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意拳正轨——王芗斋著
李照山大成拳系列王芗斋创立大成拳
天下功夫专栏52【编者按】自从王芗斋先生从形意拳创大成拳后,便有一颗新星闪烁于武坛。
经过第二代大师们的辛勤努力,大成拳不断得以发展与壮大。
尤其是20世纪末期,宗师的关门弟子王选杰先生对大成拳的推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故被称为大成拳的中兴之主。
王选杰先生有一位文武双全的弟子——李照山,更是堪当重任的第三代武学大师。
李照山因病与武术结缘,先后学习少林拳、太极拳、大成拳及多种健身功法。
在河南大学就读期间,他有幸师从王安平先生学习站桩功和五形动功。
1986年夏,他赴北京拜王选杰先生为师,系统地学习了大成拳。
他不但继承了大成拳的“七妙法门”(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而且在教学方法与拳法内容方面更有独到与创新之处。
他的速效式教学法既能使习者短期内掌握大成拳的基础练法,又可初步具有放人、抗击与防身自卫能力,又能领略大成拳“不用力而处处有力,不讲招而处处是招”之奥妙;他的大成拳核心训练法更是其毕生拳学结晶,以此法训练能使习者真正步入武学殿堂;为了使部分习者免于由站桩与单纯性试力所产生的枯燥感,他创大成拳健舞,还在原习五形动功基础上创新并注入了新的功法内容;为了使慢性病患者更好地得以康复,他依据大成拳的养生原理与按摩机理创编了大成拳临症康复法,对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均有较好的康复疗效。
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拳学内容已形成了完整的拳法体系,这些体系虽仍然包容了“七妙法门”,但有别于单纯性“七妙法门”教学内容,故该体系被称为“李照山大成拳”。
应本刊编辑部之邀请,李照山先生将从本期起,在《少林与太极》系统介绍他的拳学体系,以飨读者。
李照山大成拳系列文/李照山王芗斋创立大成拳从心意拳到形意拳提起心意拳或形意拳,了解的人不算少。
但说起大成拳,知者并不算甚多。
其实,大成拳源于形意拳。
该拳系无套路拳法,训练特点很直接,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养生修为、劲力体验和单操应用方面。
这是大成拳的优点,但在某些人看来也许是缺点。
[大成拳] 意拳正轨――王芗斋 著
意拳正轨——xxxx著自序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
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
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
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
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
岳武穆王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
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
相沿既久,无可更易。
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
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
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于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
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沟。
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
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
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
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误用半点真假。
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
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
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
是为序。
xx十八年菊月xxxx桩法换劲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
王芗斋先生经典著作-大成拳论(收藏版)
王芗斋先⽣经典著作-⼤成拳论(收藏版)⾃志拳道之⼤,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根本,⼈⽣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
其使命要在修正⼈⼼,抒发感情,改造⽣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之⼀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
习异拳如饮鸠毒,其毒其害不可胜⾔也。
余素以⼰⽴⼈为怀,触⽬痛⼼,不忍坐视,本四⼗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参以学理,证以体认,祛其弊,发其秘,舍短取长,去伪存真,融会贯通以发扬光⼤之,今成⼀种特殊拳学。
⽽友⼈多试之甜蜜,习之愉快,因捡以“⼤成”⼆字名吾拳,欲却之⽽⽆从焉,随听之⽽已。
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然⼒之修炼。
统⽽⾔之,使⼈⾝与⼤⽓相应合;分⽽⾔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养成神园⼒⽅,形曲⼒直,虚实⽆定,练成触觉活⼒之本能。
以⾔其体,则⽆⼒不具,以⾔其⽤,则有感即应。
以视彼⼀般拳学家,尚形式,重⽅法,讲蛮⼒者,固不可相提并论也。
诚以⼀般拳学家多因注重形势与⽅法,⽽演成各种繁沉畸形怪状之拳套。
