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 第一章 统计概述
统计基础知识--模块1统计概述
统计的研究(认识)对象——社会经济现象的 数量方面。 统计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目的是 为了认识其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性。
X
Every dream is worthy of respecting
1.统计的研究 对象和特点
(2)统计的特点 X 本课程特指社会经济统计
1.数量性。统计以社会经济 现象的数量方面为研究对象, 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包括: ①数量多少;②数量关系; ③数量界限。
2.总体性。统计以认识社会 经济现象总体为目的,排除 了以认识个体为目的的研究。 统计必须遵循“从个体到总 体”的认识过程。
3.具体性。统计研究的是具 体的社会经济现象在具体时 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 现、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
任务二 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2.标志和指标
指标与标志的关系
两点区别:
⑴说明的对象范围不同(总体/单位);
⑵具体表现的表示方式不同(数/文)。
两点联系:
⑴标志是计算指标的基础; ⑵二者之间存在变换关系。
统计总体
总体单位
指标------指标值(数字) 品质标志(文字)
标志 数量标志(数字)
任务二 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统计分析是实现统计研究目的、 发挥统计职能作用的关键阶段。属 于定性认识阶段。
统计数据提 供与管理
统计资料系统化、信息 化、社会化,实现统计
工作的价值
© 陈西设计之家
X
三、统计的特点和职能
1、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2、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3、统计的基本职能
1.统计的研究 对象和特点
(1)统计的研究对象 统计(本课程特指社会经济统计)是人们对社
统计基础知识第1章试题和答案
统计基础第一章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量观察法2.统计指标3•标志表现4•离散变量5.统计机构二.填空题(0.5 X 40=20 分)•.统计具有、和等职能。
其中是其基本职能。
2•统计一词包括、和三种涵义;其中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3•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征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等。
其中基本特征。
••统计的工作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和等阶段。
5•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
其中后者又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
6•统计总体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___ 许多个体单位所构成的整体,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等特征。
7•统计标志值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按其变异情况不同可分为和_____________ 。
8•变量按期取其是否连续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
9.统计机构是从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等活动的组织。
我国《统计法》规定设立的统计机构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三种。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于________________ 年制定,于 _____________ 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于________________ 年制定,于 ______________ 年修改。
第一章 统计学概述
二、统计学的发展
• (一)古典统计学时期 • 1、国势学派 • 国势学派产生于17世纪的德国,其创始人是海 尔曼·康令(Hermann Conring,1606-1681) 教授。 • 2、政治算术学派 • 治算术学派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主要代 表人物是威廉· 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 和约翰· 格朗特(Johan Graunt,1620-1674)。
一、总体和样本
• (一)总体 • 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指由特定的研究目 的确定的一定范围内的所有单位构成的集 合体。 • (二)样本 • 广义而言,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 单位构成的集合体;但为了符合统计理论 的需要,统计中所指的样本特指从总体中 按照随机原则抽取的部分单位构成的集合。
二、统计标志
三、统计学在我国的应用
• 第一,对系统性及系统复杂性的认识为统 计学的未来发展增加了新的思路。
• 第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将 为统计分析方法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 • 第三,统计科学与其他科学渗透将为统计 学的应用开辟新的领域。
第二节 统计学的特点和分类
• 一、统计学的特点 • 二、统计学的类别
标志与指标的区别和联系。
•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 第一、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 是说明总体特征的。例如,一个工人的工 资是数量标志,全体工人的工资总额是统 计指标。 • 第二、标志有用文字表示的品质标志和用 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指标则都是用数值 表区别和联系。
• 在该时期,为现代统计学的发展作出重大 贡献的主要统计学家和理论有:20世纪初 英国的戈赛特(W.S. Gosset,1876-1937)的T 分布理论;20年代英国的费雪(R.A. Fisher, 1890-1962)的F分布理论;30年代波兰的尼 曼(J.S. Neyman,1894-1981)等人的假设检验 理论及置信区间估计等理论;40年代美国 的瓦尔德(A. Wasld, 1902-1950)等学者的统 计决策理论,多元分布理论等。
统计学填空
第一章统计概述一、填空题1.指标按其数值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等。
2.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3.统计的基本职能包括:统计信息职能统计咨询职能统计监督职能4.同质性是构成总体的必要条件,变异性是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5.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相互补充的指标组成的整体。
简答题1.统计的研究对象\特点是什么?答统计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统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客观性。
2.统计的含义是什么?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答统计的含义: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和综合指标法。
3.什么是指标体系?指标是怎样分类的?答指标体系: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组成的整体。
