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民风民俗》精品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家乡风俗在实际生活中的传承与发扬”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叙文的写作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来描述家乡的风俗。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家乡风俗的认识。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家乡的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文化自信,激发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3.通过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
4.引导学生运用记叙文写作技巧,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素养。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家乡的风俗,通过收集、整理有关家乡风俗的资料,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指导学生运用记叙文的形式,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注意运用学过的写作方法,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学会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写作质量。具体内容包括:
【新】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8. 直到扛起龙灯的灯板,我才反应过来,我已成了迎龙灯队伍中的一员。前方
9. 的龙头在人群的簇拥下出发了,龙身也跟着动了起来。一开始,我走得像乌龟一样慢,觉得吃力 ,但走着走着,人们的热情感染了我,我扛得也越发卖力了。
例如: 直到扛起龙灯的灯板,我才反应过来,我已成了迎龙灯队伍中的一员。前 方的龙头在人群的簇拥下出发了,龙身也跟着动了起来。一开始,我走得 像乌龟一样慢,觉得吃力,但走着走着,人们的热情感染了我,我扛得也 越发卖力了。 (四)、牛刀小试,学生习作 1. 出示习作要求与提示。 (1)要根据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确定内容主次,要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 (2)介绍一种风俗时,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3)写自己参加的风俗活动时,要重点描写现场情况和自身感受。 (4)写风俗习惯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意见。 2.学生独立习作 ,教师巡视。
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 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在介绍家乡风俗的时候, 如果能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一定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结合“交流平台”,学习“抓住重点” 自读“交流平台”,学习写法。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写《北京的春节 》,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这 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写? 全班交流,学习“详略安排”。 预设1:能表现北京独特风俗的,莫过于这几天了。 预设2:这几天可以说是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小高潮,所以要详写。预设3: 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了。 习得写法: 每一种风俗,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们要根据自己想要重 点表达的意思,确定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三、说教学目标
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优质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概述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
本单元课文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排的。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腊八粥》描绘的是民俗风情。
作者沈从文先生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
《古诗三首》分别描写了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
《藏戏》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紧扣本单元专题,“习作”安排了描写民俗民风等内容,“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
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3.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三首》和《长歌行》。
重点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3.朗读、背诵《古诗三首》和《长歌行》。
难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准确、表达生动、谋篇布局精巧的特点,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北京的春节》2课时《腊八粥》2课时《古诗三首》2课时《藏戏》1课时习作:家乡的风俗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1北京的春节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家乡风俗,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内容要求如下:1. 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
2. 描述风俗的特点、起源、发展及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意义。
3. 结合亲身经历或感受,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热爱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调查、收集家乡风俗的相关资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风俗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结合,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调查问卷、照相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调查了解:让学生分组调查家乡的风俗,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成文字或图片。
3. 交流分享:各组学生汇报调查成果,互相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4. 写作指导:教师讲解作文要求,指导学生如何选材、构思、表达。
5.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文。
6. 修改润色:学生互相评改作文,提出修改意见,教师点评、指导。
7. 优秀作文展示:挑选优秀作文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借鉴。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主要内容:风俗特点、起源、发展、意义3. 写作要求:选材、构思、表达七、作业设计1. 根据所学内容,修改自己的作文,力求语言优美、表达流畅。
2. 收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3. 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创作一幅图画或手工作品。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调查、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部编版小学6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学会介绍家乡风俗故事使文章内容丰富。
2.学会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方法刻画事物特点或描写场景。
3.学会适当写写个人实际体验。
【教学重点】1.学会介绍家乡风俗故事使文章内容丰富。
2.学会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方法刻画事物特点或描写场景。
3.学会适当写写个人实际体验。
【教学安排】1.导入。
用学生熟悉的春节风俗画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选材。
通过风俗习惯图片,引发学生选材,挖掘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家乡风俗习惯的特点以及仪式,或经历的风俗活动的认识与理解。
3.写特点。
学会抓住“家乡的风俗”的特点或仪式等进行描写的写法,可以合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刻画风俗习惯或活动情景,也可以通过写风俗活动写出个人实际体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亲爱的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格伦大语文作文课堂。
这节课我们的习作题目是“家乡的风俗”。
同学们一定听过不少有关家乡风俗的神话传说或生活故事,也一定经历过或看见过许多有关风俗生活的活动或仪式。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写有关家乡的风俗。
写“家乡风俗”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下我们家乡有哪些风俗。
1.同学们先来看四张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都与哪些风俗习惯有关吗?想,在心里描述一下。
与同学交流。
好了,我们先来挖掘我们家乡的风俗特点或仪式。
二、抓特点(不同的风俗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抓住这一点突出介绍)刚才,大家都看了有关春节拜年、包饺子、放爆竹、贴对联的风俗图片,那么,想一想,试一试,能不能用两三句话来介绍一下其中一个风俗呢?好了。
大家对春节风俗都了解的很清楚,而且介绍的也很详细恰当。
那么,大家有哪些春节风俗活动的经历呢?不妨说一说:三、抓场景活动场景是凸显家乡风俗习惯的重要方法,你是否参观或参加过一些风俗活动呢?将你所见所闻写下来,注重活动的场景描写。
这段文字,小作者就写一个“贴福字”的场景,将“福”字倒贴,并且设置了一个与妈妈对话的场景,内容充实而有趣味。
好,大家对春节的习俗都了解的很清楚,也都说了自己的经历,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形象的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怎样才能将家乡的风俗生动的展现出来呢?让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地描述家乡的风俗。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民风民俗》精品教案(2020年)
新人教版部编春期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本班共有XX位学生,男生XX人,女生XX人。
通过五年半的语文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比较扎实基础知识,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进行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但班级中也有个别学生由于学习、阅读习惯养成有欠缺,以致于现在的语文素养不理想。
本班学生在学习习惯、语文素养、性格特点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两极分化较严重。
本学期将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与复习方法,奠定好良好的语文基础,使他们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以带着理想的语文素养踏进高一级学校的大门。
二、教材简析: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试行。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六组,依次是:民风民俗、外国名篇名著、人间真情、体会人物品质、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全册共17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2篇,略读课文5篇。
