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精品)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单 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 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指在现有的社 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 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 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商品生产者具有重要意义
【要点】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迄今为止,人类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主要采用了自 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形态.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 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剖析私 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就 自然成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出发点。
【思考题】
1.货币流通与经济的关系如何? 如何运用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论 防止通货膨胀?
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 作用是什么? 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 生产力的发展?
3.评析以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精品
产的经济形式。
基本特征:交换 产生条件:A社会分工的出现(交换的前提)
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 所有者(生产者不同的物质利益 ——等价交换成为可能)
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 同的所有者
等 价 交 换
买卖成交才是商品
精品
商品经济
★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 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二因素
社会分工的存在,使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 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交换),是具有社 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把劳动价值论只看作是适用于早期原初社会的一种理论。

1、他指出不同职业的劳动在难易、污洁、技能、训练、尊卑、风险、责任轻重、升迁可能、职业爱好等各个侧面均有不同,并且考察了在先进社会中,这些差别如何从产品价值或劳动报酬中得到补偿。

他说明许多补偿实际上由人们的偏好和需求来决定,并不仅仅取决于劳动量的大小。

2、_谧时纠刍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

例如,一般地说,狩猎民族捕杀海狸一头所需要的劳动,若二倍于捕杀鹿一头所需要的劳动,那末,海狸一头当然换鹿二头。

所以,一般地说,二日劳动的生产物的价值二倍于一日劳动的生产物,两点钟劳动的生产物的价值二倍于一点钟劳动的生产物,这是很自然的。

3、他说:“资本一经在个别人手中积聚起来,当然就有一些人,为了从劳动生产物的售卖或劳动对原料增加的价值上得到一种利润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一国土地,一旦完全成为私有财产,有土地的地主,像一切其他人一样,都想不劳而获劳动者必须把他所生产或采集的产物的一部分交给地主总之,无论什么商品的全部价格,最后必由那三个部分或其中一个部分构成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一切其他收入归根到底都是来自这三种收入中的一个。

”补充资料:亚当.斯密劳动价值理论所存在的交换价值与价值实体之间的矛盾根源于商品生产劳动二重性的缺失,准确的说,他只看到了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二没有发现创造商品价值的抽象人类劳动。

这是因为他从商品交换的结果出发而没有去深入分析商品交换实际发生的关键性前提即不同商品体所共有的实体。

正式如此,他才混淆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形式与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形式,从而使商品所包含的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价值部分被排斥于商品价值之外。

劳动价值论内容

劳动价值论内容

劳动价值论内容
以下是 8 条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1. 劳动可是创造一切的源头啊!就像农民伯伯辛勤耕耘土地,种出我们每天吃的粮食,这就是劳动的力量啊!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哪能吃饱饭呢?
2. 你想想看哦,工人在工厂里努力工作,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产品,这不就是劳动在发挥巨大作用嘛!没有他们的劳动,我们的生活能这么便利吗?
3. 老师们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这不也是一种伟大的劳动嘛!好比是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呀!要是没有老师的劳动,我们能学到那么多知识吗?
4. 医生们全力以赴地救治病人,哇,那就是在用劳动拯救生命啊!如同天使守护在我们身边!没有他们的辛苦劳动,那些病人该怎么办呀?
5. 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创新,这也是劳动带来的进步呀!就像开拓者在未知的领域奋勇前行!没有他们的劳动,科技怎么能发展得这么快呢?
6. 艺术家们用心创作,带给我们美好的作品,这就是劳动创造的精神财富啊!好像是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没有他们的劳动,世界不是少了很多色彩吗?
7. 快递小哥风里来雨里去地送包裹,这劳动多实在呀!简直就是连接我们生活的纽带!没有他们的忙碌,我们网购能这么方便吗?
8. 每一个努力工作的人,都在为这个世界贡献着自己的价值啊!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不可或缺呀!这就好比大厦是由一砖一瓦建成的,缺少了谁都不行!所以呀,劳动的价值是无比巨大的,我们可千万不能忽视呀!
我的观点结论是: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我们必须要尊重和珍视每一个人的劳动。

五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五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五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种经济学理论,用于解释商品价值的来源。