更因讲求蛮⼒之增进,⽽操各项激烈运动,误传误授,⾃尚以为得意者,殊不知尽是戕⽣运动,其神经、肢体、⽓官、筋⾁,已受其摧残⽽⾄颓废,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
余虽不敢谓本拳为⽆上之学,若以现代及过去⽽论,信他所⽆⽽我独有也。
学术理应⼀代⾼⼀代,否则错误,当⽆存在之必要矣!余深信拳学适于神经、肢体之锻炼,可因⽽益智,尤适于肌⾁之温养、⾎液之滋荣,更使呼吸舒畅,肺量加强,⽽本能之⼒亦随之渐长。
⽽实现⼀触即发之功能。
⾄于致⼒之要,⽤功之法,统于篇内述之,兹不赘述。
但此篇原为同志习拳较易⽽设,⾮问世之⽂也。
盖因余年已⽼,⼤家迫求,只得以留惊鸿⽖形于泥雪中寻之,兹将平⽇所学,拉杂记载留作参考。
将来⼈⼿⼀篇,领会较易。
但余素以求知为职志,果有海内贤达,对本拳予以指正,或进⽽教之,则尤感焉,以⼀得之愚,得籍他⼭之⽯⽽⽇由进益,⽇后望徒学诸⽣,虚⼼博访,⼀⽅⾯尽量问难,⼀⽅⾯尽⼒发挥,倘有⼼得,希随时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奥,⽽期福利⼈群,提⾼⼈民体育之⽔平,实为盼甚,否则毫⽆价值也。
从《意拳正轨》到《大成拳论》——浅谈王芗斋创立大成拳的拳学思想发展理路
从《意拳正轨》到《大成拳论》——浅谈王芗斋创立大成拳的拳学思想发展理路周多胤《意拳正轨》和《大成拳论》是王芗斋拳学体系中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
从两部著作产生的时间来看,《意拳正轨》著于1928年,《大成拳论》问世于1944年,时间相距16年。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
从《意拳正轨》到《大成拳论》,长达16年,拳学家王芗斋先生实现了怎样的拳学跨越呢?换句话说,从意拳到大成拳,王芗斋先生实现了哪些突破,取得了什么样的拳学成果?《大成拳论》的问世和大成拳的创立,对中国拳学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似乎是大成拳(意拳)的内部问题,实际上,它关涉到中国武术:继承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一、《意拳正轨》的拳学基点(一)、《意拳正轨》产生的背景1、教学传习。
中国拳术的传承方式,历来重视身手相传、口传心授。
老师对学生的传授,大都是私相授受。
这种传统传授方式可以上溯到先秦诸子。
孔子聚众讲学,采取的是随到随教,有问有答,解惑释疑,明理致知,方式灵活,因材施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论语》,不难想见,孔圣人当年与学生之间那种平等、随和、自由的教学氛围。
拳术的教学与文教自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
他不仅有文教的功能,而且,它的入手处在于通过肢体的运动和锻炼来体认拳术所要表达的教化目的。
当一种学问成为学术,就注定了它的传承方式要适应它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实现方式。
据《北史·景穆十二王传》载:“乃置学馆于私第,集群从子弟,昼夜耕读。
并给衣食,与诸子同”。
这是小规模教学的教学模式,一个先生,带几个、数十个学生。
即所谓的私塾。
战国时齐国齐宣王在都城临淄设稷下学馆,招揽游学之士数千人,其中有淳于髡、驺衍、田骈、慎到、宋钘、尹文、环渊、田巴、鲁仲连和荀况等著名人物,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等百家之学。
这时学馆内群英荟萃,百家争鸣,不同学派之间,各展所长,各抒己见。
这样的教学规模和教学环境与私塾不可同日而语,他的教学模式也不可能像私塾那样近乎耳提面命。
[大成拳] 意拳正轨――王芗斋 著
意拳正轨——xxxx著自序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
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
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
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
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
岳武穆王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
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
相沿既久,无可更易。
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
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
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于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
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沟。
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
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
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
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误用半点真假。
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
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
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
是为序。
xx十八年菊月xxxx桩法换劲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
《意拳拳谱》一代意拳大师王芗斋亲传秘籍
《意拳拳谱》一代意拳大师王芗斋亲传秘籍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正邪,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
