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心意拳桩功动作说明
戴家心意拳内功-猩猩出洞

戴家心意拳内功-猩猩出洞一、浑元一气 (蹲毛猴)《岳武穆王心意拳谱》中有这样两句歌诀:“练至奇妙通灵处,好似猩猩出洞形”。
就是此功的出处,“猩猩出洞”的演练要充分体现出戴家心意拳“三形”中的“猴相”。
因此“猩猩出洞”的第一式就是“蹲毛猴”。
双脚并立,先吸气(自然呼吸)。
呼气时,意念从印堂向脐门降气,既降心火升肾水,亦称降龙伏虎,有习丹道者可先凝神于祖窍,然后将元神延任脉降入心下肾上之玄牝。
与此同时双手从两侧升于双耳,身体开始下蹲,双手沿中线下降至膻中穴时变拳,拳背相贴,双肘尖内裹,随身体下蹲降至丹田时,尾闾向下向前松垂,双拳变掌,掌心朝上,掌缘相接,心意与身体下蹲和降气要协调吻合。
练至此处成定式,是功夫的关窍。
心意拳的“蹲毛猴”源于少林心意门五拳的三种桩法,即“降龙、伏虎、猴观天”,传到戴家,经一百余年其外形仍是“蹲身、背锅、仰头”。
我与北京和祁县的同门多有交流,他们跟我说:练这个拳犯“邪”,邪就邪在“蹲毛猴”上。
很多年轻人蹲的头昏眼花血压高,而中老年人患中风的也不少。
究其原因,是修炼者不能清心寡欲,肾水不能上升,肝火和心火也就降不下来。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蹲毛猴”独特的仿生动作“观天望月”,在传统丹道中,仰头的功法只有吕洞宾传下来的“肘后飞金晶”,但那是动功,而非桩法。
“蹲毛猴”却是一种独立的桩功,在“猩猩出洞”中也要蹲到“一阳初动”才能演练“阴阳二仪”式。
如果“蹲身,仰头”是为了在玉枕穴处“勒阳气”,那么如果练已不纯,内气走偏了怎么办?如果阳气过盛,气血的冲击力过大,脑血管是否能够承受?我以前发表的文章里提到“仰头式的蹲毛猴”易出偏差,绝非耸人听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到太原开会,顺路去平遥和祁县等地走访,学习了“蹲猴”等功夫。
回来后,仰着头蹲了十年,至一九九七年后脑的左侧开始隐隐作痛,并伴有眩晕,躺在床上一抬头就天旋地转。
幸好此时已经习练“猩猩出洞”数年了,加上禅定打坐,终于在某一夜子时冲开了玉枕穴,左脑才随之冰释痊愈,确实非常危险,绝非虚言。
戴氏心意拳“三拳”精解

戴氏心意拳“三拳”精解戴氏心意拳“三拳”即躜拳、裹拳、剪拳。
三拳与三棍、三刀并称为戴氏心意拳的经典功法。
所谓“三拳”,并不在于拳势,而在于内在的劲法与身法。
向上之劲为躜,向前之劲为践,向横之劲为裹,因而“三拳”又有躜、崩、横劲之说。
“三拳”还有追、押、里三拳,称为补手。
在戴家拳中,三拳和双把是最自然、最本能的拳法。
歌诀曰:“三拳三棍非寻常,经章圆满是正方;学士若至精深处,武艺之中状元郎。
”本文作者拳姿《拳谱》曰:躜拳形似闪,裹拳类虎践,剪拳似马奔,连环一起演。
躜拳之手似押格,不可高,膀似颠。
裹拳之手是托格,不可炸,肘是顶,不可高,宜正。
剪拳起用双顶肘,落用押摩膀。
又裹拳低手即地盘,剪拳低手亦系地盘,不过剪拳之下地盘,扑下如鲐形之下手,起时肘相并向前猛扑,而起手如开剪之状,两肘贴心,所用者是肱之前侧与肘锋而已,此势是钻前而下,钻前而起,如燕子取水也。
