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桩功
常志朗先生真传大成拳桩功练法
常志朗先生真传大成拳桩功练法大成拳浑圆桩此桩法是大成拳殊多功夫锻炼中一个重要环节。
它不光是养生桩也是该拳的技击桩法,用它要求养生放松相对简单容易,但欲使求得技击之所需,就要求在其他技击桩法功夫精深后方可练习,大成拳功深者可以在任何一个装架中求得各桩架所应得之力,所谓大成拳只一桩一劲。
首先,两脚平行站立,二足略宽于肩,足趾似有抓海绵,身体略微后靠,周身含蓄,头部如有细线上拉之意,二手臂徐徐上抬到高不过眉低不过嘴处止,二手臂环抱于胸前,指尖相对,腕关节有外挺上提之意,腕部二大筋要挑起,十指指尖可微加用力,注意肩部尽量放松,不去想他,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松下来。
腿部弯曲,臀部下靠,二膝向上提纵,二脚向下踩按,但不可用力,此亦可谓桩功中之提顿。
身体个骨骼支撑,可以体会欲蹲身抱起重物没抱的那个劲,保持住那个感觉,此时身体各骨骼全挺上劲了,没有任何打软的地方,头要正,脖子上大筋要挺住了,你抱重物时是不会缩脖子的。
可意念双手臂间环抱二个气球,体会手臂挤压气球时一松一紧的感觉,不可真的用力,意念要总保持似有似无之间,细心体会手掌各指关节及腕关节开合的感觉,肩部要放松,身上肌肉一点力也不要用,要完全松下来,只用骨骼支撑着,筋逐渐地挑起来,站的肩膀松松,二手好象被线吊起来似的。
双脚可意念各踩一条船,或骑在一天长木头上,这样可迅速体会出夹劲,今后二腿轻轻一夹就有夹劲再加力还能夹,便松下来了,初学者站此桩有一定的体会后就可马上转入大成拳技击桩的练习。
熟练运用点重身松是大称拳法之关键所在,无论推,断手都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在推手中顶牛,以胳膊根赢人,这种以肌肉拙力相抗的运动不是中国武术,更不是大成拳。
推手是一个人武功整体水平的全面体现。
在双方推手过程中,小臂互搭,感觉对方的力的点上的变化,如果掌握了点重身松,则无论推断手都可发挥巨大威力。
经过点重身松训练,你的小臂分量极重,搭手时迫使对方肢体僵紧,而自身肢体保持放松状态,你的全部力量放在对方身上{不是身体的倚靠之力},这种力量靠胳膊的左偏右挂是化不开的,对方如拐棍一样地托着你,必然无法放松更做不出各种身体变化与发力,而你无论抖,放,拍,挂等都发放自如,从心所欲。
大成拳桩功的内涵
大成拳桩功的内涵--张良大成拳桩功内外兼修养炼合一,实乃养生大道,武学大道。
对此,许多习练大成拳的学者是深有体会的,无须赘言。
然而桩功何以能养生健体?何以能为拳学大法?此中内涵却是很多人不甚明了或似懂非懂的,关于桩功之养生原理和内在机制,本刊已多有专文论述,在此不再重复。
本文只拟简单剖析一下桩功的拳学内涵和真意。
中华原传实战拳法的核心是求取“浑圆力”,这是一种不同于一般习惯用力的拳术专项素质所特有之力,又称为“内力”、“圆力”、“合力”、“整体力”等,名虽异而实则一也。
可以说:求取这种“浑圆力”的获得是历代内家拳师终生孜孜以求的目标。
综观享誉武林的三大内家拳种:形意、太极、八卦,其核心功法也皆是求此“内力”,只是各自说法和功法不同而已。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和陋习,三大拳种如今盛为流传的杂式捶、十二形、四十八式、一○八式、六十四掌、七十二腿等等已尽失其原传要义,不可相提并论。
而大成拳自创立以来,便删繁就简,去芜存菁,“不求形式演变之套路,以尽拳功之妙用”,可谓是激浊扬清,直指拳学真谛!所谓拳功争力,也即“浑圆力”是也。
大成拳认为:“浑圆力”的内涵乃是指人体完整身法下的整体连通和整体劲力的辐射性收放。
这种劲力直接受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可在瞬间调动全身各部位、各关节、各筋肉同进运作,具有全方位、多层次、无定位无定势的立体爆炸性,并且收放自如,一触即发,一发即止,随机随势而动,合意本能而作,可以从容应付各类瞬间之变化。
这是那些局部用力和肌肉层次的拙力所远远不能比拟的。
当代大成拳之杰出代表吾师张礼义先生曾对浑圆力的内涵作过如此形象生动的描述:“就象太阳的光芒一样,四面八方,无处不有。
”而欲求取此种浑圆力的首要条件,则必须先克服自身的拙力习惯动作和习惯用力,做到一动齐动的整体内在运动。
要达到这一目的,迄今为止,舍站桩外别无他途。
这也是师祖王芗斋老先生曾一再重复强调的:“欲尽拳功妙用,应先致力于桩法,凡百运动皆基于此,此论实不我欺,古人躬行实践寻此滋味,唯一法门,学者宜致力焉。
大成拳桩功
警;
移
I
.
