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剧的戏剧性

合集下载

电视剧的节奏和叙事方式

电视剧的节奏和叙事方式

电视剧的节奏和叙事方式电视剧是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之一。

随着电视行业的发展,电视剧制作水平日趋精细和复杂,剧情也变得越来越强大。

而其中,电视剧的节奏和叙事方式也成为了人们讨论的话题。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电视剧的节奏。

节奏是电视剧叙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节奏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打动他们。

而电视剧的节奏则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即情节紧凑度、情节节奏和情节转折。

首先,情节紧凑度,指的是电视剧情节的紧凑程度。

一个好的电视剧节奏一定要是流畅的,不能过于拖沓,又不能过于匆忙。

一个好的剧集应该将情节铺排得恰到好处,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节奏的流畅,不会让人感到无聊和冗长。

这个需要编剧们将故事的关键情节紧紧相连,没有多余的情节。

其次,情节节奏,指的是一个电视剧片段中情节发展的速度。

一个好的剧集情节往往在适当的时候应该有所加速,而在一些重要情节部分又应该缓下来,让观众有时间消化。

它与情节紧凑度不同,情节紧凑度更多的是量上的掌握,而情节节奏更多的是时序和速度上的掌握。

最后,情节转折,就是让观众感到剧情的惊喜和吸引力,有时候会出现意外之喜,有时候则会出现居心叵测的反派。

一些电视剧的情节转折可以令观众感到大呼过瘾,例如《大江大河》的木老大、李四拖车这段剧情,这些就是情节转折的功力所在。

接着我们来谈一下电视剧的叙事方式。

电视剧的叙事方式一直以来都有很多种类,如纪录片式、追忆式、简述式等等。

而在现在,随着观众口味的不断变化,新的叙事方式也开始被广泛采用。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一下几种常见的叙事方式首先,抒情性叙事,在这种叙事方式中,展示的是人物的情感和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

例如《琅琊榜》、《楚乔传》等都是以抒情为主的。

在此类剧中,情节的发展并不是特别丰富,更多的是在表达人物的情感世界,让观众对人物有更深的了解和感情投入。

在叙事方式上,也会加入一些非线性的剧情排列,增强剧情的艺术性。

其次,情感性叙事,这类叙事方式展示的是人物内心的世界。

2014辩论:历史题材影视剧是否可以戏说

2014辩论:历史题材影视剧是否可以戏说

辩题:历史题材影视剧是否可以戏说辩论点:可以首先,我方认为历史题材影视剧是指在一定历史背景下,通过描写历史事件,人物来反映历史历程的电影、电视剧。

而戏说是指在尊重历史、合理想象的基础上以戏剧化的方式反映历史的艺术表现手法。

下面我方将从三个方面论证我方的观点第一,从其媒介属性而言,它通过戏剧化的表现手法,以轻松、幽默、活泼、生动的方式,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放松、娱乐的属性。

由于环境等诸多原因,看电视已经成为广大民众的基本生活习惯之一,当然也已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娱乐的基本途径,对于广大工作压力大,工作繁忙、枯燥的人来说,下班之后最想做的无非是躺在沙发上,看一些戏说剧来放松放松,借以消除身心疲惫,释放心理压力。

对广大孤寡老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消除寂寞的好方式。

从另一角度而言,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对于历史的亲切感,增加了人们了解历史的大众化途径。

因而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是可以戏说的。

第二,从其商品属性而言,作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部门之一,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为不少地区通过发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来发展经济提供了一条捷径,它不断向社会提供工作岗位,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持续发展。

因而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是可以戏说的。

第三,从其文化属性而言,它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中的一朵或者一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在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将虚构、夸张、想象发挥得淋漓尽致,是对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得一大继承和发展。

相对于严肃、呆板的历史教材,或者大多数的历史正剧,它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和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它从另一个角度对历史进行了新的解读,不但丰富了大众文化,消除了精英文化一同江湖的局面,而且促进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因而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是可以戏说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戏说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它还不断地繁荣着我们的视听文化,给广大民众更多的选择余地,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我们在繁忙和焦虑之余获得的精神的慰藉,并促进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浅谈电视剧之戏剧性

浅谈电视剧之戏剧性
过情节 的铺设和矛 盾的发 展 , 向观 众赫然展 现 了一个 个 富有 个性 的 人物形象 以及 人物必然 的悲 剧命 运 。作 为电视剧 的两 个主要 人物刘 兰芝和焦 仲卿 , 对他们 的心理行为 的展示 自然不可忽 视 , 总体来 看 , 编剧的改编还 是成功 的。剧 中演到兰芝再 嫁前~夜 , 到这里 , 也就 到
赵 荣荣
忍离去 的微妙 心理等等 。对于兰芝 和仲卿 , 众想到 的可能也 只有 观 “ 可惜” 二字 了。 人 生总是 公平 的 , 物命 运也 是掌握 在 A己手 中的 , 人 反面人 物 高主簿 的悲惨下 场 , 焦母 的悔恨 , 兰生的醒 悟 , 刘 与兰芝 和仲卿 的悲 剧命运 同时进 行 , 相互交错 , 没有 他们 , 就成 就不 了剧 中的刘 兰芝 和 焦仲卿 。在电视剧 的最后 , 因为兰芝 与仲卿的爱情悲剧 , 人人 都感 慨 万分 , 为时已晚 , 但 所幸 的是换束 了活 着的人 的幸福 。电视剧 以浓重 的抒情 意味 , 赚得 了观者 的同情与 观众心理 的期望 。而 恰恰是这 些 水到 渠成 、 不着痕 迹的抒 情性 穿插 , 对人 物形象 的塑造起 到 了锦 上 添花的作用 , 加 了全剧 的悲情 色彩 。 增
之 日起 , 就有 了关 于“ 戏剧 性 ” 问题 的讨 论 , 如 “ 作说 ” “ 诸 动 、 冲突
说 ”“ 、激变说 ”“ 、情景 说”一 直到后来 的 “ 观演 交流说 ” “ 式说 ” 、仪 、
“ 构说 ” 结 等等 , 这些 讨论都有 它们一 定的合 理性 。但 是随着 时代 的
发展 , 于“ 剧性 ” 讨论 也没有停 止过 , 在归纳 起来 ,戏剧性 ” 关 戏 的 现 “
开做 足 了铺垫 。如秦罗敷 被安排 为刘兰芝 的闺中密友 ; 焦仲卿 的上