又练钻拳加低捶连掘地炮,剪拳带押摩膀,裹拳加螳螂手,螳螂手宜加低捶,又裹风膀易变螳螂手。
总之,拳法之势无一势相连者,而用时,无有不相连者,只在学者随时变通。
又钻拳宜步小,步小膀宜颠,裹拳肘宜低,肘低免危机。
又裹拳是顾手也,出肘是打也,其出肘以踩外门为要。
躜拳,也叫截拳,拳谱上讲顾、开、截、追。
其实顾就是开,截法就是顾法,截了对方,对方门户就开了,才可进身,这叫追,形成顾开截追要连在一气。
躜拳正好就表现在这里,拳势很简单,但内里有其独特的身法,即束展,所以讲打法以身顾,用肩肘打人,所以躜拳不在拳法而在身法,要一触即发,一碰人就倒,所谓有躜拳似闪非闪也,有山倒岭塌之势。
裹拳,是顾法,拳谱中讲,裹拳如卷饼。
有单裹单挫,两裹一挫之说。
一个补手,叫押,就是当对方打来时,我要束身,双手回押,然后贴到对方身上,所以一展身,给对方一点劲,对方就会被连根拔起。
裹拳有三种练法:一正门的,二外门的,三地盘的是也。
剪拳,拳谱中讲,剪拳似马奔。
剪拳的外形用的是挑肘,是打顾一体的拳法。
戴氏心意六合拳的桩功

戴氏心意六合拳的桩功
2014-11-21 11:56 来源: 未知
转帖戴氏心意传人曹继植在“搏击”上发表的心意拳桩功文章,以下是该文章:
心意拳的桩功叫“浑元桩”,有束有展,有吞有吐,有起有落,有斜有正,一切拳势自此衍变,实为拳法之母。
桩功精义
浑元桩是武当导引功法,属龙门派心意门技法。
据传,此功法在张三峰开创内家拳之前由长春真人邱处机所创。
此功法以单纯追求丹境而达到意在养生长寿为目的,讲究“清静无为,养生全形”,不仅有变僵为松,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的外功练法,而且有炼性修真、培元固本、返朴归真的内功心法,实属强内壮外之全形功法。
此功法立于心,精于意,重神不重形,重内不重外。
寓无极、太极之秘,含虚实刚柔之奇,是道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的修真大道。
功法以束展为势,轻灵柔顺、圆活连绵、势势曲走、处处皆环。
劲力变化讲究曲蓄善变,缠丝顺道,柔化刚发,功架尽合阴阳五行,同时讲究以德为首,以养练功,注重修养。
内练养生,贵化而不贵抗,尚意而不尚力。
外功主于练“形”, 意在散架柔化,触度绵力,灵活身法;内功主于练“气”,旨在贯通全身经脉,气循周身运转,返还先天之纯阳体,平泌后天之阴阳二气,炼性修真,期达上乘丹境,以求得自身“精气神”的充实,达到强身健体、性命双修之目的。
久练此功,劲力浑圆,此又是技击之所求。
「习练」戴传心意拳手脚打法详解

「习练」戴传心意拳手脚打法详解武术界有'千招儿会不如一招儿熟'的说法。
这是被检验的人们早就知道的真知灼见,要坚持这种正确认知。
心意拳虽然为整体打法,细分起来,可以这样说∶头为一拳、肩为一拳、肘为一拳、掌为一拳、胯为一拳、尾为一拳、膝为一拳、脚为一拳。
不管什么拳,都要跟脚密切配合。
脚要准确抢占中央位置,五趾抓地,踩住中门,就是神手也抵挡不住这样的进攻。
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在胸前准备,接着不管从左边打还是右边打,那种强大无比的冲击力随着'束身而起'到'展身而击'便会歼灭敌人。
肘打的是敌人心脏,下步便如同老虎扑羊,或者裹胯从侧面进攻,两手在肋下待发,使用顾法阻挡敌人的进攻,那气势如同降龙伏虎,那速度如同霹雷闪电。
