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儒林外史》阅读课教案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教学重点:1. 《儒林外史》的作者及成书背景。
2.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2.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成书背景、小说简介等。
2.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成书背景。
2. 简介小说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3.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举例说明。
4. 学生分享对小说中讽刺手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1. 《儒林外史》2. 作者:吴敬梓3. 成书背景4. 讽刺手法教学反思:1. 学生对作者及成书背景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小说中讽刺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社会现象。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场百态。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理解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关联。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 学生预习课文,关注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范进、周进等。
3. 学生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1. 人物形象分析2. 范进、周进等主要人物3. 人物特点4. 社会现象的联系教学反思:1.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情况。
2. 是否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2)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及其艺术特色;(3)解读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儒林外史》;(2)学会欣赏讽刺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2)认识讽刺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儒林外史》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2)讽刺手法及其艺术特色;(3)典型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2. 教学难点:(1)讽刺手法的运用和理解;(2)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吴敬梓及《儒林外史》;(2)阐述讽刺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儒林外史》的基本情况;(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等;(2)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范进、周进等;(3)阐述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5. 练习与拓展:(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儒林外史》的基本情况了解程度;2. 学生对作品讽刺手法及其艺术特色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的理解程度;4. 学生阅读心得的质量。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儒林外史》;2. 参考资料:相关研究文章、评论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视频等。
六、教学内容1. 回顾《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及其艺术特色;2. 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胡屠户、王秀才等;3. 探讨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及其现实意义。
《儒林外史》 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对人性的扭曲。
4、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古典小说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
(2)掌握作品的讽刺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2、难点(1)体会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线索。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儒林外史》的相关知识,包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作品主题等。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社会意义,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作品的重点章节,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语言、结构和艺术特色。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与科举制度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科举制度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科举制度的了解程度,从而引出《儒林外史》这部作品。
2、作者与创作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吴敬梓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动机。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但家道中落,饱尝了世态炎凉。
他目睹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于是创作了《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2)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儒林外史》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社会表面繁荣,但内部矛盾重重。
科举制度成为了束缚知识分子思想和灵魂的枷锁,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
3、作品内容概述(1)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主要情节和结构。
作品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儒林群像图。
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而是由众多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通过“功名富贵”四个字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儒林外史》的背景及作者吴敬梓;(2)能够把握课文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3)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对社会现象的揭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观察力和思考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思想;(2)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揭露;(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深刻含义;(2)对社会现象的揭露和反思;(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作品和人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儒林外史》的背景及作者吴敬梓;(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合作成果;(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揭露;(2)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其性格特点;(3)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举例说明作品中的讽刺手法;(2)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阐述其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6. 课堂小结:四、板书设计1. 课文《儒林外史》简介;2. 人物形象分析;3. 讽刺手法及对社会现象的揭露;4. 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儒林外史》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有了深入了解;(2)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对社会现象的揭露;(3)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提高。
整本书阅读之《儒林外史》导读课设计
整本书阅读之《儒林外史》导读课设计一、教材分析《儒林外史》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三单元的必读名著,书中人物众多,纷繁复杂,典型的有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周进、范进、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牛浦郎等。
