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3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3

• •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840年发现,差别阈限幵丌是固 定丌变癿。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癿变化而变化,差别阈限 和原来刺激强度癿比例即是一丧常数。也称韦伯定待。
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 (一)韦伯定律 刺激量的比值:
• • K=△I/I K:韦伯常数;I:原刺激强度;△I:引起差别 感觉的刺激增量。 • 注意: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
内分泌腺主要决定:
1、身体发育;
2、一般的新陈代谢;
3、心理发展;
胸腺
4、第二性征的发展;
5、情绪行为;
6、有机体的化学合成。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 •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感觉为人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沟 • 大脑半球癿外侧面,除明显可见癿外侧裂外,还布满乳 深浅丌等癿沟。 • 自半球上缘丨点斜跨外侧面癿一条沟叫丨夬沟, • 它癿前边和后边都有一条几乎和它平行癿沟, • 一条叫丨夬前沟, • 一条叫丨夬后沟。 •回 • 相邻两丧沟乀间隆起癿部分叫大脑癿回, • 丨夬沟前后癿两丧回分别叫丨夬前回和丨夬后回。 • 沟回 • 这些沟回是由乸各部分皮质发生癿速度丌同造成癿。 • 发展缓慢癿部分陷在深部成为沟; • 发育忚癿部分隆起成为回。 • 大脑沟回癿形成使得有限癿颅腔内容纳乳更多癿神经绅 胞。
• (二)脑干 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 脑、脑桥和中脑。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 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即生命中枢。 (1)延脑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癿通道,通过椎体交叉实 现对侧传导和支配。还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癿丨枢。
• (2)桥脑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癿通道,是联系大脑不小 脑乀间神经纤维癿通道。 • (3)丨脑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癿通道,是瞳孔反射和眼

沈政、林庶芝《生理心理学》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导论——第3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和运

沈政、林庶芝《生理心理学》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导论——第3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和运

沈政、林庶芝《⽣理⼼理学》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导论——第3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和运第1章导论1.1 复习笔记⼀、⽣理⼼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科学与社会价值⽣理⼼理学是⼼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必修课程,是⼼理科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脑关系是⽣理⼼理学研究的核⼼命题,该命题的研究进展不仅对⼼理学其他分⽀学科的发展产⽣重⼤影响,对于认识论和哲学的理论发展也具有重⼤意义。

(⼀)⼼-⾝关系⼼⾝关系的科学命题不仅是⼼理⽣理学的基本命题,也是哲学的基本命题。

早期⾃然哲学式的⼼-⾝关系理论研究⽐较肤浅。

随着科学的发展,⼼-⾝关系的探讨逐渐为⼼-脑关系的命题所取代。

(⼆)⼼-物关系⼼⼀物关系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既是⼼理学的命题,也是哲学的第⼀命题。

⼼理学从具体的外界物质刺激与个体意识之间的制约关系中,探讨个体⼼理活动的规律。

随着新⽅法和新理论的产⽣,研究表明⼈类的意识活动是外界物质过程与脑这⼀特殊物质相互作⽤的产物。

(三)⼼-脑关系神经科学是近四⼗多年来形成的⼀门综合科学,它囊括了脑研究的许多理论和技术。

信息科学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综合科学,它的⼀些理论概念对现代脑研究产⽣了巨⼤启发作⽤。

⽣理⼼理学必须从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中吸收新理论与新技术等新成果。

⼆、⽣理⼼理学的基本理论(⼀)脑机能定位论与等位论的统⼀性原理1.脑机能定位理论(1)1811年,贝尔根据脑形态与功能不同,将其分为⼤脑和⼩脑。

这⼀发现成为脑机能定位理论的发端;(2)1861年,布罗卡发现了位于额叶的“⾔语运动中枢”,1874年,维尔尼克发现了语⾔感觉区。

临床观察法、⼿术切除法、电刺激法、解剖学和组织学法,是脑机能定位理论所依靠的主要⽅法;(3)20世纪40~50年代,苏联关于⼤脑⽪层是条件反射暂时联系赖以形成基础的观点、现代神经⽣理学关于脑⼲⽹状结构是睡眠与觉醒中枢的理论以及60年代根据割裂脑研究提出的⼤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的理论观点,都可以看作是脑机能定位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部分生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从期中卷子中选第二部分生理神经病学基础知识: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神经系统结构神经元:②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中参与信息处理与信息传递的物质。

大部分神经元都具有一下四个结构或区域:细胞体;树突;轴突;轴突终扣。

(1)神经元根据其功能分类:感觉神经元:一种感受内外环境变化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控制着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的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是中间神经元。

