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解剖影像

合集下载

《头颅影像学解剖》课件

《头颅影像学解剖》课件

3 精神分裂症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 结构改变的影像学特征。
头颅成像的未来发展
1
功能性成像
了解功能性成像技术对脑部活动和协调运动的研究。
2
量子成像
探索量子成像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前景和应用。
3
人工智能
研究人工智能在头颅成像中的角色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脑肿瘤
研究脑肿瘤的成像特点,包括良 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成像评估
1 阿尔茨海默病
2 帕金森病
探索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像 学表现和早期诊断的挑战。
了解帕金森病的脑部成像 特征及其在治疗策略中的 应用。
3 亨廷顿病
研究亨廷顿病的影响和脑 部成像的重要性。
头颅成像在手术规划中的应用
三维重建
了解使用头颅成像进行三维重 建来规划复杂手术的优势。
导航系统
探索使用脑部成像导航系统进 行精确手术定位的方法。
术前评估
研究如何利用头颅成像诊断术 前进行手术风险评估。
精神障碍的影像学评估
1 抑郁障碍
了解抑郁障碍的脑成像特 点以及研究中的突破。
2 焦虑障碍
探索焦虑障碍的影像学评 估方法以及大脑的物理表 现。
头颅的解剖构造
颅骨和面骨
深入了解头骨和脸骨的解剖结构。
脑膜和脑脊液
了解脑膜和脑脊液在保护和支持大脑中的重要 作用。
脑组织和脑区
探索大脑的功能区域和不同脑结构的作用。
脑血管系统
研究大脑供血的重要性以及动脉和静脉的分布。
脑损伤的成像诊断
创伤性脑损伤
了解创伤性脑损伤的成像表现和 影像诊断。
脑卒中
探索脑卒中的影像学特征以及脑 血管梗死和脑出血的区别。

医学影像-颅脑断层解剖

医学影像-颅脑断层解剖
第四脑室
之间,呈五角形,其后外侧可
齿状核 蚓垂
见齿状核。
鞍上池为蝶鞍上方的星状低密度区,多呈六角星形,当后界为桥脑时, 则呈五角星形。
鞍上池 脑桥
1.7 第四脑室层面
在横断层中,大致可将第四脑室分为上、中、 下三部。第四脑室的上部横断面大致呈五角形,前 方为脑桥,后外侧为小脑上脚和齿状核;中部横断 面,主要呈五角形,亦有呈三角形或新月形者,于 CT图像上常表现为凹面朝后的新月形或马蹄形的低 密度区;下部横断面常显著呈菱形或三角形,其前 方为延髓,后方为小脑扁桃体。
颅脑断层解剖
横断面: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纵切面 矢状面: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的纵切面 冠状面: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
颅脑 CT检查方法
颅脑CT检查一般用横 断面,扫描基线为眦耳线 (眼外眦与外耳道中心的连 线)或上眶耳线(眦耳线向 后倾20°角),层后 8~10mm,连续8~10个层面。
颅脑 MRI检查方法
半卵圆中心
CT
中央沟 顶枕沟
半卵圆中心
MRI
1.2 胼胝体干层面
胼胝体干出现于断面的中央。其前 部纤维伸向额叶,称额钳;后部纤维弯 入枕叶,称枕钳。其前角向前伸入额叶, 外侧可见尾状核;后角较长,突向枕叶。
34
31 29 26
大脑半球内侧面胼胝 体以后的部分由前至后依次 为扣带回峡、顶枕沟、楔叶、 矩状沟和舌回。大脑半球外 侧面最突出的变化是出现了 外侧沟后支,它均与侧脑室 16 同时出现,有的还高于侧脑 16 室。因此,侧脑室首次出现 20 层面是识别外侧沟后支的标 2221 志,而后者又是识别缘上回 和角回的标志。
14
CT
第三脑室 松果体
1.5 上丘层面
前连合 大脑脚

