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 第八章 解表药1(荆芥)

合集下载

第8章,解表药

第8章,解表药

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
⑴用于风热表证和温病卫分证,症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 (银花、薄荷;桑叶、桔梗) ⑵风热外束,热毒内盛而致麻疹不透者。(薄荷、蝉蜕)
2. 解毒消肿
⑴用治咽喉肿痛 风热所致者 热毒所致者 (薄荷、蝉蜕) (板蓝根、射干)
☆薄荷《新修本草》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太仓。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
1. 疏散风热
用于风热表证和温病卫分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银花、连翘)
2. 清利头目,利咽
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眩晕 (川芎、石膏);目赤多泪 (桑叶、菊花); 咽喉肿痛(牛蒡子、蝉蜕)
【功效应用】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1.用于风寒表证。适宜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或鼻塞流涕,或咳喘者。 (羌活、白芷、麻黄)
2.用于阳虚外感,症见恶寒无汗,脉反沉者。 (附子、麻黄)
3. 用于多种痛证,尤宜于寒痛证。如:
⑴头痛,尤宜于风寒头痛; (羌活、川芎) ⑵风冷牙痛; (单用或配合白 芷) ⑶风寒湿痹,腰膝冷痛; (独活、桑寄生) 4.用于鼻渊等鼻科疾病的鼻塞不通,头痛 。 (白芷、辛夷)
用法用量
⑴煎服,3 ~10g。
⑵发汗解表,用量不宜过大,且不应久煎,并多热服; 利水消肿,用量宜稍大,且须浓煎,并多冷服。
☆荆芥
来源 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
主要成分 挥发油,单萜类成分,黄酮类成分
☆防风
来源 伞形科防风植物的干燥根
主要成分 挥发油,色原酮,香豆素,聚乙炔类多糖类等

解表药之荆芥(发散风寒药)

解表药之荆芥(发散风寒药)
【单用为末,温酒调下】
①净荆芥穗 1 两碾为末,过筛后装入纱布袋,均匀撒布患处,然后用手掌反复揉搓 至发热为度。治急性荨麻疹及一切皮肤瘙痒病,轻者 1-2 次,重者 2-4 次。
②荆芥穗 30 克,炒至焦黄,研细过筛,每次用 6 克加童便 1 两服。治产后血晕。
煎服 4.5~10g,不宜久煎。
生荆芥按上述功效使用(味辛微温趋升浮)。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竹叶柳蒡汤——治麻疹透发不畅,以及瘙痒等症【荆芥+蝉衣、 牛蒡子、薄荷、银花】
------------------------------------------------------------------------------------------------------------------疮疡初起,恶寒发热,兼有表证者【荆芥+防风、银花、连翘、赤芍】
荆芥(假苏) 辛,微温/平 归肺经、归肝经(荆芥炭)
功效
祛风解表(温性弱) 治外感表证不分寒热(风寒、风热皆起的卫分阶段)。
银翘散——治风热感冒。
荆防败毒散——治风寒感冒。
疏风热、清头目、 利咽喉、祛风止痒 (祛风药)
祛风止痉
疏风热、清头目——风性轻扬,易上扰清窍,风热/风邪上 扰则会引起头晕、头痛;目赤肿痛、目痒流泪。 利咽喉(清热利咽)——咽喉为肺胃门户,风热内犯,郁 积在咽喉部,出现咽喉痒痛,甚者红肿,称为咽喉不利。 荆芥+牛蒡子/蝉脱/菊花/桑叶 治风热引起的咽喉疾病。 瘾疹(荨麻疹)——风邪郁闭在肌表,出现皮肤瘙痒,过 敏性的皮肤病;可内服/煎汤外洗/外搽 祛风止痒。 风性善行而数变。
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瘀。
对内脏的损伤。
《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治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者