一
感 ( 图 4 ) 。 0 ( 责任编辑 乔汉 )
形 意 八. 卦
练好大成拳 , 首先要从桩功 练起 。 高楼万 丈平地 起 ,练武与盖 楼一 样 , 桩功是大成拳的基础功 夫 ,非常重要 ,不得马虎。
一 浑元桩 、
练者先找一 处 空 气清新 的地 方 ,立正 站好 ,然后双 足平行分开 站立 ,腰脊正 直 ,顶头竖项 ,下颏 微 收 , 舌 抵 上 腭 , 鼻 吸 鼻 呼 松 , 肩 横 肘 , 含 胸 拔 背 腰 , 腹 松 沉 , 充 实 饱满 ,双 手环抱略高于肩 ,双 手手 指相对 ,五 指分开 ,虎 口 撑圆 ,双 手 心 朝 内并含 空 , 两 手 相 距 约 一 尺 许 ,意如双 手臂各夹一 皮球 ,精 神 内守 , 呼 吸 自然 ( 图 1 ) 。
然弯曲,手心含空 ,两 虎 口撑圆 ,两
手相距 约一 尺 许 ,头颈与脊椎呈 一
直线 ,两肘臂微抬离床垫 ,腰腹松
和 自然 , 双 目微 闭 ,舌 抵 上 腭 , 鼻吸
鼻呼 , 呼 吸 自然 。 排 除一 切 杂念 , 意 如 自身仰 卧于 天然 温 泉浴 池 中 , 周 围有许多野花绿草时时飘 来 阵阵 清香 , 温养身心 , 大有超凡脱 俗之
初 学 者 每 次 站 桩 三 十.至 四 十 分钟 即可 养生祛病 了。 如为追求 技 击 实 战 , 须 每 El 每 次 站 得 一 二 个 小 时 , 坚 持每 日必 操 , 一 年后 自 觉 周 身 内气 充 沛 , 方 可 练 习 站 大 成拳的技击桩 了 。
二 、养生祛病桩 对 身体 虚弱 或大病初 愈者 练 习 为佳 。 此 功分为坐 式与卧式两 种 。 坐 式桩 , 练 习 时先备一 把带有 靠背 的椅子 或普通 方凳均可 , 习 练 者 端 坐 在 椅 子 上 面 顶 , 头 竖 项 , 下 颏 微 收 , 腰脊正 直 ( 或微 靠在椅 背上 ) , 松 腰 实腹 , 两 腿 自然 分 开 , 小腿 竖直与地 面呈 直角 , 两 脚掌 全部着地 , 双 手臂环 抱于 胸前高 与肩平 , 两 手心 朝 内 ,手指分开 , 虎 口撑圆 ,两手相距 约一 尺许 ,身
常志朗先生真传大成拳桩功练法1
常志朗先生真传大成拳桩功练法大成拳浑圆桩此桩法是大成拳殊多功夫锻炼中一个重要环节。
它不光是养生桩也是该拳的技击桩法,用它要求养生放松相对简单容易,但欲使求得技击之所需,就要求在其他技击桩法功夫精深后方可练习,大成拳功深者可以在任何一个装架中求得各桩架所应得之力,所谓大成拳只一桩一劲。
首先,两脚平行站立,二足略宽于肩,足趾似有抓海绵,身体略微后靠,周身含蓄,头部如有细线上拉之意,二手臂徐徐上抬到高不过眉低不过嘴处止,二手臂环抱于胸前,指尖相对,腕关节有外挺上提之意,腕部二大筋要挑起,十指指尖可微加用力,注意肩部尽量放松,不去想他,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松下来。
腿部弯曲,臀部下靠,二膝向上提纵,二脚向下踩按,但不可用力,此亦可谓桩功中之提顿。
身体个骨骼支撑,可以体会欲蹲身抱起重物没抱的那个劲,保持住那个感觉,此时身体各骨骼全挺上劲了,没有任何打软的地方,头要正,脖子上大筋要挺住了,你抱重物时是不会缩脖子的。
可意念双手臂间环抱二个气球,体会手臂挤压气球时一松一紧的感觉,不可真的用力,意念要总保持似有似无之间,细心体会手掌各指关节及腕关节开合的感觉,肩部要放松,身上肌肉一点力也不要用,要完全松下来,只用骨骼支撑着,筋逐渐地挑起来,站的肩膀松松,二手好象被线吊起来似的。
双脚可意念各踩一条船,或骑在一天长木头上,这样可迅速体会出夹劲,今后二腿轻轻一夹就有夹劲再加力还能夹,便松下来了,初学者站此桩有一定的体会后就可马上转入大成拳技击桩的练习。
熟练运用点重身松是大称拳法之关键所在,无论推,断手都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在推手中顶牛,以胳膊根赢人,这种以肌肉拙力相抗的运动不是中国武术,更不是大成拳。
推手是一个人武功整体水平的全面体现。
在双方推手过程中,小臂互搭,感觉对方的力的点上的变化,如果掌握了点重身松,则无论推断手都可发挥巨大威力。
经过点重身松训练,你的小臂分量极重,搭手时迫使对方肢体僵紧,而自身肢体保持放松状态,你的全部力量放在对方身上 {不是身体的倚靠之力 },这种力量靠胳膊的左偏右挂是化不开的,对方如拐棍一样地托着你,必然无法放松更做不出各种身体变化与发力,而你无论抖,放,拍,挂等都发放自如,从心所欲。
大成拳踢法之桩功、实战运用,“足不过脐”之腿隐蔽、杀伤力强
大成拳踢法之桩功、实战运用,“足不过脐”之腿隐蔽、杀伤力强大成拳踢法之桩功、实战运用,“足不过脐”之腿隐蔽、杀伤力强踢法,在大成拳实作当中,是运用最少的一种技击法。
拳谚历来有“抬腿半边空”的说法,大成拳少用腿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承认这种说法的合理性。
但这不等于说,大成拳排斥使用腿脚,更不能因此判断大成拳不擅腿脚攻击。
事实上,大成拳尽管少用腿脚,但在腿脚功夫的训练方面却非常精到,在运用时与其他技击法一样具有很强的威力。
大成拳踢法的运用原则是:抬腿不可过高,一般为“足不过脐”。
大成拳踢法的运用要领有二点:一是“明拳暗腿”,二是“手足并用”。
所谓明拳暗腿,指的是在使用拳法时要堂堂正正,身、手、步结合进攻。
而使用踢法时,则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所谓手足并用,指的是使用踢法时,要与双手配合,变换攻击手法,形成上下齐动、整体一致的攻击。
在大成拳训练当中,除去常规功法之外,每种不同攻击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训练方式,踢法也不例外。
踢法的训练可以选择如下功法:子午桩、金鸡独立桩、蹲起试力等。
下面介绍这几种功法的训练方法。
一、子午桩立正站好,全身放松,呼吸自然,心沉气稳。
左脚站实,膝弯处略有弯曲;右脚抬起向左脚尖指的方向水平前伸,基本伸直,脚尖回勾,脚跟前蹬;两手环抱胸前,左手高与眉齐,右手略低于左手;上身呈斜面,左肩在前,右肩在后。
如右脚前伸吃力,可放置于物体之上。
此为左式,右式变转方向练习(图1—2,图1为侧面,图2为正面)。
二、金鸡独立桩其他练法皆与子午桩相同,只是前伸之腿不伸直,腿弯处保持90度(图3—4。
图3为侧面,图4为正面)。
三、蹲起试力立正站好,全身放松,呼吸自然,心沉气稳。
左脚向左侧迈一步,两掌向两侧伸出,掌心向下。
身体缓缓下蹲,同时两手缓缓上抬,在身体完全蹲下后两手已抬至高于头顶。
然后缓缓起身,两手同时下落,恢复到初始状态。
如此反复练习(图5—7)。
大成拳踢法在运用时主要有三种方式:直踢、侧踢和膝撞。
大成拳养生桩系列大成拳养生桩操作大全(下)
大成拳养生桩系列大成拳养生桩操作大全(下)1. 玉佩式动作:1)缩足站立,两手握拳置于胸前,左手五指半张,右手拳头置于左手掌心之上,双目注视前方。
2)稍稍倾身,下颌微收,舌抵上腭,两肘向外旋转,两肩下沉,脊椎挺直,腰腿自然松软。
3)两臂分开自然下垂,静气,保持15分钟到30分钟。
功效:1)以玉佩配之,起增益健身之效;2)可缓解颈椎疲劳;3)增强心肺功能;4)增强腰部力量,维持正常腰椎的生理曲度。
2. 小梁杠1)立正站立,两手自然下垂,双目注视前方。
2)两手各自向后伸展,并向上举至头顶位置,手掌面相对,手指向上。
3)收回双手,置于背后,两手掌心相对。
4)交叉双臂,左手伸出,手指向上,右手手腕搭在左手掌心上。
5)向上举起左臂至最高点,收回两臂,恢复起始原位。
6)重复以上动作15~30次。
1)促进全身血液循环;2)增强脊柱及肌肉的柔软度;3)结合呼吸方法能对内臓有一定的按摩效果,达到通畅气息的情况。
3. 翻江倒海1)斜倚于墙角或门缝中。
2)左脚向外侧迈出一步,右脚保持原位。
3)上半身向左侧弯曲,右手置于脑后位置。