关于电视剧的戏剧冲突

关于电视剧的戏剧冲突

摘要:关于电视剧戏剧冲突的定义可以说是车载斗量,大家基本同意的观点是,电视剧冲突主要指电视剧人物之间的冲突,电视剧人物的内心冲突,以及电视剧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但笔者认为这种冲突理论还存在相当大的缺陷。

因为不能说有冲突的地方就有电视剧,像战争是冲突,一场格斗也是冲突,但并不意味着这些都是饶有趣味的电视剧,所以只有正确看待和认识电视剧中的戏剧冲突,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电视剧作品。

关键词:戏剧冲突;电视剧心理活动;作家思维1 电视剧的内部矛盾发展决定观众的兴致一般来说,有关电视剧冲突的理解都只是把电视剧人物内部的冲突作为基本冲突,而没有把观众作为一维来进行思考。

其实,电视剧的冲突发展不仅包括电视剧内部人物的矛盾发展,还包括电视剧内部矛盾的运动方向和观众期待方向之间的相互冲突。

电视剧中的冲突之所以不同于体育比赛、棋类比赛,就在于他有一个第三维,即观众。

如果电视剧符合观众的审美需要,观众就觉得它是美的;如果不符合,观众自然就感觉不到它的美。

电视剧先建立起观众同情方向,这体现了作者的基本理想或者观念。

正是故事发展的方向和观众理想的方向相悖,观众在看戏过程中才会感觉可叹、可气、可恨、可爱、可喜、可惊、可思,从而引起观众观戏过程中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我们过去总是说戏剧有三个原理:悬念、惊奇、满意,其实这三个原理都是观众观剧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三个过程就是使观众紧张、惊奇、满意,也就是电视剧剧情发展的方向与观众的期待相冲突、差异、吻合的过程,这个基本过程构成了电视剧的戏剧冲突。

比如,电视剧《橘子红了》写的是主人公大哥为了生育与三个女人的冲突,本来是“大哥”的问题而三个女人却感觉对不起他。

三个女人之间发生了争斗,两个女人还先后红杏出墙。

大哥没有生育能力先是嫣红知道,后来她一一告诉别人,每告诉一个人都引起人物关系的巨大变化,正是这一个秘密的先后明白过程,充分演绎了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

而这些观众都是明白的,观众像瞧小孩子捉迷藏一样陪着他们一块儿着急、担心、高兴、生气、解恨、悲哀,各种各样的感情都涌向心头,由此电视剧的戏剧冲突发挥了艺术魅力。

论电视剧的戏剧性(一)

论电视剧的戏剧性(一)

论电视剧的戏剧性(一)戏剧性概括起来有三种涵义:一是时空的舞台性,二是情节的冲突性,三是偶然、巧合等技巧性。

舞台性建立在假定性基础之上。

舞台剧在一个三堵墙包围的舞台空间中演出,观众隔着第四堵透明的墙与演员处于同一真实空间来欣赏,这样就有了舞台环境设置的假定性,即以少量的布景和道具来假定一个演出与观赏双方都达成了协议的故事空间,由此还导致了其另一特点,即剧场性: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在相互感染中实现最大的艺术效果。

