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农业区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县情与基本农业生产条件
桐柏县地处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东缘,桐柏山腹地,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
地理坐标在北纬32°17′—32°43′,东径113°—113°49′之间,总面积1941平方公里(合29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0.9万亩,水面28万亩,自然特点是“七山一水两分田”,共辖9镇7乡,214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人,其中村委会个数209个,乡村户数其中8.83万户乡村人口33.83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21.63万人。
桐柏县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兼有南北气候特点,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水资源丰富,年均雨日114天,年均降水量1173.4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984.2小时,日照百分率46%,无霜期226天,年平均气温15℃,≥10℃活动积温4809℃,年均相对湿度74%,县域内有大小河流58条,中小型水库72座,塘堰坝1.14万个,水资源总量8亿立方米,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和稻田土,其中黄棕壤占82.8%,水稻土占13.9%,潮土占3.3%,土层深厚,大都在50厘米以上有机质丰富,含量在1—1.5%之间,土壤呈微酸性、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二、农业发展现状和产业优势
境内农业发展较早,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作物种类繁多,新石器时代开始种稻,汉时种植的作物已有菽(豆)麦、稷(粟)稻、菥(似燕麦)等二三十种,已有稻麦两熟耕作制度,但产量低而不稳。
月河唐城一带古称“稷”,历史上有“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冬,吴国代楚、楚求救于秦。
次年夏,秦师500
乘会楚师于稷,大败吴师于沂”的记载,地以“稷”名可见当时农业生产的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推广应用大量的优良品种和实用农业新技术,因地制宜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0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4.9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6.5亿元,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为66.8万亩,总产18.7万吨,稻麦两大粮食作物产量迅速提高,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5万亩左右,产量超1亿公斤,单产近500公斤,小麦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总产近8000万公斤,单产220公斤以上,近几年来以茶叶、花生、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已发展到43万亩,粮经比为 6.9:3.1,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
经过1947年桐柏解放以来五十余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六年来,桐柏农业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了全县人民的温暖问题,并逐步向小康生活迈进,也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这也是我县农业产业招商的优势所在。
1、自然资源优势。
桐柏地处南北过渡带,适宜多种农作物生产,有利于根据市场需要,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追求效益最大化。
2、区位优势。
桐柏地处我国中西部开发的接合部,有利于东引西进促进产业发展。
桐柏是国家老苏区县和对外开放县有利于争取项目资金和技术人才用于产业发展,且劳动力资源丰富,便于启动。
3、环境优势。
