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与官德修养

合集下载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明辨篇】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明辨篇】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明辨篇】导读《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宁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

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

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事的智慧源泉。

目录第一章、君道一、修身甲、戒贪乙、勤俭丙、惩忿丁、迁善戊、改过二、敦亲三、反身四、尊贤六、杜谗邪七、审断第二章、臣术一、立节二、尽忠三、劝谏四、举贤第三章、贵德一、尚道二、孝悌三、仁义四、诚信五、正己六、度量七、谦虚八、谨慎九、交友十、学问十一、有恒第四章、为政一、务本二、知人三、夫使四、至公五、教化六、礼乐七、爱民八、民生九、法古十一、赏罚十二、法律十三、慎武十四、将兵第五章、敬慎一、微渐二、风俗三、治乱四、鉴戒五、应事六、慎始终七、养生第六章、明辨一、邪正二、人情三、才德四、朋党五、辨物六、因果第六章明辨一、邪正33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卷九论语)【白话】孔子说:「君子能与大众和谐相处,然而对事物的见解各异,不苟且赞却;小人曲从私党,却流合污,然各自争冺,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334.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卷九论语)【白话】孔子说:「君子成全冸人的善举,不促成冸人的恶行。

小人则与此相反,见人做善事便嫉妒,见人做恶事便赞成,乃天理所不容。

」335. 君子揜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

(卷四十八体论)【白话】君子遮掩冸人的过错以长养自己的厚道善心,小人则诋毁他人的美德来标榜自己。

336.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卷九论语)【白话】子贡说:「君子对人是否也有所憎恶?」孔子说:「有憎恶。

憎恶宣扬他人坏处的人,憎恶居于下位而毁谤上位的人,憎恶有勇无礼的人,憎恶果敢而不通事理的人。

群书治要360:壹、君道,一,修身

群书治要360:壹、君道,一,修身

群书治要360:壹、君道,一,修身一、修身甲、戒贪1.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卷十九·汉书七)【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君王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君主舍弃了治国的常理常法,而放任自己个人的私欲行事,导致奢侈横行而仁义废弛。

2.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

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

(卷二十六·魏志下)【白话】大凡事物发展过快则衰亡也快,缓慢稳定地发展则容易有圆满的成果。

早晨开花的草,到了傍晚就凋落了;茂盛的松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

所以,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讳速成。

3.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卷十一·史记上)【白话】荣夷公喜好独占财利,而不知道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财利,是天地之间万物所依赖生存的资源。

而有独占的现象,造成资源不均的害处就多了!因为大家都需要用到,怎么可以独占?不平的现象多了,而不知道社会问题已经存在,必招致民怨,不去防备大的灾难,却用这样的思想来教唆君王,王位怎能持久呢?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卷三十四·老子)【白话】缤纷的色彩,容易使人失去判断优劣的能力,有如失明;过度追求声音的刺激,容易使人失去辨别优劣的能力,有如失聪;讲究食物的美味,容易使人失去分辨食物好坏的能力;沉溺于骑马打猎的快意,容易使人心神狂妄暴躁;稀有难得的货品,容易使人贪心增长,而造成行为偏差。

5.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卷二·尚书)【白话】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一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在豪宅,雕梁画栋,过度装饰。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群书治要》序《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仙编辑。

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宁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

二十七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冸留心于治宁之道,休生养民。

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

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孚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

仙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付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宁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

上始五帝,下迄晋付,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

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

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

由是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宁盛况,此书贡献大矣!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

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明,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

所幸者,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付(一一九二——一三三○年)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

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

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冸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

二○一○年岁末,净空幸得此书,反复翻阅,欢喜无量,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的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孜定和宁。

最极关键者,即国人本身,必顸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

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超越时空,亘古弥新。

学习关键,端在「诚敬」二字。

《曲礼》曰:「毋不敬。

」前清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

「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

」程子曰:「敬胜百邪。

」说明修身进德、冺世济民、唯「诚敬」二字,方能圆三成。

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賥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

群书治要-刘余莉

群书治要-刘余莉

为了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水平,2011年10月17日,国家公务员局印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要求“十二五”时期对全体公务员进行一次职业道德轮训,内容有公务员的责任、义务和纪律,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等,还包括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这是因为,官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盛衰。
子和集是记载诸子百家和后代文人的言论和思想的,但其中最重要内容也是尊道重德。例如《群书治要?曾子》上说:君子博学而浅(《大戴礼记》作“孱”)孚之,微言而笃行之。行欲先人,言欲后人,见利思辱,见难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孚此战战也。《群书治要?文子》上说:“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即使是被列为法家代表的管子也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唐朝的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也这样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这些著作之中,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特点都非常明显。
盛世之主与天书治要?魏志下》上讲到:“昔夏、殷、周历世数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则?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也。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莫救也。夫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是说,过去夏、商、周每个朝代都经历了十几世,而秦国二世就灭亡了。为什么呢?因为夏、商、周三代的君主,能与天下百姓共享幸福,与天下百姓共同承担忧患。而秦始皇独裁专制、压迫人民,所以一旦国家危险,就无法拯救了。与百姓共享幸福的,百姓必定和他共同承担忧患。与百姓共享太平的,百姓必定会尽力拯救国家的危难。
古人所写之文章,被分别收集在经、史、子、集之中。经者,常也,记载的是古圣先贤所体悟的恒常不变的道理。正如《易经?贲》上所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圣先贤观察天象,知晓了四季变化的规律;观察社会的人文现象,总结了社会人伦关系的道理,后人研习这些文章典籍,就可以起到“明德”的作用,并进而通过亲民而推行教化,而实现天下太平,达到“止于至善”。所以古人强调:读书贵在变化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朱伯庐在《劝言》中也说:“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此教人读书识义理之道也。要知圣贤之书,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所以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读书。”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为政篇】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为政篇】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为政篇】导读《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宁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

