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谈大成拳站桩

合集下载

“蠕动”的科学解释--意拳廉花

“蠕动”的科学解释--意拳廉花

“蠕动”的科学解释--意拳廉花大成拳绝秘心法:“蠕动”的科学解释作者:意拳廉花芗老之女王玉芳先生公布《大成拳谱》实乃武林幸事,该谱揭示芗老拳学之真谛。

下面笔者根据多年修炼中会武道,解读其点滴,以飨同道。

芗老在《大成拳谱》中说:“大成拳试力的动作,讲究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蠕动即是姑荣、鼓蠕)。

鼓蠕的动作虽微不可见,却是全身皆动。

大成拳的要求就是要一鼓蠕就能把力发出去。

此种蠕动正是功夫到了体成一块的整劲之动。

蠕,是一种爬行的软体肉虫,它的动作很微小,但一动则全身皆动,这是它特有的本能。

我原意是说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

可能是由于不理解或理解得不深,有人却把我的话说成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

请问,不动怎么能打人呢?这也可能是因为不理解,也可能因为蠕动二字与不动的读音易混吧。

”动是绝对的,不动是相对的。

有不少大成拳求学者不明白“不动”其实是“蠕动”。

“蠕动”十分准确形象地描绘了大成拳站桩、试力的肌肉运动模式。

由于肌肉的粘滞性和肌肉连结“体成一块”的整体性,决定了只能是“蠕动”,而不可能是简单的伸缩和明显的位移运动。

这种不显眼甚至看不见的“蠕动”形式正是中华武术独有的,绝非简单的移动运动。

试力要缓、匀,运劲如抽丝。

肌肉呈“蠕动”状态,在外形的微动“蠕动”中能更好地保持运动的六面整体力。

那种明显的“推拉”试力、“伸缩”试力是根本试不出六面整体力的。

当试力功深后,“小动”也可,“大动”也可,但不论怎样,内部的肌肉“蠕动”是不变的。

不论怎样进行试力,都要柔若无骨,每个关节、肌肉都要松开“蠕动”,像槐虫一样。

可以说,没有整体肌肉的连结“蠕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试力。

“蠕动”表现在站桩上就是一种外形未见其动,内在却生生不已的“蠕动”。

此时的“蠕动”显得更加微妙。

所以说,站桩绝非“不动”,而是“不动之动”,即“蠕动”《王芗斋拳学》中所说:“站桩并不是呆板地站在那里,而是在找动,也就是松紧贯穿站桩始终,功力越大肌肉本体感觉越大。

【大成拳】中医认为:站桩是大道至简的养生妙法

【大成拳】中医认为:站桩是大道至简的养生妙法

【大成拳】中医认为:站桩是大道至简的养生妙法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可是身体却越来越差,气虚、阴虚、阳虚、血虚、痰湿、肝郁、血瘀,总有一种体质适合你,很多人是几种体质纠缠在一起。

现代人“食饮不节,起居无常,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耗散其真”,时髦却不良的现代生活方式,促使体内积累了大量的阴气、邪气、病气、毒气,催生了各种奇形怪状的疾病。

古云:古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将病,下工治已病。

当今医院的数量越来越多,医院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先进,但在很大程度上,医院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下工”而已。

上工难寻,中工难遇,下工还经常碰到庸者,且花费不菲。

向外求之不得时,反向内求,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站桩兼具“上工、中工、下工”功能,是不用吃药打针就能让恢复身体自愈的绝佳内求之法。

站桩是我们的祖先从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修行筑基之法,也是道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站桩所引发的的每一个症状,都是在实践、实证国医的伟大,站桩所引发的的症状只有中医才能给予最合理、最信服的诠释。