第八章解表药药性歌赋

第八章解表药药性歌赋

第八章解表药药性歌赋麻黄发汗平喘宜麻黄,利尿消肿功效强;外感风寒身无汗,痹痛咳喘水肿良。

桂枝桂枝发汗善解肌,温通经脉助阳气;中风表虚调营卫,停饮蓄水经瘀宜。

紫苏紫苏发表散风寒,理气安胎化痰涎;鱼蟹中毒此可解,苏梗安胎叶发散。

生姜生姜解表轻发汗,宜肺化痰温胃寒;姜皮和脾消水肿,姜汁急用止呕痰。

香薷香薷味辛性微温,暑月寒中效如神;化湿和胃治吐泻,利水消肿脚气临。

荆芥荆芥散风又解表,透疹又把疮毒消;内疹瘙痒寒热用,炒炭止血理血妙。

防风防风发表又解痉,祛风胜湿有殊功;感冒头痛风疹痒,风湿痹证痛泻灵。

羌活羌活辛苦性又温,散寒祛风胜湿神;风寒感冒头身痛,风寒湿痹上肢临。

白芷白芷辛温气芳香,祛风散寒通窍良;善治鼻渊寒湿带,头痛牙痛肿毒疮。

细辛细辛散寒祛头风,温肺化痰通窍灵;太少两经头身痛,寒饮咳喘痹痛功。

藁本藁本散寒又祛风,胜湿止痛力非轻;外感风寒巅顶痛,风寒湿痹功用明。

苍耳子苍耳除湿又散风,通窍止痛鼻渊用;风寒外感头痛甚,风湿痹证痛可轻。

辛夷辛夷发散祛风寒,宣通鼻窍治鼻渊;香臭不闻是要药,风寒外感头目眩。

葱白葱白发汗又解表,散寒通阳疮毒疗;外医风寒症情轻,内治阴盛格阳妙。

鹅不食草鹅不食草散风寒,宣通鼻窍止咳痰;辛烈升散鼻渊疗,风寒头痛肿毒喘。

胡荽胡荽气香善走窜,发表透疹食欲添;专治麻疹透不畅,开胃消食医食源。

柽柳柽柳透疹又解表,祛风除湿痹证疗;辛散透疹是正药,风疹痹痒沐浴妙。

薄荷薄荷辛凉入肺肝,疏散风热又利咽;清利头目能透疹,疏肝解郁功效添。

牛蒡子牛蒡辛苦性本寒,疏风散热善利咽;风热喉肿疹不透,解毒散结痈腮痊。

蝉蜕蝉蜕清热善驱风,透疹止痒又止痉;明目退翳消赤肿,惊痫夜啼破伤风。

桑叶桑叶清宣治肺热,清肺润燥止喘咳;风热头痛目赤肿,平肝明目亦凉血。

菊花菊花微寒辛甘苦,疏散风热清头目;诸风头眩皆可治,疗疮肿毒目疾除。

蔓荆子蔓荆辛苦性微寒,疏散风热清利兼;风热外感头晕痛,目赤肿痛痹证蠲。

柴胡柴胡解郁善疏肝,疏散退热举阳陷;寒热往来疟疾治,肝郁气陷经调安。

第八章 解表药

第八章 解表药

紫苏 生姜
《名医别录》
30
唇形科植物 紫苏的干燥 叶(或带嫩枝) 生用。
以叶大、色紫、不碎、香气浓, 无枝梗、无杂质者为佳。
姜科植物姜 的新鲜根茎。 生用。 质嫩 者为佳
以块大、 丰满、质嫩 者为佳。
紫苏 生姜
共性: 1.辛温,入肺脾二经。 2. 功用: (1)发表散寒:发汗力较弱(不及麻、
桂),用于预防或治疗风寒感冒轻证。 (2)解鱼蟹毒:用于食鱼蟹中毒。
35
个性:
紫 苏:
(1)行气宽中(消胀),和胃止呕:
用治脾胃气滞证:脘腹胀闷,纳食不佳者均可 运用,如藿香正气散;
(2)理气安胎:用治气滞胎动不安(苏梗), 配砂仁、陈皮等。 (3)苏叶:长于发散风寒;
苏梗:偏宽胸利膈、顺气安胎。
2.虚汗及疮疡日久、淋病、失血者等津血不足者慎用。
3.用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 温暖季节容易出汗,用量宜小。(春夏气候温暖,肌 腠松弛,易出汗)
• 寒冷季节,不易出汗,用量可稍大。(冬秋气候寒冷, 肌腠致密,不易出汗)
• 不宜过量,应中病即止。以免耗伤阳气,损及津液
9
4.不宜久煎:以免挥发性有效成分逸散而
4.散寒通滞,用治: 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宜先煎,去浮沫) 生用发汗力较强;蜜炙麻黄长于平喘。 捣绒:老年人、儿童
20
【使用注意】 1. 本品发汗力强,自汗盗汗者忌用。 2. 虚喘不宜。 3. 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兴奋作
用,并可使血压上升,失眠及高血压 患者慎用。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 证当忌用。
42
荆芥
防风
《神农本草经》

中药学记忆歌诀

中药学记忆歌诀

第八章解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平喘利水麻黄强。

助阳温经桂枝缓。

行气化痰紫苏叶。

生姜止呕祛痰毒。

香薷化湿兼利尿。

荆芥透疹又消疮。

防风胜湿止痉抽。

祛风除湿止头痛,羌活太阳上身痹,白芷阳明鼻带脓,细辛少阴温肺窍,藁本升散透巅顶。

通窍祛湿苍耳子。

鼻渊要药辛夷花。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利咽透疹散风热,薄荷疏肝清头目,牛蒡祛痰解热毒,蝉蜕明目息内风。

平肝明目散风热,桑叶清肺菊解毒。

蔓荆升散清头目。

解表退热升清阳,柴胡疏肝和少阳,升麻透疹解热毒,透疹生津通络葛。

豆豉解表善除烦。

第九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除烦热,石膏泻火清肺胃,知母清热又滋阴。

芦根利尿清肺胃。

花粉生津消脓肿。

竹叶善清心经火,淡竹叶优利小便。

栀子清心湿血毒。

夏枯清肝散结肿。

决明润肠清平肝。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三黄燥湿泻火毒,上焦肺血胎热芩,中焦心胃肝火连,黄柏下焦退虚热。

龙胆肝胆湿火热。

苦参杀虫又利尿,白鲜燥湿除热痹。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散风热,凉血止痢金银花,连翘消散清利尿。

解毒凉血散风热,穿心燥湿贯血虫。

凉血消斑解热毒,大青效优根利咽,青黛凉肝止痉抽。

解毒消痈清肝火,蒲乳湿热地丁疔。

清肝明目野菊花。

重楼消肿定肝惊。

解毒除湿土茯苓,梅毒要药利关节。

肺痈热淋鱼腥草。

大酱肠痈兼活血。

热毒血痢白头翁。

射干化痰降肺气。

咽痛豆根清胃火。

解毒利湿蛇舌草。

熊胆解毒清息肝。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凉血养阴生地黄,玄参散结泻火毒。

凉血活血牡丹皮,赤芍散瘀清肝火。

活血解毒紫透疹,定惊泻火水牛角。

第五节清虚热药虚暑疟热用青蒿。

白薇通淋疗疮毒。

虚肺血热地骨皮。

虚热疳热银柴胡。

虚疳湿热胡黄连。

第十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大黄泻下湿毒瘀。

芒硝软坚消毒肿。

泻叶泻热又利水。

芦荟清肝杀虫疳。

第二节润下药麻仁润下兼补虛,郁李润下行气水,松仁润肠又润肺。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甘遂消肿行经隧。