交战之中,自己可以比为天,敌人可以比为地。
优先封打敌人眼睛,让敌人失去光明,让他感到'蔽日光'。
胯打的是敌人中节,也需要阴阳并用,一展一缩流畅自然。
展打时外胯好像鱼打挺,裹胯时抢步占据好位置,敌人难以逃脱。
尾部打人看不见形状,好像猛虎坐在窝里藏在洞中。
防御背后和尾部之敌完全凭借的是警觉和灵气,身体一起一落转身回防干净利落。
膝盖打人多次,从根本上使敌人失去平衡,敌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好像猛虎跳出木笼,令敌人惊慌失措。
前后的防守和攻击都要用整体之力,并且连续不断出手,左右明拨任意打。
前脚踩如踩毒物不能落空,后脚蹬不怕蹬塌地地蹬。
后腿蹬是力量的源泉,制胜的关键。
如此,与敌交手不需准备,一动则全身动,脚下便是风。
脚打七分手打三分,体内的五行-心、肝、脾、肺、肾和体外的四梢——舌、眼、鼻、耳中的内气全部流通充盈,在'心意的指挥下随心所欲,硬打硬进,如入无人之境。
起看不出踪影,落也没痕迹,起如潜伏的蛟龙升天,落如霹雷击地。
所有这些上下左右十四处的打法都离不开丹田元气的支撑。
正如拳谚说的∶'腹打去意要粘阴,好似还弓一力精。
丹田久练灵根本,五行合一见奇能。
戴氏心意拳的丹田桩功法

戴氏心意拳的丹田桩功法
戴氏心意拳桩功内容:浑元桩包括蹲丹田、抱丹田、射丹田、砸丹田、养丹田。(没听过搬丹田和奔丹田) 蹲丹田。下肢为人体之根,支撑躯体,承载负重。行拳走势,奔腾爆发,也离不开下肢的绷蹬钉挺,所以增强下肢功能极其重要。蹲丹田注重“久蹲不起”,自然呼吸,气沉丹田,脚心微提,意念吸取地气,脚汗湿透鞋底(言指古代布鞋),闯过憋胀疼麻,即不僵且感舒适。站个虎步,如同石柱入地,推不动,压不倒,搏击时就能稳如泰山应付自如。 抱丹田。抱丹田是加进手法的束展桩,身束手落,身展手起,束身垂手时手梢不过膝,展身回手时两手抱丹田,旨在气沉丹田,抱而不露。用在拳法上则是手随身走,步到手到,一触即发,发而即收。手自丹田出,回手护丹田,培养身手步法的高度统一。 射丹田。射丹田是滋养丹田内劲爆发的功法。内劲的爆发是意识对动作的反射,能在一寸前,莫在一寸后,手法变化在瞬间,内劲爆发在刹那,培养闪电般的应变能力。 砸丹田。砸丹田是滋养丹田的侧转功能。心意拳的侧转是依赖丹田的侧滚。丹田的侧滚,牵引着手法的瞬间变正为侧,以斜打正,故曰“看斜而有正,看正而又斜”。对方正面攻来,我则侧转丹田避其锋芒,但侧转时既防又砸,继而转守为攻。 养丹田。养丹田是身法与手法呈对立状,即束身进步呈低进势,而手法却呈高起势,步法低进,手法高去,形同“狮子大张口”,既拔根又取梢。 五种桩功均为束展身法(蹲丹田为一半)。束展有气沉丹田、劲达周身之意,如同弹簧之性,束为压簧,展为绷弹,不同的是手法各有所求,抱丹田有手脚一致的相融性,射丹田有条件反射的突发性。砸丹田有攻防自如的灵变性,养丹田有低进高去的强攻性。从劲力路线分析,既有正斜相融的十字劲力,又有高低落差的相合劲力,还有避中有打的反冲劲力。因而说,练好桩功,就等于入了拳门,悟透功能就等于认识了拳法,用好劲力就等于谙熟了心意拳。一句话,练好了桩功,就是夯实了拳法基础。
戴氏心意拳蹲猴桩练习体悟

戴氏心意拳蹲猴桩练习体悟
蹲猴桩,法简而效宏,看似简单却内涵深刻,得遇明师真传,并下数年纯功方能窥其门径!