颅内神经之影像解剖PPT课件

颅内神经之影像解剖PPT课件
颅内神经
影像解剖与病例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微创介入科 阮继银
1
颅内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外加迷走副舌下
2
3
颅内神经类型
种类
颅内神经
功能
躯体运动
III、IV、VI、XII
支配起源于体节的肌肉
特殊内脏运动 V、VII、IX、X、XI
支配起源于腮弓的肌肉
一般内脏运动 III、VII、IX、X
13
视神经(CN II)
结构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视觉皮层
重点内容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构成光感受器。
含有100万根神经纤维;分4段。
80%位于蝶鞍上方;上有终板和前联合,后 有垂体柄。 从视交叉绕过下丘脑向后外侧延伸,再绕过 大脑脚到达外膝状体核。 含形成视辐射的三级神经元,投射到距状裂 周围初级视觉皮层
22
38岁女性,双颞侧偏盲。 诊断:垂体大腺瘤。
23
5岁女童,出现亚急性视力丧失。
诊断:I型神经纤维瘤病。
24
17岁男性,骑摩托车意外伤后,表现急性左侧同向偏盲。
诊断:椎动脉剥离,大脑后动脉栓塞,枕叶梗塞。
25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展神经 (CN III、IV、VI)
26
动眼、滑车和外展神经 起源和走行的比较
33
外 展 神 经
34
8岁女孩,出现恶心、共济失调和左侧凝视不能。 体格检查未发现其它颅神经异常。 诊断:脑干脓肿。
35
15岁男孩,表现为复视。 查体见右侧外展神经麻痹。 诊断:斜波脊索瘤。
36
50岁女性,左侧蝶窦手术史。出现间断性水平复视。 查体发现双侧外展神经麻痹。 诊断:胆固醇肉芽肿累及双侧外展神经。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课件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课件
和校准
影像数据的获 取:按照操作 规程进行扫描, 确保数据质量
影像数据的处 理:使用专业 软件进行图像 处理,如降噪、 增强、分割等
影像获取的方法与技巧
影像获取设备: CT、MRI、X
光等
影像获取步骤: 扫描、成像、
存储等
影像处理技巧: 降噪、对比度 调整、边缘增
强等
影像分析方法: 三维重建、测
量、对比等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发展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提高诊 断准确性。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可以促进医学影像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可以提高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范围, 拓展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可以促进医学影像技术的标准化和规 范化,提高医学影像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在临床医学中的普及与提高
普及:颅骨断面影像解剖在临床医学中的普及程度 提高:颅骨断面影像解剖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水平 技术进步:颅骨断面影像解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培训教育:颅骨断面影像解剖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术后护理:注意观 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神经功能等,及 时处理并发症
06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的未 来发展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
3D打印技术:用于颅骨模型的制作和修复 虚拟现实技术:用于模拟手术和培训 机器人辅助手术:提高手术精度和效率 生物材料研发:用于颅骨修复和再生 基因编辑技术:用于颅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影像分析和诊断
影像处理与分析的流程
采集颅骨断面影像:通过CT、MRI等设备 获取颅骨断面影像

颅脑CT解剖(图文)

颅脑CT解剖(图文)

颅脑CT解剖(图文)skC影像园1、蝶窦(Sphenoid sinus)2、延髓 (Medulla oblongata)3、小脑 (cerebellum)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skC影像园4、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5、小脑中角(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6、乙状窦(Sigmoid sinus)7、颞骨及乳突气房 (Petrous temporal bone and mastoid air cells)8、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9、脑桥 (Pons) 10、垂体窝(Pituitary fossa)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11、小脑蚓部(Cerebellar vermis) 12、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13、桥前池 (Prepontine cistern) 14、鞍背 (Dorsum sellae) 15、侧脑室颞角(Tempor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16、环池 (Ambient cistern) 17、角间池 (Interpeduncular cistern) 18、大脑角 (Cerebral peduncle) 19、侧裂池 (Sylvian fissur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 skC影像园skC影像园20、小脑上池 (Third ventricle) 21、侧脑室前角 (Front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21a、第三脑室 (Third ventricl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22、尾状核头部 (Head of caudate nucleus) 23、岛叶 (Insular cortex) 24、外囊 (External capsule) 25、豆状核(Lentiform nucleus) 26、丘脑(Thalamus)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27、纵裂 (Interhemispheric fissure) 28、内囊前肢 (An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 29、内囊膝部 (Genu of internalcapsule) 30、内囊后肢(Pos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 31、侧脑室三角区及脉络丛钙化(Trigone of lateral ventricle and calcified choroid plexus) 32、侧脑室枕角(Occipit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33、侧脑室体部 (Body of lateral ventricle) 34、放射冠 (Corona radiata)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35、半卵圆中心 (Centrum semiovale)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 额骨(FB—Frontal bone) 顶骨(PB —Parietal bone) 枕骨(OB—Occipital bon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36、中央前回 (Pre-central gyrus) 37、中央沟(Centralsulcus ) 38、中央后回 (Post-central gyrus)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