大戟散结行脏腑。

芫花杀虫泻胸胁。

商陆泻水兼消肿。

牵牛逐水又杀虫。

巴豆豁痰水冷积。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第一节祛风寒湿药独活下表少阴痛。

中药学各论第八章解表药

中药学各论第八章解表药

葛根:主入胃经(阳明经)。
1、解肌发表:治疗伤寒恶寒发热,项背强痛及身热、 口渴之证。
2、升清止泻;本品升提中气作用善于止泻,治疗脾 虚泄泻。
3、生津止渴:治疗津伤口渴、消渴等。 4、透疹:治疗麻疹初起,疹毒透发不畅。
解表药的小结
一、解表药的常用配伍: 1、表证多犯肺,伴咳嗽痰多者,配化痰止咳药。 2、表证而兼气滞,伴胸脘痞满、嗳气、呃逆者配行
第八章 解表药
概述 一、概念:
解 ---疏解、解除。 表 ---一指表邪,六淫之邪;
二指表证,邪在肌表之证。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谓之 解表药。 二、性味、功效: 辛:具发散之特性。可以疏散外邪,解除表证。 疏散、宣发是解表药的最大特性,部分解表药还具 有祛风止痛、平喘、透疹、利水消肿等作用。
性味:辛,温。
功效特点: 1、发汗解表:一般不用于单纯的风寒表证。 2、祛暑化湿:治疗暑湿伤中的呕吐泄泻,脘腹胀满
疼痛。 3、利水消肿:治疗风水相搏之水肿。 香薷为夏令解表散寒所常用,夏月之香薷犹冬月之
麻黄,发汗而又祛暑化湿。主治夏季外感于风寒,而内 伤于暑湿之“阴暑”证。
细辛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华细辛的全草。
三、分类、适应证:
1、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性味多辛温,具有 疏散风寒作用,治疗风寒表证。
2、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性味大多辛凉,具 有疏散风热的作用,治疗风热表证。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等的草质茎。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
共同点:
1、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证。 两药是辛温解表药的代表药。二者经常相须为用。
2、清热解毒:治疗疮疡肿毒。