从古至今,很多医家都将站桩视为养生治病之妙法,其养生功效被历代医家以及现代科学所承认和推广。

站桩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排毒方法,每次都站到出汗,便是最好的排毒。

无论什么季节,站桩所出的汗完全是臟腑经络运化所致,属于身体阴阳自我调整,不会导致亡阳或伤阴(这有别于靠局部肌肉紧张、努气使力,制造所谓压力来冲击病灶的桩法)。

站桩没有给您打针、吃药,也没有依靠外力,出汗本身正是典型的阴阳自和过程。

站桩不单排骨髓及气脉之毒,还可以炼气入骨,生养元气。

尤其是现代人,阴寒之气强盛,如果不站桩,要想易筋洗髓、炼气入骨、精气不漏、血脉温暖,那是相当困难。

中医认为,站桩可以滋阴壮阳、疏通经络、畅通气血、温养肌肉、锻炼神经、恢复身体的自愈功能。

筋长一寸,寿延十年。

站桩有拉筋的功效,而肝主筋,站桩则可以促进肝脏的代谢功能。

拉筋可以增加骨密度,肾主骨,同时又使肾功能得到了锻炼。

大成拳站桩新手教程

大成拳站桩新手教程

大成拳站桩新手教程假借无穷意,精满浑元身。

虚无求切实,不失中和均。

——王芗斋宗师站桩可分为很多种,比拟群众的是马步,不过这里要说的是浑圆桩-(大成拳站桩的撑抱式)。

浑圆桩,来自于中华传统武术门派之一--意拳〔大成拳〕。

意拳,源于形意拳,形意拳源于心意拳,心意拳是在中华传统养生术的根底上开展而来。

浑圆桩,是大成拳的筑基养生桩法,以松静自然为主。

诚望习者“守平常、莫好奇〞。

认真进展站桩训练。

站桩是形、意、气、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运动。

形〔姿势〕和意〔意念浑圆桩活动〕又是这一功法的根本,二者互为作用,不可偏废,其训练是以形为体,以意为用,以静为和。

站桩需遵守四容五要的原那么,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气〔声〕静。

五要是:恭、慎、意、切、和。

恭者神不散,慎如深渊临,假借无穷意,精满浑元身,虚无求实切,忽失中和均。

初习浑圆桩,首先应将整体间架安排正确,在虚灵挺拔的原那么下进展由局部到整体的放松训练,尤其是双肩和胸部的放松更需时时注意。

其要求是:头直目正,气静息平,身端体正,松肩横肘,腋下全虚,屈肘环抱,,胸腹放松,腰背正直,膈肌放松,胸虚背圆,双膝顶出,臀部如坐高椅,足趾抓地,足心涵空。

整体要求是:松静自然,虚灵挺拔,曲折玲珑,浑圆一体。

浑圆桩动作简单,极其易炼,诚如王芗斋老先生所言:“养生桩,极容易,深追究,头万绪。

〞确实如此,单纯的站好姿势不动,一不调息,二不意守,三不周天循环。

即不调整呼吸,不留意丹田,不搞大小周天。

为保健养生治疗某些慢性疾病,增长体质,使工作肌产生被动性的站桩练功,简单易行,人人都会,效果良好,无副作用。

站桩时间不做硬性规定,可随身体状况的不同做灵活的安排。

站桩要灵活、渐进地延长练功时间,不要太超出身体的负担能力。

在站桩中,不要追求功感,意念淡淡的,既不要忘记,也不要强想,“勿忘勿助〞。

当体内起变化时自然会出现功感。

PS:身体整体可略前倾一点点,站桩二三个月以上者,重心可以落在双脚脚底的涌泉穴附近。

大成拳的功法训练之站桩如何训练

大成拳的功法训练之站桩如何训练

大成拳的功法训练之站桩如何训练大成拳功法有七种,即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其中站桩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功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成拳的功法训练之站桩。

欢迎阅读!大成拳的功法训练之站桩:养生桩养生桩的桩法亦繁亦简。

繁者,如肩架姿势种类较多;简者,姿势虽多,但功法内容一致。

如要持桩先将肩架安排好,使身体及四肢百骸做到相对均匀,含胸拔背,头顶项竖,松肩坠肘,发挺腰松,头脑清静,呼吸静、长、细、均,周身骨节放松,肌肉放松,但又不能过懈,应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松紧要适度调配,应以舒适得力,不要过力为原则。