桐柏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达50.1%,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有利于加强农业生产的环境质量控制,促进我县农产品生产向无公害、绿色、有机化方向发展,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准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004年我县已初步申报了20万亩优质水稻、20万亩优质花生、5万亩优质茶叶、16万亩优质板栗、8万亩地道中药材等五大类优势农作物的无公害产地认定,正等待省市验收。
4、农业服务体系健全。
目前全县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基本健全,各种涉农经济技术合作组织正蓬勃发展,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较强。
全县有省30个重
点县级试点站之一的县农科所,年可从事全省稻麦区试30余个品种,有全省唯一的水稻原种场可从事杂交稻制种工作,有蚕场、平氏农场等新品种示范基地,有农技、经作、土肥、植保、蔬菜、农村能源、种子、无公害农产品监测、农业执法等技术服务与执法保障部门,并逐步发展壮大了兰草协会、茶叶协会等服务组织,以农业局农业信息网为依托建立起了桐柏农业产业发展的信息平台。
以上农业服务体系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可为投资农业产业的商户提供一流的基础性服务,保证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5、科技优势。
桐柏1995年被授于“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1996年被授于“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称号,农村90%以上劳动力接受了普及培训掌握1—2门实用技术,1500名农民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全县各类科技人员数达7600人,其中中级以上达2600人,各类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达35家。
九五期间,我县累计获得县以上科技成果奖180次,其中省8项,市25项,取得国家专利18项。
6、农业文化优势明显。
历史上桐柏农耕文明比较发达,积淀的文化色彩较浓,在神话传说,山歌、故事、名人题咏中均有反映,很早就有“走到天边,好不过太白顶圆圈,吃得是细米白面,烧的是松毛胡叶”等山歌俗语,以及“茶”字起源,茶文化、稻文化、兰文化等,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区域特色。
现代农产品的竞争不仅是产品质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赋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借文化造势、借文化腾飞。
桐柏丰富的农产品文化底蕴具有较强的开发潜力和优势。
三、桐柏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规划与招商方向
总体发展思路是按照:区域农业特色化,特色农业产业化,产业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外向化的发展方针,以工业化的理念来指导农业产业发展,在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强化招商意识,引入招商项目实现共赢发展。
(一)水稻产业
桐柏种稻历史悠久,据《南阳地区志》载“历史上稳定的稻区在桐柏山区,新石器时代已有种植,汉代逐渐推广”,据新集乡陡坡嘴遗址出土的碳化谷粒推算,种稻史至少在4千年以上。
《桐柏县志》载“境内,东汉时期,即开始水旱轮作的土地利用形式专家考证我国麦稻轮作制起源于汉代固县(今桐柏县),桐柏县是我国稻麦轮作的发祥地。
全国水稻区划显示,桐柏属长江中下游双季稻栽培区中的单季稻亚区,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又由于气候条件因素,形成了以籼稻为主,籼、粳、糯皆有的生态类型区,与信阳市、随州市相仿而与南阳盆地其它大部分稻区区别很大。
目前全县常年水稻面积25万亩,平均单产500公斤,产量超1亿公斤,约占全市的四分之一。
水稻是桐柏首要的粮食作物,大米是山区人民的主食,在粮食安全上意义重大,计划经济时代我县大米一直处于紧俏状态,南阳驻军和市民的大米供应主要依靠我县提供,南阳市直机关和相当一部分县逢年过节都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来桐柏购买大米,改革开放后,全市水稻面积增加较快,使我县水稻面积由八十年代初占全市的47%下降到目前25%左右,进入九十年代,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优质稻市场上扬,桐柏普通籼稻大受冷落,大米由畅销变为滞销,导致水稻生产处于俳徊状态,发展优质稻势在必行。