从药性解中药之荆芥

从药性解中药之荆芥

从药性解中药之荆芥今天要学习的药物是荆芥。

荆芥是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带花穗的全草,或者干脆就是取其花穗。

荆芥有个别名叫假苏。

为什么叫假苏呢?是说它长得像紫苏,但又不是紫苏,似苏非苏,那不就是假苏吗?其实啊,荆,是小灌木的意思,芥是小草的意思。

荆芥长得很高,比一般的草都要高一些,可以长到两尺。

两尺就是60多厘米。

荆芥的意思就是就象小灌木一样的草。

荆芥的性味是辛而微温,归肺、肝二经。

这是我们讲解表药第一次出现归肝经的药。

那么我们推测一下,这个归肝经的特性会给荆芥带来什么新的作用?肝在六气应风,所以我们可以想见,荆芥散风的力量应该不错。

加上它辛温入肺,那就必然可以解表散寒。

所以荆芥是既可以解表,又善于袪风的一味药。

但是它的温性并不强,只是微温。

所以荆芥是祛风强于散寒。

但也正因为它只是微温,所以无论风寒、风热都可以用。

配上银花、连翘也能治疗风热表证,比如银翘散。

当然,荆芥用于治风寒表证,更为得心应手。

配上羌活、防风之类的药,专治风寒表证,比如说荆防败毒散。

实际上荆防败毒散是我们南方治疗风寒感冒的主要方剂,过去有“北人纯用麻桂,南人纯用荆防”的说法。

这些年经方比较热,所以南方医生用麻桂剂也多起来了,这是一种风气上的变化,但就医理本身来说,是没有变化的。

南人即使用麻桂,也不会像北人那样用得那么多,那么大的剂量。

同样,因为荆芥入肝经,肝应风,所以它就特别善于祛除在表之风邪。

除了外感风寒、风热诸证以外,各种风邪阻于皮肤肌表而出现的皮肢病变,比如风疹、瘾疹之类的,也属于表风证,可以用荆芥来治疗。

所以我们说它还有袪风止痒,宣散透疹的作用。

比如说专治风疹、湿疹的消风散里,就有荆芥。

肝还主藏血,入肝经的药,往往就能入血分。

荆芥入血分,又有辛散通行之功,是不是就可以有通利血分的作用啦?所以可以治疗疮疡初起。

通利血分和治疮疡初起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先得复习一下疮疡是如何产生的。

中医认为,这些化脓性疾病的产生前题是经络不通,营血不行,郁而化热,热盛肉腐,化腐成脓。

第八章解表药

第八章解表药
或防风、细辛(川芎茶调散) 牙痛 偏寒:细辛、全蝎等(一捻金散 ) 偏热:石膏、荆芥穗等(风热散 ) ③宣通鼻窍—鼻渊 苍耳子、辛夷(苍耳子散) ④燥湿止带—带下证 寒湿带下:鹿角霜、白术等 湿热带下:车前子、黄柏等
⑤消肿排脓—疮痈肿痛
疮疡初起:银花、当归等(仙方活命饮) 脓成难溃:人参、黄芪等(托里消毒散 )
概述
1、性能:辛凉、发汗力缓 2、应用:风热表证 3、其他功能: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止咳
掌握: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柴胡、葛根 熟悉:蝉蜕 、蔓荆子、升麻、 了解:淡豆豉 参考:浮萍、木贼、谷精草
★薄荷
唇形科 地上部分
★薄荷 辛,凉。肺、肝经。
①疏散风热—风热表证,温病初起:银翘散 ②清利头目—风热头痛:川芎、石膏(上清散) 目赤多泪:桑叶、菊花 咽喉肿痛:桔梗、甘草(六味汤) ③透疹止痒—麻疹:蝉蜕、牛蒡子(竹叶柳蒡汤) 风疹:荆芥、防风 ④疏肝解郁—肝郁气滞:柴胡、白芍(逍遥散)
▲蔓荆子
辛、苦,微寒。膀胱、肝、胃经。 薄荷、菊花
菊花、蝉蜕
①疏散风热—风热头痛
②清利头目—目赤肿痛
5-10克
★柴胡
伞形科 根 生用、醋炙
▲升麻
毛茛科 根茎 生用、蜜炙
★柴胡
▲升麻
辛、苦,微寒。肝、胆、肺经
辛、微甘,微寒。肺、脾、胃、大肠经
①解表退热—风热表证 退热力强,少阳证,
兼疏肝解郁-肝郁气滞 ②升举阳气—中气下陷 清热解毒力强, 兼能透疹—麻疹、咽痛
9-15克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活络、解酒宜生用, 升阳止泻宜煨用。
●淡豆豉
豆科 生用ຫໍສະໝຸດ ◆浮萍浮萍科 全草
◆木贼
木贼科 地上部分
◆谷精草

解表药

解表药

麻黄——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桂枝——善于宣阳气于卫分。

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

生姜——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

荆芥——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

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防风——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

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

羌活——善于升散发表,有较强的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

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酸痛者尤为多用。

白芷——善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

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

细辛——善于祛风散寒。

常用治鼻鼽鼻渊等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头痛者,为治鼻鼽鼻渊之良药。

苍耳子——为治鼻渊、鼻鼽之良药,尤宜于鼻渊而有外感风寒者。

辛夷——为治鼻渊、鼻鼽、鼻塞流涕之要药。

薄荷——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喉咙。

牛蒡子——升散/浮之中具有清降之性。

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

蝉蜕——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开音疗哑,故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症见声音嘶哑或咽喉肿痛者,尤为适宜。

善疏散肝经风热而有明目退翳之功。

柴胡——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为治少阳证之要药。

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升麻——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其升提之力较柴胡为强。

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之要药。

善于清泄肺经实热。

知母——善治温热病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者。

芦根——善于清泻肺热。

天花粉——善于清泻肺胃实热。

栀子——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善于清利下焦肝胆湿热。

夏枯草——善清泻肝火以明目。

决明子——善清肝明目。

黄芩——尤善清中上焦湿热,为治肺热咳嗽之要药。

黄连——尤长于清泄中焦脾胃、大肠湿热,常用治湿热泻痢、呕吐,尤为治泻痢要药。

尤善清心火,对心经热盛所致多种病证均有较好疗效。

善于清热泻火解毒。

解表药: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解表药: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解表药:荆芥的功效与作用名称:荆芥类别:解表药拼音:JING JIE拉丁:Herba Schizonepetae别名:香荆芥、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药用部位:地上部分药材性状:本品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

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

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0.7cm。

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

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产地:江苏、浙江、江西采收加工: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

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微温;辛;归肺、肝经功能主治:解表散风,透疹。

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禁忌:表虚自汗、阴虚火旺者禁服。

主治:外感风寒,麻疹初期透发不畅,炒炭可止衄血、崩漏、便血。

习惯无汗用芥穗,有汗用荆芥,入血分用荆芥炭。

临床应用:传统经验认为本品为风病、血病和产后的要药。

1、用于治疗外感。

风寒风热均可用:风寒的,配防风、生姜;风热的,配薄荷,柴胡等。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荆芥虽属辛温,但温而不燥,与辛凉解表药配伍,可增强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有发热、头痛、鼻塞、咽疼、眼结膜等风热症状(感冒、流感早期)。

方如荆防败毒散。

2、用于治疗咽炎、扁桃体炎。

前任的经验是“咽痛必用荆芥”,现代在治疗咽炎和扁桃体炎的方剂中,荆芥常不少。

配桔梗、生甘草尤能加强其消炎作用。

3、用于治疗出血。

用荆芥炭止血,要配其他止血药,例如配槐花炭治疗大便下血,配茅根治鼻出血。

4、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因失血过多或血液循环功能障碍而引起的晕厥),可用荆芥穗。