养生桩的种类姿势较多,大体上可分为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和半扶式等几个类别。

下面介绍几种出功快、基础强的桩法。

(1)三才桩(天地人为三才)上势两脚呈八字形分开,胯距与肩同宽。

两脚着地,脚心内吸平均着力。

两膝弯处成钝角。

上肢保持正平,臂半圆,腋半虚,两肩吐出,胸自含之。

双手十指相对,齐眉,两手相距两拳,有如抱一纸灯笼,两臂撑四抱六。

两目微闭或自然张开,口微张,似笑非笑。

下身为似紧非紧之状。

中势两臂半圆,两手齐胸,十指分开。

其余同上势。

下势两臂半圆,双手抱腹,十指分开。

其余同上势。

(2)伏按桩两臂略抬起,十指分开,自然弯曲向斜前方。

双手置于肚脐高度,手心向下,位于两胯左右。

两手有如扶按水中的木球之上。

其它要求同三才桩。

(3)休闲桩双手背到身后,两手背放在两侧腰眼处,开档坐胯,背向后靠。

其余同三才桩。

(4)提按桩手臂伸向前下方,左右自然张开,微微弯曲,两臂提起,两肘外撑,手略与脐同高。

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微微分开,自然弯曲,双手既向上提,又向下按,有提按冰山勿令低昂之意。

其余同三才桩。

(5)撑扶桩两臂自然抬起,大约与肩同高。

掌心向前,两手相对,指尖向斜上方。

手指自然撑开,微微弯曲,两肘外撑,双手意如撑扶在意想中的物体之上。

久练之则有撑扶乾坤山岳使之摇动之意。

其余同三才桩。

(6)托球桩两臂自然放于身体前方,合抱成圆形,两肘外撑。

于永年弟子林锦全的洋弟子大成拳站桩心得体会

于永年弟子林锦全的洋弟子大成拳站桩心得体会

于永年弟子林锦全的洋弟子大成拳站桩心得体会内动训练在社会上,一般人不知道站桩,就是在武术界,站桩也是一件很隐秘的事。

师傅教拳时,历来就有“宁教十套拳,不教一个桩”的说法,可见习武的人对站桩有多看重。

我本人以前师从林锦全先生练习站桩,后来他又介绍我认识了北京的曹师叔。

一年多来,我很荣幸能跟随曹师叔练习站桩。

他是站桩大师于永年教授的学生,功夫很高。

于教授是一位站桩大师,他品德高尚,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站桩事业。

他无私地向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传授大成拳,为他们带去了健康,使他们受益。

于教授本人是一位名医,他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来研究和发展站桩功。

与众不同的是,他能够从医学上来阐释站桩运动。

我们非常感谢他老人家,没有他的知识与传授,我们不可能学到这么好的功夫。

在曹师叔的指导下,我一直在努力进行站桩的内动训练。

我衷心地感谢他长期以来对我的悉心指导,始终如一,坚持不懈。

我以前从来没遇到过一位像他这样全心全意传授自己知识的老师。

我只有用自己的努力来回报他,我希望我的站桩体会能够帮助更多的人通过站桩来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我自己感觉站桩对我的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到北京之前,我的腰一直难受,多年来进行了各种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都不理想。

但是,仅仅跟曹师叔练了四个月的站桩,由于加强了腰和腿针对性的重点练习,我的腰就好了。

与此同时,我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在这篇短文中,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介绍我在站桩中的训练要点。

内视我训练的第一个部分就是内视(注意体内/关注内动)。

我对内视的理解是,在你站桩时必须感受你自己的体内变化。

这不用闭眼睛。

通过不断训练,你开始能感到身体的结构或排列,你也会感到体内的紧松,这对内动训练很重要。

在以后的练习阶段你可以感到肢体之间好像有连接。

在你感受到体内的变化后,就要努力不去想它。

这就叫做内功,或者叫“内动”。

以下所说的所有训练都与这两个方面有关。

中国人经常说一个的外形并不重要,重要是内在本质。

站桩揭秘(三)大成拳的核心功夫是什么

站桩揭秘(三)大成拳的核心功夫是什么

站桩揭秘(三)大成拳的核心功夫是什么黎老长寿武学治癌探秘-16(lilao053)站桩揭秘(三)大成拳的核心功夫是什么黎模苏2019.5.30一、关于传统内家拳中国传统武术分内外家,笼统而言,内家拳主要指的是以站桩为主要原传功法的太极、形意(心意)、八卦、大成。