当然,如果因艺术趣味的差异、或者因表演水平较低、或者因欣赏水平不足,使演员与观众的沟通发生障碍时,艺术效果又会大打折扣。

用话剧界的行话说,观众如果不爱看,就会纷纷咳嗽或“抽签”(指起身离场),而观众的行动又会影响到演员的表演,使表演变得更加失控。

在舞台演出中,演员主要不靠微相表演来传达信息,而是靠了夸张的语调和动作来照顾观众的视力不足。

此外,因舞台人工光源的影响,演员还必须进行非生活化的化妆。

在这样的假定性情境中,戏剧情节就要尽量集中在相对固定的几个时空段落中,而没有发生在此一时空中的事件,就只有通过演员的语言叙述完成。

在话剧中是比较忌讳叙述人叙述而主要依靠角色展示的,这就使它有些展示的场景显得比较生硬。

戏曲则借助虚拟性使时空相对变得自由一些,但其假定性也因而显得更强。

为了观众不致看不懂,脸谱、动作都做了程式化处理。

舞台剧的语言也不要求生活化,有时甚至主要靠一种诗情来获取剧场效果。

莎士比亚的作品都是诗化了的舞台语言,戏曲因为要借助唱腔来叙事,它的诗化色彩就更其浓烈,不仅是唱腔,连道白都是一种韵白。

舞台剧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物心理的直接展示性。

舞台剧中的独白和旁白之多,使其与生活化的口语截然分开。

如果生活中谁要动辄站在那里独白,他不是个精神病人,起码也是受了很大刺激的人,而在舞台剧中,独白却被观众当作极其自然的事情。

电视剧虽然是由摄像机代替了观众的眼睛,但依托舞台性的电视剧仍不乏其例。

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室内剧”。

戏剧性营造过度电视剧举例

戏剧性营造过度电视剧举例

戏剧性营造过度电视剧举例《毒枭》以三季的篇幅,讲述了哥伦比亚两大贩毒集团的覆灭。

黑帮火并,缉毒风云,加上狂野而梦幻的拉美风情,类似的讨巧题材,素来为好莱坞所钟爱,近年来,大陆和香港影视银幕上也曾掀起过一阵“扫毒的热潮”。

暴力和性的天然加持,自然不乏戏剧性的看点,但也很容易千篇一律地沦为电影工业机械复制下的“爆米花片”。

种种审美疲劳之下,《毒枭》成功突围,虽然只是季播剧,但无论从影像语言和叙事张力上,都超越了同类题材的电影作品,连续3季9分以上的网络打分,更证明其不俗的观剧口碑。

我们知道,戏剧性是戏剧影视的核心艺术价值,这正如同节奏之于音乐,视觉感之于美术一样。

戏剧性的呈现,有的靠外部的激烈冲突,比如肉博式的动作戏、大场面的营造的刺激性氛围、高频率翻转的强情节;有的则借助内在的戏剧张力,包括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复杂性、人与环境、制度的冲突,等等。

失败的缉毒题材的影视作品,往往是在外部戏剧性的营造下足功夫,却忽略了内在戏剧张力的营造,只沦为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廉价杂耍。

而《毒枭》则很好地实现了两种戏剧性冲突的融合。

《毒枭》里的几场动作大戏,如特种部队夜袭“大教堂”监狱、追捕第一代毒王巴勃罗,以及第三季中连环暗杀与爆炸,都彰显出凌厉硬朗的大片风格。

影视语言的运用上,长镜头写实了战斗现场的紧张感,特写镜头和航拍镜头的组合,更显大气磅礴,烟火爆破和枪械声音的设计,如同拳击般精准直捣观众心脏,看得人欲罢不能。

而在内在戏剧张力的营造上,《毒枭》将麦德林和卡利两大贩毒集团的兴衰与八九十年代哥伦比亚乃至拉美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下紧密联系在一起,肆无忌惮的可卡因走私固然让人震惊,但黑金政治的制度性糜烂、国际反毒合作掩盖下的地缘政治博弈,则更触目惊心。

置身于这一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贩毒和缉毒者的人性都产生了深刻的异化。

大毒枭如巴勃罗和卡利集团的四名教父,阴狠损辣自不必言,象征正义一方的缉毒者,为达目的也往往是不择手段,甚至和毒枭一样以暴制暴。

论电视剧《独刺》的叙事特色

论电视剧《独刺》的叙事特色

论电视剧《独刺》的叙事特色剧中设置了四种极富戏剧张力的人物关系,即:母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和同事关系。

这些人物关系作为主次要线索贯穿全剧,展现出多种不同风格的人物关系图谱。

母子关系作为全剧最为纠结虐心的关系主导全剧,宋怀珍与林孝成是失散多年终团圆的亲生母子,然而两人却身处两派阵营,宋怀珍为地下党员,林孝成却是保密局负责抓捕地下党的特务队长;夫妻关系,毫无背景的林孝成与司令千金蔚蓝的爱情与夫妻生活是全剧的一抹亮色,蔚蓝作为“白富美”的“官二代”,崇尚真爱,讲求浪漫与工作狂林孝成冲突不断。

剧中林孝成与蔚蓝吵闹不断的夫妻关系一方面增强了戏剧效果,缓解紧张气氛,另一方面将林孝成的处境设置的更为尴尬困难;婆媳关系,这是该剧最有特色的设置,传统婆婆宋怀珍与时尚麻辣媳妇蔚蓝之间因为出身背景、生活方式的不同而摩擦不断。

宋怀珍不满意蔚蓝不仅因为她性格任性跋扈,更是担心儿子娶了司令千金后深陷敌方泥潭不能自拔,内外原因交加使得婆婆与媳妇开始就进入斗争状态;同事关系,剧中同事关系中有誓死相随的兄弟关系,如林孝成与阿贵。

有机关算尽的敌对关系,如林孝成与王新民;有相互利用的制约关系,如林孝成与陈站长,这些关系既全方位地展示了男主人公林孝成在工作中的处境,又暗含了敌人内部勾心斗角的腐烂本质。

《独刺》中的人物关系让我们读懂了虐心的母子亲情、战争状态下的纯爱夫妻情、富有中国特色的婆媳情、义气冲天的兄弟情,使得其包含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三、矛盾悬念矛盾是构成剧的前提,缺少矛盾冲突的剧犹如一滩毫无生机的死水,难以吸引观众观看。

《独刺》剧作者深谙其中之道,剧中处处设矛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得人物常处内外矛盾夹击中。

首先,从内部矛盾——家庭矛盾来看,细分来具体是指母子矛盾、婆媳矛盾、夫妻矛盾。

母子矛盾主要是宋怀珍作为地下党员同儿子林孝成忠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在设置这一矛盾时主要应用了希区柯克悬念理论中所倡导的‘信息悬念’,所谓‘信息悬念’指观众所掌握的信息量在某一时刻大于剧中人所掌握的信息量,两者之间出现了落差,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观众欣赏时产生紧张关切心里的悬念形式[1]。

如何分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如何分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如何分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西厢记》是中国元代戏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的杂剧,以其浪漫唯美的风格和独特的戏剧性而著称。