作者通过描绘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同时也通过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教材导读将其定位为“讽刺作品的阅读”。
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传神描写,用冷峻的白描直言其事,运用对比的写法和夸张变形的手法,鲜明地传达出态度与立场。
二、学情分析《儒林外史》是古白话文,和四大名著比较“串葫芦式”的结构学生不易读懂,是一部“难读”的书。
基于九年级下学期课时紧、任务重,所以结合九上的选读篇目《范进中举》进行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假期安排精读整本书。
三、导读目标1、通过研读回目,了解“串葫芦式”的结构安排,消除阅读古典小说的畏难情绪。
2、通过对人物分类建群梳理重要人物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推荐荒诞离奇、子虚乌有的情节,赏读传神的生活细节描写、白描以及运用对比衬托、夸张变形等方法达到讽刺效果的手法。
四、教学设计活动一:阅读九下必读名著《儒林外史》导读词,说说“儒林”外史。
链接材料一:说说“儒林”外史。
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儒林,是儒家学者之群。
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
儒林外史:不同于正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
是儒林的另一些为正史官所不载的面相。
链接材料二:说说科举制度。
活动二:阅读目录,假如作者要为书中的人物建朋友圈,请你把相关人物拉到群里,并取个群名。
群名片:我为科举狂成员:周进、范进、匡超人、王惠、严贡生、马二先生群名片:爱“湖”人士杜慎卿(莫愁湖)景兰江、赵雪斋、牛浦郎等人(西子湖)娄三、娄四、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莺脰湖)群名片:同流合“无”王冕杜少卿、虞博士、庄绍光、迟衡山、萧云仙市井奇人(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活动三:速读目录,根据群名,理清整本书的结构。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特点;2. 掌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3. 提高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吴敬梓简介2. 《儒林外史》创作背景3. 明清小说的发展概况第二章:小说特点概述1. 讽刺手法2. 现实主义精神3. 人物性格刻画第三章:主要人物介绍1. 杜少卿2. 庄绍光3. 马二第四章:经典故事解析1. 杜少卿参加乡试2. 庄绍光请教名士3. 马二先生游西湖第五章:寓意与启示1. 讽刺科举制度2. 揭示人性丑恶3. 提倡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 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儒林外史》;2.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小说创作背景。
二、教学内容讲解1. 讲解小说特点,分析讽刺手法、现实主义精神及人物性格刻画;2. 介绍主要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3. 通过经典故事解析,理解小说主题及寓意。
三、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对人物的看法;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小说的重要性和阅读名著的方法;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下一章节。
板书设计: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背景:明清时期特点:讽刺手法、现实主义、人物性格刻画主要人物:杜少卿庄绍光马二经典故事:杜少卿参加乡试庄绍光请教名士马二先生游西湖寓意与启示:讽刺科举制度揭示人性丑恶提倡道德修养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欲望?是否全面讲解了小说的特点和人物形象?学生对经典故事的解析是否到位?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参与度如何?课后作业布置是否具有针对性?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教学内容:第六章:严贡生与严监生1. 严贡生的形象特点2. 严监生的形象特点3. 兄弟俩的关系与故事发展第七章:虞博士与庄绍光1. 虞博士的形象特点2. 庄绍光的形象特点3. 两人之间的故事与影响第八章:王惠与汤知县1. 王惠的形象特点2. 汤知县的形象特点3. 两人之间的故事与寓意第九章:双塔镇与考场风云1. 双塔镇的社会风貌2. 考场上的故事与讽刺3. 反映出的科举制度问题第十章:小说结局与主题深化1. 主要人物的结局2. 小说主题的深化3. 对读者的启示教学过程:六、课堂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2. 简要介绍本章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儒林外史》教案
《儒林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了解《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3.探讨《儒林外史》中的道德与人性问题;4.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2.探讨《儒林外史》中的道德与人性问题;3.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三、教学难点1.探讨《儒林外史》中的道德与人性问题;2.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抛砖引玉法:教师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2.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2.阅读理解与讨论(40分钟)让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相关章节,然后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请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b.你认为《儒林外史》中的哪些人物形象和情节给你的印象最深?请分别说明原因;c.《儒林外史》通过对人性和道德问题的描写,对人们该如何看待儒林清流的兴衰作了何种思考?3.课堂讲义(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提供课堂讲义,对《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道德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
4.文学批评(30分钟)让学生讨论《儒林外史》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亮点,并结合自身阅读理解和文学常识,进行文学批评,分析其艺术手法和价值。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带出下一节课的主题,为下一次教学做好铺垫。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分析《儒林外史》中的人性问题,并结合自身观点进行评述。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儒林外史》的情节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文学批评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教学中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下一次教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互动和趣味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5篇范文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5篇范文第一篇:《儒林外史》教学设计《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儒林外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篇1教学任务: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思路与步骤:学习准备:利用网络或相关书籍完成下面的预习任务:1、阅读课文节选的内容,以及小说第15-18回,了解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2、对照课后问题进行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记下发现并思考的问题。
3、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4、教师把相应的资料运用幻灯片显示出来,以提高课堂信息量。
步骤一:说说“儒家”和“儒林”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苟以哗众取宠。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
此辟儒之患。
(幻灯片显示文字)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呢?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
(幻灯片出现问题)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初中语文儒林外史教案全册
初中语文儒林外史教案全册课程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及其创作背景。