其余基本属于外家拳,如一步一个定式的少林拳、船上练的南拳、影视里表现的咏春及其门徒李小龙研发的截拳道等等。

(一)清末内家拳流入民间中国有着五千年以上有记载的战争史,催生出一代代功夫大师。

如宋朝的武术家周桐,从他杰出的学生岳飞、卢俊义、武松,就可以想象周桐的功夫有多高!把内家拳功夫带入民间并大行其道的是几位主要生活在清嘉庆至光绪年间的武林大家。

绵拳大师杨露禅(1799-1872年,嘉庆-同治),当时人称京城“杨无敌”,其拳被冠以“太极”。

形意拳(心意拳)大师李洛能(1808-1890年,嘉庆-光绪年间)和他的站了十年桩的八大弟子(郭云深、宋世荣、车毅斋、刘奇兰等);八卦掌大师董海川(1797—1882年,嘉庆-光绪)、肖海波(1863-1954年,同治-新中国),肖老四十年代八十高龄在天津居住时,门上贴“现打不赊”,击败上门挑战的中外各家功夫高手。

太极、形意、八卦被民间称为三大内家拳。

(二)大成拳普及全社会形意拳大师郭云深的弟子王芗斋(1885-1963),九岁跟郭老学站桩,是郭老按其师李洛能之法传授的唯一弟子。

郭老去世后,王芗斋开始游历大江南北,二十余年间遍访武林高人,其雄厚的内功被多位内家拳大师深入开发。

由此,王二十年代自创出了“意拳”,四十年代更名“大成拳”。

王老先生六三年去逝,他培养的多位弟子,如赵道新、张恩桐、卜恩富、李永倧、姚宗勋、杨德茂、王斌魁等等,把大成拳传播了下来。

王选杰先生编著了介绍王芗斋和大成拳的书籍,一九八六年在北京和香港出版,把大成拳练功的七妙法门直接推向了全社会,引起了一次全国青少年的习武热潮。

毋庸讳言,中国历代功夫大师们普遍相当保守,对内家拳的绝技均不肯轻露门墙。

王芗斋先生经典著作-大成拳论(收藏版)

王芗斋先生经典著作-大成拳论(收藏版)

王芗斋先⽣经典著作-⼤成拳论(收藏版)⾃志拳道之⼤,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根本,⼈⽣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

其使命要在修正⼈⼼,抒发感情,改造⽣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之⼀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

习异拳如饮鸠毒,其毒其害不可胜⾔也。

余素以⼰⽴⼈为怀,触⽬痛⼼,不忍坐视,本四⼗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参以学理,证以体认,祛其弊,发其秘,舍短取长,去伪存真,融会贯通以发扬光⼤之,今成⼀种特殊拳学。

⽽友⼈多试之甜蜜,习之愉快,因捡以“⼤成”⼆字名吾拳,欲却之⽽⽆从焉,随听之⽽已。

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然⼒之修炼。

统⽽⾔之,使⼈⾝与⼤⽓相应合;分⽽⾔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养成神园⼒⽅,形曲⼒直,虚实⽆定,练成触觉活⼒之本能。

以⾔其体,则⽆⼒不具,以⾔其⽤,则有感即应。

以视彼⼀般拳学家,尚形式,重⽅法,讲蛮⼒者,固不可相提并论也。

诚以⼀般拳学家多因注重形势与⽅法,⽽演成各种繁沉畸形怪状之拳套。

更因讲求蛮⼒之增进,⽽操各项激烈运动,误传误授,⾃尚以为得意者,殊不知尽是戕⽣运动,其神经、肢体、⽓官、筋⾁,已受其摧残⽽⾄颓废,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