以下是五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要点:
1. 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数量决定的。

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

2.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马克思将劳动分为两个层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指的是一种普遍的、抽象化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衡量标准。

具体劳动则指生产某种特定商品所需的具体操作和技能。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以社会平均劳动强度和技术水平进行生产所需的时间。

4.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对资本的分类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指购买生产资料(如机器、原材料)所花费的资本,它们的价值在生产中不会改变。

可变资本指支付给工人的工资,由于工人提供的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所以可变资本的价值会增加。

5. 剩余价值和剥削: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远大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剩余的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利润的增长。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简要概述,对于更深入的理解和详细的阐述,建议阅读相关的文献和专业书籍。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1. 劳动价值论的概念和历史背景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马克思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的重要内容。

劳动价值论主要探讨劳动力商品在交换中所体现的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价值如何决定其他商品的价值。

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剥削关系以及社会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2.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被当作一种特殊的商品进行交换。

与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具有特殊性和独特性。

首先,劳动力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能力。

其次,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具有使用期限,并且需要通过交换来实现其使用效果。

3. 劳动力商品如何决定其他商品的价值根据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他认为其他一切物品都是通过人类社会劳动创造的。

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其他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主要通过劳动力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平均水平下所需要的时间来创造一定数量产品。

4.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另一个重要理论,与劳动价值论密切相关。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其工资报酬部分。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剥削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对工人进行剥削获取利润。

5. 劳动力商品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力成为一种可以买卖和交换的商品,并受到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调节。

通过市场交换,雇佣者购买到了工人提供的劳动能力,并将其用于生产过程中获取利润。

6. 劳动力商品与社会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市场机制存在,在劳动力商品交换中存在着不平等和剥削现象。

雇佣者通过购买劳动力商品,将工人的劳动能力转化为商品,从而获取利润。

而工人则只能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

7. 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劳动价值论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分析工具,更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分配关系的深刻揭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精)PPT课件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精)PPT课件

①价值规律在一切社会生活领域都是客观存在的② 价值规律能刺激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③价值规 律必然优化资源配置④价值规律必然导致优胜劣汰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
2021
(2)竞争结果是优胜劣汰,一般不会出现两极分化。因为 我国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况且党和政府十分关心 下岗职工的生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再就业。
(3)全面地看待优胜劣汰。实际上淘汰一些长期亏损的落 后企业,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产品 质量的提高等都是十分有利的20。21
2021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 )
①具体劳动是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抽象劳动 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②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 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同一个劳动过程先后不 同的两次劳动
④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 过程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021
正比 反比 单位商品价值量 无关 无关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反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总量
个别劳动时间
反比
个别劳动生产率
2021
反比 正比
甲经过数十载的学习、研究 和实践成了火箭的成功制造 者,
而乙未经过专门学习、训练, 就成了植树工人。
甲、乙在相同的 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相等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21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 交换。“等价交换”是通过( )实现的。
A、价格波动
B、不等价交换
C、国家宏观调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2.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一个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与价值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4.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5.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形成价值。

6. 价值规律的作用:马克思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波动来调节生产和需求,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而且阐明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它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劳动价值论(本站推荐)

劳动价值论(本站推荐)

劳动价值论(本站推荐)第一篇:劳动价值论(本站推荐)“劳动价值论”新认识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即由抽象性的劳动所凝结。

人类劳动本身是一种价值,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是: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关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知识价值论的观点,只是同物质产品一样即使人类的劳动成果,又是价值载体,价值的增长可以通过知识来实现。

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50年前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社会时代,人们大部分利用体力劳动创造应有的价值。

随着时代发展,无论是跨时代的几次革命都证明了知识创造价值的真谛。

很多人确实认为,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指的只是体力劳动,更何况产生于那样的时代。

然而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

虽然我们身处经济时代,知识产品的生产越来越成为制约物质生产的条件,知识生产者的劳动与知识理应受到重视。

但即使是这样,我们并不能用“知识价值论”完全取代“劳动价值论”。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已经表明,劳动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即知识自然属于抽象劳动,它也是作为过去劳动的产品,因劳动的作用,通过交换实现自身的价值。

