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汤因比及其《历史研究》:文明形态史观的兴衰
文化形态史观下的史学巨著——评汤因比著《历史研究》
542021.05[摘 要] 《历史研究》一书是汤因比探究人类文明前景和命运的鸿篇巨著,他采用文化形态史观,不仅说明了文明是历史研究的单位,而且详细阐述了文明演进的内在机制。
《历史研究》发展了文化形态史观,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藩篱,给我们的历史研究带来诸多的教益。
[关键词] 文化形态史观 汤因比 《历史研究》 启示[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03(2021)05-0054-04文化形态史观下的史学巨著——评汤因比著《历史研究》□ 周 荣湖北大学作者简介:周荣,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历史研究》是被誉为“近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代表作。
汤因比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拟出大纲,1927年才正式开始写作,1954年后第10卷杀青,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已经全部形成。
几年后,汤因比又增补了第11卷和第12卷。
该书内容宏富,论述精确,耗费作者四十年的时间。
因此,该书是汤因比精心架构和用力最深之作。
该书采用了文化形态史观来进行写作,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本文以文化形态史观为中心,对《历史研究》采用文化形态史观的原因、具体运用、产生的作用等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对《历史研究》一书和文化形态史观有更深的认识,更好地推动历史研究的发展。
一、《历史研究》采用文化形态史观的原因汤因比为什么采用文化形态史观来写作《历史研究》?在本书的第十二部《西方文明的前景》中,有一段话为笔者提供了线索,其大意是这样的:汤因比从事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反感西方人将西方社会等同于整个人类历史的观点。
他强调这种观点歪曲了历史事实,造成了自我中心主义的错觉,遮蔽其他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要避免这种错误的观点,最好要“接受一个相反的假说,即任何一种社会类型的所有代表在哲学上是等价的”。
(汤因比,2016)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汤因比不赞同那种将西方社会(或者说西方文明)等同于人类文明的说法。
汤因比文明冲突
论汤因比的文明冲突理论及其给我们的启示内容摘要:当代杰出的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是文化形态史学的集大成者。
他将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 试图通过对不同文明的深入比较, 对文明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进行分析和诠释, 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汤因比的思想一反西方传统的历史文化观念,企图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历史形式的发展及其意义,揭示人类文明运动的轨迹。
其文明冲突论与亨廷顿的有所差距,通过对二人的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汤因比及其思想,对我们了解文明冲突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关键字:文明形态文明文明兴衰文明冲突在现代西方史学界,文化形态史学是一种试图对历史进行宏观研究的重要的史学流派。
以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为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异化,信仰的空虚,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文化与文明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学在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
汤因比的思想一反西方传统的历史文化观念,企图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历史形式的发展及其意义,揭示人类文明运动的轨迹。
文化形态史观认为:文明是历史运行的基本单位,是具有生长周期的有机体,不同文明之间可以进行比较,从而可以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和一般规律。
文化形态学作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一、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一)文明——文化形态史观的基本单位历史研究的单位是什么?西方史学的传统思潮习惯于以断代和民族国家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或主要对象。
汤因比试图把人类的历史视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
他认为:“历史研究的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范围,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一个极端上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
从文明的角度,而不是从国家的角度去考察历史,把国家仅仅看作是文明的生命中相当次要的和短暂的政治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国家正是在文明的怀抱中诞生和消灭的”,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就是文明社会。
秦晖评《历史研究》
评汤因比及其《历史研究》:文明形态史观的兴衰启蒙时代以来的近代历史学,除了传统的考证与“以史布道”仍然延续、孤立的“国别史”、“王朝史”、“人物-事件史”依然不承认任何整体观念与宏观概括外,在承认世界性长时段宏观历史的人们中主要有四种视角:一、进化论的全球史观。
这是一种起源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进步”观念的史学模式,其典型便是我们熟知的“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论。
不管是“五段论”、“三段论”,还是“单线说”、“多线说”,都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整体进化的信念基础上的。
除传统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这方面最突出外,从维科、孔多塞、特莱帕以来许多非马克思主义者也有这种阶段论的进化史观,当然他们不象马克思主义者那样主要以经济基础来划分阶段。
二、文化类型史观A。