若小乘禅,非正法也,论拳如论禅,内家拳则第一义也,外家拳,则小乘禅,已落第二义矣。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拳道亦在妙悟。
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意拳,应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也。
意拳,即大乘拳也。
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也。
其它拳术,虽有所悟,但皆立招设术,俱非第一义也。
若以为不然,则是见拳之不广,参拳之不熟耳。
试取外家拳谱而熟参之,次取太极,八卦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夫学拳者,应以意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不可以小成为是,必以大成为志焉。
技有未到,可以加功,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工夫须从上坐下,不可以从下坐上,上者何第一义也,此念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云不至,亦不失正路,此谓之而上一路也。
拳之极致有一曰:力感如透电,拳而力感如透电,至矣尽矣无以加矣 ! 唯意拳得知之,其它拳术力感,得之盖寡也。
意拳之力感如此,其力如何 ! 此力乃人之本能活动力也 ! 人之本能活力,盖为种种社会应力所抑制,不能欲之即击也,意拳之妙用,即在恢复入之本能活力,其它拳术,皆不能也,此即吾创此拳之目的。
总纲意拳遗形独与力俱集古大成实践服膺身无定势随遇平衡脚无定位蹉线踏重手艺定踪沾身纵力落无定法抽身劲发蛮用拙力戕生之道精神内守食力而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力无虚靶靶要定的内不外游外不内侵循力而行唯奸唯诈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放不务重务审所达击不务远务审所及彼竭我盈契机发力动如遇仇不以先举打后需看落水上岸活中反死死中反活拳本无法制人以力有法也空法为力居力弥时所凝重如泥四体一劲遇物惊炸神松意紧形曲意直浑浑噩噩形行拙笨力虽为一发则梢肢 (?) 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嘉彼钓翁得鱼忘荃混元惊炸无我神化技到无心信手即真一、意拳的桩法1 、混元桩桩法是意拳的基础,站桩,能恢复人的本能活力。
人的本能活力是什么? 首先,应知道什么是力,战国时代的墨子,曾给力的这个概念,下过一个科学的定义。
大成拳要旨_(王芗斋)
大成拳要旨_(王芗斋)大成拳总纲拳本服膺,推名大成,平易近人,理趣丛生。
一法不立,无法不容,拳本无法,有法也空。
存理变质,陶冶性灵,信义仁勇,悉在其中。
力人自然,矫健犹龙,吐呐灵源,体会功能。
不即不离,礼让谦恭,力含宇宙,发挥良能。
持环得枢,机变无形,收视听内,锻炼神经。
动如怒虎,静似蛰龙,神犹雾豹,力若犀行,蓄灵守默,应感无穷。
大成拳练习步骤本拳之基础练习,即为站桩。
其效用在能锻炼神经、调剂呼吸,通畅血液,舒和筋肉,诚养生强身益智之学也,亦为卫生运动。
其次为试力、试声、假想体认各法则,更次为自卫,与大气之呼应,与波浪之松紧、良能之察觉,虚实互为根之切要,兹将各阶段逐述于后。
1.站桩站桩,即立稳平均之站立也。
初习为基本桩。
习时须首先将全体之间架配备安排妥当。
内清虚而外脱换,松和自然,头直、目正、身端、顶竖、神壮、力均、气静、息平、意思远望,发挺腰松,身体关节似有微屈之意,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以神光朗照颠顶,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激荡回旋,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有本支撑,其悠扬相依之神情,喻曰空气游泳,殊相近似也。
然后再体会肌肉细胞动荡之情态,锻炼有得,自知为正常运动。
夫所谓正常者,即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贫血者可以增高,血压高者使其下降,而达正常。
盖因其无论如何运动,永使心脏之搏动不失常态,平衡发达,然在精神方面,须视此身为大冶洪炉,无不在陶熔体认中。
但须察觉各项细胞,为自然的同时的工作,不得有丝毫勉强,更不许有幻想,如依上述锻炼,则具体之肌肉,不锻而自锻,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
但切记身心切不可用力,否则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和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
总之,不论站桩、试力或技击,只要呼吸一失常,或横隔膜一发紧,便是错误,愿学者宜慎行之,万勿忽视。
2.试力以上的基本练习,既有相当基础后,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习试力工作,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
意拳(大成拳)大师王玉芳先生首传——王芗斋宗师技击试力十节功
意拳(大成拳)大师王玉芳先生首传——王芗斋宗师技击试力十节功张树新与恩师王玉芳先生应法国拳术界的邀请,1999年12月1日,意拳(大成拳)第二代嫡传王玉芳老师亲赴法国,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拳术传播与交流活动。
在法国,王玉芳老师受到了该国搏击界的隆重欢迎,许多人为能亲眼目睹王芗斋宗师的嫡传功法而欣喜若狂。
王老师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众多的追随者所簇拥。
由于王老师已达到立、行、坐、卧皆不离拳意的自然之境,故王老师的一举一动均被他们所关注。
无论王老师站着、走着还是坐着,他们都会不停地录像、拍照,站桩、试力、推手时更是镁光灯闪个不停。
鉴于他们的学习热情,王老师除了传授了意拳(大成拳)“健身试力十节功”外,还传授了意拳(大成拳)秘技“技击试力十节功”。
“技击试力十节功”是意拳(大成拳)技击训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意拳(大成拳)创立者王芗斋宗师在《大成拳论》中所言的“蓄力”、“弹力”、“惊力”、“开合力”、“重速力”、“定中力”、“缠绵力”、“撑抱力”、“惰性力”、“三角力”、“螺旋力”、“杠杆力”、“轮轴力”、“滑车力”、“斜面力”等各种劲力,皆可通过十节功的试力训练而产生。
