 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 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
.
品味赏析
1.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这一角度,赏析《野 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联。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共43张PPT)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共43张PPT)

细节探究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
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
山水画。
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 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 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 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 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 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 何而愁?愁什么呢?
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 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 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 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 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
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
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
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 线。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 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 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 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 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 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 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 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 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 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课件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课件新人教版

课堂·小结
主旨:
借景抒情
本诗描绘了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景色, 表现了诗人当时孤独、抑郁的心情。
课堂·导入
知识·链接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 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 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 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 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 诗作赋,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 百篇,且有多如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现今的 “黄鹤楼”景区,时逢盛世,规制超前,是由主楼、 白云阁、岳飞广场、千禧吉祥钟、古乐宫、诗碑廊、 南楼等大小50余处景点组成的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 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 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可是日近黄昏, 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 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整体·感知
写作背景: 唐代诗人崔颢游历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 有感而作.
写景: 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
抒情: 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 于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 的感慨,并因 日暮而生思乡之情.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 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 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 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 造了一座黄鹤楼。
知识·链接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 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运用 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 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 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PPT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PPT

• 白居易《中隐》诗:
•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 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 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 留司官。”白居易将隐士 分为三类,大隐、中隐和 小隐。
• 我们看看他做官期间做的 事:
• 他捐家资,开凿龙门险滩; • 他写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
主义诗篇;
• 他编写文集,积极推进中 华文化传承。
• 王绩三仕三隐在乡野,崔颢一直在外做官,王维出 于仕隐间徘徊,李白干谒求见明贤与偶念隐逸,白 居易中隐,一直做官。
•律诗之美 •美在格律形式上的考究 •美在押韵和谐 •美在对仗整齐 •美在平仄相间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你眼中,这五位 爱好游山玩水的诗人,谁笔下的山水更美?
叁 比山水
如果你是旅游爱好者,你会选择到哪一处去旅游? 如果你是绘画或摄影爱好者,你会选择到哪里去写生或摄影?
作品
美景
描写
景物特点
唐代:李白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 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 崔颢《赠王威古》
“忆昨戎马地,别时心草草。 烽火从此来,边城闭常早。 平生少相遇,未得展怀抱。”
王绩 《野 望》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王维 《使至 塞上》
李白 《渡荆门
送别》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1.C 解析 C项中“堤”读音应为“dī ”。 2.C 解析 C项的朗读节奏应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接近 徘徊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慰问边关守军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消失 喜爱
刚刚 向阳的树
东皋子
王绩
无功
唐 崔颢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摩诘诗佛孟浩然源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太白
青莲居士
现实
诗仙 乐天
香山居士
李杜
卖炭翁
钱塘湖春行
烟波江上使人愁 云生结海楼 牧人驱犊返
长歌怀采薇 单车欲问边
相顾无相识 属国过居延
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B
D
B
C
C
课后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皋(gāo) 徙倚(xǐ) 没马蹄(mò) B.采薇(wēi)萋萋(qī) 唯落晖(huī) C.燕然(yān) 都护(dū) 白沙堤(tī) D.驱犊(dú) 征蓬(péng) 贾亭西(jiǎ)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3.唐诗五首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 唐诗五首》精品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 唐诗五首》精品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今天,让我们 一起学习《唐诗五首》,领略唐诗的风采。
第一课时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 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叙送别缘起)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水在辽远无际的原野上奔流,浩浩荡荡。
这两句诗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 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 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 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使至塞上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 家。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 精通音乐,首创泼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 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 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 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 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以“诗中有画”见长,对后 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歌前四句描述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属于虚 写;后四句即景生情则是写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属 于实写。将传说与眼前的景象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 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表达 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课件

落晖:落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 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 居不仕。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家乡的音讯什么时候能够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 前线统帅。 燕然:燕然山,这里代指边防前线。
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动静结合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情景交融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使至塞上
王维(701?—761) 唐代诗人、画家。字 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居 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 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诗与孟 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多才多艺,能书 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宋苏轼称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 园诗派的代表。有《王右丞集》。
写出边疆沙漠, 浩瀚无边
烟的劲拔、 坚毅之美
亲切温暖 而又苍茫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景物单调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 唯有黄河横贯其间
“圆”“直”二字,用得尤其精妙,不仅准确地描绘 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 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课件

1. 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 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 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 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 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 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 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 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激动
写景

颈联
喜悦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 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极具画面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
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画。
12.黄鹤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黄鹤楼,美名留。千古诗词美名扬,留芳百世 情悠悠。今年,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 楼》,感悟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悠悠的乡愁。
一 读一读字音
昔人( xī ) 萋萋( qī )
二 写一写字形
yīng鹉( 鹦 )洲
自然之美
导思1.你从这首诗里读 到了怎样的自然美景?
意向
导思3:诗中选取了哪 些意向?意向与感情 之间有何关系?
关键词 思乡
借景抒情
情感
导思2.从诗歌中你 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情景交融
导思4:诗人是如何将 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的?
译文:
我乘舟远渡荆门外,来到了楚地准备 尽情游览。群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 渐渐隐去,长江仿佛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原文: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 13 唐诗五首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 13 唐诗五首