发展方向上,因为我县处于籼稻生长的北缘,同一品种籼稻在适宜的栽培区内,桐柏生产的大米品质比江南广大稻区要好,但与此顺应的是我县种植与沿黄稻区或东北稻区的同一粳稻品种相比,其品质、产量均没有竞争力。
因此桐柏生产水稻的优势是籼稻,大米应向南方市场推进,与引同时,又可以利用粳稻品种之间在品质、生育期的差异,有选择地种植一部分粳稻,力争早上市卖好价,在
招商方向上⑴建立优质专用有加工品质的良种基地,利用桐柏现有的水稻品种全,制种设施好等基础条件引进良种生产企业,建立基地种业公司。
如桐柏“桂朝2号”哲优15号生产加工米线、米皮有优势,近年来非常俏销,就可以招商发展做强做大。
⑵积极引进现代大米加工机械,提高精米率,并加大无害、绿色、有机等产品质量体系的研发力度,,提高桐柏大米整体竞争力。
⑶拉长产业链条,利用桐柏大米优势发展膨化米、方便米等。
以大米为原料加工成葡萄糖,再加工成山梨醇和味精等,大米的价值可升值12.75倍,(1980年不变价,可从每吨280元升至3570元)。
桐柏优质稻的发展规划上到2006年优质稻发展到20万亩,最终达到籼型12万亩占60%粳型6万亩占30%,糯型2万亩占10%,县城西部平原乡镇以种植粳稻为主,八大畈老稻区以籼稻为主,深山区以普通杂交稻为主,便于集中管理规模生产和收购加工,发挥地方潜力。
二、花生产业
桐柏县是河南省中小果花生的主产区,全县适宜种植花生面积38万亩,常年种植面积23万亩,年产5万吨,产值1亿元,以鲜食品种为主,早熟蛋白质含量高,其中春播18万亩,地膜覆盖10万亩,产品以销往武汉、广州市场为主,主要供应中秋月饼糕点生产所需,市场优势明显。
毛集镇花生市场为豫南地区最大的花生专营市场,辐射带动周边两省六县市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年花生交易量16000万公斤,交易额达4亿元以上,龙头企业上有城郊的江记食用油有限公司,属股份制非公制企业,生产上以花生油为主,集浸榨、冷却、精炼为一体,年吞吐花生果1.3万吨,2003年资产总额达376.1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931.7万元,销售收入2873.1万元,利润287.3万元,带动了城郊、毛集、黄岗等八乡镇,花生、芝麻等实行订单生产,县经作站以十万亩花生品种更新换代项目为支撑,大力调整花生种植结构和品质结构,大力推广豫花15、鲁花17、18等油用型专用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5万亩。
花生产业的发展规划主要是大力促成花生生产向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优质专用型花生面积要达到20万亩,全部实现无公害操作,按照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合理布局鲜食和油用型产品比例。
招商项目上⑴以花生油为主的加工企业。
⑵桐柏花生的蛋白质含量高,要引进花生蛋白加工企业,目前盛煌油脂公司已落户桐柏,有50吨花生蛋白生产能力。
⑶副产品利用,花生壳、花生秧加工转化及加工饲料技术。
三、茶叶产业
桐柏种茶历史悠久,茶叶产业为桐柏传统的特色产业。
据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茶树栽培学》载“桐柏山脉一带茶区,唐朝已为著名茶区”《桐柏县志》载:“宋时,县境内茶酒业兴旺、桐柏山茶场为全国十三大茶场之一”。
茶叶区划显示,桐柏地处我国江北茶区的北缘,具有生产名优绿茶得天独厚的产地环境和区域优势,1988年中国茶科所陈炳环研究员来桐考察茶叶生产后指出,桐柏是淮河上游的小江南,发展茶叶生产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生产实践上我县自然条件优越,温度、降水、光照、土壤等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有宜茶山地面积20万亩,所产茶叶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叶色翠绿,叶底肥软绿亮,香气持久,营养丰富,最具名茶品质,目前全县有茶园面积1.7万亩,总产420吨左右,约占全省约5%,产量约4%,茶园主要分布在程湾、淮源、月河、吴城、黄岗、城郊等乡镇,以及县茶场,沙子岗牧场,近几年重点发展了三乡一园。
80年代中后期,我县以农业局经作站、县茶场为依托、开始研制名优茶制作技术,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与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先后创制了“桐柏毛尖”、“清淮绿梭”、“桐柏玉叶”等省级名茶,“太白银毫”1998年被评为部优产品,创制的“淮源剑
毫”茶荣获99昆明世博会铜奖。
“淮源牌”商标2002年被评为全省十大名茶,“清淮绿梭”、“桐柏玉叶”为十大名茶,目前我县茶叶已形成一个品牌五大名优茶的产品格局,以桐柏玉叶和桐柏毛尖为主导产品。