第一阶段:
练形体,蹲起和包裹束展
这一个阶段称之为大束大展。
动作要领是腿曲而不折,成为富有弹性的弓劲;
上身躯干中正不偏歪,但是丹田微上翻;
肩部向前包裹,沉肩坠肘。
呼吸为自然呼吸,切不可憋气,不可鼓荡丹田。
这一阶段可使身柔气顺,散去拙力。
重心也开始下沉和稳固。
外形如下图。
第二阶段:
练筋骨,开胯,打开会阴窍,拉动尾闾关,松肩,拉动夹脊关,脊椎骨节节松动,一动可有筋骨铮鸣之声。
这个阶段称之为半束半展。
动作要领是腿基本不太弯曲,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像顶梁柱一样巍巍顶立,不向下弯曲泄劲;
胯须微裹紧,不明白的朋友可以观察小孩子和老年人的骨盆形态,小孩子那样的就是裹着的胯,肾气不易外泄,富有力量和弹性,老年人的就松散并且后凸,是肾气不固的表现,支撑力和弹性都差。
颈项和尾闾都须松开。
束势时,如拉翻地,头微仰,领动全身劲,从足跟到耳根都有似提拉的拉扯的感觉;展势时,如拽塌天,头项拔正,引动全身,从头项到足跟也都有似拔开的拉扯的感觉。
注意不可憋气和使猛力。
第三阶段:
颈项、肩胯、脊柱的筋骨都可开合自如,丹田可自由翻转,逐渐养就丹田气,可以以丹田为轴心力达四梢。
丹田功方可以初入门。
以上是本人练习之感悟,与众爱好者分享,作为练功的交流和参考,不作为正解。
最后提醒一句,蹲猴桩貌似简单,实际内涵丰富,合与大道,切不可依照书和图文自行习练,若无明师指点,一定会步入歧途,慎之慎之。
戴家拳“蹲猴桩”的功法真传,看到后下功练吧

戴家拳“蹲猴桩”的功法真传,看到后下功练吧“蹲猴势”是戴氏心意拳最基本,同时是最为核心秘密的功法,各支练法大体相同。
蹲猴势在立身中正的情况上由束身、展身和舒展合一法组成。
束身法称束势,展身法称展势,合身之法称发整劲,打快劲,是练就丹田功能后的自然反应。
功法有静养和动养两个方面,原地不动为静养,出步为动养,在行拳走势中为涵养,故有无桩不养功,无势不含桩之说。
第一步是蹲丹田,此有三种行功方式,即束身之法、展身之法、合身之法。
四种行功方法:慢束慢展、快束慢展、慢束快展、快束快展(三慢六快四次),分三个步骤即束身、展身、合身。
第一步,束身之法:束身之法属阳,从外形讲,束身时身落,天收地出,所以,束谓阳。
从内气讲,依据阴阳升降说,身落气升,气走督脉而上行。
用卦象解释,“束身离中虚,展身坎中满”,所以,束身之法属阳。
行功方法:身体直立,两脚相并且齐,头上顶,下领微内收,目光向前平视。
双手用掌心按住(小腹)丹田,左下右上,右掌压左掌,然后做束身动作即头微仰,胸微涵,腿微曲,缓缓束蹲,随着束身,两常微下垂,下垂时两肩内扣促胸内涵,两臂靠拢紧贴两肋,臂转内翻,手心朝前,掌沿相挨,手指尖垂至膝盖。
势呈“猴子观景”束身势,体呈三圆要一(颈项圆、胸背圆、腿弯圆)。
同时,三尖(鼻尖、膝尖、脚尖)垂为一条线,保持不俯不仰重心平衡。
蹲猴猴桩一般时间以3分钟、5分钟、10分钟为最佳,也可视体力自定。
束身之法是聚气之法,是养内气、定稳固,淬炼下肢的支撑力之功,核心为肾先动、要踏心、尾闾提(心火肾水相交)、丹田扣。
第二步,展身之法:展身之法属阴,身起气降,降下之气属阴,地收天出,所以,展身之法属阴。
展身之法练反弓一力劲,从外形讲犹如弯弓复原,是在蹲猴势束身的基础上展身,展身时用挑担劲,全身的劲意皆在头领中用腿之劲顶起。
起时猴背展伸反弹,双臂拧旋犹如滚豆复原,同时,脚心、手心、顶心皆用吐劲,即足心紧、手心紧、顶心紧。
练时松中紧,用时紧中紧。
戴氏心意拳桩功密要(三)?