颅底解剖与影像学对照

颅底解剖与影像学对照

冠状解剖与影象图切片这是从一名63 岁女性采集和制作的冠状位连续切片和影象图片,解剖断面几乎垂直于Frankfurt 水平面。

首张切片起自眼球晶状体与第2前磨牙的连线,共26张切片,最后一张止于枕骨大孔的后端。

自前向后的连续切片厚度均为 3 mm。

解剖切面第 1 剖层,通过晶状体和上颌窦前 1 / 3 部分第 2 剖层和第 3 剖层,上斜肌腱附着在眶下、额骨和滑车下神经,箭头所指。

第 3 剖层,通过晶状体后半部分,双侧上颌窦开口和右侧泡状鼻甲。

第 2 剖层放射照片,额窦很大,标本中不能看到前颅窝。

第 3 剖层放射照片,可以窥及前颅窝,额窦扩展到眶顶。

图标动脉 24. 面动脉 36. 眶下动脉 49. 额枕内动脉静脉 90. 眼上静脉区域 125. 前颅窝 140. 眼眶 145. 鼻腔 150. 口腔骨骼额骨 201. 颧突 202. 额嵴 204. 筛切迹 208. 额鳞 210. 额窦 215. 额窦开口筛骨 217. 鸡冠 220. 垂直板 221. 筛泡 225. 中鼻甲 227. 筛漏斗 228. 钩突 230. 筛窦气房 231. 下鼻甲泪骨 233. 泪后嵴 235. 泪囊窝上颌骨 238. 眶下管 245. 牙槽突 246. 腭突 249. 颌裂 250. 上颌窦肌肉 505. 颊肌 526.下斜肌 531.上斜肌 534. 眼轮匝肌 542. 滑车 543. 颧小肌内脏 551. 鼻中隔 552. 下鼻道 553. 中鼻道 573. 鼻泪管556. 硬颚 583. 晶状体 585. 上颌窦开口 587. 鼻腔顶部神经 920. 额神经 927. 滑车下神经 938. 眶下神经解剖切面第 4 剖层,上颌窦顶端的开口狭小,鸡冠是空的,有嗅池存在。

第 4 剖层,眶内侧壁、上斜肌和鼻睫神经;第 5 剖层,箭头指向进入鼻腔的筛前神经和筛动脉。

第 5 剖层,在嗅池内可以看到嗅球,由于邻近筛泡使上颌窦口狭小。

头颅MRI(共74张PPT)

头颅MRI(共74张PPT)

正常轴位 T2Flair
正常轴位 T1Flair
弥散加权成像(DWI)
• 弥散加权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分子的不规则 随机运动,单位是mm2/s;
• MR弥散 成 像的 宏 观表 现 用表 观 弥散 系 数
ADC 表 示 , 正 常 组 织 的 ADC 值 在 6~8×104mm2/S。
在正常脑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方向是均匀的,所表
小脑扁桃体疝
后颅凹肿瘤向下推移小脑扁桃体,使 之疝入到枕大孔下方。
手术切口疝
手术后由于肿瘤复发或组织水肿引起脑组
织膨胀,致使颅内组织经手术骨窗疝至颅外。
MRI图片的基本确认
确定图片与病人相符合;
按照时间、检查方式、扫描序列排列影像资 料;
首先观察影像表现 随后了解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检查选择
中枢神经系统MRI解剖与常见病变
常见磁共振成像扫描序列
正常磁共振图像的特征
脑组织结构完整
脑组织界面清晰 中线及中线旁结构居中
脑室系统的形态、大小及位置完好 脑沟、脑池的形态、大小无改变 各扫描序列中脑内未见异常信号 正常血管流空现象存在
颅骨结构无破坏与增生 脑内无异常强化
正常 轴位
在 红 细 胞 内 - 有 不 成 对 电 子 、 之 间 的 距 正常血管流动消失或出现异常流空
特定脑区:a、基底节区 b、鞍区 c、桥小脑角区 d、枕大孔区
离<,而且分布不均匀,故 正常情况下脑室旁可以有少许室管膜下渗出为高信号,除此之外一旦发现高信号即为异常。
脑出血时影响MRI成像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中铁的性状; 脑出血时影响MRI成像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中铁的性状;
有质子弛豫增强(引起T1WI高信号, T2FLAIR—低信号