笔者师承于王玉芳老师,多年来耳濡目染,深感该功法之重要。
由于“技击试力十节功”在国内外各刊物中从未发表过,故在老师的授意和指导下,为弘扬意拳(大成拳),现将老师所亲授的手稿整理出来,借《精武》之窗口予以刊登,以供意拳(大成拳)爱好者共同研究。
意拳(大成拳)“技击试力十节功”共有十部功法:一、拔树试力;二、空中滤气试力;三、双手按弹簧试力;四、分水试力;五、回龙转臂试力;六、钩锉试力;七、揉球试力;八、开合试力;九、双手锉力试力;十、鸟难飞试力。
意拳(大成拳)创立者王芗斋宗师曾言:“试力为习拳中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之而始能得其所以用。
”试力时“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
[大成拳] 意拳正轨——王芗斋 著-推荐下载
意拳正轨——王芗斋著自序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
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
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
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
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
岳武穆王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
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
相沿既久,无可更易。
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
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
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于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
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沟。
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
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
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
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误用半点真假。
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
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
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
是为序。
中华民国十八年菊月深县王宇僧桩法换劲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
王芗斋先生的意拳
王芗斋先生的意拳意拳即王芗斋先生的意拳,其发现多是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当中受启发,鲁班因小草割破的指而发明了锯;瓦特因看到蒸气顶起壶盖发明了蒸气机。
世上不知有多少人曾被草割破过手,而更多的人会看到蒸气把壶盖顶起的现象,那他人也不会发明锯和蒸气机的。
拳法也是此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有真正知心朋友的标准,此即“友直、友淳、友多闻”。
只因为王、解、方、金等先生都是具有民族传统美德、互为挚友、诤友、直谅、多闻之益友,才能有鹤、意的历史交往和互益,更为重要的他们才互“渔”而非“鱼”这才是有了意拳创新的契机。
1、宗身大法宗是方言,取意于狗从水中上岸,周身抖动,猝然将身上的水抖弹于地,是鹤法最根本之大法,无论宗鸣飞(通之为飞)、食(掠之为食)等个系鹤拳虽各具舍展、灵变、轻巧、快捷、发声等特点,但无不以宗为体,如无宗法就不能谓之真正鹤拳。
宗法是方七娘等前贤留给后人的最宝贵遗产,是中华武术最上乘的中外独一无二的绝学、更是现代研究人体科学的金钥匙。
意拳受此影响最为巨大,鹤拳通家当时所授宗法基本有三。
(1)“狗法落地蓬车莲,鹤法全靠摇宗手,”蓬车莲的外形虽似常见的五龙绞柱。
但其整体之动的巧要却大有意义,摇宗互变以收见力生力,见力化力、触之如电之奇效。
这种高频率的整体齐动之宗法、犬、虎、豹等动物均具有这种本能,人的婴幼儿期也具有此先天功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局部动作使身心逐渐改变为经常滞的状态,即使偶有出现,也是肌肉收缩、胸隔肌肉收缩、胸隔肌发劲的状态,(如夏日突然冷水浇头)。
故动物的宗身最独到的是全身肌肉舒放,整体骨架主动,带动一张完整的毛皮同时抖动动,冷、弹、抖这种多少武林中人为之终生追求的劲力现象才会骤然擞出。
无论方向角度如何,只要外力来犯,即如触电而被击出。
熟谙之法,就如同着重甲,互搏时只要抱定间架,尽量防护自身薄弱部位,真正作到顾化闪打合一齐动而瞬间败敌。
世传解、王、金、方等通家以身接对方击打之拳脚并将对手弹飞即是宗法之用,只是因外形微而速,外行观者不明其故,才导致了由此劲而出现了很多神奇故事。
意拳正轨王芗斋
意拳正轨王芗斋作者:wodaquan_g5h5f九、歌诀歌诀者,拳术中之精粹也。
若能参透其意,穷尽其理,自能得道矣心愈专,意昧三,精愈坚,气愈安,神愈鲜(此学技无大要素)。
浑噩一身贯,形具切忌散(周身用力,无处不圆满,取内圆外方之意始终不懈)。
拳出如流星,变手似闪电(变化迅速,神捷果断)。
舌卷齿更扣(舌为肉之稍,肉为气之囊,舌卷气降,注于气海,又能接引肾气,结入丹田。
齿为骨稍,扣则骨坚)。
头顶如悬磬(头为六阳之首,无关百骸莫不本此,头顶若悬,三关九窍易通,自能白云朝顶,一点灵光顶头悬,此禅学之要素也)。
两目神光耀(精光收缩而尖锐)。
鼻息耳凝敛,心目宜内视(以鼻作长呼短吸之功,耳目心作收视反听之用)。
腰转如滑车,进足如钢钻(灵敏活泼,进钻夺位)。
提镗裹扒缩,滚锉挽撑拧(动静须有此力)。
手足指抓力,毛孔如生电。
