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学案
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教案
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尊师重道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3. 文章主旨和观点的理解和概括。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的相关资料和PPT。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学生分享对课题的理解和期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学习内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师分析并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4.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2)各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实践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和讨论的成果。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批改:教师批改学生的练习题,了解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文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师说》学案- 高一语文同步(统编版必修上册)
《师说》学案【整体感知】1.检测(1)正音谀()经传()郯子()苌弘()李蟠()老聃()贻之()句读()(2)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或师焉,或不焉(3)词类活用①则群聚而笑之②吾师道也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吾从而师之⑤孔子师郯子⑥小学而大遗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⑧而耻学于师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4)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吾从而师之④无贵无贱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⑦今之众人⑧小学而大遗(5)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句读之不知。
“不知句读”(宾语前置)倒装句惑之不解。
“不解惑”(宾语前置)学于余。
“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6)一词多义传作七十列传——传记,一种文体,名词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名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达,传授,动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动词道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名词,道理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名词,道理津津乐道——动词,谈论2.阅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文本研读】文本解析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②,所以③传道受④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⑤师,其为⑥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⑦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⑧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⑨之。
吾师道也,夫庸⑩知其年⑪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⑫所存,师之所存也。
①者:辅助性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②者:辅助性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③“用来‥‥‥的”;④受:同“授”;⑤动词,跟随,追随;⑥动词,作为,成为;⑦介词,在;⑧意动,“以……为老师”;⑨动词,学习;⑩副词,表疑问,岂,哪;⑪年龄;⑫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研读第一段,分析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文本解析嗟乎!师道①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②人也远③矣,犹且④从师而问⑤焉;今之众人,其下⑥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教案
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师说》的文言文词句,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培养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师说》,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1.2.2 词语解释:讲解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1.2.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1.2.4 文章分析:分析《师说》的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师说》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1.2 词语解释:讲解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1.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2.2 教学难点2.2.1 文中某些句子的理解:如“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
2.2.2 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查找词语的含义,翻译句子。
3.1.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分享心得。
3.1.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课堂导入4.1.1 教师简要介绍《师说》的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4.1.2 提问:什么是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4.2 自主学习4.2.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查找词语的含义,翻译句子。
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师说》。
(2)理解《师说》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
(3)分析《师说》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师说》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师说》中的观点和思想。
(3)通过探究学习,分析《师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师长、虚心学习的品质。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师说》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师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师说》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师说》中作者观点的把握和阐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师说》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引导学生关注《师说》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师说》,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翻译《师说》,理解文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师说》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组分享《师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师”的理解和感悟。
(2)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中践行《师说》中的观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师说》。
3. 选择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师说》的背诵情况。
(2)学生对《师说》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师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掌握情况。
2. 评价方法:(1)课堂提问和回答。
(2)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小组讨论和分享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
2024年《师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024年《师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具体内容为《师说》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文言文词汇解析、句子结构分析、主旨思想阐述以及作者韩愈的教育观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师说》的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2. 领悟韩愈关于师道的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言文词汇、句子结构分析以及主旨思想的阐述。
教学重点:文章主题“师道”的理解,韩愈教育观念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师生关系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师说”主题的兴趣;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韩愈及其教育观念;3. 文章解析:a.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解析文言文词汇;b. 分析句子结构,理解文章内容;c. 阐述文章主旨,探讨韩愈的师道观念;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师说》2. 主要内容:a. 作者:韩愈b. 主题:师道c. 重点词汇:师资、传道、授业、解惑d. 重点句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3. 结构分析:起、承、转、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下列句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b. 结合《师说》的内容,谈谈你对师道的理解。