颅脑(good)影像解剖

颅脑(good)影像解剖

孔道 棘孔
破裂孔
翼管
茎乳孔
舌下神 经管
部位 卵圆孔后 外侧 岩骨尖, 翼板底面 蝶骨下方 圆孔内侧 茎突后方
枕骨底部
通过的结构 脑膜中动脉
咽升动脉脑膜 支 翼管动脉
面神经
面神经
连接 中颅窝
—颞下窝 非真孔道 内含软骨
破裂孔 —翼腭窝 耳旁间隙 —中 耳 枕大孔— 颈动脉沟
孔道 颈动脉 管 颈静脉 孔 枕骨大 孔
图3-1-3 脑 脊 液 循 环 示 意 图
二 头颅影像解剖
1. 头颅的X线解剖
• 大小与形态:前后径,横经,高径 短头型,中头型,长头型
• 颅壁密度与结构 • 颅盖骨连接(缝与囟门) 颅盖骨 • 颅壁压迹 • 颅底:前颅凹,中颅凹,后颅凹,蝶鞍,
岩骨及内耳道 • 颅内非病理性钙化
头颅后前位X线解剖
• 构成: 视交叉, 垂体柄, 垂体三者呈“工”字形 底为蝶窦, 两侧为海绵窦
• 垂体: 形态呈椭圆形, 上缘为隆起, 平坦, 凹陷型 大小高径 <7mm, 横径为8mm左右 信号为均匀 的等或略高信号
• 海绵窦: 颈内动脉无信号, 3~6对颅神经信号与 胼胝体接近, 美克尔氏腔为卵圆形结构, 内含三 叉神经半月节, 信号略高于CSF
3. 颅脑CT平扫解剖 ( plain CT scan )
• 颅骨及含气空腔 • 含脑脊液腔及其周围结构 • 脑质 • 钙化
造 影 增 强 CT 解 剖
(contrast enhancement CT)
• 脑质:轻度( 有血脑屏障“BBB” ) • 血管:与其走行方向和密度有关 • 其他:硬膜,松果体,垂体明显强化( 无“BBB” )
大脑镰强化,脉络丛常强化 蛛网膜不强化

头颅影像学解剖PPT课件

头颅影像学解剖PPT课件

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位于左右侧脑室 之间,其正常形态有助于 维持脑脊液的正常循环。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位于脊髓和大脑 之间,其正常形态有助于 维持脑脊骨折
X线平片或CT检查可见骨 折线,多见于颅盖骨。
颅骨肿瘤
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X线平片或CT检查可见颅 骨局部增厚或破坏。
内容概述
本课件将介绍头颅影像学解剖的 基本概念、头部主要结构的影像 学特征以及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表
现。
通过展示各种影像学图片,帮助 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头部的结构和 功能,以及病变对头部结构的影
响。
本课件将采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和 丰富的图片,以便学习者快速掌 握头颅影像学解剖的相关知识。
02 头颅解剖基础
THANKS
头颅影像学解剖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头颅解剖基础 • 头颅影像学检查技术 • 头颅影像学正常表现 • 头颅影像学异常表现 • 病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介绍头颅影像学解剖的基本知识,帮助医学生和医生更好地理解头部的结构和 功能。
背景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头颅影像学已经成为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 段。了解头颅影像学解剖对于医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制作这个ppt课件,以便 更好地传授相关知识。
颅骨发育畸形
如先天性颅骨畸形、颅骨 缺损等,X线平片或CT检 查可见异常形态或结构。
脑异常表现
脑积水
CT检查可见脑室扩大,脑实质受压变薄。
脑肿瘤
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CT检查可见颅内占位 性病变,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脑血管病变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CT检查可见低密度或高密 度灶,增强扫描可见异常强化。

