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三、行为主义理论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替代强化
学习者通过观察他 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 果而受到强化。
三、行为主义理论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例如:
当儿童看到同伴推倒 别的小朋友并获得了想要 的玩具,那么,他以后也 可能会尝试使用这个方法, 这就是替代强化。
学到这里,你能解释 案例导入中男童的行为是 如何形成的了吗?
——华生
三、行为主义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 观点
环境决定人的心理发展。 行为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
行为模式: S(刺激)-R(反应)
三、行为主义理论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
观点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
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
形成规则 自觉遵守
快乐原则 现实原则 道德原则
二、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
是最重要的生物本能,人在 不 同 的 年 龄 , 性 的 能 量 —— 力比多,会投向身体的不同 部位,产生快乐与兴奋的感 觉。
二、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五个阶段: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 潜伏期(6-11岁) 生殖器期(12岁以后)
关。 强化控制原理
行为矫正原理
三、行为主义理论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良好行为
今天露露表现很好 乖乖地吃完了饭
不良行为
强化
养成好习惯
人类社会认同的行为模式
不予强化 消除不良行为
但是,对一些严重违规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引导教育。
三、行为主义理论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感知运动 阶段
主要图式
动作图式 符号图式
特点
以感知和动作进行反应,形成低级的动作图式(手的抓取、 嘴的吸吮)。动作图式逐渐内化为符号图式,逐渐获得客体
永久性(7个月之后)
2-7岁
前运算阶 段
表象思维 直观形象思维
思维从动作中摆脱出来,但是需要借助实际操作物来学习理 解外部世界。不能理解守恒概念,思维缺乏可逆性,自我中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只要运用好强 化技术,就能塑造儿童形成教育者所期 望的行为,强化的基本原理就是强化好 的行为,忽视不好的行为
4.斯金纳理论的实践运用
教学课堂管理
根据强化原理,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要 对好的行为予以强化,不好的行为予以惩罚 或忽视,用正确的行为替代不正确的行为
适合幼儿的强化物:食物、奖品、表扬、代 币、游戏、减少作业
1-3岁
自主感VS羞 怯感和怀疑 感
学饭照顾穿习自衣自己,主的爬,卫行自生走己路吃,获 秩序得和自法主制感,意志的实现,
羞怯感,怀疑 或否定自身
父母
3-6岁
主动感VS内 疚感
探索周围环境,独 立活动,尝试新事 物
获得主动感,目的的实现, 有助于未来工作上的成就
内疚感和失败 感
家人
6-12岁
勤奋感VS自 卑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主要内容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01
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02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03
皮亚杰 & 维果茨基
04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和流派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和流派
器官缺陷、被娇纵、被忽略。当个人面对他无法适 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时,便是自卑情结。
13
3 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与弗洛伊德一样,阿德勒也认为出生后的头几
年对人成年后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但是其还强 调父母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1)过多的关注,造成溺爱危险,缺乏独立性, 引起更强的自卑。 (2)忽视,会造成儿童长大后变得冷漠多疑。
phallic stage:小突起,性蕾期 开始产生恋母(男孩)恋父(女孩)情结→自居作
用→“超我”开始发展
自居作用 :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 理机制之一,原指幼童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 己同性的一方,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 性的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 足的现象。
④潜伏期(6-11、12岁)latent stage 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快乐来自外界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ric Erikson,1902-1994)
(一)基本观点
人格发展渐成说
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 社会因素
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 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
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 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由于这个发展 过程是以自我为主导、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 会任务结合起来的过程,所以又称为心理- 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小阿尔伯特实验
4、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万能论) ①反对统一标准,提倡个别对待 ②反对体罚儿童 ③要求注意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 ④强调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护理 ⑤提倡对儿童青少年施行正确的性教育
二、新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 斯金纳(B.F.Skinner, 1904-1990)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 精神分析医生,是新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人物。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序号 年龄
发展危机
对危机积极解决
1
0-1岁
基本信任—不信任
希望
2
1-3岁
自主对羞愧
意志和自我控制
3
3-6岁
主动对内疚
方向和目的
4
6-12岁
勤奋对自卑
能力
5 12-18岁
3.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发展观
华生1878年1 月9日出生,是 美国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心理学 的创始人。
(1)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研究对象:行为 刺激(S)—反应(R)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华生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图1
图2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图3
图4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图5
图6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第三节
1.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2.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发展观
(1)华生 (2)斯金纳 (3)班杜拉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5.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6.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一、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格塞尔是美国心理学家。 1880年6月21日生于威斯康 星州的阿尔马;1903年,格 塞尔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 1906年,获得克拉克大学的 心理学博士学位。1911年, 他任教于耶鲁大学,并于 1915年获该校医学学位。
2.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1.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获得快乐 2.自我:现实原则 3.超我:理想部分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第一节精神分析主义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

