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秦汉史教学大纲
先秦两汉文学史教学大纲
先秦两汉文学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先秦两汉文学史编号:学时:5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编者姓名:孙立职称:教授主审姓名:吴承学职称:教授授课对象:中文系本科生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二年级编写日期:二○○二年十二月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通过系统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文学样式,使学生能认识并牢固掌握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熟识此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并为此后其他阶段文学史的学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第一编先秦文学(36学时)概况(1学时)1、先秦文学的范围。
2、我国文学的开端;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神话是中华民族童年的百科全书,我国文学遗产的最早珍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作为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无论在文学表现的对象和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佳作如林,名家辈出,为我国散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优秀诗篇,充满崇高的思想情操,爱国主义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思考题:先秦文学的概况如何?第一章上古神话(2学时)1、神话与神话的产生。
神话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与原始人的生产力水平及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神话产生的途径通常包括劳动生产和宗教活动两个方面。
2、神话的内容。
我国古代神话是非常丰富的,种类也十分齐全,诸如宇宙生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以及各种有关神格种类、习性、形态等描绘性神话,一应俱全。
3、神话的艺术及其民族特色。
上古神话是原始人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它用夸张幻想的手段表达原始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想象。
我国神话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内容上歌唱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表现不屈不挠、顽强执着的追求,赞颂一往无前的献身行为,具有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艺术上色彩浓郁,富于幻想。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导言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认同。
该大纲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夏商周时期a.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b. 周朝的分封制度和礼乐文化;c. 古代科技发展和农耕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a.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兼并战争;b. 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兴起;c. 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
3. 秦汉时期a. 统一秦朝的兴起和秦始皇的治理;b. 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c. 东汉末年的动乱和三国时期的形成。
4. 魏晋南北朝时期a.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和社会转型;b. 佛教的兴起和传播;c. 文化艺术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
5. 隋唐时期a. 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b. 唐朝的疆域扩展和政治制度;c.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
6. 宋元明清时期a. 宋代的政治制度和科技进步;b. 元代的统治和文化交流;c.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历史资料和重要事件;2. 运用讲授、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3.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4. 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别辅导和课外拓展资源。
五、教学评价1.采用定期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评价,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3.鼓励学生进行展示性评价,展示自己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参考文献1. 《中国历史大辞典》2. 《中国通史》3.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书》七、结语通过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的实施,我们将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大纲
中国古代史大纲《中国古代史(先秦至清)》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先秦、秦汉部分)第一章原始社会(4学时)第一节原始社会研究的范围及其分期●考古学分期●社会发展史分期●体质人类学分期●民族学分期●地质学分期第二节从原始群到氏族制一、旧石器时代早期●元谋人、蓝田人及其它发现●北京人及其文化●金牛山人二、旧石器时代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及其它发现●丁村人及其文化三、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及其它发现●山顶洞人及其文化四、“夏娃”理论及其学术争论第三节氏族公社的繁荣、解体与早期文明的起源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与农业的起源●南庄头、仙人洞、吊桶环诸遗址二、新石器文化的分区研究●黄河流域:磁山—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宝墩文化●其它地区:红山文化昙石山文化石峡文化三、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其多元性第四节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女娲●盘古●太古无君●知母不知父●有巢●燧人●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与蚩尤●少昊与太昊●尧、舜、禹禅让●大同小康第二章奴隶社会(6学时)第一节夏(约2070—1600 B.C.)一、大禹治水●河流与文明、洪水、尽力乎沟洫二、国家的发生●传子制与甘之战●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铜兵●夏时三、夷夏之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四、夏文化问题●历史上的夏代●夏族活动的区域●二里头文化第二节商(约1600—1046 B.C.)