【影像诊断课件】颅骨的X线解剖

【影像诊断课件】颅骨的X线解剖

颅前窝
颅骨的X线解剖
眶板
额窦
额骨嵴
蝶骨嵴
蝶平面
筛板
鸡冠
颅骨的X线解剖
颅底侧位像
• 由前至后: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 1颅前窝: 2颅中窝:前界为蝶骨小翼和蝶平面的后缘,后界为鞍背及
两侧颞骨岩上嵴。中央部有蝶鞍,两侧为颅中窝侧凹。
① 蝶鞍显影于侧凹影之中,显影清楚,蝶鞍上面有明显的
凹陷为垂体窝,该窝可呈圆形、椭圆形或扁圆形。垂体 窝的底为一弧形的致密线,其前端在前床突的下方有一 转折,转折处略高起,为鞍结节,在鞍结节与蝶平面之 间有一浅沟即交叉沟。垂体窝的后壁为鞍背,鞍背上端 两侧向上的突起为后床突,但常因重叠而不显影,习惯 上以鞍背的上端当着后床突应用。垂体窝的深面有低密 度的蝶窦影。
颅正位像:
颅骨的X线解剖
冠状缝
矢状缝
人字缝
额窦
额窦
额窦内中隔
颅骨的X线解剖
颅底侧位像
• 颅底由前至后: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 后窝。三窝呈阶梯状,由前至后逐一降低.
1颅前窝:前界为额鳞的下端内面,
后界为蝶骨小翼和蝶平面的后缘。
在侧位上,颅前窝影由两侧的眶板和居中的 蝶平面、筛板、鸡冠影构成。其中,额骨眶 板显影致密明显现,左右眶板有时重叠,有时 显现双影。眶板因有脑回的压迹而不平坦, 在其后部尖形的向上突起为蝶骨嵴影,以此 作为眶板的后界。眶板向后延为蝶骨小翼, 其后端的突起为前床突,在前床突的下方有 一较短的致密线为蝶平面的显影,该影向前 延续为筛板,但筛板常不显影。鸡冠多不显 影,如显影则为三角形。
额中缝:2岁后开始闭合,5~6岁完全闭合。 5%永不闭合或部分闭合。
2沿着矢状逢的低密度影为上矢状窦压迹影、 在其两侧4cm范围内可见蛛网膜颗粒压 迹影。

颅骨的断层影像解剖课件PPT

颅骨的断层影像解剖课件PPT

蝶鞍侧部达颈动脉沟位置,显示破裂孔,岩锥仍见三段,外段气房多,显示鼓室本部,由鼓室向内侧延伸量咽鼓管。 颞5 颅底外面层面(毗耳线0-10MM)。 侧壁前可见冠状缝,后部两侧可见人字缝,少数中央见额缝,及颞鳞缝。 此层面中段有人字形的翼突影。
5 颅底外侧层面:显示翼腭窝,颞下窝, 额窦:是额鳞下部中份含气腔隙,故显低密度影。
面颅下部的CT表现。
面颅下部由上颌骨,颧骨,犁骨,下鼻 甲和下颌骨构成。典型层面有:
1 上颌窦中部和上颌颈层面(毗耳线10—20MM)。中鼻甲位置较高,并与 眶腔及犁骨翼在同一层面。
下鼻甲位置较低,较大前端常与鼻腔外 侧壁相连。本层面上颌窦面积最大。
此层面中段有人字形的翼突影。翼突外 侧为颞下窝,并见一游离的下颌骨冠突 尖。后段是枕骨大孔的最低位结构。
影,外段充满气房呈低密度,其中接近
内耳的最低密度是鼓室上隐窝的腔影)。
颅中窝呈三角形,前方小部分是蝶骨大
翼,后方大部分是颞骨鳞部,二者间有 颞鳞缝。
筛窦。分前中后三组,CT上不能区分, 4-5周岁始发育,15-18周岁成形。内侧 壁与鼻中隔平行,外侧壁是纸样板。
蝶窦。边缘多较致密。2周岁始发育, 10-14周岁成形。中央多有隔。
1 眶板和鞍背层面。约位毗耳线上2030MM,蝶平面后缘与两侧前床突之间 各显一小切迹,量视神经管后端的部位。 该平面视神经管在前床突内侧,眶上裂 在外侧。
2 蝶鞍及岩锥上部层面(毗耳线上1020MM)。前方是筛窦,眶,,蝶窦, 中间是岩锥(分三段,内侧是骨质疏松
部分密度低,中段是内耳构成显高密度
CT采用骨窗观察:骨像。 颅骨的CT解剖一般在平行毗耳线上观察。
颅顶部层面及颅盖上部层面:
颅顶部:影像小,中央呈椭圆形高密度 区为颅顶部中央全层骨质,外周部密度 较低是因在层面内的骨质向外渐变薄, 同时存在部分容积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颅CT阅片共10层1.蝶窦层:以鼻腔后蝶窦为标志。