指为筋稍,扣则力自充,周身毛发为血稍,血为气之胆,毛孔不睁,毛发不竖,则血不充,则气不振,气不振则力不实,不实则必失战斗力矣。
返回十、交手径法人之本性,各有不同,有聪明者,有智慧者,有毅力恒心者,更有奸滑阴毒者,其性不同,其作为亦因之而异,如技术之击法亦然,有具形而出,无形而落。
败势而往,发声而来。
千变万化,不能尽述。
须以功力纯笃,胆气放纵,处处有法,举动藏神,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
身动快似马,手动速如风。
平时练习,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临大敌之象,交手时有人若无人之境。
颈要竖起,自头至足一气相贯。
胆怯心虚不能取胜,不能察言观色者,亦不能取胜。
总之,敌不动,我沉静,敌微动,我先发。
所谓打顾之要亦其击先者也。
不动如书生,动之如龙虎。
发动似迅雷,迅雷不及掩耳。
然所以能致胜者,皆在动静之间,动静已发而未发之间,谓之真动静也。
手要灵,足要轻,进退旋转若猫形。
身要正,目敛精,手足齐到定要赢。
手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
手到步亦到,打人如拔草。
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在中心,拳打丈外不为远,近者只在一寸中。
足落似树栽根。
意拳(大成拳)站桩功祖师王芗斋
意拳(大成拳)站桩功祖师王芗斋站桩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
但千百年来,这种方法只是被人们当做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
根据站桩中刚柔、虚实动静、松紧错综为用的原理和阴阳相交,水火即济的功用,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练功体验,创造了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用于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功法——站桩功。
通过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铁路医院、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及本人多年与人治病的实践证明,这种功法适用于胃肠病、肝脏病、心脏病、肺病、神经病、关节炎、高血压、半身不遂和妇科、眼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而站桩功之所以能够治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它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有增长体力。
现代医学认为这种功法不仅可以使血液循环畅通,新陈代谢旺盛,加强各脏器、器官以至细胞的功能,同时使全身肌肉得到惰力性的体育锻炼,产生一种内向的冲动,从而给大脑以良性刺激,再则未人静前,体会轻松舒适之感,对大脑也是良性刺激,入静后,进而产生抑制性保护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这种功法既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又能助长精神,锻炼形骸,增加力气。
但是站桩功又不同于一般的练功方法,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练功时嘴微张,自然呼吸,不守窍,不讲周天循环,因此,绝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2、实践证明,初学练功的患者,只要坚持锻炼,虽然没有达到人静要求,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3、不拘时间、地点、条件,不论行、站、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因此这种简单易行,完全可以和生活打成一片的功法,就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与掌握。
4、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年龄、性格、禀赋、生活习惯等,给予调配不同的姿势和意念活动,因此这种辩证论治——因人制宜、因病设式的方法,既可加速疗效,又易于提高疗效。
5、由于这是一种形、意、气、力互相关连、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活动;所以它又是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的练功方法。
走进王芗斋-解析大成拳
目录自序我的老师常志朗先生第一章概念解释一,试论大成拳之松紧说二,试论大成拳“意、力、气”之说三,试论大成拳之虚、实说四,试论大成拳神、形之说五,试论大成拳之锻炼筋骨说六,王芗斋苦口婆心说站桩七,王芗斋苦口婆心谈技击八,试论大成拳之“动、静“说九,试论大成拳之搭手说十,试论大成拳关于用意不用力之说十一,试论大成拳关于“肩打、肘打、胯打、头打、膝打、脚打“之说十二,试论大成拳之遒放说十三,为什么说练好大成拳须用十年时间十四,浅谈大成拳之“点紧身松“十五,试论郭云深先生之“三层功夫“论十六,浅论练习大成拳之“诀窍“第二章全面解析大成拳一,走近王芗斋----解析大成拳之养生术二,走近王芗斋----解析大成拳之技击术三,走近王芗斋----解析大成拳四,走近王芗斋----解析解析岳武穆之九要论五,大成拳桩法原理第三章习练大成拳具体操作方法一,站桩1,食指挑眉桩2,矛盾桩3,金鸡独立桩4,浑元桩二,试力1,试力的外形2,试力的内容3,经典试力1)炮拳试力2)推拉试力3)神龟出水试力4)摩擦步试力5)步法试力6)综合试力三,搭手1,搭手的概念2,单手打轮3,双手打轮4,双搭手练习四,技击桩法五,技击第四章答疑第五章王芗斋拳学语录第六章向读者推荐的拳学文章1,大成拳论2,意拳正轨3,拳学新编自序我从六岁开始随父亲练形意拳。
我的父亲在1920年左右随其舅舅李星阶练形意拳,当时李星阶在家乡河北省定兴县张租庄创办“少林会”,我父亲就在“少林会”学习形意拳和少林拳。
后来父亲在20岁的时候来北京谋生,但一直坚持练拳,从不间断。
我练到三、四年级的时候,在练拳中产生一些疑问,随向父亲提出,父亲解答不了。
于是父亲给我介绍了几位老师,也是父亲的朋友。
