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书评

合集下载

评王欣新著《吐火罗史研究》

评王欣新著《吐火罗史研究》
本书认为大夏即吐火罗但将月氏与吐火罗联系起来的说法也值得重视作者对此已作了考辩如能更充分地吸取国内外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的新成果可使其论证更具有说服力国外对吐火罗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请参看jpmallory和梅维恒victorhmair两位教授合著的塔里木古尸thetarimmummies一书特别是附录一及其所附书目
当然, 由于作者研究的“吐火罗问题”是举世公认的难题, 涉及多种语言和学科, 本书不可避免还存在某些不足之 处, 作者的一些论断也还可以商榷。 正如本书“后记”所说, 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要进一步深入下去, 所以略举数端, 聊 供读者和作者参考。
本书认为“大夏”即“吐火罗”, 但将“月氏”与“吐火罗”联系起来的说法也值得重视, 作者对此已作了考辩, 如能更 充分地吸取国内外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的新成果, 可使其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国外对“吐火罗问题”研究的最新进 展, 请参看 J. P. M a llo ry 和梅维恒 (V icto r H. M a ir) 两位教授合著的《塔里木古尸》(T he T a rim M um m ies) 一书, ③ 特 别是“附录一”及其所附书目。④ 其中涉及的我国西北地区古代操吐火罗语和伊朗语民族的关系问题, 特别是伊朗语各 族的起源和迁徙问题, 值得着重研究。作者在《丝绸之路上的原始印欧人》⑤文中讨论了吐火罗人、月氏人、乌孙人的早 期活动及其在东西方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 希望今后对塞种各部的源流史作更深入的探讨。此外 ,“大 夏”与“吐火罗”勘同的音韵学问题也不能认为已经完全解决, 有待讨论。
约在公元前二千纪末一千纪初, 吐火罗等印欧人群可能到达塔里木盆地。他们在塔里木盆地的迁徙活动, 似乎是 沿盆地南北缘两条路线进行的。南支经且末到达罗布泊地区, 在且末扎洪鲁克和孔雀河古墓沟等地留下了活动踪迹。 这期间可能有部分吐火罗人留居下来, 并在安得悦古城一带形成、发展为一个中心, 即玄奘《大唐西域记》所称“者见货 逻故国”, 而其大部分则又穿过河西走廊, 约在西周时期出现在中国北方。 北支吐火罗人东徙到达焉耆至吐鲁番一线 时, 与向西发展的蒙古人种群体相遇, 其向东发展势头受到遏制, 未能继续东进, 遂逐渐在库车、焉耆、吐鲁番一带绿洲 上留居, 转而从事绿洲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 经数百年发展, 在当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随着佛教传入, 他们又借 用一种印度婆罗谜字母斜体拼写自己的语言, 从而留下了在印欧语历史比较语言学上极其重要的吐火罗语 (焉耆— 龟兹语) 文献。 作者认为: 焉耆盆地发现的以查吾乎沟口诸墓地为代表的距今 3000- 2400 年内的青铜文化, 是吐火罗 等印欧人群体迁入的结果。 而东徙到罗布泊一带的吐火罗人似有北向发展的迹象, 其表现是哈密发现的焉不拉克文 化, ①出土人骨在第一期墓葬中欧洲人种有一定增长。吐火罗人在东徙过程中, 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留下了一定的影响, 如对尼雅所出 卢文书所用语言② 的分析研究, 证明其中有吐火罗语底层存在, 被称为吐火罗语的第三种方言。

黄河文化的历史与时代价值研究——评《黄河与中华文明》

黄河文化的历史与时代价值研究——评《黄河与中华文明》

广告·书评葛剑雄著中华书局出版定价:65.00元黄河文化的历史与时代价值研究评‘黄河与中华文明“㊀张自龙㊀㊀中华文明开放包容,这使得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形成,而组成中华民族文明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黄河文化㊂黄河文化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同时也使得自身独特文化魅力得以展现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安澜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保证㊂‘黄河与中华文明“针对黄河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研究,解答了 为什么说黄河是母亲河? 黄河与中华民族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黄河如何孕育出伟大辉煌的文明? 黄河的面貌是如何形成的? 应该如何治理黄河? 等问题㊂该书的引言部分从理论层面对黄河的重要性以及黄河治理进行了研究与论证,全书的八个章节对黄河地理全貌㊁黄河如何孕育中华文明㊁古人对黄河的考察与认识㊁黄河为何浑浊而容易泛滥㊁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如何治理黄河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明确了黄河流域地理变化㊁文化变迁以及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密切关系㊂‘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提出,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华夏文明得以形成的摇篮㊂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文化之一,在中华民族文明甚至是世界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影响㊂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唱响黄河大合唱,通过挖掘黄河文化的历史和时代价值,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坚持㊁保证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㊂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千古文明史㊂第一,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 根 和源头㊂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先民最早生活㊁定居以及活动的区域,更是最早形成文化形态的地区㊂在黄河流域发展历史中,陕西蓝田猿人㊁大荔猿人等最早出现于旧石器时代,而马家窑文化㊁大汶口文化等出现在新石器时代㊂这些局域文化都是早期黄河文化得以出现的重要形态,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㊂到了文明社会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夏商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王朝,同时,黄河流域还经历了齐鲁文化㊁三晋文化㊁秦文化等多种文化多元发展以及融合发展,有助于黄河文化完整㊁统一的文化体系得以形成㊂在之后所经历的王朝变迁中,主流文化依旧是黄河文化,同时吸收和学习北方游牧文化,并在其他流域进行文化传播,一是珠江流域,二是江淮流域,并和其他地域文化形成有机融合,最终使得核心是黄河文化的多元化文化体系得以形成,即中华文明㊂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表明,在形成中华文明的过程中,黄河流域所发挥出的凝聚作用非常显著,中华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黄河文化㊂第二,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 魂 之所附㊂黄河流域直到唐宋时期还是经济㊁文化和政治中心,黄河流域的基础保障就是较为先进的农业经济,并借助于自身强大的风俗力量以及文化内涵,其对少数民族产生的感染力和同化力非常强㊂尽管唐宋之后的经济中心向南迁移,但是黄河流域在各王朝统治过程中还是占据着重要地位㊂基于政治和经济双重发展,黄河文化根据自身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促使自身和其他地域的文明实现融合发展,并借助于文化沟通来吸收和借鉴其他地域中出现的文化,促使中华文明得以可持续发展,积累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㊂针对生计文化而言,象征着古代物质文明的先进技术大都产生于此,同时还包括数理算术㊁天文历法㊁灌溉工程㊁农业生产技术等,对于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针对制度文化进行分析,黄河流域农耕经济下产生的各种制度以及国家治理理念得以延续,这对于现代文明的影响非常显著;针对意识形态而言,中国历史上的百家思想㊁文学巨著㊁炎黄始祖传说㊁宗教信仰㊁旷世史学等所产生的影响力非常大,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影响中华民族整体的心理特征以及性格㊂结合‘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笔者认为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生命力㊂黄河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治理黄河的实体层面㊂中华民族在治理黄河水患时塑造了顽强拼搏㊁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㊁坚韧的精神得以形成㊂针对世界河流进行分析发现,黄河存在 善淤㊁善决㊁善徙 的问题,黄河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发生决口泛滥超过1500次,文字记载的重大改道次数超过了25次,平均每一百年改道一次㊂黄河下游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地上 悬河 问题,这也是历史上出现决口泛滥最多的河段㊂多灾多难使得中华民族成为最勤劳㊁最有忍耐力的民族,这使得中华民族在面对灾难时敢于拼搏,直面挑战㊂一部黄河治理史就是治国史和民族奋斗史㊂水患治理过程也体现了。