包括局部中间神经元和中继中间神经元。

(2)神经元根据树突和轴突与胞体的关系不同分类:多级神经元:神经系统最常见的一种细胞。

这种神经元的胞体发出一个轴突,却发出很多根树突。

双极神经元:胞体发出一根轴突,在和轴突相对的另一方发出一根树突。

单极神经元:它们的胞体只有一个分支发出。

这个分支在离开胞体后不久就分为两支。

一支感受环境中的信息,一支把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③神经元是一类可接受刺激、产生和扩布神经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高度分化细胞。

是神经系统的解剖单位和功能单位。

受体:④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

①能与受体蛋白结合的物质有神经递质、调质、激素和药物等,统称为受体的配基或配体。

逆信使:②突触后膜释放一种更小的分子,迅速逆向扩散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的过程,将这类小分子物质称为逆信使。

已知的逆信使有腺苷和一氧化氮。

神经递质:④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神经递质。

①神经递质大都是分子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

③由轴突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它们兴奋或者抑制感受器细胞的活动。

动作电位:③膜电位的非常短暂的逆转过程叫做动作电位,它可以导致信息沿轴突的传递。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睡眠医学知识培训

睡眠医学知识培训
• 睡眠完全剥夺200小时,人会情绪不稳、注意力、 计算力、记忆等减退,思维迟钝等。
• 参加体育竞赛后旳运动员慢波睡眠明显增长。 • 慢波4期睡眠剥夺后, 4期睡眠出现回跃现象。 • 增长心理活动后, 4期睡眠增长 • 日间打盹会夜间旳慢波睡眠量降低 ——似乎某种机制使我们旳睡眠量保持一定水平,可
能睡眠延长使一种促睡眠物质,反之亦然?
睡眠医学知识培训
一、生物节律与生物钟
生物节律与生物钟
• 生物节律:由机体内部本身主动产生旳, 而不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旳被动反应,所以 具有内源旳性质。
昼夜节律
• 内生昼夜节律控制着觉醒和睡眠旳更替, 虽然在全天照明或黑暗旳环境条件下也照 常运营。
• 将人放在人为控制为28小时旳一天周期环 境下,趋向于保持内在二十四小时左右旳 一天周期。
• 睡眠可能与大脑发育有关,大脑发育最活
四、睡眠和觉醒旳生理机制
脑干网状构造在睡眠与觉醒中旳作用
• 1937年著名生理学家布瑞莫建立了猫旳孤 立脑标本和孤立头标本。
• 孤立脑标本:在中脑四叠体旳上丘和下丘 之间横断猫脑,今后猫陷入永久睡眠状态;
• 孤立头标本:在脊髓和延脑之间横断猫脑, 则猫保持正常旳睡眠与觉醒周期。他以此 证明在延脑至中脑旳脑干中,存在着调整 睡眠与觉醒旳脑中枢。
一天节律(昼夜节律)
• 哺乳动物内在旳生物节律一周期一般为25 小时略小,并受日光调整和重新设定。
• 存在黑视素旳视神经节细胞,可感受光刺 激,将信号传递到视交叉上核
• 视交叉上核经过释放某种化学信号来控制 生物节律(相对隔绝旳移植试验)
• 每个视交叉上核神经元存在一种内在旳生 物钟,神经元之间节律并不同步。
异相睡眠(迅速眼动睡眠)
• 在异相睡眠中,脑电出现去同步化,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各章知识要点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各章知识要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第一节绪论一、1、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通、最一般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心理现象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

认知(知)、情绪情感(情)和意志(意)是以认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过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称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性;能力、气质、性格是人格的特征。

三、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四、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感觉、知觉、思维的萌芽(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

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有了意识。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

五、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世硕的有善有恶;告子的无善无恶。

为了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六、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冯特和铁钦纳,主张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是如何连结成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认为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R-S)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七、机能主义:詹姆斯为这一学派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础。

它1.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强调)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2.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3.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强调)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因为它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所以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觉醒和睡眠的基本机制

觉醒和睡眠的基本机制

觉醒和睡眠的基本机制觉醒和睡眠是人类生活中的两种基本状态。

觉醒状态是人们清醒、有意识地认识和感知外界环境的状态,而睡眠状态则是进入一种无意识、休息和恢复体力的状态。

觉醒和睡眠的基本机制是由复杂的神经生理和神经化学过程调控的。

觉醒的基本机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意识觉醒和注意觉醒。

意识觉醒是指一个人从睡眠状态中迅速转入清醒有意识的状态。

这是由于脑干网状结构核的兴奋和大脑皮层的激活所发生的。

脑干网状结构核通过广泛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神经肽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来促进大脑皮层细胞的兴奋活动。

注意觉醒是指一个人能够有选择性地集中注意力,在各种感官输入中筛选和选择相关信息。

这是由于大脑皮层中大量神经元的活动所调控的,这些神经元之间形成了复杂网络连接,以及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来调节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速度。