4)一侧完成后,换侧重褪。
1)增强腰和臀部的柔软性;2)锻炼腹肌及腰部力量;3)缓解肩部和颈部的疼痛。
4. 落地捶1)足立于肩宽,二臂五指张开向前。
2)右手向前捶地,左手保持放松放在臀部。
4)交替完成。
1)提高身体中心的平衡能力;2)增强颈、肩、臀部和腰部的肌肉力量;3)改善心血管健康。
5. 站桩练功1)双脚与肩同宽,两手握拳置于耳侧。
2)上半身略向前弯曲,腰椎发力内收,双肩下沉,注意腰腹部微收。
3)两手向前缓缓推开,向外旋转,稍稍向下沉,同时用手握力贴住虚拟桩根部。
4)全身保持在同一个平面内保持15~30分钟。
2)改善所有部位的协调性,提高身体活动能力;3)调节人体内分泌,提高免疫力。
大成拳的功法训练之站桩如何训练
大成拳的功法训练之站桩如何训练大成拳功法有七种,即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其中站桩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功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成拳的功法训练之站桩。
欢迎阅读!大成拳的功法训练之站桩:养生桩养生桩的桩法亦繁亦简。
繁者,如肩架姿势种类较多;简者,姿势虽多,但功法内容一致。
如要持桩先将肩架安排好,使身体及四肢百骸做到相对均匀,含胸拔背,头顶项竖,松肩坠肘,发挺腰松,头脑清静,呼吸静、长、细、均,周身骨节放松,肌肉放松,但又不能过懈,应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松紧要适度调配,应以舒适得力,不要过力为原则。
养生桩的种类姿势较多,大体上可分为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和半扶式等几个类别。
下面介绍几种出功快、基础强的桩法。
(1)三才桩(天地人为三才)上势两脚呈八字形分开,胯距与肩同宽。
两脚着地,脚心内吸平均着力。
两膝弯处成钝角。
上肢保持正平,臂半圆,腋半虚,两肩吐出,胸自含之。
双手十指相对,齐眉,两手相距两拳,有如抱一纸灯笼,两臂撑四抱六。
两目微闭或自然张开,口微张,似笑非笑。
下身为似紧非紧之状。
中势两臂半圆,两手齐胸,十指分开。
其余同上势。
下势两臂半圆,双手抱腹,十指分开。
其余同上势。
(2)伏按桩两臂略抬起,十指分开,自然弯曲向斜前方。
双手置于肚脐高度,手心向下,位于两胯左右。
两手有如扶按水中的木球之上。
其它要求同三才桩。
(3)休闲桩双手背到身后,两手背放在两侧腰眼处,开档坐胯,背向后靠。
其余同三才桩。
(4)提按桩手臂伸向前下方,左右自然张开,微微弯曲,两臂提起,两肘外撑,手略与脐同高。
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微微分开,自然弯曲,双手既向上提,又向下按,有提按冰山勿令低昂之意。
其余同三才桩。
(5)撑扶桩两臂自然抬起,大约与肩同高。
掌心向前,两手相对,指尖向斜上方。
手指自然撑开,微微弯曲,两肘外撑,双手意如撑扶在意想中的物体之上。
久练之则有撑扶乾坤山岳使之摇动之意。
其余同三才桩。
(6)托球桩两臂自然放于身体前方,合抱成圆形,两肘外撑。
意拳(大成拳)站桩功
意拳(大成拳)站桩功站桩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
但千百年来,这种方法只是被人们当做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
根据站桩中刚柔、虚实动静、松紧错综为用的原理和阴阳相交,水火即济的功用,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练功体验,创造了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用于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功法——站桩功。
通过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铁路医院、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及本人多年与人治病的实践证明,这种功法适用于胃肠病、肝脏病、心脏病、肺病、神经病、关节炎、高血压、半身不遂和妇科、眼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而站桩功之所以能够治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它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有增长体力。
现代医学认为这种功法不仅可以使血液循环畅通,新陈代谢旺盛,加强各脏器、器官以至细胞的功能,同时使全身肌肉得到惰力性的体育锻炼,产生一种内向的冲动,从而给大脑以良性刺激,再则未人静前,体会轻松舒适之感,对大脑也是良性刺激,入静后,进而产生抑制性保护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这种功法既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又能助长精神,锻炼形骸,增加力气。
但是站桩功又不同于一般的练功方法,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练功时嘴微张,自然呼吸,不守窍,不讲周天循环,因此,绝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2、实践证明,初学练功的患者,只要坚持锻炼,虽然没有达到人静要求,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3、不拘时间、地点、条件,不论行、站、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因此这种简单易行,完全可以和生活打成一片的功法,就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与掌握。
4、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年龄、性格、禀赋、生活习惯等,给予调配不同的姿势和意念活动,因此这种辩证论治——因人制宜、因病设式的方法,既可加速疗效,又易于提高疗效。
5、由于这是一种形、意、气、力互相关连、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活动;所以它又是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的练功方法。
意拳(又名大成拳)桩功阐微
意拳(又名大成拳)桩功阐微一:意拳(又名大成拳)概述意拳(又名大成拳),源于“心意拳”。
相传心意拳为宋朝名将岳飞所创,并著有《岳武穆拳谱》。
后来拳谱被明代武人姬龙峰(名际可,山西蒲州人,人称神枪)于终南山所得,他按拳谱钻研、朝夕苦练,根据六和、五行、阴阳、进退,起落等原则原理首创“心意六合拳”。
所谓六和乃内三合,外三合。
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和,气与力合。
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
姬际可又将拳传于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曹继武,曹于清代中叶将拳技传给山西祁县戴龙邦,戴将“心意拳”改“形意拳”。