下面是对《西厢记》戏剧性的分析:
1.精巧的剧情结构:《西厢记》的剧情结构精巧,情节紧密
连续。

它以李娘子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核心,描绘了两位主人公经历阻碍和磨难、最终取得幸福的过程。

剧中设置了许多曲折离奇的情节转折和反转,如张生假冒僧人、李娘子绕墙而出等,增加了戏剧的悬念和吸引力。

2.鲜明的人物形象:《西厢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
象,各具特色和个性。

李娘子美丽纯洁,有着坚定的爱情观;张生聪明机智,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宋青书机智过人、李娘子的侍女玉环等等。

这些人物的性格以及之间的互动和矛盾,使剧情更具张力和戏剧性。

3.夸张的舞台表演:《西厢记》的舞台表演常常采用夸张、
华丽的手法,增加了剧情的戏剧性。

丰富的舞台设置、奇装异服以及精彩的歌舞场景,使表演更加生动活泼,吸引观众的目光和注意力。

4.浓厚的情感表达:《西厢记》以浓郁的情感表达闻名。


中展现了李娘子和张生之间纯真、坚贞的爱情,以及他们面对外界的压力和阻碍时的心理挣扎和情感抉择。

这些情感的真实展现,使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情感
的荡漾,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总而言之,《西厢记》在剧情结构、人物形象、舞台表演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体现了强烈的戏剧性。

它通过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爱情与命运的冲突、个体追求幸福的艰辛和抉择,引起了观众对人生和爱情问题的思考。

这些特点使得《西厢记》成为中国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影视作品分析练习题1

影视作品分析练习题1

●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的咖啡馆地下室印度沙龙内,公开卖票放映影片,这一天公认为世界电影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已被称作是世界电影的发明者。

1895年,卢米埃尔拍摄的《水浇园丁》就是最早的喜剧短片。

●1902年,梅里埃摄制了划时代的《月球旅行记》。

这部电影不仅开创了科幻片的先河,也使得电影上升为施展幻想的平台和提供娱乐的工具。

梅里埃也成为最早把小说搬上银幕的导演。

1896年10月,梅里爱拍成的《贵妇人的失踪》是用停机拍摄技术摄制成的第一部电影。

梅里埃也涉足了蒙太奇领域,《灰姑娘》中他把从厨房中走出来的灰姑娘和走进舞厅的灰姑娘连接在一起,制造出了“场面转换”。

●1927年,美国电影《爵士歌王》的出现,被后来的人们确定为有声片的开始,其实这还是一部无声影片,只是在片中插入了几段道白和歌曲而已,并且声音是被记录在唱片上的。

在其后才有了将声音和画面同印在一卷胶片上的技术。

第一部“百分之百”的有声片是《纽约之光》,拍摄于1929年。

1935年,美国拍摄出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界》,并由此开始了彩色影片的工业化制作。

1999年5月美国出现首批数字电影院,迪斯尼公司制作出了首部无胶片数字电影《玩具总动员续集》。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摄了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这是一部短戏剧片,主演是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

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合导了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电影《难夫难妻》。

谢晋是中国第三代导演的成就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芙蓉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

吴天明和谢飞是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

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红高粱》以大写意的手法刻画出一个似真实幻的民俗世界,该影片于1988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西方电影节上荣膺大奖,●1990年,李安编写了《推手》的剧本并得到台湾1990年的政府优秀剧作奖,他和冯光远合写的《喜宴》剧本也同时得奖。

人物关系的设置之妙_论_潜伏_的戏剧性

人物关系的设置之妙_论_潜伏_的戏剧性

CONTEMPORARY TV18戏剧性,是决定一个剧本是否“有戏”的最根本的审美特性。

它涵盖了情境、动作、冲突、悬念等多种彼此间密切相关的要素。

情境作为剧本中基本而重要的因素,是促使剧中人物产生特有动作的特定环境(社会大环境与人物生存小环境)、情况(包括事件)和关系(人物与人物关系)。

其中,人物与人物关系是情境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

因为写戏即写人,唯有写出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具体性与独特性,戏才会好看。

优秀的编剧善于巧妙设置人物与人物关系,以此促使人物展开特定的动作,从而爆发具有可视性的冲突,产生强有力的戏剧效果。

30集电视连续剧《潜伏》自播映以来,受到了广大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人物与人物关系的设置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在人物有意味的动作中构建剧情电视剧是通过演员表演动作/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

动作涵盖了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外部动作,是直观呈现给观众的动作,包括人物的形体动作与台词;内部动作,指人物的心理活动。

《潜伏》的编剧对人物动作进行了精心提炼,其中还包括对人物内心动作的深刻挖掘,使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呈现出动态发展,并运用动作与动作间富含逻辑性的联系来构建环环相扣的剧情。

1.人物形象通过独特的动作/行动来体现《潜伏》既没有片面刻画正面人物,也没有刻意美化反面人物,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独特的人物动作来表现每个人物。

剧中憨直而豪爽的翠平、美丽而坚定的左蓝、贪婪而老道的站长吴敬中、愚忠而狡猾精明的行动队长李涯、心胸狭隘又机关算尽的情报处长陆桥山……每个人身上都颇具独特的行动方式与独立的意志力,这种鲜明、立体的人物群像实属难得。

而剧中对主人公余则成的刻画更是用心。

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的余则成,险恶的环境使他不得不时刻提高警惕,但他仍有情不自禁真情流露的时候。

他见到挚爱女友左蓝的尸体时心碎了,在面对害死她的李涯时,又勉强挤出了一个坚定的笑容;剧终,他凝望着墙上自己与晚秋的假结婚照,因思念翠平流下了泪水……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时刻,他都不忘自己的使命,这些人物动作的瞬间无不感动着观众。