产业发展规划上,以良种园发展为主,年3000—5000亩速度,总面积控制在5万亩,申报5万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认定,形成竞争优势明显,市场体系完善,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县域农业支柱产业。
我县茶叶技术力量产业基础完备,县茶场于60年代兴建,80年代扩建为省县共管的茶树良种繁育场,1994年桐柏被省政府批准为茶叶生产基地县,2000年—2004年国家农业部投资600万元,在桐柏兴建了河南省茶树良种繁育场,年可生产优质种苗200万株,建立了10万公斤微波制茶生产线,为桐柏茶叶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招商方向上:⑴高标准建立茶叶出口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产品。
⑵壮大良种繁育体系辐射周边省产区。
我县在北方茶区种苗繁育上有优势,先后收集13个省区茶树种质资源200余份,有36个国家级良种在桐柏建立有生产圃良种园,已驯化改良,品种适应性强,选择出了适制不同茶类制茶要求的优质品种,选择性大。
⑶高档茶加工销售公司。
⑷中低档茶转化。
主要从茶类结构上考虑,招商建立中国北方乌龙茶研究所,利用夏茶成熟采的原料,生产北方乌龙茶引导茶叶产品多样化,提高综合效益。
⑸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包括茶叶有效成份:茶多酚、咖啡碱、复合多糖等的制备技术、速溶茶,茶叶软饮料、茶叶酒类、茶叶食品加工和茶叶医药加工等相关产业。
⑹茶文化开发旅游观光农业等。
重点招商项目介绍
茶多酚级制备: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总称,主要组分是黄烷醇类、黄酮醇等,主要药理作用有1、广泛地消除体内自由基。
2、抗蓑老作物。
3、抗辐射作用。
4、抑癌作用。
其产品除作抗氧剂应用于食品及油脂工业外,还作为保健品应用于医药,市场前景广阔,我国在茶多酚提取专利问世4年后,已有30余家投入生产。
保健茶加工;保健茶是以营养保健为主体的,兼有一定疗效的复合茶,该茶特点:①营养丰富,保健性能良好。
②主辐料均为纯天然的绿色植物,或少量有针对性的中草药。
③种类繁多,包括减肥健美,降脂降压,抗癌防癌,抗衰益寿,清音润喉,消食健胃,明目固齿,醒酒戒烟等。
④制作简单,饮服方便。
目前可结合我县中药材资源丰富的特点,引进专利技术大力开发金银花保健茶,银杏茶等产品。
四、花卉产业
桐柏花卉资源丰富,有野生花卉及城市绿化植物356种及变种,以兰花、杜鹃分布最广,其中兰花开发已形成产业。
桐柏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有中州地区天然生物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之称,是春兰,蕙兰等兰花的最佳适生地,历史上文人雅士养兰爱兰题咏不断。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兰花日益增长的需求,桐柏兰文化急剧升温。
此时至90年代上半期,桐柏的兰事活动主要是采挖后随即出售,一些交易中间商也应运而生,由独特自然条件造就的遍地兰花炙手可热。
90年代后期以来,经过和国内外客商的广泛交往,兰事信息渠道逐渐拓展,人们对兰的认识逐步深化,不少有识之士开始专门植兰,扩繁驯化,并向规模化发展。
交易也更趋活跃,成为豫南周边县市的中心,桐柏兰花畅销全国各地及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至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春兰、蕙兰为主要发展品种,以栽培驯化扩繁经营为主,以城关、朱庄、大河、回龙等乡镇为重点区域的发展格局。
从业者2000余人,其中资产100万元以上养兰大户
6户,栽培管理技术趋于成熟,位处省内领先、全国中上水平。
现有精品兰花1万余盆、普通兰花8万余盆,总价值2000余万元。
县成立了兰花协会,并以此为骨干组建了省兰花协会。
2004年成功召开首届蕙兰交易会,交易额达300多万元,香港、澳、台、新加坡等客商云集,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目前产业开发上主要是坚持保护开发并重,栽培训化扩繁为主,同时加大兰文化宣传。
其它花卉生产上,2003年底鲜切花生产12万枝,盆栽观赏植物2000盆,实现产值24万元,月河、新集等花卉产品已打入北京、武汉等大城市市场。
五、蔬菜和山野菜资源优势
蔬菜以平氏芹菜、桐柏莲菜比较出名,山野菜有101种及变种,主要有拳菜、珍珠花、地藕等,目前已有绿色食品公司,山野菜食品加工厂等食品加工业参与山野菜加工销售,产品行销广州、上海、西安、武汉,但目前受市场准入限制,急需加快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六、四荒开发潜力大
主要是荒山、荒坡、荒地、荒滩的产权拍卖为主的开发,包括以农业基础设施,闲置资源,进行资产置换等招商,运用三来一补、BOT(建设—经营—返还回收)方式等招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