据说山西人发音“心”与“形”相近,故“心”“形”二字不分,心意拳被传成了形意拳。
戴传技于河北深县李然能(世称李洛能、李老农)李授技于郭云深,车毅斋等人,其中尤以郭最为著名,人称“形意巨臂”,曾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闻名于世。
清光绪年间,河北深县王芗斋先生(1885.10.29—1963.07.12)就学于郭。
王老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深受郭的器重,遂将形意之法秘授。
王芗斋先生尽得郭老真传,在郭老做古后,他为了在拳道上精益求精,游遍大江南北,寻师访友,切磋交流,此间所遇高手甚多,对中国拳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上世纪20年代初,王芗斋先生针对当时武术界崇尚形势,忽略实战的片面倾向,为恢复拳学的本来面目,在上海创立了“意拳”,提出“不求形骸似,只有神意足”,并著《意拳正轨》。
而后进一步潜心钻研,刻苦修炼,最终王芗斋先生在认识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认为:拳术中的功法训练与实战应包括“神、意、气、形、力、声”六方面,亦不能过分强调“意”,拳道六法不可偏废,拳法乃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养、练、用合一之法。
王老以形意拳的圆整笃实之力为基础,吸收了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四大要点和柔化之力;吸收了少林拳法的冷,脆,快之力;吸收了八卦掌的舒展的身法和灵活多变的手法和步法,以及儒,佛,医,道,武五家功法的精华,融会内外家武术和西洋拳法的长处,推陈出新,于上世纪40年代初在北京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武术门派,并在当时民国《实报》上刊登文章,申明拳学要义,并公开声明:为印证拳术,愿与武林诸家研讨技击实战,不分国籍,公开较量,交流拳技,接受各界挑战。
谈谈大成拳的站桩功
谈谈大成拳的站桩功(作者:田诚阳)站桩一道,流传已久。
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独立守神,朋肉若一”的描述,说明早在远古时代即已出现。
另据道藏《金莲正宗记》卷四记载:道教祖师“全真七子”之一的王玉阳,为了修炼大道,“偏翘一足,独立者九年,东临大海,未尝昏睡,人呼为'铁脚先生’,邱真人赞之曰'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
如此炼形九年,而入于大妙”。
由此可知,站桩也是道教修持的一种方式。
笔者曾遇居士王选杰先生,得以传授大成拳法。
大成拳乃近代著名武术家王芗斋先生,继承源远流长的内家拳法特点,以拳悟道,以道证拳,所创“拳道合一”的内家拳法。
·大成拳的基本功即为站桩,站桩的作用,一是为了养生,一是为了技击。
因此又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以适应不同体质和爱好者的练习。
这里把大成拳最主要的养生桩—混元桩,介绍于此,以供广大养生爱好者习之。
站桩之前,需做好全身放松的准备工作。
不可穿太紧的衣服,腰带要松一松。
不宜穿高跟鞋,鞋带也不可系得太紧。
这样才有利于血脉的流通,保证练功的效果。
首先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膝微屈,性部后坐,双手自然下垂,放于体侧,目视前方,似看非看,头直顶竖,身形中正,呼吸自然,全身放松。
如此站立片刻,凝神定意,排除杂念。
然后两手抬至胸前,抱起撑圆,五指张开,十指相对,手心向内,似抱两球,呈臂半圆、腋半虚的姿式,手掌距胸约八寸,两手相距一尺左右,松肩横肘,小腹微圆。
头顶如绳吊系,以振奋精神;两目微睁,目视前方,以蓄养精力,肩部稍往后张,使心胸开阔,有利于增加肺活量和精神的舒放,全身放松,有利于周身气血通畅运行。
如此站立,少至几秒钟,多至一分钟,即会感觉回肢全身,有麻、热、胀、沉等不同程度的感觉,说明气血已达身体之梢部,是气行全身的标志。
收功时,慢慢伸直两腿,缓缓放下双手,就会感到双手更加发沉发胀。
如此原地休息一会儿,待全身的酸胀反应消失之后,全身松快,再散散步即可。
大成拳技击桩种类方法
大成拳技击桩种类方法大成拳技击桩种类方法技击桩是研究大成拳技击的基本功,旨在培养技击所需的各种力量。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大成拳技击桩种类方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浑圆桩身体间架基本要求两足跟并齐,双脚脚尖45度分开呈立正姿势。
将左脚顺着左脚尖的方向迈出一个脚掌的长度,再横向向外移动一个脚面的宽度,左足跟微虚。
这时两脚站立的位置既像“丁”字步,又像“八”字步,所以叫丁八步,又名半丁半八步,身体重心分配为前三后七,左脚前膝微屈,膝部微向前指。
双手慢慢抬起,左手高于嘴部位置,右手抬起高与肩平,掌心向内。
左掌心与左脚尖上下相对,右手心与左胸部相对,双手前臂与肘部弯曲的角度不小于90度,左手位置略高于右手半拳,两手相距二至三拳,十指分开,指间似夹棉球之意,虎口似撑,指尖微敛,掌心内吸,有持物不使坠落之意,掌心内吸配合手指外张,似有线绳束缚欲张不得。
以鼻子胸窝为线,头顶似有小线上提,似顶非顶,颈直立,不可用力,双目平视左手虎口向上的方向。
即所谓头、手、脚三点一线。
左足在前时,头向左微拧,右足在前时,头向右微拧,下腭微收,颈下好像微微夹一棉球,两肩松圆向左右稍稍扩张舒展,脊骨自然竖直,身体后部仿佛与树有微微挤靠之意,腋下若能容球,心窝微收,胸虚背圆,上下牙齿要衔接而微错,不可用力叩合,呼吸自然,周身放松。
(2)浑圆桩的摸劲训练【浑圆桩前后摸劲训练】身体呈浑圆桩基本间架,意念假借周身如巨人般环抱一棵参天大树,并与大树有融为一体之意。
练习向前摸劲时,右脚微微下踩、上站、前蹬,催动身体缓缓向前,前脚掌微微上踩,两腿内侧似有向内挤合、身体似有挤推大树之意。
此时,双手、双臂配合前推、挤合、微向下按之意。
头与前脚似有弹簧上下挤合,一推即止,随即练习向后的摸劲。
右腿微微下坐,两腿内侧似有弹簧微微上分,左脚五趾似有扒地之意,膝部意向前指,微有上提之意。
头与前脚、后胯与前膝,似有弹簧微微上下、前后相争。
此时,双手、双臂配合回拉、外分、微微上提,身体似有向后微微拉动大树之意,一拉即止。
大成拳养生桩操作大全(下)
天下功夫专栏42大成拳养生桩系列文/李照山大成拳养生桩操作大全(下)(接上期)七、背手桩桩式:下肢同养气桩。
双手反背,贴于腰部,十指分开,自然弯曲,胸腹空灵,肩胯松沉,两眼微闭。
也可将两手心贴于腰部,锻炼效果基本相同(图7、8)。
医疗效果:此桩对腰肌劳损、肾炎、神经官能症、坐骨神经痛等均有疗效。
意感活动:设想自身置于河水之中,逆流而上,体会河水回流动荡之力;也可设想在水中游泳之情景。
八、搭物桩桩式:若在树前或某一墙体前,可用双手搭扶于树干或墙体,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手上下之间约15厘米距离,左右之间相隔一拳,两脚站成右式丁八步,闭目,头向前微低,或向右、向左均可。
也可进行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练习(图9)。
医疗作用:此桩对神经官能症、失眠、腰腿痛均有疗效。
意感活动:设想两手按在两块海绵上,两足站在两个弹簧上,周身轻松,站到清静之时则有与被搭扶之物融为一体之妙感。