单味6g研末冲服,或随症配其它药煎服。

5、用于透疹止痒。

在荨麻疹、风疹、麻疹时用之,起到加速病理过程消退和止痒的作用。

中药学 8 解表药

中药学   8 解表药

[内容] 内容]
1.发散风寒药 掌握:麻黄、桂枝、紫苏(附紫苏梗)、防风、 荆芥、羌活、白芷 熟悉:香薷、细辛、苍耳子(附苍耳草)、生姜 (附生姜皮、生姜汁)、藁本、辛夷 参考: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柽柳 (注:各章节中的附药一般为参考药)
2.发散风热药 掌握: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 (附葛花)、柴胡 熟悉:升麻、蝉蜕、蔓荆子 了解:淡豆豉(附大豆黄卷) 参考:浮萍、木贼
四. 判断说明题
1.使用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应注意中病即止, 1.使用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应注意中病即止, 不可使之汗出过多。( ) 2.解表药多含挥发油,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 2.解表药多含挥发油,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 低药效。( ) 3.麻黄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化湿和中,故有“夏 3.麻黄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化湿和中,故有“ 月解表药” 月解表药”之称。( ) 4.细辛既能祛风解表,散寒止痛,又能温肺化饮, 4.细辛既能祛风解表,散寒止痛,又能温肺化饮, 消肿排脓。( ) 5.葛根生津止渴宜煨用,升阳止泻宜生用。 5.葛根生津止渴宜煨用,升阳止泻宜生用。 ( )
麻黄
桂 枝
桂枝
樟科肉桂嫩枝 辛、甘、温;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生用) 风寒表实表虚均可、阳气凝滞等 有热像者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化学成分:挥发油(桂皮醛) 枳实韮白桂枝汤、炙甘草汤、五苓散、 温经汤、桂枝附子汤
麻黄与桂枝比较
共同:发汗解表 不同点: 麻黄:发汗力较强、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汗力较弱、风寒表实表虚、有汗无 汗均可
6.白芷善冶( 6.白芷善冶( ) A.阳明头痛 A.阳明头痛 B.太阳头痛 B.太阳头痛 C.厥阴头痛 C.厥阴头痛 D.少阳头痛 D.少阳头痛 7.既能外散表寒、又能温肺化饮,治疗寒饮咳喘的 7.既能外散表寒、又能温肺化饮,治疗寒饮咳喘的 药是( ) A.生姜 A.生姜 B.白芷 B.白芷 C.细辛 C.细辛 D.麻黄 D.麻黄 8.既能疏散风热,又能定惊止痉,治疗小儿惊痫夜 8.既能疏散风热,又能定惊止痉,治疗小儿惊痫夜 啼的药是( ) A.薄荷 B.蝉蜕 C.防风 D.菊花 9.功善解肌退热,治疗外感表证、发热、项背强痛 9.功善解肌退热,治疗外感表证、发热、项背强痛 的药是( 的药是( ) A.柴胡 B.葛根 C.牛蒡子 D. 升 麻 10.升阳举陷,宜用柴胡配伍的药是( 10.升阳举陷,宜用柴胡配伍的药是( ) A.黄芩 B.细辛 C.升麻 D.葛根

三味普通解表药,区分清楚才能用得好

三味普通解表药,区分清楚才能用得好

三味普通解表药,区分清楚才能用得好荆芥荆芥,辛,温。

入肺、肝经。

祛风解表有专长,《神农本草经》(以后简称《本经》)云其“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

”其气轻扬,专走肌肤,不似防风袪风能深入骨肉。

我认为荆芥具有解毒、止痒、利咽喉三大作用。

解毒:本品辛温,发散风寒。

辛而不烈,温而不燥。

无论风寒、风热,都可使用。

凡一切感冒,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咳嗽,鼻塞等症,均选用之。

以其能解表邪,解病毒也。

观《摄生众妙方》之荆芥败毒散,治疮肿初起,便是解毒先例,不过彼用于外科,我用于内科而已。

止痒:《医宗金鉴》消风散,治皮肤病痒,首列荆芥散风止痒。

荆芥内服或煎汤洗浴,对皮肤痒症皆有显效,既能止外痒,当然能止内痒。

感冒咳嗽,患者多先觉喉痒。

同时才迸发咳嗽。

荆芥擅长止痒散邪,服用后,咽喉痒除,咳嗽也随之缓减。

是借鉴成方,由外及内的思路。

利咽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荆芥汤,治咽喉肿痛,声不出,咽之痛甚。

组成荆芥汤的荆芥、桔梗、甘草三味药,《医学心悟》止嗽散全都收入,我又推而广之,用治喑症。

凡外感咳嗽,伴有声哑或失音,或发声困难者,认为是风邪结而不散,属于“金实不鸣”,必用荆芥汤祛风散结利咽喉,屡用多验。

防风防风,辛、甘,微温。

入膀胱、肝、脾经,擅长祛风胜湿。

《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

”本品解表散寒,兼能除湿,多用于风湿痹痛,不宜用于风热各证。

疗风寒外感、湿痰内泛之咳嗽:我的经验方为防风平胃二陈汤。

以防风泻肺中实邪,苍术燥湿健脾,厚朴除满宽胸,亦降气逆,茯苓、半夏、陈皮、甘草的综合功效是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无一味直接止咳药而咳可止。

治胸痒:咳嗽喉痒者用荆芥,咳嗽胸痒者用防风。

胸中作痒而咳。

是肺之气管中有风,非荆芥可散。

我用防风深入托出而散之,非常有效。

如属上焦津液亏乏或阴虚火炎而致胸痒干咳者,当忌防风之辛散。

解流行感冒病毒:凡属流行感冒所致的咳嗽、头痛、肢体酸痛等症。

服用防风后,周身出汗。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荆芥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荆芥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Benth.)Briq. 的地上部分。

亦名假苏(《本经》)等。

味辛,性温。

入肺、肝经。

功能: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

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

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荆芥含挥发油1.8%,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d-Menthone),消旋薄荷酮,少量成分为右旋柠檬烯(d-Limonene)。

挥发油中尚含有α-蒎烯(α-Pinene)、莰烯(Camphene)、β-蒎烯(β-Pinene)、3-辛酮(3-Octanone)、对聚伞花烯(p-Cymene)、3-辛醇(3-Octanol)、1-辛烯-3-醇(1-Octen-3-ol)、异薄荷酮(Isomenthone)、l-异薄荷酮(l-Isomenthone) 、3-甲基环己酮(3-Me- thylcyclohexanone)、β-榄香烯(β-Elemene)、石竹烯(Caryophyllene)、β-葎草烯(β-Humulene)、胡薄荷酮(Pulegone)、异胡薄荷酮(Isopulegone)、l-胡薄荷酮(l-Pulegone)、胡椒酮(Piperitone)、胡椒碱烯酮(Piperitenone)等。