作为文化类型学说,它与下面讲到的文化类型史观B一样,以共时态的各种“文化”横向并列否定了历时态的各种“社会发展阶段”的纵向演进。
但与B不同的是:这种史观主张“文化”有优劣之分,因而往往站在某一文化本位的立场,甚至从文化优劣论走向种族优劣论。
法西斯主义的“雅利安史观”与“皇国史观”即为其典型。
当代已不存在明显的种族优劣论史观,但文化优劣论以及以文化基因优劣决定各民族历史不同进程的文化决定论史观仍然流行。
三、文化类型史观B。
它也强调各种文化或文明的共时态并列而否定超文化的全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论。
但与文化类型史观A不同,它有文化相对主义的倾向,不强调文化有优劣或明确否认文化有优劣。
因此可能表达一种反种族主义、反特定文化本位主义的普世人文主义价值。
也正因此,它还可能认为(与史观A往往强调某一优秀文化之永恒活力相反)不同文化会有类似的“生命历程”,即都经过起源、繁荣、衰落与灭亡等阶段,而且其间有许多机制是各文化的生命历程中共同的或相似的。
与进化史观不同的是这里的文化生命历程并不具有“进步”的意义。
因而一种文化衰亡后如果有另一文化兴起,那也不意味着由落后向先进的演进,而只是生命周期的又一轮循环。
探究《历史研究》中三种文明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探究《历史研究》中三种文明模式的内容和特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历史研究》是一部历史哲学名著,作者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以文化形态史观贯穿全书,是“历史综合研究领域里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此书“从分析外显于历史活动之表面和精神观念,转入考察深含于文明社会结构之底层的宗教信仰,力求深入反思文明形态生成演变的文化动因”,强调了人类文明的三大模式,即:希腊模式、中国模式和犹太模式。
笔者根据《历史研究》中对这三种模式的阐述,分析它们各自的内容和特点。
一、希腊模式汤因比在一开始就说:“我的希腊模式在构成上不只包括希腊文明的内部史,还包括该文明与同代文明之间的关系,包括它与基督教的关系,最后还包括它通过基督教与后来的东正教、再后来的西方文明的关系。
”这就点明了希腊模式主要由希腊文明自身的发展和它与宗教的关系这两大部分构成。
对于希腊文明自身的发展,汤因比认为:“我的希腊模式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结构成分是由分裂到统一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连串破坏性更大的战争的产物,这些战争在政治统一实现之前已经把文明拖入凄惨的境地。
”汤因比认为,希腊模式让人们了解从区域性小邦到大一统帝国的情形。
各自为政的城邦体制为人们创造力的焕发提供了条件,但国际冲突的加剧、攻伐不已的战争使之大伤元气。
大一统帝国的建立虽然带来了和平和秩序,却扼杀了丰富多彩的创造性,从而为文明的衰亡埋下了祸根。
由列国纷争到武力统一使社会受到了难以弥补的破坏,进而导致了文明的衰亡。
古代希腊在世界古代史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文明。
从古希腊人民创造的由克里特—迈锡尼文明结合成的爱琴文明,到希腊神话、文学、哲学、体育、建筑与雕刻、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无不令世人瞩目。
尽管没有统一的国家体制,但希腊人却发挥了自由的创造力,形成了统一的希腊文明。
对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简析
对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简析作者:宋怡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第04期[摘要]阿诺德·汤因比是文化形态史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历史的特点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他对西方文明的担忧是他研究历史的出发点。
[关键词]汤因比;历史研究;文化形态史观一、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989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汤因比的母亲是一民历史学家并且小有名气。
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汤因比从小就受到历史方面的熏陶,因此对史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作为当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在文化形态史学领域,他的成就首屈一指。
他的成就颇丰,出版了《历史研究》一书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因此被看作“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是西方思辩历史哲学家的主要代表。
汤因比在政治领域也曾有所涉及,他曾在英国的外交部担任过职务,并且也代表英国参加过两次巴黎和会。
扎实的历史学功底以及丰富的人生经历使汤因比对历史有了独到的见解。
中国人对汤因比并不陌生,而且很喜欢,因为当我们许多中国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失望的时候,认为我们的文明已经开始走向衰落的时候,正是由于汤因比的出现,他对我们的文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他理解中国人虽然对自己的文化有所失望,然而也不愿意起亦步亦趋的学习外来文化。
有别于以国家作为划分界限的管理,他的着眼点在与文明,从文明的层面划分历史范畴。
他说:历史研究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以极端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
这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已经无法阻挡,而汤因比的文化史观对于我们研究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对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表达了高度的赞赏,他期盼并且相信中国能够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对世界的政治以及文明的统一发挥一个大国可以发挥的作用。
简析汤因比与他的巨著《历史研究》
简析汤因比与他的巨著《历史研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汤因比对历史有其独到的眼光,他的12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
汤因比出生在伦敦一个历史学世家,在这样良好的家庭背景下,汤因比从小就热爱历史,并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曾就读温切斯特学院(Winchester College)和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Balliol College, Oxford)。