横断平面有脑桥、第四脑室、小脑、基底动脉、大脑颞叶、桥池2.蝶鞍层:以鼻腔后蝶窦后蝶鞍为标志。

横断面有垂体、桥池、环池、基底动脉、中脑、大脑颞叶、小脑、小脑上池、大脑枕叶、3.鞍上池层:以眼球后,蝶鞍上空部区域中脑平面为标志。

横断面有大脑额叶、交叉池、脚间池、中脑、四叠体池、小脑、小脑上池、小脑天幕、大脑枕叶、大脑镰4.第三脑室下部层:以眼球、大静脉池和狭长第三脑室为标志,横断面从内侧向外侧从前向后依次是尾状核,侧脑室三角区两侧的是丘脑,尾状核和丘脑外侧是内囊,内囊外是豆状核和壳,再外侧是外囊,再外侧是屏状核,屏状核外侧是最外囊,最外囊外侧是岛叶,岛叶外侧是外侧裂池。

再外侧是大脑颞叶,前侧是大脑额叶。

(第三脑室下部层观察内囊、外囊、侧裂池、豆状核、屏状核最清楚)5.第三脑室上部层:以见侧脑室前角但未见体部全貌为标志,横断面从内向外依次是并祗体、透明中隔、透明隔腔、丘脑、松果体、尾状核头6.侧脑室体部(全貌)层:以侧室前角、中间、下角、后脚全貌、透明中隔(全貌)为标志,横断面从内向外依次是并祗体、透明中隔(全貌)、透明隔腔全貌,尾状核头、大脑颞叶、大脑额叶、大脑枕叶7.侧脑室顶部层:以侧脑室中间顶部(不见前脚、后角)为标志横断面有大脑额叶、颞叶、并祗体顶部、外侧裂池、大脑镰、上矢状窦、下矢状窦8.半卵圆区:以大脑顶部纯脑组织但还未岛最顶部脑回为标志。

横断面有顶叶、半卵圆区、外侧裂池、大脑镰、脑白质、脑灰质、上矢状窦9.顶层:以大脑镰深部模糊为标志横断面有模糊的大脑镰、外侧裂池、脑白质、脑灰质、上矢状窦10.顶上层:以大脑镰浅部清楚为标志横断面有顶叶、脑回、脑白质、脑灰质、上矢状窦相关名词解释:1.第四脑室:为脑内部的腔隙,位于小脑与延髓和脑桥之间。

2.第三脑室:位于间脑中央,为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它的前方借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后方与第四脑室相通。

3.侧脑室:侧脑室由额角、体部、颞角、枕角组成,额角和体部的内侧壁为透明隔。

胼胝体和额角密切相关,胼胝体的下方和膝部形成了脑侧室前角的顶部和侧壁,室间孔为前角的后界。

侧壁是尾状核头的中间区。

应用神经内镜经额角进入侧脑室可清楚地显示侧脑室额角、体部、枕角及脑室壁上的结构特征。

4.蝶窦在鼻腔后方的喋骨内。

5.基底动脉:由二侧椎动脉合并而成的不成对的动脉,它在颅内走在脑桥下面,分为二支大脑后动脉,供应脑桥、小脑和大脑后部以及内耳。

6.脑回、脑沟:半球表面凹凸不平,隆起的称为脑回,凹陷的称为脑沟。

7.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此概念可与脑室概念一起理解,脑室即脑内部的腔隙,脑室系统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有时还可见第五或第六脑室),各脑室之间有小孔和管道相通。