2. 把握《儒林外史》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领悟《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和文学价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2. 小说主要情节梳理3. 人物形象分析4. 讽刺手法探讨5. 文学价值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曾经听说过《儒林外史》,或者是否知道这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本书会成为经典之作,它在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二、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5分钟)1. 介绍作者吴敬梓:生活年代、生平经历、文学成就等。
2. 介绍创作背景: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文化氛围、文学发展趋势等。
三、小说主要情节梳理(15分钟)1. 通过简要介绍小说的大致情节,帮助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重点讲解一些关键情节和转折点,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变化。
四、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命运走向等。
2.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之间的 relationships 和互动,探讨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五、讽刺手法探讨(10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语言等。
2. 举例分析一些具体的讽刺片段,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讽刺意图和艺术表现力。
六、文学价值评价(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作品的影响等。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这本书的喜爱之处,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七、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一部分,并写一篇读书笔记,分析和评价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或讽刺手法。
教学资源:1. 《儒林外史》原著或简化版。
2. 吴敬梓的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文学常识。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3、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4、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5、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3、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清代讽刺小说家。
出身于科举世家,其父吴霖起,只做过一任县教谕,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20岁中秀才,23岁丧父。
从此,他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由于他挥霍放荡和乐于助人,致使父亲死时留下的财产消耗殆尽,逐步落入贫困交加的境地,因而招来了庸夫俗子的非议。
大家都拿他作“败家子”的典型来教育子孙。
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再不应乡试,也放弃了“诸生籍”,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他突破了“名教”的束缚,发展了恣情任性的狂放性格。
1754年病逝于扬州,极其悲惨地结束了他坎坷磊落的一生。
二.创作背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三.内容简介《儒林外史》不仅是清中叶唯一一部长篇儒林小说,而且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作品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通过描绘一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作者简介1.1 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科举制度。
1.2 掌握作者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1.3 分析小说的主题:揭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
第二章:故事情节梗概2.1 概述小说主要人物及其命运。
2.2 简述各章主要情节。
2.3 分析小说情节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分析主人公范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代表性。
3.2 探讨其他重要人物如胡屠户、周进等形象的特点。
3.3 分析小说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第四章:文学手法鉴赏4.1 描述小说的结构特点:章回体和讽刺手法。
4.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4.3 探讨作者运用讽刺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第五章:现实意义与反思5.1 讨论小说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5.2 分析小说对人性的探讨:虚伪、功利、道德沦丧。
5.3 反思封建社会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儒林外史》背景与作者主题与情节人物与形象文学手法与寓意现实意义与反思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腐朽范进、胡屠户等讽刺、象征科举制度、人性扭曲吴敬梓人性的扭曲矛盾、关系章回体、讽刺现实社会的启示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和作者,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文学手法及现实意义。
通过讨论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从而对现实社会产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联系有一定难度,在讲解时需详细阐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讽刺手法和象征意义,使其更好地理解作品。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对《儒林外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之能更好地将作品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见解。
六章: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分析6.1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语言等。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案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通过阅读选段,体会作品讽刺的手法和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讽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背景介绍:《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科举制度为背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2. 选段阅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阅读,如王冕画荷、马二先生游西湖等。
3. 讽刺手法分析:分析作品中的夸张、对比、讽刺等手法,如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对人物性格的讽刺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学生自读选段,感受作品风格。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选段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4.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讽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3. 学生能够思考讽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五、教学资源1. 《儒林外史》原著或选读本。
2. 相关的研究资料或评论文章。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和他们的命运,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来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
2. 角色扮演:选取一段情节,让学生分饰不同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作品的讽刺意味。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儒林外史》的选段,让学生掌握作品的讽刺手法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讽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八、教学计划1. 第1-2课时:介绍作者及背景,阅读选段,感受作品风格。
2. 第3-4课时:分析选段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3. 第5-6课时:讨论讽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4. 第7-8课时:进行角色扮演和写作练习。