202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书评(含答案)

202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书评(含答案)

专题27 论述类文本阅读——书评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交叉研究”成为呼声很高的热词,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研究”得到了大力提倡,学界甚至将这种“交叉研究”视为提升学术创新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

实际上,“交叉研究”并不一定是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

同一学科、同一专业内的不同研究领域之间,同样存在着“交叉研究”的可能。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张卫东研究员的《粤汉铁路与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898—1937)》(以下简称“张著”)就是这样一部充满“交叉研究”特色的学术新作。

首先,张著体现了学术热点领域之间的“交叉研究”。

尽管铁路进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但自从交通史研究于近代诞生以来,铁路史研究便一直是这一学术领域的热点问题。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研究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交通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则因铁路是牵动社会方方面面的事物。

在如今中国的高铁建设已然成为国家一张靓丽名片的背景下,铁路史研究的热潮势必进一步高涨和持续。

“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其选题属区域史范畴自是不争,而区域史的研究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始终是历史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至今未曾稍歇。

张著的两个核心语汇,一为“粤汉铁路”,一为“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皆在学术热点领域范围之内。

其次,张著体现了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多方向的学术“交叉研究”。

仍以张著的两个核心词语来论,无论“粤汉铁路”,还是“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都不止单纯的经济史领域的问题,同时也是特定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问题。

于粤汉铁路而言,其在打通广东沿海与湖南、湖北等内陆省份之间经济交流沟通的脉络上,确实具有经济方面的重大价值。

但是铁路的贯通,所打通的又岂止是经济呢?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的沟通与往还,也因此而更加顺畅。

以“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而论,近代湖南在铁路贯通之后,所发生的变化何止经济、社会两项,它更是一种全方位的变迁。

大到军事、政治、文化,小到普通居民的衣食住行,又有哪一方面不受到影响?第三,张著体现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交叉研究”。

10本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

10本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

10本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导语:在某种意义上说,你了解了明朝,你就理解了中国。

下面是10本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欢迎阅读。

1,《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吴晗著,这是明史研究开创性人物吴晗的代表作。

人民社本还是繁体字,大家看起来可能吃力一些,好像百花文艺社有简体字本。

明朝是朱元璋一手建立,他制定的一些政策和方针对明朝后来的历史影响非常大。

甚至可以说,他治国的一些理念至今都有影响。

了解明朝,此书不可不看。

(吴晗还有《明史简述》,比较薄的一册,是演讲稿成书,很容易读,对明朝的大致轮廓和特色介绍得比较通俗,值得一观。

) 2,《细说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台湾史学家黎东方著,上海人民社本。

民国时期,黎东方在大后方讲三国,据说是万人空巷,跟现在易中天品三国,有得一比。

黎著特色是一节一节讲明代人物和事件,很细,不时也有新的发现,带有演讲的口语色彩。

值得收藏。

(上海人民社以黎著为基础,推出了整套中国史“细说系列”,都不错。

)3,《正说明朝十六帝》中华书局中国社科院明史研究室年轻学者许文继和陈时龙合著。

此书以《正说清朝十二帝》的姊妹篇推出,细致描绘了明朝十六个皇帝的一生,对他们的性情、事功都有所发明。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宣宗的隐忧,英宗的仁慈,景帝的功绩,武宗的多情,万历的有为……这些都与我们往常的印象有所不同。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开讲之前,注意到正说历史系列,曾写过一篇书评。

我联系他,他表示,《正说明朝十六帝》比《正说清朝十二帝》要写得好。

我想原因不难解释,因为这本书是一气呵成,自然流畅,而《十二帝》是从讲稿综合编辑而成。

欲了解明朝各个特性不同的皇帝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正说明朝十六帝》不可不读。

4,《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当年明月著。

今年3月天涯网站贴出这个系列时,我就读了一些,感觉写得很灵动,有气势。

后来又闹起了纠纷,直到出书,整个过程俨然水到渠成,不能不叹服草根历史的崛起之迅速。

对于菜鸟级来说,这是一本最好读的明史。

现实问题、复线结构和知识增量——读《中国新闻史学史》

现实问题、复线结构和知识增量——读《中国新闻史学史》

I l新书新声2〇21/2詞阄知现实问题、复线结构和知识增量—读《中国新闻史学史》□周航屹【摘要】《中国新闻史学史》是目前中国新闻史学史领域的最新成果,可称了解中国 新闻史近百年来学术图景和发展进路的一部力作。