荆芥穗中分离出荆芥甙(Schizonepeto- side)A、B、C、D、E以及荆芥醇(Schizonol)、荆芥二醇(Schizonodiol)等单萜类化合物。

亦分离出芹黄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7-O-gluco- side)、黄色黄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 glucoside)、橙皮甙(Hesperidin)、香叶木素(Diosmetin)、橙皮素(Hesperetin)和黄色黄素(Luteolin)等黄酮类成分。

药材详解⊙解表药——荆芥

药材详解⊙解表药——荆芥

药材详解⊙解表药——荆芥荆芥处方用名荆芥、荆芥穗、荆芥炭、妙荆芥。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裂叶荆芥和多裂叶荆芥和多裂叶荆芥的茎叶和花穗。

药性味辛,性微温。

归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应用1.用于外感表证。

本品辛散气香,微温不烈,药性和缓,为发散表邪常用之药,无论风寒、风热表证均可应用。

如治风寒表证,常配伍防风、羌活、苏叶等辛温发表之品同用,以祛风散寒,方如《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若洽风温初起,邪在肺卫,常配薄荷、牛蒡子、银花、连翘等辛凉淸热之品,以加强散表透邪的作用,方如《温病条辨》银翘散。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本品质轻透散,既能祛风止痒,又能宣散透疹,治麻疹透发不畅,常与蝉蜕、牛蒡子、薄荷等配伍,方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竹叶柳蒡汤。

治风疹瘙痒,可配苦参、防风、白蒺藜等同用。

3.用于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本品能祛风解表,具宣通散结消疮之功,故可用治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如表证偏于风寒,常配伍羌活、川芎、独活等同用;偏于风热者,常与金银花、连翘、柴胡等同用。

此外,还可用于疮疥、痔疮肿痛、风毒瘰疬等。

4.用于各种出血证。

本品炒炭入药,有收敛止血之能,如治呕血、吐血、衄血,常配伍生地、丹皮、侧柏叶等;治便血,配槐花、柏叶、枳壳,方如《普济本事方》槐花散;治血淋、尿血,配小蓟、生地、藕节、滑石、通草、蒲黄等,方如《重订严氏济生方》小蓟饮子;治崩漏下血,配伍阿胶、艾叶、甘草等,方如《金匮要略》胶艾汤。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使用注意表虚有汗、阴虚头痛禁用。

止血炒炭用。

验方举例1.治风热头痛〔《永类钤方》)荆芥穗、石膏等份。

为末。

每服6g,茶调下。

2.治风痰上攻,头目昏眩,咽喉疼痛,诞涕稠黏(《扁鹊心书》)荆芥穗60g,牛蒡子(炒)30g,薄荷30g。

为末。

食后,茶下9g。

3.治风热齿痛(《直指方》)荆芥、薄荷、细辛等份。

中药“解表药:发散风寒药”——荆芥

中药“解表药:发散风寒药”——荆芥

中药“解表药:发散风寒药”——荆芥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

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河北、湖北。

多为栽培。

夏、秋两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切段。

本品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以茎细、色紫、穗多、香气浓者为佳。

生用。

荆芥的干燥花穗入药称荆芥穗。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辛,微温。

归肺、肝经。

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

荆芥穗长于发表祛风。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瘀。

三、临床应用1.感冒,头痛本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缓,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

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用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者,常与防风、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者,每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辛凉解表药配伍,如银翘散(《温病条辨》)。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味辛,质轻透散,祛风止痒,宣散疹毒。

用治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蝉蜕、薄荷、紫草等药同用;若配伍苦参、防风、刺蒺藜等药,又治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本品味辛,能祛风解表,透散邪气,宜通塞结而达消疮之功,可用于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

偏于风寒者,常配伍羌活、川芎、独活等药;偏于风热者,每与金银花、连翘、柴胡等药配伍。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挥发油,以单萜类成分居多,如胡薄荷酮、荆芥醇、荆芥二醇等。

本品还含有黄酮类等。

2.药理作用荆芥水煎剂可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有微弱解热作用。

荆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生品不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而荆芥炭则能使出血时间缩短。

荆芥甲醇及醋酸乙酯提取物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荆芥对醋酸引起的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荆芥穗有明显的抗补体作用。