8.成对脑池:大脑纵裂池、大脑外侧窝池、大脑脚池、环池、脑桥小脑脚池背侧:胼胝体周缘池、帆间池、大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小脑上不成对脑池、小脑延髓池、小脑溪腹侧:终板池、交叉池、脚间池、桥池、延池9.硬脑膜窦:为硬脑膜的两层在某些部位分开,内衬内皮细胞,构成特殊的颅内静脉管道,输送颅内静脉血。

窦内无瓣膜,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硬脑膜窦损伤,出血较多。

10.蝶鞍:蝶鞍是颅内骨结构的解剖学名称,指的是蝶骨在颅中窝中间部分高起,形如马鞍的骨结构。

蝶鞍中央凹陷叫垂体窝,容纳脑垂体。

11.垂体:位于丘脑下部的腹侧,为一卵圆形小体。

是身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所产生的激素不但与身体骨骼和软组织的生长有关,且可影响内分泌腺的活动。

垂体借漏斗连于下丘脑,呈椭圆形,位于颅中窝、蝶骨体上面的垂体窝内,12.四叠体池、环池:四叠体是中脑后份的结构,包括两个上丘及下丘,共四个;四叠体池就是四叠体后面含脑脊液的空间;环池主要指脑干两侧的含脑脊液的结构。

13.鞍上池:中脑平面区域蝶鞍以上平面。

鞍上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垂体柄、颈内动脉、基底动脉等。

,将其进一步人为地划分为视交叉池、外侧裂池、脚间池及环池等。

14.脚间池:中脑“前脚”之间的池15.大脑镰(cerebral falx)由硬脑膜形成,呈正中矢状位,前窄后宽,似镰刀状,分隔左、右大脑半球。

16.间脑:间脑(diencephalon)位于中脑之上,尾状核和内囊的内侧。

间脑一般被分成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五个部分。

两侧丘脑和丘脑下部相互接合,中间夹一矢状腔隙称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经其两侧的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下通过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17.内囊:内囊是大脑皮层与脑干、脊髓联系的神经纤维通过的一个部位的名称,位于基底神经节与丘脑之间。

通往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均经内囊向上呈扇形放射状分布。

18.外囊:是位于屏状核与壳之间的白质。

19.脑岛:脑岛为大脑的岛叶,呈三角形岛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叶、顶叶和颞叶所掩盖。

20.基底节:基底节(又称基底神经节)是指从胚胎端脑神经节小丘发育而来的神经核团,是大脑的中心灰质核团,包括杏仁核、纹状体和屏状核。

纹状体又分为:尾状核和豆状核,豆状核又可分为:壳核和苍白球。

壳核和尾状核合称为新纹状体,苍白球为旧纹状体。

21基底节区:基底节区,影像学名词。

包括:基底节及其周围白质、内囊。

为一不太明确的区域。

为大脑底部组织内除了端脑和间脑外的神经组织结构。

22.基底节区平面大致位置:靠近侧脑室前脚区外侧的是尾状核,侧脑室三角区两侧的是丘脑,尾状核和丘脑外侧是内囊,内囊外是豆状核和壳,再外侧是外囊,再外侧是屏状核,屏状核外侧是最外囊,最外囊外侧是岛叶,岛叶外侧是外侧裂池。

基底节大概就是这样,病灶分布是以病灶的最大境线在什么位置为主,丘脑不属于基底节区。

22、尾状核头部(Head of caudate nucleus)23、岛叶(Insular cortex)24、外囊 (External capsule)25、豆状核(Lentiform nucleus)26、丘脑(Thalamus)23外侧裂池:侧裂池是脑部的一个部位,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位于大脑外侧的脑池,称为侧裂池,24豆状核:豆状核是基底核的一部分。