所以知识依然是通过劳动来衡量,“知识价值论”也就不能脱离“劳动价值论”单独存在。

最后,从最初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来讲。

虽然知识和技术成为当今时代的首要生产力。

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

知识不创造价值,因为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来实现,进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仅仅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成分。

所以,归根结底,价值还是劳动所创造,“知识价值论”不能取代“劳动价值论”。

论述劳动价值论

论述劳动价值论

论述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它从劳动的角度解释了商品的价值形成和分配原则。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通过投入自己的劳动,利用生产资料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这种劳动称为劳动价值。

劳动价值是一种客观属性,不同商品的劳动价值可以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

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价值的尺度。

劳动时间越长,劳动价值就越大;劳动时间越短,劳动价值就越小。

劳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生产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强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时间还受到工作条件、工资水平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劳动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市场交换来完成。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根据商品的劳动价值来决定交换比例。

交换比例是由商品的劳动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

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是由劳动价值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根本规律和市场交换的基本原则。

它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同时,劳动价值论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现象进行了批判,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劳动价值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商品价格波动的现象。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往往受到供求关系、市场竞争和货币发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动价值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个参考因素。

劳动价值论没有考虑到商品的稀缺性。

某些商品由于稀缺性而具有较高的价格,而不仅仅是由劳动价值决定的。

这是因为稀缺性使得人们对这些商品的需求超过了供给,从而推动了价格的上涨。

劳动价值论没有完全解决商品分配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劳动力的雇佣制度,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

这导致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无法完全实现。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从劳动的角度解释了商品的价值形成和分配原则。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对于经济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一直是重要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提出,为我们认识经济世界提供了深刻而有力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一观点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入研究和批判之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是最常见的经济现象。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比如食物可以充饥,衣服可以保暖。

而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正是这种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

那么,为什么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呢?这是因为,只有通过人类的劳动,才能将自然资源转化为有用的物品,赋予它们满足人类需求的能力。

例如,一块铁矿石本身并没有价值,但经过工人的开采、冶炼和加工,变成了钢铁,进而制成各种工具和机械,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就创造了价值。

劳动不仅创造了价值,还决定了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如果某个生产者能够在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情况下生产出商品,那么他就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反之,如果生产耗费的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可能面临亏损甚至被淘汰。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还揭示了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比如农民种地、工人织布等。

而抽象劳动则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体现了人类劳动的共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工资,但工资往往只是工人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剩余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的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经济现象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遗产、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具有合理的科学内核和重大理论价值的一个科学范畴。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商品,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三,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在商品价值的创造中,价值是凝结着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它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所以,价值的增长最终都是通过劳动而实现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它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人类一般的、没有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最先提出的知识价值论是1982年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提出: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

根据‚知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知识价值论‛可分两类:一是‚取代说‛,二是‚发展说‛(一)‚取代说‛是指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必须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西方,以奈斯比特、里夫金为代表。

奈氏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的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

知识是一种不同于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

‛里夫金认为:‚文明从一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着劳动的概念而构成的。

现在人类在其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将人类劳动从生产过程中完全抹去。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哎,说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啊,这可是经济学里头的老大哥,讲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用大白话聊聊。

首先啊,得明白啥是劳动价值。

说白了,就是你干活儿创造出来的东西值多少钱。

马克思觉得,劳动才是财富的老爸,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咱们平时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是这个理儿。

你想啊,农民伯伯辛苦种地,那粮食就是他们用汗水换来的宝贝,这粮食的价值,不就体现在农民伯伯的劳动上了嘛。

再来说说商品的价值和价格。

商品啊,就是咱们在市场上买卖的那些东西,比如苹果、香蕉啥的。

商品有两个属性,一个叫使用价值,一个叫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就是它有啥用,比如苹果能吃,解渴;交换价值呢,就是它能换多少钱。

马克思说,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话听着绕,其实就是说,如果大家都得花好多时间才能种出一个苹果,那这苹果就金贵。

然后啊,还有剩余价值这个概念。

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劳动创造出来的,但是被资本家拿走了的那部分价值。

比如说,工人一天干八小时,其实能创造出三个苹果的价值,但资本家只给两个苹果的钱,剩下的那一个苹果的价值,就被资本家揣兜里了。

这就像是咱们常说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资本家赚的钱,其实都是从工人的劳动里榨出来的。

