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成人的心理或者学前儿童心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包括三层意思:(一)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二)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一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三)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能动性一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并作用于现实。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发展一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例如:孩子学走路,有段时间要扶着走,从扶着走到放开手独立迈几步,再发展到跌跌撞撞地走,最后才到完全独立自如地走路(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谈到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涉及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概念:关键期和危险期。

1.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这种反应或行为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2.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 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2 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终极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终极版)

42
2020/3/1
发展的年龄特征
对异性的向往。躯体发育的成熟还会导致 青少年渴望了解异性、接近异性。青少年 从向往年长异性的时期,逐步过渡到对几 乎所有异性的狂热期,最后到专注于一个 异性的浪漫恋爱期。
43
2020/3/1
2020/3/1
44
介绍与年龄阶段有关的几个概念:
●关键期 ●敏感期 ●转折期 ●危机期
50
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时期:3~6岁
此时期可以多带孩子游 览参观,开拓视野,多 讲一些童话故事,并增 置智能玩具等。
2020/3/1
51
几个关键期
0-2岁是亲子依恋关键期 1-3岁是口语学习关键期 4-5岁是书面语学习关键期 0-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音乐学习的关键期 10岁以前是外语学习、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
46
2020/3/1
关键期
奥地利的生态学家劳伦兹在 研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首 先提出这一概念。 小鸭子在破壳后不久,鸭 妈妈会带着它们四下走动一 圈。从此以后把这个母鸭当 作它们的妈妈。科学家把这 一现象称为“印刻学习”。 劳伦兹在小鸭子出生后的 10~16个小时,不先让它们看 到母鸭,而首先看到劳伦兹 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 了。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34
2020/3/1
发展的年龄特征
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的心理年龄特 征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 件等环境的改变,也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成熟期前倾”就典型地反映了由物质生活 条件的改善,导致青少年生理发育的普遍提 前,与此相应的心理年龄特征也提早出现。
13
2020/3/1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 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_第一章_绪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_第一章_绪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_第一章_绪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发展过程和特点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涉及到身体、智力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学前儿童阶段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儿童个性和发展潜能的关键期。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0-6岁的儿童,这个阶段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儿童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身体、智力、社交和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对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实验和问卷调查等。

观察是最直接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和表现,可以了解他们的动作能力、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实验研究可以控制变量,通过设计特定的任务和情境,了解儿童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问卷调查则可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可以通过面对面或者书面访谈的形式进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儿童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可以为儿童的教育和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促进家庭教育。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和教育孩子,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三是促进学校教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四是促进社会保护。

通过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给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于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对学前教育的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环节,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孩子,提高他们的发展水平和综合能力。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1、概念:发展: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儿童发展主要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以及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研究任务:wwh 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3、近现代的儿童观(1)近代:洛克:白板说;①夸美纽斯:教育目的和作用:来世;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直观巩固量力系统循序渐进;《母育学校》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②卢梭:性善论;自然教育理论(核心、目的、阶段、方法)③裴斯泰洛齐: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赫尔巴特: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教学体系(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③4 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理论(任务:家庭教育的补充;方法:自我活动、游戏、社会参与;课程:恩物、游戏、歌谣)③5 蒙台梭利: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力、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内容:自由活动、感官教育、读写算、实际生活练习、自我教育;实施:儿童:作业;教师:有准备的环境杜威: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

( 2 )现代:19 世纪后半期,德国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 年出版《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达尔文)掀起了儿童研究运动。

德国施太伦对儿女进行了0-6 岁的观察,《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

(3 )中国近代:20 世纪初翻译西方儿童心理学著作。

陈鹤琴最早开创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之研究》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个案研究的开拓者;中国儿童早期发展追踪研究典范的开创者;心理测验开拓者之一,1921 《智力测验法》1932 《测验》杂志。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其中可分为:新生儿期 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其中有可分为:幼儿初期 3~4岁幼儿中期 4~5岁幼儿晚期 5~6、7岁4、学龄期 6、7岁~18岁其中又可分为:学龄初期 6、7~11、12岁学龄中期 11、12~14、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定义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

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1.稳定性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探讨儿童认知、语言、情感、社会和运动等方面的发展,并关注儿童经验、行为和性格的塑造。

通过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提供指导和支持他们的教育和培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领域。

一、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学前儿童认知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6岁期间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形成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并开始形成概念、记忆和思维策略。

二、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6岁期间语言能力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掌握语言的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

他们能够理解和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通过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三、学前儿童情感发展四、学前儿童社会发展学前儿童社会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6岁期间社会意识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开始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