九、坐抱桩桩式:身体中正,端坐椅上,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腿微屈放松,两脚跟着地、脚尖回勾;然后两手抬起,两臂圆弧撑抱,两手距胸部30厘米,掌心向内,十指分开,两手如抱球状(如图10)。
作用:此桩对神经衰弱、心脏病、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等均有疗效。
意感活动:设想两手如抱一个气球,既不使它掉下,又不使它被风刮走,两脚好像各蹬一个皮球,感到一种柔软的反弹力。
十、正坐桩桩式:自然端坐椅子上,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脚跟着地或两脚掌图10图7图8图9天下功夫专栏43均有疗效。
意感活动:设想自己的双手、双膝均被橡皮筋吊挂在天花板上,周身如躺在无数多的细小的弹簧上,全身犹如被吊挂或支撑在床面之上、舒适至极,飘然自得。
十二、正卧桩桩式:仰卧于床,枕部要高低适宜,双眼微闭,两腿自然伸直,两手十指自然分开,两手轻置身侧,掌心向上向下均可。
也可两手轻轻合拢,两掌轻贴于大腿两侧(图15)。
作用:此桩适合体质虚弱者,多种慢性病患者均可采用。
意感活动:设想自身仰卧在温水中,微微荡波冲击着自身毛发、皮肤、筋肉、骨骼,浑身感到轻松、舒适,正如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所描述的那样:“绵绵犹如醉,悠悠水中浴。
养生必学:大成拳站桩功的真秘传,他毫无保留直白详细讲了出来
养生必学:大成拳站桩功的真秘传,他毫无保留直白详细讲了出来社科院著名国学专家胡孚琛教授曾在《道学通论》以及其他研究著作中多次提到,道家养生入门功法中,大成拳最得道家之旨。
大成拳是著名内家拳大家王芗斋所创立,但其影响力最大的不是大成拳的功法多高,攻击力多强,而是在于其“桩功”。
后来,养生气功练习者,说大成拳其实主要是说其“站桩”的部分。
王芗斋弟子众多,姚宗勋、于永年、曾广骅等,三代弟子也有很多,有关大成拳的著作也很多。
站桩的方法讲了很多,也讲得很详细,但能够把大成拳站桩功秘密说得最直白、最详细的还得算于鸿坤。
于鸿坤是王芗斋四代弟子,是姚宗勋弟子王选杰的学生。
他与谈锡永合作的书《立禅即意——大成拳学讲习录》中算是透彻地讲解了大成拳桩功的秘密。
谈锡永何许人,百度一下。
因为众多周知的原因,文中不方便多讲。
他的这本书共有94个小标题,其中直接用“桩”字命名的就有8个,讲桩那几乎贯穿每个标题。
我们就从8个小标题来看下,于鸿坤老师讲了哪些秘密?特别是重复提的部分,我会重点强调。
1. 站桩心法于鸿坤老师讲了一个“弹性”的秘密:站的时候,不是不负责任地把自己堆在地上,就放松啥都不管。
不。
是需要:沉气——提神,有上,有下,有余地的弹性状态。
丹田不能用力,自然放松,可神却已经提起来了。
而且,练习过程中,这个状态没有了,要不断调整,把得力的状态,弹性的沉气提神保持住。
于鸿坤说,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这里与站桩是一致的。
于是,站桩的气,与地合与天合与人合,都是弹性的连接状态。
2. 站桩要领关于整体的把握。
神气是由膝生起,心、腰、肩颈都是松沉的状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体是活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身体内与身体外通透。
胸不能挺,但也不含,是畅胸实腹。
含胸拔背是意,不是形,畅胸实腹是秘密哦。
于是,胸部畅通,腹部实在,小腹松活。
神气在膝盖,灵气在头顶,这才是桩。
如何把握提气,得通过肩膀一沉得松沉,肩膀一提气就上来了。
就在这一松一提之间。
[大成拳] 站桩功(初稿)-----王芗斋 著
站桩功(初稿)-----王芗斋著简介站桩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
但千百年来,这种方法只是被人们当做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
根据站桩中刚柔、虚实、动静、松紧错综为用的原理和阴阳相交、水火既济的功用,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练功体验,创造了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用于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功法——站桩功。
通过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铁路医院、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及本人多年与人治病的实践证明,这种功法适用于肠胃病、肝脏病、肺病、神经病、关节炎、高血压、半身不遂和妇科、眼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而站桩功之所以能够治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它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能增长体力。
现代医学认为这种功法不仅可以使血液循环畅通,新陈代谢旺盛,加强各脏器、器官以至细胞的功能,同时使全身肌肉得到惰力性的体育锻炼,产生一种内向的冲动,从而给大脑以良性刺激,再则未入静前,体会轻松舒适之感,对大脑也是良性刺激,入静后,进而产生抑制性保护作用。
我国医学认为这种功法既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又能助长精神,锻炼形骸,增长力气。
但是站桩功又不同于一般的练功方法,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练功时嘴微张,自然呼吸,不守窍,不讲周天循环,因此,绝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二、实践证明,初学练功的患者,只要坚持锻炼,虽然没有达到入静要求,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三、不拘时间、地点、条件;不论行、站、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因此这种简单易行、完全可以和生活打成一片的功法,就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与掌握。
四、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年龄、性格、禀赋、生活习惯等,给予调配不同的姿势和意念活动,因此这种辩证论治——因人制宜、因病设式的方法,既可加速疗效,又易于提高疗效。
五、由于这是一种形、意、气、力、互相关联、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活动。
大成拳桩功揭秘
大成拳桩功揭秘大成拳功法有七种,即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其中站桩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功法。
对初学者来说,要把站桩放在第一重要位置,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站桩是一种静功,需要很强的耐心去适应那种枯燥无味的训练过程,相比之下,其他功法的趣味性要强得多,特别是推手和实作,更令一心想学技击的初学者喜欢;其次,没有桩功基础的人很难理解站桩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