诗词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野望
[唐]王 绩 东ɡāo皋bó薄暮望,徙xǐ倚yǐ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d相ú 识,长歌怀采薇。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
选自《王绩诗注》(上海
野 望 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B. 颈联中诗人选取“汉阳树” “芳草”等意象,描绘了汉阳城树木历 历在目,鹦鹉洲芳草一片凄凉的黄鹤楼远望之景。
C. 尾联中“乡关”“愁”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思归之愁,黄昏时分诗人看 到江上烟雾笼罩,更增添了心中浓浓的愁绪。
D. 本诗结构严谨,首联紧扣诗题,营造渺茫不可见的意境,尾联抒发愁 情,但整体上给人“愁而不怨”的感觉。
依”。 C. 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 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解析】“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表述有误。颈联中的 “返”与“归”,写的是牧人、猎人归家的温馨场景,反衬诗 人无所归依的孤寂。
3.(广州中考)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 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 起 首联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紧承首联的意思,或写景,或叙事,
诗 的
承 颔联 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
章 法 结
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 转 颈联 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

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
合 尾联 全诗
读诗五步法
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与背景 读懂诗意,理解词义与句意 品读诗韵,品析炼字与手法 读透情理,体会情感与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东皋(gāo) 落晖( huī)
徙倚( xǐ yǐ) 驱犊( dú ) 带禽归( qín )
2.词语释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落晖:落日。 犊:小牛,诗中指牛群。 采薇:采食野菜。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
不愿做周的臣子,遂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 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 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 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结构图示
野望
首联:写诗人百无聊赖、仿徨的心情——抒情
颔联 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写景 近景和远景结合
颈联
动态和静态结合
尾联: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之情——抒情
2.怎样理解本诗的颔联? “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 向应该是“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盖了生不逢时、 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诗人对世事难料的嗟吁 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了空间的广袤, 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 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 愁。
内容探究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 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 面。
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 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 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 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12 唐诗五首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诗人在最后感叹“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 他又在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 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 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 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品味赏析
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 “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写法探究
意境开阔,情味悠长。 这首诗意境开阔,思接千载,意贯古今,虚实相映, 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 心入其境,怅然生情,确实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
鉴赏评价
1.前两联中出现了三个“黄鹤”,两个“空”字,会不会
显得重复啰嗦?试分析。
不会。“黄鹤”一词反复出现,形成音节上回环往复的
2.李白看了崔颢写的《黄鹤楼》后曾说:“眼前有景 道不得,崔浩题诗在上头”。这首诗究竟美在何处?
一、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 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 即从黄鹤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 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 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 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 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 感情真挚。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崔颢(hào) 昔人( xī) 千载( zǎi) 萋萋( qī ) 鹦鹉( yīng wǔ )
2.词语释义 昔人: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去:离开。 空:徒然,白白的。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朗读指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整体感知
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荡 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 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 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 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二、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 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的形势。颔联在感 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 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 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 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面朦胧的晚景。 在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中,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 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 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 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 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特点,使整首诗的开头具有音韵美。第一次提到“黄鹤”,是 起笔,没有实写,而是从传说而起,是过去传说中的黄鹤 (楼),是虚写。第二次提到“黄鹤”,是紧接第一句并与之 呼应,是实写,是写现实中眼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由此,第 一、二句一实一虚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第三 次提到“黄鹤”,又是虚写,实际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 “一去不复返”,是永远不再回来的意思,是一种彻底的寂寞 ; 下一句“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写,但把这种感觉扩大到整个 宇宙,引发人无尽地遐思。这四句虽三次用“黄鹤”,两次用 “空”,虽不合格律,却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给人的感觉是 流畅自然、声韵协调、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亦无“拗律” 之感。诗人不仅没有因形害意,反而“以意得形”。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 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 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 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 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在对全诗整体 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 情的。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朗读指导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 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 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 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 想隐居在这片自由的山野。
2.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诗人是怎样描绘 眼前之景的?
所见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 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 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 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 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说说你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
句的理解。 这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
转而写诗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 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下,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 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幅空明、 悠远的画面,进一步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好铺垫。
黄鹤楼
作者介绍
崔颢(704—751),汴州(河 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 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 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 骨凛然,雄浑奔放。其最为人称道 的诗作就是《黄鹤楼》,据说李白 曾为之搁笔,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 诗》收录其诗四十二首。
品味赏析
1.请从“景Biblioteka 与“情”的关系这一角度,赏析《野 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 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 独、落寞的情怀。
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和追求?
这两句写牧猎者虽相见却不相识,表明自己甘愿过“采 薇而食”的生活。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仿徨。
表明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却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 中找到慰藉,所以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 人交朋友了。
写法探究
近景远景结合,静景动景结合。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静 态描绘,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 上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态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 马带禽归。”此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 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 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 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 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 绝妙的艺术画卷。
野望
作者介绍
王绩(约589—644),字无 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 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 孝廉,除秘书正字。其诗近而不 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 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其诗多 以酒为题材,嘲讽周孔礼教,流 露出颓废放纵的消极思想,表现 对现实的不满。
背景资料
王绩于隋末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 县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 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 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