其中,第六单元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大的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综合性学习的编写,把听第2页共14页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除了学习专题和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北京的春节》、《腊八粥》、《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骑鹅旅行记》、《那个星期天》、《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等。
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2.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过程与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民风民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1.写出民风民俗的特点。
2.字里行间表达自己对民风民俗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明确习作要求,抓住特点介绍民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节日。
你们知道哪些节日呢?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2.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总结:如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清明节等。
设计意图:习作与生活相联系,说说知道的节日就是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消除习作的畏惧感,以迅速进入一个自由表达、自由发挥的情境中。
二、明确要求。
1.学生读习作要求。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随机课件出示)这次习作内容可以写什么?①介绍一种风俗;②写一写你参加这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3.有什么要求呢?(课件出示习作要求)①介绍一种风俗。
想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从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也可以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②写一写你参加这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审题,明确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本次习作。
三、写作指导。
1.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课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 精品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策略1.阅读理解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板块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图片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预设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3.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俗。
可以是查阅资料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询问长辈时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2023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精华版教案1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字词句◎会写“蒜、醋”等34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38个词语。
◎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认识并临摹行书,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阅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
◎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到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朗读并背诵《长歌行》。
口头表达◎能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交流从《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中体会到的情感。
诗句。
书面表达◎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出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能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习作,并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仿照《腊八粥》的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
1.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围绕这一目标,你认为以下哪些学习内容是学生运用已有语文经验能自主完成的,哪些是需要教师指导的?2.本单元的习作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上的不同选择,既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对习作的内容安排和教学实施建议,以下看法你比较赞同哪个?你自己还有什么看法?◎提供给学生选择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区别,都和家乡的民俗活动有关。
◎可选择的内容在习作时的侧重点不同:介绍一种风俗应重点写它的来历、特点或文化内涵等内容;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应重点描述参加活动时的所见所闻、感受或想法。
◎教学时可以创设不同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交流中,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并合理安排内容的详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 习作一: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习作一: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简介: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
2. 家乡的风俗特点:分析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以及与其他地方风俗的差异。
3. 家乡的风俗故事:讲述家乡风俗背后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
4. 家乡的风俗活动: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并将其融入到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调查问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家乡的风俗: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
3. 分析家乡的风俗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以及其他地方风俗的差异。
4. 讲述家乡的风俗故事:讲述家乡风俗背后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
5. 介绍家乡的风俗活动: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6.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将所了解的家乡风俗融入到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7. 学生习作: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8. 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习作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副了解家乡文化,传承家乡精神3. 正文:- 家乡的风俗简介- 家乡的风俗特点- 家乡的风俗故事- 家乡的风俗活动- 写作指导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要求内容丰富,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民风民俗》优秀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进度表1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本篇文章老舍先生以时间为顺序,以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语言展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因此,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充分地发表读书见解,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多层次的朗读感悟和自主合作式的研读,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领悟民俗文化丰富的内涵,体会本课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与春节有关的图片及视频。
2.制作课件:春节的视频片段。
学生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2课时。
注: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方案”。
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使用手机扫描封面二维码进行下载。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把你过春节的趣事说一说,让大家也来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吗?(生自由汇报:放爆竹、吃年夜饭、贴春联、拜年、守岁等。
)2.揭题:在几十年前的北京,人们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
(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从图片欣赏唤起春节的记忆,回忆春节趣事,走近春节,揭示题目,引起学生的兴趣。
为正文的学习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凝聚,讲究的是热闹、祥和。
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会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但是每个地方的习俗有所不同。
今天,我们就跟着作家老舍,走进《北京的春节》,请同学们打开书,朗读这篇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2.过程与方法(1)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3)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3.情感与价值(1)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教学准备】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各地民风民俗。
2.向父母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
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就是风俗。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指导课。
二、了解何为“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之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三、说家乡风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家乡都有哪些节日风俗。
老师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会儿选一位代表起来发言。