在父亲的介绍下,我随陈子江先生学习形意拳(陈先生是尚云祥的弟子),随朱云行先生学习形意拳(朱先生是定兴县形意拳名门之后),随北京东华门武术社宋治平先生学过少林拳(是我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当时记得有师兄经本愚、杨增保、宋师兄、师妹赵志云、师弟小胖子(名字记不清了)等。
泽井健一谈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
泽井健一谈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X泽井健一(1903-1989)是日本的武术名家创太气拳,被誉为日本的拳圣和太气至诚拳法宗师。
他的弟子中多有慕名而来或者被他的优秀拳法理论和实力吸引而来的。
他的很多日本和欧洲的弟子写书赞誉泽井健一先生。
如说他曾使瑞典空手道家、身高1.92米、体重110公斤的夏尔先生完全败服。
其弟子佐藤嘉道写道:“不论是谁看见先生练武,都为这种奇妙、轻快动作而惊奇。
”“不论什么柔术家,一碰到先生就被打回来。
”“有些技术,在门生中没有谁能达到。
”因而,泽井健一不愧为日本的拳圣。
但泽井健一强调说:“外形漂亮不是上等武术······,必须要求自身动作严谨。
仅仅知道一百各样的招数,在实践中起不了什么作用。
而利用柔软的身体来了解对方拳脚攻击的强弱,则是很必要的。
”这是精辟的拳理阐述。
太气拳的训练方法有立禅(站桩)、摇、匍行、练、探手和组手(推手)。
组手是试探对手和自己的技术程度的训练。
探手要假想对方在攻击,而自己的动作在一定时间内反复。
泽井先生曾用喝醉酒的状态来比喻探手:“心中飘飘然,很舒服地自然去动,而一般人稍微一动就想非常快地去动,此时如能控制自己慢慢地使速度加快,就是最好的探手,所以要适应不同的时间和情况,用拳或用掌的里外边,以及自由变化,在对方踢过来时,防御的手就要张开,但手的张开时像荷花一样,手心深,自然张开,指端有奇妙的力量,不需很伸展,手的动作就快,最好有用手从下面把碗端起来的感觉,这样如打到地方脸上,就可发挥将人打倒的威力,要从肩到指尖像鞭子一样柔软,攻击时就像一根棍子,使用手腕的方法也要随机应变,锻炼手腕的柔软性在探手中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可用手腕挡对方踢过来的脚或把对方打过来的拳卷进来,探手中比什么都重要的是把训练的重点充分放在整个身上练出来。
”这段论述表明泽井健一优秀拳法理论的一个侧面。
|。
一代宗师—意拳(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珍藏版图集)
一代宗师—意拳(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珍藏版图集)
一代宗师——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名政和,又名尼宝,字宇僧,晚年自号“矛盾老人”,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自1894年从郭云深大师学习形意拳。因其终年苦修苦练,寒暑不辍,深究拳理,倍受郭老青睐,故尽得郭老毕生拳学之精髓。弱冠之年,已成为一代名师。
一代宗师——意拳(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 简介
《中国实战拳学---意拳》-----姚宗勋
《中国实战拳学---意拳》-----姚宗勋姚先生的这本书堪称意拳的经典之作,只是出得早,很多人买不到,发这里供大家看看。
意拳简介意拳又名“大成拳”意拳为一代拳学宗师王芗斋所创(1920)。
王芗斋于清光绪年间就学于形意拳名师郭云深、克承教得所传。
后遍游长江南北诸省,所遇名家甚多,切磋交流,以武会友,于二十年代中期综合各家所长,弃者弃;立者立;去伪存真;去芜存菁,针对崇尚花拳绣腿,左一招,右一式的片面性,为了道破其非,阐明拳学真谛而创“意拳”。
名之意拳强调“意”在拳术训练过程中的重要作。
意拳主要由站桩、试力(包括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训练所组成。
重健身和技击两个方面。
站桩为意拳的基本功,由于锻炼的目的不同,所以站桩功分为健身桩与技击桩(源名浑元桩)两种。
健身桩在锻炼中强调精神训练和意念诱导统帅周身同时进行,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使身体各部平均发展,侧重健身,故名健身桩。
意拳健身桩简单易学,而且有可获得明显的健身祛病的良效。
可以说在运动中休息,在休息中运动。
意拳健身桩以现代医学为根据,主张顺其自然,并无周天循环,外气发动及周身冒光之说,且无流弊发生之虞,更不用防偏纠差之举,这已被实践所证明浑元桩是学忌技击的基本功。
在健身桩的基础上,运用意念活动使全身建立“争力”进而使身体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浑元力”(传统名称,意思是指上、下、前后、左、右的意力达到平衡均整的状态)求得浑元力的桩法名之浑元桩。
健身桩与技击桩在锻炼时要求上有所不同,但内在是有联系的。
若仅为健身祛病可不必练浑元桩对增强人的体质也起很大作用。
因此这两种桩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在意拳的全部训练过程中,始终强调意念诱导以意统帅周身,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假借,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就是浑元力。
“试力”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体验在站桩中所培养的浑元力,在肢体有移动的情况下,是否仍然能够匀整得力和运用自如。
中国武学典籍王芗斋大成拳论图片版,值得收藏学习
中国武学典籍王芗斋大成拳论图片版,值得收藏学习
王芗斋是近现代著名的拳学大家,根据平生所学形意拳等武学,创意拳(大成拳)。
抛开其它非学术研究的因素不提,在武学上,王芗斋是个有理想的武者,他在拳术实践中认识到当时拳学上的诸多弊端,所以竭尽所能想改变他认为已存在的拳术弊端,探寻武学真谛,建立一个崭新的拳学体系。
诚如他在《大成拳论》“自志”一篇中所说,“本四十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1928年,他创作了《意拳正轨》,1944年,完成了《大成拳论》并使之问世流传,可以说,《大成拳论》是王芗斋武学实践的心血之作。
应该说,这部作品用语浅显,半文半白,颇富文采。
不仅论述了他认为的拳学的根本,还点明了大成拳学站桩是基础,试力、试声、假想体认等依次紧跟,并逐一论述。