《各论八章解表药》

《各论八章解表药》

应用:
1.外感风热,咽痛音哑。(开音要药)
病因病理:外感风热,蕴郁于肺,肺气失宣。
本品有发散风热、宣肺利咽作用。
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所致发热、头痛,常与薄荷、
连翘等发散风热药同用。
治咽痛音哑,常与胖大海同用,如海蝉散。
编辑ppt
2.麻疹初起,疹发不透及风疹瘙庠。 病因病理:风热外束,疹出不畅。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 风热外束,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配薄荷、紫草等同 用,如透疹汤。 风湿热相搏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常与防风、荆 芥、苦参等配伍,如消风散。 3.惊痫夜啼,破伤风证。 疏散风热,凉肝息风止痉。故可用治小儿外感夹惊、 惊痫夜啼,可用本品研末,薄荷、钩藤煎汤送下, 如止啼散。 小儿夜啼用蝉蜕、竹叶、灯心草,煎水代茶服用。
性能特点: 性味:辛凉,辛以发散,凉可祛热 归经:肺 功效:疏散风热、发汗作用较缓和。 适应证: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
赤、舌苔薄黄、脉浮数。
另:某些药物具有清头目、利咽喉、宣肺止咳、 透疹等作用,故还可用治风热目疾、咽喉肿痛、 麻疹不透以及风热咳嗽。
本节重点药物:1.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柴胡、葛根
编辑ppt
牛蒡子 来源:为菊科牛蒡的果实。 别名:恶实、鼠粘子、大力子、万把钩、老鼠愁、
毛粘粘子、夜叉头等。 炮制:生用或文火炒。 性能: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消肿。 应用:1、外感风热——喉痒咳嗽、咯痰不爽、咽
痛(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麻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 注意:脾虚腹泻者慎用。 按:《药品化义》:“能升能降”;《本草正义》: “清泄之中,自能透发。”
编辑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HIZOMA ZINGBERIS RECENS
〈处方用名〉 生姜皮:为生姜的外皮入药,长于利水消肿,用于
水肿证; 生姜汁:为生姜取汁入药。具化痰止呕之功,用于
中风痰迷,口噤昏厥,呕吐不止等症 煨 姜:煨用,具有温中止呕、止泻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寒, 腹痛、呕吐、泄泻等证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2.用于多种呕吐证。
本品善温胃散寒、和中降逆以止呕,为止呕良药, 适用于多种呕吐。尤宜治胃寒呕吐,常与半夏同用, 如小半夏汤;热证呕吐,可配伍竹茹、黄连 。
3.用于风寒咳嗽。 本品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常与杏仁、紫苏、陈皮、
半夏等同用,如杏苏二陈汤 。
4.具有健胃消食和解毒作用 。
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之轻证;误食生半夏、生南 星的喉舌发麻者,食鱼蟹中毒吐泻者,可用生姜汁冲服 或煎汤内服。
5.常与大枣配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有α-蒎烯、2-庚醇、β-葑烯等多
种成分;并含姜油酮、生姜二醇等多种萜类和苯基链烷基类
成分。对消化道有轻微刺激,可使蠕动增强,减轻腹胀,并
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粘膜细胞、抗消化道溃疡、保
肝、利胆、抗炎、解热、抗菌、镇静、镇痛、镇吐、防晕、
增强免疫作用;口嚼生姜可使血压上升、还能兴奋心脏、扩
临床研究:外感风寒头痛—麻黄附子细辛汤。 急性腰扭伤—麻黄汤
★ 桂枝 (肉桂)
性味:辛 甘 温 归经:心 肺 膀胱经 功用: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 助阳化气
【性能特点】
本品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既能温通扶阳、助 卫实表而发汗解肌,治外感风寒表证,无论表实无汗 或表虚有汗皆宜;又能温经通脉、散寒止痛、通阳化 气,治寒凝血滞之痹证、脘腹冷痛、痛经闭经,或水 湿内停之痰饮、水肿及心阳不振、血脉不利之胸痹、 心痛 或心悸、脉结代等证。
功效( 发散表邪)+主治(表证)
二、性能特点(作用机理)
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
三、功效
发汗解表 部分兼有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 等。
分类:发散风寒与发散风热
四、适应证
1、表证(感冒):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 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 无汗、脉浮紧—风寒表实 有汗、脉浮缓—风寒表虚 风热表证:恶寒轻、发热重、头痛、身痛、咽痛
异:麻黄:1.辛开苦泄,重在宣肺气,通毛窍,而发汗解表 力强,适用于表实无汗之证,常与桂枝相须; 2.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适用于咳喘实证,风水水 肿。
桂枝:1.辛甘温煦,重在助阳气,达营卫,通血脉,解 肌发表之功较麻黄缓和,无论表实无汗及表虚有
汗均可用,表实无汗与麻黄相须,表虚有汗与白芍相配。 2.温通经脉止痛,助阳化气,适用于寒凝血滞胸痹、上肢疼痛,虚寒性腹痛,
【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 发汗解表作用较麻黄缓和,不论风寒感冒表
实无汗与表虚有汗,均可用之。表实无汗与麻黄相须, 如麻黄汤;表虚有汗与白芍同用,如桂枝汤。
• 2.寒凝血滞 • 诸痛证
上:胸痹、上肢疼痛 +附子 中:虚寒腹痛+饴糖、白芍 下:闭经、痛经+当归
如小建中汤 如温经汤
3.痰饮,水肿,心动悸、脉结代。 本品有温通心阳,化气行水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3 ~ l0g。不宜久煎。利水 退肿须浓煎。
【使用注意】表虚汗多及阳暑证者忌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香荆芥酚、百里香酚、 对聚伞花素等。本品有发汗解热、镇静、镇痛、抗菌、 抗病毒及增强免疫作用,并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 蠕动,酊剂能刺激肾血管而使肾小球充血,有利尿作 用。此外,本品尚有祛痰、镇咳和抑制皮肤真菌作用。
【性能特点 】
本品辛微温,入肺、脾、胃经。既能发汗 解表,治外感风寒轻证;又善温胃散寒、和中 降逆而止呕,为“呕家圣药”,适用于多种呕 吐证,尤以胃寒呕吐最宜;且能温肺散寒、化 痰止咳,用治风寒咳嗽。此外还能解半夏、天 南星及鱼蟹之毒。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本品能发汗解表,但作用较弱,多用于外感风寒轻 证或者作为辅佐药。
“麻黄无桂枝不汗”
2: 宣肺平喘—
本品辛散而微兼苦降之性,可外开皮毛的 郁闭,以使肺气宣畅而宣肺平喘;内降上逆之气,以 复肺司肃降之常而降逆平喘,故为主治肺气壅遏所致 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
风寒咳喘,配杏仁,如三拗汤
外寒内饮咳喘,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 如小青龙汤
热邪壅肺咳喘,配石膏,如麻杏石甘汤
故为治疗阴暑证之要药,发汗力强,有似麻黄发汗解表之功, 有“夏季麻黄”之称。
前人说:“夏用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故在临床用于
祛暑解表时必须具备怕冷及无汗的症候。
夏季外寒内湿证 +扁豆、厚朴
如香薷散
2.用于水肿脚气。
本品发汗以散肌表水湿,又宣肺气启上源,且通畅 水道,利尿退肿,亦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可单用, 亦可配伍其他利水药物使用。
心脾阳虚之痰饮+茯苓、白术 肾阳不足之水肿+茯苓、泽泻 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人参
如苓桂术甘汤 如五苓散 如炙甘草汤
【现代研究】 1、主要成分为桂皮醛,有镇痛、镇痉、缓解肠道
痉挛、强心利尿作用; 2、有降温作用,其煎剂对病毒、皮肤真菌、葡萄
球菌有抑制作用。
麻黄与桂枝的异同
同:1.均辛温,入肺、膀胱经; 2.均能发汗解表,常相须,用于风寒表证。
2.重证用,轻证慎。 3.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咳喘由于肾不纳气者忌用。
4.因所含麻黄碱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和升高血压, 故高血压及失眠患者慎用。
【现代研究】
1、主要成分为麻黄碱、伪麻黄碱 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利尿作用 兴奋中枢神经
2、有记者报道:一种自制的水叫“摇头水”,喝下人有种想飞的 感觉。“摇头水”制作就是把含有可待因或麻黄碱成分的止咳糖 浆,兑进可乐里,喝下去后,和吃了摇头丸感觉一样。所以对麻 黄 碱成分的运用要有高度的警惕性和责任感。
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生姜醇提取物能兴奋呼吸中枢,有








