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几分之一【教学内容】教材第90~91页【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无论是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还是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半多”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
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可采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和富有个性地学习。
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几分之一。
2.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通过具体情境学习几分之一,培养学生建立数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几分之一。
难点:几分之一比较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绳子等。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探究新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 ↓ 巩固应用→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情境导入】1.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2.两瓶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瓶?师:请同学们把计算结果写在本子上,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期末复习》教案二次备课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期末复习》教案二次备课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期末复习》主要包括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等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巩固和掌握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等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分数运算的运算规律、几何图形的特征、数据处理的方法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使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能够正确地识别和分类几何图形;使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能够熟练地运用数据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几何图形的特征,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2.教学难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的应用,几何图形的特征的识别,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方案,准备好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学生要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分数的加减法是怎么计算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案 第8单元 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1.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几分之一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2.分数的简单计算3.分数的简单应用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编排特点1.合理确定认识分数的起点,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分数意义的理解是多维度的。
在分数概念的多个含义中,“部分-整体”概念处于基础地位。
因此,教材编排既考虑到分数概念的发展基础,又兼顾学生建构概念的认识特点,在本单元第一次认识分数时,借助几何直观和操作,从“一个物体作整体”到“多个物体作整体”,循序渐进地加深对分数所表达的“部分-整体”关系的认识。
而且所有内容的安排全部围绕这一基本含义展开,无论是比较大小还是简单的分数计算,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加深对分数含义的认识。
2.加强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增加了第3小节“分数的简单应用”。
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接着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用刚刚掌握的“分数的含义”结合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不仅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3.结合生活经验,借助直观和操作认识分数分数概念具有双重性,既有“数的特征”,也有“形的特征”。
只有从两个方面认识分数,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它的本质意义。
教材借助不同的实物模型(月饼、苹果等)、面积模型(长方形、正方形、圆等)等,数形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分数形的特征。
小学数学人教新版三年级上册第8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8)
小学数学人教新版三年级上册实用资料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1.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几分之一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2.分数的简单计算3.分数的简单应用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编排特点1.合理确定认识分数的起点,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分数意义的理解是多维度的。
在分数概念的多个含义中,“部分-整体”概念处于基础地位。
因此,教材编排既考虑到分数概念的发展基础,又兼顾学生建构概念的认识特点,在本单元第一次认识分数时,借助几何直观和操作,从“一个物体作整体”到“多个物体作整体”,循序渐进地加深对分数所表达的“部分-整体”关系的认识。
而且所有内容的安排全部围绕这一基本含义展开,无论是比较大小还是简单的分数计算,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加深对分数含义的认识。
2.加强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增加了第3小节“分数的简单应用”。
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接着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用刚刚掌握的“分数的含义”结合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不仅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3.结合生活经验,借助直观和操作认识分数分数概念具有双重性,既有“数的特征”,也有“形的特征”。
只有从两个方面认识分数,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它的本质意义。
教材借助不同的实物模型(月饼、苹果等)、面积模型(长方形、正方形、圆等)等,数形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分数形的特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1.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几分之一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2.分数的简单计算3.分数的简单应用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编排特点1.合理确定认识分数的起点,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分数意义的理解是多维度的。
在分数概念的多个含义中,“部分-整体”概念处于基础地位。
因此,教材编排既考虑到分数概念的发展基础,又兼顾学生建构概念的认识特点,在本单元第一次认识分数时,借助几何直观和操作,从“一个物体作整体”到“多个物体作整体”,循序渐进地加深对分数所表达的“部分-整体”关系的认识。
而且所有内容的安排全部围绕这一基本含义展开,无论是比较大小还是简单的分数计算,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加深对分数含义的认识。
2.加强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增加了第3小节“分数的简单应用”。
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接着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用刚刚掌握的“分数的含义”结合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不仅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3.结合生活经验,借助直观和操作认识分数分数概念具有双重性,既有“数的特征”,也有“形的特征”。
只有从两个方面认识分数,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它的本质意义。
教材借助不同的实物模型(月饼、苹果等)、面积模型(长方形、正方形、圆等)等,数形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分数形的特征。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材解析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解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小节。
第一小节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先教学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同时结合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说明它们的认识写法和读法并介绍分数各部分间的名称。
在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学习比较分数时1的分数大小;在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分数大小的比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的含义。
第二小节是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借助直观操作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目的也是为了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第三小节是分数的简单应用,让学生学习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分数奠定基础,也为学习小数做好了铺垫。
编排特点1.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设计实际操作活动,在活动中直观认识分数。
使学生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
如让学生用纸折出1/4。
用涂色的方法来比较分数大小。
二、课标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初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开始,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相对于整数而言,分数的概念较为抽象,初步认识分数时主要借助操作、直观,从“部分——整体”的角度进行,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进行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2.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模型、面积模型和数线模型,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文具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文具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文具店》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以“元”为单位的货币计算,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教材在设计上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观察、操作、探究、交流等活动,体验货币计算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对货币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以“元”为单位的货币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交流等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以“元”为单位的货币计算。
2.难点: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货币计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文具店的情境、货币计算的题目等。
2.学生准备练习本,用于记录计算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文具店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货币计算的题目,让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解题思路。
3.操练(10分钟)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货币计算题目,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帮助。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第八单元:可能性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性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大小的。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设计丰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是不确定的。
2、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三、教学重难点:不确定现象是这一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安排4课时。