本文从选题依据、叙事结构、观点创新三 个方面对该书进行评介,该书的研究问题源于中国新闻史学科的现实性困惑,采用纵横交织 的复线结构展开史学史叙事,通过提炼特征和刻画细节呈现出知识增量。

该书为中国新闻史 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值得相关研究者研读。

【关键词】《中国新闻史学史》;新闻史学史;书评《中国新闻史学史》一书[1],是目前中国 新闻史学史领域最新成果,标志着该领域研究 的新进展和新高度,可称了解中国新闻史近百 年学术图景和发展进路的一部力作。

本书是赵 战花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其导师 方汉奇对该书有高度评价,认为该书“在前人 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研究、分析和评价了中 国新闻史学科近百年的研究成果,厘清了其源 流,分析了其局限和得失,总结了其成就与不 足,条理清晰,脉络清楚,考订精详,文笔美 畅”(序,第2页)。

除“绪论”和“结语”夕卜,本书共6章,分 述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五个发展阶段:起步(1833年至1949年)、革命史范式确立(1949年至1978 年)、再次起步(20世纪80年代)、审慎转型 (20世纪90年代)、多元图景渐现(2000年至 今),以及其他国家的中国新闻史研究概况。

展 阅该书,不仅能理清中国新闻史学史发展的源流 和脉络,也能藉此体味博士论文运思、书写的创 作过程;此二者在该书中实现了较好统一,可同 时进行观照。

本文对该书的评介,从选题依据或 提问角度、本体脉络和复线结构、观点创新或知 识增量三个方面展开,不仅关注它作为学术著作 “说了什么”,也措意其作为博士论文“如何言 说”,结合相关史学理论,初步展示该书之于新 闻史学史研究的有益启迪。

【作者简介】周航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日本爱知大学,中国研究科,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〇X N H ll8)项目成果。

中国书评及其平台的类型与概况

中国书评及其平台的类型与概况

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 - 150 -2019年第10期 总第77期中国书评及其平台的类型与概况袁 桐(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摘要] 近年来学界关于书评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关于书评生产及书评平台的基础性研究较少。

文章借用书评的六大分类对中国书评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分别对各类书评的发表平台进行了简略阐述,描绘出了当代中国书评生产的大致图景。

文章发现中国书评在学术书评、书目类书评及专业类书评上存在缺失,希望中国书评在未来的发展上能完善其不足之处,不断走向成熟。

[关键词] 中国书评;书评平台;学术书评;书目类书评;专业书评[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3X(2019)10-0150-03纵观历史,书评之诞生由来已久,但书评研究却相对只是一个新事物。

中国书评研究始于萧乾先生1935年在燕京大学新闻系所做的毕业论文。

其后,因为各种原因,中国书评创作及书评研究都曾一度陷入低谷,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新勃发。

随后,学者们就书评的历史、定义、意义、功能,以及国内外书评的状况、书评与社会之关系等问题展开了诸多讨论与研究。

但无论何种讨论,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对象:书评。

亦即,今天的社会究竟有哪些书评,这些书评又都是发表在何种媒介与平台之上?这一基本的描述性工作看似简单,其实是书评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本文的目的即从此立意出发,通过对当代中国书评的全面考查,整理出了中国各种书评及其发表平台的种类与特点。

我们希望这一基础性研究能为中国书评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基本信息与一手文献。

关于中国书评的分类,本文参考了学者袁桐提出的六个书评类别,即学术类、思想类、大众类、专业类、书目类以及自媒体类书评。

[1]但是,在具体的语境和现实背景下,这六种书评种类却并不一定能够一一找到对应的发表平台,或者是不一定能找到足以满足读者需求的发表平台。

回到“宗派佛教”—— “隋唐佛教史”书写问题研究

回到“宗派佛教”—— “隋唐佛教史”书写问题研究
的 “独立”并不是出于中华文化的连续性,而是
宗教 (佛教)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这已经与中
国学界的立场有所不同。不过,吉水氏书写的基
本单元是宗派。但日本学界对隋唐佛教史的书写
是否真的是以宗派为基本单元进行的吗? 又或者



2022年第1期
这仅仅是中国学界的一次选择?
昭和三十二年 (
1957)3 月,塚本善隆在为
关联为契机,教理、教团、美术、文学、法
制、经济等方面综合性的佛教文化史研究成
为中国佛教史研究的主流,大量成果也应运


而生。
情况也确实如此,不论是道端良秀 《唐代佛
教史の研究》、山崎宏 《隋唐佛教史の研究》,还
是镰田茂雄本人 《中国佛教史》卷 5、6 的隋唐
部分,都主要是从社会文化史视角对隋唐佛教进
·109·
论,后之学者如能继塚本君之芳踪,而特察


世运推移之因果,则幸甚矣。
可见,汤氏并不满意塚本善隆过于狭小的书
写思路,并直言需要在 “世运推移之因果”处下
功夫,即需要突破宗派自身脉络的局限,进而用
史学方法加以全局把握。这种超越宗派史而从史
学整体研究出发的学术立场并非汤用彤所独有,
在塚本作品出版的同年,陈垣与胡适针对 《四十
如果一 味 拓 展 而 不 能 通 过 此 知 识 关 涉 “智 慧”
或 “真理”,即 这 一 作 为 过 去 的 存 在,不 具 有
指向现在与未来的功能,又或者无法展现某种
超越 性,那 这 些 呈 现 出 的 知 识 便 毫 无 意 义 可
言。而被 “呈现”的佛教史自身并不能生成意
义,令这些 “陈列”着的知识生成意义的是将