电视节目策划中的戏剧性

电视节目策划中的戏剧性

“有戏”的电视——浅谈电视节目中的“戏剧冲突”当你现在打开电视,你会发现,各式各样的电视栏目让你看得眼花缭乱。

有的节目唇枪舌战,有的节目感人涕下……那么,在这样一个可谓“文化快餐”的时代,到底什么样电视节目才能真正牢牢地抓着观众的眼球呢?1998年9月,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推出了一档以赢取巨额奖金为目的的益智类节目——《百万富翁》。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节目推出数周就接连突破当年益智类节目的收视纪录,受到了全国各地观众的热烈追捧。

截止到目前,这个节目已在全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几乎在所有播出的国家和地区都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成为“有史以来盈利最高的节目”。

许多人认为《百万富翁》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人们对巨额奖金的垂涎。

但该栏目的设计者戴维·布里格斯却指出——“这是戏剧,充满独特、刺激、强烈的悬念色彩和人性化的因素”。

有冲突、有看点的节目才能吊住观众的胃口,让人欲罢不能。

那什么是“冲突”呢?一般人看戏,总是以“有戏”或“没戏”来加以评价,实际上,这里所谓的“戏”就是我们对“冲突”的最日常化表达。

对于观众来说,“有戏的”就是好看的,就能吸引观众看下去。

而“没戏的”则平淡无奇,使人不会再对其产生观看的欲望。

在戏剧理论中,冲突被视为戏剧表现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一种所谓戏剧表现的“冲突律”。

冲突能够激起观众的情感反应,能够不断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和观看欲,进而使得观众最终对“戏中人”产生移情并与之获得一种共同的情感体验。

正因为如此,“戏”才有人看,愿意看。

举一反三,戏剧中的“冲突律”同样也可以运用到电视节目中来。

一档成功的电视栏目会通过设置多处“冲突”使得观众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一直保持一种“把心提到嗓子眼”的紧张感,而不至于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心理厌倦,转换频道。

那怎样才能将电视节目与“戏剧冲突”紧密结合呢?首先,我认为栏目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设定。

戏剧理论家劳逊认为,人们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着,社会环境不断地对人们发生影响,人们从中获得印象,并产生“采取行动的欲望”,而戏剧的冲突则建立在欲望冲突之上。

电视剧剧本范文赏析

电视剧剧本范文赏析

电视剧剧本范文赏析电视剧是一种具有强烈叙事性和戏剧性的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影像和声音来展现故事情节,表达人物情感,传递社会信息。

而电视剧的剧本则是电视剧创作的基础,它承载着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对白台词等元素,是创作的灵魂所在。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剧本,探究其魅力所在。

《琅琊榜》是一部备受瞩目的古装剧,它的剧本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剧以北周末年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权谋、江湖、忠诚与爱情的故事。

剧本中的情节设计紧凑,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丰满立体,对白台词精彩生动,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剧本中的情节设计紧凑,将主线与支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故事情节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让人无法自拔。

每一个情节都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没有多余的部分,使得整个故事显得非常流畅自然。

其次,剧本中的人物性格丰满立体,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主角梅长苏机智勇敢,外表冷酷内心炙热;而太子李春华阴险奸诈,表面仁义内心阴暗。

这些角色的性格塑造非常成功,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剧本中的对白台词精彩生动,情感真挚动人。

每一句台词都恰到好处,既能推动剧情发展,又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比如梅长苏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和霓凰的“天下大势,为我所控”,都成为了经典的经典台词。

通过对《琅琊榜》剧本的赏析,我们不难发现,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剧本需要紧凑的情节设计、丰满立体的人物性格和精彩生动的对白台词。

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才能打造出一部让观众着迷的电视剧作品。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优秀的电视剧剧本问世,为观众呈现更多精彩的故事。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戏剧化特征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戏剧化特征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戏剧化特征摘要:电视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如今已经成为电视屏幕的主体,受到电视人和观众的青睐。

在电视娱乐化的过程中,真人秀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电视真人秀节目充分吸收戏剧艺术的精髓,使戏剧因素和戏剧手段向电视节目大量渗透,表现出戏剧化的特征。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戏剧性表现在戏剧动作、戏剧冲突、戏剧情境、假定性等四个方面。

戏剧性是把双刃剑,适度地运用戏剧性手法可以增加真人秀节目的观赏性和吸引力;而过度地使用戏剧性手段,人为地制造生活,以展现游戏状态中的人的夸张和变形来迎合观众,最终势必会影响到真人秀节目的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真人秀;戏剧性;假定性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形态,无论从节目的数量还是从收视率来看,都已成为当今电视节目的重要形态。

形形色色的真人秀节目打造了一个泛真人秀时代。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媒介全球化进程叠加的当下,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进程中,海外成熟的真人秀节目被纷纷引进,并进行本土化改造,真人秀的节目理念、制作特点和内在规律为其他节目形态带来了新的电视元素和技巧。

一、“真人秀”的话语源流与文化分析如果从学术的角度看,“真人秀”或真实电视(Reality TV)是一个指代宽泛的业界术语。

电视真人秀节目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节目是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流行偶像》。

该节目采用“出售版权,复制播出”的制作模式,10年间创造了在全球累计播出170多季,观众达到3.7亿,近30亿人投票的收视神话。

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中,通常是普通人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预设的游戏规则,为了达成某个胜利目标而采取行动,制作者通过电视对整个过程进行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

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不可预测的戏剧化冲突。

其节目特征可归纳为“一种动态的具有目的性的线形的叙事模型,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标,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①。

