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与官德修养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明辨篇】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明辨篇】导读《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宁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
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
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事的智慧源泉。
目录第一章、君道一、修身甲、戒贪乙、勤俭丙、惩忿丁、迁善戊、改过二、敦亲三、反身四、尊贤六、杜谗邪七、审断第二章、臣术一、立节二、尽忠三、劝谏四、举贤第三章、贵德一、尚道二、孝悌三、仁义四、诚信五、正己六、度量七、谦虚八、谨慎九、交友十、学问十一、有恒第四章、为政一、务本二、知人三、夫使四、至公五、教化六、礼乐七、爱民八、民生九、法古十一、赏罚十二、法律十三、慎武十四、将兵第五章、敬慎一、微渐二、风俗三、治乱四、鉴戒五、应事六、慎始终七、养生第六章、明辨一、邪正二、人情三、才德四、朋党五、辨物六、因果第六章明辨一、邪正33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卷九论语)【白话】孔子说:「君子能与大众和谐相处,然而对事物的见解各异,不苟且赞却;小人曲从私党,却流合污,然各自争冺,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334.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卷九论语)【白话】孔子说:「君子成全冸人的善举,不促成冸人的恶行。
小人则与此相反,见人做善事便嫉妒,见人做恶事便赞成,乃天理所不容。
」335. 君子揜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
(卷四十八体论)【白话】君子遮掩冸人的过错以长养自己的厚道善心,小人则诋毁他人的美德来标榜自己。
336.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卷九论语)【白话】子贡说:「君子对人是否也有所憎恶?」孔子说:「有憎恶。
憎恶宣扬他人坏处的人,憎恶居于下位而毁谤上位的人,憎恶有勇无礼的人,憎恶果敢而不通事理的人。
群书治要360:壹、君道,一,修身

群书治要360:壹、君道,一,修身一、修身甲、戒贪1.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卷十九·汉书七)【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君王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君主舍弃了治国的常理常法,而放任自己个人的私欲行事,导致奢侈横行而仁义废弛。
2.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
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
(卷二十六·魏志下)【白话】大凡事物发展过快则衰亡也快,缓慢稳定地发展则容易有圆满的成果。
早晨开花的草,到了傍晚就凋落了;茂盛的松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
所以,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讳速成。
3.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卷十一·史记上)【白话】荣夷公喜好独占财利,而不知道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财利,是天地之间万物所依赖生存的资源。
而有独占的现象,造成资源不均的害处就多了!因为大家都需要用到,怎么可以独占?不平的现象多了,而不知道社会问题已经存在,必招致民怨,不去防备大的灾难,却用这样的思想来教唆君王,王位怎能持久呢?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卷三十四·老子)【白话】缤纷的色彩,容易使人失去判断优劣的能力,有如失明;过度追求声音的刺激,容易使人失去辨别优劣的能力,有如失聪;讲究食物的美味,容易使人失去分辨食物好坏的能力;沉溺于骑马打猎的快意,容易使人心神狂妄暴躁;稀有难得的货品,容易使人贪心增长,而造成行为偏差。
5.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卷二·尚书)【白话】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一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在豪宅,雕梁画栋,过度装饰。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群书治要》序《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仙编辑。
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宁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
二十七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冸留心于治宁之道,休生养民。
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
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孚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
仙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付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宁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
上始五帝,下迄晋付,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
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
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
由是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宁盛况,此书贡献大矣!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
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明,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
所幸者,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付(一一九二——一三三○年)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