余虽不敢谓本拳为⽆上之学,若以现代及过去⽽论,信他所⽆⽽我独有也。

学术理应⼀代⾼⼀代,否则错误,当⽆存在之必要矣!余深信拳学适于神经、肢体之锻炼,可因⽽益智,尤适于肌⾁之温养、⾎液之滋荣,更使呼吸舒畅,肺量加强,⽽本能之⼒亦随之渐长。

⽽实现⼀触即发之功能。

⾄于致⼒之要,⽤功之法,统于篇内述之,兹不赘述。

但此篇原为同志习拳较易⽽设,⾮问世之⽂也。

盖因余年已⽼,⼤家迫求,只得以留惊鸿⽖形于泥雪中寻之,兹将平⽇所学,拉杂记载留作参考。

将来⼈⼿⼀篇,领会较易。

但余素以求知为职志,果有海内贤达,对本拳予以指正,或进⽽教之,则尤感焉,以⼀得之愚,得籍他⼭之⽯⽽⽇由进益,⽇后望徒学诸⽣,虚⼼博访,⼀⽅⾯尽量问难,⼀⽅⾯尽⼒发挥,倘有⼼得,希随时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奥,⽽期福利⼈群,提⾼⼈民体育之⽔平,实为盼甚,否则毫⽆价值也。

谈谈大成拳的站桩功

谈谈大成拳的站桩功

谈谈大成拳的站桩功(作者:田诚阳)站桩一道,流传已久。

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独立守神,朋肉若一”的描述,说明早在远古时代即已出现。

另据道藏《金莲正宗记》卷四记载:道教祖师“全真七子”之一的王玉阳,为了修炼大道,“偏翘一足,独立者九年,东临大海,未尝昏睡,人呼为'铁脚先生’,邱真人赞之曰'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

如此炼形九年,而入于大妙”。

由此可知,站桩也是道教修持的一种方式。

笔者曾遇居士王选杰先生,得以传授大成拳法。

大成拳乃近代著名武术家王芗斋先生,继承源远流长的内家拳法特点,以拳悟道,以道证拳,所创“拳道合一”的内家拳法。

·大成拳的基本功即为站桩,站桩的作用,一是为了养生,一是为了技击。

因此又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以适应不同体质和爱好者的练习。

这里把大成拳最主要的养生桩—混元桩,介绍于此,以供广大养生爱好者习之。

站桩之前,需做好全身放松的准备工作。

不可穿太紧的衣服,腰带要松一松。

不宜穿高跟鞋,鞋带也不可系得太紧。

这样才有利于血脉的流通,保证练功的效果。

首先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膝微屈,性部后坐,双手自然下垂,放于体侧,目视前方,似看非看,头直顶竖,身形中正,呼吸自然,全身放松。

如此站立片刻,凝神定意,排除杂念。

然后两手抬至胸前,抱起撑圆,五指张开,十指相对,手心向内,似抱两球,呈臂半圆、腋半虚的姿式,手掌距胸约八寸,两手相距一尺左右,松肩横肘,小腹微圆。

头顶如绳吊系,以振奋精神;两目微睁,目视前方,以蓄养精力,肩部稍往后张,使心胸开阔,有利于增加肺活量和精神的舒放,全身放松,有利于周身气血通畅运行。

如此站立,少至几秒钟,多至一分钟,即会感觉回肢全身,有麻、热、胀、沉等不同程度的感觉,说明气血已达身体之梢部,是气行全身的标志。

收功时,慢慢伸直两腿,缓缓放下双手,就会感到双手更加发沉发胀。

如此原地休息一会儿,待全身的酸胀反应消失之后,全身松快,再散散步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成拳是河北省深县先父王芗斋创始的(1885~1963年)。

先父幼年从深县郭云深老先生习心意拳(形意拳之母拳),后遍游祖国各地,博采各拳术名家之长,创造了“内外一体”、“意动一致”的大成拳;并在一生数十年实践中,对该拳理论和实用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大成拳站桩具有简便易学、不讲场地、不费力、不求外形多变化的特点,故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只要思维正常均能掌握功法要领,注重意感与精神。