2. 答案:a. 参见课后翻译;b. 开放性题目,学生可自由发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教育观念,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文言文词汇解析;2. 句子结构分析;3. 韩愈师道观念的阐述;4. 作业设计。
《师说》复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复习学案【复习任务】1、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掌握重点实、虚的意思,翻译重要的句子;2、重点积累实词“道”的常见义项,并能准确推断其不同语境义;3、积累本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检测】一、给第①段断句,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 )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 )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 )也夫庸知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嗟乎!师道..( )之不传.( )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 )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学于师。
是故圣.( )益圣.( ),愚.( )益愚.( )。
()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耻.( )师焉,惑.( )焉。
彼童子之师,授.( )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 )焉,小学....( )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 )也()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 )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 )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③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④圣人无常.( )师。
孔子师.( )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 ),其贤.( )不及..( )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 )有我师。
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教案
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师说》。
(2)理解《师说》的文言文词句和篇章结构。
(3)分析《师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韩愈的文学魅力和人文精神。
(2)理解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3)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师说》。
(2)理解《师说》中的文言文词句和篇章结构。
(3)分析《师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师说》中的难点词句。
(2)分析《师说》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探讨《师说》中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引入《师说》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师说》,理解文意。
(2)指导学生查找并解释生僻词语。
3. 课堂讲解:(1)讲解《师说》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2)分析《师说》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4.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探讨《师说》中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5. 写作练习:(1)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尊师重道的认识。
(2)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
2. 参考资料:韩愈作品集、相关研究论文和评论。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引入古代尊师重道的典故和现实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师说》的文化背景。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导学案
《师说》一、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主张,了解时代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疏通文意,并背诵第一段。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生平经历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人。
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
因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时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评价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散文家。
苏轼赞赏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背景链接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
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
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即使实行科举制度,可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优秀范文3篇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人教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师说学案
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师、道、圣、之、其”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2.学习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了解汉语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及其思想意义;4.培养大胆质疑的能力,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形成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和文体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
二、梳理文意、理清思路、积累字词第一段:Ⅰ释词:1.学者..2.生乎.吾前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吾从而师.之5.吾师道..无贵无.贱..也 6.是故Ⅱ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Ⅲ层次梳理:教师的作用(①-②):从师的必要(③-④):择师的标准(⑤-⑦):第二段:Ⅰ释词:1.师道..之不传 2.耻.学于师 3.惑.矣4.或.师焉 5.小.学而大.遗 6.年相若.也7.君子不齿..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Ⅱ翻译: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Ⅲ层次梳理:(用原文作答)第1层(1)-(3):慨叹师道之不传,指出师道之不传的危害——第2层(4)-(6):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进行对比,指出其带来的结果是第3层(7)-(9):把习句读从师和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的不明智的做法。
第4层(10)-(15):把“不齿相师”与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三段:Ⅰ释词:1.圣人无常.师 2.郯子之徒..不如师..3.弟子不必Ⅱ翻译: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Ⅲ内容梳理:以孔子从师为例,进一步阐明的必要和的道理第四段:Ⅰ释词: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余嘉.其能行古道3.作《师说》以贻.之Ⅱ翻译:1.不拘于时,学于余Ⅲ内容梳理:说明作《师说》的原因——三、重点落实:1.积累“师”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罗列文中含有“师”的句子)2.积累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罗列文中含有“其”的句子)。
10-2《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学案(附练习+答案)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故称昌黎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先后任节度使判官、监察御史。
因上书言免徭役赋税,被贬为阳山令。
宪宗时,随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叛乱,升刑部侍郎。
因劝阻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量移袁州。
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历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等职。
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韩愈以复儒学为己任。
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俪文风,提倡散体,领导了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我国古代语言巨匠之一,对古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韩愈要求文章写作要语言独创和“文从字顺”。
他的诗歌有以文为诗的特点,亦能自成一派。
有《韩昌黎集》。