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
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冸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
二○一○年岁末,净空幸得此书,反复翻阅,欢喜无量,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的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孜定和宁。
最极关键者,即国人本身,必顸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
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超越时空,亘古弥新。
学习关键,端在「诚敬」二字。
《曲礼》曰:「毋不敬。
」前清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
「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
」程子曰:「敬胜百邪。
」说明修身进德、冺世济民、唯「诚敬」二字,方能圆三成。
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賥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
群书治要-刘余莉

为了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水平,2011年10月17日,国家公务员局印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要求“十二五”时期对全体公务员进行一次职业道德轮训,内容有公务员的责任、义务和纪律,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等,还包括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这是因为,官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盛衰。
子和集是记载诸子百家和后代文人的言论和思想的,但其中最重要内容也是尊道重德。例如《群书治要?曾子》上说:君子博学而浅(《大戴礼记》作“孱”)孚之,微言而笃行之。行欲先人,言欲后人,见利思辱,见难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孚此战战也。《群书治要?文子》上说:“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即使是被列为法家代表的管子也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唐朝的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也这样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这些著作之中,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特点都非常明显。
盛世之主与天书治要?魏志下》上讲到:“昔夏、殷、周历世数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则?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也。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莫救也。夫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是说,过去夏、商、周每个朝代都经历了十几世,而秦国二世就灭亡了。为什么呢?因为夏、商、周三代的君主,能与天下百姓共享幸福,与天下百姓共同承担忧患。而秦始皇独裁专制、压迫人民,所以一旦国家危险,就无法拯救了。与百姓共享幸福的,百姓必定和他共同承担忧患。与百姓共享太平的,百姓必定会尽力拯救国家的危难。
古人所写之文章,被分别收集在经、史、子、集之中。经者,常也,记载的是古圣先贤所体悟的恒常不变的道理。正如《易经?贲》上所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圣先贤观察天象,知晓了四季变化的规律;观察社会的人文现象,总结了社会人伦关系的道理,后人研习这些文章典籍,就可以起到“明德”的作用,并进而通过亲民而推行教化,而实现天下太平,达到“止于至善”。所以古人强调:读书贵在变化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朱伯庐在《劝言》中也说:“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此教人读书识义理之道也。要知圣贤之书,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所以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读书。”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为政篇】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为政篇】导读《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宁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
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
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事的智慧源泉。
第四章为政一、务本160. 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庹人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庹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齐庄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禀称事,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远人也;继绝世,举废邦,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治天下国家有九经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
」(卷十孔子家语)【白话】孔子说:「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纲领:修正己身,尊重贤人,亲爱亲族,礼敬大臣,体恤众臣,爱民如子,招徕各行工匠,抚慰远方人民,孜定各地诸侯。
修正己身,则可树立品德,不为外在名冺所动摇;尊重贤人,如此小人自然远离,君王就不受奸臣迷惑而做出错误决策;亲爱亲族,则叔伯、兄弟之间受到恩泽,自然不会有怨言嫌隙;礼敬大臣,如此和合共识、以礼相待,朝政就不会迷乱颠倒;体恤众臣,众臣必深怀感恩而尽心报效;爱民如子,则百姓受到鼓舞而互相劝善;招徕各行工匠,国家才会富裕充足;抚慰远方人民,则四方之人受到恩惠,自然归顺依附;孜定各地诸侯,则天下人民敬畏诚服。