站桩不讲求套路和招数,无论动静都以意为导引。

大成拳兼重养生与自卫两个方面,桩法也分养生和技击两种。

养生桩是基本功,从拳术来说,养生桩在于变动求整、祛病健身、增强体力,为学习拳术创造条件。

桩法特点在运动锻炼中,使人全身各个器官、细胞同时获益,这就是本桩法的特点。

此外,由于没有任何招式、套路的限制,在运动时脑神经不受刺激、不紧张,能够得到休息,这也是与一般运动不同的地方。

“桩法是锻炼全身的功夫”,人身是一个整体,虽然分身、手、头、足等不同部位,但不能分别而论,故不能偏重某一部分锻炼。

意拳桩法是统一意念、统一动作、统一力气、全身同时一致锻炼的基本方法。

站桩虽然仍属肌肉筋骨的锻炼,但若要身体内部起变化,则要“以形为体,以意为用,意灌全身,以精神内敛为主”。

所以,在站桩锻炼时,一切动作、意念活动都要从整体出发,从整体着想。

这是大成拳桩法的特点。

站桩注意三个基本要点1.精神集中(思想、意念集中):站桩时,首先要凝神定意,默对长空,目光远望,扫除万虑,什么都不想,使思想意念高度集中,所谓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最后要做到即便有人、物在身边走过或移动,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周身放松:要做到内外都放松,四肢百骸、大小关节和内脏尽可能放松,但是要求“松而不懈”。

松是很重要的,从练习意拳来说,“松”要贯彻始终,而“松”和“整”又是相辅相成的。

整体放松以后,可以适当用意,不过用意时不要过于紧张,要用意而不用力,否则容易有不舒服的感觉。

3.呼吸自然:呼吸不要人为的有意造作,气不可提,也不可故意沉,要求做到匀静自然,和平常一样。

站桩时,思想意念集中是基本要求,而初学站桩时,精神集中却很难做到,有时越想摆脱杂念,反而想的越多,这样就会影响练功。

如果遇到杂念纷至、一时摆脱不了时,站桩者可以任凭思想驰骋,想到一定时间自然就不想了,也就静下来了,这是先父王芗斋教拳过程中讲的一个道理,可以试一试。

另外,站桩者如患有某种疾病,往往越静越要考虑病灶,我们要求站桩者尽量不去想,这才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站桩时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头:头要正,收颏直颈,好像有绳上提,但要似顶非顶,面部似笑非笑。

足:两足平放,意向下坐,足趾有扒地之意,足心虚涵,膝部微屈同时上缩,不可用力,用力则不稳。

胸腹:脊骨要自然竖直,松肩坠肘,臀部似坐高凳,心窝微收,小腹常圆。

颈:要求头直目正。

齿:牙齿上下衔接,但不要用力扣合。

舌:舌尖微卷,似顶非顶,自然为主。

口鼻:呼吸自然,口微张,露一缝隙,不要闭气,呼吸方面达到舒适为原则。

目:两目前视,稍向上方,远望眼前景物好像为轻雾所遮,隐约可见,这是精神内敛的意思。

如两眼轻轻闭合,则要精神内视,“收视听内”,但切忌意守眉心。

耳:凝神静息,好像极远处微细的声音都能听到,这就是先父王芗斋讲的“敛神听微雨”的意思,也有助于精神内敛的锻炼。

站桩一般要领和姿势姿势以站式为主。

站桩时,首先要气静神怡,思想集中,而后双手下垂,自然直立,足跟并齐,足尖外分,约成45度,要平要稳,再将全身挺拔一下,使身体尽可能放松,然后两足左右分开,距离与肩同宽,膝稍屈,身体略向下坐。

头之百会,毛发数根如线系,用意不用力。

至于间架安排,主要是手臂,因人而异。

因为大成拳桩功是双重桩,只要符合前述原则和要求,左右或插、或抱、或推、或按都可以,只要两侧对称而站桩者做着感觉舒适就行了。

但要注意全身不许有平面,大小关节都要六处不曲,同时如两手轻轻提起,要“高不过眉,低不下脐,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鼻右来,右手不向鼻左去,往怀抱不贴身,向外推不逾尺,双手变化在这范围里”。