一、商族的兴起与灭夏建国●玄鸟生商●相土与王亥●汤放桀●殷人屡迁●盘庚迁殷二、商代的考古发现●郑州等地的早商文化●殷墟发掘●甲骨文与甲骨学●三星堆遗址与长江流域古文化三、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与商业●百姓●大家●小人●众人和仆妾四、政治制度●内服和外服●刑名从商●王作三师●诸方国五、武丁与纣王●高宗复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六、文化艺术●文献典册●天文历法●科学技术●雕塑乐舞●鬼神崇拜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开端(14学时)第一节西周(1046—771 B.C.)一、周王朝的建立●周族的兴起●周原●牧野之战●周公东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政治制度●封建采邑●宗法制●等级制●官制●兵制●刑罚●制礼作乐●敬天保民三、社会经济状况●爰田制●井田制●贡助彻●工商食官四、周王朝的兴衰●成康之治●昭王南征●厉王专利与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幽王失国第二节春秋(770—477 B.C.)一、大国争霸●平王东迁与周室衰微●郑庄小霸●尊王攘夷●齐桓公与管仲●宋襄公图霸●晋文公与城濮之战●秦霸西戎●晋楚之争●楚庄王问鼎●弭兵之会●吴越代兴二、社会变革●农业的进步●土地制度的变化●赋税改革●公室与私家之争●礼崩乐坏●礼、刑、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第三节战国(476—221B C.)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器与牛耕●水利灌溉工程●工商业与都市●个体农民二、七雄并立到天下归一●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并立●变法图强●李悝●吴起●商鞅●其他各国的变法运动●魏国霸业●桂陵之战●徐州相王●合纵连横●齐秦称帝●楚齐衰落●远交近攻●长平之战●吕不韦与秦王政●秦并六国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官僚制●编户齐民与布衣卿相●军队与将相分职四、周代文化●对天命鬼神的怀疑●民本思想●孔子与私学●六经●诸子百家●史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第四章秦汉(16学时)第一节秦(221—207 B.C.)一、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活动●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分封制的废除和郡县制的普遍施行●《秦律》●“使黔首自实田”和户籍制度●兵制●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销兵器●迁富豪●坏城郭●决通川防●修驰道●直道●五尺道●巡行郡县●整齐制度●文字●货币●度量衡●北伐匈奴●长城●开发岭南●灵渠●南海三郡●戍边●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秦代的暴政●租赋力役的征发●严酷的刑罚●大兴土木和战争的消耗●焚书坑儒●秦二世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项羽与刘邦●巨鹿之战●秦亡●“约法三章”●楚汉战争●汉胜楚败的原因●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第二节西汉(206 B.C.—A.D.24)一、西汉初年的制度与政策●黄老思想与无为而治●重农抑商●赋税制度●《九章律》●贵粟政策与“马复令”●文景之治二、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异姓王与同姓王●郡国并行制●《治安策》和《削藩策》●七国之乱●《推恩令》与《附益法》三、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器与牛耕●代田法●水利的兴修●手工业的发展●商品交换●商人与经商哲学●城市●对外贸易●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奴婢●“编户齐民”四、汉武帝加强专制统治●中朝●刺史●严刑峻法●加强中央军力●任子与赀选制●太学与博士弟子●郡学●察举●独尊儒术●总一盐铁●统一货币●均输与平准●算缗和告缗五、民族关系●匈奴●白登之围●汉匈战争●昭君出塞●西域●张骞出使●丝绸之路●解忧和冯寮●使者校尉与西域都护府●越族●东瓯●闽越和南越●羌族●西南夷●护乌桓校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六、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铁官徒与流民起义●“沉命法”与“轮台罪己诏”●昭宣中兴●盐铁会议●限田限奴婢之议●再受命●王莽篡位与改制七、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吕母起义●绿林起义●舂陵军●昆阳之战●更始政权●新莽覆灭●赤眉起义●铜马起义●刘秀北上●东汉建立●统一全国第三节东汉(A.D.25—189)一、加强封建专制政体●谶纬●“退功臣进文吏”●尚书台●刺史权力的加强●兵制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具的改进●水利兴修●南方的发展●《汜胜之书》●《四民月令》●解放奴婢●精兵简政●赐民公用●“光武中兴”●度田事件●门阀与地主庄园●土地兼并●水排●火井煮盐●纺织●造纸术●瓷器●商业与都市●国际贸易三、民族关系●匈奴●南匈奴●北匈奴及其西迁●西域诸国●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羌族●汉羌战争●乌桓●鲜卑●扶余●挹娄●高句丽●西南夷●《白狼歌》四、东汉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及腐朽统治●窦宪专权●邓太后执政●梁翼跋扈●宦官专权●官僚士大夫集团●清议与党锢●窦氏灭族●桓、灵的腐朽统治●西邸卖官●导引钱五、黄巾大起义●东汉中后期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张角与太平道●《太平清领书》●三大主力战场●豪强势力的扩张●黑山黄巾●青徐黄巾●五斗米道●张鲁政权●黄巾起义的特点与意义第四节秦汉文化一、哲学、经学、宗教●陆贾和《新语》●董仲舒及其思想●今文经与古文经●刘歆与古文经博士●许慎与《说文解字》●郑学●王充与《论衡》●佛教的传入●白马寺译经二、史学、文学和艺术●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汉纪》●《吴越春秋》●《越绝书》●散文●汉赋●乐府●《古诗十九首》●绘画和雕塑●乐舞和角抵三、科学技术●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张衡●《太初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神农本草经》●造纸术与蔡伦教学大纲(魏晋—清代部分)第五章魏晋南北朝(1—5周)第一节三国(190--280年)一、三国鼎立的形成董卓之乱和封建割据势力的混战,曹操统一中原,赤壁之战和魏、蜀、吴三国鼎立。
先秦两汉文学教学大纲(本科)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教学要点1.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时期2.先秦文化及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重点与难点重点:先秦文化及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一、先秦文学发展的历史阶段1.西周及西周以前2.春秋到战国初期3.战国中后期二、先秦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第一章文学艺术的起源与上古歌谣教学要点1.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2.上古歌谣重点与难点重点:早期诗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了解先秦文学形态文、史、哲不分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学艺术的起源(1学时)第二节上古歌谣及其特点(1学时)第二章上古神话教学要点1.神话的来源和分类2.上古神话传说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色3.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重点与难点重点:上古神话故事难点:上古神话传说的基本特色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神话的来源和分类(0.5学时)一、神话的来源二、神话的亡佚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色(1学时)一、分类:自然神话、人文神话和奇人怪物二、神话与宗教迷信的异同三、神话的基本特色几个著名神话的讲解分析:《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反映了原始人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幼稚解释,以及大胆想象、探索。