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

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

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

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

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

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

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之行为主义——讲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之行为主义——讲义

关于儿童心理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的行为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行为主义的观点。

行为主义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提出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第二个阶段是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第三个是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

我们来一一进行深入的学习。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在他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有限的几种反射,如膝跳反射、打喷嚏,之后的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与反射的联结而形成的。

华生认为能够通过控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他曾经有过著名言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不管他们的天赋、倾向、能力以及祖先的种族,我都可以训练他们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包括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斯金纳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但是他将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刺激引起的应答性行为,如幼儿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如幼儿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斯金纳认为人们大多数的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与行为带来的后果有关。

有些后果会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如幼儿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后获得称赞、新玩具;有些后果有可能使行为发生的频率降低,如幼儿在主动打人后被批评或取消奖励等。

他将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这样的现象称之为强化。

正强化指由于行为带来了愉快的刺激而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如:当小朋友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时,奖励一朵小贴花。

负强化指由于行为能摆脱一个厌恶刺激而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

如:当学生按时交作业,老师会撤销对他的处分。

根据刚刚学习过的强化理论,请大家思考,下面这个案例中老师采用的是强化吗?班级上有几个同学养成了一些不良读书习惯,当其他同学在认真画画时,他们总是喜欢在一边做小动作干扰其他同学。

第三章 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汇总

第三章 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汇总

第三章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教学目标:掌握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熟悉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观点和作品。

能介绍福禄贝尔、蒙台梭利、陶行知、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和贡献。

教学重点:掌握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能介绍福禄贝尔、蒙台梭利、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和贡献。

教学难点能介绍福禄贝尔、蒙台梭利、陶行知、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和贡献.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孕育阶段(15世纪前)该阶段特点:教育学尚未独立,幼儿教育思想零散的混杂在一些哲学、政治或者神学、伦理学之中。

1.古代中国2.古代外国1)柏拉图(古希腊)和他的《理想国》2)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和他的《政治论》3)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和《雄辩术原理》二、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后期)该阶段特点: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理论比前一阶段更加系统、完整有现实性。

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观(捷克)“儿童比黄金更加珍贵,但是比玻璃还脆弱”《大教学论》( 1632年出版,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重点阐释了教学理论问题。

)《母育学校》( 1632年出版,是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世界图解》(儿童读物。

)洛克(英)的“白板说”和他的《教育漫话》;卢梭(法)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和他的《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爱的教育。

三、形成和发展阶段该阶段特点:从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期,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

1.欧文:教育人,就是培养他的性格。

开办“性格陶冶馆”,为工人阶级创办了幼儿学校,收托2~5岁儿童。

反对处罚儿童。

2 .福禄贝尔(1782~1852)184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后人称为“幼儿园之父”。

主要贡献:1)建立了学前教育机构,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

2)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恩物,并研究了已有的学前教育思想和理论,他受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影响较大,完成了《幼儿园教育学》著作。

3)系统地阐明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方法等基本原理。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一)从简单到复杂
1.从不齐全到齐全
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在初生的时候并不是完全齐备无缺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逐渐齐全的。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比如:最初孩子的情感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别,后来,逐渐分化为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
(二),从具体到抽象
(三),从被动到主动
1.无意向有意发展
无意心理活动,是指直接受外来影响支配的心理活动。