指标的分类:指标按其数值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指标按其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分为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4.标志和指标有什么区别?答标志与指标的区别:标志是相对于总体单位而言的,指标是相对于总体而言的;标志有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和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
5 什么是变量?变量有哪几种类型?什么是变量值?答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变量的类型: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
变量值:变量的具体数值。
第二章统计调查一、填空题1.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非全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2.调查单位是:调查标志的承担者;填报单位是:上报调查结果的单位。
3.无论采用何种调查方法进行调查都要先制定:调查方案。
4.对全国工业进行普查,调查对象是:所有工业设备;调查单位是:每一台工业设备。
5.对弄一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合采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
简答题1.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的关系是什么?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何区别与联系?答: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的关系:(1)它们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
调查对象是由调查目的决定的,是应搜集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也是总体单位,是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2)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调查目的的不同二者可以互相转变。
统计学各章练习——统计概述
第一章统计概述一、名词解释1、统计:是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据资料的获取、整理、分析、描述和推断方法的总称,包括获取数据资料的方法和用好这些数据的方法。
2、大量观察法:是对总体中全部名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并综合分析的方法。
3、总体与总体单位: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一共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
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别事物,就是总体单位,简称单位。
4、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5、指标: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
6、统计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各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7、信息职能:是指统计运用其特有的方法、搜集、整理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向社会提供大量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各方面信息的功效和作用。
8、咨询职能:是指统计利用所掌握的大理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统计特有分析方法和先进技能手段,通过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咨询或备选方案的功效和作用。
9、监督职能:是指统计通过调查、分析,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的运行状况,并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以促进经济社会按照预定目标和规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功效和作用。
二、填空1、统计一词有三种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结果,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是(客观性)、(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3、统计研究方法主要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分析法)、(统计推理法)。
4、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5、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6、标志按性质不同可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按变异情况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完整word版)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编)教案
(完整word版)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编)教案第一章概述学习目标知识点理解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和统计活动、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能力点能结合现实中所遇到的具体事例说明什么是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量;能识别统计数据的类型本章结构图一、统计学和统计活动二、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第一节统计学和统计活动教学目标;1. 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3. 统计工作过程和统计的职能4. 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教学重难点:1. 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3. 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教学方法:知识讲解法、学生自学和引导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新课:一、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统计数据。
例如,教学班级每天都要统计出勤人数,同学们考试后要统计总成绩、平均成绩、及格率、优良率等;企业管理人员要统计供、产、销、利、税等数字;许多媒体要报道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证券股票指数等。
这些数字就是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室人们通过实际统计活动获得的。
统计就是一门研究数据的技术。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研究些什么,怎样研究,也即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是学习统计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它决定着统计学的研究领域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
一般地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理论与方法。