戴氏心意拳桩功密要(三)
戴氏心意拳桩功密要(三)
(接上期)
在上期的要求基础上,我们做到以下要求:
百会虚领、尾闾内缩、上提下蜷,把脊柱抻到胎儿状态(当然是种意象,谁能回归母体?)的同时,意守丹田,又不意守丹田。
久之,丹田元气充斥,腰间自然向后放松,臀部内敛,收丹田,身不前倾,不后仰,不左倚,不右靠。
大腿根部为夹剪之夹,使脊柱的运动有所依托。
缩尾闾的同时必须提肛,免得气机下降,而出现下肢静脉曲张或疝气。
整个的动作多练习,把胯练松了。
这是需要功夫的,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骄傲,需要的是认真与谦逊的态度!
最后可结合整个站桩——站桩不仅是采气聚气,而且要调整形体,改变形体的自然慵懒,把惰性细胞压抑在休眠状态,激发人的身体机能,使它符合健康人的体液模式。
站桩时脊柱要直,练功时腰还要往后凸。
大腿根那里空一空,尾闾内缩不能往后翘,丹田要往翻滚,但不是瘪肚子,腰往后凸,百会往上虚灵领,下颏往回收,身体要放松,其实,唯“松”难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家好,能以这种方式与大家共同交流一下戴氏心意拳之桩功,实是荣幸。
我之所以愿意与大家交流,听起来是“高、大、上”,但我真的是出于“对历史的敬畏、对民族的负责、对国家的热爱”,带着一份惴惴之心来讲的。
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还请方家指正!我们长话短说,直入主题,在祁县民间把戴氏心意拳的桩功称之为“蹲猴猴”。
兴许是因外形极似猴形所致,再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氛围中——满清政府是禁止汉人在民间练拳的,尤其心意拳。
因为心意拳奉岳飞为祖师爷,而岳飞又是满族(女真族)的克星。
因此,在有清两百多年间,心意拳是禁拳,也就是说只要你是汉人,你练心意拳,您就犯罪。
再说,当时的老百姓也没多大文化,戴氏主人也无可厚非,也不必与他们较长论短。
三者,老百姓那样叫,因带有一定的、少许的轻蔑态度,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利于隐藏,同时也有满足一下满清官府的虚荣意思,并且细究起来,无非是道家导引的一种功法,仅仅在修心养性,延年益寿,与“武”没多大关系,因此表面看来也与当时的政治无关。
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俗称。
当然拳谱中也有“内站丹田,外站猴势”之语。
不过戴氏心意拳的桩功的全称叫“心意六合乾坤混元一气胎儿桩”!有一种“词源学”学说,或按古代叫“循名责实”,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叫?我们先暂且把她放到一边,因为我想先讲一下她的动作,其他的随着动作的讲解会逐一的展开,以便大家能真正理解这一桩功。
任何运动都有预备动作,所谓的未雨绸缪。
在站桩前,有一动作,可助“身”、“心”的放松!好,我先作一演示……好,我们详细说这一动作:首先,站自然势。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并立,两手自然下垂。
然后全身从百会穴到涌泉穴,所谓四肢百骸全部放松,尤其是“心”,要心归静念,也就是心意内视,心意收回,协调身体各部放松,说句夸张的话——浑身八万四千毫毛都得放松。
所谓“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
”在“静中寓意,意中蓄气,气中蓄动,动中气冲,气冲意送,既顺气路,彻开气窍,静出光芒,动则飞腾”,因此,此功最好是在三周岁时就开始练习,甚至更早,大人引导着,在玩中练,在练中玩。
据传下来的话说,戴奎祖师在襁褓之中,良栋师祖就边和他玩,边引导他练功了,真的假的,仅供参考。