睡眠的基本机制主要包括两个过程:睡眠调节和睡眠周期。

睡眠调节是通过两种互补的机制来调节睡眠的产生和维持:睡眠欲望和生物钟。

睡眠欲望是人体对休息和恢复的需求。

它由脑干的多巴胺、腺苷和腺苷酸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所调节。

脑干神经元的活动水平增加导致多巴胺的释放增加,进而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使人体产生入睡的欲望。

而生物钟则是人体内部的时间节律系统,通过释放调控因子来调节觉醒和睡眠周期。

睡眠周期是指一夜睡眠中多个不同阶段的循环。

睡眠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快速眼动睡眠(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睡眠)。

在NREM睡眠阶段,人体进入较深的睡眠状态,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趋于抑制;而在REM睡眠中,大脑皮层活动增强且与记录到的梦境出现相关联。

觉醒和睡眠的机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

环境因素如光照、噪音、温度等可以影响睡眠和觉醒的质量和时长。

光照对生物钟调节有重要作用,充足的阳光可以促进觉醒,而昏暗的光线则有助于入睡。

内部因素如年龄、健康状况、药物使用等也可以影响觉醒和睡眠。

婴儿和年长者的睡眠需要比成年人更多,而健康问题如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等会干扰睡眠。

人类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机制

人类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机制

人类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机制睡眠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也能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

而觉醒则是人类日常唤醒后正常状态的表现。

这两个状态对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今天我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人类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机制。

一、人类睡眠和觉醒的基本概念睡眠和觉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状态,两者都是人类生理状态的表现。

睡眠是指大脑和身体进入一种休息状态,成为一种需要自主关闭外界刺激的朦胧状态;而觉醒则是指身体和大脑开始处于清醒状态,接受各种外界刺激并进行正常的生理反应。

睡眠和觉醒的转换在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也是我们生活的基本节奏。

二、人类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机制人类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机制非常复杂,需要多个身体系统的协调才能实现。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为大家介绍:1.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人类进行睡眠和觉醒转换的重要结构之一。

当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能够接收各种感官信息,并进行不同级别的神经网络处理。

而在我们进入睡眠状态时,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兴奋性逐渐减弱,神经网络也开始降低,这使得我们的意识逐渐模糊,最终陷入沉睡之中。

2. 脑干和下丘脑脑干和下丘脑是人类进行睡眠和觉醒转换的另一重要结构。

这两个结构在睡眠期间会释放大量的神经传递物质,如GABA、多巴胺等,这些物质能够抑制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兴奋,从而使我们沉睡。

在觉醒阶段,这两个结构则会抑制住释放神经传递物质,让人体进入一种清醒状态。

3. 生物钟人类生物钟是人类进行睡眠和觉醒的时间调控中心。

人体内的生物钟能够对日夜节律进行调控,让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例如在晚上产生困意。

但很多人在熬夜加班后,生物钟就混乱了,比如早上终于睡到起不来。

4. 睡眠调节激素人体内还存在睡眠调节激素,通过调节它们的分泌可以控制睡眠和觉醒状态。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激素就是褪黑素,这种激素是人体自然调节睡眠的一种信号物质,当黑暗时分泌量会增加,让人体自然进入睡眠状态。

脑干内部结构(一)

脑干内部结构(一)

(一)脑神经核 第Ⅲ-Ⅻ对脑神经与脑干相连。 脑神经核按性质分为感觉核(终止核) 和运动核(起始核)两种。 其成分分为七种: ①一般躯体运动核: 支配自肌节演化 的骨骼肌,即舌肌和眼球外肌 ②特殊内脏运动核: 支配由鳃弓演化 的骨骼肌,即咀嚼肌、表情肌、软腭 和咽喉肌等。
③一般内脏运动核: 支配头、颈、胸、 腹部的平滑肌、腺体和心肌。 ④一般内脏感觉核: 接受脏器和心血 管的初级感觉传入。 ⑤特殊内脏感觉核: 接受初级味觉纤 维传入; ⑥一般躯体感觉核: 接受头面部皮肤 及口、鼻腔粘膜的初级感觉纤维; ⑦特殊躯体感觉核: 接手内耳初级听 觉和平衡觉纤维传入。
(2)脑桥核: 位于脑桥基底部。接受来自同侧大脑 皮质广泛区域的纤维,特别是运动前区、 第一躯体运动区、第一躯体感觉区和高级 躯体感觉区(第5区)的纤维,即皮质脑 桥束。发出的脑桥小脑纤维越过中线,组 成粗大的小脑中脚进入对侧小脑。脑桥核 是大脑皮质运动信息的主要中继核。
3. 中脑的非脑神经核: (1)下丘: 在中脑下部背侧,是听觉通路中 的重要中继核。发出纤维到达上丘, 与上丘的纤维共同构成顶盖脊髓束、 顶盖被盖束,完成头和眼球转向声源 的反射性调节。
(1)动眼神经副核:又称E-W核,位 于上丘动眼神经核背内侧。发出纤维 加入动眼神经,止于睫状神经节。节 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2)上泌涎核:位于脑桥下部,面神 经核尾侧部。发出纤维加入面神经, 经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 支配泪腺、舌下腺和下颌下腺。
(3)下泌涎核:位于延髓橄榄上部, 迷走神经背核头端附近。发出纤维加 入舌咽神经,经耳状神经节换元后支 配腮腺。 (4)迷走神经背核:位于延髓内侧 丘系交叉至橄榄中部平面,迷走神经 三角深面。发出纤维加入迷走神经, 经其分支到达效应器官旁或内的副交 感神经节,换元后支配颈、胸、腹腔 大部分脏器的活动。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教材电子版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教材电子版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教材电子版基础知识总结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绪论1、简述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现象可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2、简述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没有脑的心理是不存在的。

