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秦汉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秦汉史学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该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了解司马迁生平事迹、史学思想以及《史记》的体例、内容、艺术特色、史料价值。知道纪传体史书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汉书》与《史记》在体例和内容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教学重点:秦朝对史学的摧残,司马迁其人、《史记》、《汉书》的体例、内容、特色;教学难点:司马迁和班固的史学思想及他们的异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法指导:对比《史记》和《汉书》的特点,加深对纪传体的理解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

1、朴宰雨著《<史记><汉书>比较研究》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

2、陈其泰赵永春著《班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国辉著《司马迁全传》长春出版社1998

4、许殿才《两汉时期的历史盛衰总结与政治》史学史研究/2000年02期

教学过程:

第一节秦朝史学

一、秦国的史学

秦国和当时的诸侯国一样,拥有自己的史官系统。有御史、内史等史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秦、赵二王渑池相会,双方各命其御史书某年、某月鼓瑟、击缶之事。秦统一后,也设有太史令之职。《史通·史官建置》云:“至秦有天下,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章”。(见《说文叙》、《汉志》)《史记·秦本纪》:“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

商鞅变法后,秦以主张法后王的法家思想为指导,严重制约了史学的发展。

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因此秦朝史学、文化著作留传至今的极少,但并不能因此说明秦朝不重视史学和文学。

二、史学在秦朝的地位

秦焚书时,烧掉了《诗》、《书》等儒经及六国的史书,但《秦纪》一直保留至汉初。司马迁曾依据《秦纪》编写《六国年表》。他说“余是因《秦纪》,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史记·六国年表序》)这部《秦纪》是秦朝史官保存的一些较为原始的资料。《六国年表序》称“独有《秦纪》,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说明它还不是一部十分成熟的史书。

此外还有《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奏事》二十篇”。《奏事》内容一为大臣奏言;一为巡游刻石。云梦睡虎地发现的地方官员私撰的《编年记》,内容为逐年记述秦昭王元年(前306年)到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秦统一全国的战争过程。

秦朝的史官记载有二:一为太史令胡母敬;一为张苍。《史记·张丞相列传》:“张丞相者,阳武人也。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

楚汉相争时,萧何入咸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图书也”(《史记·萧相国世家》)。秦焚书100多年后,一些散失于民间的藏书相继重见天日。尤其是汉惠帝四年(前191)废“挟书律”后,大批经史书籍陆续收归朝廷和私人之手。司马迁称“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自序》),他在作《史记》时,曾经参考了包括《秦纪》在内80多种书籍及秦时留下的档案文件。因此可以说秦朝掌管着大量图书资料。但由于焚书,秦时保存的图书资料及秦代的史书已较少流传下来。

第二节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约前87),(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定为景帝中五(前145),郭沫若认定为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武帝建元年间的太史令,为人博学。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太史公自序》),后来曾师从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跟孔安国研究《尚书》。二十岁起开始漫游祖国大地。《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后,担任郎中之职(皇帝的侍从),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活,后又出使过巴蜀、涿鹿等地。在游历的过程中,他注意考察史迹、观察民俗和古代遗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采集书本以外的珍贵资料。今天从《史记》中还可以看到其实地采访的痕迹。比如:《魏世家》“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言曰”。

《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

《项羽本纪》“吾闻之周生”。

《赵世家》“吾闻冯王孙曰”。……

他到过曲阜,拜谒孔墓,访察孔子事迹;到过孟尝君的封地薛,收集了战国时期“好客养士”之风的珍贵史料;到过彭城、丰、沛,掌握了大量楚汉相争及汉初的史料;到过淮阴,了解韩信发迹前的为人处事……通过游历及实地考察,为他撰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登泰山举行封禅,司马谈以太史令侍从武帝,因病滞留洛阳,临终对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迁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可见司马谈早有撰写《史记》的打算,并且已经作了资料准备。另有文章认为司马谈已经撰写了一些篇目(参见顾颉刚《司马谈作史》(《史林杂识初编》)、赖长扬《司马谈作史补正》、赵生群《司马谈作史考》)。

元封六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为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主持《太初历》的修订并“紬石室金匮之书”,开始《史记》的写作。

天汉二年(前99年),遭“李陵之祸”,以“诬上”罪被判死刑。按汉律,纳钱可以赎罪免死,再则是受“腐刑”可以免死,他被迫选择了后者。为了完成《史记》的撰写,他忍辱含垢,“就极刑而无愠色”。这种遭遇,加深了他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认识,磨炼了他的意志。他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自勉,发愤著述。

太始元年(前96),司马迁出狱,任中书令,继续撰写《史记》,约在征和二年(前91),司马迁55岁左右,完成《史记》撰写。以后,他的事迹就无从查考了,大约逝世于武帝末年。《史记》脱稿后,司马迁有“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之说。迁死后,经其女婿杨敞(昭帝时丞相)及其外孙杨恽传播于世。后世注释《史记》的,主要由刘宋裴駰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被后人称作是“《史记》三家注”。

二、《史记》的成就:

(一)内容方面:全面地记载了当时的社会。从古到今;从中原到周边;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有帝王将相、一般贵族、普通百姓。完成了记载社会的史学使命。

(二)体例方面: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记述了从黄帝——武帝太初年间近三千的历史。(下限或说至天汉或说终于武帝末年。据此可知《楚元王世家》“地节二年(前68)中人上书告楚王谋反”。《齐悼惠王世家》“建始三年(前30),城阳王景卒之类均为后人续补。)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组成。共52万6千5百字。尽管五种史体各有渊源,但把这五种体裁有机地结合在一部书中,使它们相互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