【单元统整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统整教学设计
【单元统整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统整教学设计单元解读(一)单元主题分析: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虽然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涵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除此之外,本单元还编排了《口语交际:即兴发言》《习作:家乡的风俗》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在时间上比较应景,春节刚刚结束,学生对春节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印象与有趣的体验,这能让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与生活产生联结,使得文本境遇、生活境遇与文化境遇自然地融为一体,为单元统整教学提供积极的心理境遇。
(二)语文要素分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第一,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第二,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不难看出,本单元阅读的关注点,就是表达的训练点。
这样读写结合的单元,以读促写,读写联动,单元学习目标十分聚焦。
六年级下册是小学与初中的过渡与衔接阶段。
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有一定基础,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等。
那么,对于“分清主次,体会详写和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学生将在初中阶段得到怎样的提升呢?比如,在七年级,学生还要学习“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三)对标学习任务群:在了解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课程内容及呈现方式上看看这个单元所属的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群,依据本单元内容特点及课后习题要求,本单元可以归属于发展型任务群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本任务群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学提示就情境创设、学习方式、学习评价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民风民俗》精品教案(2020年)
新人教版部编春期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本班共有XX位学生,男生XX人,女生XX人。
通过五年半的语文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比较扎实基础知识,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进行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但班级中也有个别学生由于学习、阅读习惯养成有欠缺,以致于现在的语文素养不理想。
本班学生在学习习惯、语文素养、性格特点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两极分化较严重。
本学期将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与复习方法,奠定好良好的语文基础,使他们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以带着理想的语文素养踏进高一级学校的大门。
二、教材简析: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试行。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六组,依次是:民风民俗、外国名篇名著、人间真情、体会人物品质、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全册共17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2篇,略读课文5篇。
其中,第六单元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大的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综合性学习的编写,把听第2页共14页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除了学习专题和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北京的春节》、《腊八粥》、《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骑鹅旅行记》、《那个星期天》、《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等。
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习作民风民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民风民俗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孩子对于当地的民风民俗有些了解但并不透彻。
本次习作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习作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长辈,了解自己家乡或其他地方的风俗习惯,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习作,使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中的文化内涵。
2.提高交流能力、写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通过组织学生交流他们收集到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的交际表达能力。
四、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让学生在活动中悟得习作之法、修改之法,提高习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与风俗有关的视频。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小主播微课堂本次主题:分享中国传统习俗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查阅资料,学会整理归纳。
课堂上分享感兴趣的各地的风俗习惯,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你能说说书上这一组图片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吗?2.学生自由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预设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你能想到哪些关于这些节日的诗句吗?预设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春节)预设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宋]欧阳修(元宵节)3.导入:各个地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自己的特色。
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俗”的习作指导课。
(精编本)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新)
家乡的风俗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
(学生自由讨论)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节》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
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部编(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带教学反思-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教学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目标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重点1.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3.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图片、文字介绍。
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课件2】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让学生了解不同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的民俗活动。
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
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分教师总结:这些呢,都是中国传统民俗,端午吃粽子,重阳插茱萸,还有最让你们开心的就是过大年,对以学生的亲身经不对,过年不仅仅会有新衣服、好吃的东西,而且还有历激发他们表述的欲2、鼓励学生说说通过老师的介绍,自己对哪种民俗最感兴趣?也可以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感受。
或3、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课前准备,【出示课件4】小组交流讨论:你为大家介绍的家乡的风俗是什么?它会有哪些有意思的活动?你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是什么?4、表达交流。
小组成员交流后,派代表到全班面前表述民俗的注意事进行展示,对于一种或者两种感兴趣的民俗活动进行介项,为接下来介绍民绍,要求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且谈谈自己的俗活动、民俗写作活注意事项:简要介绍民俗的名字、由来、寓意、民请同学尝试写写自己介绍的民俗活动。
最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几民俗教学设计:2.腊八粥
最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2腊八粥【教材分析】《腊八粥》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那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八儿“等腊八粥”、“喝腊八粥”的画面,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欣赏。
本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第二部分是第2-19自然段,叙写了“等粥”的画面,作者将八儿迫不及待、急于吃粥的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从而将腊八粥诱人的色、香、味,借助八儿的眼、鼻、嘴,渲染得淋漓尽致;第三部分是第20-21自然段,写了“喝粥”的画面,正面着墨并不多,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
选编本文,意图一是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二是阅读时能分清内容的详略,并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课文配有一副插图,描绘的是八儿看到粥时的惊异,母子其乐融融,场面温馨,为学生领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可爱形象提供了依据。
【教学目标】1.会写“腊、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等9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能分清内容的详略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能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4.体会作者精妙、生动的语言表达,能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种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清课文内容的详略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能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2.难点:体会作者精妙、生动的语言表达,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深入了解腊八粥的有关习俗。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