九、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儒林外史》 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儒林外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意义。
3、让学生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手法,理解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4、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理解小说的讽刺手法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
2、难点(1)深入剖析人物形象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小说的基本知识、背景和重点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人物形象和主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阅读指导法: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古代文人追求功名利禄的故事,引出《儒林外史》这部讽刺科举制度和儒林丑态的小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吴敬梓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动机。
(2)讲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科举制度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土壤。
3、小说内容概述(1)简要介绍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篇章结构。
(2)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片段,如范进中举等,让学生对小说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4、人物形象分析(1)选取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如范进、周进、严监生等,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例如,范进中举前的卑微怯懦和中举后的癫狂失态,反映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扭曲;周进皓首穷经却屡次名落孙山,最终靠着他人的资助才得以进入考场,展现了科举制度的黑暗和不公;严监生临终前因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凸显了他的吝啬和贪婪。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讽刺艺术手法探讨(1)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向学生讲解小说中常用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反讽等。
比如,范进中举时喜极而疯的情节,通过极度的夸张表现了科举对人的毒害;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运用对比鲜明地揭示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儒林外史教案
儒林外史教案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2. 熟悉小说的情节和主要人物,并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观;3. 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4. 发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儒林外史》简介1. 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和作品的创作背景;2. 分析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3. 导读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
第二课:人物分析1.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周秀才、祥子、周公子等;2. 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人生观和行为动机;3. 分析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和形象塑造。
第三课:情节分析1.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如周秀才与柳湘莲的婚姻、祥子的职业生涯等;2. 探讨情节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塑造作用;3. 分析小说中的反讽和讽刺手法。
第四课:小说结构分析1. 分析小说的整体结构和章回体的运用;2. 掌握小说中的主线和支线故事,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3. 研究小说的叙事手法和时间跨度。
第五课:文学鉴赏1. 选取小说中的一段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2.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言外之意和意图;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第六课:作品评价1. 集体讨论学生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和观点;2. 分析小说的价值和对社会的影响;3.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永恒的价值。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2. 小组合作探讨和研究;3. 学生报告和展示;4. 文本分析和阅读讨论。
评估方法:1. 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3. 书面作业和阅读笔记;4. 小组或个人项目报告;5. 期末考试或测验。
教学资源:1. 《儒林外史》全文;2. 相关研究资料和评论;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4. 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
备注: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方案
《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方案《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
小说表面写明代生活,实际上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描写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庸无能、豪绅地主的刻薄贪吝、假名士的卑劣虚伪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
小说同时也塑造了一些寄托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形象。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把《儒林外史》看作是讽刺小说的典范之作,说其“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足见其对《儒林外史》评价之高。
《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速写式的艺术特色使得该书的影视剧改编作品鲜有佳作,普罗大众对《儒林外史》的接受程度远不及其他几部古典名著。
特别对于初中生来说,《儒林外史》篇幅过长,内容过杂,信息量过大,要理解这部古典文学名著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所以如何合理确立整本书的学习目标、设置阅读任务、安排阅读活动,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怎样的阅读习惯,这些都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来实现。
一、确立学习目标1. 阅读体味:阅读《儒林外史》,对整本书的人物、情节等内容进行提炼梳理。
体味小说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形象,洞察作者在人物塑造上所寄托的情感,理解作品的讽刺手法,体会作品的内在意蕴。
2. 表达交流:依据吴敬梓的情感倾向分类,制定人物榜。
展示所搜集或设想的儒林人物图片。
组建剧本创作小组,挑选《儒林外史》的部分片段,研讨剧情安排,交流相关道具设计以及角色设定,完成剧本创作。
续写人物故事。
3. 实践活动:完成阅读笔记展评,角色体验朗读。
从《儒林外史》整本书中选择具有讽刺意味的典型场景,表演课本剧。
组织关于《儒林外史》悲喜剧艺术的辩论赛。
二、设计活动环节1.采用各种形式方法进一步熟悉全书内容方法1:梳理小说情节可以回目为主,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每回内容概括,亦可以人物为主,联系人物相关几个回目所写内容对全书进行整理。
儒林外史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课外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以其深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社会矛盾而备受瞩目。
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儒林外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还能引发他们对社会及人性的思考。
因此,本文将设计一份儒林外史的课外阅读教学方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儒林外史的情节和人物。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字表达能力。
4.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背后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