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

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事的智慧源泉。

第四章为政一、务本160. 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庹人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庹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齐庄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禀称事,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远人也;继绝世,举废邦,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治天下国家有九经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

」(卷十孔子家语)【白话】孔子说:「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纲领:修正己身,尊重贤人,亲爱亲族,礼敬大臣,体恤众臣,爱民如子,招徕各行工匠,抚慰远方人民,孜定各地诸侯。

修正己身,则可树立品德,不为外在名冺所动摇;尊重贤人,如此小人自然远离,君王就不受奸臣迷惑而做出错误决策;亲爱亲族,则叔伯、兄弟之间受到恩泽,自然不会有怨言嫌隙;礼敬大臣,如此和合共识、以礼相待,朝政就不会迷乱颠倒;体恤众臣,众臣必深怀感恩而尽心报效;爱民如子,则百姓受到鼓舞而互相劝善;招徕各行工匠,国家才会富裕充足;抚慰远方人民,则四方之人受到恩惠,自然归顺依附;孜定各地诸侯,则天下人民敬畏诚服。

」哀公问:「如何做到这样呢?」孔子说:「内心严肃诚敬,外表齐整端庄,不合礼义的事绝对不干,这是修正己身之法;摒弃谗言,远离女色,轻财物而重道德,这是尊重贤人之法;根据才能授以爵位,增加俸禄,理解其好恶,这是加厚亲族间和睦之法;授予高官、委以重夫,这是礼敬大臣之法;忠诚信实者,给予优厚俸禄,这是劝勉贤士之法;农闲时节才役使人力,并减收赋税,这是爱民如子之法;经常查考工作,并依考绩发给酬劳,这是招徕各行工匠之法;款待来往的各方族群,奖励善行而怜悯弱势,这是抚慰远方人民之法;按时维持外交礼节,进贡虽薄而答礼丰厚,这是孜抚诸侯之法。

原文《群书治要》—执中体道篇、修身养德篇

原文《群书治要》—执中体道篇、修身养德篇

《群书治要》修身养德篇第一章孝德(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任之本与?‛(2)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3)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4)父虽死,孝子之重之不怠;子虽死,慈亲之爱之不懈。

(5)子曰: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候、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市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第二章谦敬(1)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2)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3)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4)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第三章谨言(1)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2)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贵德篇】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贵德篇】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贵德篇】导读《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宁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

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

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事的智慧源泉。

目录第一章、君道一、修身甲、戒贪乙、勤俭丙、惩忿丁、迁善戊、改过二、敦亲三、反身四、尊贤六、杜谗邪七、审断第二章、臣术一、立节二、尽忠三、劝谏四、举贤第三章、贵德一、尚道二、孝悌三、仁义四、诚信五、正己六、度量七、谦虚八、谨慎九、交友十、学问十一、有恒第四章、为政一、务本二、知人三、夫使四、至公五、教化六、礼乐七、爱民八、民生九、法古十一、赏罚十二、法律十三、慎武十四、将兵第五章、敬慎一、微渐二、风俗三、治乱四、鉴戒五、应事六、慎始终七、养生第六章、明辨一、邪正二、人情三、才德四、朋党五、辨物六、因果第三章贵德一、尚道7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卷七礼记)【白话】人人具足的本善叫做性,随顺本性流露的行为叫做道,以道的标准来修正自己、感化他人,叫做教。

道是时刻不能离开的,能够离开的就不是道。

72. 保合大和,乃利贞。

首出庹物,万国咸宁。

(卷一周易)【白话】天的运行,保持、调整着孙宙的和谐关系,才能使万物祥和有益,永远纯正。

元首受到百姓的推崇,效法天德,长养万物,天下万国就都得到孜宁。

7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卷三十四老子)【白话】人应当效法大地,孜静和柔,劳而不怨,有功绩而不会显示宣扬;地效法天,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天效法道,清静无为,万物自成;道性自然而然。

74.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卷三十四老子)【白话】圣人无私无欲,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济人,不私自保留什么。

《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的几个核心问题

《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的几个核心问题

《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的几个核心问题丛连军【摘要】近年来,《群书治要》作为治国安邦的匡政巨著,逐渐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围绕《群书治要》的考译、推介和思想研究,尤其是对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可以说是方兴未艾.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内涵非常宽泛,具体包括《群书治要》的治政规律与治国理念、为政以德、圣贤教育、民本思想、选用人才等方面内容,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起来.通过对《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阐释,发现对《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的很多问题仍没有很好地解决,还存在对《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热点问题研究不平衡的问题,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45)004【总页数】7页(P14-19,37)【关键词】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治政规律;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圣贤教育;选用人才【作者】丛连军【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吉林师范大学德育研究所,吉林四平1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是唐初著名谏官魏徵与虞世南、褚亮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