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客观现实才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离开客观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变成了无源之水。

所以,心理也是社会的产物。

也就是说,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只有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才能揭示心理的实质和规律。

3、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是什么?人们认识到,很难用一个完善的理论模式概况出心理现象的本质,从而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把主意精力转移到对心理现象规律的探讨上,结束了学派之争,却为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二战之后,一些新的心理学思想相继产生,它们以新的思潮或发展发现影晌着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从而加强了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

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产生在20世纪50~60年代,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认为人又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即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5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

它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用模拟计算机的程序来建立人的认知模型,并以此作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途径。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1、简述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

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

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三)

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三)

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三)1、单选()含量的下降是引起饥饿感的原发性因素。

A.血糖B.葡萄糖C.血脂D.胆囊收缩素正确答案:A2、填空题静止性震颤是()运动障碍的表现;意向性震颤是()运动障碍的表现。

答(江南博哥)案:锥体外系;小脑3、单选帕帕兹环路的生理心理学功能与().A.记忆有关B.空间辨别学习有关C.情绪体验有关D.短时向长时记忆转化有关正确答案:C4、填空题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系统对维持()状态起重要作用。

正确答案:觉醒5、多选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A.杏仁核B.孤束核C.前岛叶D.前梨状区正确答案:B, C6、单选视觉生理心理学研究发现,视皮层内许多具有相同感受野、相同功能的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它们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这称之为视觉特征()。

A.感受单元B.感受阈限C.感受野D.功能柱正确答案:D7、多选用正常人做被试,研究言语思维的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的实验是()A.双重任务法B.速示试验C.双分离技术D.双耳分听实验正确答案:B, D8、问答题简述防御、攻击行为的中枢机制。

正确答案:防御、攻击行为的中枢机制主要是:下丘脑是防御、攻击行为的重要中枢,它的不同区影响着不同类型的防御、攻击行为。

如刺激内侧下丘脑常诱发出情绪性攻击行为;刺激外侧下丘脑引出不伴情绪变化的捕食行为;刺激背侧下丘脑引出防御性逃避行为;杏仁核、隔区等边缘系统对下丘脑的功能进行着更精细的调节与控制。

如对于情绪性攻击行为而言,杏仁核发生兴奋性调节作用;隔区发生抑制性调节作用;对捕食行为而言,杏仁核实现抑制性调节作用。

9、填空题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是皮质兴奋性水平、()和()等三个概念。

正确答案:条件反射能力;驱力10、多选听觉理论有().A.空间频率理论B.位置理论C.行波学说D.共振假说正确答案:A, B, C, D11、单选视网膜中央凹处的().A.感觉单位较大,视敏度高B.感觉单位较大,视敏度差C.感觉单位较小,视敏度高D.感觉单位较小,视敏度差正确答案:C12、单选传导性失语症被认为是()受损所致。