起初,我开始随王建民老师学大成拳时,王老师让我站浑元桩,我也曾产生过疑惑,不相信那么一站就能增长技击能力。
但老师给我规定了每天的站桩时间,不得已而为之。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体内正悄悄地产生着变化,最初是浑身上下冷热剌麻胀,对这些感觉我当时并未在意,后来,我渐渐感到身体变实变厚,特别是胸背两处,感觉内部似乎被什么东西充满,被人重力冲撞后竟然毫无不适之感,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而四肢特别是两只胳膊越来越感沉实,与朋友偶然嬉笑动手,都说我出手太重;再有就是遇到他人靠近时,会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防卫反应或进击反应,虽说这些反应都有些朦朦胧胧,但确实是已经感觉到了。
王建民老师告诉我,这正是站桩的效果。
此后,师父又传授给我一些重要的站桩要领,以及大成拳的其他几种重要桩法,现在,我根据师父的传授和自己多年来的体会,将几种重要桩法介绍给读者,以便和大家研究交流。
一、浑元桩浑元桩是大成拳最基本的桩法,也是最重要的桩法。
通过浑元桩的训练,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改善体质,以适应其他一切训练。
同时,浑元桩又具备其他桩法的所有功能,因此,对大成拳习练者来说,永远不应放弃浑元桩的锻炼。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解释:既然浑元桩具备其他桩法的功能,那么为什么还要练别的桩功,只练一个桩法岂不省事?浑元桩虽然重要,却并不能代替其他桩法,因为每一种桩法都有自己独特的功用,比如托婴桩,其独特功用是锻炼放人的能力,要学放人必需练托婴桩。
尽管练浑元桩时通过相应的意念活动可以增长放人的能力,却不能像托婴桩那样深入磨炼锻造放法,就如同练长跑有助于其他锻炼项目,但如果你想在短跑项目中拿名次,还必须进行专项短跑训练一样。
大成拳站桩功的境界及初学点津
大成拳站桩功的境界及初学点津本文作者——果春大成拳研究会松立空谷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在阐述站桩的三重境界时,引用了清末学者王国维先生的治学境界之说,认为凡成事者皆须经历三种境界。
一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习拳亦应如是。
这说明,站桩的过程,和治学的过程并无二致,也是和孤独、寂寞做斗争的过程。
只有在站桩中耐得住孤独、忍得了寂寞,在养身中养性、在养性中修心,才能够逐步迈入放松、入静、空虚、静灵、天人合一之境,恢复人体良能,体验丛生理趣,终得养生之乐。
在自然界中,很多事物也是在初期发轫之时,需要长久地积蓄力量,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有一种毛竹,在萌芽后的4年里仅仅能长高3厘米,而第5个年头开始,每天足足能长30厘米,大约6周的时间就可以长到15米高,蓊葱郁勃的竹林拔地而起,让人眼前一亮、叹为观止。
毛竹为什么能从默默无闻到迅速生长,原因就在于开始生长的前4年里,毛竹默默地在土壤里将密密麻麻的根系延伸了数百平方米。
厚积而薄发,根深而叶茂,直冲云霄源于根扎实地。
站桩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和毛竹生长的过程极为相似,在长期的坚持中默默集聚,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飞跃,在集聚中等待成效,从而获得良好的养生或技击功效。
因此,体察毛竹的生长历程,对站桩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王芗斋先生结合自身的站桩经历,以十年为期,对站桩境界进行了解说。
桩功之第一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不悔。
学者需坚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动决心。
从生理上讲,坚持百日即有感觉。
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
浩然之气充盈四肢,周身有膨胀之感。
有此体感方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学功。
桩功之第二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望尽天涯路。
此际须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尔独尊,而他家所无也。
从生理上讲持桩至五、六年即觉两耳膨胀,眉宇鼻梁觉如有物在内鼓动,颈项挺拔犹如顶上有大绳吊引,头皮发胀,须发飞涨,觉有大石压顶之感。
大成拳技击桩功之精要----孙宏建、李照山
大成拳技击桩功之精要----孙宏建、李照山王芗斋先生强调: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
大成拳之所以把桩功放在首位,就是因为站桩能获取技击所需要的力量体系,尤其是站技击桩,则可达到培养锻炼“内劲”之目的。
技击桩的重要桩法是矛盾桩。
其桩式为下肢丁八步;身体重心前三后七,前臂屈肘约120~135度。
后臂屈肘约95度,下肢的髋屈与膝屈角度大约为150~170度。
此状态基本符合等张收缩的原则,符合大成拳肩撑肘横,或外撑内抱的要领。
这样,易于放松身体,易于产生沉重整体之感,易于体认“肌松力棚”的内劲效应。
其它桩式虽不同矛盾桩,但其屈臂、屈髋、屈膝的角度都是以钝角支撑的。
对下肢而言,当屈髋、屈膝在80度左右时肌力较小,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常通过高级矛盾桩与裹跨步得以强化。
技击桩的种类比较多,不同的桩式具有不同的作用。
因此,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就要选择相应的技击桩。
当有了一定的矛盾桩基础后,就可进行其它技击桩法的练习。
下面各桩均以右式为例,左式练法与此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1、抓球桩姿势:在矛盾桩基础上,两手内旋,变掌心向下,手指弯曲,胯部松沉,微向后拉,两手如抓起两个大铁球。
此桩既能产生大成拳的整体力,又能获得大成拳中的抓、拉、拿、捋、拧、带等手上功夫(图1)。
意感调整:设想两手各抓一个大铁球,每个指缝间又夹一个小铁球,大小铁球一会儿合成一体,一会儿又分开,我稍有意念,则可把铁球向左或向右甩得很远;也可设想我双手扶按在远处的一座高山上,稍有意念,可把此山按入地下,或将其推倒。
2、虎抱头桩姿势:下肢与矛盾桩相同,腹部微收,两臂抬起,手握空拳,左拳在前,与眼同高,距头部约一尺二寸,右拳在后,位于鼻子稍下方,两眼目视前方。
此桩易锻炼炮拳的进击能力和防守能力,对培养临战意识及周身扑打能力也有积极作用(图2)。
意念活动:设想远处有一棵大树,意欲把大树一拳击倒;或可设想有一壮汉向我击来,我则以虎抱头桩式进行挡、拨、拦的假想,同时伺机向其进攻,意欲一拳将其击毙。
大成拳四大基础桩
大成拳四大基础桩大成拳四大基础桩一、混元桩立正站好,身体正直,后脑、颈部与脊椎成—条直线。
抬右脚向右侧轻移半步,两脚分立与肩同宽,两手轻松上抬环抱胸前,掌心距胸口15厘米~30厘米。