《女娲补天》: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斗争,概括了人类智慧和对自己力量的自信。
《夸父逐日》:反映了人类向自然大胆的挑战;前人不忘造福后人的美德。
《精卫填海》:以悲剧的方式反映和赞颂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百折不回、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后羿射日》:不仅反映出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还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天体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人类伟大发明――弓箭的赞美。
《鲧禹治水》:反映了远古人民与自然斗争时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
第三节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0.5学时)一、神话传说中被艺术概括的优良民族性格,对后世文学在思想性方面的积极影响二、神话给文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方法三、上古神话的悲剧美和崇高美及众多的文学形象给后世文学不少有益的启迪四、肖像描写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精读作品篇目】《候人歌》《弹歌》《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阅读作品篇目】《鲧禹治水》《刑天断首》《夸父逐日》《盘古开天》《后羿射日》考核要求1.了解和掌握先秦文学发展概况2.了解和掌握上古文学的主要成变(原始歌谣、古代神话)第三章《诗经》教学要点1.《诗经》的收集与分类2.《诗经》的艺术成就重点与难点重点:《诗经》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难点:赋、比、兴三种不同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时数7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关于《诗经》的一般常识(1学时)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二、《诗经》的名称和孔子对《诗经》所做的贡献三、《诗经》的分类:风、雅、颂及其分类的方法四、《诗经》的作者、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五、《诗经》的编集、流传和注本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5学时)一、农事诗讲解分析:《豳风·七月》《周南·芣苢》二、徭役诗讲解分析:《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三、爱情婚姻诗讲解分析:《周南·关睢》《郑风·溱洧》《秦风·兼葭》《卫风·氓》《邶风·谷风》四、爱国诗讲解分析:《秦风·无衣》《小雅·采薇》《鄘风·载驰》五、讽谕诗简介:《鄘风·墙有茨》《秦风·黄鸟》等诗。
先秦史专题 教学大纲
先秦史专题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历史学专业的选修课,大二上学期讲授。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择取先秦历史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分专题加以讲授。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认识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规律为主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结合,通古今之变,兼具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功能。
力图通过这样的专题研究讲述方式,对先秦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与特点有所把握,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问题和成果有所了解。
二、课程教学要求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先秦史研究的史料与方法,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早期国家与商周政体的特征,夏商周社会组织结构,春秋战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历史研究能力,史学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形成中学教师必备知识结构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基本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但切忌简单的知识结构介绍,应在厚基础的原则下,启迪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
三、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129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灭六国中国各个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特点、沿革及内在原因;课程教学难点是先秦史料的阐释。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配以课堂讨论,个别答疑。
讲授时电子课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重点难点内容。
每节课讲授的内容随时布置课后思考题,预习或复习课堂知识。
适当,灵活进行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理论素养。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讲先秦史研究回顾(2 学时) 1.教学内容(1)先秦史研究的时间范围及特点(2)先秦史研究回顾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2)难点是理解古史辨派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第二讲先秦史料述要(2 学时) 1.教学内容(1)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2)原始社会与夏代的史料究(3)殷商史史料(4)西周、春秋与战国史史料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掌握先秦史料的基本特征。
先秦两汉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一)》教学大纲【课程编码】ZWZB205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Ⅰ【总学时】68学时【学分】12学分【理论学时】68学时【实验、实践学时】【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帮助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知识,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语言文学修养。
课程具体要求:1、本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近代文学四部分。
2、对文学发展史,要有系统地了解;对重点作家和作品,必须较详细、深入地了解,并能比较正确地加以评价;对一般文学史知识和一般作家作品,则要求概略了解即可。
3、通过典范性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作品的能力,掌握古代作家遣词、造句、修辞、谋篇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对一般文言作品,要求学生能凭借工具书和注释读懂并能加以分析、欣赏。
4、对讲析的作品,要求熟读,部分篇目要求背诵。
背诵篇目应占讲析篇目的三分之一。