睡眠与觉醒的生理机制

睡眠与觉醒的生理机制

慢波睡眠
2013-8-29
38
大脑皮层
松果体
视交叉上核
视交叉
下丘脑
2013-8-29
39
蓝斑核
2013-8-29
40
四、内源性睡眠肽物质的研究
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巴比妥酸类的 物质有催眠作用。 1910年,法国生理学家的皮龙首次发现在被 剥夺睡眠狗的脑脊液中有诱导睡眠物质的积累, 因为将被剥夺睡眠狗的脑脊液抽取出来,注入 正常狗的脑室,会引起受体狗睡眠。
2013-8-29
7
次/秒
觉醒与睡眠中常见的脑电图
2013-8-29 8
觉醒与睡眠中常见的脑电图: α波(8-13次/秒),波幅为0-50微伏,在清醒闭 目不思考时出现。 β波(14-30次/秒),是觉醒时的兴奋脑波,典 型的低幅快波。 θ波(4-7次/秒),慢波睡眠1-2期出现。 δ波(0.5-3次/秒),波幅为20-200微伏,典型 的高幅慢波,慢波睡眠3-4期出现。 σ梭形波(大约14次/秒),为一组形似纺锤的波, 在慢波2期出现。 k-复合体,由一个正相波和一个负相波组成,在 慢波2期出现 。 2013-8-29 9
2013-8-29 32
上行 激活系统
感觉 传入
2013-8-29
33
2、 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者采用脑横断 法进行的一系列实验表明,脑干在睡眠与觉醒 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1)脑干后端横切脑(孤立头标本),动物 保持正常的觉醒与睡眠状态。 (2)脑干中部(桥脑中部)横断脑,动物几 乎都处于觉醒状态,提示脑干网状结构后部控 制睡眠。 (3)脑干以上(中脑四叠体中部)横断脑(孤 立脑标本)后,动物处于永久睡眠状态,提示 脑干网状结构前部控制觉醒。

脑干的功能

脑干的功能

脑干的功能脑干是指位于脑部最底部的一个重要脑区,连接大脑和脊髓,主要由中脑、桥脑和延髓组成。

脑干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首先,脑干是神经传导的中转站。

大脑皮层的信息通过胼胝体、丘脑,传递到中脑核团。

中脑核团完成感觉、运动和认知信息的整合和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信息传递到下一级的桥脑和延髓。

通过传导神经冲动,脑干将信息传递给下一级,使得身体可以做出相应的动作。

其次,脑干还控制并调节许多生理功能和基本生命维持活动。

例如,延髓内的呼吸中枢负责调节呼吸的深浅和频率。

桥脑中的延展核参与控制瞳孔的大小,使其适应光线的亮度变化。

此外,脑干还控制和调节体温、心率、血压、消化、代谢等基本生理功能。

另外,脑干还参与人体的睡眠和觉醒过程。

脑干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活动的改变会影响觉醒和入睡过程的调节。

这些神经元参与睡眠周期的调控,使得人体在夜晚进入睡眠状态,白天保持清醒。

此外,脑干还与大脑的情绪调节中心相互连接,参与情绪和情感的产生和调节。

脑干中的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与情绪紧密相关。

当情绪激动或受到刺激时,脑干神经元的活动会增加,使情绪和情感得到调控。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脑干功能重要且复杂,但它仅仅是大脑的一部分。

大脑其他区域如皮层、扁桃体、海马等也参与了上述功能调整和调节的过程。

总而言之,脑干作为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结构,具有多种功能。

它通过传导神经冲动、控制生理功能和基本生命活动、调节睡眠和觉醒过程、参与情绪和情感的产生和调节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

脑干功能的正常运行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至关重要。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5621 第六章 睡眠与觉醒的生理基础 考核要求及课后习题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5621 第六章 睡眠与觉醒的生理基础 考核要求及课后习题

第六章睡眠与觉醒的生理基础考核要求(一)睡眠类型及睡眠周期领会:(1)睡眠类型: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脑电和行为特征人类的睡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成为慢波睡眠(SWS);脑电波呈现同步化的快波时相,称为快波睡眠(FWS),又称异相睡眠。

(填空题,选择题)慢波睡眠慢波睡眠分为1、2、3、4期,分别对应入睡期、浅睡期、中睡期和深睡期。

在慢波睡眠中,脑电活动的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平行,从入睡期至深睡期,脑电活动逐渐变慢并伴随着行为变化,表现为肌张力逐渐减弱,呼吸节律和心率逐渐变慢等。

脑电波的四个阶段共持续30-45分钟以上,然后脑电图又按照相反的顺序经过同样长的时间由第四阶段返回第一阶段,行为上由安静困倦开始进入睡眠状态。

入睡期:个体对外界刺激仍有反应,而且有不少新奇体验,如躯体麻木,震颤和沉浮感等,头脑中还有片断的思维活动,醒后仍可回忆。

脑电图上α波消失,有各种频率的低辐脑波而无纺锤波。

浅睡期:个体对外界已无反应,亦无可回忆的精神活动,脑电图表现为纺锤波和k复合波。

中睡期:脑电图上有中等程度高幅δ波,偶有纺锤波的余迹。

深睡期:脑电图上出现大量高幅δ波。

异相睡眠异相睡眠或快波睡眠是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一种激活状态,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由于这种类型的睡眠常伴有眼球的快速运动,也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REM)在异相睡眠中,脑电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分离,脑电活动类似慢波睡眠的入睡期,肌张力几乎完全松弛,还伴有快速眼动现象和脑桥-膝状体-枕叶波周期性高幅放电等特殊变化。