成人呢?心乱时多协调几次,一直到心宁为止。
否则,以下动作宁可不练!也不造作!这时,牙齿已经轻轻相互扣住,谱云:“咬而非咬”!用先师的话讲:“咬住了吗?咬住了,可是没咬住;没咬住吗?咬住了。
”个中滋味,非耳提面命,不能理解。
两嘴唇也是合而非合,任由鼻孔自由呼吸!舌尖已经轻轻抵住承降穴;肛门,已经轻轻提起!这些动作,似乎都有似是而非的感觉,时间一长,这些动作会在同一时间做到,而一做到这些动作,“心”自然宁静了下来。
讲到这儿,强调一下成人的内心,会有一种宠辱皆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空空静静的感觉!因为人家婴幼儿本身就没有纷繁复杂的内心,自然而然的空空静静!老子云:“守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或“呆若木鸡”也许就是指这个吧!心定之后,两手慢慢收归脐部。
两手五指自然并拢。
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两手的关系是自然横向重叠,两手心自然相叠,严格地讲,须两劳宫穴相对。
拳术上把手背相对手心劳宫穴的部位叫“外劳宫”,因此术语讲“内外劳宫相合!”右手手心与肚脐重合,尽量做到三心重合(两手心与肚脐芯)。
呼吸自然!两眼平视前方。
如果呼吸已与平时不一,还得协调,一直到呼吸纯任自然后才可做下一个动作!两手轻轻外翻,俩手心朝天。
然后,顺带脉自然左右分开。
分到两软肋处,两手指指尖垂直指向两腰眼。
随后,再自然地横向紧贴身体,向后滑行直至两手心再次上下垂直重合,交汇于命门穴部位。
然后,两手自然内翻,左手在外,右手在内。
两手心与命门重合。
随后徐徐下行,自然分开下垂,过环跳穴,自然滑向两腿外侧。
同时,身体也慢慢前倾。
头部也随身体的前倾,而慢慢的仰起。
眼睛始终平视前方一物。
随着身体的前倾、下移,两手也同时下滑,经由足三里穴后,垂直向下,经外踝,中指尖挨地。
随后,摸着脚的外延,徐徐向前,至脚尖相遇。
这时,就看腰部的柔韧性了——柔韧性好的,可继续下行,直至两手托挨地。
柔韧性不好的,两手指尖连地也挨不着,因人而异。
不过,要尽量下行。
下一次,比上一次强度稍微强点,慢慢的向目标走近。
走得到就走得到,走不到,尽量走!不可强求。
此时,要看呼吸,因为呼吸仍要纯任自然!到达本人的极限后,利用腰部的力量,轻轻地,慢慢的提起自己的身体。
两手相叠,顺着腿部前侧中垂线,轻轻捋起,至肚脐处,两肘轻轻地顺着身体,慢慢回归自然,两手心相叠,再次回到动作的开始姿势。
倘若呼吸自然,两手轻轻地慢慢的外翻,手心上下垂直时,仍然延身体徐徐外拉,两手指尖垂直指向腰眼,再慢慢延身体回收,收到背部命门穴处,两手心朝外翻转,然后徐徐自然下落,手心朝后,慢慢轻轻地由丹田部位出发的一股力量,把两臂抬起。
当两臂与肩其平时,两手手心轻轻内旋,旋至两手心朝天后,再由丹田部位出发的那股力量,把两臂轻轻慢慢抬起,两手手指自然弯曲,当两臂贴住耳朵时,两手中指指尖相碰。
两手心对照百会穴。
随后,两臂平直向前慢慢下落。
落至肩平,右手中指慢慢下错与左手中指下方。
两臂继续自然下落。
慢慢的,落到原位。
一个完整的动作方告结束。
如是三次,六次、九次……随情况而定。
这个动作,一则修炼人的柔韧性,有“易筋”的作用;二则,修为桩功前的准备。
全身的准备——浑身没有任何抽扯之感;心灵的准备——也就是更有利于心灵的放松与入静。
就是这样一丝不苟!!而一丝不苟的精神,恰恰是今天莘莘学子所缺而必须具备的素质,我想这也是在电子时代,戴氏心意拳,太极拳、八卦掌,乃至天下把式,(天下把式是一家嘛)再到国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吧——也就是,我们把她放到“文化”——东方文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看!心灵真的入静了,呼吸真的很自然,就可开始站桩了!我先演示一下桩功的动作……下来就是桩功的动作说明:接上述姿势,首先,在检查一下全身从上到下的放松,心归静念,谱云:“不着心猿,不着意马”。