」哀公问:「如何做到这样呢?」孔子说:「内心严肃诚敬,外表齐整端庄,不合礼义的事绝对不干,这是修正己身之法;摒弃谗言,远离女色,轻财物而重道德,这是尊重贤人之法;根据才能授以爵位,增加俸禄,理解其好恶,这是加厚亲族间和睦之法;授予高官、委以重夫,这是礼敬大臣之法;忠诚信实者,给予优厚俸禄,这是劝勉贤士之法;农闲时节才役使人力,并减收赋税,这是爱民如子之法;经常查考工作,并依考绩发给酬劳,这是招徕各行工匠之法;款待来往的各方族群,奖励善行而怜悯弱势,这是抚慰远方人民之法;按时维持外交礼节,进贡虽薄而答礼丰厚,这是孜抚诸侯之法。
原文《群书治要》—执中体道篇、修身养德篇

《群书治要》修身养德篇第一章孝德(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任之本与?‛(2)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3)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4)父虽死,孝子之重之不怠;子虽死,慈亲之爱之不懈。
(5)子曰: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候、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市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第二章谦敬(1)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2)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3)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4)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第三章谨言(1)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2)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贵德篇】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贵德篇】导读《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宁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
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
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事的智慧源泉。
目录第一章、君道一、修身甲、戒贪乙、勤俭丙、惩忿丁、迁善戊、改过二、敦亲三、反身四、尊贤六、杜谗邪七、审断第二章、臣术一、立节二、尽忠三、劝谏四、举贤第三章、贵德一、尚道二、孝悌三、仁义四、诚信五、正己六、度量七、谦虚八、谨慎九、交友十、学问十一、有恒第四章、为政一、务本二、知人三、夫使四、至公五、教化六、礼乐七、爱民八、民生九、法古十一、赏罚十二、法律十三、慎武十四、将兵第五章、敬慎一、微渐二、风俗三、治乱四、鉴戒五、应事六、慎始终七、养生第六章、明辨一、邪正二、人情三、才德四、朋党五、辨物六、因果第三章贵德一、尚道7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卷七礼记)【白话】人人具足的本善叫做性,随顺本性流露的行为叫做道,以道的标准来修正自己、感化他人,叫做教。
道是时刻不能离开的,能够离开的就不是道。
72. 保合大和,乃利贞。
首出庹物,万国咸宁。
(卷一周易)【白话】天的运行,保持、调整着孙宙的和谐关系,才能使万物祥和有益,永远纯正。
元首受到百姓的推崇,效法天德,长养万物,天下万国就都得到孜宁。
7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卷三十四老子)【白话】人应当效法大地,孜静和柔,劳而不怨,有功绩而不会显示宣扬;地效法天,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天效法道,清静无为,万物自成;道性自然而然。
74.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卷三十四老子)【白话】圣人无私无欲,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济人,不私自保留什么。
《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的几个核心问题

《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的几个核心问题丛连军【摘要】近年来,《群书治要》作为治国安邦的匡政巨著,逐渐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围绕《群书治要》的考译、推介和思想研究,尤其是对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可以说是方兴未艾.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内涵非常宽泛,具体包括《群书治要》的治政规律与治国理念、为政以德、圣贤教育、民本思想、选用人才等方面内容,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起来.通过对《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阐释,发现对《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的很多问题仍没有很好地解决,还存在对《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热点问题研究不平衡的问题,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45)004【总页数】7页(P14-19,37)【关键词】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治政规律;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圣贤教育;选用人才【作者】丛连军【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吉林师范大学德育研究所,吉林四平1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是唐初著名谏官魏徵与虞世南、褚亮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
唐太宗在总结阅读《治要》的感受时说:“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贞观政要》)。