全景式的饮食文化巨帙——赵荣光主编《中华饮食文化史》读后

全景式的饮食文化巨帙——赵荣光主编《中华饮食文化史》读后

全景式的饮食文化巨帙——赵荣光主编《中华饮食文化史》读后高成鸢【摘要】《中华饮食文化史》作为赵荣光先生倡编的“地域饮食文化丛书”卷,以百万字三册巨帙,凸显中国饮食文化发展脉络,还包括史料细部考据,并提出“食学”学科体系的蓝图,堪称全景式的学术贡献.【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2)001【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赵荣光;饮食文化;学科体系;食学创建【作者】高成鸢【作者单位】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71近几年,以“饮食文化”为题的新书几乎泛滥成灾(十多年前鄙人就曾预言过这一现象),[1](P2)但津津于谈吃的“跟风”者们何曾想过“饮食文化”提法的由来。

赵荣光先生在最近问世巨著《中华饮食文化史》前言中回忆说“最初我讲‘饮食文化’并界定其概念时,包括一些史学名家在内的中国学界人士大都不以为然;原来他们都认为‘饮食’够不上称为‘文化’。

”那时赵先生还是个不大知名的青年才俊,由他提出的,实际是个前景无量的新生学科。

这要多大的远见和胆识。

1990年代,我在承担一项国家史学课题时,突然对中餐的由来发生兴趣。

闯进新时期形成的“烹饪”文化研究圈,不久便与众位开拓者相识。

后来我在《历史研究》上发现赵先生的论文,[2]这是饮食史的探讨初次打开学术殿堂的大门。

作为中国“核心期刊”评委,我深知《历史研究》至今还是中国人文学刊中名列第二。

除了注重内容创新,对学术规范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例如引文出处的精详。

后来赵先生的无数论著也都依照这一要求,显示他极力践行“饮食文化属于学术”的主张。

近十年来,我又转向别的题目。

2010年代赵荣光先生与泰国公主共同创建“亚洲食学论坛”后,我曾多此应邀参加,目睹其规格之高、场面之大;与会学者来自二十来国,对赵先生的国际影响不禁感到惊服。

他的学生曾让我谈谈对其师的评价,我即主要举出两大事实:一,他以清醒的学术自觉,具有为中国饮食文化争取学科地位的远大志向;二、关于他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的国际代言人”之说,确属“实至名归”的事。

《中国近代史》的读书心得优秀书评五篇

《中国近代史》的读书心得优秀书评五篇

《中国近代史》的读书心得优秀书评五篇《中国近代史》的读书心得优秀书评1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

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

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

他说:不好的东西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这个话颇有分量。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不好的东西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本书以恭亲王奕欣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

于是本书明确提出自身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明确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

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

只是在范文文档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

这本书不但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

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因此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

他不但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

历史研究读后感

历史研究读后感

历史研究读后感《历史研究》是一本由历史学家撰写的专业著作,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历史研究的方法、理论、实践和应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对历史研究的定义和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作者指出,历史研究是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过去的人类社会,研究内容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历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历史的规律和本质,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其次,书中介绍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和理论。

作者系统地介绍了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考证和解释,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等。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如唯物史观、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决定论等,这些理论对于指导历史研究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次,书中详细介绍了历史研究的实践和应用。

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介绍了历史研究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实践领域的应用,如历史学家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教育、历史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的作用。

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也为读者提供了实践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阅读《历史研究》,我对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认识到,历史研究是一门严肃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和方法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我也认识到,历史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也可以为人们的未来提供借鉴和启示。

总之,《历史研究》是一本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专业著作,它系统地介绍了历史研究的方法、理论、实践和应用,为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历史研究的认识将更加深入和全面,也将对我的历史学习和研究有所帮助。

《为历史学辩护》书评

《为历史学辩护》书评

《为历史学辩护》书评作者:陈红宇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9期摘要:《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是马克·布洛赫在战争时期写下的未完之著也是年鉴学派的宣言书,在这本小册子里,面包含着许多重要的思想,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就是“倒溯历史”的研究方法和“总体史”这一概念。

此外,作者将史料分为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可以说是史料划分上的一大进步。

本文仅从该书中选取部分史学方法论和史学认识论进行探讨,窥探作者的治史方法与态度。

关键词:倒溯历史、总体史、有意史料、无意史料“只有带着问题来研究历史,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在此书中,马克·布洛赫不断地提出问题,努力地去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在我看来,读本书不亚于读一本文学经典,甚至有时候觉得相比枯燥的文学理论来说,本书通过列举通俗易懂的故事来说明理论,使部分历史理论不再晦涩难懂。

正如译者所言:“书中没有令人望而却步的理论体系,只是些娓娓道来的历史心得。

”①当然,这也离不开译者的功劳。

作者与译者互相成就,使该书影响甚广,受益国人。

这就好比书中写的不能“囿于一隅之见”,历史研究需要通过众人的协作,才能接近真正的历史。

文章开头,作者通过儿子的提问:“历史有什么用?”抛出问题引出下文。

讀完这本书,不禁想到了老师在课堂说过这本书的另一个名字——《为历史学辩护》,马克·布洛赫何尝不是在为历史学辩护呢?他在辩护中传授着治史的方法。

有人将这本书称为“年鉴派史学的宣言书”,但作者对自己的这本书的评价却是:一个喜欢推敲自己日常工作的手艺人的工作册。

②从中我感受到作者的谦敬态度,这着实令人感动,也使我对本书有着一丝亲切感。

一、马克布洛赫的史学认识论(一)总体史观在第一章的最后部分马克·布洛赫提出“总体历史”的构想,布洛赫说:“整体比部分更有确定性。

”他认为应当把历史学的研究范围延伸至当代,他进行进一步论述,认为只有通过现在,才能窥见广阔的远景,而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捷径。