5.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课前预习教师提供儒林外史的简介、作者背景、时代背景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并对作品做一个初步了解。
2. 阅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儒林外史,重点关注情节推进、人物形象描写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等方面。
同时,学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问题,如“主人公面临什么样的困境?”、“你对某个人物的印象是怎样的?”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作品内涵和社会背景等内容。
每个小组可以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激发讨论的问题,如“为什么作者选择以儒林为背景写这个故事?”、“作品中有哪些符号性的描写?”等。
4. 创作写作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情节或人物,进行创作写作。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或改编故事情节,或者写一篇读后感,思考作品对自己的启发或感悟。
5. 作品展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可以是朗读、诵读,或者是展示自己的创意,如绘画、手工制作等。
展示结束后,可以进行互相交流和评价,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合作能力等进行评价。
2. 作品评价:针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创意、表达能力、对作品的理解等。
3.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对整个阅读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3. 欣赏并品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二、教学重难点1.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在九年级上册中,我们学习过一篇课文《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的故事选自一部长篇小说,就是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
胡适把它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视为“吾国第一流小说”,大文豪鲁迅最推崇中国两部古典小说,一部就是《红楼梦》,另一部就是这部作品,这部作品就是《儒林外史》,可见他的价值之高,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这部作品。2.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3.故事背景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及乾隆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内部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民间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严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牢笼士人、统治思想。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风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即“儒者之林”,指学术界。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有所区别。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与吴敬梓有关的文学常识。
2.阅读《儒林外史》,了解全书“众多文人逸闻趣事连缀而成”的回环式结构特点。
3.深度理解阅读,结合第一回了解本书创作主旨,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阅读《儒林外史》,了解全书“众多文人逸闻趣事连缀而成”的回环式结构特点。
2.深度理解阅读,结合第一回了解本书创作主旨,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深度理解阅读,结合第一回了解本书创作主旨,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教师提问:依据所展示的图片或描述,你能猜出是《儒林外史》中的哪个故事情节吗?1.严监生生死前伸出两个指头。
2.范进中举后喜极而泣,发疯的模样。
过渡:《儒林外史》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与另一部伟大的作品《三国演义》相比,它的读者相对较少。
为什么呢?鲁迅先生是这样为它打抱不平的:《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
伟大也要有人懂。
——《且介亭杂文》鲁迅先生所说的“作者的手段”可能指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
这部作品伟大的原因有许多。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将读“懂”《儒林外史》的伟大,掌握讽刺类作品的阅读方法。
设计意图:由图片导入,勾连原著,培养学生审视书籍价值的意识和选择书中阅读侧重点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教师提问:同学们,你对吴敬梓的生平了解多少?能说说吗?提示:可从作者姓名、身份、生平、作品等方面来介绍。
学生可以回顾九年级上学期学过的《范进中举》,回忆与吴敬梓相关的文学常识。
明确: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汉族,安徽省全椒人。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儒林外史阅读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阅读教学设计导言:《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和揭露社会弊端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愚昧,以及个人奋发向上的主张。
本文将针对《儒林外史》进行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儒林外史》,学生将能够:1. 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辨小说中的讽刺和揭露手法;3. 分析小说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4. 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过程1. 概念解读在开始阅读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相关概念,例如:封建社会、文人、功名利禄等。
这些概念对于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和背景非常重要。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章节进行深入研读。
要求学生对章节中的人物、事件和语言进行解读,并形成小组报告。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关键章节,或者要求每个小组从整部小说中选取一个章节。
3. 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学生展示小组报告的成果。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小说中人物和情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
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自己的观点和解读,促进更深入的讨论。
4. 阅读策略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阅读策略,例如: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整体情节,重点关注人物形象的描写,注意讽刺手法的运用等。
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策略,提高他们的阅读效果和理解力。
5. 与其他作品对比在学生对《儒林外史》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例如明代的《金瓶梅》。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儒林外史》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上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评价1. 个人读后感要求学生写一篇个人读后感,表达对《儒林外史》的主题和情节的理解,以及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准备一份展示材料,包括对所选章节的解读和对整部小说的总结。
要求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3. 课堂讨论教师主持课堂讨论,对学生在小组展示和个人读后感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课:《儒林外史》欣赏吴敬梓教学目标:1、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教学建议:通过《儒林外史》中讲述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下阅读《儒林外史》,并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讨论交流:作品主要描写了几类人物?哪些人物是可怜的,哪些是可悲的,哪些是可憎的,哪些又是可敬的?作者描写这些士林人物,有什么深意?教学安排:一学期教学思路:一、作者介绍:吴敬梓(公元1701年-1754年),生长在长江北岸安徽省全椒县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
自幼处在名门望族的社会环境中,而成长的家庭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中年后又骤然陷入贫困不堪的境地。