这些都为他在历史学上取得丰硕成果,并成为一代历史学巨匠奠定了基础汤因比曾分别于1929年至1967年两度来华访问,对中国文化有极高的评价。
汤因比是用文明史观进行历史研究的大师。
他坚决反对历史学界盛行的根据国别研究历史的做法。
他认为,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这种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
文明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一群人,可以同时包括几个同样类型的国家。
文明自身又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其中文化构成一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他认为,人类各文明都会经历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四个阶段。
在旧文明中生成起来的新生文明会比旧文明有所进步。
文明兴衰的基本原因是挑战和应战。
一个文明,如果能够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诞生和成长起来;反之,如果不能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走向衰落和解体。
[9]汤因比认为,各个文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恰恰是相互接触的。
在汤因比看来,历史不是一连串的事实,历史著述也不是对这些事实的叙述。
历史学家必须不断地通过分类,判断什么是真实的、有意义的。
而且,在研究事实时必须抓住要点,并加以比较。
和对历史的决定论的解释不同,汤因比相信,人类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地选择,人类的这种选择是切实可行的。
汤因比指出,人类社会必须实现政治与精神的统一。
在过去的五百年中,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人类并没有在精神上和政治上取得同样的发展,而是存在着诸多严重的问题。
读汤因比《历史研究》的个人心得.doc
读汤因比《历史研究》的个人心得.doc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生于1889年4月14日逝世于1975年10月22日,著有《历史研究》等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历史学专业书籍。
他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他的12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26个主要民族文明的兴起与衰落,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讨论了很多事情。
这本书也成为我历史学的启蒙书籍。
本书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通史书籍,阅读本书必须在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对各种事实的见解,不然的话很多东西都无法理解,尤其是作者在举例子的时候。
所以我第一遍读的,大概只能理解书中关于中国史、日本史、希腊、西欧的部分,对于印度、埃及我不是很熟,所以有很多东西完全理解不了,因此需要第二次阅读。
但是就在第一次阅读的基础上,简单的讲诉一下本书的内容。
首先,本书以思想为重。
全书的脉络不是按照时间,而是按照解决一个问题的前后来的。
这个问题就是文明。
文明是什么?怎么对文明做定义?在这个定义之上有几个文明?这些文明的兴衰是否是决定的?如果不是,那么文明何以产生、发展、衰微和灭亡?然后去回答历史学的意义是什么。
这就是本书的大致脉络,那么,作者对于以上这些问题的看法是什么则组成了本书的内容。
文明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首先需要思考为什么要研究文明而不是研究国家的历史。
作者的观点认为国家的历史是割裂的,朝代的兴衰是有继承性的,一个文明之内有它共同的特征,这种特征的存在使这个文明独立于其他的文明。
作者主要用三种人类形态将文明分类,希腊模式——文化统一到政治统一然后走向衰微;中国模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犹太模式——以共同精神为纽带的流散社会。
基本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可以由以上三种的一种、两种或者三中的任意组合。
根据地区和历史,作者划分出来几种文明:独立的文明——中美洲、安第斯、苏美尔阿卡德(叙利亚文明)、埃及文明(非洲文明)、爱琴(希腊文明)、印度河(印度文明)、中国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从属于叙利亚文明和希腊文明)。
最伟大的剑桥大学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预言中国将统一全世界,以及我对汤因比及文明史观的认识。
最伟大的剑桥大学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预言中国将统一全世界,以及我对汤因比及文明史观的认识。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TOYNBEE)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他的20卷巨著《历史的研究》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及更早期吉朋的《罗马帝国的兴亡》列,堪称为“巨型的历史博物馆”,被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哲学教授李维誉为对人类文明“最看透底蕴的和最持续不变的沉思录”。
他与斯宾格勒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洞见了西方文明进入二十世纪后的衰败。
但他并没有象斯宾格勒那样,为西方描绘了一个可怕的毫无希望的前景,他则试图以基督的救世精神来拯救西方。
他的研究方法继承英国的经验主义,而其核心观念则深受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影响,而他的灵感则来源于德国的歌德。
他早期对古罗马的研究,使他产生了一种全球整合的观念,使他相信人类的统一性,因此被称为“全球统一的预言家”。
下面,我将摘录他晚年与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合著的对谈录:《展望二十一世纪》,看看他是如何预言世界统一的:"中华民族的美德,就是在那屈辱的世纪里,也仍然继续发挥作用。
特别在现代移居世界各地的华侨个人活动中也都体现着这种美德。
东亚有很多历史遗产,这些都可以使其成为全世界统一的地理和文化上的主轴。
依我看,这些遗产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华民族的经验。
在过去二十一个世纪中,中国始终保持了迈向全世界的帝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地区性国家的榜样。
第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步培育起来的世界精神。
第三,儒教世界观中存在的人道主义。
第四,儒教和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义。