文章解读《师说》这篇论说文,是针对当时以从师为耻的不良社会风气而发的。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此文的写作背景时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可见,韩愈写这篇文章体现了极大的反抗错误潮流的勇气。
文章开篇立论,第一段正面提出从师之重要、师之作用以及从师之道等论题。
“学者必有师”“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
“传道、受业、解惑”阐明了师之作用。
不以贵贱少长为准,而以闻道之先后和“道之所存”为本,是从师之道的基本原则。
作者以干脆利索的语言,提出了这些论点,句句言之有理,语带感情,体现了极强的逻辑力量和感情力量。
又间以有力的反问句式,显示了咄咄逼人的气势,使文章具有不可反驳的特点和巨大的说服力。
第二段以破论为主,先慨叹师道之不传,再逐层批驳当时流俗耻于从师的错误风气。
在驳论时,主要使用了对比的方法,一是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论证了从师或耻于从师,是造成“圣益圣”与“愚益愚”的原因所在。
通过对比,使耻于从师之谬不言自明。
二是将为子择师与自己耻于从师进行对比,使耻于从师者的昏聩糊涂昭然若揭。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 《师说》教学设计
2. 写作背景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都属于这一类文体。
古文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导入
2.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3.正音
4.梳理主要文言知识点
解决处理导学案内容
文章分析
分阶段赏析
小作文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愚(yú)昧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 无少(shào)
不耻相师(xiāng) 近谀( yú )
经传(zhuàn) 传(chuán)道 老聃( dān) 苌弘 (cháng ) 郯子(tán)李蟠( pán)贻(yí)
(1)通假字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
6.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 形容词作名词,明智之处
8.位卑则足羞 意动用法,以……为羞
9.孔子师郯子 意动用法,以……为师
(4)文言句式
1.古之学者必有师(判断句)
2.道之所存也,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教案
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师说》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3)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师说》的思想内涵;(2)学会如何从文中提炼观点,并进行有效的论证;(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尊重教师,热爱学习;(3)增强文化素养,了解古代儒家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师说》;(2)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3)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2.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句子结构的复杂性;(2)虚词在文中的多样化用法;(3)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3.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师说》的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2)阐述《师说》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师说》的学习兴趣,引导思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师说》,感受文章的韵律美;(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并查找其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简要分析。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提炼《师说》中的观点;(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分享,阐述自己对师生关系的理解;(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3.4 课堂练习(2)要求运用文中的实词、虚词和修辞手法;(3)教师批改并进行反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4.1 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师说》;4.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中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4.3 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并践行正确的师生观。
五、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5.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5.3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观点阐述、实词虚词运用、修辞手法运用等;5.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鼓励优秀,激发潜能。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师说》精品学案
学习目标:1、疏通文章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1、联系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理解“耻学于师”的原因。
2、学习本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强大的论证力量。
第一课时一、导入二、解题背景1、“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
“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的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世人又称“韩文公”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活动二】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背景知识。
三、自主学习,朗读课文1、读字音。
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古音字的读音。
2、读节奏。
要读清节奏关键得翻译好文句,只有明白了语句的含义才能划分好节奏,因为节奏是以意义为单位来划分的。
3、读语气。
请同学们借助翻译参考书把文章的翻译通读一遍,然后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再把文章朗读一遍,把文章的语气读出来。
【活动三】1、学生自己借工具书读准重要的字音。
2、学生借课文注释翻译文章,根据文意划分文句的节奏。
3、学生根据文意自己尝试读出文章的语气。
四、研读第一段,归纳词句1、结合课本翻译重点字词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 )闻( )道也固( )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 )也,夫庸( )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高中语文】《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学案《师说》一、疏通文意,识记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掌握词类活用、句式1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助词,判断标志词),所以(用来)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也(PD)。
人非生而(连词,就)知之者,孰(谁)能无惑?(PD)。
惑而(连词,却)不从师,其(代词,那些)为惑(形容词名词,困惑的问题)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ZH,乎:相当于“于”,在),其(代词,他)闻道(懂得的道理)也固(本来)先乎吾(ZH,乎:相当于“于”,比),吾从而(古今异义,古义,跟随并且)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之;生乎吾后(ZH,乎:相当于“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ZH,乎:相当于“于”),吾从而(古今异义,古义,跟随并且)师之。
吾师(学习)道也,夫庸(疑问代词,哪里)知其(代词,他的)年之先后生于吾乎?(ZH,乎:相当于“于”)是故(因此)无(古今异义,古义,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助词,所字结构前,不译)所存,师之(助词,所字结构前,不译)所存也(PD)。
2嗟乎!师道之(助词,取独)不传也(语气词,句中停顿)久矣!欲人之(助词,取独)无惑也难矣!古之(助词,的)圣人,其(代词,他)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连词,尚且)从师而问焉(兼词,于之,向他);今之(助词,的)众人(一般人),其下(名词作动词,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连词,却)耻(意动,以……为耻)学于(介词,向)师(ZH)。
是故(因此)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益(更加)圣,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益愚。
圣人之(助词,取独)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语气副词,大概)皆(都是)出于(介词,从)此乎?爱其(代词,自己)子,择师而(连词,来)教之;于(介词,对于)其(代词,他)身也,则(连词,却)耻师焉,惑矣(PD,真是糊涂啊)。
彼(那些)童子之(助词,的)师,授之(代词,他)书而(连词,并且)习(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其(代词,他)句读(停顿)者,非吾所谓(所说的)传其道解其惑者也(PD)。
《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并分析句段含义,正确翻译文言句子。
2、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
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创作背景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
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
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
《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