大成拳桩法基本姿势有五种,虽可因人而异,或增或减都不出此范围。

下面着重介绍两种桩法,适于治疗各种常见慢性病。

1.按上述要领做好准备后,双手下垂,十指有直插入地的意思,但只能用意不能用力,两肘稍屈向斜上方微提,以舒展筋络,并有外撑里裹之意,肩要平,腋虚含。

2.两手向上抬起,高与肩平,两手位于胸前,不超越脚尖。

手心向内,形如抱球,手指分开而微屈,手稍下垂,腋下虚涵。

在意念中,两手像抱着一个纸球,如果抱紧了,球就要瘪下去;如果抱松了,球就要掉下去。

可是只许用意念想,而不能用拙力抱。

站桩前的准备和站桩后的整理站桩时首先要气静神怡,精神集中,而后全身挺拔一下,尽可能放松,这些准备活动在前面已经讲到了。

初练者在站桩的过程中,由于原则要求、要领还掌握不好,也可能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如胸堵、肩紧、腿酸等。

胸堵是上下没有抻开,上提下坠抻开,胸部自然舒畅。

肩紧是松的不够,用意放松,肩紧自消。

腿酸是初站时间过长,肢体还不适应的缘故。

所以开始可以少站,以后站的时间逐渐加长,肢体适应了,腿也就不酸了。

至于肝胃疼痛,心跳没有减少,反而感觉加速,则是本身疾病的反应,只要坚持站下去,这些现象自会减少、消失,疾病也就得到适当治疗。

站桩开始时还要注意取下手表,放松裤带,脖不要扣过紧也要解开放松,免得影响血液循环流动。

这里再讲一下站桩的时间,开始站桩,可以尽自己可能,站五六分钟、七八分钟以至十分、二十分钟都可以,一感觉疲惫,就可以停止,保有余力,也就是适可而止。

还可以增加次数而减少时间,按累计时间计算。

总之,站的次数和时间可以逐渐增加,以站完感觉舒畅为主。

站桩后,可以来回走一走,或双手背抵腰际左右晃一晃,还可以两手五指聚拢,分别在左右臂、腿、上下身轻轻敲打几遍,都有疏散筋络、缓弛筋肉的作用,和一般运动后的整理活动的作用相同。

在站桩的过程中,如能用大成拳内劲按摩腹部等部位,效果更好,但这需要有人辅助,一般不易做到。

站桩练功姿势大成拳站桩功的基本姿势分为站式、坐式、卧式和行走式四种,其中以站式应用最广、效果最佳,但每个类型又有几种不同的姿势。

为什么要设这么多的类型和姿势呢?因为人有性别、年龄、体质、病情的差异,不同情况的人所能承担的运动量也不同,为了扩大大成拳功适应范围而设置各种不同的姿势来适应于各种不同的人,使学者根据自己体质来加以选择。

撑抱式:自然直立,气静神怡,意念与天地合一。

头居人体最高处,为一身之主宰,不宜倾斜;周身舒展,微有挺拔之意;横步展开时,两足尖向前平行站齐与肩宽,不可前后参差,脚心涵虚不可吃力,如果足用力,则站不稳,心顶于头,气机受阻,全身关节不灵,怎能求其稳定;臀部略向下坐,似坐高凳,膝关节微有弯屈,小腹常圆,双手慢慢移至胸前,高不过眉,低不过脐,松肩坠肘,腋半虚,臂半圆,双手距胸一尺左右,手心向内如抱球状,手指分开而微屈,两手指相距二三拳远,心窝微收,头直目正,面部似笑非笑,牙齿上下衔接,不要用力扣合,舌尖似顶非顶,自然为主,呼吸求自然,嘴微张,以达到舒适原则。

远望景物好像为轻雾所遮,隐约可见,或两眼轻轻闭合,要精神内视(“收视听内”),切忌意守眉心。

静气听极远处微细的声音,由近到远,渐渐就听不到了,感到耳边有声响,就像下雨一样作响(图1)。

浮托式:两脚同前式,两膝略屈,但不过脚尖,臀不过腿跟,两脚力量平均,全身重心置于两脚中间,两手提于肚脐左右,臂半圆,腋半虚,松肩坠肘,手心向上,十指分开略弯屈,双手手指相对,距离三拳左右,似托一个气球,头直目正身直,臀部似坐高凳,目似闭非闭,自感全身漂浮,有虚灵挺拔之意(图2)。