什么是最理想的学术书评

什么是最理想的学术书评

什么是最理想的学术书评凡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或是接受过研究生、本科教育的人我喜欢读书评,也喜欢写书评。

本着以文会友的原则,我写了这么多年的书评,批评了不少著作,我没有得罪什么人,而换来的是更亲切的友情。

这样的一种做法,其实也是中国学术古已有之的传统,如乾嘉学派的重要学者钱大昕就曾在给王鸣盛的《答西庄书》说:“学问乃千秋事,订讹规过,非以訾毁前人,实以嘉惠后学。

但议论须平允,词气须谦和,一事之失,无妨全体之善,不可效宋儒所云‘一有差失,则余无足观’耳。

”荣新江教授现今研究生的科班训练,除了要会写论文和专著,也要会写书评和札记。

而要做一个真正现代意义的学者,特别是要学会写书评,写真正意义上的书评。

一、中西方书评制度的差异书评是一本学术杂志中举足轻重的部分,西文学术期刊的主体是论文(Article)和书评(Review),论文往往只有几篇,涉及的范围不够广。

对读者来说,更重要的有可能是书评,因为书评才能真正反映这本刊物所涵盖的各个方面。

我们翻看一本杂志时所获取的知识,有时并不在于论文,而在书评,这是和西方学术刊物的书评制度相关联的。

因为中国学术期刊一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书评制度,所以一本杂志中,主体是论文,书评只占极少的篇幅,甚至没有书评。

杂志中所发表的书评涵盖的方面不广,大多数书评是一些对所评之书的概述和夸奖,没有提供更多的信息,所以一般也不受读者重视,只受作者和出版社的重视,因为其中一些书评是作者或出版社编辑找人写的。

西方学术刊物的书评制度是这样的:每个学术出版社出版一本学术专著后,都要寄给权威的学术期刊,由期刊主编挑选其中值得评的书,去约请与该专著研究领域相关的专家来撰写书评,同时也就把这本书送给写书评的人。

这种由杂志自身来选择权威专家的做法,很好地避免了由作者本人或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把自己写的书或编的书送给书评作者,因为后者必然产生人情稿子。

所以,我们在西方经常遇到的事情是,一个学者出版了一本新书后,都在提心吊胆地等待书评的发表,而他或她并不知道书评都是谁在写,更不能干预书评作者写什么。

第七章-历史研究

第七章-历史研究

第七章历史研究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历史。

历史研究就是寻找过去的事实,然后用这些寻找来的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

与其他研究相比,历史研究可能具有更长的历史,在任何研究领域都可找到历史研究的案例。

历史研究通常是对文献资料的研究,研究者通过收集、鉴别、评价文献资料来解释历史事件和过程。

历史研究具有分析的性质,研究者常用逻辑推理来加工处理文献资料。

由于历史不会重演,过去的已经发生,人们无法再去操纵它们,因此需要研究者在推理过程中作出创造性的解释。

这样,历史研究往往不可避免地要反映研究者的价值观和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研究是主观定性的。

本章论述与历史研究有关的研究方法:历史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法。

第一节历史法一、什么是历史法在教育研究中,历史法是指通过收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资料,加以描述、分析、解释,从而认识历史事实、探索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历史法常用于教育史的研究,但又不限于教育史,它几乎覆盖教育研究的所有领域。

历史法的研究对象主要有:教育活动中的历史事件、现象、过程、经验,教育理论中的思想、观点、流派,以及教育历史人物等。

历史法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之上的,信息主要来自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史料,获取必要的史料是历史法得以进行的前提。

史料的来源主要是书面文字材料,如书籍、报刊、日记、信件、会议记录等。

但书面材料并非是唯一来源,还有实物资料,如遗迹、出土文物,以及具体的物品、图片、录音、录像等。

另外,有关的故事、传说、民谣、礼仪、风俗等口头传播的信息也是史料的来源。

历史资料通常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第一手资料是对要研究的事件或经历的首次描述,作者以第一见证人(直接目击者)的身份出现。

第一手资料也称原始资料。

如:学校的规划、工作日志、工作报告、会议记录、学生情况登记表、活动录像;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工作小结;学生的作业、日记、成绩册、试卷、作品,以及研究者的手稿,首次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等。

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及其他_关于学_省略_讨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的述评_陈通明

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及其他_关于学_省略_讨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的述评_陈通明

收稿日期:2002-06-05作者简介:陈通明(1948-),河南宜阳人,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及社会学理论应用研究。

杨杰民(1964-),河南郾城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法学理论研究。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4卷2002年第6期(总第108期)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及其他关于学术界讨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的述评陈通明,杨杰民(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宣传处,河北保定 071000)摘要:学术规范是保障学术研究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一系列规则、制度和行为准则,这一系列规则、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就构成了学术研究活动运行的机制。

学术规范的第一个层面是有明确规定的、并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技术要求;第二个层面是学术界认同并共同遵守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第三个层面是学科研究的方法、理论框架和概念范畴体系。

关键词:学术规范的内容;遵循;恪守;学术失范;学术腐败中图分类号:C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02)06-0022-06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经过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社会科学的恢复性发展后,学术界希望通过更加规范的研究推动学术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社会科学界的主流知识分子放弃了20世纪80年代精英启蒙的兴趣而追求更为专业化的学术研究和知识运作方式,这就引起了他们对学术规范的兴趣。

同时,随着市场成为主导的经济运作方式和对学术的误导,以及金钱权力关系对学术的腐蚀和干扰,引起了人文社会科学界许多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成了中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1]。

1994年,由《中国书评》主编邓正来发起,该杂志发表了20多篇关于讨论学术规范的文章。

近年来,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光明日报》、《文汇报》、《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学术界》、《江苏社会科学》、《自然辩证法通讯》和《世界历史》等报刊发表了大量的讨论文章。