人们要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通过试验或调查来采集有关数据,并加以整理、归纳和分析,以便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数量表现做出统计上的解释。
例如,统计需要哪一类数据,怎样去采集和加工这些数据,怎样从复杂纷繁的数据中得出结论并解释这个结论,没有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是无法进行的。
所以说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
第一章 统计学基础知识-1
直 图 方
30 25 20 15 10 5 0 120% 100% 80% 60% 40% 20% 0%
频 率 累 % 积
频率
5.55 7.05 8.55 10.05 11.55 13.05 14.55 16.05 17.55 其 他
蔗 含 % 糖 量
第三节 统计特征数
反映数据资料的集中性趋势或分散程度的一些特 征数字,统称为统计特征数。 平均数,方差。 征数字,统称为统计特征数。如,平均数,方差 。 平均数: 一、集中性趋势的度量--平均数: 集中性趋势的度量 平均数 描述数据资料的集中性趋势, 描述数据资料的集中性趋势 , 反映资料的一般水 平及中心位置, 平及中心位置,并可作为资料的代表跟其它资料 比较。 比较。
(2)随机误差(偶然误差): )随机误差(偶然误差) 由很多不可避免且无法控制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由很多不可避免且无法控制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 分析测试中: 分析测试中: 分析方法本身的不完善性、仪器、环境、 分析方法本身的不完善性 、仪器、 环境、操作等各个 方面的偶然变化。 方面的偶然变化。 生物试验中: 生物试验中: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 供试材料的不均一性如种子质量、 供试材料的不均一性如种子质量、秧苗素质不可能完 全一致; 全一致; 光照、温度、湿度等影响生长的环境因子也可能随时 光照、温度、 随地发生的变化; 随地发生的变化; 农时操作的不一致性; 农时操作的不一致性; 其它不可预测的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 其它不可预测的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
编号 0 1 2 3 4 5 6 7 8 9 0 11.8 14.1 12.8 14.6 14.9 10.1 11.6 11.0 15.1 13.4 1 13.1 11.9 15.3 10.4 15.0 12.4 12.2 13.0 14.9 10.6 2 9.2 16.7 12.6 13.4 12.1 10.8 7.5 9.2 12.6 6.5 3 8.7 7.4 16.1 14.6 12.6 11.3 13.4 7.0 14.1 11.0 4 12.9 10.0 17.2 10.5 13.0 6.3 14.7 13.2 11.4 11.9 5 13.7 4.4 13.5 8.6 14.1 15.7 14.2 9.0 9.4 11.8 6 9.6 13.2 11.9 15.2 14.4 14.3 14.0 14.0 12.4 12.6 7 13.7 13.8 16.7 11.1 13.1 15.0 15.1 13.2 15.0 9.5 8 8.5 9.1 9.6 14.5 13.3 12.5 6.5 15.0 9.4 12.2 9 15.7 11.9 15.1 12.1 15.0 11.8 8.7 13.8 12.9 8.2
统计学基础 第一章 统计概述
第一章统计概述【教学目的】1.明确统计的含义、方法及职能2.能够灵活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3.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重点】1.能够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2.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难点】难点为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时数】教学学时为4课时【教学内容参考】第一节统计的研究对象一、统计的含义【引言】当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人们已经对这个时代的特征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这就是信息时代。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信息,我们只有利用统计这一工具,才能理解世界的精彩,了解世界宏微观的经济运行状况。
为了管理好国家,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和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或专门成立企业营销组织、营销策划等机构,由专门的统计人员或营销策划人员负责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工作,为国家和企业进行各项决策提供可靠、及时的统计信息。
【案例】据统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下降0.3个百分点。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净增加860万人,新增加1113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
这些都是统计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将统计的含义概括为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情况和特征的数字及文字材料,称为统计资料;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总称,称为统计工作(或统计活动)。
《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第一章:统计学概述1.1 统计学的定义解释统计学是研究数据收集、分析、解释和展示的科学。
强调统计学在决策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2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介绍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生物学、医学、社会科学等。
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1.3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数据、样本、总体、变量等基本概念。
解释定量变量和定性变量的区别。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1 数据的收集方法介绍调查问卷、实验设计、观察法等数据收集方法。
强调数据收集过程中应考虑的伦理和有效性问题。
2.2 数据的整理与描述介绍数据的整理过程,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排序等。
介绍频数、频率、图表等数据描述方法。
2.3 数据的可视化介绍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数据可视化方法。
强调数据可视化在数据理解和交流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概率与随机变量3.1 概率的基本概念介绍事件的概率、条件概率、独立事件等概念。
解释概率的计算方法和概率论的基本原理。
3.2 随机变量的定义与分类介绍随机变量的概念,包括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
解释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等统计特性。
3.3 概率分布与概率质量函数介绍概率分布的概念,包括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
解释概率质量函数的定义和作用。
第四章:统计推断与假设检验4.1 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介绍统计推断的目的是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性。