可能性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104~105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一、活动引入新课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停时一位同学上台抽签,签中内容有礼物、唱歌、猜谜。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签?(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揭示课题:可能性)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一)教学例题1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个盆:1号盆、2号盆。
(实物:例题上的装有不同颜色小球的盆)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
展示两盆中球的颜色、数量。
1、从1号盆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
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
1号盆,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2、从2号盆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措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老师可根据盆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3、活动小结(二)教学例题2`1、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例如:……(请学生举例几个)2、自已阅读书本例题2谁理解题目意思了,给大家解释一下。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期末复习》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期末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期末复习》主要包括了本册书中的重难点知识,如两位数乘两位数、分数的加减法、几何图形的认识等。
本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在复习中不断提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分数的加减法、几何图形的认识等基本知识,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错误。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复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分数的加减法、几何图形的认识等知识。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及应用。
3.几何图形的认识及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讲解法,教师引导学生复习重点知识,梳理思路。
2.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激励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练习题,涵盖两位数乘两位数、分数的加减法、几何图形的认识等知识。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分数的加减法、几何图形的认识等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呈现两位数乘两位数、分数的加减法、几何图形的认识等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3.操练(10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解答的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纸,让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第八单元
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第八单元一、教学目标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第八单元的主要内容,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加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们应能够理解和掌握第八单元的主要概念和技能,如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理解并运用单位换算等。
2.数学思考目标:通过第八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应能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
3.解决问题目标:学生们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购物时进行加减运算等。
4.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同时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三位数的加减法、单位换算、生活中的数学应用等。
这些内容将通过各种活动和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三位数的加减法、单位换算。
2.难点:理解和运用单位换算,以及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教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教具:1.黑板:用于写课程重点和解答示例。
2.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和相关视频。
3.教学软件:用于展示动态的数学模型和实例。
4.教学卡片:用于进行小组活动和互动游戏。
5.实物:例如尺子、量杯等,用于讲解单位换算。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和回顾,激活学生对前一单元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等多种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
3.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等活动,加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4.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新课:通过讲解、示范和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
3.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练习,帮助他们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归纳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化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研组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8课时)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8课时)【单元学习内容】课本P89——P103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分数的简单应用。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
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
在编排上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
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本单元安排的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的加减法,其目的也是如此。
【学段课程标准】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
2.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3.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单元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初步认识几分之几和几分之几,并且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和各部分名称以及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会用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单元学习重、难点】重点:几分之一。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一般没有接触过分数,没有分数的概念。
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理解带单位名称的分数之间的区别,从而感受到什么是分数。
【课时安排】8课时第一课时几分之一☆【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单元 P90 91 92 例1、2 例3。
【课程标准描述】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
2.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测量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主要特点有: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和质量的意识。
四、教学建议通过量种方式匡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践题目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因为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糊口中的实例来匡助学生认识。
五、课时安排测量(7课时)千米的认识……………………………………………………………4课时摆布吨的认识………………………………………………………………3课时左右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
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结合解决实践题目教学计算。
2.加强估算。
3.体现合作交流的研究方式。
4.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5.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用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文具店》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文具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文具店》这一单元主要围绕购物情境展开,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货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文具店》单元,通过各种生动的图片和情境,让学生学会计算不同面值的货币的总和,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对于加减法运算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他们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计算错误、对货币的认识不清晰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计算不同面值货币的总和,能够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计算不同面值货币的总和,能够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正确进行计算,以及对于货币的认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文具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商品和价格标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认识不同面值的货币,讲解货币的换算关系。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购物情境,讲解如何计算不同面值货币的总和。
4.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模拟购物情境,计算不同面值货币的总和。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计算货币总和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货币计算的重要性和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货币的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货币的换算:1元=10角,1角=10分–商品价格:xx元–支付货币:xx元–找零:xx元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期末复习》教学设计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期末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期末复习》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方位和测量等。
本单元旨在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期末复习》中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识点,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发现他们在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等方面较为薄弱。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需要进一步激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等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整理和复习知识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等基础知识的巩固。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游戏教学法:运用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分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含有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等知识点的PPT。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与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等相关的生活用品,如水果、小棒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展示一幅水果图片,让学生计算水果的总量。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等知识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计算过程和结果。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道题目进行计算。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小数 第3课时 存零用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小数第3课时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小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以及小数的基本运算。