这是一篇有卓越见解的文章。
3、韩愈与古文运动(1)骈体文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
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词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4、解题“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学案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惑矣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郯子之徒句读之不知C.蚓无爪牙之利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中的加粗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耻学于师A.小学而大遗B.位卑则足羞C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小学而大遗(6)师不必贤于弟子1. 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 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 , 而青于蓝”的观点相似。
(2) 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3) 《师说》中说明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的句子是”_ 。
(4) 韩愈论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时 , 将古人和今人进行对比的句子是((”。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 ”_ , 这一观点((吾,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 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D.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2. 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惑而不从师②见渔人乃大惊所从来B.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 ①而耻学于师②不拘于时,学于余D.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明确了老师的职能作用, 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作者从年龄大小、闻道先后、地位贵贱等方面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的不良风气。
D 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求学的重要性。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柳宗元日,宗兀白:辱书云,欲相师。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注】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 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 得狂名。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何必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疑惑A.韩愈第一次提出“师者,B.第一段主要是正面阐述, C 第二段“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前六七年,仆来南。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
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曰,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
数百年来,人不复行。
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
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努,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
”应之者咸怃然。
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
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
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
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
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改)【注】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切,译为“您”。
1.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B.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C.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存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D.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时为师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蛮夷,古代泛指中原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周围四方的人,分別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
B.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C.卿士,又作卿史、卿事。
西周春秋时期周天子或各诸侯国的执政官。
文中指听孙昌胤汇报行冠礼情况的族内长官。
D.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O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有自知之明。
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来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 , 直言拒绝了韦中立。
B. 柳宗元说理严谨。
他以韩愈抗颜为师受诋毁为鉴 礼被嘲笑为例 , 说明师道衰落而不敢为师的原因。
既各有所得 , 又不会招致“越、蜀之狗”的惊怪狂叫。
D. 柳宗元提倡师道。
他对反对师道的人透出批判的锋芒冷嘲热讽。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 , 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 不以病乎 ! (2) 吾子行厚而辞深 ,凡所作 ,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
, 以蜀犬吠日、 越犬吠雪为喻 , 以孙子行冠C. 柳宗元注重实际。
他主张避师之名而就师之实师生取长补短 , 共商为文之道。
这样双方, 把他们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1 答案及解析:答案: C2 答案及解析:答案: D词作名词,大的方面。
C 项,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D 项,名词作动词,低于。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1)求学的人;(2)用来……的;(3)两个词,动词“从”(跟随)和连词“而” 且); (4) 一般人 ; (5) 小的方面要学习 ; (6) 不一定5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2) 是故无贵无贱 ; 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 ;(3) 位卑则足羞 ; 官盛则近谀 ; (4) 古之圣人 ; 其出人也远矣 ; 犹且从师而问焉 ;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而耻学于师 ;6 答案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解析:A.超出/产生。
B.疑惑/糊涂。
C.学习。
D.道理/方法。
解析:A.代词,指知识和道理/助词,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代词,译为那些”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C.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D.皆为助词,译为“的”。
3 答案及解析:答案: B 解析:B 项中的“羞”和例句中的“耻”都是意动用法,以……为羞,以 为耻。
A 项,形容道之所存 ;答案:1.C 2.C 3.D 4.(1) 因此, 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年龄大小, 道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2)( 他们认为)称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则感到耻;称地位高的人为老师,则近于谄媚。
解析:1.惑,糊涂。
2.两个“于”都是介词,解释为“向”。
A项,①动词,跟随;②介词,自。
B项,①介词,比;②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D项,①连词,却;②副词,就是。
3.是为了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7答案及解析:答案:1.D; 2.C; 3.A; 4.(1) 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关键间:既,已经;以为,把作为》病,辱,耻辱) (2) 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
(关键词:厚,敦厚;凡,凡是; 恢恢,宽阔广大的样子);解析:1. 此处断句要理解这段话在文中的意思,然后注意句中的时间状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特定名称等。
“今之世不闻有师”今之世”做时间状语,其后应断开,排除A 项。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中由魏晋氏以下”做时间状语,其后应断开,排除B、C 两项。
选D。
2. “卿士”在本文中是指上朝的朝臣们,并不是“族内长官”。
孙昌胤向其说自己给儿子行冠礼之事,并非汇报。
3.说作者“有自知之明” "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错,这是作者自谦的说法。
4.【参考译文】日,宗元说: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
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您学习的地方。
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 但我自己也不认为都是正确的。
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
我自己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