两膝微屈,十指自然撑开。
全身放松,两眼向远方平视。
两手有抱球之意,头有上顶之意,两脚有下踩之意,背部有后贴之意。
初学者练此桩先以10分钟为限,逐渐增加时间,以身体感觉不过力为限度。
混元桩为百桩之始,其它众多桩法皆由混元桩演变而来。
混元桩为双重(两脚力量均分)桩,加上两手的环抱亦属轻松力度的姿势,为体力消耗最少的桩法,所以也是最容易进入放松状态的桩法。
放松人体是大成拳桩功(包括其它所有功法)的第一训练要领。
练功时,通过放松可以卸掉身体的僵滞之力,继而练出功力、抗重击力、快速反应能力等。
混元桩作为最易放松的桩法,对卸掉僵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其它技击桩由于强度较大,初学者往往会因为不易放松,不仅无法去掉身体的滞劲,反而会增加新的僵力。
所以,将混元桩作为大成拳技击的入门桩法是正确的选择。
二、矛盾桩立正站好,身体正直,后脑、颈部与脊椎成—条直线。
左脚向左前方迈半步(或右脚向右前方迈半步),两脚呈稍息姿势。
后脚落实,前脚跟虚起,两腿力量之比为前三后七。
两手环抱胸前,十指自然撑开,前手高于肩头低于眉梢,后手低于前手,两眼顺前脚尖指的方向平视远方。
意念中前手执盾,有铜墙铁壁之坚,后手持矛,有刺透坚甲之利。
有了浑元桩锻炼的基础。
初练矛盾桩即可以每次每侧站20分钟,此后逐渐增加。
矛盾桩核心的技击作用是锻炼攻防间架,间架是一种基本技击姿势,对于实战中的攻防有重要意义。
攻防间架的主要作用是在敌我之间控制一定的空间范围,并以稳固的身体姿势抗击敌方的攻击,有效地保护自己,并调动身体各部位的力量集中于某处,给敌方以重击。
攻防间架的形成有赖于全身各部位的协作及全身意力的凝聚。
在实战中,间架须保持不散,基本形态不变。
也就是说,我们在刚刚进入实战或者与敌周旋时,间架是保持不变的,一旦发力触敌,则根据需要变转身体及手脚等各部位形态,发力之后又恢复了间架的固有形态。
大成拳桩法详解
大成拳桩法详解第一节基本桩基本功法的核心,其外形虽然只是站立不动,实则内部已是合理的活动状态。
而有些人因寻奇好异却忽略了站桩的训练,这是对其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认所致。
芗斋先生说︰“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常用功之间,世人多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为之为道而远人。
”诚望习者“守平常、莫好奇”。
认真进行站桩训练,才能由瞬饺肴瓕W之门。
站桩是形、意、气、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运动。
形(姿式)和意(意念活动)又是这一功法的根本,二者互为作用,不可偏废,其训练是以形为体,以意为用,以静为和。
站桩需遵守四容五要的原则,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气(声)静。
五要是︰恭、慎、意、切、和。
历代有言简意深的歌诀传世︰恭者神不散,慎如深渊临,假借无穷意,精满浑元身,虚无求实切,忽失中和均。
桩法在形式上虽然有正、侧、左右之分别,但其原则和要领都是相同的,统称为浑元桩,即求取体浑元力的功法。
因正面桩的要领较之侧面桩容易掌握,所以学者应从正面桩入门。
复因实作时又需以侧面对敌,故在正面桩有了基础之后又需进行侧面桩的训练,正、侧之分不在形式,而在内在要求和目的,即正面练功,侧面技击。
正面桩最基本的站式为撑抱式,此桩也是武学的核心功法,初练可由此桩入门。
随着内在质量的提高,学者的功夫亦不断增长,待日久功深后,仍需返过头来学初步。
所以,此桩将伴随追求武学真谛者艰苦奋斗,勇猛精进至终生,所有的桩式均依此桩为本,试力、发力诸项训练,也不能违背此桩的原则。
一些人急于追求所谓技击桩的窍门是不懂拳之故,至于有人说一个桩就有一个桩的劲儿,则是未谙桩的个中三味,明于此,我们就应该扎扎实实地在基本桩上下功夫,切莫见异思迁,浅尝辄止。
基本桩站法︰初习基本桩,首先应将整体间架安排正确,在虚灵挺拔的原则下进行由局部到整体的放松训练,尤其是双肩和胸部的放松更需时时注意。
其要求是︰头直目正,气静息平,身端体正,松肩横肘,腋下全虚,屈肘环抱,怀内如抱一个大气球,双手十指撑开如吸抓一球面。
大成拳养生桩的神奇功效
大成拳养生桩的神奇功效“形、神、意、气、力”并重的系统训练,大成拳,站桩,养生桩功效与作用:大成拳修炼是“形、神、意、气、力”并重的系统训练,练的是筋、骨、气、血、肉、精、神诸类人体要素,周遍百骸。
筋骨锻炼充分集中的体现在“形”的锻炼之中。
王芗斋先生在《拳论》中曾有论述。
拳学讲究“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筋骨锻炼主要是通过“伸筋拔骨”进行的。
传统功夫中,站桩和走架要求身体及四肢拧裹、对争,这样在静态和缓动状态下更易把关节伸开、骨缝拉开、筋腱拉长。
此类训练方法,真传形意拳谓之“处处龙折身”(有些人错误的认为,仅腰部才是龙折身),真传大成拳谓之“拧裹”。
大成拳,站桩,养生桩功效与作用。
大成拳养生桩的神奇功效。
相比之下,大成拳的训练之所以科学完善,其重要体现即是筋骨的锻炼,站桩要求肩撑肘横(这两点有别于传统功法)、膝顶、胯坐、项拔、足扒、裆圆、掌扣、指抓。
动作要领真正合乎要求,做到位了,自然全身大筋撑起,身形稳固挺拔,骨节间节节相抵相扣,含蓄有力(有力撑、拧、争、抱等),使筋骨以及气血等自然得到充分锻炼。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要点在入门的第一天就必须注意,把这个原则一直贯穿大成拳锻炼的始终,是把身体练整,获得整体力的唯一途径。
否则就如芗翁等前辈所云:“胳膊是胳膊,腿是腿”,永难获得整体力,浑元劲。
大成拳,站桩,养生桩功效与作用。
经过长时间站桩、摸劲,全身筋膜腾起、筋腱坚韧、内气充盈、小腹充实、五脏坚实、肌肉如棉筋如铁(即所谓“棉里裹铁”),与别人搭手硌得对方痛彻骨髓,最后渐达“四如”之境。
此时技击应敌,一触即胜。
拳论有云:“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眦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惚;筋梢,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足踏,气势兼雄,抓之所到,皆可奏功。
”然而,这一切必须是在舒适得力,不失松和,自然而然的状态中逐渐达到的。
即通过锻炼使筋骨坚韧;肌肉富于弹性,骨骼中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质及结构得到优化;关节囊与韧带厚度增加;筋腱连接贯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成拳桩功大成拳桩功正如本拳不尚套路和招法一样。
站桩功的姿式也并非固定,而是千变万化。
桩法不应拘泥,其姿式也需辩证。
站桩功的姿式是因人而异,因病而定,因练功者的程度和因其所要达到的效果而定。
下面只是举些常见的姿式作为例子,初学者可良由选择,用作参考。
站桩功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两大类。
养生桩虽然也有技击基本功之称,而且有一些从事过多年技击的拳家返回来练习养生桩的事例。
但其主要意义还是用以养生,即用来强健身体,防治疾病,故不论性别,年龄各异,身体强弱不同,均可以练习此桩。
养生桩:养生桩有站式、坐式、卧式和行走式之分,但以站式为主,故这里着重讲站式。
一、站式:站式的基本原则为二脚分开,与肩同宽,平均立稳,全身各关节处无不成钝形三角,无屈不夹,无节不顶。