有意心理活动,指由自己的意识(目的,动机等)控制的心理活动。

儿童的注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最初都是无意的,以后向着有意或随意的心理活动发展。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的制约或局限。

比如,几个月大的孩子,其其快乐和不安,主要取决于生理上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是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形成整体,有了
系统性,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了个人特有的个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行为主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行为主义

• 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
斯金纳将行为分为:
1 应答性行为(由刺激引发)
•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如: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
2 操作性行为(自发的)
•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 如:如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 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与行为带来的后果有关。
行为
后果
行为发生频率
幼儿主动发言 获得称赞、新玩具
惩罚是由于行为带来的不利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降低的现
象。
名称
给予/撤销
刺激 行为发生频率
举例
给予惩罚 给予(+) 厌恶刺激
降低
学生迟到时,要求其打 扫教室卫生
移去惩罚 撤销(-) 愉快刺激
降低
不服从老师的安排,没 收之前奖励的小贴花
• 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著名的 “儿童攻击行为模仿”实验,又称 “波比娃娃”(Bobo doll)实验。
幼儿主动打人 被批评
强化是指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的
现象。
强化是指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的
现象。
名称 给予/撤销 刺激 正强化 给予(+) 愉快刺激 负强化 撤销(-) 厌恶刺激
行为发生频率 增加 增加
举例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 奖励一朵小贴花
按时交作业,老师撤 销对他的处分
行为主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主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 斯金纳&班杜拉
2.主要观点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行为主义学派注重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外部条件对 学习的影响,又注重学习者对环境的行 为反应。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response)是行为的基本单位,刺激(stimulus)是引发有机体内部外部反
应的变化,在生活中叫做社会情境。刺激和反应都是物理或化学变化。 2.研究任务
心理学就是通过确定刺激反应之间联结规律,达到预测和控制有机
体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的公式: S(刺激) 社会情境 引起 适应 R(反应) 行为
二、行为主义的界定
反应的分类:
根据可否直接观察将反应分为内隐的(internal response)和外显的 反应(external response); 根据可否习得分为习得反应(unlearned response)和非习得反应
(learned response)。
又依照这两个标准将反应分为:
观察法
条件反射法
二、行为主义的界定
2.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3)言语报告法
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 华生所讲的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自己机体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心理和
意识的活动,因而并不是通常所谓的内省。
(4)测验法
他主张要设计明显外部表现的行为测验,只能用来测验人的习惯,习
们不协调的情况中摆脱出来时,我们开始思考” 思维的分类: a)已经完全习惯化的言语的无声应用 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 b)组织得很好的内隐语言过程被情境或刺激激发 艺术创作 如33*333 如音乐家浏览熟悉的曲段、
c)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遇到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情境时) 如
贡献
评价
1.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推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动物,由于这种结构,人生来就能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他把这类反应 称为非习得的行为(unlearning behavior),而非能力、“心理特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1) 前习俗水平(0—9岁) (2) 习俗水平(9—15岁) (3) 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知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
道德两难故事: 海因兹偷药救妻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可以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 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他花了200元制 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的1000元, 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 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 “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于是, 海因兹走投无路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学习目标:
1. 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及其观点; 2. 能将各理论流派的观点运用到实践中,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具体问 题。
一、 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
(一) 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的早期研究
在西方,早在古代就有些思想家提出了他们的儿童观。具有代表性的是古希腊和古罗 马的儿童观。
(二) 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分化和发展
1. 精神分析理论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① 口唇期(0—1岁) ② 肛门期(1—3岁) ③ 性器期(3—5岁) ④ 潜伏期(5—12岁) ⑤ 生殖期(12—20岁)
(2)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① 婴儿期(0—1.5岁) ② 儿童期(1.5—3岁) ③ 学龄初期(3—5岁) ④ 学龄期(6—12岁) ⑤ 青春期(12—18岁) ⑥ 成年早期(18—25岁) ⑦ 成年期(25—65岁) ⑧ 成熟期(65岁以上)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根据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的观察,首次提出 了按年龄划分受教育阶段的观点。他把一个人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个自然阶段分为三 个时期: 从出生到7岁,7岁至14岁,14岁至21岁。这是最早的教育年龄分期,也是最早的 对儿童及青少年发展的年龄特征问题的探讨。