第五,东亚人对宇宙的神秘性怀有一种敏感,认为人要想支配宇宙就要遭到挫败。
我认为这是道教带来的最宝贵的直感。
第六,这种直感是佛教,道教与中国哲学的所有流派(除去今天以灭绝的法家)共同具有的。
人的目的不是狂妄地支配自己以外的自然,而是有一种必须与自然保持协调而生存的信念。
第七,以往在军事和非军事两方面,将科学应用于技术的近代竞争之中,西方人虽占优势,但东亚各国可以战胜他们。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读书笔记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读书笔记篇一:《历史研究》的读书笔记作为一个学历史的人,是不应该不知道汤因比的。
而知道汤因比的人,又是最应该研读汤因比鼎鼎大名的鸿篇巨制《历史研究》的。
汤因比,英国人,1889年生于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他的母亲萨拉〃汤因比是一名历史学家。
他的叔伯老阿诺德〃汤因比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而另一位叔伯佩〃汤因比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文学家。
正是在这样良好的家庭背景下,使汤因比接受了完善的古典教育。
他称“希腊、罗马的语言、艺术、历史乃至时代精神气质对我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后希腊时代西欧的文化对我的影响”。
青年时,汤因比已经成为一名希腊史、罗马史专家。
1914年一战爆发,汤因比在给学生讲授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领悟到:我们在当时的世界上所感受的经验,修昔底德在他所处的世界中早已经历过了。
他深感有必要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
1920年,汤因比萌生了撰写一部宏观性多卷本《历史研究》的念头。
1921年他拟出大纲,1934年完成前三卷,到1961年最后一卷付梓,1972年由他手订的节录本出版,前后历经几十年,可以说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
在这部巨著中,他对近6000年来人类历史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各种文明形态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一般规律,从而发展了文明形态史观,汤因比也因此书成为文明形态史观的集大成者。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宏观结构体系。
他在该书自序中这样说:“我试图把人类的历史视为一个整体,换言之,即从世界性的角度去看待它”。
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做了整体性与综合性的考察继承”。
汤因比继承了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学”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是“文明”|汤因比摒弃了以前的研究世界史狭隘的国别视角,而代之以更宽泛的“文明”概念。
他认为,历史研究中最小的单位不应是民族国家,而是一个个文明形态。
汤因比与《历史研究》
汤因比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这部风靡全球、脍炙人口的历史哲学巨著,卷帙浩繁涵盖广泛,最初六册出版时,一般人对它整个体大思精的研究系统,很难把握住主要的脉络所在,直到索麦维尔将这套巨著缩写为节本后,才成为畅销不衰的人文著作。
在欧西以外的各地区,产生了爆炸性的震撼,成为知识分子手边必备的参考读物。
到后来,《历史研究》第七至十卷出版.再由索麦威尔缩编,在美国学术界引起长久的激荡。
1961年,《历史研究》第十二卷出版。
该卷为汤氏对读者批评的答复和对原书的修正。
他为此曾作过这样的说明:这一本书,与出版于1934至1954年的十册《历史研究》原著,已有相当的不同。
当然,目前这一版本,由于事件不断流动、知识不断增加,其本身也必定会有过时的一天。
只要人类继续存在,则人类历史、或任何其他的人类活动,使都不可能获得确定。
故而,只要本书能够促使它的读者,对于艰苦万状,但又极端迷人的人类历史沧桑流衍,采取一种广大包容的看法,本书的目标也就算已达成了。
这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由原来十卷本,六千三百九十页,三百一十五万字,变为配有史图和地名,以及“再商榷”——答复批评和修正已说的十二卷本,洋洋五百万言以上的历史巨著。
1972年,牛津大学出版部又与泰姆斯及赫德逊公司联合出版了汤氏自行缩节的《图解修订本》,此节本图文并茂形式新颖,包容了汤因比晚年的定见。
在十二卷本的《历史研究》中,《历史研究》一书的开头,汤因比就尖锐指出,以往历史研究的一大缺陷,就是把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
事实上,欧洲没有一个民族国家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
因此,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这种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
文明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一群人,可以同时包括几个同样类型的国家。
文明自身又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其中文化构成一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文明具有两个特点:第一,都经历起源、生长、衰落、解体和死亡5个发展阶段。
汤因比《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的主要观点
汤因比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多个文明形态交替 出现的,每个文明形态都有其产生、发展、衰落 和灭亡的过程。
汤因比还提出了"挑战与回应"的理论,认为每一 个文明形态都是在回应自然和社会环境所提出的 挑战中产生和发展的。
02
汤因比对历史的研究方法具有独创性,他提出了"文明形态学"的理论,认为历 史是由多个不同的文明形态所构成的,这些文明形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共性 和特性。
03
汤因比的主要著作包括《历史研究》和《人类与大地》。其中,《历史研究》 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也是本大纲的主要讨论对象。
《历史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历史研究》的创作背景是汤因比对于传统历史写作的不满 ,他认为传统历史写作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分析和解释。
01
社会组织的起源
汤因比认为,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家庭,但家庭并不是唯一的社
会组织形式。在家庭的基础上,人们通过血缘、地缘等关系形成了更
复杂的社会组织。
02
社会组织的演变
随着生产力和思想观念的发展,社会组织也在不断演变。从氏族、部