浑元式:身体直立,双腿站成丁八式,双臂抬起,小臂下落,手心向内,十指分开,双腕用力,手指用意下指地;设想自己如千年松柏挺立,两足稳如生根,不怕飓风吹动,因而站如松,适合体力强者(图3)。

矛盾式:设想自己如千年松柏挺立,两足稳如生根,成弓箭步,撑肘,目从虎口远视,此架式讲求形、意、气、力相合(图4)。

形(姿势)与意(意念活动)二者不可偏废,才能收到灵活适宜的配合。

单侧揉球式:两足站成丁八步,两臂抬起在胸前。

两手相距约2~3拳,十指分开,手心相对,似揉一球。

目远视,左手在前、右手随后。

要领是:左手背向外撑拉,右手随着左手推,推到前方时,云手换位,右手背向外撑拉,左手随着右手推,左右两手反复互换,慢慢转动;臂半圆,腋半虚,前进后退或原地活动都可(图5)。

丁八式:身体直立,精神集中,目远视,虚灵挺拔,脚站成丁八步,两脚距离与肩同宽,撑裆,两膝分争,三夹两顶(大腿根夹、膝窝夹、脚脖子夹;膝盖顶、足趾顶),前脚着地,脚跟略抬起,后脚吃力(前四后六或前三后七,指的是腿的担负力量),双手抬至胸前,手心相对,十指向前(图6)。

金鸡独立:身体直立,精神集中,双臂抬起,手心向下,平放胸前,三分撑,七分抱,十指分开,似按水中气球,虚灵挺拔,臀部似坐,左腿抬起,脚向外蹬,脚尖稍微回勾,右腿弯曲,臀部和脚跟成直线,目向前视,两腿可轮换,时间以自身体力而定(图7)。

加力降龙:两脚大步分开,身体前倾,前脚脚尖向外横平放,前腿弓,后腿绷,两臂分撑,一手向前似推物状,一手向后成搓按式,头向后扭,目视后手虎口,精神集中图8-1。

降龙式:见加力降龙式,动作减小,神意要足(图8-2)。

伏虎式:身体直立,大步分开,形如丁八式,前四后六,前腿弓,后腿撑,三夹两顶,两手在膝盖上部,两臂撑抱,似捉一虎,左手提爪,右手搓按,头带动全身,目向前平视,精神集中(图9)。

分争式:头要撑拧顶缩,肘似横,手腕勾错敛抗,抽胯提坐,撑膝,手往后拉,力量放远,手拉前指,力量则后来。

全身处处都有逆力,动时要给自己设立阻意,大小关节才无处不争。

总之,在多种力量的分争中求统一(图10)。

前后分水式:两足站成丁字步,膝微屈,双手不要高过胸,两臂分开,手心向前,为前分水式;手心向后,拇指向下,肘带小臂后拧者为后分水式。

全身放松,似在水中游泳,此式要稳缓,双腿可倒换,要用意来领会(图11)。

蜻蜓点水:身直立,面向前方,利用手的弹力,斜面展开双臂,脚随双臂动作幅度自然前伸,稳踏重心,用腕带动手指,似按水中球,两脚总是一实一虚,起落自由,随意念掌握(图12)。

神龟出水(1):设想自己身体如浸水中站立。

缩身若有钻提放纵之形,同时双臂得势扬起呈环抱状。

臂半圆,腋半虚,双手变化,搜索裹其力抽胯下坐,重心移向后足(图13)。

神龟出水(2):卷身催胯,以腰为轴,螺旋扬其身如龙出水,同时头、身、手、足、肩、肘、膝、胯等大小关节同时牵动,重心前移,双臂与身成反向运动(图14)。

神龟出水(3):身体重心前四后六时,双手如按水面之球,头带全身起伏,要均整,气贯一致,目光如视汪洋大海,显示出波澜壮阔之势(图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