最后啊,马克思还讲了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就像是大自然的法则一样,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有时候供过于求,价格就跌;有时候供不应求,价格就涨。

这就像咱们买西瓜,夏天西瓜多,价格就便宜;冬天西瓜少,价格就贵。

总之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经济世界的本质。

咱们以后买东西、卖东西的时候,也可以想想这些道理,说不定能更明白些呢。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我国经济学界的主流价值理论。

本文针对这一理论的若干观点提出三点不同看法:第一,使用价值不仅具有同质性,而且是交换的核心内容,因此,不能排除使用价值在交换价值决定中的作用;第二,同一人类劳动并不能创造等量的价值,这与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是矛盾的;第三,价值“转形”之后,商品按生产价格交换不符合等价交换原则。

因此,劳动价值论与商品经济的客观事实之间存在诸多矛盾。

本文认为,决定交换价值的是一般使用价值。

一般使用价值实体是由要素共同创造的。

在供求平衡状态下,等量要素创造等量一般使用价值,活劳动只是创造一般使用价值的一个要素。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理论;使用价值;价值价值理论,更切恰地说,应该叫关于交换价值决定的理论,即交换价值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理论。

从现象上看,交换价值即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相互交换的比例。

在商品经济中,不同质的物品或活动总是相互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的。

交换价值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和普遍现象。

经济理论认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问题在于,价值“藏在深闺人不识”,它究竟是狸猫还是太子,各说不一。

劳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是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的。

劳动价值论是我国经济学界的主流价值理论。

然而,它作为交换价值决定的理论,却不无可商榷之处。

一、使用价值仅仅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吗?劳动价值论的经典作家在论证“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命题时,一般都把排除交换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可能性作为“序曲”奏响的。

马克思主义与古典学派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理由的差异。

古典学派的理由也不能成立,但这里我们撇开不谈。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者认为,使用价值是具体的不可比的,而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所以它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在商品交换关系中,使用价值仅仅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为同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即人类劳动本身。

《劳动价值论》课件

《劳动价值论》课件

04
CHAPTER
劳动价值论的应用与影响
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01
02
03
解释商品交换
劳动价值论可以解释商品 交换的原理,即商品的价 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揭示市场价格机制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市场价 格机制的实质,即市场价 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
分析经济发展趋势
劳动价值论可以用来分析 经济发展趋势,解释经济 增长和衰退的原因。
03
CHAPTER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
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强调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
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观点,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强 调劳动时间和市场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 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 的,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 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
生产成本是商品价值的另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生产过程中 的其他费用等。
价值的本质
价值的本质是交换价值和使用 价值的统一,是商品经济中最 为核心的概念之一。
交换价值是指商品在交换过程 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形式,是 商品经济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 一。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 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价 值的物质承担者。
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发展
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价值论在理
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经济中的应用
02
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解
释和预测经济现象。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论(精)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论(精)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 论
——研究财富形式及其来源的 理论(生产理论)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研究的主题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起始范畴 关于社会财富形式的学说 关于劳动形式的学说 关于价值形式的学说 关于商品和货币存在条件和存在历史的学说 关于货币职能的学说 关于价值与价格关系的学说 关于市场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学说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论 ——关于价值形式的学说

四、最早的价值形式与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的联系 五、价值形式理论实现了货币理论的创新 六、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1、商品拜物教性质 2、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商品交换过程是人与人的生产关 系物化为物与物的关系 (1)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价值等同性的形式 (2)劳动量的等同性取得了价值量等同性的形式 (3)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取得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形式 (4)各种经济关系都物化了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论 ——关于价值形式的学说



二、发展中的局部质变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2、特殊等价形式 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三、发展到根本质变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 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 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 三、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1、一般等价物的变动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2、交换价值过渡到价格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论 ——关于商品存在条件和存在历史的学说



二、商品交换的历史历史 1、人类最早的劳动成果交换是产品交换 2、物品彼此让渡的条件 (1)产品的差异性 (2)产品的占有者彼此当作外人 3、商品交换起点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商品交换的起点是原是公有制 (2)彼此当作外人不等于私有制 (3)商品交换起点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理论重大理 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