近20年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国书籍史研究述评

近20年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国书籍史研究述评
A Review of Chinese Book History Study in Taiwan in the Past 20 Years
LV Shiyuan,HE Zhaohui
Abstract Chinese book history study in Taiwan has been influenced by both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logy and Western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book history study. This paper makes a review of Chinese book history study in Tai⁃ wan in the past 20 years,and then makes an analysis of its main contents and features,focusing on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adopted,the composition of team members,and topics selected. Such could be inspiring for the pro⁃ motion of future Chinese book history study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Keywords Taiwan china;book history;publishing history;history of book collection;history of reading
爝火书评
近 20 年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国书籍史研究述评
吕士远,何朝晖
摘 要 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国书籍史研究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在继承中国传统的文献学、图书史 研究方法的同时,深受海外书籍史研究理念和方法的影响。文章对近 20 年我国台湾地区中国书籍 史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探寻我国台湾地区书籍史研究的特点。 关键词 中国台湾 书籍史 出版史 藏书史 阅读史 引用本文格式 吕士远,何朝晖 . 近 20 年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国书籍史研究述评[J]. 图书馆论坛,2018 (6):65-75.

历史研究概述

历史研究概述

历史研究概述一、历史研究的概念及特点(一)概念1.历史根据《辞海》解释,历史是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

它强调以时间为顺序人类所发生的事。

2.历史研究简单说来,历史研究是一种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

具体指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只要是考察事物发展过程,探究发展过中某些有规律现象,都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历史研究法。

如,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外国教育发展状况都可以运用历史研究法研究。

3.教育科学中的历史研究马云鹏认为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是指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客观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左瑞勇认为,教育研究中的历史研究指的是通过收集教育现象发左瑞勇.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操作·应用 [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12008.05.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1.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资料,加以系统客观地分析研究,从而认识教育历史事实、探索教育发展规律、预测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一种研究方法。

3说到历史研究,人们往往易于文献研究相混淆,其实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两种研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其研究有各自的目的。

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历史事实和揭示历史真相。

而文献研究主要目的是查看他人在某些领域已经提出了哪些观点,已经出现了哪些进展。

(二)特点1.重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历史资料通常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第一手资料也称原始资料,是对要研究的事件或经历的首次描述.作者以第一见证人(真接目击者)的身份出现,如学校的规划、工作日志、会议记录、学生情况登记表、活动录像,教师的教学计划、工作小结,学生的作业、成绩册、试卷,研究者的手稿、首次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等。

历史比较入门与展望——《历史比较研究导论》书评

历史比较入门与展望——《历史比较研究导论》书评

的 关 于 比 较 研 究 之 动 机 和 实践 的众 多 问 题 并 非特
别 地 仅 限 于 欧 洲或 西 方
,
放 弃 对历史 比较 的古典定义 在 第 三章


在 第五章


历 史 比 较与 社会学 比 较
?


人 类学
,
中 国 的 历 史 学 家和 欧 洲


历 史 比 较有 哪 些 种 类 ?
何进行 历 史 比较 以及 以往 取 得 了 哪些 重 要成果等 在跨文化 交 流 日 益深 人 的当下
比较研 究 已 经 成为 历 史学 者 越来越 重 视 的一 种 方
本 区 别 是 比 较研 究 对 象 的地 理跨 度 间首先可 以 有一 个 地 理跨 度 的 限制
以从 比较 的对 象 延伸开来
分 甚 至仅是对其 中的一 些 大 国进 行较为理 想 的考 察研 究

历 史 比 较 的特 点 是 什 么
以 及在
为 尽管在 比 较实践 中表 现 出 比较 的 限度 超 越
,
比 较 实践 中有 哪 些 困 难 及 其 解 决 途 径
它所 探讨
勉 为其 难 以及有所偏爱
,
但是在 整 体上没有 必 要
,

,
如 果 要保持 可 行 性 的话

但是在实践 中整 体
把社会 学 和 民 俗学 比 较作 为另
,
社会史研 究 的权威 学者 尤为擅 长 历 史 比较研 究 他结 合欧 美学 界 19
,
性 比较 是 十 分少 见 的 历 史 比较通常是特 殊性 比

,
类专业来 看 待 这 是对 这 些 历 史 比 较特性 的误解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书评 高铁泰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书评  高铁泰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书评高铁泰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一书着重研究20世纪的中国,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受西方达尔文主义理论的影响所产生的一系列思潮。

本书主要探讨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结构主并用之建构一个从远古向现代发展的民族主体。

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两章,主要论述民族作为启蒙历史主体的理论问题。

杜赞奇在第一章中对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认为历史不一定是线性的,而且民族历史叙事很大程度上是被国家和时代建构出来的。

对于“线性历史”的概念,作者并没有给我们直接的答案,但是通过作者对其的叙述以及作为其对立面——“复线历史”的阐述,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大致的结论。

即“线性历史”是单一的以某种标准来划分历史的历史。

他认为“线性历史所假定的透明性使我们看不到它为了包含这些压制,为了阻止民族体内部的分裂所采用的战略”①。

由于“线性历史”的缺陷导致我们对民族问题演变的片面看法,为此作者在第二章中提出了“复线历史”的概念。

杜赞奇认为“复线的历史不仅用多样性替代了单一性的演化,而且否认历史是因果性、线性发展的,否认只有在因果的链条中才会前因产生后果。

复线的历史视历史为交易的,在此种历史中,现在通过利用、压制及重构过去已经散失的意义而重新创造过去。

与此同时,在考察此种利用的过程中,复线的历史不仅试图重新唤起已经散失的意义,而且还试图揭示过去是如何提供原因、条件或联系从而使改造成为可能的方式”②。

从中可以看出,复线历史是通过解构线性历史范式,并针对线性历史的弊端而提出,认为历史并非只有一个单一的主体,而是多元;历史并非是直线向前发展的,而是在过去与现在的复线时间里互为因果性的复杂交易;复线历史的目的就是要揭示散失的意义,造成散失、压抑、利用的原因、条件等等。