落到国家、城市,这些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都对应着不同的历史阶段
。
03
社会组织的多样性
《历史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文化形态学理论的局限性
01
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过于强调文化的
独立性和自主性,忽视了文化交流和互动的一面。
比较历史学的局限性
02
汤因比的比较历史学研究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局
汤因比历史哲学思想评价
徐大叶
摘 要 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被誉为“西方当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是“文明形态史观”的集大成者, 其思想的世 界性影响至今不衰。汤因比思想涵盖历史、哲学、伦理、宗教、外交事务、政治制度等诸多内容, 具有十分复杂的因素。本篇 仅对汤因比思想中的历史哲学作一综合评价。
战, 变物质挑战为精神道义上的挑战, 变环境的挑战为人的心理 态势的挑战。他认为, 文明发展的最终境界, 应该是社会发展的 主 体 心 理 和 客 体 自 身 蕴 藏 着 的“ 终 极 存 在 ”相 一 致 。“ 我 还 相 信 , 处于人类精神的意识之下的渊底的终极层, 实际上与整个宇宙 底 流 的‘ 终 极 之 存 在 ’相 吻 合 。 ”[5]这 是 令 人 费 解 的 神 秘 的 唯 心 主
- 136-
· · 2007·6
CANGSANG
专题研究
过程论是一致的。汤因比把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放在过程中去 到不能胜数时, 考核纪实和归纳法则的方法难以奏效, 应采用
考察, 并认为这是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超越了历史宿命论和循 虚 构 的 艺 术 方 法 , 用 直 觉 和 灵 感 去 综 合 、处 理 、加 工 制 作 研 究 材
学家对此有重大责任 , 并且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人类的生活 是生活在时间的深度上的, 现在的行动的发生不仅预示将来, 而 且也是根据了过去。假如你随意忽视过去, 不去思考或损伤过 去, 那么你就会妨碍自己采取有明智的行动”[2]。
从总体上看, 如果把斯宾格勒看作是天才的启示, 汤因比则 是西方思辨历史哲学系统的总结。文明形态理论体系的实质是 泛自然主义的社会有机论, 即把整个社会比拟为生物体。然而他 又并不止于此, 进而探讨历史规律背后存在的精神价值, 试图以 宗教价值来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说, 汤因比是思辨 历史哲学的集大成者。系统的思辨型历史哲学随着他的离世而 走向沉默, 思辨的历史哲学在当代已经没有了实践者。因为, 西 方世界在二战后处于相对和平的时期, 这使人们冷落了思辨的 历史哲学。但是, 并不能因此认为人类社会未来不会再遇到新的 危机, 思辨的历史哲学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和思想文化土壤仍将 继续存在, 它也将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和可能。
浅析埃及文明盛衰——读《历史研究》有感
浅析埃及文明盛衰——读《历史研究》有感作者:张菱馨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7期张菱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摘要:汤因比将“挑战——应战”理论应用于古埃及时,认为在希克索斯入侵后埃及文明走向衰败。
本文立足于“挑战——应战”机制,从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和个人对古埃及宗教的理解出发,反驳了该论点。
古埃及社会成功应对了游牧民族的刺激,其成果集中体现于新王国阶段。
关键词:古埃及;第二中间期;挑战——应战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14-0265-02英国学者汤因比从1937年开始陆续发表了12卷巨著《历史研究》,致力于研究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
在这部巨著中汤因比首先提出历史研究的单位应该是文明,并将人类历史划分出了21个文明;并在此基础上将文明发展的动力归纳为具有周期性的“挑战——应战”模式,并将这些挑战细分为内部挑战和外部挑战;他继而又提出了“中庸之道”的原则,即受到的挑战与对挑战的承受力相一致是刺激能力能得到最大发挥。
这套理论被称为“文明形态史观”是他由历史学家转变为历史哲学家的标志。
此书视角宏观,侧重于探讨历史发展的趋势与规律,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欧洲中心论”。
《历史研究》对于文明的兴衰提出一个挑战应战观点,即:“挑战越大,刺激越大;而足以发挥最大刺激能力的挑战是在中间的某个点上,这一点是在强度过分和强度不足间的某一个地方。
”并由此将埃及社会归类为一个文明的“化石”,它既无亲代也无子代,“而是从石头中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 而这个以其不可思议的成熟在第三王朝和第四王朝(2700—2510B.C.)创造了“世界七大奇迹”的文明,最终的结局也是如此不可思议,以至于今天留给我们的只有一片漫漫黄沙。
汤因比提出虽然“它全部生存时间比西方社会迄今为止的寿命至少长三倍”但正如黑格尔所言“我们首先要排除自己的偏见,认为长久比短促是更优越的事情:永恒的高山并不比短促凋谢的蔷薇更优越”,早在十二王朝(1991—1785B.C.)伴随着西克索斯人的入侵,古代埃及社会就已经失去活力,在新王国时代它不过是一具庞大而未下葬的死尸。
汤因比与伊本·赫勒敦的文明史观比较研究
汤因比与伊本·赫勒敦的文明史观比较研究汤因比与伊本·赫勒敦的文明史观比较研究引言在研究人类的文明史时,人们常常会关注不同学者对于文明起源、发展和影响的观点和理论。
汤因比和伊本·赫勒敦是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明史学者,他们对于文明的理解和解释方式有着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对汤因比与伊本·赫勒敦的文明史观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在文明史研究中的贡献和看法的异同。
一、汤因比的文明史观1. 汤因比的背景和学术贡献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1889-1975),英国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
他以巨著《历史的研究》而闻名于世。
汤因比的文明史观认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冲突。
他将人类历史分为不同的文明,通过对比研究世界各地的文明兴衰,揭示了文明崛起和灭亡的规律。
2. 汤因比的文明起源观汤因比认为,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的古代中东地区。
他指出,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等地的早期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发展阶段。