二臂高不过眉,低不过脐,前不盈尺,后不贴身。
在这些基本形式下,可以有若干不同的姿式,如下所述,只作参考。
1、撑抱式:神态自然,心平气和,两脚平均站立,左右分开,呈平行状。
两脚距离与肩同宽。
身体重心放在脚掌和脚跟,足心上吸,腿部略有弯曲,小腹松圆,胸窝含蓄,脊背挺拔。
臀部似坐非坐,与腰背形成直线,头直项竖。
下颌微向后收,头项上提(意如被绳索吊起。
称为吊顶)。
手抬至胸前,高度在眉肩之间,两手与胸部之间距离为两拳许,两时左右外撑,两手手心向内,两手指尖之间距离与肩略同。
手指微曲,并自然分开,意如抱一浮球,但同时又要向外撑,比例为七抱三撑。
两目似闭如垂帘状或双目睁开,向前平视。
但此时要神光内敛(不要注视任何目标,而要漠然视之,即有视而不见之意,谓之神不外驰),由寂静调息而扫除一切杂念,由杂念不生而心能入静,静到极处,心与虚空大气会为一体;意如独立云端,背靠宝树,身心舒适,内外温养、从而达到养生强身之目的。
2、提按式:手臂伸向前下方,左右自然张开,微微弯曲。
两臂提起,两时外撑,手略与脐同高。
掌心向下。
指尖向前,微微分开,自然弯曲。
双手既向上提,又向下按。
有提按大球勿令低昂之意,其余同上式(撑抱式)。
3、撑扶式:两臂自然抬起,约略与肩同高,掌心向前方。
两手相对,指尖向斜上方,手指自然分开,微微弯曲。
两时外撑,双手意如撑扶在物体之上,久练之则有撑扶乾坤勿使摇动之意。
其余同一式(撑抱式)。
4、托球式:两臂自然放于身体前方,两臂合抱成圆形,两时外撑,掌心向斜上方,指尖相对,距离二拳许,高度与脐略同,做抱球状。
有如托一价值连城之宝瓶一样地稳重,又如托一金质奖杯一样地端正。
其余同一式(撑抱式)。
5、插腰式:如图五所示。
两足足尖可自然向外分开,足心上吸,意如吸住地面,双腿沉实,意似埋在土中。
两手背在身体后面的肾和命门之处,手指微微分开,手心向外。
既在练功又在休息,排除杂念,默对长空。
其余同一式(撑抱式)。
6、叉手式:有慢性病者此式习之最为相宜。
两足呈八字形,左右分开,距离略大于肩。
两手虎口相握(古人称之为两手合为太极)自然垂放于小腹之上,意念守于自身丹田(脐下一寸处),但要守之自然,似若有无,不即不离,勿忘勿助。
调息时与丹田相应,久之小腹有温热感,而能达到固本归元,疏通气血,以祛病延年,其余同一式(撑抱式)。
7、提插式:两肘向上提,并向外撑,放于身体两侧。
手与脐高,指尖向下,掌心向后。
五指自然分开微微弯曲,意如插于泥中,不断插拔而体会其中之力量。
其余同一式(撑抱式)。
8、按球式:两手臂自然弯曲,向前伸出,手指分开,亦自然弯曲,指尖向前,手心向下,手的高低约在脐上乳下的位置。
双手意如按着水中浮球,随其起伏而调整之。
其余同一式(撑抱式)。
9、拧裹推式:两臂在前,上抬呈环抱状,手与眉高。
掌心向外。
双手相对,手指尖斜向上方。
二手食指之力欲搭成十字。
两手距离为两拳,手指分开,自然弯曲,两腕向外撑,向内裹,而肘向外撤,两掌向外推,又向上托。
以上所述姿式只是大意如此而已。
习者不可过分用力,以防身体僵硬。
二、坐式:坐式是坐着练功的姿式。
除坐着与站着的下肢不同之外,上半身均相同。
尤其是手部,臂部的姿式与站式完全一样。
下肢的姿式分为下述二种情况:①坐于适应高度的座位之上,两腿自然分开,两足略成八字形,平均着地,比肩略宽;②坐于适当高度的座位之上,两腿自然分开,两足略成八字形,足跟着地,比肩略宽,足心向上吸,足尖向上翘,向回勾:三、卧式:卧式为躺着练功的姿式。
分仰卧式和侧卧式两种,其中卧式与站式十分相象。
下面分别叙述如下:1、仰卧式:仰面朝天卧于床上。
二肘着床。
两臂抬起,成抱球状,两膝自然弯曲,足跟着床,足心内吸,足尖回勾。
全身放松,意如水中仰泳遍体舒适轻灵。
2、侧卧式:这里仅以右半身着床为例,左半身着床可同法推得。
右手置于枕上,用手掌扶子头部(手扶头时将耳孔露出),左手自然置于左大腿之上,或轻轻按于床上(靠小腹之处,指尖向头),使胸部虚空。
右腿伸出,左腿弯屈于右褪之上,全身放松,意如水中侧泳,悠然自得。
3、行走式:行走式是在行走之中练习的姿式。
习时心平气和,除下肢在行走中与站式不同外.身体其余各部分均与站式相同(唯小腹要求略有差异,站式小腹松圆,行走式小腹长圆而已)。
行走式亦要求:臀部稍向下坐。
行走式的上身姿式以采用提按式为多。
初练者须缀步前行,而后可用正常速度操练,意念如在泥水中行走,以体会其阻力而克服之。
技击桩本拳的技击桩法虽然也有养生、祛病之功效,但其主要意义还是在于作为研究技击基本功之用。
故在养生桩法的训练之后,为了进一步研究技击,便可以进入技击桩法训练。
技击中需用各种力量,为此,技击桩就有各种不同桩法,可以着重培养各种不同的力量。
但从某一种桩法中也能细心体会出许多不同力量来。
故练习技击桩切忌贪多求广,而应专一精湛,认真掌握好一、二种姿式,就可足够应敌制变。
须知,少则功力深厚,多则二事无成。
这里只讲几种姿式作为初学者选择参考。
1、矛盾桩:这里只讲左脚在前的姿式。
以此,同时可推出右脚在前的姿式来,故不赘述。
立正站稳。
心平气和,伸出左脚成稍息状。
然后右脚脚跟稍向外扭,两脚站成半丁字、半八字形状,谓之了八步。
右脚大趾向里拧,向上提,向上指,而大腿根往里拧。
提胯。
谓之外撑内裹。
左腿膝盖向前指。
前足虽然着地。
但是足跟应虚起,前足有提、蹬、拔、缩、踩几种力,酌情兼施其上,抬起左臂构成半圆形,五指分开弯曲,掌心向后,左手高度不超过双眉。
右臂置于体侧,自然弯曲,右手五指分开微曲,指尖对准左手手腕。
掌心对着右侧身体:两手距离一尺左右。
扭项使鼻尖对准左手手腕。
双目自左手手腕附近视出,神光内敛,漠然视之,意如将光线收回(此谓之波视,注意:技击桩双眼决不可闭目或垂帘)。
前腿虚,后腿实,力量比例为前三后七,或前二后八.此桩意会;前手为盾、后手为矛。
前手拧裹提拔,意如欲将老树连根拔起;后手更是不坚不摧。
可见,矛盾桩的名称由来正在于此。
2、托宝贝:以左式为例,下肢姿式与矛盾桩完全相同、头、目、胸、腹的姿式亦如矛盾桩所述,所不同者:左手在前,右手紧随,两手相距两拳前后差一手,左手略低于眉或与眉齐;右手稍低于左手。
五指自然分开,微微弯曲,指向前下方,掌心相对、内收,微微上托,大拇指节及腕部均向上挑、两(肋)时微微外撑,犹如两手托一婴儿,既不可用力,又不可放松,既抱又撑,既托又按,故以托宝贝名之。
3、抓球桩:两手举起,指尖相对,其问距离一拳左右,两手虎口与头部之距离约三拳左右。
两手之高低,范围在眉、肩之间。
二肘下垂,二腕下曲,手指自然微曲,双手如抓铁球,需视之如魔术师手中之球,可轻可重,可大可小,有拉之不开,推之不动,砸之不落之意,故取名抓球桩。
4、雀难飞:此桩与托宝桩极相近似,所不同者惟二手须成半握拳状,拇指与食指略成环形,犹拢住雀头,手掌虚握,犹若拢住雀身,即不可握紧;又不可太放松,以防将雀逃脱而飞去。
习者还须假想雀不断在手中挣扎欲飞之感,故全身亦随之时紧时松而得到锻炼。
习此桩,须有一定基础后再作练习。
5、降龙桩:将丁八步前后扩大。
前腿弓,后腿蹬(须微微弯曲)站成弓箭步。
头额向后拧,目视后方。
前手横掌向前推,后手横掌向后推,后手比前手略低,手指自然分开,微微弯曲。
有降住毒龙之意。
此桩与下述之伏虎桩均为大步桩。
操练者习之增长体力较快,但习时消耗体力甚大。
初学者不宜站此桩。
6、伏虎桩:将丁八步扩大到最大限度。
臀部下蹲,上身直立,略向前倾。
两时向外撑,两手向前伸,一前一后。
距离一手,后手比前手略低,掌心相对,指尖下插,手指自然分开,微微弯曲,成掐虎颈之状,有威伏猛虎之态。
7、子午桩:这里仍以左式为例。
右脚踏在地上,微微弯曲,左脚横置于一米左右高的台上,足尖向左,足跟向右,足尖回勾。
两臂姿式可与矛盾桩相同。
亦可将左手高举过顶,右手放于胸部附近,曲臂,亦曲腕,两手手指自然分开,微微弯曲,指向前下方。
此桩亦须功力深厚之后再作练习,此桩对训练技击中腿脚所须基本功作用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