是由壳核和苍白球组合而成的,因其外形近似板栗板,故称豆状核。

苍白球在豆状核的内侧部,借外髓板与豆状核外侧的壳核分开,而其自身又被内髓板分为外侧与内侧部。

其宽阔的底凸向外侧,尖指向内侧。

豆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一层外囊纤维与屏状核相隔。

豆状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囊膝部的外界。

内囊后肢分隔着豆状核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部之间。

故豆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都与放射冠(进出大脑皮质的重要传导束所在处)相邻。

内囊由传入大脑和由大脑向外传出的神经纤维组成,是人体运动、感觉神经传导束最为集中的部位。

25.苍白球:苍白球是位于大脑两侧半球深部的基底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底核由尾状核、苍白球、壳组成。

其中苍白球和壳又被合称为豆状核。

26.尾状核:呈椭圆形,其内侧为侧脑室前角,后方卵圆形的灰质块为背侧丘脑,后外侧为豆状核(呈三角形),三者之间的髓质区为内囊。

尾状核贴着侧脑室,为内囊后支与侧脑室前角所夹部位。

27.松果体:位于左右丘脑之间,位于第三脑室顶。

28.半卵圆区:为半卵圆中心,为一个特定区域白质的统称,具体位置为并祗体(相当于侧脑室体部上)上部层面大脑白质,呈半卵圆形;包含投射、联络及连接三种纤维。

29.大脑结构:大脑(brain)包括端脑和间脑端脑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左、右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

半球内的腔隙称为侧脑室,它们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每个半球有三个面,即膨隆的背外侧面,垂直的内侧面和凹凸不平的底面。

背外侧面与内侧面以上缘为界,背外侧面与底面以下缘为界。

背外侧面的主要沟裂有:中央沟从上缘近中点斜向前下方;大脑外侧裂起自半球底面,转至外侧面由前下方斜向后上方。

在半球的内侧面有顶枕裂从后上方斜向前下方;距状裂由后部向前连顶枕裂,向后达枕极附近。

这些沟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五个叶:即中央沟以前、外侧裂以上的额叶;外侧裂以下的颞叶;顶枕裂后方的枕叶;外侧裂上方、中央沟与顶枕裂之间的顶叶;以及深藏在外侧裂里的脑岛。

另外,以中央沟为界,在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

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脑的液体称为脑脊液。

脑脊液在各脑室与蛛网膜下腔之间循环,如果脑室的通道阻塞,脑室中的脑脊液积多,将形成脑积水。

广义的大脑的脑神经有,端脑出发的嗅神经,间脑出发的视神经。

大脑的断面分为白质与灰白质。

端脑的灰白质是指表层的数厘米厚的称为大脑皮质的一层,大脑皮质是神经细胞聚集的部分,具有六层的构造,含有复杂的回路是思考等活动的中枢。

相对大脑皮质白质又称为大脑髓质。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⒈ 灰质: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称为大脑皮层,是神经元胞体集中的地方。

这些神经元在皮层中的分布具有严格的层次,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古皮层分化较简单,一般只有三层:①分子层;②锥体细胞层;③多形细胞层。

在大脑半球外侧面的新皮层则分化程度较高,共有六层:①分子层(又称带状层);②外颗粒层;③外锥体细胞层;④内颗粒层;⑤内锥体细胞层(又称节细胞层);⑥多形细胞层。

⒉ 皮层的深面为白质,白质内还有灰质核,这些核靠近大脑底,称为基底核(或称基底神经节)。

基底核中主要为纹状体。

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

尾状核前端粗、尾端细,弯曲并环绕丘脑;豆状核位于尾状核与丘脑的外侧,又分为苍白球与壳核。

尾状核与壳核在种系发生(即动物进化)上出现较迟,称为新纹状体,而苍白球在种系发生上出现较早,称为旧纹状体。

纹状体的主要功能是使肌肉的运动协调,维持躯体一定的姿势。

间脑:间脑(diencephalon)位于中脑之上,尾状核和内囊的内侧。

间脑一般被分成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五个部分。

两侧丘脑和丘脑下部相互接合,中间夹一矢状腔隙称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经其两侧的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下通过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