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

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

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学习目标:1.掌握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2.掌握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3.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重点:1.掌握埃里克森关于0-6岁的人格发展理论2.掌握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3.掌握皮亚杰关于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学习难点:掌握皮亚杰关于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学习过程:一、理解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掌握埃里克森的理论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是现代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的理论。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处于前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儿童都有主要完成的任务,我们主要就掌握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任一怀疑(0-1岁)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信任与不信任是通过母亲的照料而形成的,母亲对孩子细心照顾,敏感地满足他的需要,便养成孩子的信任感。

人生最初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后,将来在社会上可以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否则,容易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苛求、贪得无厌的人。

【真题练习】照料者对婴儿的需求应给予及时回应是因为: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在生命中第一年的婴儿面临的基本冲突是()。

A.主动性对内疚B.基本信任对不信任C.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D.自主性对害羞正确答案是B。

第二阶段:自主—羞怯(1-3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地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涵盖了从儿童认知、情感、社交和语言发展等各个方面的理论解释,为我们理解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理论流派。

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Jean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他认为,儿童通过积极探索和经验积累来构建认知结构,并通过适应(即平衡和失衡)来实现认知发展。

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Lev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维果茨基强调社会和文化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儿童在社会交互中通过语言学习获取文化工具,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引导来实现认知发展。

他的“近发展区”概念指出,儿童在能力掌握的区域与潜在发展区之间存在差距,通过合适的支持和指导,他们可以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

3.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Carl Rogers' Self-Theory)罗杰斯认为,儿童的自我形成是一个动态和积极的过程,他们通过不断接受和理解自己的经验,来构建自我概念。

他提出了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概念,认为只有当儿童在支持和尊重的环境中受到鼓励时,他们才能实现自我潜能。

4. 超越主义发展理论(Transcendental Developmental Theory)5. 爱因斯坦根结论发展理论(Einsteinian Sudden Insight Theory)该理论强调了儿童的突发决策和领悟的重要性。

它认为,儿童不仅通过逐步积累的学习来实现发展,还通过突发的洞察力和领悟来跨越认知层次。

以上是一些主要的理论流派,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指导,可以帮助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的发展。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精神分析主义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

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

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

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

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

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

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

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涉及到许多理论和观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从环境中吸收刺激并产生反应来实现的。

该理论强调了外部环境对儿童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正反馈和惩罚,儿童学会了一种行为模式,以适应他们周围的环境。

2.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和适应来构建他们的认知结构。

在儿童生命早期的阶段,他们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探索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发展出符号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由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他强调了环境和社会交往对学前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区间性发展”的概念,即一个人在个体层面上依赖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和引导。

4.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了儿童内在动机和自主性的重要性。

根据该理论,儿童在实现满足和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感到自主、有能力和有关联感。

这可以通过提供支持、提供选择和培养积极自我概念的方式实现。

5.社会情感发展理论:社会情感发展理论关注儿童在社会互动和情感关系中的发展。

詹姆斯·鲁比特提出了情感发展的五个阶段,包括自主、皮肤到皮肤接触、控制、认同和恋爱。

这一理论强调了儿童和成人之间情感连接的重要性,以及正面亲密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6.性别角色理论:性别角色理论认为,儿童在社会中充当的性别角色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的。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儿童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行为的影响。

通过社会化和性别角色模型的塑造,儿童学会了符合其所在社会性别角色的行为和期望。

7.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由布隆弗伯格提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包含个体、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个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法国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期,出生后的两年内,婴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来认知世界。

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期,适用于2~7岁的儿童,他们开始通过语言和表象符号进行思维活动和解决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期,适用于7~11岁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逻辑思考和操作性思维。