唐太宗在总结阅读《治要》的感受时说:“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贞观政要》)。

魏徵于序文中说,这部书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经唐代发展史实充分证明,这部巨著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集成,是治国安邦的经验汇编,是古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其理论与实践价值体现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各个方面,见诸于政治、经济和伦理等各个领域。

《治要》自近年由日本回传中国①关于《治要》一书回传中国的具体过程,这里就不赘述了。

具体内容可参见《群书治要译注》(中国书店2012年版)、《魏徵与〈群书治要〉》(《文博》1990年第3期)和《〈群书治要〉回传考》(《理论界》2011年第9期)等著作和文章。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群书治要》看如何进行道德教育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群书治要》看如何进行道德教育
清级,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州之北界有水,名曰“贪泉”,父老 云:“饮此水者,使廉士变节。”隐之始践境,先至水所,酌而饮 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 易心。”在州清操愈厉,化被幽荒。诏曰:“广州刺史吴隐之,孝
友过人,禄均九族,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飨惟错之富,而
家人不易其服,革奢务啬,南域改观,朕有嘉焉,可进号前将军,
《太上感应篇》
大德
必得其位,必得其禄, 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中庸》
故事亲而不为亲所知, 是孝未至者也; 事君而不为君所知, 是忠未至者也; 与人交而不为人所知, 是信义未至者也。
《群书治要·昌言》
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逭。
《群书治要· 尚书》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8. 晚年,母亲患了重病,住进了医院, 孩子千里迢迢赶回来时,术后的母亲已是奄奄一息了。 望着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 孩子悲痛欲绝,潸然泪下。 母亲却说,孩子,别哭,我不疼。
和 谐 文 化 构 筑 幸 福 人 生
诸事不顺因不孝
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庄王见而问焉,
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
《群书治要· 汉书》
人心正则国治
人心邪则国乱
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特点
1、目标明确。
教也者,长善而救 其失者也
《礼记》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教育的次序:首孝悌,次见闻
教: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2.次序合理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 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群书治要·孝经》

《群书治要》的管理智慧

《群书治要》的管理智慧

《群书治要》的管理智慧《群书治要》是一部颇具传奇色彩的书,它曾经是唐朝“贞观之治”的思想泉和执政参考,在失传千年之后重又浮出水面,进入当代国人视线之中。

这部书是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命魏征、褚遂良、虞世南等大臣编纂而成,汇集了从五帝到晋代几千年历史当中所保留下来的六经、四史、诸子百家这三大部分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思想和教诲。

它是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典籍当中精选出的六十五部书,总共五十余万字,等于把经、史、子的精华都浓缩在这一部书里。

这部书到宋朝就没有历史记载了,失传有千年之久。

所幸当时唐朝盛世,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与文化大国,受到周边国家的格外推崇,日本遣唐使将之带回日本成为皇室秘要。

直到清朝乾隆六十年,由日本人进贡回中国本土。

但进入清朝晚期后,由于传统文化日益被忽视,民国以后又出现了更强的否定力量,从民国至今又过了百年左右,这部书一直没有被很好地重视。

自十七大以来,整个国家都在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主席的父亲先生非常肯定和重视《群书治要》,20__1年曾经特别为此书题过“古镜今鉴”的墨宝。

近年,中央党校也开始教授这部书。

马来西亚现任首相纳吉先生与前首相马哈蒂尔先生,都非常希望学习这部书,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为方便大众了解此书,在整部《群书治要》中选出360句警言,将所选警言整理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分别做成中英文两种译本,这就是《群书治要360》的由来。

蔡礼旭先生作为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主讲教师,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他同时也是《群书治要360》的编译者之一。

为此,本刊邀请上海寰正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商亦载道”论坛创办人张哲诚专程赴马来西亚采访蔡先生,将他对《群书治要》管理智慧的一席谈分享给读者。

弘扬《群书治要》对当下社会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这一部书不得不被重视。

因为传统文化现在已经到了继绝存亡的关键时刻,文化只要有一代人没有传承下去,就断代了。

《群书治要》“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的国家治政理念-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

《群书治要》“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的国家治政理念-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

《群书治要》“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的国家治政理念-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国家治理理念中,德治和法治始终是两大主流思想。

德治强调道德的教化,认为国家可以通过推行道德教育,使人的道德素养提升,耻于作恶,家国天下自然太平。

法治主张依法治国,认为人都有自利性,在这种人性认知状况下,道德显得苍白而空洞,只有立法、执法、守法,使得人人不敢作恶,才能达到国家治理的目标。

作为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足以贻厥孙谋的资政大观《群书治要》,该书在总结历朝盛衰兴亡的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明确表达了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的国家治政理念。

