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农业区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县情与基本农业生产条件

桐柏县地处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东缘,桐柏山腹地,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地理坐标在北纬32°17′—32°43′,东径113°—113°49′之间,总面积1941平方公里(合29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0.9万亩,水面28万亩,自然特点是“七山一水两分田”,共辖9镇7乡,214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人,其中村委会个数209个,乡村户数其中8.83万户乡村人口33.83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21.63万人。桐柏县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兼有南北气候特点,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水资源丰富,年均雨日114天,年均降水量1173.4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984.2小时,日照百分率46%,无霜期226天,年平均气温15℃,≥10℃活动积温4809℃,年均相对湿度74%,县域内有大小河流58条,中小型水库72座,塘堰坝1.14万个,水资源总量8亿立方米,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和稻田土,其中黄棕壤占82.8%,水稻土占13.9%,潮土占3.3%,土层深厚,大都在50厘米以上有机质丰富,含量在1—1.5%之间,土壤呈微酸性、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二、农业发展现状和产业优势

境内农业发展较早,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作物种类繁多,新石器时代开始种稻,汉时种植的作物已有菽(豆)麦、稷(粟)稻、菥(似燕麦)等二三十种,已有稻麦两熟耕作制度,但产量低而不稳。月河唐城一带古称“稷”,历史上有“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冬,吴国代楚、楚求救于秦。次年夏,秦师500

乘会楚师于稷,大败吴师于沂”的记载,地以“稷”名可见当时农业生产的优势。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推广应用大量的优良品种和实用农业新技术,因地制宜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4.9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6.5亿元,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为66.8万亩,总产18.7万吨,稻麦两大粮食作物产量迅速提高,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5万亩左右,产量超1亿公斤,单产近500公斤,小麦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总产近8000万公斤,单产220公斤以上,近几年来以茶叶、花生、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已发展到43万亩,粮经比为 6.9:3.1,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经过1947年桐柏解放以来五十余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六年来,桐柏农业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了全县人民的温暖问题,并逐步向小康生活迈进,也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这也是我县农业产业招商的优势所在。

1、自然资源优势。桐柏地处南北过渡带,适宜多种农作物生产,有利于根据市场需要,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追求效益最大化。

2、区位优势。桐柏地处我国中西部开发的接合部,有利于东引西进促进产业发展。桐柏是国家老苏区县和对外开放县有利于争取项目资金和技术人才用于产业发展,且劳动力资源丰富,便于启动。

3、环境优势。桐柏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达50.1%,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有利于加强农业生产的环境质量控制,促进我县农产品生产向无公害、绿色、有机化方向发展,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准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004年我县已初步申报了20万亩优质水稻、20万亩优质花生、5万亩优质茶叶、16万亩优质板栗、8万亩地道中药材等五大类优势农作物的无公害产地认定,正等待省市验收。

4、农业服务体系健全。目前全县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基本健全,各种涉农经济技术合作组织正蓬勃发展,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较强。全县有省30个重

点县级试点站之一的县农科所,年可从事全省稻麦区试30余个品种,有全省唯一的水稻原种场可从事杂交稻制种工作,有蚕场、平氏农场等新品种示范基地,有农技、经作、土肥、植保、蔬菜、农村能源、种子、无公害农产品监测、农业执法等技术服务与执法保障部门,并逐步发展壮大了兰草协会、茶叶协会等服务组织,以农业局农业信息网为依托建立起了桐柏农业产业发展的信息平台。以上农业服务体系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可为投资农业产业的商户提供一流的基础性服务,保证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5、科技优势。桐柏1995年被授于“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1996年被授于“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称号,农村90%以上劳动力接受了普及培训掌握1—2门实用技术,1500名农民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全县各类科技人员数达7600人,其中中级以上达2600人,各类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达35家。九五期间,我县累计获得县以上科技成果奖180次,其中省8项,市25项,取得国家专利18项。

6、农业文化优势明显。历史上桐柏农耕文明比较发达,积淀的文化色彩较浓,在神话传说,山歌、故事、名人题咏中均有反映,很早就有“走到天边,好不过太白顶圆圈,吃得是细米白面,烧的是松毛胡叶”等山歌俗语,以及“茶”字起源,茶文化、稻文化、兰文化等,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区域特色。现代农产品的竞争不仅是产品质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赋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借文化造势、借文化腾飞。桐柏丰富的农产品文化底蕴具有较强的开发潜力和优势。

三、桐柏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规划与招商方向

总体发展思路是按照:区域农业特色化,特色农业产业化,产业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外向化的发展方针,以工业化的理念来指导农业产业发展,在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强化招商意识,引入招商项目实现共赢发展。(一)水稻产业

桐柏种稻历史悠久,据《南阳地区志》载“历史上稳定的稻区在桐柏山区,新石器时代已有种植,汉代逐渐推广”,据新集乡陡坡嘴遗址出土的碳化谷粒推算,种稻史至少在4千年以上。《桐柏县志》载“境内,东汉时期,即开始水旱轮作的土地利用形式专家考证我国麦稻轮作制起源于汉代固县(今桐柏县),桐柏县是我国稻麦轮作的发祥地。全国水稻区划显示,桐柏属长江中下游双季稻栽培区中的单季稻亚区,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又由于气候条件因素,形成了以籼稻为主,籼、粳、糯皆有的生态类型区,与信阳市、随州市相仿而与南阳盆地其它大部分稻区区别很大。目前全县常年水稻面积25万亩,平均单产500公斤,产量超1亿公斤,约占全市的四分之一。水稻是桐柏首要的粮食作物,大米是山区人民的主食,在粮食安全上意义重大,计划经济时代我县大米一直处于紧俏状态,南阳驻军和市民的大米供应主要依靠我县提供,南阳市直机关和相当一部分县逢年过节都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来桐柏购买大米,改革开放后,全市水稻面积增加较快,使我县水稻面积由八十年代初占全市的47%下降到目前25%左右,进入九十年代,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优质稻市场上扬,桐柏普通籼稻大受冷落,大米由畅销变为滞销,导致水稻生产处于俳徊状态,发展优质稻势在必行。发展方向上,因为我县处于籼稻生长的北缘,同一品种籼稻在适宜的栽培区内,桐柏生产的大米品质比江南广大稻区要好,但与此顺应的是我县种植与沿黄稻区或东北稻区的同一粳稻品种相比,其品质、产量均没有竞争力。因此桐柏生产水稻的优势是籼稻,大米应向南方市场推进,与引同时,又可以利用粳稻品种之间在品质、生育期的差异,有选择地种植一部分粳稻,力争早上市卖好价,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