他关注人类社会的差异性,并通过对比研究不同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路径,发现了文明崛起的共同因素。
3. 汤因比的文明衰落观汤因比认为,文明的衰落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指出,文明的崩溃往往是由于文化的疲乏和内部动力的丧失。
同时,外部侵略和经济衰退也是导致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
他通过对不同文明灭亡的研究,提出了“民族融合”和“宗教化”的概念,认为这些因素是文明衰落的重要线索。
二、伊本·赫勒敦的文明史观1. 伊本·赫勒敦的背景和学术贡献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1332-1406),北非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以其著作《通史》而闻名。
他是伊斯兰世界中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被誉为社会科学的先驱。
伊本·赫勒敦的文明史观强调历史的演变是由人类自身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决定的。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读书笔记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读书笔记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读书笔记一,历史形态“我是从寻找一种历史研究的单位入手,开始自己的研究工作的。
这个单位应当相对完整独立,或多或少有别于其他历史成分,对我们来说是可以对其感知并能够加以理解的。
我舍弃当前根据国别来研究历史的习见做法。
我的单位似乎是某种范围更大的岁片,这就是文明。
人类在解释某个小事物之前,总需要对它进行分类。
在我看来,这种大范围的单位以及考察了前文明的各个社会之间后,我试图从希腊史、中国史、犹太史的过程中抽出我的线索,以便为文明史构建起一种‘模式’。
我通过归纳这些文明的主要特征,提出一个似乎适合我们所知的大多数文明史的综合模式。
”二,文明的起源“在把我的马匹聚拢起来之后,我现在要赶着它们上路了。
引起一种文明降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先试着从种族角度去寻找,然后又考虑环境的因素。
我发现这两种解释都难以令人满意,因为它们以为生机勃勃的生命与死气沉沉的物质没什么两样,均要受无情的自然规律的支配。
我因此要去寻找一种适合于生命的解释,在人类事物方面,这是指自由的意志。
我在深入了解神话和宗教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点,神话和宗教表明了创造,而创造则是我称之为挑战和迎战之间发生的一场遭遇战的结果。
随后,我试图发现影响挑战和迎战相互作用并进而在实践中发挥创造力的局限是什么。
为此我考察了一系列可供检测的案例,我发现,尽管一个文明的降生需要强有力的刺激,但这种挑战绝对不能过于严厉,以致扼杀了人民的创造力。
”三,文明的成长“一个顺利降生的文明,已经越过了自己最初的也是最困难的阶段,是否今后就能自然而然地成长壮大呢?某些降生后不久便停止了生长的社会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所以这促使我去考察成长本身的性质。
一个处一再不断成长中的社会,在对一次挑战做出成功的应战并随之引发另一次新的挑战时,它似乎在把一次单个的运动变为一个运动的系列。
我于是不由自主地要问:这种挑战和应战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步骤是否有方向可循。
汤因比文明兴衰理论评析
199
年第
5
期
汤 因 比 文 明 兴 衰 理 论 评 析
郭
提
,
世
钦
,
要 本 文通 过 对 汤 因 比文 明 兴 衰 四
“ ” , , 。
阶 段 论 的 阐释 揭 示 了汤 因 比与 斯 宾 格 勒 在 理 论 上 的承 继 关
,
系 认 为 汤 因 比 有 一 种 开 阔 的 胸襟
19 7
5
)
是英 国 著 名 历 史 学 家
, 。 。
,
在
悟 到 了文 明起 源 的 契机与 动 力 同 题 提 出 了 挑 战 与
应 战 理 论 并 推 而 广 之 用 以 解 释 整个 人 类 文 明的 历 史行 程
。 ’, , ,
,
“
现代 西方 思想 史 上 地 位 显 赫 影 响 甚 巨 这 些 都 应 归 功 于 他对 人类 文 明 发 展 进 程 所 作 的 独特解 释
,
文 明就 在 这 挑 战 与 应 战 的过 程 中 产 生 了
. 。
”
挑 战与
文 明的 起源 生长 衰落 和 解体的原 因 和 机制进行分 析来研 究 新 旧 文 明 的 文替 继 承 最 终 回 答西方 文 明 的 前途 和 命运 问 题
。
应战 这 就是 文 明起 源 的 规 律 ③ 人 类 之 所 以 能 够创
,
”
④ 强 度 不 足 难 以 刺激 人 们进行 积 极 的 应 战
,
。
,
;
反之 强 度过 分 人 们 就 会 被 这 种 挑 战 压 垮
生 长 的 于 是 从原始社 会 到 文 明社会就表 现 为从静 止 状 态 到 活 动状 态 的过 渡
探析汤因比的文明发展周期理论
探析汤因⽐的⽂明发展周期理论2019-05-25摘要:汤因⽐将⽂明或社会⽽⾮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的研究单位,细致考察了21种⽂明的盛衰。
⽂明起源于原始社会,其核⼼要素在于对外在挑战的有效回应;⽂明的成长表现为⽂明趋向⾃我表达和⾃决的过程,这⼀过程⼀旦终⽌⽂明就衰落了。
⽽在⽂明的解体时,社会的各部分会有各种⾏为和观念。
关键词:⽂明;起源;成长;衰落;解体⼀、⽂明的起源⽂明起源于处于静⽌状态的原始社会,其核⼼要素在于对外在挑战的有效回应。
产⽣⽂明的环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对⽣活于其中的⼈类构成了⼀种挑战,为了应付这种挑战,⼈类表现出空前的努⼒。
⼈类之所以能够创造⽂明,就在于⾯对种种困难的挑战进⾏了成功的应战。
为此汤因⽐构建了“挑战――应战模式”,并将此模式贯穿于全书。
但并不是环境越困难对⽂明的成长的刺激也就越强烈。
汤因⽐认为最好的挑战是处于某种中间位置,挑战必须要适度和中庸,即既不能太⼤不能太⼩。
⾜以发挥最⼤刺激能⼒的挑战是在中间的⼀个点,这⼀点是在强度不⾜和强度过分之间的某⼀个地⽅。
强度不⾜,难以刺激⼈们进⾏积极的应战;反之,强度过分,⼈们就会被这种挑战所压垮。
真正的最适度挑战不仅刺激它的对象产⽣⼀次成功的应战,⽽且还要刺激它积聚更⼤的⼒量继续向前进展⼀步:从⼀次成就⾛向另⼀次新的⽃争,从解决⼀个问题⾛向提出另⼀个新问题。
⼆、⽂明的成长汤因⽐认为⽂明诞⽣之后通常出现三种情况:第⼀种是发展的即⽣长的⽂明,即⽂明诞⽣后,继续不断接受挑战并获得了成功;第⼆种是流产的的即夭折的⽂明,刚刚诞⽣便死去;第三种是停滞的⽂明,即处于僵死状态,它们虽存在,却没有⽣长,依旧停留在襁褓阶段。
汤因⽐认为成长现象指的是对连续挑战的成功迎战不断推进时,这种⾏为将会趋于从外部环境转移到成长中的⼈格和⽂明内部,当它⾯对的外部挑战越来越少的时候,将不得不⾯对来⾃⾃⾝内部的挑战。
⽣长就是意味着成长中的⼈格或⽂明趋向于成为⾃⼰的环境,⾃⼰的挑战者,⾃⼰的⾏为场所。
“文明”与《历史研究》:汤因比的历史观
“Civilization” and A Study of History:Toynbee's
View of History
作者: 任东波
作者机构: 吉林大学世界史系,吉林长春130012
出版物刊名: 史学集刊
页码: 102-111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3期
主题词: “文明”;《历史研究》;汤因比;历史观