本节课是第三课时,主题是“存零用钱”。
通过让学生计算存零用钱的总额,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对小数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太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被激发和保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小数进行日常计算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能够运用小数进行日常计算。
2.难点: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如存零用钱的记录单。
2.准备小数的读写练习题。
3.准备小数计算的工具,如计算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存零用钱的记录单,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计算我们的零用钱呢?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讲解小数的意义,展示小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读写。
3.操练(15分钟)通过一些小数的读写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小数的读写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小数进行日常计算,如计算存零用钱的总额。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拓展(10分钟)通过一些趣味游戏,让学生运用小数进行计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时间,学生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而本单元主要在这些基础上来认识“秒”,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如下特点: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单元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三、单元学习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单元学习难点: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四、课时安排:3课时.1、秒的认识…………1课时2、时间单位的换算…1课时3、时间的计算……1课时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4个例题.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学习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鱼计算起就铺垫作用.二、单元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三、单元学习重点: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四、单元学习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五、课时安排:6课时.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二、学习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三、学习措施1.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学习例1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四、课时安排:7课时.1、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2、千米的认识……………3课时3、吨的认识……2课时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加减法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整数加减法的最后部分.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迁移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二、学习目标: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三、学习重难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都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单元知识构成:1信息窗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的二次进位和二次退位,即一般加减计算.2信息窗2: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和加法中的连续进位,即整数加减法中的重点和难点.3信息窗3:解决比多和比少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解决位数不同的计算问题.四、课时安排:9课时1、加法…………3课时2、减法…………4课时3、整理和复习…2课时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由于“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习中首先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倍”的概念.第二,通过反复用学具操作,在学生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为得出用乘法计算作铺垫.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去经历,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二、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三、学习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四、学习难点:“倍”的概念的建立.五、课时安排:4课时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为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口算乘法,内容包含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先安排口算,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在学习笔算乘法时需要有口算的基础.此外,乘法估算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法的基础,所以先安排口算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口算,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第二个板块是笔算乘法.它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也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但笔算乘法与以前教的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这个难点.二、单元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三、单元学习措施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适当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四、课时安排:12课时.1、口算乘法…………2课时2、笔算乘法…………9课时3、整理和复习…1课时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主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周长计算,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结合学习内容,教材还安排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和探索.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教材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二、学习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三、重点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四、课时安排:6课时.1、四边形…………1课时2、周长…………5课时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1、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这两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进一步巩固了分数的意义,同时又为以后分数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具体学习内容安排如下表:2、分数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在编排上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最后安排了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的加减法.二、单元学习目标一基础性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二发展性目标:1.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2.使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三、学习重难点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难点: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以及对“1”的理解.四、学习措施由于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本单元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学习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感性的材料.采用直观演示法,情景学习法,启发诱导法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学习时,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或者创设一些更加适合儿童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五、课时安排:8课时.1、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2、分数的简单计算………2课时3、分数的简单应用………2课时。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这两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进一步巩固了分数的意义,同时又为以后分数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分数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
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
在编排上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最后安排了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的加减法。
三、单元教学目标:(一)基础性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二)发展性目标:1.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五、教学难点:难点: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以及对“1”的理解。
六、单元教学措施:由于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本单元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感性的材料。
采用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启发诱导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1、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这两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进一步巩固了分数的意义,同时又为以后分数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表:
2、分数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
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
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
在编排上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最后安排了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的加减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二)发展性目标:
1.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难点: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以及对“1”的理解。
四、教学措施
由于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本单元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感性的材料。
采用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启发诱导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时,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
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或者创设一些更加适合儿童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五、课时安排:8课时。
1、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
2、分数的简单计算………2课时
3、分数的简单应用………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