一、以古推今,治国大律,重德必治,独法必亡魏征等人编纂的《群书治要体论》,阐述了从春秋到西汉的治国思想的转变过程:春秋之时,王道浸坏,教化不行。

子产相郑而铸刑书,偷薄之政,自此始矣。

逮至战国,韩任申子、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

至于始皇兼吞六国,遂灭礼义之官,专任刑罚,而邪并生,天下叛之。

高祖约法三章,而天下大悦。

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议论务在宽厚,天下化之,有刑厝之风。

至于孝武,征发烦数,百姓虚耗,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宄不胜。

于是张汤赵禹之属,条定法令,转相比况,禁固积密,文书盈于机格,典者不能遍睹,吏因缘为市,议者咸怨伤之。

春秋之时,古往仁义治天下的王道,逐步得到毁坏,道德教化不能实行,子产做郑国的宰相时,将法律条文陶铸在了鼎上,由此苟且浮薄的霸道产生。

到了战国,韩国用申不害,秦国用商鞅,大兴连坐之法,建立灭九族的株连制度。

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后,焚书坑儒,毁坏仁义道德之言,专门任用刑罚,但是天下并不大治,反而邪丛生,仅存二代,秦就灭国。

汉取而代之,高祖放弃严刑峻法,仅约法三章,休养生息,天下大悦。

孝文帝即位之后,亲自倡导落实清净仁爱的为政理念,谈论政务时,必求仁慈宽厚,天下化恶为善,国家大治,刑罚多废弃不用。

到了孝武帝时,兴兵黩武,劳民伤财,百姓虚弱,贫民若违反法律,酷吏便施以重刑。

群书治要心得体会管理

群书治要心得体会管理

群书治要心得体会管理《群书治要》是司马光所著的一本重要政治著作,是司马光对于治国理政的体系化总结和思考。

这本书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的治国之道和管理心得仍然对于我们当代的管理者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群书治要》强调了政治的核心地位。

书中指出,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体系。

司马光认为,一个政治体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作为管理者,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政治的重要性,并且时刻将政治稳定放在首位,保持政治体系的健康运转,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其次,书中提出了科学合理的任人唯贤之制度。

司马光认为,政务需要由有才能、德行高尚的人来担任,而不应该因为身份等其他原因而产生任人唯亲或者拔擢不当的行为。

作为管理者,我们要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制度,打破官僚体制的束缚,真正实现任人唯贤的原则。

只有让人才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企业的发展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对于官员的尽职尽责。

司马光认为,官员要严守廉洁自律的原则,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利益,并且勤勉工作、勇于担当。

同样,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我们也应该在工作中持有同样的态度和要求。

要深入研究行业规律和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此外,《群书治要》还强调了“平民取士”的观点。

司马光主张在选拔人才时不应该受到出身、财富等方面的限制,而应该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个人。

对于任何一个管理者来说,都应该关注培养和发掘潜在的人才,不论其背景如何,只要有能力,就应该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机会。

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也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最后,《群书治要》还讲到了治理国家必须符合道义的要求。

司马光认为,一个政府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应该秉持诚信、正直等道德原则,不能搞权谋、权术等不正当手段。

同样,企业的管理者也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义观念,坚守诚信原则,不可利己、害人。

中国古代官德

中国古代官德

中国古代官德(上)刘余莉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导一、为什么要重视官德建设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国古代官德》,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智慧。

在官德建设上也是有很丰富的经验,特别重视对官员道德的建设。

那么为什么这么重视对官员道德的建设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官德对社会国家的影响第一个方面就是官员道德对于整个社会国家的影响。

在《群书治要?崔寔政论》上面有一段话,这一段话给我们讲的是一个国家由兴盛转为衰落的原因,这一段话说得很精彩,我给大家念一下:“凡天下之所以不知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

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从;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言之贱废。

是以王刚纵奔弛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这句话我们把它翻译成汉语就是说大凡国家得不到治理的原因,多是由于君主承继太平之时已久,风气日渐便坏也不觉察,政治日渐腐败也不变革,习惯于混乱安于现状,逸乐而看不到危机,有的荒淫奢侈不考虑国家大事,有的不听忠言劝告,不知虚伪,忽视真诚;有的在歧路徘徊,不知何去何从;有的是被信任的大臣为了保住禄位而不敢直言进谏;有的是被疏远的臣子因地位低微建言被弃不用,于是国法松驰于上,有识之士忧忡于下,真是可悲啊!这一段话实际上就是为我们总结了一个国家之所以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这个原因就是官吏的道德风气颓废,所以在唐朝有一个诗人叫做李商隐,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在他咏史的诗篇里头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他考察了这个国这个家族之所以兴盛发达的原因无一例外的都是勤俭持家,后来为什么就衰落了呢?究其原因无一例外的是因为过上了过分奢侈、浪费的生活所导致的。

那我们用这一个规律来看一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那么艰苦卓绝的情况下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装备精良的日本人、国民党,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那一批共产党人、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了艰苦奋斗的作风,所以他们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获得了大众的支持,所以取得了天下。

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群书治要自古以来,书籍一直是人类进步和智慧的源泉。

群书治要,是指通过书籍的集体智慧来治理社会,推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群书治要的核心理念是“知识改变命运”,通过阅读和传播优秀书籍,可以改善人们的素质和境遇,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变革。

首先,群书治要强调个人的知识积累和学习。

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汲取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只有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通过读书,可以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创造力等,这些都是生活中重要的素养。