他们学会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解决冲突和理解他人的角度。

五、学前儿童运动发展学前儿童运动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6岁期间运动能力和协调发展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并开始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和游戏。

他们通过运动来发展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和自我表现力。

此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还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以及教育和培养的实践问题。

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早期教育方案和儿童保护政策,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需要指出的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进行观察、实验、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绪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绪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绪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学科,它关注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需求,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0-6岁的学前儿童。

在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身体和认知能力发展迅速,他们逐渐掌握语言、思维和情感表达的能力,并开始培养社会交往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学前儿童期是儿童人格形成和特殊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

因此,研究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于提高儿童教育质量、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和性格发展等方面。

儿童的生理发展涉及身体的生长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成熟,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分类、组织和处理能力的提高,从简单的感觉发展到复杂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语言发展是儿童逐渐掌握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语言思维和交流的基础。

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对情感的感受、表达和管理能力的逐渐成熟,包括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以及对他人的情感理解和关怀。

社会发展是指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发展,包括幼儿园生活适应和社交技巧的培养。

性格发展是指儿童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儿童性格形成过程的反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和测量法等。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表现来了解他们的发展状况。

实验法是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儿童对其中一种刺激或任务的反应,来推测他们的特定能力、学习和记忆能力等。

访谈法是通过与儿童和家长交谈,了解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情感态度。

测量法是通过量表或测试工具来评估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学前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也对于家庭、社区和社会对儿童的关注和支持起到重要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双色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双色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双色版(原创版)目录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2.学前儿童生理发展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4.双色版特点及优势正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0-6 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旨在揭示这一阶段儿童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学前儿童生理发展】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生长发育、感官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0-6 岁是儿童身体迅速生长发育的时期,身高、体重和大脑的发育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感官方面,视觉、听觉、触觉等都在这个阶段迅速发展,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外界信息。

运动能力方面,从学会翻身、坐、爬、站到行走,儿童的运动能力逐步发展,为进一步的探索活动提供了基础。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认知方面,儿童从对事物的简单认知发展到对事物的复杂认知,表现出了逐渐提高的思维能力。

情绪情感方面,儿童的情绪和情感表现出了不稳定、易外露和易冲动的特点,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和教育。

社会性方面,儿童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学习与人交往,建立人际关系,形成初步的社会行为。

【双色版特点及优势】双色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材的特点在于,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双色版教材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高阅读效果,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双色版教材还能够增强教材的趣味性,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有趣。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为我们理解和教育学前儿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1、概念:发展: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儿童发展主要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以及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研究任务:wwh 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3、近现代的儿童观(1)近代:洛克:白板说;①夸美纽斯:教育目的和作用:来世;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直观巩固量力系统循序渐进;《母育学校》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②卢梭:性善论;自然教育理论(核心、目的、阶段、方法)③裴斯泰洛齐: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赫尔巴特: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教学体系(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③4 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理论(任务:家庭教育的补充;方法:自我活动、游戏、社会参与;课程:恩物、游戏、歌谣)③5 蒙台梭利: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力、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内容:自由活动、感官教育、读写算、实际生活练习、自我教育;实施:儿童:作业;教师:有准备的环境杜威: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

( 2 )现代:19 世纪后半期,德国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 年出版《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达尔文)掀起了儿童研究运动。

德国施太伦对儿女进行了0-6 岁的观察,《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

(3 )中国近代:20 世纪初翻译西方儿童心理学著作。

陈鹤琴最早开创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之研究》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个案研究的开拓者;中国儿童早期发展追踪研究典范的开创者;心理测验开拓者之一,1921 《智力测验法》1932 《测验》杂志。

20c60s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和后天作用的结果。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类型(1)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2 )整体研究和专题研究(3)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4)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之间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1 )观察法:基本方法。

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已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方法。

①轶事记录法:有价值②时间取样法:观察者根据事先确定的观察维度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方面特定行为或事件,并将结果记录到规定的表格上。

① 3 事件取样法:以某一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为观察对象,记录经过及前因后果(2)调查法①1 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资料的一种方法。

根据控制程度可以分为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①2 问卷法:和访谈法类似,将研究的问题印在纸上,并要求参与者以问卷的形式作答(3)实验法:研究者通过有目的地操纵和控制一定的变量以观测个体的反应,进而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按照实验场地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4 )测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儿童进行测查,从而研究儿童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格塞尔成熟量表;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①格塞尔认为,婴幼儿的行为系统的建立是一个有次序的过程,反映了神经系统的不断成长,因而可以把每个成熟阶段的行为模式作为智能诊断的依据。