魏徵于序文中说,这部书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经唐代发展史实充分证明,这部巨著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集成,是治国安邦的经验汇编,是古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其理论与实践价值体现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各个方面,见诸于政治、经济和伦理等各个领域。
《治要》自近年由日本回传中国①关于《治要》一书回传中国的具体过程,这里就不赘述了。
具体内容可参见《群书治要译注》(中国书店2012年版)、《魏徵与〈群书治要〉》(《文博》1990年第3期)和《〈群书治要〉回传考》(《理论界》2011年第9期)等著作和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书治要》与官德修养刘余莉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群书治要》与官德修养。
我们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在《群书治要》中论述的官德修养的重要性;第二个问题,就讲一讲官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一、为什么必须重视官德修养(一)关系到官员的成败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必须重视官德修养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就是关系到官员自身的成败,在《群书治要》的《大学》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这句话的意思,很多人都误解了。
说正是因为这句话,我才不敢学习传统文化了。
因为它告诉我们德行很重要,而财富不重要。
其实这是对这一句话的误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德行是财富的根本,而财富是德行的枝叶花果,外在显现。
像我们学植物的人都知道,植物的枝叶花果能够延伸到哪里,它下边的根也必须能够延伸到哪里。
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厚德载物。
外在的财物、身份、地位、名声等等,要靠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
在《中庸》上也有这样一句话,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一个人要想获得福禄寿名都齐全,那怎么样呢?必须得有深厚的德行。
正如孔老夫子在评价舜王的时候,他总结的这句话。
舜王,他被列为24孝之首,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的后母、他的父亲还有他的一个弟弟,三番五次的要致他于死地。
但是舜王并没有怀恨在心,想着去打击报复,反而总是反省自己做的不够好,不能够得父母的欢心。
虽然得了天子之位,仍然还去田野去豪气。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自己做儿子的孝道没有尽的圆满。
后来,他的德行终于感化他的后母,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
这个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得到福禄、寿名齐全,也必须培养自己深厚的德行。
而在《尚书》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在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在外喜欢打猎、游戏,没有节制,还喜欢饮酒,还喜欢靡靡之音,住着又高又大的房屋,墙上还雕着花纹。
以上这几种情况,如果有一件出现了,就没有不灭亡的。
你看古人,他看一个人现前的所作所为,他就能够评价出、推断出这个人以后的兴衰成败。
比如说,在史书上,都有这样的故事。
最后的结果和这个人预测的一模一样。
他们是靠什么来预测的呢?是因为这些人熟读圣贤经典,他们看到了一个人现在迷恋女色,又喜欢玩物丧志,该甘于饮酒,没有节制,喜欢靡靡之音,住着太过分奢侈的房子,那么就能判断出他以后的结局了。
而我们看了这一句话,我们要非常地警醒。
特别是在魏征的小注上,这样写了一句,说更何况这几种情况我们都做到了呢?这几种情况做到了一件都会没有不灭亡的了,那么更何况有的领导者这几件事全都做了呢,那还有不灭亡的吗?所以这个就告诉我们,领导者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对自己的自身成败非常地关键。
在2013年的3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的审议时说,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的多,而更多的还是我们倾注的精神和精力。
但是,一着不慎,毁于一旦。
不管你以前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功罪不可相抵。
如果搞不好,领导干部的岗位就真会变成高危职业。
他还说,我在中央纪委全会上讲,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项工作要继续坚持,去搞好完善建设。
同时,在我们国家,有一句话,叫“面壁成佛”,就是自我境界的提升。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领导者要重视自己的官德修养,否则的话就可能使自己的努力毁于一旦、前功尽弃。
而且我们既要在反腐败的过程中,重视制度的建设,同时也要注重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
他还说,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围绕权力的陷阱太多。
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
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
你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伸手必被捉。
心中要有敬畏。
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
这都是强调领导干部要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守住道德的底线,不要做那些违法犯纪的事。
(二)关系到民风的善恶第二,官德修养也关系到社会民风的善恶。
在《群书治要•礼记》上说了这样一段话——“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
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这句话说得很好,说下级侍奉上级,并不是服从他所命令的,而是服从他所行为的。
因此上级领导喜欢某一个东西,下边的属下就一定会有比他更加喜好的。
因此,上级领导所喜恶和爱好的东西,就不能够不谨慎,因为他都是社会大众人民的表率。
在《说文解字》上,把这个叫“教”,定义为“上所示,下所效”。
这也强调了领导干部的率先示范的效果。
实践也确实证明,上行则下效。
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
所以在《孟子》上也说了这样一句话,应把那个有仁德心的人选拔在领导的位置上。