真人秀节目2002年才正式登陆中国大陆,在这之前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以《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等为代表的综艺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等综合娱乐节目以及《玫瑰之约》等爱情速配节目为代表的综艺娱乐阶段;第三阶段是新世纪初,以深受欧美娱乐节目影响的《幸运52》、《开心辞典》等为代表的益智娱乐节目。

如何通过剧本营造出戏剧性的冲突

如何通过剧本营造出戏剧性的冲突

如何通过剧本营造出戏剧性的冲突在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各种剧本创作中,营造戏剧性的冲突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充满张力和吸引力的冲突能够紧紧抓住观众或读者的心,使他们沉浸在故事中,关心角色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

那么,如何通过剧本有效地营造出戏剧性的冲突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戏剧性冲突。

简单来说,戏剧性冲突就是故事中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这些冲突可以是外在的,如人与人之间的争吵、争斗,也可以是内在的,如人物内心的挣扎、困惑。

要营造出强烈的戏剧性冲突,角色的塑造是关键的第一步。

每个角色都应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目标和动机。

比如,在一个爱情故事中,男主角渴望追求自由和事业成功,而女主角则更注重家庭和稳定的生活。

这样不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就为冲突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当他们在面对共同的问题或选择时,必然会产生分歧和矛盾。

为了让冲突更加引人入胜,我们需要给角色设置足够强大的障碍。

这些障碍可以是来自外部的,比如社会的压力、经济的困境、法律的限制,也可以是来自内部的,比如性格的缺陷、过去的阴影、内心的恐惧。

以一部讲述创业的剧本为例,主人公可能面临资金短缺、竞争对手的恶意打压等外部障碍,同时还可能有自我怀疑、缺乏经验等内部障碍。

这些障碍相互交织,使得主人公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冲突不断。

冲突的升级是增加戏剧性的重要手段。

一开始,冲突可能只是一些小的分歧或摩擦,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些冲突应该逐渐加剧。

比如,在一个家庭剧中,最初可能只是父母和孩子在教育方式上的不同意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演变成严重的代沟问题,甚至导致家庭关系的破裂。

冲突的升级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故事的紧张感和危机感,使他们更加投入到剧情中。

反转也是营造戏剧性冲突的常用技巧。

当观众以为故事将按照某种预期的方向发展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打破他们的预期。

比如,在一部犯罪悬疑剧中,观众一直以为某个角色是凶手,但在最后关头却发现真正的凶手是另一个看似无辜的人。

戏剧创作三论

戏剧创作三论

戏剧创作三论要搞精品工程,首先要抓好创作,这里我就如何抓戏剧创作谈三点看法:一、强调戏剧性;二、科学把握导向性;三、尊重剧作家权益。

一、戏剧的首要任务是提炼戏剧性一个题材为什么要用舞台戏剧的形式而不是别的什么形式来表现(例如采访、报导、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小说甚至电影、电视剧等),是因为它有舞台戏剧性。

反之,一个题材如果要用舞台戏剧的形式来表现,它就必须有舞台戏剧性。

有时一个题材可以同时适宜于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写小说也行,写电影也行,写舞台剧也行,但它们的效果是不同的。

有时则仅仅适宜于用舞台戏剧的形式来表现,用其他形式表现就总没有舞台戏剧的效果强烈。

这是因为,舞台戏剧有它特定的功能和长项,为其他艺术样式所不可代替,这也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它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它的戏剧性上。

什么是戏剧性?我不想在这里用专业术语来表述它的概念,大家只要想一想,一个戏里真正抓取人的地方,能够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众的兴致和情绪跟随着剧情的进展而发展,推向高潮,最终满足观众审美愉悦要求的东西,那就是戏剧性。

它不是零碎的噱头、片断的出彩,它是导致一部剧作的演出最终成功或失败的中心元素。

最近刚在北京看的台湾话剧《千禧夜,我们来说相声》,用戏剧的形式来串联几个相声段子,效果还是不错的,但终究缺乏戏剧性而不能出彩。

戏剧性是为戏剧艺术的本质属性所规定的。

人们常常说一些主旋律作品没看头,为什么?因为这些作品的创作受了题材决定论的影响,仅仅重视了题材选择,而没有完成对题材实现艺术的转换。

为何不能题材决定?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宏大叙事、英模事迹都能变成戏剧。

这是戏剧常规原理。

比如一个人在沙漠里种了一千亩树,要对它进行宣传,只需要一则新闻报导,或是一篇报告文学,最多一本纪实文学,就可以完成。

戏剧表现的则是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有一种说法叫做“意志论”,就是从人的意志冲突来理解戏剧的。

这就是写事还是写人的区别。

新闻报导写事,文学作品写人。

文学作品是人学,戏剧同样如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电视剧的戏剧性戏剧性概括起来有三种涵义:一是时空的舞台性,二是情节的冲突性,三是偶然、巧合等技巧性。

舞台性建立在假定性基础之上。

舞台剧在一个三堵墙包围的舞台空间中演出,观众隔着第四堵透明的墙与演员处于同一真实空间来欣赏,这样就有了舞台环境设置的假定性,即以少量的布景和道具来假定一个演出与观赏双方都达成了协议的故事空间,由此还导致了其另一特点,即剧场性: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在相互感染中实现最大的艺术效果。