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婴幼儿进行测查:一为动作,分粗动作和细动作;二为顺应,测查婴幼儿顺应新环境的能力;三为言语,四为社会应答,指与周围人们的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将婴幼儿在这四个方面的表现与正常儿童的发展顺序对照,可分别得到在每一方面的成熟早熟以及发育商数。

由于发育商数提供了发育速率的指标,因此对临床诊断有相当大的价值②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

这个测验的目的是为了把异常儿童和一般儿童区分开来,并对其进行特别的教育。

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虽然编制得比较粗糙,但它以智力的G因子作为测量目标,用年龄作为智力测量单位,这些均意味着为科学的智力测验找到了正确前进方向,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

(5)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它是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书信、自传、绘画、工艺作品等,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成本低,省时省力。

不足在于不能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

依据横断研究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

( 2 )纵向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特点是,通过长期追踪,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从而系统了解量变与质变的规律。

不足:周期长、费用大;练习效应(3 )聚合交叉设计(时序设计/ 动态研究)是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4 )跨文化研究亦称交叉文化研究,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

①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展,是发展的必要不充分条件;O 2物理环境包括物理经验和数学逻辑两种经验;①3社会环境是指在于社会相互作用中获得的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①4平衡是儿童内部的一种自我调节过程,也是主体内部存在的适应环境的机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

(2)认知发展的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 )婴儿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一些低级图式。

这一阶段,客体永恒性①前运算阶段(2-7 )开始使用表象和词来描述外部世界;自我中心;泛灵论;不可逆( transductive learning ); 不守③具体运算阶段(7-12 )能在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帮助下进行逻辑思维。

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和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守恒、可逆③4 形式运算阶段(12 -15 )能以抽象的词语进行思维,根据假设进行逻辑运算,接近成人2、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1 )心理发展观(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 )内化说(基础是工具理论);( 3 )最近发展区3、精神分析理论( 1 )弗洛依德:人格有三个层次: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发展过程中。

其中,本我是占比最大的一个部分,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学前儿童基本需要的源泉。

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渐次阶段,依次是口唇期(0-1 )引导幼儿吸吮乳房和奶瓶,若未满足,以后可能会吃手肛门期(1-3 )从憋住大小便然后排泄中获得快感,家长要训练上厕所性器期(3-6 )发现性刺激的快感,依恋父母潜伏期(6-11 )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自居作用生殖期(12- )性冲动再次出现,若之前发展顺利,会顺利过渡到结婚生子弗洛伊德强调个性形成和儿童的早期经验有关,缺陷:带有假设性,不能被证实(2 )埃里克森: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或任务,而这一危机是每个人在这一阶段必须解决的。

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 ),自主对羞怯(1,5-3 ),主动对内疚(4-5 ),勤奋对自卑(6-12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亲密感对孤独感,繁殖感对停滞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4、信息加工理论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包括人如何注意、选择和接收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和组织,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等。

由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提出,强调个体发展嵌套于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之中,儿童的发展是其与生态环境作用的结果,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环境由5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

①微观系统:儿童成长中直接接触和产生体验的环境如家庭、社区、幼儿园①中间系统:两个或多个微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如家庭和学校的关系③外层系统:个体并未直接参与其中,却对其成长产生着影响的那些环境以及这些环境的练习和相互影响:父母工作的性质④宏观系统:个体所处的整个的社会组织、机构和文化、亚文化背景,涵盖了前述所有系统,并对它们发生作用(法律,习俗)④时间系统:个体的生活环境及其相应的种种心理特征随时间推移所具有的变化性及其相应的恒定性口:一个人随成长和生活结构的变化会形成各种相应的心理特征。

1、感知觉发展(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包括视听嗅触动平衡。

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反映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主要有视听嗅味触;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映人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主要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感觉是个体探索外部世界认识自我的第一步,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①视觉:视觉系统未发展成熟,需要时间,但有些功能发展较快:视觉集中、视敏度和颜色视觉。

视觉集中: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视敏度:人分辨细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俗称视力。

6 个月大的婴儿即可达到成人的视力水平。

颜色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①2 听觉:听觉的发生: 6 个月的胎儿对声音有反应,儿童一出生听觉系统就已经起作用,对不同声音有不同反应。

听觉的发展:视听协调、语音感知(母亲)、音乐感知①3 触觉:是皮肤感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刺激大脑发育的良好手段。

是幼儿探索世界和认识自身的最重要的手段。

喜欢啃自己的手脚,来认识自己和周围物体的存在。

良好的抚触能促进婴儿的情感发展婴幼儿的触觉主要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

婴儿对物体的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探索的。

眼手协调动作的出现是幼儿真正触觉的开始,标志是伸手能够到东西。

感觉规律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联觉、感觉的补偿作用。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