5、对所学到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要求能举一反三,运用到一般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及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国古代文学总论一、中国古代文学分期二、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编先秦两汉文学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先秦文学概况,掌握先秦文学的形态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先秦文学的形态特点;2、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关系教学内容: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期二、先秦时代文化呈现的综合形态三、先秦文学主要内容第一章上古文学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教学内容:一、什么是神话二、神话的保存三、神话的分类四、神话象征性、隐喻性的思维特征五、神话的影响六、神话的历史化和仙化讲读作品篇目:《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阅读作品篇目:《鲧禹治水》、《黄帝征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第二章诗经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关于《诗经》的一般常识;2.《诗经》的内容与艺术特点;3.分析选讲作品。
秦汉史 教学大纲
秦汉史教学大纲秦汉史教学大纲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于后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因此,秦汉史的教学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秦汉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一、历史背景与政治制度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和秦朝的崛起,引出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接着,可以介绍汉朝的建立和刘邦的执政,以及汉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的建立。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可以对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军事与征战秦汉时期的军事与征战是秦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秦朝的兵器制造和军事改革,以及秦始皇的征战和统一战争,引出汉朝的军事制度和征战。
可以重点介绍汉武帝时期的匈奴战争和南越战争,以及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秦汉时期的军事发展和征战经验。
三、经济与社会秦汉时期的经济与社会也是秦汉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秦朝的经济改革和土地制度,以及汉朝的农业发展和手工业的兴盛,引出秦汉时期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结构。
可以重点介绍汉朝的货币制度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秦汉时期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变迁。
四、文化与思想秦汉时期的文化与思想也是秦汉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秦朝的焚书坑儒和儒家思想的衰落,以及汉朝的文化复兴和儒家思想的复兴,引出秦汉时期的文化状况和思想变迁。
可以重点介绍汉朝的文学艺术和科技发展,以及汉朝与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化繁荣和思想传承。
五、秦汉史的意义与影响最后,我们需要总结秦汉史的意义与影响。
可以通过讲述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引出秦汉史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第一单元:先秦史第一讲:华夏文明的起源问题1.东北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论红山文化社会、红山玉制礼器与文化信仰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之影响2.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良渚文化社会体系:良渚玉制礼器与文化信仰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之影响江南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3.山东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黄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华西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4.山东龙山文化5.龙山时期文化第二讲:论新石器遗址与文献中的五帝时代1.铜器来源问题第三讲:二里头与二里冈1.夏文化,分布地区、社会形态、信仰体系2.二里头遗址3.文献中对夏朝的描述(读史记夏本纪、尚书夏书、竹书纪年)4.夏文化从二里岗遗址看社会体系文献中描述夏商之间的关系(读史记、尚书汤誓、竹书纪年)二里岗与殷墟遗址的比较第四讲:殷商文化1.文献读(读史记商本纪、尚书商书、竹书纪年)2.从甲骨文记录看尚待历史大事与商人信仰3.青铜器铭文第五讲:中原铜器文化信仰1.殷墟遗址出土文物2.夏商周礼器之考3.殷商周文化多元性第六讲:夏商时代的边疆文明1.新干大洋洲2.三星堆文化第七讲:西周史1.商周关系2.文献中关于建立周朝的记载:读史记周本纪、尚书周书、竹书纪年3.西周铭描述建立周朝第八讲:周礼1.西周礼制选读铭文第九讲:东周1.东周王陵,东周考古遗址2.文献阅读:周本纪第十讲:春秋列国1.齐、楚、秦、吴、越2.文献阅读:春秋左传第十一讲:战国列国史1.战国社会情况与历史大事,列国之间的关系2.选读文献:国语,战国策3.春秋战国礼器风格第十二讲:楚文化1.楚帛画2.楚简3.百家思想第十四讲:草原地带文化1.燕国与中山国文化2.草原文化第十五讲:秦史1.从历史与思想史论统一天下之活动选读吕氏春秋2.秦史选读:秦始皇本纪3.秦灭历史4.秦始皇统一文字与帝国意识形态选读秦简5.秦始皇帝陵第十六讲:西汉史1.从高祖至武帝2.帝国体系之形成,经济与政治3.选读文献:孝武本纪;盐铁论第十七讲:西汉文化1.西汉玉制礼器、江南丧葬文化2.马王堆帛画、壁画3.马王堆帛书5.经籍之形成6.西汉对后期历史的影响第十八讲:武帝之后的西汉和新莽时代1.新潮参考书文献《史记》《尚书》《春秋左传》《竹书纪年》《国语》《周礼》《诗经》《楚辞》《盐铁论》班固《二都赋》论著顾颉刚等:《古史辨》苏秉琪:《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课程编号:051009英文名称: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学时学分:180/8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开设学期:1-2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从远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尤其是炎黄以来中华民族5千年历史的基本演进,阐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其历史时段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主要内容包括每个历史时期或朝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重要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等。
教学大纲:导言(2课时)一、祖国优良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
二、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和学习祖国历史的意义。
三、教学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一章先秦时期 (28课时)第一节原始社会(8课时)一、从原始群到氏族制(2课时)旧石器时代初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及其文化(重点),金牛山人;旧石器时代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及其文化。