在研究民族问题上,作者认为要多角度的看待,不能仅仅把民族主义的内容与政治文化等相互重叠。

《历史三调》 书评

《历史三调》 书评

歷史的重塑与回响:關於歷史的认知途徑和社會意義的反思——評柯文(Paul A. Cohen)《歷史三調: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與書名的直觀印象不同,《歷史三調》並不是一本研究義和團問題的學術專著,其重點落在它長長的定語:“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也即是主標題所指的“歷史三調”。

歷史是有調性(Tonality)的嗎?我們需要回顧“歷史”的內涵以回答這個問題,最淺顯直接的歷史指向“過去的事實”,時間線上過去的總和即是歷史,然而認識這些過去的客觀事實卻依賴人主觀的所思所為,因此,討論歷史的“意義”需要將其視為具有社會屬性(或被社會要素影響的)的被認識客體,如作者在書中所闡述的,歷史具有解釋的功能,歷史作為事件經由歷史學家“敘述”而變異,歷史成為經歷與神話而塑造社會意識。

也由於歷史依賴于敘述而存在,由於歷史客觀性與認識主體主觀性的割裂,認知歷史和敘述歷史(不論作為科學、神話或經歷)實質上分別成為了在自我意識中和在社會語境中重塑歷史的過程,因此,歷史之音調便指向了對於歷史的認知方法(或路徑)和社會意義(或影響)的思考。

作為一本討論、反思歷史學理論的專著,理解其基本的假設,也即“歷史之音調”自然是首要的問題。

對於過去事實的追索自然是不可窮盡的,然而追索的意義與結果是極為重要的。

我們將認識、研究歷史的科學稱為歷史學,然而並非所有人類認知、敘述歷史的過程都是“科學理性”的,歷史學與歷史學家自也有其內部的缺陷;由於時空的差異,不同人群間認識歷史和歷史在不同環境、情況下的歷史作用亦不盡相同。

因此,柯文先生提出了歷史之調(key),也即對歷史的認知路徑、“歷史”之塑造影響社會的方式與結果、乃至研究、認知歷史的方法論與歷史觀等歷史理論與哲學問題的并包概括。

與其說是歷史的音調,不如說是認知、解釋歷史者敘述歷史的音調。

一、作為事件的歷史作為事件的歷史,或稱歷史學中的歷史,是歷史在學術研究中作為命題和事件而受解釋、敘述而呈現的調性,是由歷史學家書寫的歷史。

书评《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

书评《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

《书评: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廖宇红专业:文化遗产学号:09200058《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是钱航先生专门为硕士生写作的一本关于宗族史的入门书籍,葛兆光先生说过:“给大学生常识,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这本书是给硕士生方法的一种理论实践,这套丛书在写作实践中包含了“历史”、“方法”和“视野”这三方面。

既能让我们初学者了解本领域的历史即学术史,也能选择本领域目前最通行和最有效的方法,一一加以解说,并选择若干最好的典范论著,让初学者“见贤思齐”,这本书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野,就是开列出中国和国外在本领域最基本的和最深入的论著,中外文的“进阶书目”,通过参考文献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以便于初学者能选准方向,在特定范围进行宗族研究。

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它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学者曾经对宗族这一问题以及宗族相关的问题做过相应的研究,但是古代学者的宗族宗法研究多关心宗法礼制问题,并未真正研究民族民间宗族形态结构及功能等族群问题,民国以来,随着西方的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人文学科及方法的引入,使得中国学界受西方宗族、家庭理论影响日益深刻,中国有了近代意义上的宗族研究。

但是在近现代中国,宗族在其实现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和与社会秩序改革方向的不协调性。

而作者适时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无论是中国传统的,还是当代的宗族,它的根深扎于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人们心中。

宗族的出现与持续存在,既是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人们为满足其自身历史感、归属感需求的体现。

该书以中国传统文献为基础,系统评介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宗族研究成果,阐明中国宗族的历史规定,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说明中国宗族与现代学术规范的连接方式,而且特别指出了哪些内容与宗族研究相关,但本质上并不属于宗族研究的范畴。

该书第一章介绍了宗族的定义,作者从来自西方的世系群理论探讨,他认为“宗族”是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一个民俗语汇,与来自西方的“世系群”是不能直接对应的,接着作者就从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传统文化角度是从《尔雅·释亲》论宗族和班固论宗族这两个角度来探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中的文明
——读《历史研究》1~4部
【摘要】:各门社会科学中,历史学是最基础的学科。

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想展示的,就是这样一幅人类进步的图景。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宏观结构体系。

他在该书自序中这样说:“我试图把人类的历史视为一个整体,换言之,即从世界性的角度去看待它”。

【关键字】:汤因比,历史“变形”,创造性,历史研究,文明衰落
汤因比,英国人,1889年生于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英国历史学家。

牛津大学毕业。

他被誉为“一位伟大的智者”和“杰出的思想家”,一个具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杰出的智慧以及热情而不倦的探索者,他的业绩在于“解释历史和预见未来。

汤因比在有生之年曾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他不仅看到战争给人类文明造成的巨大破坏,而且深感人类的相互残杀给后世带来的紧张、不安、沮丧和暴力正将人类推向自我毁灭的危险境地。

因此才有了《历史研究》这本著作。

可惜我并没有读完这一本书,仅仅是读了第一至第四部分,因此思考不深,理解也不深。

历史,我们可以理解为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它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有人说历史造就了文明,也有人说文明组成了历史,而在《历史研究》这部巨著中,汤因比便大胆以文明为研究单位,从一个宏大的视角出发,对近6000年来人类历史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各种文明形态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一般规律,同时,大一统国家和大一统教会的建立也进入作者的视野,还广泛地考察了历史长河中各个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摩擦,发展了文明形态史观。