这种类型的睡眠与做梦的关系比慢波睡眠更密切。

(2)睡眠周期:一夜中睡眠与觉醒的周期变化基本规律人的每夜睡眠大约由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交替变换4-6个周期所组成,平均每个周期历时80-90分钟,包括20-30分钟的异相睡眠和约60分钟的慢波睡眠。

成人入睡后必须先经过慢波睡眠1-4期和4-2期的顺序变化后,才能进入第一次异相睡眠。

人类睡眠过程中重要脑区的功能活动调控机制

人类睡眠过程中重要脑区的功能活动调控机制

人类睡眠过程中重要脑区的功能活动调控机制人类睡眠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个脑区的功能活动调控机制。

在睡眠过程中,多个重要脑区被认为对睡眠的产生和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这三个重要脑区在睡眠过程中的功能活动调控机制。

1. 大脑皮层在睡眠过程中的功能活动调控大脑皮层是人类睡眠调控的中心,主要分为前额叶皮质、顶叶皮质、颞叶皮质和枕叶皮质。

大脑皮层在睡眠过程中的功能活动调控主要表现为电生理信号的变化。

睡眠时,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活动呈现出特定的模式,包括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和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

大脑皮层慢波睡眠时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减弱,呈现出较为同步和规律的慢波活动。

而在REM睡眠时,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则呈现出多样、不规则且高度活跃的状态。

2. 丘脑在睡眠过程中的功能活动调控丘脑是人类睡眠过程中另一个关键的脑区。

丘脑主要包括下丘脑和上丘脑,它们通过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来调控睡眠的产生和维持。

下丘脑释放的神经递质包括褪黑素,促进入睡;而上丘脑释放的神经递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组胺,促进清醒。

这两个区域的相互作用在睡眠-觉醒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丘脑还与其他脑区相互连接,形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共同调控睡眠过程。

3. 脑干在睡眠过程中的功能活动调控脑干是人类睡眠过程中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脑区。

脑干包括网状结构产生系统(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RAS)和脑干调控区域。

脑干的功能主要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调控睡眠的产生和维持。

脑干释放的神经递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组胺和乙酰胆碱等。

这些神经递质在睡眠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和组胺的释放可以维持清醒状态,而乙酰胆碱的释放则与REM睡眠有关。

此外,脑干与丘脑和大脑皮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睡眠调控中的重要环节。

总体而言,人类睡眠过程涉及多个重要脑区的功能活动调控机制。

神经解剖学学习资料:神经解剖学名词解释

神经解剖学学习资料:神经解剖学名词解释

神经解剖学期末复习题配合八年制《系统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使用风味更佳名词解释部分:1 .脑干网状结构:(340)在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第四脑室室底灰质和延髓中央灰质的腹外侧,脑干被盖的广大区域内,散在有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核团,称脑干网状结构。

其核团大致可分为向小脑投射核群、中缝核群、内侧(中央)核群和外侧核群。

可影响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控制躯体运动,调节躯体感觉和内脏活动。

2 .交感干:(418)位于脊柱两旁的交感神经椎旁神经节借节间支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从颅底到尾骨,可分为颈胸腰部尾五部,沿脊柱两侧走行;于尾骨前面两干合并,合成一个奇神经节。

交感干神经节由多级神经元组成,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起自交感干中的这些细胞。

3 .骈股体:(373)位于大脑纵裂底,由连合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纤维向两半球前后左右辐射,广泛联系额、顶、枕、颜叶。

前端呈钩形的纤维板,从前往后可分为嘴、膝、干、压部。

脐胭体下面构成侧脑室顶。

4 .脉络丛:(317)在脑室的一定位置,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位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某些部位的脉络组织其血管反复分支相互缠绕成丛,夹带表面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5 .脊髓圆锥:(304)脊髓下端变细成圆锥状,称脊髓圆锥,成人约平对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自此处向下延续为无神经的终丝。

6 .大脑脚:(316)中脑两侧各有一粗大的纵行隆起,称大脑脚(包括中脑被盖与大脑脚底),其浅部主要有大脑皮质发出的下行纤维构成(自内向外:额桥束,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锥体束),枕撅桥束)O大脑脚内侧,脚间窝下部有动眼神经根出脑。

7 .脊髓灰质:(302,306)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聚集部位,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称灰质。

脊髓灰质是神经元胞体及突起、神经胶质和血管等的复合体。

灰质内的神经细胞往往聚集成群或层。

脊髓白质:(302,309)神经纤维在中枢部聚集的部位,称白质,因髓鞘含类脂质色泽明亮而得名。

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中的作用

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中的作用

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中的作用1937年著名生理学家布瑞莫(Bremer)建立了猫的孤立脑(lsolated brain)标本和孤立头(lsolated head contents)标本。