当然,如果因艺术趣味的差异、或者因表演水平较低、或者因欣赏水平不足,使演员与观众的沟通发生障碍时,艺术效果又会大打折扣。

用话剧界的行话说,观众如果不爱看,就会纷纷咳嗽或“抽签”(指起身离场),而观众的行动又会影响到演员的表演,使表演变得更加失控。

在舞台演出中,演员主要不靠微相表演来传达信息,而是靠了夸张的语调和动作来照顾观众的视力不足。

此外,因舞台人工光源的影响,演员还必须进行非生活化的化妆。

在这样的假定性情境中,戏剧情节就要尽量集中在相对固定的几个时空段落中,而没有发生在此一时空中的事件,就只有通过演员的语言叙述完成。

在话剧中是比较忌讳叙述人叙述而主要依靠角色展示的,这就使它有些展示的场景显得比较生硬。

戏曲则借助虚拟性使时空相对变得自由一些,但其假定性也因而显得更强。

为了观众不致看不懂,脸谱、动作都做了程式化处理。

舞台剧的语言也不要求生活化,有时甚至主要靠一种诗情来获取剧场效果。

莎士比亚的作品都是诗化了的舞台语言,戏曲因为要借助唱腔来叙事,它的诗化色彩就更其浓烈,不仅是唱腔,连道白都是一种韵白。

舞台剧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物心理的直接展示性。

舞台剧中的独白和旁白之多,使其与生活化的口语截然分开。

如果生活中谁要动辄站在那里独白,他不是个精神病人,起码也是受了很大刺激的人,而在舞台剧中,独白却被观众当作极其自然的事情。

电视剧虽然是由摄像机代替了观众的眼睛,但依托舞台性的电视剧仍不乏其例。

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室内剧”。

室内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室内搭建的假景来拍摄的。

剧作的环境变化较小,出场的主要人物不多,使用舞台化的人工光源,现场录音。

在我国,室内电视剧始于《渴望》,后来出现了诸如《半边楼》、《都市放牛》、《编辑部的故事》等。

室内剧后来甚至被一些电视剧理论家看作是电视剧的特点。

室内剧最大的好处大概就是节省资金。

电视剧一般为连续剧,动辄几十集甚至上百集,如果空间变换太多,摄制组转战南北,会使成本攀升得很高,而制片人手头资金有限,所以,室内剧成了制片人的最佳选择。

室内剧被看作电视剧的特点还由于一种对电视的陈旧认识。

理论家们认为,电视机屏幕比较狭小,解像的清晰度较低,因而表现人物时只有使用中近景才可以看得清,这样就没有表现环境的余地了,环境因而被看作是电视剧中的无足轻重的东西,空间环境变化太多对它来说是一种浪费。

室内剧的剧情基本上放在一间斗室中,正好适应了电视屏幕的特点。

再个就是室内剧的环境正好与电视剧的欣赏环境相和谐,它所表现的家庭生活、儿女情长正好与电视剧的观众群落——家庭成员相一致。

但是,这种认识的理论前提是错误的。

电视机的大小与解像的清晰度问题并不是电视机的本质属性,它是可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迅速改善的。

继高清晰度电视机之后,数字式电视已经问世,旧有理论已根本上过时。

由于环境变化极小,室内剧使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松驰,至于环境的独立审美追求就更谈不上了。

环境的单调实足使观众的视觉感知出现疲惫。

而更为致命的问题是,它阻塞了观众进入电视剧规定情境的通道。

斗室环境并没有给人多少亲切感,相反倒是让人失去了观赏兴趣,以致偶而出现一两部“大制作”,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雍正王朝》,反响却极其热烈。

即便表现儿女情长的电视剧如《咱爸咱妈》、《儿女情长》也都背弃了室内剧的道路。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室内电视剧被认为适应了电视剧景居多中近景的特点,节省了环境设置所需的大笔资金,但另一方面,室内剧并没有因中近景居多而对影像的细节给予充分的注意。

为了节省资金,室内电视剧往往化妆比较粗糙,老头老太太出场时大多鹤发红颜,小姑娘却一出场就鱼尾纹清晰可辨。

人工光源也没有能够很好地配置,所以光照效果极不自然。

电视剧《都市放牛》中,甚至光源在哪个方向上都不予理睬,光影、光调就更是毫不经意了。

如果说在像我们这样的对虚似性有着充分感受力的民族中,这一切都可靠演员逼真的表演来弥补,那么,演员表演的粗糙就会给电视剧造成灭顶之灾。

为了节省资金,室内剧拍摄时,演员的必要的体验生活阶段就被取消了,演员对人物性格心理的研究过程也被取消了,许多演员甚至是同时加盟几个电视剧组,结果是演员依靠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在那里照葫芦画瓢,表情动作因而显得极为生硬。

没有体验,何来体现?于是乎,人物高兴,就是放声大笑,人物悲愤,就是大喊大叫,不是“我有难言之隐”,就是“你别逼我”“让我去死”。

如果说这一切在舞台上还可以混过去,那么在电视剧这样的微相艺术中,就让人难以忍受了。

现在人们有一种普遍的看法,就是认为电影是比较精致的,而电视剧则比较粗糙,前者可以称之为艺术,后者却是仅供观众消谴的快餐一份。

这种印象正是由室内剧造成的。

室内剧还有一种特殊类型值得一提,这就是所谓的情景喜剧。

它的空间相对固定,出场人物也有限。

像话剧一样,它也主要靠语词完成行为,只不过它的语词比较机智、幽默,人物对话充满陷阱与包袱。

例如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空间就是一个房间——志新家。

人物主要就是志新一家人,在需要时介入其亲戚、朋友、邻居等。

他们坐在一张长沙发上,面对某一个问题展开对话,在对话中不断地抖出一个个笑料。

为了增强喜剧感染力,作品设置了现场观众,将现场的所有声音,包括观众的笑声一起录入剧中,在一定程度上将家庭欣赏环境变成一个剧院。

这样就多少弥补了家庭欣赏环境剧场性不足的缺陷。

电视剧《我爱我家》的成功,一度使情景喜剧的创作形成一个高潮。

情景喜剧虽然属于通俗类作品,但它的喜剧格调高低却极为重要。

如果说《我爱我家》中虽有一些地方比较庸俗,但就整体来看,还算不错,但后来的像《起步停车》之类的剧作则沦入一种无聊的逗笑,在一些并不可笑的地方,作品却加了罐装笑声,这就更带有硬去咯吱观众的嫌疑了。