解释点估计、置信区间、假设检验等概念。
4.2 假设检验的方法与步骤介绍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F检验等。
解释假设检验的步骤,包括设定假设、计算统计量、判断结论等。
4.3 置信区间的估计与推断介绍置信区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强调置信区间在统计推断中的作用和限制。
第五章: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5.1 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介绍回归分析的目的是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解释线性回归、多元回归等概念。
5.2 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与评估介绍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模型选择、参数估计等。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第一章:引言1,什么是统计?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哪两类?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达和解释数据的科学。
统计方法可分为描述性统计平方值根据收集方法,观察数据是在没有人为控制的情况下获得的。
通过控制实验对象收集的数据。
根据所描述的对象和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龄,“平均年龄”是一个参数。
统计是用于描述样本特征的一般数字度量例如,应该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抽样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
2.统计数据可以分为哪些类型?不同类型数据的特征是什么?根据不同的测量尺度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数据。
根据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根据所描述的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将其分为区间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根据测量尺度,分时:在分数数据中,不同类别之间有一个相等的并列,不同类别之间的顺序可以任意改变;序列数据可以在类别之间进行比较。
数值数据结果表明,具体数字是分时的:截面数据描述了某一时刻现象的变化;时间序列数据描述了现象随时间的变化。
3,举例说明人口、样本、参数、统计和变量的概念。
群体是一个集合,包括所有被研究的个体。
例如,如果你想检查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那这组灯泡就是整体。
样本是从群体中提取的一些元素的集合。
例如,从一批灯泡中随机选择100个灯泡,这100个灯泡形成一个样本参数是用于描述总体特征的通用数值度量。
例如,为了调查256岁以上岁的人,样本中的“平均年龄”是一个统计数字。
变量是说明现象某些特征的概念。
例如,商品的销售额是不确定的,它是变量。
第2章:数据收集1。
调查计划包括哪些方面?调查的目的是实现调查的具体目标。
调查对象和单位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总体或调查范围。
调查项目和问卷是解决调查内容的。
2年,间接数据来源(次要数据)主要是公开发表或公开报道的数据;数据的直接来源是调查或观察和实验3.统计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普查、统计报表等。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人群中随机选取一部分单间房间之间的空隙。
统计基础(第二版)_由建勋_习题答案
1.C 2.D 3.A 4.B 5.D
三、多项选择题
1.ACD 2.ABCD 3.BCE 4.ACD 6.BCD
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断题
1. ×2. × 3.× 4.× 5.×
五、思考题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以及通过这些数量方面 反映出来的客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5.统计指标是指用来刻画于描述总体基本状况和各个变量分布特征的综合数量。统计 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它包括三个构成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 方法。统计指标除了包括上述三个构成要素外,还包括时间限制、空间限制。
根据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按统计指标的作用和表现 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按照统计指标在管理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分为考核指标和非考核指标。
2. 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区别: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是调查对象所包含的 具体单位;填报单位是负责向上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二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例如: 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进行普查时,调查单位是每一台工业生产设备,而填报单位是每一个工 业企业。而对工业企业进行普查时,调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而填报单位也是每一个工 业企业,两者一致。
《统计基础》
习题答案
由建勋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与数字打交道的常识——统计概述
一、填空题
1.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工 作与统计学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2.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变异性 3.大量观察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 4.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同质性、大量性、 差异性。 5.属性、特征。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统计学原理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统计学原理第一章基础第一节统计的定义统计是从数据中获取信息的一种方法。
第二节主要统计概念一、总体总体就是统计工作者研究对象的全体。
对总体的描述性测度称为参数,如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二、样本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抽取的若干数据的集合。
对样本的描述性测度量是统计量。
三、统计推断统计推断是运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估计、预测和决策的过程。
可靠性测度共有两种:置信水平和显著性水平。
三个例子:企业多元化战略:多元化企业和非多元化企业的绩效差异。
普通学生和学生干部:就业和收入差异。
男生和女生:成绩差异。
第三节:数据的类型一、定距数据定距数据是实数:如身高、距离、收入等二、定性数据定性数据的取值是类别:如男性、女性。
三、定序数据定序数据也表现为定性的,但是取值是有顺序的。
例如,不好、一般、好、很好、优秀。
定性数据和定序数据的区别在于后者的取值是有顺序的。
第四节数据的描述方法一、图表描述方法计算机命令1.将数据输入或导入列中。
2.选择数据列。
3.单击图表向导(Chart Wizard)、线图(Line)和完成(Finish)。
4.如果想做某些改变,则鼠标右键单击图表,选择图表选项。