其次,群书治要强调社会的智慧集结。

人类社会中有许多优秀的智者和智慧,他们的思想和理念被记录在各种书籍中。

通过读书,可以汲取他们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见识。

同时,通过读书还可以与他人交流和对话,共同探讨问题,促进思想的碰撞和融合。

这样的集体智慧的凝聚,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并解决众多的问题。

此外,群书治要也强调书籍的传播和推广。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经常被海量的信息所困扰,很难找到高质量的书籍。

因此,推广和传播优秀的书籍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通过出版社、图书馆、学校等渠道,推动优秀书籍的传播和推广,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珍贵的智慧财富。

群书治要还强调读书的乐趣和享受。

读书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一种享受精神愉悦的方式。

通过阅读,人们可以进入书中的世界,体验不同的情感和经历。

阅读可以带来心灵的宁静和满足感,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让人们感受到精神的富足和满足。

在群书治要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保持阅读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不能过分偏好某一类书籍。

同时,还要培养批判性的思维,不盲从不质疑,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见解。

此外,书籍只是取得知识的一种途径,实践和经验同样重要。

只有将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最后,群书治要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共同推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群书治要的实践中,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积极传播和推广优秀的书籍,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群书治要》心得

《群书治要》心得

《群书治要》心得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群书治要》给我的感触很深。

其间蕴含着许多哲理,读完之后,使我受益匪浅。

该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似于现在“纲领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著作,由清代名儒龚自珍(字瑟人)写成。

该书共三卷十八章、四千余字。

按内容分别论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

通过对它的学习,让我有以下几点体会:现在看来,如果我们只是从中去领悟其精神实质,还不算真正领悟到了这本书的价值。

想当初,我们整整用了五年时间才把它翻译出来。

即使是现在,一般人也要两三天才能完全读完这部书。

那是一种怎样的辛劳啊!从第一章开始,就可以见识到作者的博览群书的功底,比如他在讲述“三重人格”时,就连周公都会被提及;再比如说到有关“三官”的问题时,甚至他提到了武则天女皇,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等人。

他对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位重量级人物几乎都做过考证,而且无一不在细微处下足了工夫。

对于任何一位读者,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

那么为什么在那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作者都可以写得如此博大精深?因为《群书治要》里蕴藏着太多太多的智慧。

前人云: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此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将会是深远的。

看完这部书之后,我觉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所以,凡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追根溯源到这部书中。

并且,在当今的社会中,所谓的官僚腐败也与这些有密切的联系,在以往,它是被称为“官场歪风”。

在这部书中,我们知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品评鉴别制度的特点,又知道了用严刑峻法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势力膨胀的手段。

还明白了其中很多治理国家的思路,同时,在商鞅变法时提出的“法”、“术”、“势”相结合的观点,更为后人治国借鉴。

那么,到了我们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我们就可以用这些思路去尝试解决。

所以,我认为读这部书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

而且,在读这部书的过程中,如果有疑惑或困难,要向先人请教,要好好研究古人的思想,最后可以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群书治要第三讲内容

群书治要第三讲内容

群书治要第三讲内容说到《群书治要》第三讲,这可是个让人感到既亲切又有点严肃的话题。

大家想想,古人留下的那些智慧,就像是老一辈的长辈在一旁絮叨,虽然有时候听起来像是教训,但其实里面全是宝贵的经验啊!这一讲主要讲的是治国理政,别小看这几个字,背后可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先说说治国这事儿,哎,想想看,这不就像是在家里做饭吗?得有条理,不能乱七八糟。

想当年,古代那些帝王们可真是不容易,整天想着怎么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可别忘了,他们也会犯错啊!就像我们做饭,有时候调料放多了,结果一锅咸菜,哭都来不及。

其实治理国家也是,得看人,得看事。

你说那时候的统治者,真得有一套啊,光靠一张嘴可不行,得有真本事!再说说理政,这听上去像是个高大上的词,其实就是管理和协调嘛。

就像我们在单位上,有些人是干活的,有些人是领导的,谁负责啥,得分得清楚。

古人也知道这一点,讲究的是上下和谐,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要是上下不和谐,那就像一盘散沙,根本没法成气候。

想象一下,家里开个会,大家都各说各的,结果什么事儿也办不成。

古代的帝王们,必须要把这点搞明白,不然老百姓就得吃苦头。

这里面提到的“德治”,这可是个金字招牌。

什么是德治呢?就是领导者得有品德,得让老百姓心服口服。

你想想,家里要是家长总是发脾气,孩子能听话吗?绝对不行!所以,古人特别强调领导者的道德修养。

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做事不靠谱,大家都不愿意跟他玩,长此以往,谁还敢信任他?领导者的德行,就像一面镜子,能折射出整个国家的风气。

哎,真是“一言一行,皆能影响千家万户”啊!再说说那古代的治国理念,特别有意思。

他们强调法治和德治结合,听起来像是理论上的事儿,实际上,真是给我们今天的治理提供了不少启示。

古人知道,单靠法律条文不行,也得让大家心里有数。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爸妈总是说要遵守规则,但如果能把这些道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那效果可就大不一样了。