此外,还有一些作品为追求特殊叙事效果而使用了相对固定的场景,如《三个女人一个兵》等。

该剧为了追求白色的作品色调,为了某种风格化叙事要求,将作品的展示空间固定在白雪覆盖的一个收山货的木屋前。

因为空间的限制,本来发生在别的场景中的事件也被导演搬到这一片雪野上,这就严重违背了生活逻辑。

比如赵三碗的未婚妻到部队来找他,剧中安排女方在营地没见到他,就找到了收山货处,这样的情节显然是不合适的。

人生地不熟,她一个人如何找来呢?应该是别的战士招待她歇着,然后去给她把赵三碗找回才对。

就算她急于见到三碗,收山货处也不难找,她总该把行李放下然后找来才对,可剧中偏偏让她背着沉重的行李找了来,见到三碗打开行李包,取出吃的来给三碗,三碗偏偏还谦让着不吃,好象他们俩是主客关系一样。

这样的情节安排显然是拘泥于固定场景所致。

有的作品虽然不一定把空间完全限制在某几个场景中,但仍在其它一些方面表现出戏剧舞台性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比如在琼瑶编剧的作品中,人物的台词仍是舞台化的,虽不乏诗意,但离个性化、口语化的要求甚远。

而台词的书面化、诗化,又影响到演员的表演,使他们不可能像口语那样自然地加以表达,只能用一种话剧腔来朗诵,这就出现了类似于小儿背书的效果。

在我看来,电视剧借助了电视这一现代媒体,因而使其时空获得巨大的解放,使它越来越走向了电影。

我们若不注意它的这一特点,仍然人为地把它限制在戏剧舞台的表演特点上,就显得得不偿失了。

当然,作为一种风格追求也未尝不可,但就总体来说,室内剧不是电视剧发展的方向。

电视剧要提高剧作质量,要拍成精品,首先就要走出室外,解放其时空,在人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中来实现电视剧的美学追求。

戏剧性的第二种含义是指情节的冲突性。

戏剧由于其舞台性,一般要求遵循“三一律”的规范。

而“三一律”就决定了它必须迅速而集中地展开戏剧冲突。

如果一部戏剧作品已经演了一半,观众还看不出来它要干什么,就要不客气地退场了。

只有戏剧冲突紧凑激烈,才能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调动起观众的心理紧张感,只有这种冲突不断积累并渐次走向高潮,才能维持住并不断加大观众的心理紧张度,最终在戏剧的高潮中通过释放这种强烈的紧张心理而获得巨大的审美娱悦。

电视剧既然被称之为“剧”,它就必然要具有戏剧性。

由于家庭欣赏环境的随意性,由于广告不断地把一部完整的作品给锯成许多部分,加上观众自己手里的遥控器的剪辑作用,电视剧没有戏就无法吸引观众来欣赏。

曾经一度有人认为,电视剧由于是在电视媒介上播出的,观众在自家的现实环境中观看,而它的播出又是夹杂在众多的新闻、体育、访谈等纪实性的节目中,观众已经形成的对共时性、现场感的期待心理,使他们往往把电视剧也当成真实发生的事情,所以电视剧应走纪实化道路。

我对这样的观点感到不以为然。

照此推理下去,学生每上一节课就要有10分钟的活动时间,那么夹杂在众多活动中的上课就变成娱乐活动了?或者反过来说,夹杂在众多课程中的活动就变成上课了?学生不可能总上一门课,那么化学课就必然要受到前一节的地理课的影响或受到后面一节语文课的影响?事实上,电视中播出的非纪实性节目并不少,仅以中央电视台而论,中央三套是戏曲台、中央六套是电影台、中央八套是影视剧台,总共八个频道,就有三个频道是专放非纪实性节目,剩下的五个频道也有起码百分之五十的节目时间用于非纪实性节目,“旋转舞台”、“九州戏苑”、“地方文艺”、“正大综艺”、“动画城”等等节目,加上动辄就举办的各种各样的晚会,使新闻类节目的影响变得微乎其微,如果硬要谈影响,倒是非纪实类节目对纪实类节目的影响要更大得多。

电视剧中固然不乏纪实风格类的,如《中国百集大案》、《黑槐树》等,但戏说类剧作不是也曾红极一时吗?即便是纪实类的电视剧,也不可能扛上个摄像机站在大街上随便拍一段就成,虽然电影的鼻祖卢米埃尔用这种方式拍的《工厂大门》曾经很受欢迎,但那是由于人们对电影新技术的好奇所致。

如今的纪实类电视剧所选择的,恰恰是生活中的戏剧性,是集中化了的生活中的冲突。

电视剧自身的特殊性又使它与戏剧中所要求的戏剧性有所不同。

戏剧一般要在两到四个小时之内演完,所以,一部戏剧就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把矛盾冲突加以解决,它往往经历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演员演出一气呵成,观众也经历了一个紧张被唤起并不断加强,到最后获得释放的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

但在电视剧中,虽然也有短篇形式的作品或系列剧,但大部分电视剧都是连续剧,它决定了由开端、发展到高潮以至结尾,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每一集只是这较长的时间中的一个小片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