二、数字描述方法1.中心位置的测度(1)算术平均数求和:SUM平均值:average(2)中位数:中位数是通过把观测值按顺序排列而计算得到的。
处于中间位置的观测值即为中位数。
中值:median,如果数据有n个,若n为单数,取值为中间的数值;若n为偶数,取值为中间两个数的均值。
众数:mode 。
注意:在不只有一个众数的情况下,Exce 只显示最小的,不显示是否有其它众数。
最大值:max ;最小值:min ;平方根:sqrt数据分析:分析工具库是Excel 所附的一组统计函数,它可以通过菜单栏找到。
单击工具,找到“数据分析”;如果“数据分析”不存在,点击“加载宏”,然后选择分析工具库。
找一台安装有数据分析的电脑,进入excel 安装目录(一般是C:\Program Files\Microsoft Office)进入OFFICE10文件夹拷贝Library 文件夹到你的电脑同名文件夹里,然后执行前面的加载宏步骤就可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统计概述【教学目的】1.明确统计的含义、方法及职能2.能够灵活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3.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重点】1.能够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2.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难点】难点为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时数】教学学时为4课时【教学内容参考】第一节统计的研究对象一、统计的含义【引言】当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人们已经对这个时代的特征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这就是信息时代。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信息,我们只有利用统计这一工具,才能理解世界的精彩,了解世界宏微观的经济运行状况。
为了管理好国家,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和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或专门成立企业营销组织、营销策划等机构,由专门的统计人员或营销策划人员负责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工作,为国家和企业进行各项决策提供可靠、及时的统计信息。
【案例】据统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下降0.3个百分点。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净增加860万人,新增加1113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
这些都是统计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将统计的含义概括为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情况和特征的数字及文字材料,称为统计资料;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总称,称为统计工作(或统计活动)。
统计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系统论述统计工作的学科,称为统计学。
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做好统计工作、取得有效统计资料的基础。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即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具体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根据统计资料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
【案例】表1-1是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情况。
表1-1 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情况表1-1描述的统计资料,反映了不同时间我国总人口的规模,显示了我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基本国情,所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就成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一项基本国策。
【案例】2008年,全球旅游业遇到许多史无前例的挑战: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公司破产或大规模裁员、燃油价格大幅波动、恐怖袭击等,这些不利因素均给各国旅游业发展带来沉重压力,世界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减缓。
而中国国内旅游也由于受灾害事件影响,其快速增长的势头受到不小打击。
年初的雪灾、四川地震、3.14西藏动乱,都给我国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
但是,北京奥运的召开,又为艰难前行中的旅游业,注入了勃勃生机。
2008年我国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300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4%。
其中,外国人2433万人次,下降6.8%;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570万人次,下降0.1%。
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旅游者5305万人次,下降3.1%。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亿美元,下降2.6%。
国内居民出境人数达4584万人次,增长11.9%。
其中因私出境4013万人次,增长14.9%,占出境人数的87.5%。
国内出游人数达17.1亿人次,增长6.3%;国内旅游收入8749亿元,增长12.6%。
这些统计资料具体描述了我国旅游业在该时期的发展情况。
利用各种统计资料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状况,预测未来,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能力训练】社会经济现象与自然现象的辨析:降雨量是否属于社会经济现象?降雨量与农作物的产量有关,风调雨顺的时候,农作物的产量是否一定就高?为什么?农作物的产量受降雨量的影响,又是否属于社会经济现象呢?三、统计的特点(一)数量性由于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因此,数量性就成为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特点。
数量性特点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数量特征。
即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大小、水平等。
例如,某高校2007级会计电算化高职三年1班在校人数为59人。
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
2.数量关系。
即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相关关系等。
例如,上例该班男生20人,占总体人数的33.89%。
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
3.数量界限。
即引起社会经济现象质变的数量。
例如,完成计划与未完成计划有质的差别,计划完成程度100%就是质与量互变的界限。
(二)总体性【案例】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于2009年2月26日发布《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公报显示,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9%。