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德之心,却处于高高的位置,这就是等同于把他的过恶传播到广大的民众。
这也说明了领导干部的德行,关系到社会民风的善恶。
(三)关系到国家的盛衰第三,也关系到国家的盛衰。
在《群书治要•崔寔政论》上也说了,总结了国家盛衰的原因,说了这样一段话,说“凡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大凡天下之所以得不到治理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君主、领导者继承太平之世已经很久了,社会风俗逐渐变坏也不觉悟,政治逐渐腐败也不更改,习惯于乱相,安于危机,而且还逸乐看不到这些危机。
“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有的沉迷于欲望的享受,不理国家政事。
“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者有的人耳朵里听不进劝告和教诲的真言,满足于虚伪、忽视真诚。
“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从”,有的人是在歧路徘徊,不知道何去何从。
“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有的是被信任的大臣,却为了保住自己的俸禄,不敢犯言直谏,闭口不言。
“或疏远之臣,言之贱废”,有的是被疏远了的臣子,因为他的身份、地位低微,他的谏言也不被采用,被废弃了。
“是以王纲纵弛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因此,这个国家的法纪纲常在上很松驰,有识之志在下面忧心忡忡,这真是可悲啊。
这一段话是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官员的道德出现了问题。
李商隐在《咏史》之中,也这样说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也写到,“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
一个家族、国家、企业、政党的破败,都是因为这里边的每一个人过上了过分奢侈、过分浪费的生活。
一个人以前都在走上坡路,突然转折了,开始走下坡路了。
这个转折点何在呢?什么时候你认为自己的奋斗已经差不多了,可该享受一下人生了。
什么时候人生的转折点就出现了。
一个人讨人厌、讨人不喜欢,就是过分的骄傲、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这些阐述都是告诉我们,领导者的骄奢淫逸不仅给自己招致了失败,也给社会、国家从盛转衰带来了转折。
二、官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既然我们知道了官德修养的重要性,那怎么样进行官德修养呢?官德修养应该有哪些主要的内容呢?我们看第二个问题,官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我们把它分成三个方面:第一,修身;第二,爱民;第三,用人。
(一)修身首先我们看一看修身。
我们也是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方面是戒贪。
在《大学》上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最高的领导者到最底下的老百姓,都是以修身做为最根本的。
修身从哪里修起呢?前面说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后面才是修身。
这就是告诉我们修身要从格物来做起。
那什么是格物呢?古人朱熹把这个“格物”理解错了,认为是“格除万物之理”。
结果王阳明按照他的说法格出病来,后来他认为朱熹的说法是错误的。
“格物”,司马光先生解释为“格除物欲”。
你在财色名利面前能够如如不动,把持住自己,不去贪着,这个才叫格物。
所以修身应该从戒贪开始,首先是贪财。
我们看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在家书中曾经对僚属宣誓,说“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
那他真的做到了不取军中的一文钱挪作私用了吗?现代领导者听了都会摇头、都会怀疑。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都做不到。
我们经常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那么曾国藩他和我们的区别何在呢?曾国藩其实和我们的区别并不是很大,特别是他的智商可能并不比我们在座的领导更高一些。
那怎么可以这样说呢?我们看一个典故就可以说明。
曾国藩小的时候特别喜欢读书。
有一天他读书读到很晚了,家里来了一个小偷,他本来想趁曾国藩读书累了去入室偷东西。
但是,曾国藩背了一段书翻来覆去的背诵,就是背不下来,结果久久也没有去入睡。
这个小偷在上面等的不耐烦了。
结果怎么样呢?结果他就跳下了房子,把他刚才背的那一段书给他背了一遍,然后就扬长而去了。
你看,这个小偷记忆力都比曾国藩好。
他都背下来了,曾国藩还没有背下来,说明他的智商并不是很高。
但是他的一生成就,就成就在勤奋、恭敬、节俭这几个字。
而他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和我们所读的书是不一样的。
他从小熟读的是四书五经、圣贤教诲。
而且他对这些教诲深信不疑,所以他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那么,他从小熟读四书,我想他对《大学》上的一句话一定不会陌生。
这句话就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意思是说,你的财货是以不正当的、不好的方式获得的。
那将也一定会以不好的、不正当的方式败散掉,这是一定的规律。
当然,古人对于这句话没有怀疑,因为经典上的东西都记载的是恒常不变的道理。
但是后人看到这句话,难免会半信半疑。
古人很用心,很早就把不好的败散钱财的方式给我们总结了一下,抛砖引玉让我们学会去观察。
这个不好的败散钱财的方式有五种。
第一种就是官府。
比如说,我们这个钱是贪污受贿、违法犯纪、坑蒙拐骗赚得的,最后东窗事发,自己锒铛入狱,所有的家产被没收、被充公。
虽然赚到你手了,贪到你手了,还没等你享受,又昙花一现给收回去了。
在唐太宗看完《群书治要》之后,他还说,一个人拿着自己的官位不珍惜,去徇私舞弊,就如同拿着珍珠蛋射鸟雀。
什么意思呢?珍珠的子弹,非常的昂贵,而在古代还没有人造珍珠,全都是自然的珍珠,可谓价值连城。
比如说,我们是当官的人,走到哪里,人一介绍,这是某某处长、某某局长、某某市长,大家一听,对你恭敬有加,招待得非常周到、非常热情。
即使你的家人走到哪里,人家一提,这是某某局长、某某处长、某某市长的夫人,他们对她也是必恭必敬,招待得很好。
你看,家人也跟着沾光。
但是你认为这些都没什么,拿着自己的官位去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最后被发现了,锒铛入狱。
从受人尊敬的领导者变成了受人不耻的阶下囚。
而且你的家人走到哪里,人家都在背后指着她说,你看那不就是谁们家的谁谁谁吗?他们家人因为职务犯罪被关进了监狱,都为人所不耻。
那我们想来想去,这确实是拿着珍珠蛋射鸟雀,非常的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