第四个阶段是形式运算期,适用于11岁以上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假设推理。

2.艾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
3.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他强调了社会互动和语言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叫做"近似区域"的概念,指的是儿童能够通过与比他们更有经验的人合作来完成高水平的任务。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4.雅各布·洛特岗斯坦发展理论
洛特岗斯坦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提出了发展的环境理论,强调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如家庭、学校和社会。

他认为,正念的培养、安全的家庭环境和适度的挑战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

5.幼儿园教育理论
幼儿园教育理论是指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该理论主张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机会,并通过游戏和自由活动培养儿童的认知、社交和情绪能力。

幼儿园教育理论认为儿童是主动学习者,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通过刺激和反应的相互作用来学习和发展。

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特·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形成习得行为,他们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塑造和改变。

2.认知发展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将注意力放在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发展上。

他认为儿童在不同的阶段会经历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如感知运动期、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他揭示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的规律。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化文化理论将社会和文化因素视为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的概念,认为儿童通过与成年人和同龄人的合作和引导,可以在自己的认知能力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4.心理动力学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内心欲望和冲突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经历着冲突的不同阶段,如口唇期、肛门期和阴蒂期。

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儿童可以达到心理平衡和成熟。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各有侧重,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这些理论通过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为教育和家庭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这些理论,能更好地了解和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 3、心理發展觀:在環境與教育的影響下,個體的 心理在低級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心理機 能轉化的過程。
• 4、內化說:高級心理機能是不斷內化的結果,個 體就是通過內化從情境中吸取知識獲得發展的。
• 5、最近發展區—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
• (二)評價
• 1、貢獻:最早將歷史主義原則引入了心理學,指 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是在低級心理機能基礎上產 生和發展起來的,高級心理機能是歷史的產物。
• (一)基本觀點
• 將個體人格的發展劃分為順序固定、相互關聯的 八個階段:
• 1. 基本的信任對不信任(0-1歲)
• 獲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 2. 自主對懷疑與羞怯(1-3歲) • 獲得自主感,克服懷疑與羞怯感 • 3. 主動對內疚(3-6歲) • 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 • 4. 勤奮對自卑(6-11歲) • 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 • 5. 同一感對同一感混亂(青春期) • 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亂
• (2)這一時期的能量固著將會導致男孩成人後好 表現、競爭;女孩傾向於純真、誘人、好表現。
• 4. 潛伏期(6-11歲)
• (1)潛伏期的兒童,性欲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
• (2)兒童的關注點從自己的身體轉移到外界的各 種活動,將精力投放到學習、交往、遊戲等活動 中。
• 5. 青春期(11、12歲開始)
• (3)對教育理論與實踐也有重要影響 ,教育與 教學應當以兒童心理學發展的特點為依據而進行。
• 2、不足:
• (1)把智力的本質看作生物意義上的適應,把認 知視作有機體適應的延伸。
• (2)把心理內部的平衡作用看作智力發展的決定 因素,對外部環境的影響似乎重視不足。