摘要:西方古典教育的背景奠定了汤因比历史观的基础,20世纪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构成了
汤因比历史观的生成背景,个人命运的沉浮荣辱又为汤因比反思自己的历史观提供了不竭的外部
刺激和动力。
将历史研究与对国际现实问题分析结合起来,使他的历史研究具有了现实关怀和未
来指向的特质。
饱受争议的"文明"概念和《历史研究》不仅是分析汤因比历史观的重要依据,
也是造成其历史观矛盾性的主要因素。
整体观念和比较方法导致了汤因比的历史观兼具了循环
论和终极论的特征,这一看似矛盾的历史观既是其所处时代的产物,也是其超越了特定时代精神的学术馈赠。
“文明”与《历史研究》:汤因比的历史观
“文明”与《历史研究》:汤因比的历史观
任东波
【期刊名称】《史学集刊》
【年(卷),期】2016(0)3
【摘要】西方古典教育的背景奠定了汤因比历史观的基础,20世纪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构成了汤因比历史观的生成背景,个人命运的沉浮荣辱又为汤因比反思自己的历史观提供了不竭的外部刺激和动力。
将历史研究与对国际现实问题分析结合起来,使他的历史研究具有了现实关怀和未来指向的特质。
饱受争议的"文明"概念和《历史研究》不仅是分析汤因比历史观的重要依据,也是造成其历史观矛盾性的主要因素。
整体观念和比较方法导致了汤因比的历史观兼具了循环论和终极论的特征,这一看似矛盾的历史观既是其所处时代的产物,也是其超越了特定时代精神的学术馈赠。
【总页数】10页(P102-111)
【关键词】“文明”;《历史研究》;汤因比;历史观
【作者】任东波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世界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6
【相关文献】
1.西方世界历史研究中的文明形态论斯宾格勒--汤因比--亨廷顿 [J], 严鸿
2.关于地理环境与文明之间关系的几点思考--读汤因比《历史研究》有感 [J], 曾轶
3.一个文明的神话——读汤因比《历史研究》 [J], 傅谨
4.对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批判之二——关于“文明起源” [J], 曹未风
5.对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批判之三——关于“文明生长” [J], 曹未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从汤因比的心路旅程看,他首先是个思想家,其次才是学问家。他的洋洋十二卷还未写完的《历史研究》尽管是一位受过严格“狐狸”训练的学者写的、似乎十分合乎“学术规范”的巨著,与这种文化类型史观的前驱施宾格勒所写的《西方的没落》充满着专业史学家嗤之以鼻的大量知识性错误不可同日而语,但这部书本质上仍与施宾格勒之书一样属于“刺猬”之作。历来专业史学家从实证角度挑出他的毛病绝不比斯宾格勒的书少(缩写本中译版所附的索罗金评汤因比一文可见一斑),而正如我国学者赵世瑜所言:汤因比所谓26个文明“从哲学上说”都是同时态的这种讲法,本身就不合历史学的“规范”——人们要问:那么从历史上说呢?正因为如此,无论批评还是褒扬汤因比的许多学者都认为他的这本巨著与其说是文明史或文化史著作,不如说是历史哲学著作。而对于阐述这种历史哲学来说,洋洋十二卷还未写完的篇幅似乎有些冗长,缩写本的两卷已经论述得相当充分了。我国学者以缩写本中译问世,是个很好的选择。
我们这里要说到的汤因比,以及他的这部鸿篇巨制的《历史研究》,就是上述第三种视角即“文化类型史观B”的最著名代表。尽管人们的思想是互相影响的,上述四种史观的边界并不是绝对清晰。例如汤因比虽然否认历史进化论,但他也曾表示过人类历史中存在着从局部的统一(分列的文明)向最后的大同(统一的全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这被苏联时期官方的《苏联历史百科全书》(СИЭ)判定为“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汤因比总的来说是反对文化有优劣并强调诸文明都不能避免“生命周期”的,但他早期对西方文明、晚年对“中国文明”都确曾另眼相看,特别是他晚年的“中国救世论”很让我们许多华夏子孙听得兴奋。汤因比的文明分立论与“世界体系”理论在逻辑上有根本的冲突,更没有沃勒斯坦那种“中心”剥削“边缘”的观念,但他把某一时段上各民族或“文明”处境的巨大差异解释为“生命周期”中处于不同阶段,这与如今被炒得很热的弗兰克关于世界上发达部分与不发达部分的区别起因于各自处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上升期或下降期的说法,还是明显相似的。
因此无论从回应挑战还是汲取借鉴的角度,各种视角的史家都不能忽视汤因比,虽然他的那种史观如今已经——1975)是当代影响最大的英国史学家之一。他出身学术世家,其叔父阿诺德.汤因比就是牛津大学的经济学家兼历史学家,并以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著称,他对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紧张关系深感忧虑,曾参与调解劳资纠纷,主张国家重视社会福利并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这对小汤因比后来形成对“西方文明”与现代性的批判立场有潜在的影响。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专长希腊-拜占庭史与现代国际关系史,在这些方面有公认的学术造诣,但在此之外他更以知识渊博出名。与叔父一样,他也不是个纯粹书斋型学者,他曾数次进入英国外交部工作,作为英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过巴黎和会,搞过情报工作,当过《曼彻斯特卫报》的战地记者,还担任过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外交研究部主任与外交部研究司司长。这些经历使他成为一个——借用以塞亚.柏林的话说——“刺猬”与“狐狸”兼于一身的人物。
作为历史哲学家的汤因比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实际上是对启蒙理性与现代性的批判。在这方面他深受A.柏格森直觉主义哲学与施宾格勒“关于宿命的哲学”之影响。施宾格勒以浮士德式的浪漫主义与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这类“德国式思维”拒斥他所说的“英国式”理性主义(而不是如同今日流行的两分法所言:德法或曰欧陆的理性主义拒斥英国的“经验主义”),而身为英国人的汤因比却似乎更倾向于这种“德国式”思维。我在《文化决定论的贫困》中曾经指出:无论施宾格勒还是汤因比的文化(文明)形态史观,其基点都不是“进化非真”即对历史进化论的经验性证伪,而是“进化非善”即对历史进化论的价值否定或曰形而上批判。因此文明形态史观的史学意义远不如其哲学意义来得突出。它实际上是19世纪末以来、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理性批判或曰现代性批判潮流中的一个景观,是这一潮流在史学领域的体现。
然而另一方面,汤因比又力图通过批判找出一种“无解之解”,力图为他自己所处的“文明”,或至少(在该“文明”已不可救药的情况下)为人类找到一条摆脱宿命、免于灭亡之路。从早期呼吁“西方文明”觉醒自救,到晚年寄希望于“中国文明拯救世界”,都是这种努力的反映。这样一种宿命论的悲观与为摆脱宿命而进行的批判之间的紧张到他的晚年也未能缓解——而这恰恰是他的思想比那些轻易地开出救世药方的浅薄著述者及其大团圆式著作更深刻更耐人寻味之所在。