二、氏族公社及其繁荣 (2课时)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及其文化(重点)。
沙苑文化遗址、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及其他发现;仰韶文化的发现,分布及类型(重点);河姆渡文化(重点)。
三、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2课时)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重点、难点);齐家文化及其他发现。
四、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2课时)女娲、盘古,太古无君、知母不知父;有巢氏、燧人氏、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与蚩尤,少昊与太昊;尧、舜、禹禅让、大同小康(重点、难点)。
第二节奴隶社会(20课时)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2课时)大禹治水河流与文明、洪水、“尽力乎沟洫”;国家的形成传子制与甘之战、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难点);夷夏之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文化问题历史上的夏代,夏族活动的地区,二里头文化(难点)。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4课时)商族的兴起和灭夏建国玄鸟生商,相土与王亥,汤放桀,盘庚迁殷(重点、难点);商代的考古发现郑州等地的旱商文化,甲骨文与甲骨学(重点、难点);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农业和畜牧,手工业和商业,百姓,小人,众人,仆妾。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总学时数:270)课程说明1、本课程所用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2、根据教学计划,本课程安排在大学二、三年级开课,分四个学期讲授,依次为:先秦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宋金辽文学;元明清近代文学。
3、总课时:270。
4、具体安排:“先秦文学”共54课时,每周3课时;“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共72学时,每周4课时;“隋唐五代宋金辽文学”共72学时,每周4课时;“元明清近代文学”共72学时,每周4课时。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学科,传统学科,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占有重要位置。
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对于掌握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光辉成就,对于提高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评论能力,对于全面提高文学素养,都有重要作用;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历史跨度为先秦到近代。
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
本课程知识与能力兼顾,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各种文学现象的变化和联系,了解并掌握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具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独立阅读鉴赏,分析评论能力,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
本大纲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命题考试的依据。
第一编先秦文学(54学时)绪论(2学时)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期二、先秦时代文化呈现的综合形态三、先秦文学主要内容[复习思考题]1、我国古代文学一般分为哪几个阶段?2、先秦文学有哪些重要特征?第一章上古文学(4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一、什么是神话二、神话的保存三、神话的分类四、神话象征性、隐喻性的思维特征五、神话的影响六、神话的历史化和仙化讲读作品篇目:《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阅读作品篇目:《鲧禹治水》、《黄帝征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原始神话?2、以中国神话为例,说明古代神话是怎样产生的?3、中国古代神话,怎样表现了中华民族精神?4、以中国古代神话为例说明古代神话的思维特征怎样?5、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哪些影响?第二章《诗经》(10学时)[教学重点及难点]《诗经》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编定《诗经》的构成风、雅、颂的含义《诗经》的流传第二节《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民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恋诗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第四节《诗经》的地位和影响讲读作品篇目:《关雎》、《卷耳》、《芣苡》、《静女》、《氓》、《君子于役》、《伐檀》、《硕鼠》、《蒹葭》、《无衣》、《七月》、《东山》、《采薇》、《生民》阅读作品篇目:《伯兮》、《何草不黄》、《柏舟》、《汉广》、《谷风》、《载驰》、《苕之华》、《褰裳》、《黍离》、《溱洧》[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风、雅、颂?它们是怎样划分的?2、《诗经》是怎样编定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3、你怎样认识“采诗”“删诗”的说法?4、《诗经》的“史诗”是指哪几篇作品?简述其内容。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前言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和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文化。
2、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特征。
3、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三、教学内容1、古代史前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和早期文明的发展。
2、古代早期历史: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和文化。
3、春秋战国时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4、秦汉时期:包括秦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制度,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5、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政治、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6、隋唐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和变革。
7、五代宋元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和交流。
8、明清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讲解基本历史知识和发展线索。
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
4、实地考察:组织实地考察,了解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5、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文物和图片。