二、弗拉維爾的元認知理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那么环境如何决定行为呢?斯金纳对此的解释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环境作为相倚性联系的一部分而决定人的行为。 2、行为是通过操作强化作用而在环境中形成的。
3、环境对行为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各种外界变量上。
斯金纳认为反射是刺激和反应的相关,用公式来表示为:R=F(S,A) 刺激与反应的关系是一种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第二部分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 义理论
• 一、严格的环境决定论 •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 • 三、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 • 四、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严格的环境决定论
(一)环境的决定作用
• 环境决定行为论——斯金纳对于人的行为的研究是从关于人的行 为的原因入手的。在斯金纳看来,影响人的行为的多种因素存在于人 体外部,即人体所处的外部环境之中。 • 外部环境包括物种进化过程中的遗传环境、个体经历过的历史环境和 个体现在所处的现存环境。
三、应重视早期教育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 1.通过合理、有序的早期训练塑造儿童良好习惯。 2.我们对哪些行为进行干预?怎样干预?(讨论)
斯金纳及其新行为主义研究
L/O/G/O
主 要 内. 容
1 斯金纳的生平传略 2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理论 3
新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4 新行为主义与华生行为主义的对比 5
二、行为主义的界定
反应的分类:
根据可否直接观察将反应分为内隐的(internal response)和外显的 反应(external response); 根据可否习得分为习得反应(unlearned response)和非习得反应
(learned response)。
又依照这两个标准将反应分为:
外显的遗传反应:如眨眼、抓握、吮吸等;
内隐的遗传反应:如内分泌、循环作用等; 外显的习惯反应:如说话、开关门、打球、游泳、开关门等;
内隐的习惯反应:如思维等;
二、行为主义的界定
3.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是科学研究最基本、最直接 的方法包括无帮助观察、借 助仪器的观察两种。 行为主义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研究刺激 替换与反应替换的关系,具体公式为: S 刺激 CS 条件刺激 R 反应 CR 条件反应
一、社会背景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现代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管理、行为控制受 到人们的关注。
二、理论背景
1.实证主义哲学
2.动物心理学 3.对内省心理学的反叛
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
内省心理学: 构造主义:以铁钦纳为代表,认为心理学是用内省法(selfobservation) 对意识进行研究的科学,主张将意识分为不可再分的要素(意象、感 觉、情绪等)。
惯的类型等。并不能测出人的智力高下和“天赋”的差异。
三、本能论
詹姆士对本能的解释是与生俱来的、非习得的行为倾向或才能。在
当时普遍接受,去解释“钢琴家的儿子也是钢琴家”,我们经常听到
有人在孩子犯错时说“瞧瞧他父亲”或“瞧瞧他爷爷”。
华生否定本能(instincts)的存在,认为人生来是具有特定结构的
第三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一、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二、精神分析理论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四、社会文化理论 五、信息加工理论 六、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行为主义 的 心理发展观
Contents
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
华生经典行为主义 评价 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
们不协调的情况中摆脱出来时,我们开始思考” 思维的分类: a)已经完全习惯化的言语的无声应用 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 b)组织得很好的内隐语言过程被情境或刺激激发 艺术创作 如33*333 如音乐家浏览熟悉的曲段、
c)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遇到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情境时) 如
贡献
评价
1.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推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七、语言和思维
思维是关于语言习惯(language habits)的领域——当嘴巴关闭后
喉头肌肉的内隐运动,我们称之为思维(thinking),“简言之,不
过是我们同自己在交谈”。 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一种动作习惯,思维的本质就是无声的语言。
我们什么时候思考?“当我们不出声地运用我们的语言,从一个使我
2.将行为纳入行为主义研究范围,促进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的拓展。
3.以客观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的深化。
局限
1. 对意识的东西视而不见,导致心理学研究领域萎缩。
2. 华生将复杂的行为分解为若干“刺激-反应”单元,从而丢掉了行 为的整体性特征。