汤因比本人也因此书成为文明形态史观的集大成者。

汤因比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历史就是变化无常的事物。

变形就是历史的本质——不断地自我添加。

没等你抓住一种形态的历史,它便已经像普罗泰乌斯一样变了形。

”这么说来,历史是在不断地“变形”吗?大致一想,似乎是如此的,历史在不断变化,不如从前,也不像未来,它是一条时间的纽带,但是在不断地盘旋,它变化莫测,难以捉摸。

历史从来不是一架已编好程序的机器,在时间的流动中一成不变地转动着。

可是难道因此就对历史置之不理吗?不是的,这反而是我们研究历史,探索历史的原因。

下面则是我对汤因比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观点。

在书中,汤因比摒弃了以前的研究世界史狭隘的国别视角,他认为历史研究中最小的单位不应是民族国家,而是一个个文明形态。

他认为文明是一种带“文化相对论”色彩的存在。

他总结概括人类历史上的26个文明形态: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可分为拜占庭文明和俄罗斯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它与伊朗文明可合并为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远东文明(它可分为中国文明和朝鲜—日本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叙利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米诺斯文明、苏美尔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安第斯文明、古代墨西哥文明、育加丹文明、玛雅文明以及5个停滞的文明:波利尼西亚文明、爱斯基摩文明、游牧文明、斯巴达文明、奥斯曼文明。

他还认为,上述文明之间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就像几代人的生命延续。

例如,古代希腊文明的母体是爱琴文明,而子体则是西方基督教文明和拜占庭文明。

他的这一观点是值得敬佩的,但只反映了一部分文明演进的进程,忽略了世界各地的文明演进并没有如此简单。

在我看来,文明不能完全地继承,而且继承这一定义也是难以断定的。

比如中华民族文明中,若以汉为继承的充要条件,那么元清两朝就不能属于中华文明。

但从人种与文化的角度上说,满清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是最大的,可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并没有如此简单,它的精髓应在于中华文明中的儒家思想,中央集权,农本经济,官僚结构以及士大夫文化等文明。

另外一个令我深刻的地方,便是在书中的第四部:《文明的衰落》。

对于文明的衰落,首先汤因比反对了几种决定论:一是宇宙钟摆的逐渐停止或地球的渐趋衰老;二是生物自然法则支配的时间跨度;三是祖先遗传的体质退化;四是历史循环论。

正如他所说:“我们面对的不是任何残酷的必然。

”文明的衰落也不应该在对自然环境或人为环境的控制丧失中寻找:文明兴衰与技术变化是分离的。

在这里汤因比批评了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的观点。

吉本将罗马的衰亡解释为“蛮族和宗教的胜利”,而汤因比认为“蛮族和教会的胜利”不过是帝国衰亡的伴生物,而不是衰落的原因。

反而他认为:“自决能力的丧失是文明衰落最终的衡量标准。

”他先举出了一系列新力量(才智、情感和观念)导致的调整、革命和畸形,这有时是负面的,有时却是自决能力的提升:工业主义曾复活和推动了新大陆南部诸州的奴隶制度;民主和工业主义对战争的冲击,18世纪的温和在于战争既摆脱了宗教狂热,又没有成为民族狂热的工具;民主和工业主义对区域政权的冲击,如哈布斯堡王朝、奥斯曼帝国等的消失。

工业主义对私有财产制度的冲击,国家控制和重新分配私人财产,使从一个战争机器转变成一个社会福利机构等等。

还有一个原因是自我崇拜。

这表现为对一种短命制度的崇拜:如古希腊城邦在城邦的时候没有发展出更高层次的新型国家权力;东罗马帝国的不幸早熟和返魂;君主制、议会和官僚机构各有各的问题。

对短命的技术的崇拜:工业技术和军事技术。

还有军国主义对胜利的陶醉,这里的例子是罗马教廷。

这也就不难想到二战时期法西斯联盟的失败。

对于他所反对的决定论我还是有一点看法的。

的确,地球的衰老和宇宙的停止似乎是天方夜谭,这不是使文明衰老的决定性因素。

但我认为文明的衰败与否也是由自然生态所决定的,例如著名的庞贝城,便是被火山所淹没;而一些学者也研究过当自然灾害破坏力达到一定程度,要摧毁一个文明也是轻而易举的。

虽然如今的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可以堤防更多的灾害,可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在面临毁灭性灾害时能改变什么。

汤因比所认为的两大原因,更重要的是从宏观文明发展来看待的,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但也是拥有漏洞的。

读完这本书的一部分,让我更想读下去。

对于书中观点我仍是持有保留意见的,它开阔了我的视野,但它的规模似乎实在太过庞大,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史实错误。

《历史研究》中部分的理论和法则既不精确也不能普及。

有时甚至与历史真实背道而驰。

在书中我甚至觉得表达了强烈的个人意识,多的是主观想法。

但无论如何,正如汤因比所说:“我们必须相互熟悉,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逐步熟悉彼此的过去,因为人类北非仅仅生存于直接的现在。

”历史值得我们研究,而历史中的文明更值得我们关注。

参考文献:
1.《历史研究》第一至第四部。

作者:汤因比
2.再读《历史研究》作者:田小惠
/Article/CJFDTOTAL-SJYX200104005.htm
3.漫谈汤因比和他的《历史研究》来自:《博览群书》1998年09期作者:黎鸣
/Article/CJFDTOTAL-BLQS199809017.htm
4.百度百科《历史研究》
/link?url=iqd4DdIW-cc6iKO0VAQIni4TxqxPVXFFUqIux6fKmq-IwywfUf cHCFskQwJxHA5YZyPralvNBl22GysWrfdRUgJ5tcUCAZlPQjBuAJGOg4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