五、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课堂回答问题等。
2、作业:包括阅读报告、论文等。
3、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4、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六、教学大纲的实施和管理1、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和有序。
2、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学习和作业任务。
3、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学大纲的实施和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七、结语本教学大纲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规范中国古代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两汉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文学史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
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目的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课将按照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元文学、明清近代文学三个大段依次讲授。
本课所用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总学时:320学时。
第一学期80学时,周学时4;第二学期80学时,周学时4;第三学期80学时,周学时4;第四学期80学时,周学时4。
第一编先秦文学(50学时)第一章导言:中国古代文学概论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概貌学时分配:4教学环节:讲课第一节发展轨迹的一般性描述第二节总体文化特征1. 文学史与文学史学:2. 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文体、朝代、地域的不平衡。
3. 文学的互动因素:俗与雅、文体的渗透与融合、复古与革新、文与道。
第三节接受史述略第四节研习途径与方法1.知人论世,知人论文2.顾及全篇3.注重艺术规律的探讨第二章先秦文学概述教学目的:了解先秦文学的概貌学时分配:2教学环节:讲课(一)社会历史概况传说中的古代社会。
人与自然的斗争,氏族间的争夺,金属工具的使用,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奴隶社会的形成。
《先秦秦汉南北朝》课件
南北朝时期的杰出人物
北魏孝文帝:改革家,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融合 南朝宋武帝:开国皇帝,统一南方,建立南朝宋 南朝梁武帝:文学家,推动文学发展,创作《文心雕龙》 北齐文宣帝:政治家,推行均田制,促进经济发展 北周武帝:军事家,统一北方,建立北周 南朝陈后主:诗人,创作《玉树后庭花》,被誉为“南朝第一才子”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无为 而治、顺应自然、追求自由。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等政治理念。
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主张法治、中 央集权、改革创新等政治理念。
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主张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等哲学观念。
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青铜器:铸造 技术高超,造 型精美,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
源和发展
第三章
秦汉时期
秦朝统一六国
秦朝: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
统一时间:公元前 221年
统一过程:通过战 争和外交手段,先 后灭掉六国
统一意义:结束了春 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 面,实现了国家的统 一和民族的融合
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建设
汉朝的政治演变
汉朝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汉朝的政治制度: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汉朝的皇帝制度:皇帝拥有最高权力,实行三公九卿制 汉朝的法律制度:实行《汉律》,注重法律公正和公平 汉朝的军事制度:实行征兵制,注重军队训练和装备 汉朝的文化制度:实行儒家思想,注重文化教育和道德修养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政治变革: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经济变革:铁器牛耕的推广,商品经济的发展 思想变革: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 军事变革:战争频繁,兵法、兵器、战术的进步
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 纷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方法:本课程主要讲授先秦两汉至清朝前期中国历史的发展、转型、变迁的过程,旨在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该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和制度沿革、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重要历史问题,了解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上所占据的地位,培养学生较强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历史认知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为学年课,在第一学年的第一、二学期开设,面向历史学基地班、世界史试验班、考古学班、人文科学试验班学生。
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启发式、参与式、研讨式教学,辅以经典阅读、课堂讨论、撰写课程小论文。
教学单元安排与学习要求: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5学分,90学时。
其中,新生军训2周10学时,课堂教学80学时(含课堂讨论3学时)。
五代辽宋金元明清史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3学分,54学时(其中课堂讨论3学时)。
具体教学单元的安排及学习要求如下:先秦两汉史部分第一章导论(1学时)一、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二、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四把钥匙”三、学习先秦秦汉史(中国上古文明史)的基本史料四、教材和参考书籍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四把钥匙”;了解先秦秦汉史(中国上古文明史)的基本史料、教材和参考书籍。
第二章史前时期(2学时)第一节中国人种的起源及其生存环境第二节中国境内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考古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中国人的起源及其生存环境,中国文明的起源;了解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章夏商周三代文明(9学时)第一节夏商周政权的更替第二节甲骨文和金文第三节商周的政治结构第四节周代的几种制度第五节夏商周三代关系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夏商周政权更替的线索与原因;掌握商代与周代的政治体制、重要制度;了解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异同、继承和损益。