如今对启蒙理性与“现代性”的批判仍然时兴——在我看来,只要“后现代”价值仍然停留在破而不立的解构阶段而不能真正取代所谓的现代性价值,这种批判还会时兴下去。历史进化论,尤其是决定论的进化史观或许不会复归主流,但文明形态史观的贫困在今天已经越来越明显:这倒不是因为历史的发展与汤因比的许多预断恰恰相反(典型的事例是:汤因比曾预言“节育的西方文明”将会威胁并力图取消“农业文明的生育自由权利”,从而导致严重冲突,然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恰恰相反:是发展中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受到西方“生育人权”论的指责),而主要是因为:无论汤因比们所批判的还是所希冀的对象尽管今天仍然存在,但其存在方式都与汤因比时代几乎倒了个个。
显然,对当代“西方文明”深刻危机的忧患感带出的“文明为什么会死亡”问题是他写作的主要动力,而“文明的起源与生长”只是作为他探讨上述问题的陪衬而被提出。这就使他的这部巨著在平静而冗长的叙述之下深藏着一种巨大的悲观与批判意识,而且越到他的晚年,这种悲观与批判意识越强烈。而悲观与批判这两个方面又构成了一种深刻的紧张。从他不厌其烦地强调文明的“生命周期”、把文明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四阶段乃至其主要机制(由“挑战——应战”机制产生文明,经历“混乱时期”达到“统一国家”、“统一和平”,由“有创造性的少数人”引导文明成长,而形成“统一教会”与“高级宗教”,但“有创造性的少数”在此过程中也蜕变成“统治者少数”,导致文明衰落,最后在“无产阶级”革命与“蛮族军事集团”的冲击下内外危机并发,文明解体、灭亡)都说成是各“文明”的共同命运看来,他的悲观是宿命论的、无解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与他所不赞成的历史进化论实际都建立在某种“必然性”或“规律”的基础上,只不过后者的“必然性”是乐观的,而汤因比的“必然性”是悲观的。
二、文化类型史观A。
作为文化类型学说,它与下面讲到的文化类型史观B一样,以共时态的各种“文化”横向并列否定了历时态的各种“社会发展阶段”的纵向演进。但与B不同的是:这种史观主张“文化”有优劣之分,因而往往站在某一文化本位的立场,甚至从文化优劣论走向种族优劣论。法西斯主义的“雅利安史观”与“皇国史观”即为其典型。当代已不存在明显的种族优劣论史观,但文化优劣论以及以文化基因优劣决定各民族历史不同进程的文化决定论史观仍然流行。
启蒙时代以来的近代历史学,除了传统的考证与“以史布道”仍然延续、孤立的“国别史”、“王朝史”、“人物-事件史”依然不承认任何整体观念与宏观概括外,在承认世界性长时段宏观历史的人们中主要有四种视角:
一、进化论的全球史观。
这是一种起源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进步”观念的史学模式,其典型便是我们熟知的“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论。不管是“五段论”、“三段论”,还是“单线说”、“多线说”,都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整体进化的信念基础上的。除传统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这方面最突出外,从维科、孔多塞、特莱帕以来许多非马克思主义者也有这种阶段论的进化史观,当然他们不象马克思主义者那样主要以经济基础来划分阶段。
三、文化类型史观B。
它也强调各种文化或文明的共时态并列而否定超文化的全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论。但与文化类型史观A不同,它有文化相对主义的倾向,不强调文化有优劣或明确否认文化有优劣。因此可能表达一种反种族主义、反特定文化本位主义的普世人文主义价值。也正因此,它还可能认为(与史观A往往强调某一优秀文化之永恒活力相反)不同文化会有类似的“生命历程”,即都经过起源、繁荣、衰落与灭亡等阶段,而且其间有许多机制是各文化的生命历程中共同的或相似的。与进化史观不同的是这里的文化生命历程并不具有“进步”的意义。因而一种文化衰亡后如果有另一文化兴起,那也不意味着由落后向先进的演进,而只是生命周期的又一轮循环。所以尽管各文化或“文明”在经验上存在着时序的先后,但“在哲学意义上”仍可以把它们都看作是共时态的。
四、非进化的“世界体系”史观。
这种史观以摆脱了“启蒙理性”而突出后现代价值观的“新马克思主义”或其他“新左派”史学为代表,它既否认社会阶段进化学说,也否认各文化间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它认为人类历史是个整体,提倡从全球角度看历史,但同时反对“进步”观念。它或者把“世界体系”视为“中心”与“边缘”的对立结构,两者可能有道义上的善恶之别(“中心”不公正地压迫“边缘”),但没有进化顺序上的先进与落后之别。或者连这种善恶对立也被解构与淡化,世界体系中各个部分的区别只被视为某种原因不明的长周期或超长周期(有时套用经济学的名词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但其含意与经济学对该周期的理解风马牛不相及)循环带来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式的变化。
汤因比的著作种类不算很多,但篇幅堪称等身。他的《历史研究》开始酝酿于1921年,1927年起撰写,后因担任公职与时逢战争而断断续续,在1934———1961年间先后出版了12卷,但按其设想仍属未完之稿。1946、1957年D.C.索默维尔将当时已发表的前10卷缩写成两卷的简本问世(后来的曹未风等中译本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卷出版)。到1966年,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汤因比在无法完成宏大计划的遗憾中以出版《变革与习惯》一书为这一著述工程作了总结,这时距他着手此巨著已有45年之久,缩写者索默维尔曾这样总结汤因比的心路旅程:“作者出生在维多利亚晚期的乐观主义时代,在壮年时期身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深深感到在他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古代希腊社会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他所受的主要教育又正是古代希腊式的。这就在他的心中引起了这样的问题:文明为什么会死亡?古代希腊文明的命运是否也就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命运?结果,他的探索便扩大到了包括所有已知文明的衰落和解体问题,以作为研究这个问题的佐证。最后,他又进而研究文明的起源和生长,于是他就写成了这部‘历史研究’。”
尽管如此,到其晚年时他还是开出了一些不成体系的药方:他认为在“自由”(美国式的)与“平等”(苏联式的)这两极之间以“民主”来协调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博爱”能调和“自由”与“平等”。而博爱不能来源于人类本身,只能来源于上帝。因此人类的前途在于摆脱“自然的法则”而回归“神的法则”。他还指出,人类的三种发展:生物学意义上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最高宗教与社会政治组织形式的发展的状态各不相同,前两种发展的特征是不断进步,而第二种发展的进步还在不断加快,但最重要的第三种发展则没有形成实然性的趋势,只是有应然性的“共同倾向”,它指向建立万能的世界性国家和超越各“文明”的世界性宗教。这种“世界大同”式的前景是人类在核战争威胁下得以生存延续的唯一机会。那么谁能带领人类找到这一机会、建立这种大同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