《大成拳论》是王芗斋最重要的武学理论著作之一,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值得爱好武学的人们去研读。
现制作大成拳论高清图片版,以方便读者手机阅读。
王芗斋大成拳论
王芗斋大成拳论
王芗斋大成拳论
王芗斋大成拳论
王芗斋大成拳论
王芗斋大成拳论
王芗斋大成拳论
王芗斋大成拳论
王芗斋大成拳论
王芗斋大成拳论
王芗斋大成拳论
王芗斋大成拳论
王芗斋大成拳论
王芗斋大成拳论王芗斋大成拳论王芗斋大成拳论王芗斋大成拳论王芗斋大成拳论王芗斋大成拳论王芗斋大成拳论王芗斋大成拳论王芗斋大成拳论王芗斋大成拳论王芗斋大成拳论王芗斋大成拳论王芗斋大成拳论王芗斋大成拳论王芗斋大成拳论王芗斋大成拳论王芗斋大成拳论王芗斋大成拳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拳正轨——王芗斋著自序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
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
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
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
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
岳武穆王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
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
相沿既久,无可更易。
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
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
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于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
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沟。
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
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
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
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误用半点真假。
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
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
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
是为序。
中华民国十八年菊月深县王宇僧桩法换劲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
若禅学者,始于戒律而后精于定慧,证于心源,了悟虚空,穷于极处,然后方可学道。
禅功如此,技击犹然。
盖初学时桩法颇繁,如降龙桩、伏虎桩、子午桩、三才桩等。
兹去繁就简,采取各桩之长,合而为一,名曰浑元桩,利于生劲,便于实搏,精打顾,通气学,学者锻炼旬日,自有效果,亦非笔墨所能表其神妙也。
夫桩法之学,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神断则受愚。
尤忌扬头折腰,肘腿过于曲直,总以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为宜,筋络伸展为是。
头宜顶,浑身毛孔似松非松,如是则内力外发,弱点换为强劲,自不难得其要领也。
锻炼筋骨力生于骨,而连于筋,筋长力大,骨重筋灵。
筋伸骨要缩,骨灵则劲实。
伸筋腕项(手足四腕与脖项)则浑身之筋络皆开展,头项齿扣,足根含蓄(含有若弹簧之崩力),六心相印(手心足心本心顶心也),胸背宜圆(阔背筋大雄筋异常有力)则气自然开展,两肱横撑要平,用兜抱开合伸缩劲,两腿用提挟扒缩淌崩拧裹劲,肩撑胯坠,尾闾中正神贯顶,夹脊三关透丸宫,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劲如弦满,发手似放箭,用力如抽丝,两手如撕绵,四腕挺劲力自实,沉气扣齿骨自坚。
象其形,龙墩、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骨查其劲,挺腰沉气,坐胯提膝,撑截裹坠,粘定化随。
若能得此要素,如遇敌时自能随机而动,变化无穷。
任敌巨力雄伟汉,运动一指拨千斤。
所谓身似平准,腰似车轮,气如火药拳如弹,灵机微动鸟难腾。
更以心小胆大,面善心恶,静似书生,动若龙虎,总以虚实无定,变化无踪为准则,自能得其神妙之变幻。
故郭云深大先师常云: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盖即此也。
用劲拳术之妙,贵乎有劲,用劲之法,不外刚柔方圆,刚者直竖,柔者灵活,直竖长伸有攻守力,柔者缩短有惊弹力。
刚劲形似方,如图(一)。
柔劲外方而内圆,如图(二)。
伸缩抑扬,长短互用,刚柔相济,有左刚而右柔,有左柔而右刚,有梢节刚而中节柔,亦有时刚时柔虚实变化之妙,半刚运使之精。
更有柔退而刚进,刚退而柔进,周身光线不断为枢纽。
横撑开放,光线茫茫谓之方。
提抱含蓄,中藏生气谓之圆。
所以筋出力而骨生棱。
凡出手时,用提顿撑抱兜坠钻裹,顺力逆行,以方作圆,如图(三)。
落手时,用含蓄缠绵滔滔不断,以圆作方,如图(四)。
盖圆劲能抽提,方劲能转顿,开合若连环,如图(五)。
若万缕柔丝百折千回,令人不可捉摸,其玲珑开朗,如骏驹跃涧,偏面矫嘶,神彩丽丽,壮气森森,精神内固,如临大敌,虽剑戟如林,刀斧如山,亦若无人之境。
身如强弓硬弩,手如弓满即发之箭,出手恍同蛇吸食,打人犹如震地雷。
夫用劲之道,不宜过刚,过刚易折,亦不宜过柔,过柔不进,须以竖劲而侧入,横劲吞吐而旋绕,此种用劲之法,非心领神悟,不易得也。
若能操之纯熟,则劲自圆、体自方,气自恬,而神自能一。
学者其勿惰。
求劲之法,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而尤以不用拙力为最妙。
盖运动之时,须使全体之关节任其自然,不稍有淤滞之处,骨须灵活,筋须伸展,肉须舒放,血须川流,如井之泉脉然。
如是方能有一身之法,一贯之力,而本力亦不外溢。