第四章春秋战国到汉武帝——帝国的初步形成(14学时)第一节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第二节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变革第三节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第四节秦国的统一道路第五节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第六节汉初到武帝时期的帝国重建第七节汉承秦制与汉承楚制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变迁;重点掌握春秋战国的历史变革,秦国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汉武帝时期的帝国重建;了解汉制与秦制、楚制,汉文化与秦文化、楚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学时:136学时学分:8分理论学时:136学时适用专业:对外汉语、汉语言大纲执笔下:刘运好胡传志俞晓红大纲审定人: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是对外汉语、汉语言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本课程以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遗产为己任,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至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在描述中国文学史承传流变的过程中,要抓住各个时期的重点,以大作家名作带动文学史的教学。
(2)本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两者密切联系,互相推动,教学中以文学作品为核心。
二者的课时比例大约为三比七。
(3)本课程历史跨度大,将分三个学期分别学习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
(4)本课程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要求识记作家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年代,识记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及所属流派,识记著名作家作品的并称,识记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识记各种常用文体并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5)正确理解文本,是本课程的最基本要求。
作品分讲授篇目与阅读篇目,讲授篇目下列讲授内容,阅读篇目仅列出篇目。
(6)背诵提纲中加*的篇目。
3、课程教学改革(1)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促进学生们的独立思考。
(2)推行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一些次要章节列为自学内容。
(3)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正文第一学期先秦汉魏六朝文学(51学时)总绪论(3学时)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
2、中国文学的演进。
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思考题: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
先秦秦汉史教学大纲
先秦秦汉史教学大纲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先秦秦汉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先秦秦汉史》是为历史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先秦秦汉社会历史的面貌及发展变迁状况,继承优秀思想文化遗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科研能力、进一步报考硕士研究生和撰写学位论文奠定基础。
(三)教学內容本课程是对《中国古代史》课程“先秦秦汉部分”的深化和拓展,将以专题的形式讲述先秦秦汉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情况,结合最新考古成果,介绍学术界在先秦秦汉史研究方面的新成绩。
(四)教学时数36学时。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讲述的方法,并适当布置参考书目,组织一次课堂讨论。
二、本文第一章先秦秦汉史概述与学术热点分析教学要点:先秦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及历史地位;先秦秦汉史史料概述;先秦秦汉史研究概况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先秦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学时)先秦时期的历史特点;先秦时期的历史地位;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第二节先秦秦汉史的基本脉络(1学时)中国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秦汉史的基本脉络第三节先秦秦汉史研究概述(2学时)(1)先秦秦汉史研究特点;(2)先秦秦汉史研究方法;(3)先秦秦汉史史料概述;(4)20世纪的先秦秦汉史研究;(5)先秦秦汉史研究展望第二章秦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教学要点:秦人起源问题上文献学、考古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秦国建立特殊历史背景的探索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嬴秦的起源(2学时)秦的族源;秦人起源东来说;秦人起源西来说;秦文化特点;秦族的迁徙第二节早期秦文化探索(1学时)(1)早期秦文化的考古学探索,以甘谷毛家坪遗址和清水李崖遗址为重点;(2)考古学上的秦人来源分析第三节秦国的建立(1学时)秦国建立的特殊历史背景;秦人的英雄主义第三章从封国到帝国教学要点:从思想史角度分析秦由偏居西隅的弱国而走向统一继而灭亡的原因教学时数:7学时。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上)》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504603a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英文名称:Ancient History of China课程类型: 专业核心课总学时:64 讲课学时: 60 实验学时:4学分:4适用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执笔人:翟桂金审定人:陈德正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国古代史是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历史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等学校合格师资而设置的一门历史科学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课程。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高师本科历史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和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历史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牢固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同学了解中国古代史基本发展线索,了解各朝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主要人物和主要的文化成就,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文化科技、民族外交、社会生活、重要事件、人物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科研动态和研究方法,接受历史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专业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为弘扬祖国文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努力奋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导论(2学时)教学要求:通过讲述历史学的相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其掌握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方法和意义,了解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代表性的著作。