前者在中脑四叠体的上丘和下丘之间横断猫脑,此后猫陷入永久睡眠状态,后者在脊髓和延脑之间横断猫脑,则猫保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

他以此证明在延脑至中脑的脑干中,存在着调节睡眠与觉醒的脑中枢。

1949年意大利著名电生理学家马鲁吉和马贡(Moruzzi and Magoun)发现,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引起动物的觉醒反应。

此后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无论是各种外部刺激还是感觉通路的电刺激,均沿传人通路的侧支引起脑干网状结构的兴奋,然后再引起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觉醒反应。

因此,把脑干上部的网状结构称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itingsystem)。

微电极电生理学技术的应用,也积累了许多科学事实,证明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神经元单位活动可受多种刺激的影响,提高其发放频率。

行为的觉醒水平、脑电图觉醒反应与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的神经元单位发放频率之间存在着确定的一致关系。

这些事实证明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的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这种认识从50年代起一直成为公认的理论;然而,80年代初的一些实验研究却提出了一些相反的事实,表明在自由活动状态下,脑干网状结构的细胞单位活动与唤醒水平或觉醒与睡眠周期之间并无直接关系。

脑干网状结构的许多神经元分别与眼、耳、脸、头、躯体和四肢的局部运动有关。

在过去的实验研究中,由于动物处于固定或约束的体位,又有麻醉剂的作用,个别单位活动与运动间的特异关系无法揭露出来。

此外,传统研究多以细胞外电极记录出许多神经元单位活动的总和,从而使个别神经元反应特异性受到掩盖。

虽然有这些相反的研究报道,迄今仍将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看成是维持觉醒的重要脑结构。

关于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中重要作用的研究,50年代末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脑干网状结构

脑干网状结构

• 2.7 呃逆 呃逆为膈肌阵挛,认为是由于 呼吸中枢附近机能异常所致,除胃等消化 道及胸腔脏器的反射性因素外,下部脑干 的血管病变常可出现,有时可合并软腭肌 阵挛。
3 与脑干网状结构相关的疾病
• 3.1 脑血管病 脑干网状结构由椎基底动 脉系统供血,包括旁正中、短旋、长旋支 等均为穿动脉供血,缺乏侧支循环,因而 容易受血流灌注压低下的影响,脑干网状 结构常见的脑血管病与脑其他部位一样, 多为脑出血、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 3.3 多系统萎缩 多系统萎缩,原因不明,主要 包括Shy Drager综合征、橄榄桥小脑萎缩和纹
状体黑质变性。此类疾病在病程中可出现脑干网
状结构受损的表现。(1)REM睡眠行动障碍;(2) 睡眠无呼吸症候群;(3)Shy Drager综合征病例 发生周期性20~40s无呼吸的Biot呼吸;(4)仰卧 位时呼吸正常,立位后发生反复8~22s周期性无 呼吸现象;(5)呼吸节律不整及睡眠呼吸频数;(6) 声带外展麻痹(Gerhardt征群);(7)睡眠时血压明 显下降。
脑干网状结构
• 脑干网状结构是指在脑干内除界限清楚、 机能明确的神经细胞核团和神经纤维束外,
尚有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网眼
内散布着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胞体。其结
构占据脑干的广泛范围,嘴侧端起自丘脑
板内核,尾侧端移行于颈髓的中间质外侧
部网状结构。横断面占据脑干被盖部内侧 2/3和外侧1/3。在脑干网状结构内散在分布 着40余个细胞核团,其纤维与大脑、小脑、 脊髓等均有密切联系。
• 。(2)脑梗死。基底动脉闭塞、脑干全部梗 死时可出现昏迷、高热、脑胃综合征、去 脑强直发作及四肢瘫等。如梗死灶较局限, 可出现内侧纵束症候群或一个半症候群。
• 。(3)蛛网膜下腔出血。基底动脉瘤破裂所 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出现明显的意识障碍 甚至昏迷。各型脑血管病所致脑干网状结 构受损,主要导致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 碍、眩晕及顽固性呃逆等,恢复较慢,是 康复治疗的难点。

睡眠:一种改变的意识状态

睡眠:一种改变的意识状态

睡眠:⼀种改变的意识状态睡眠(sleep)是与觉醒状态交替出现的⽣理状态,同时也是⼀种改变的意识状态。

在觉醒状态时,脑⽪质因不断接受各种刺激⽽兴奋,并且消耗能量,迟早会发⽣抑制。

抑制在⽪质及⽪质下扩散便成为睡眠状态,它的作⽤是使⽪质细胞不接受刺激,防⽌⽪质细胞的破坏,促进消耗物质的恢复,因此,睡眠是⼀种⽣理性的保护抑制。

但关于睡眠的确切定义因时代的变迁⽽有着不同的内涵。

最初法国学者认为:睡眠是由于⾝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即觉醒的状态。

后来由于⼈们认识了脑电活动,因此⼜认为:睡眠是由于脑的功能活动⽽引起的动物⽣理性活动低下,给予适当刺激可使之达到完全清醒的状态。

⽽近些年的研究认为:睡眠是⼀种主动过程,并有专门的中枢管理睡眠与觉醒,睡时⼈脑只是换了⼀个⼯作⽅式,使能量得到贮存,有利于精神和体⼒的恢复;⽽适当的睡眠是最好的休息,这既是维护健康和体⼒的基础,也是取得⾼度⽣产能⼒的保证。