3. 把人简化为受环境刺激被动反应的机器,否定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本
equipment):
打喷嚏:当婴儿从较冷的房间被送进过热的房间时、被抱到室外阳
光下时; 啼哭:最初的啼哭是呼吸的作用,受到外界空气刺激所致;饥饿、
疼痛亦会引起;
吮吸、吞咽动作:条件反射; 打嗝:出生后七天出现,刺激来源于胃部实物的压力; 微笑(爱):饱食之后、母亲的轻轻晃动、抚摸、拍打会引起; 等等。 人体结构和外界刺激共同导致了以上行为。
四、习惯论
习惯:华生认为任何明确的动作,外显或是内隐,凡不是遗传来的, 都可称为习惯。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形成和巩固的结果。条件反射是 习惯的单位。 以3岁的孩子当做被试,把装有糖果的问题箱呈现给他,并让他知道
如果打开箱子他就能得到糖果。他几乎用尽了所有先前获得的反应活
动。第一次打开大概用了20min.的时间,当他打开箱子时给他一些糖 果。第二次,他用了较少的反应活动就打开了箱子。第三次更少了。
(response)是行为的基本单位,刺激(stimulus)是引发有机体内部外部反
应的变化,在生活中叫做社会情境。刺激和反应都是物理或化学变化。 2.研究任务
心理学就是通过确定刺激反应之间联结规律,达到预测和控制有机
体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的公式: S(刺激) 社会情境 引起 适应 R(反应) 行为
和教育训练形成了不同的习惯系统即人
格。 ——华生
人格是由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形成的, 也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人格。华生 认为彻底改变人格的唯一途径是通过改 变个体的环境来塑造个体用此方法使新
的习惯加以形成,改变环境越彻底,人
格因为改变的越多。
六、情绪论
哪些情绪是与生俱来的? 情绪是一种涉及到整个身体机制,尤其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遗传模式 反应。
(二)心理现象是副产品
• 斯金纳反对把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当成行为的原因,他认
对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的评价
第一部分 斯金纳的生平传略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美国行为 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 反射理论的奠基者。 斯金纳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苏斯昆哈那 镇的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喜爱动手制作和发明创造。 1922年,斯金纳进入纽约州克林顿市的汉密尔顿 学院主修英国文学并开始从事写作。 1926年斯金纳从汉密尔顿学院毕业,认为文学难以解释人的行 为而对文学产生了失望,因此转入哈佛大学心理系从事心理学的学 习与研究。
机能主义(functionism):把心理活动看成一个联系的整体,认为心理
学是关于心理活动如何帮助有机体适应社会活动的生物科学。研究方 法除内省外还应包括客观观察。
华生认为无论是“意识”还是“意识过程”都是难以观察的,阻碍了 心理学客观化、科学化,成为一门自然科学。
一、华生传略
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经过不到十次实验,他几乎能一下子打开。
习惯形成的原因:频率(frequency)和最近基础(recency basis) 影响因素:(1)年龄 (2)练习的分配 (分散学习)
五、人格论
人格(personality):由占支配地位的
习惯构成,是人一切动作的总和。 人在出生都是相同的,但不同的生活环境
这些情绪是如何变得复杂起来的?
华生选择了被试艾伯特(重21磅,11个月大):实验目的是建立孩子
对白鼠的恐惧条件反射:
六、情绪论
US 钢条声 US + CS 钢条声+白鼠 。 。 。 CS 白鼠
R 逃避、啼哭 R 逃避、啼哭
R 逃避、啼哭
后来小艾伯特看到类似小白鼠的一团毛茸茸的东 西,如小兔子,猫,老爷爷的胡须都会做出恐惧反 应,这是我们所说的泛化 。
质区别,这种研究是不科学的。 4. 环境决定论夸大环境和教育作用忽略了儿童主动性、不注重儿童认 知发展。
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反对统一标准,主张区别对待。 1.不同地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 2.不同的季节实施多样的课程与活动; 3.尊重对不同家庭环境的孩子的差异性,主张区别对待。 二、对当今幼儿保育、教育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1.对孩子言语、动作太过粗鲁,经常拒绝孩子限制孩子接触自己喜欢 的事物,会引起儿童的不良情绪反应;反对体罚。 2.利用条件反射法消除儿童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系统脱敏法雏形)
37岁开始研究儿童心理,1929年发表《婴儿与儿童的
心理照顾》; 42岁因家庭纠纷被迫离开学术界,经营广告事业; 47岁发表《行为主义》坚持推行他的行为主义思想; 67年从商界退休,在一农庄安度晚年,享年81岁;
二、行为主义的界定
1.研究对象—行为 行为是指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反应
华生(John Broadus Waston,1878-1958),生于美
国格林威尔城外的一个农庄。 16岁进入福尔曼大学,五年后获得哲学硕士学位; 22岁进入芝加哥大学,三年后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30岁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教授,五年后发表《行为主 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举成为行为主义领袖,标志着 行为主义的诞生,一年后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观察法
条件反射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