教学内容:一、为什么学历史?二、什么是历史、历史学三、如何学习中国古代史课程第一章原始社会(8学时)教学目的:原始社会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形态。
迄今所之知,我国的原始社会约有二百多万年的历史。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的公有制社会,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极端贫乏,历史发展进程非常缓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先秦秦汉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先秦秦汉史》是为历史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先秦秦汉社会历史的面貌及发展变迁状况,继承优秀思想文化遗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科研能力、进一步报考硕士研究生和撰写学位论文奠定基础。
(三)教学內容
本课程是对《中国古代史》课程“先秦秦汉部分”的深化和拓展,将以专题的形式讲述先秦秦汉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情况,结合最新考古成果,介绍学术界在先秦秦汉史研究方面的新成绩。
(四)教学时数
36学时。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述的方法,并适当布置参考书目,组织一次课堂讨论。
二、本文
第一章先秦秦汉史概述与学术热点分析
教学要点:先秦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及历史地位;先秦秦汉史史料概述;先秦秦汉史研究概况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先秦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学时)
先秦时期的历史特点;先秦时期的历史地位;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先秦秦汉史的基本脉络(1学时)
中国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秦汉史的基本脉络
第三节先秦秦汉史研究概述(2学时)
(1)先秦秦汉史研究特点;
(2)先秦秦汉史研究方法;
(3)先秦秦汉史史料概述;
(4)20世纪的先秦秦汉史研究;
(5)先秦秦汉史研究展望
第二章秦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教学要点:秦人起源问题上文献学、考古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秦国建立特殊历史背景的探
索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嬴秦的起源(2学时)
秦的族源;秦人起源东来说;秦人起源西来说;秦文化特点;秦族的迁徙
第二节早期秦文化探索(1学时)
(1)早期秦文化的考古学探索,以甘谷毛家坪遗址和清水李崖遗址为重点;
(2)考古学上的秦人来源分析
第三节秦国的建立(1学时)
秦国建立的特殊历史背景;秦人的英雄主义
第三章从封国到帝国
教学要点:从思想史角度分析秦由偏居西隅的弱国而走向统一继而灭亡的原因
教学时数:7学时。
教学內容:
第一节献公改革与墨家学派(2学时)
献公改革;墨家学派与秦结合的历史因缘;墨家后学与秦的关系;墨者对秦政治传统的影响
第二节商鞅变法与法家思想(2学时)
变法过程及内容;变法成功的原因与借鉴;变法的意义与历史影响
第三节纵横家与秦帝业的奠定(2学时)
秦惠文王与张仪;昭襄王对合纵连横策略的利用;远交近攻
第四节秦统一与秦亡原因的思想史探索(1学时)
秦统一原因探索;秦灭亡原因探索
第四章再建帝国
教学要点:统一中央集权、统一帝国的艰辛再建历程(从大泽乡起义到汉武帝即位)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本讲通过对康有为和严复思想的介绍,使同学能更深刻的认识维新派的思想实质,并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作了分析和评价。
第一节承秦立汉(1学时)
王政复辟;项羽的军功王政;非承秦无以立汉
第二节汉初政局(2学时)
(1)汉初的主要社会、政治问题;
(2)汉高帝五年五月诏与社会秩序的建立;
(3)有限皇权和联合帝国;
(4)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第三节文景之治(2学时)
诛吕安刘与文帝即位;无为政治和长者群体;文帝的统治;景帝的统治
第五章经学与汉代政治
教学要点:以经学发展演变的视角审视汉代政治史的发展脉络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武帝表彰六经(2学时)
经学的产生;汉初经学的发展;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对汉武帝的评价
第二节儒术的兴起与齐鲁经学之争(2学时)
盐铁会议;经学与昭宣政治;石渠阁会议与鲁学兴起;
第三节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与今古文经学之争(2学时)
元帝纯用周政;鲁学与礼制改革;经学与西汉末年的政治危机;今古文经学之争的第一回合
第四节王莽改制(1学时)
王莽其人;改制内容;改制失败原因;改制的历史影响
第五节东汉经学(1学时)
刘秀与谶纬;今古文经学之争的第二回合;郑玄与今古文经学的融合
第六章从统一到分裂——东汉政治史探索
教学要点:澄清传统观点把握东汉政治史的误区,对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权说的质疑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东西汉政治文化的差别(1学时)
关东本位;儒家思想的改造;循吏政治的发展;东汉的士风
第二节豪强地主经济的形成与发展(1学时)
庄园经济;累世经学;累世公卿
第三节皇帝与士大夫——东汉政治舞台上的两大力量(1学时)
对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士大夫政治的产生
第四节东汉宦官和外戚集团的政治悲剧(1学时)
东汉的宦官;东汉的外戚
第五节党锢之祸与桓灵二帝(1学时)
党锢之祸;桓灵二帝的历史评价;从统一到分裂:开启魏晋史之门
第七章朝气蓬勃的汉民族
教学要点:概说汉代的对外交往和民族关系,以此为切入点谈汉民族青年时代昂扬进取的民族精神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王朝的对外交往和民族关系(2学时)
汉王朝的对外交往;汉匈关系;汉与西域关系;汉羌关系;汉与其他少数民族关系;汉使立功绝域
第二节汉民族精神(1学时)
昂扬;宏大;自信;求新
三、参考书目
1、祝中憙,《早期秦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林剑鸣,《秦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钱穆,《秦汉史》,三联书店,2005年版;
4,王子今,《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5,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建立》,三民书局,2008年第1版;
6,平势隆郎,《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版;
7、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版;
8、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中华书局,2011年第1版;
9、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三联书店,2000年第1版;
10、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第1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本课程需使用PPT等多媒体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