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

第02讲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二、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一)商品的两因素原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任何商品,首先必须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即具有某种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它的使用价值也会不同,同一种商品还可以兼有各种自然属性,具有多种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商品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使用进入消费环节,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和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交换价值是相对的,不同的交换对象有不同的交换价值,并且会因时因地而发生变化。

两种使用价值完全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照一定的比例交换,说明存在着一种可以相互比较的共同属性。

事实上,任何商品在被生产出来的时候,都耗费了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一切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就是因为商品里面各自凝结了等量的人类劳动,或者说具有等量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得到体现。

所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没有交换价值。

商品按价值交换,从本质上看,是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请务必加yingzipu666更新有保障!纸质教材+练习册+精准押题加!3.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另一方面,二者又是对立的,是相互排斥、互相矛盾的。

生产者生产是为了取得价值,而购买者则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

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资本论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关于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的原因,马克思这样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

因为资本本身就需要论证和说明。

“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

”资本就会成为不可理解的具体。

因此,要揭示资本这个具体丰富的许多规定的全部内容,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使用价值及其特点关于使用价值,马克思是先从有用物的质和量的角度来讲的。

他这样写道:“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劳动价值论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

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

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

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然后他用到了“使用价值”这个词:“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关于使用价值的特点,马克思这样写道:“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

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

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的量的规定性为前提,如一打表,一码布,一吨铁等等。

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

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的物质承担者。

[5]” 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使用价值的几个特点:首先,使用价值决定于商品本身的属性;其次,使用价值同人取得它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第三,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量的规定性为前提;第四,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第五,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及其质和量价值是马克思在对交换价值进行分析后得到的一个概念。

他先讲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决定“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马克思先从一种商品的角度来进行考察:“某种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

因此,小麦有许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

既然x量鞋油、y量绸缎、z 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那末,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

]”于是他得出了两个推论:“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

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接着,马克思又从两种商品的角度进行了考察:“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

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 英担铁。

”由这个等式,马克思又得出了一个推论:“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英担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

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

” 那么,这“第三种东西”是什么呢?马克思首先排除了商劳动价值论品的天然属性:“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

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

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

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

” 而“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

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体的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

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

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

它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

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

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那么,现在还剩下什么?“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

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

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值的本质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接下来,马克思谈到了商品价值量的问题:“那么,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

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

” 为了避免误解,他进一步写道:“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

但是,形成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

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例如,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

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

” 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

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 接下来,马克思又分析了影响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因素:“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

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例如,同一劳动量在丰收年表现为8蒲式耳小麦,在歉收年只表现为4蒲式耳。

同一劳动量用在富矿比用在贫矿能提供更多的金属等等。

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

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

杰科布怀疑金是否按其全部价值支付过。

至于金刚石,就更可以这样说了。

厄什韦葛说过,到1823年,巴西金刚石矿80年的总产量的价格还赶不上巴西甘蔗种植园或咖啡种植园一年半平均产量的价格,虽然前者代表的劳动多得多,从而价值也多得多。

如果发现富矿,同一劳动量就会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降低。

假如能用不多的劳动把煤转化为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低于砖的价值。

” 经过这样的分析后,马克思得出结论:“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

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

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他这样写道:“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

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

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

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虽然是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

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

[而且不只是简单地为别人。

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作为代役租的粮食,为神父生产作为什一税的粮食。

但不管是作为代役租的粮食,还是作为什一税的粮食,都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

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

]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

它强调和认可了劳动在创造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

它来源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源于马克思对劳动大众的关切和重视,与他一贯地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方法一脉相承。

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精华部分。

在人类经济思想发展史上,对什么是“财富”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产品的具体的、直接的使用价值是财富的直接表现,人们既不追究“一般财富”的概念,也不存在一般的、普遍的、抽象的致富欲。

在资本主义早期阶段,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随着人们对原始资本积累渴望的日趋增长,有了“抽象的”以货币为目的的商人,开始把金银货币当做财富的象征,货币主义就是这种观念在理论上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