国际精神卫⽣组织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于2001年发起了⼀项全球性的活动,即将每年的3⽉21⽇(春季的第⼀天)定为“世界睡眠⽇”。

2004年世界睡眠⽇的主题是 “关注睡眠健康”。

根据睡眠时的脑电图、肌电图和眼动图可将睡眠分为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即⾮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eyemovementsleep,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sleep,REM)。

80%以上的⼈在REM睡眠时做梦,但是NREM睡眠也可以伴随做梦。

在NREM睡眠时肌⾁紧张性降低,肌体新陈代谢速度缓慢,脑温度略为降低,然⽽脑部特别是⽪层⾎流量⽐觉醒时多,脑电图是⾼幅慢波;在REM睡眠时肌⾁完全松弛,肌体代谢率上升接近于清醒⽔平,脑电图为低幅快波,与清醒时相似,并且常伴为脑桥—膝状体—枕叶周期性的⾼频放电(PGO波),脑部⾎流量也⽐NREM睡眠增加20%~50%,因⽽REM常被称为“微觉醒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中的作用
1937年著名生理学家布瑞莫(Bremer)建立了猫的孤立脑(lsolated brain)标本和孤立头(lsolated head contents)标本。

前者在中脑四叠体的上丘和下丘之间横断猫脑,此后猫陷入永久睡眠状态,后者在脊髓和延脑之间横断猫脑,则猫保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

他以此证明在延脑至中脑的脑干中,存在着调节睡眠与觉醒的脑中枢。

1949年意大利著名电生理学家马鲁吉和马贡(Moruzzi and Magoun)发现,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引起动物的觉醒反应。

此后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无论是各种外部刺激还是感觉通路的电刺激,均沿传人通路的侧支引起脑干网状结构的兴奋,然后再引起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觉醒反应。

因此,把脑干上部的网状结构称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itingsystem)。

微电极电生理学技术的应用,也积累了许多科学事实,证明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神经元单位活动可受多种刺激的影响,提高其发放频率。

行为的觉醒水平、脑电图觉醒反应与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的神经元单位发放频率之间存在着确定的一致关系。

这些事实证明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的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这种认识从50年代起一直成为公认的理论;然而,80年代初的一些实验研究却提出了一些相反的事实,表明在自由活动状态下,脑干网状结构的细胞单位活动与唤醒水平或觉醒与睡眠周期之间并无直接关系。

脑干网状结构的许多神经元分别与眼、耳、脸、头、躯体和四肢的局部运动有关。

在过去的实验研究中,由于动物处于固定或约束的体位,又有麻醉剂的作用,个别单位活动与运动间的特异关系无法揭露出来。

此外,传统研究多以细胞外电极记录出许多神经元单位活动的总和,从而使个别神经元反应特异性受到掩盖。

虽然有这些相反的研究报道,迄今仍将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看成是维持觉醒的重要脑结构。

关于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中重要作用的研究,50年代末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在桥脑中部横断脑后,发现猫绝大部分时间内(每日的70-90%时间)处于觉醒状态,这说明桥脑中部以下的脑干网状结构对睡眠具有重要作用。

麦格尼(Magni)等人将脑干上部和下部的脑血供应分离开,给脑干上部注入麻醉剂引起动物陷入睡眠状态;但将麻醉药注入脑干下部,则使睡眠的动物很快觉醒。

这说明脑干下部正常对睡眠是重要的。

当用麻醉剂使其活动减弱,动物的睡眠就会中止,相反将脑干上部的上行激活系统麻醉之后,由于脑干下部功能亢进,动物就会睡眠。

正常状态下,脑干上部和下部之间对睡眠与觉醒的变化有相反的作用。

现将
60年代以前关于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中作用的研究结果加以总结。

脑干以上横断脑(孤立脑标本),动物陷入永久睡眠状态,脑千中间横断脑(桥脑中部横断),动物70-90“时间处于觉醒状态;脑干下位横断脑(孤立头标本),动物维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

脑千上部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对维持觉醒状态起重要作用,桥脑下部的网状结构对睡眠起重要作用}脑干上部与下部的网状结构相互作用维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

这就是60年代对睡眠
机制的认识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