若急急于拳套是舞,徒用暴力以求其迅速之美观,如是则全体之气孔开塞,而于血系之流通亦大有阻碍。
观诸用急暴力者,无不努目皱眉,顿足有声,先闭其气,而后用其力,既毕,则又长吁一声,叹气一口,殊不知已大伤其元气也。
往往有数十年之纯功,而终为门外汉者,目见皆然,岂非用拙力之所致也亦有用功百日而奏奇效者,可知谬途误人之甚。
学者于此求力之法,当细斟之,自能有天籁之机,然亦非庸夫所能得之道也。
练气夫子养性练气以致治,轩辕练神化气以乐道,达摩参禅,东来传道,始传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及龙虎桩,故为技击开山之宗,自古名贤大儒圣人豪杰金刚佛体,未有不养性练气及习技者。
庄子云:技也,进乎道矣。
然技虽小道,殊不知学理无穷,凡学此技者,非丰神潇洒而无轻浮狂燥尘俗语之气,堪与圣贤名儒雅乐相称者,不足学此技也。
夫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鼻息长呼短吸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旨,以听气净虚为极致。
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贤气升降之途,以后天补先天之术,即周天之转轮。
盖周天之学,初作时,以鼻孔引入清气,直入气海,由气海透过尾闾,旋于腰间----盖两肾之本位在于腰,实为先天之第一,犹为诸脏之根源,于是则肾水足矣,然后上升督脉而至丸宫,仍归鼻间,以舌接引肾气而下,则下腹充实,渐渐结丹入田。
此即周天之要义,命名周天秘决,学者勿轻视之。
养气养气练气,虽出一气之源,然性命动静之学,有形无形之术各有不同。
盖养气之学,不离乎命,神即是性,气即是命,故养气之术须由性题参入。
夫性命之道,非言语笔墨所能述其详也。
况道本无言,能言者即非道。
故孟子云:难言而强言之,惟道本无也。
无者天地之源,万物之根,人有生死,物有损坏,道乃永存。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而能目心意俱忘,即诸妙之圆也。
如对境忘境,不耽于六贼之魔,居尘超尘,不落于万缘之化。
诚能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昧俱悟,即风虚空,所空欲无,无无亦无,大抵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乱之,故言神者不离性,气者不离命,若影随形,不爽毫厘。
五行合一五行者,生克制化之母,亦即万物发源之本也。
如世欲之论五行者,则曰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谓之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谓之相克。
此腐之配论,难近拳理,而亦不知拳术为何物。
又曰某拳生某拳,某拳克某拳,此论似亦有理,若以拳理研究之,当两手相接对击时,岂能有暇而及此也若以目之所见,心再思之,然后出手制之,余实不敢信而然,莫知击而手足已至,尚不敢说能制人。
如以脑力所度,心意所思,出手论着,操技论套,是门外汉也,不足与座拳。
盖拳术中之所谓五行者,换言之曰:金力,木力,水力,火力,土力是也。
即浑身之筋骨,坚硬如铁石,其性属金,故曰金力。
所谓皮肉如棉,筋骨如钢之意也。
四体百骸,无处有若树木之曲直形,其性属木,故曰木力。
身体之行动,如神龙游空,矫蛇游水,犹水之流,行踪无定,活泼随转,其性属水,故曰水力。
发手若炸弹之爆烈,忽动如火之烧身,猛烈异常,其性属火,故曰火力。
周身元满,墩厚沉实,意若山岳之重,无处不生锋芒,其性属土,故曰土力。
凡一事一动皆有如是包罗天地、弥满六合、塞充乾坤、混含宇宙,性命之学,亦即天地之阴阳也。
然欲养气修命,须使心意不动,心为君火,动为相火,君火不动,相火不生,相火不生,气念自平,无念神自清,清而后心意定。
故云:“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净方生真,常使气通关节敏,自然精满谷神存。
”若能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寂,物寂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耳之五种力,此方谓五行合一也。
总之,不动时周身及一贯之力,动时大小关节无处不有上下前后左右百般之二争力,如是方能得周身之浑元力也。
六合六合有内外之分,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
又曰:筋与骨事,此与肉合,肺与肾合,为内三合;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足合,为外三合。
总之,神合、劲合、光线合,全身之法相合谓之合。
非形势相对谓之合。
甚矣哉,六合之误人也,学者慎之慎之。
歌诀歌诀者,拳术中之精粹也。
若能参透其意,穷尽其理,自能得道矣。
心愈专;意昧三,精愈坚,气愈安,神愈鲜(此学技五大要素)。
浑噩一身贯,形具切忌散(周身用力,无处不圆满,取内圆外方之意始终不懈)。
拳出如流星,变手似闪电(变化迅速,神捷果断)。
舌卷齿更扣(舌为肉之梢,肉为气之囊,舌卷气降,注于气海,又能接引肾气结入丹田。
齿为骨梢,扣则骨坚)。
头顶如悬磬(头为六阳之首,五关百骸莫不本此,头顶若悬,三关九窍易通,自能白云朝顶,一点灵光顶头悬,此亦禅学之要素也)。
两目神光耀(精光收缩而尖锐)。
鼻息耳凝敛,心目宜内视(以鼻作长呼短吸之功,耳目心作收视反听之用)。
腰转如滑车,进足如钢钻(灵敏活泌,进钻夺位)。
提淌裹扒缩,滚锉兜拧(动静须有此力)。
手足指抓力,毛孔如生电(指为筋梢,扣则力自充。
周身毛发为血梢,血为气胆,毛孔不睁,毛发不竖,则血不充,血不充则气不振,气不振则力不实,不实则失战斗斗力矣)。
交手经法人之本姓,各有不同,有聪明者,有智慧者,有毅力者恒心者,有沉着精敏者,更有奸猾阴毒者,其性不同,其作为亦因之而民,如技术之击法亦因之而民,如技术之击法亦然,有具形而出,无形而落。
败势而往,发声而来。
千变万化,不能尽述。
须以功力纯笃,胆气放纵,处处有法,举动藏神,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
身动快似马,手动速如风。
平时练习,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临大敌之象。
交手时有入若无人之境。
颈在竖起,腰要挺起,下腹要充实,两肱撑起,两腿夹起,自头至足一气相贯。
胆怯心虚,不能胜,不能察颜观色者,亦不能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