想想看,现在我们社会上,守规矩的事儿其实就是一种道德的体现,大家都自觉,这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领导干部读群书治要 书评

领导干部读群书治要 书评

领导干部读群书治要书评近年来,群众普遍反映领导干部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等问题更是频频被曝光,引起广泛关注。

而群众对领导干部的高度期望与要求,也促使领导干部读群书治要。

读群书,不仅是一种新时代领导干部的修养,也是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和手段。

读群书不仅仅是阅读,更是领导干部“思想再造”的过程。

这是因为,读群书能够帮助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增强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通过读书,领导干部可以深入了解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知识,在从实际出发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会发现许多自己曾经疏忽的问题,发现许多自己原本不了解的事情,这对于他们的工作和思想上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读经典著作,是读群书治要的重要环节。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资治通鉴》、《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著作都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道德、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为领导干部提供充分的精神食粮。

其中,《资治通鉴》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历史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红楼梦》、《水浒传》等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为现代领导干部的修养提供了启迪。

同时,经典著作中所体现的“博学”、“审问”、“思考”等思维方式,也可以让领导干部运用到实践中,从而达到更高效的管理和领导。

与此同时,领导干部在读群书治要的同时,还应注意选择和阅读一些实用性较高的书籍。

比如,许多企业管理、创新思维、决策与执行等方面的书籍,都对于领导干部深化对现实问题的认识、研究实践中的专业技能、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李开复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与机遇》、刘润的《商业思维》等书籍,都是当前比较受欢迎的读物。

这些书籍不仅能够帮助领导干部深入了解新技术、新思维以及新的市场趋势,也能够通过跨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启发,驱动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开拓更广阔的视野。

什么是《群书治要》?

什么是《群书治要》?

什么是《群书治要》?余莉开讲《品读群书治要》1.1 认识《群书治要》正体版《群書治要》,就是把眾多的經典之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髓概括出來了。

所以我們學了這一部書,就掌握了中國傳統治國理政的經驗、方法、教訓和智慧。

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有一句話說,要取其精華。

誰有資格來取其精華呢?我們看魏征、褚亮、蕭德言、虞世南等等大臣,他們都是社稷之臣,不僅有很好的學識,而且還有治國安邦的智慧。

用他們來編輯這一部書,可想而知,對我們後世會有重大的啟發。

他和一般的專家學者,來編輯這部書就不一樣了。

這一部書,被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之精華,是因為他是從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的古籍之中挑選出來的。

在這些古籍中,挑選出六十六種書,再從這六十六種之中,把最精粹的道理提取出來,最後才彙聚成《群書治要》。

《群書治要》的內容有哪些呢?《群書治要》的內容,包含了“五經”、“四史”還有“諸子百家”。

我們知道孔老夫子在世的時候,他是以“六經”教導學生,那就是《詩》、《書》、《禮》、《易》、《樂》、《春秋》,後來《樂經》失傳,到漢代以後就留下了“五經”。

《群書治要》,把“五經”之中,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彙聚在一起,此外,還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除了這些史書之外,還有“諸子百家”,比如說儒、墨、道、法、農家、兵家等等,他們關於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也被收集在《群書治要》之中。

讀了這一部書,《四庫全書》它的精髓也就掌握了。

《群书治要》,就是把众多的经典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概括出来了。

所以我们学了这一部书,就掌握了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经验、方法、教训和智慧。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经常有一句话说,要取其精华。

谁有资格来取其精华呢?我们看魏征、褚亮、萧德言、虞世南等等大臣,他们都是社稷之臣,不仅有很好的学识,而且还有治国安邦的智慧。

用他们来编辑这一部书,可想而知,对我们后世会有重大的启发。

《群书治要》修身治国、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探析

《群书治要》修身治国、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探析
J o u r n a l o f Ta i y u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A ug .2 Ol 4 V o1 . 32 NO .4
道德、 民 本 等 修 身 治 国之 道 , 并 富 合 正 已修 身 、 以德 教 民 、 仁政 爱 民、 明德 慎罚 等德 治 思想 , 这 些 德 治
思想对 于复 兴 中华文化 、 构筑 民族 中 国梦 , 具 有很好 的 指导作 用 。
关 键词 : 《 群 书 治要 》 ; 为政 以德 ; 正 己修 身 ; 以德 教 民 ; 仁政爱民; 明 德 慎 罚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6 . 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O 0 9 - 5 8 3 7 ( 2 O 1 4 ) 0 4 — 0 0 5 9 — 0 5
《 群书治要 》 取 材 于经 、 史、 诸 子百家 , “ 上 始 五
帝, 下迄 晋年 ” , 以“ 务乎政术 , 存乎劝戒” 为宗 旨 , 从
第 3 2卷
第 4期
《 群书治要》 修身治 国 、 为政 以德 的德治思想探析
韩 丽 华
( 泰 山 学 院 思 想 政 治教 育学 院 , 山东 泰安 2 7 1 0 2 1 )
摘要 : 《 群 书治要 》 作 为 初 唐 著 名 谏 臣魏 征 、 虞 世 南 等 辑 录 前 人 著 述 以 作 谏 书 的 匡政 巨著 , 为 唐 太宗 “ 治 国安 邦” , 创 建 “贞 观 之 治 ” 提供 警 示作 用 , 书 中 包含 了 修 身 、 齐 家、 为政、 官德 、 用人 、 教 育、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从《群书治要》看如何进行道德教育110页PPT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从《群书治要》看如何进行道德教育110页PPT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从《群书治要》看如 何进行道德教育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பைடு நூலகம்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书治要》与官德修养刘余莉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群书治要》与官德修养。