香薷《名医别录》★ HERBA MOSLAE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胃、脾经。 【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性能特点 】
本品辛温芳香,归肺、脾、胃经,外能发汗解表, 内能化湿和中,最适宜于夏季外感风寒、内伤湿邪之 阴暑证,素有“夏月麻黄”之称。又能利水消肿,以 治水肿。
【应用】
1.用于阴暑证。
本品辛温发散,以发汗解表为主要功效;其气芳香,入于 脾胃又可化湿和中。
故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 重,无汗,脘满纳差,苔腻,或恶心呕吐,腹泻者,并多与 厚朴、扁豆等化湿药配伍。该证多见于暑天贪凉饮冷之人, 故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此为本品解表、化湿之功在暑湿证的同时应用。一般 风寒感冒,本品可与其他发散风寒同用;治湿阻中焦, 可为苍术、藿香等化湿药的辅助。
六、现代药理研究:
解表药一般具有发汗、解热、镇痛、抑菌、 抗病毒及祛痰、镇咳、平喘、利尿等作用。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性味: 辛温解表药—大多辛温,归肺和膀胱经。 功效: 发散风寒 主治: 均可用于-- 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汗 出不畅、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掌握: 麻黄 桂枝 紫苏 荆芥 防风 白芷 羌活 细辛 香薷
熟悉: 生姜 藁本 苍耳 辛夷
了解: 葱白
★ 麻黄
小灌木麻黄 、 木贼麻黄茎枝—干燥入药— 生用、蜜炙、捣绒 用量:3—10克
性味: 辛 微苦 温 归经: 肺,膀胱经 功用: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 临床应用】
1:发汗解表— 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 膀胱经,
善于宣肺气、开奏里、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 为发汗解表之要药。用于风寒感冒重证,尤适用于表 实无汗者,常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经闭、痛经,瘕,痰饮,水肿,心动悸、脉结代。
★ 紫苏(苏梗、苏子)
性味:辛温 归经:肺 脾经 功用:发汗解表
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安胎止呕 用量;3-10克 ,不宜久煎
【性能特点 】
本品辛温而芳香气烈,入脾、肺经。既能 发汗解表,治外感风寒表证;又善行气宽中而 止呕、安胎,治脾肺气滞、咳嗽胸闷、恶心呕 吐、妊娠恶阻。尤其宜于治外感风寒兼脾胃气 滞者。此外,尚可解鱼蟹毒,以治因食鱼蟹中 毒之腹痛吐泻。
• 紫苏全株均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具有低糖、 高纤维、高胡萝小时素、高矿质元素等。
• 紫苏嫩叶每百克含水分85.7 克,蛋白质3.8 克,脂肪 1.3 克,碳水化合物6.4 克,磷44 毫克,铁2.3 毫克, 胡萝卜素9.09 克,维生素B10.02 毫克,维生素 B20.35 毫克,尼克酸1.3 毫克,维生素C47 毫克,还 有挥发油等物质
【临床应用】
1、发汗解表—发汗力不及桂枝,常用温和,外感风寒 兼气滞、呕吐(咳嗽胸闷)者最宜。
2、行气宽中—脾胃气滞的恶心呕吐、胎气上逆、 胎动不安
苏叶长于发汗解表 苏梗长于行气宽中、安胎 苏子长于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为紫苏醛 1 紫苏叶煎剂及浸剂有较弱的解热作用; 2 水煎剂有抑菌作用,浸膏剂有抗真菌作用; 3 本品还有促进消化液分泌,促进肠蠕动作用; 4 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 5 缩短血凝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 6 紫苏油可使血糖上升。
3:利水消肿—
本品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 毛窍而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助利尿之力。
用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水道不利 的水肿 (风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石膏配伍
4:散寒通滞— 风寒痹证,阴疽,痰核。取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