在他一生所经的这种由"渐"而"骤"的家庭破落过程中,从宗族几代关系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看,他接触的士大夫阶层很广泛,认识与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
他看的嘴脸,受的冷暖,经历的人事,体验的世情,都极其丰富深刻。
这就培养了他富有正义的敏锐感觉和体察现实的清醒头脑,使他能够看透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看透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
正是这种身世经历,成为吴敬梓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直接渊源。
二、《儒林外史》作品介绍1、介绍《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明确:《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
它以真人为模特儿,以当代发生的事为素材加以概括提高。
作者从儒林入手,对民族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霉烂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判。
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儒林外史》更具有思辩和批判的特色。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对黑暗现实的揭露颇为深刻,但主要是表述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写得更光彩照人。
《金瓶梅》对于社会现实展现和暴露多于批判。
而《儒林外史》则主要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揭示其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也并不动人,而作者所抨击讽刺的人物却活跃其中,成为光彩的艺术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林外史》不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2、介绍《儒林外史》的主题明确:《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3、《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所具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对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中讽刺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三、分析《儒林外史》的客观写实的讽刺笔法1、提问:同学知道的文学作品中讽刺性的情节,语言,人物性格的片段。
答案略2、(教师总结)在中国文学史上,讽刺文学的产生是很早的,甚至可以说有了文学,也就有了讽刺文学的产生。
如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先秦的寓言《庄子》,魏晋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如唐传奇,元明戏曲(唐代传奇《枕中记》,宋元话本小说《快嘴李翠莲记》等,都有讽刺作品或带有讽刺意味的描写。
明以来的小说,讽刺文学有了很大发展。
《金瓶梅》、《西游记》里有很多幽默和讽刺的描写。
《西游补》、《斩鬼传》、《聊斋志异》的某些篇章更有不少讽刺的佳作。
但是,作为一部社会问题小说,作为以讽刺为主要艺术手段,而讽刺的手法和运用又非常娴熟巧妙的当首推《儒林外史》。
鲁迅说:"迨《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之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这是很中肯的评论。
3提问:如何理解讽刺呢?明确:讽刺不是谩骂,不是诅咒,它是一种艺术。
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
4、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作为讽刺艺术的典范,《儒林外史》的高明之处主要在于用真实而典型的故事情节来体现讽刺的意味,那么《匡超人》一文中有哪些真实而典型的具有讽刺性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在文中画线,并作以旁批)四、主要内容:元朝末年,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明宪宗成化末年,有一位教书先生周进,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
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哭得口中鲜血直流。
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堪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
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
顷刻之间,亲朋满座,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
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
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将范进取为秀才。
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
他高兴得发了疯。
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
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
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
后来,范进入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
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
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
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
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
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
事发后。
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之罪。
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是南海一霸。
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夺。
为了霸占寺庙的田产,他唆使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让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守财奴。
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他的哥哥贡生严致中,更是横行乡里的恶棍。
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还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
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
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
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
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
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
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
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
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
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
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
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
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
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
”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
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
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儒林堕落了,社会更加腐败。
看来,要寻找不受科举八股影响的“奇人”,只能抛开儒林,放眼于市井小民之中了。
那知市井中间,真的出了几个奇人。
一个是会写字的。
这人姓季,名遐年,自小无家无业,总在这些寺院里安身。
他的字写的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
他性格乖张,但凡人要请他写字他要斋戒一日,亲自磨一天的墨,要等他情愿,他才高兴。
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
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靶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
每日写了字,得了人家的笔资,自家吃了饭,剩下的钱就不要了,随便不相识的穷人,就送了他。
一日大雪天,他的烂鞋踩了朋友家一地的泥,朋友让他换鞋,他居然说我这双鞋就不可以坐在你家?我坐在你家,还要算抬举你。
一次,他看见和尚房里摆着一匣子上好的香墨,不管人家是否要写字,拿来就写,当一位有权有势的乡绅要他去写字时,他竟破口大骂“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又一个是卖火纸筒子的。
这人姓王,名太,他自小儿最喜下围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