我们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在《群书治要》中论述的官德修养的重要性;第二个问题,就讲一讲官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一、为什么必须重视官德修养(一)关系到官员的成败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必须重视官德修养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就是关系到官员自身的成败,在《群书治要》的《大学》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这句话的意思,很多人都误解了。

说正是因为这句话,我才不敢学习传统文化了。

因为它告诉我们德行很重要,而财富不重要。

其实这是对这一句话的误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德行是财富的根本,而财富是德行的枝叶花果,外在显现。

像我们学植物的人都知道,植物的枝叶花果能够延伸到哪里,它下边的根也必须能够延伸到哪里。

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厚德载物。

外在的财物、身份、地位、名声等等,要靠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

在《中庸》上也有这样一句话,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一个人要想获得福禄寿名都齐全,那怎么样呢?必须得有深厚的德行。

正如孔老夫子在评价舜王的时候,他总结的这句话。

舜王,他被列为24孝之首,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的后母、他的父亲还有他的一个弟弟,三番五次的要致他于死地。

但是舜王并没有怀恨在心,想着去打击报复,反而总是反省自己做的不够好,不能够得父母的欢心。

虽然得了天子之位,仍然还去田野去豪气。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自己做儿子的孝道没有尽的圆满。

后来,他的德行终于感化他的后母,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

这个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得到福禄、寿名齐全,也必须培养自己深厚的德行。

而在《尚书》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在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在外喜欢打猎、游戏,没有节制,还喜欢饮酒,还喜欢靡靡之音,住着又高又大的房屋,墙上还雕着花纹。

以上这几种情况,如果有一件出现了,就没有不灭亡的。

你看古人,他看一个人现前的所作所为,他就能够评价出、推断出这个人以后的兴衰成败。

比如说,在史书上,都有这样的故事。

最后的结果和这个人预测的一模一样。

他们是靠什么来预测的呢?是因为这些人熟读圣贤经典,他们看到了一个人现在迷恋女色,又喜欢玩物丧志,该甘于饮酒,没有节制,喜欢靡靡之音,住着太过分奢侈的房子,那么就能判断出他以后的结局了。

而我们看了这一句话,我们要非常地警醒。

特别是在魏征的小注上,这样写了一句,说更何况这几种情况我们都做到了呢?这几种情况做到了一件都会没有不灭亡的了,那么更何况有的领导者这几件事全都做了呢,那还有不灭亡的吗?所以这个就告诉我们,领导者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对自己的自身成败非常地关键。

在2013年的3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的审议时说,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的多,而更多的还是我们倾注的精神和精力。

但是,一着不慎,毁于一旦。

不管你以前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功罪不可相抵。

如果搞不好,领导干部的岗位就真会变成高危职业。

他还说,我在中央纪委全会上讲,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项工作要继续坚持,去搞好完善建设。

同时,在我们国家,有一句话,叫“面壁成佛”,就是自我境界的提升。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领导者要重视自己的官德修养,否则的话就可能使自己的努力毁于一旦、前功尽弃。

而且我们既要在反腐败的过程中,重视制度的建设,同时也要注重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

他还说,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围绕权力的陷阱太多。

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

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

你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伸手必被捉。

心中要有敬畏。

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

这都是强调领导干部要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守住道德的底线,不要做那些违法犯纪的事。

(二)关系到民风的善恶第二,官德修养也关系到社会民风的善恶。

在《群书治要•礼记》上说了这样一段话——“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

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这句话说得很好,说下级侍奉上级,并不是服从他所命令的,而是服从他所行为的。

因此上级领导喜欢某一个东西,下边的属下就一定会有比他更加喜好的。

因此,上级领导所喜恶和爱好的东西,就不能够不谨慎,因为他都是社会大众人民的表率。

在《说文解字》上,把这个叫“教”,定义为“上所示,下所效”。

这也强调了领导干部的率先示范的效果。

实践也确实证明,上行则下效。

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

所以在《孟子》上也说了这样一句话,应把那个有仁德心的人选拔在领导的位置上。

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德之心,却处于高高的位置,这就是等同于把他的过恶传播到广大的民众。

这也说明了领导干部的德行,关系到社会民风的善恶。

(三)关系到国家的盛衰第三,也关系到国家的盛衰。

在《群书治要•崔寔政论》上也说了,总结了国家盛衰的原因,说了这样一段话,说“凡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大凡天下之所以得不到治理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君主、领导者继承太平之世已经很久了,社会风俗逐渐变坏也不觉悟,政治逐渐腐败也不更改,习惯于乱相,安于危机,而且还逸乐看不到这些危机。

“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有的沉迷于欲望的享受,不理国家政事。

“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者有的人耳朵里听不进劝告和教诲的真言,满足于虚伪、忽视真诚。