这个数量反映的是多种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总的平均下降水平,而不是指哪一种具体消费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下降水平。
而要对这300多种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下降情况进行调查,就必须先对每一种个别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情况进行调查,从而达到对300多种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总体认识。
统计研究的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而非个体的数量表现。
但在进行研究时,不能离开对个体数量的认识,只有把大量的个体数量资料加以汇总、整理分析,才能表现出总体的数量特征。
(三)具体性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是抽象的量,因此,社会经济统计具有具体性的特点。
统计研究的量是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量,这个量总是和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数学所研究的量是抽象的量,两者有着明显区别,但统计方法中往往借鉴数学的方法。
(四)客观性统计资料是人们有意识地进行调查、整理、分析的结果,但在统计工作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保证统计资料真实、可靠,维护统计资料的客观性。
【能力训练】(1)统计的总体性排斥对个别典型事物的深入研究吗?(2)统计数据与数学中的数字有什么区别?四、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一)大量观察法大量观察法是指对被研究事物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分析,以反映总体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
例如,早在300多年前,人口学家从统计资料中发现男女婴儿出生的比例为105:100,但目前人口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男婴出生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105。
这就是通过大量观察法,从偶然事件中发现出的必然规律。
(二)统计分组法统计分组法就是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将所研究现象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组的一种统计方法。
对于分析总体结构、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确定统计指标体系而言,没有统计分组是不可能做到的,这说明统计分组法在整个统计工作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三)综合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是利用各种综合指标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综合、概括的分析方法,它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统计分析中,广泛运用总量指标分析法、相对指标分析法、平均指标分析法、变异指标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指数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等,可以综合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比例关系、发展速度等,使我们对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五、统计的基本职能(一)统计信息职能统计信息职能是指统计具有信息服务的功能,也就是统计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为社会服务。
(二)统计咨询职能统计咨询职能是指统计具有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的服务功能,也就是指统计部门利用所掌握的大量的统计信息资源,经过进一步的分析、综合、判断,为宏观和微观决策,为科学管理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
统计咨询应更多地走向市场。
(三)统计监督职能统计监督职能是指统计具有揭示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偏差、促使社会经济运行不偏离正常轨道的功能,也就是统计部门通过定量检查、经济监测、设置预警指标体系等手段,对社会经济实行有效的调控,以保证其正常运行。
统计信息职能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是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职能能够发挥作用的保证,反过来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职能的强化又会促进统计信息职能的强化。
【能力训练】分组讨论,从统计职能的角度说明统计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统计基本概念一、总体和总体单位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集合体。
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就是总体单位。
【案例】我们要研究全国的企业发展状况,所有的企业就是总体,而每个企业就是总体单位。
这些个别企业的共同性只有一个,即都是企业。
当我们要研究全国股份制企业发展状况时,总体就是所有的股份制企业,而每个股份制企业是总体单位。
这些个别企业的共同性有两个,即不但是企业,而且是股份制的企业。
当我们要研究全国大型股份制企业发展状况时,总体就是所有的大型股份制企业,而每个大型股份制企业是总体单位。
这些个别企业的共同性有三个:企业,大型企业,而且是股份制企业。
由此可见总体的特点如下:1.构成总体的这些总体单位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性质相同,即总体具有同质性。
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
2.构成总体的这些总体单位除了至少在某一方面性质相同外,在其他方面也应存在差异,即总体具有变异性。
变异性是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3.总体必须规定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例如,2000年的人口普查,其总体是在2000年11月1日零时在中国国土上的常住中国公民。
(具体性)【能力训练】(1)对2009年1月份某市小学生的近视情况进行调查时,该市所有的小学生就是总体,每个小学生就是总体单位。
那么同质性是什么?总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是什么?设想,如果没有规定总体范围,在统计中会出现什么问题?(2)概括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
二、标志和统计指标1.标志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例如,学生作为总体单位,表示每个学生特征的名称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学习成绩等,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学习成绩就是标志。
学校作为总体单位,表示每个学校特征的名称包括学生人数、学校类型、固定资产总额等,学生人数、学校类型、固定资产总额就是标志。
标志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在上述例子中学生的性别、学校的类型都属于反映总体单位属性特征的名称,称为品质标志。
学生的年龄、身高、体重、学习成绩,学校的学生人数、固定资产总额都属于反映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的名称,称为数量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