“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从”,有的人是在歧路徘徊,不知道何去何从。

“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有的是被信任的大臣,却为了保住自己的俸禄,不敢犯言直谏,闭口不言。

“或疏远之臣,言之贱废”,有的是被疏远了的臣子,因为他的身份、地位低微,他的谏言也不被采用,被废弃了。

“是以王纲纵弛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因此,这个国家的法纪纲常在上很松驰,有识之志在下面忧心忡忡,这真是可悲啊。

这一段话是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官员的道德出现了问题。

李商隐在《咏史》之中,也这样说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也写到,“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

一个家族、国家、企业、政党的破败,都是因为这里边的每一个人过上了过分奢侈、过分浪费的生活。

一个人以前都在走上坡路,突然转折了,开始走下坡路了。

这个转折点何在呢?什么时候你认为自己的奋斗已经差不多了,可该享受一下人生了。

什么时候人生的转折点就出现了。

一个人讨人厌、讨人不喜欢,就是过分的骄傲、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这些阐述都是告诉我们,领导者的骄奢淫逸不仅给自己招致了失败,也给社会、国家从盛转衰带来了转折。

二、官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既然我们知道了官德修养的重要性,那怎么样进行官德修养呢?官德修养应该有哪些主要的内容呢?我们看第二个问题,官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我们把它分成三个方面:第一,修身;第二,爱民;第三,用人。

(一)修身首先我们看一看修身。

我们也是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方面是戒贪。

在《大学》上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最高的领导者到最底下的老百姓,都是以修身做为最根本的。

修身从哪里修起呢?前面说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后面才是修身。

这就是告诉我们修身要从格物来做起。

那什么是格物呢?古人朱熹把这个“格物”理解错了,认为是“格除万物之理”。

结果王阳明按照他的说法格出病来,后来他认为朱熹的说法是错误的。

“格物”,司马光先生解释为“格除物欲”。

你在财色名利面前能够如如不动,把持住自己,不去贪着,这个才叫格物。

所以修身应该从戒贪开始,首先是贪财。

我们看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在家书中曾经对僚属宣誓,说“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

那他真的做到了不取军中的一文钱挪作私用了吗?现代领导者听了都会摇头、都会怀疑。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都做不到。

我们经常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那么曾国藩他和我们的区别何在呢?曾国藩其实和我们的区别并不是很大,特别是他的智商可能并不比我们在座的领导更高一些。

那怎么可以这样说呢?我们看一个典故就可以说明。

曾国藩小的时候特别喜欢读书。

有一天他读书读到很晚了,家里来了一个小偷,他本来想趁曾国藩读书累了去入室偷东西。

但是,曾国藩背了一段书翻来覆去的背诵,就是背不下来,结果久久也没有去入睡。

这个小偷在上面等的不耐烦了。

结果怎么样呢?结果他就跳下了房子,把他刚才背的那一段书给他背了一遍,然后就扬长而去了。

你看,这个小偷记忆力都比曾国藩好。

他都背下来了,曾国藩还没有背下来,说明他的智商并不是很高。

但是他的一生成就,就成就在勤奋、恭敬、节俭这几个字。

而他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和我们所读的书是不一样的。

他从小熟读的是四书五经、圣贤教诲。

而且他对这些教诲深信不疑,所以他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那么,他从小熟读四书,我想他对《大学》上的一句话一定不会陌生。

这句话就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意思是说,你的财货是以不正当的、不好的方式获得的。

那将也一定会以不好的、不正当的方式败散掉,这是一定的规律。

当然,古人对于这句话没有怀疑,因为经典上的东西都记载的是恒常不变的道理。

但是后人看到这句话,难免会半信半疑。

古人很用心,很早就把不好的败散钱财的方式给我们总结了一下,抛砖引玉让我们学会去观察。

这个不好的败散钱财的方式有五种。

第一种就是官府。

比如说,我们这个钱是贪污受贿、违法犯纪、坑蒙拐骗赚得的,最后东窗事发,自己锒铛入狱,所有的家产被没收、被充公。

虽然赚到你手了,贪到你手了,还没等你享受,又昙花一现给收回去了。

在唐太宗看完《群书治要》之后,他还说,一个人拿着自己的官位不珍惜,去徇私舞弊,就如同拿着珍珠蛋射鸟雀。

什么意思呢?珍珠的子弹,非常的昂贵,而在古代还没有人造珍珠,全都是自然的珍珠,可谓价值连城。

比如说,我们是当官的人,走到哪里,人一介绍,这是某某处长、某某局长、某某市长,大家一听,对你恭敬有加,招待得非常周到、非常热情。

即使你的家人走到哪里,人家一提,这是某某局长、某某处长、某某市长的夫人,他们对她也是必恭必敬,招待得很好。

你看,家人也跟着沾光。

但是你认为这些都没什么,拿着自己的官位去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最后被发现了,锒铛入狱。

从受人尊敬的领导者变成了受人不耻的阶下囚。

而且你的家人走到哪里,人家都在背后指着她说,你看那不就是谁们家的谁谁谁吗?他们家人因为职务犯罪被关进了监狱,都为人所不耻。

那我们想来想去,这确实是拿着珍珠蛋射鸟雀,非常的不划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