心意内视收回,协调身体各部放松,心乱时多协调几次。
然后慢慢弓腿下蹲——为什么叫弓腿呢,就是腿部曲而不曲,直而不直,两腿如两张拉开的弓。
同时,两手徐徐旋转,以内外劳宫的轴线为圆心向内旋转,约至阴交穴、气海穴处,两中指重合,随全身的下蹲,徐徐下行。
劳宫穴与曲骨穴在一水平上时,两徐徐由内到外的旋转,同时下行。
与小便相同水平时,两手心相对;此桩功难就难在,此时的两臂具有三重性——既要下行,还要向内旋转,还要向内收缩。
一过小便,两手基本旋转完毕,两手小指内侧相并,两手背紧贴身体,仍然徐徐下行,当无名指指尖与血海穴水平一致时,中指尖正好到达膝盖骨上端,至此,就不再下行。
如果从三周岁开始严格要求,此时,从外形上两肘要紧紧相靠住为最佳。
弓腿下蹲时要收臀凸命门,裹胯时尾闾使劲向前上托起,同时胸间内含,向后吞!先师在时,经常强调:“要向后吞,向后吞”。
这样,后脊背自然鼓圆,谱云:“弓张圆满是正方!”强调的就是这一动作,这儿的“弓”指“身弓”。
这一动作,最难,四肢相对于它来说,也属稍节的范畴,根节部位的放松真难。
再则,本来就是很抽扯的事,“弓张圆满”,把“身弓”“张”到“圆满”,在刚开始,不用余力、拙力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外在的余力、拙力硬性抽扯到“圆满”为止,然后通过意念的调节,把他放送下来!然后经过上千次、上万次的修炼,达到自然而然。
谈到“修炼”,我们多说一句:“修”——修养;“练”——锻炼!我们先说“修”,修养,既然是“养”,体现在动作上就一个字,“慢”,口传下来的也叫“慢练规矩”,既然是规矩,那就有一定的轨迹,“无规矩不成方圆”嘛。
正确的轨迹好比是一个目标,从学艺那天开始,就是不断的向这个目标挺进的过程。
很难,但只要静下心来,不断地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日将月就,就会到达目标。
讲到这儿,您才会理解,“龟兔赛跑”的真正含义。
不过,只有把这个过程练到目标后,你才会把这个故事的故事真正的领悟,并且再用到自己的修养的过程中去,才会由“对”到熟练,由熟练到巧妙的境地。
口传下来的口诀叫“慢而不驚”!这个“驚”是“敬”下面“马”的那个“驚”,竖心旁的“惊”带有的是内心恐惧的意味。
这个“驚”是马受惊吓后,跃马奋蹄的时的状态。
在那个状态的刹那,全身肌肉紧张。
而这个动作在刚开始,全身肌肉肯定是紧张的,但通过修炼,逐渐达到放松的境界。
只有放松了,在将来的战斗过程中,才会有“遇敌好似火烧身”的效能。
“练”——锻炼,必须“快”。
电光火石之间。
所谓的“震荡五脏,惊起四稍”。
说来是一句话,做起来真难。
因为,快要做到自然而然的快!要求是“快而不炸”。
“炸”是指外形上看,有肌肉的陡然紧张的状态。
那是内家拳艺最不提倡的!因为长时间的肌肉的陡然紧张,会把内在的“魂气”(隐藏于五脏六腑中的一种原生的动力资源),慢慢调到外部,表现为肌肉的健美。
我们传统的说法是把“魂气”转化为“魄气”。
这是内家拳的大忌!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曾说过,西方的拳击与动员,一看就是运动员。
而中国的拳艺高手到了澡堂,与常人没什么两样呀!但因为,经常震荡五脏,内脏功能却是不一样的。
以前没条件,现在条件好了,王映海老拳师78岁时由徒弟王毅陪同做的那次体检,护士同志还很惊讶,这是将近80岁人的心肺功能吗?“快而不炸”从中医养生的角度讲,就是让“魂气”制住“魄气”,使“魄气”内敛来充实“魂气”,而不是张扬“魄气”,把内在的“魂气”调到体外。
英国的拳击手的平均年龄是多少,请自己去查,我不方便讲。
当年李小龙的死因我们排除其他外在因素,仅就他自己而言,从中医的角度讲,就是把“魂气”基本都调到外面了,这用现代医学的角度讲,是把脑部血管的脂肪都给消耗过度了——现在通俗地讲,叫什么事情也有个“度”的问题。
关于“魂气”与“魄气”的概念,曲黎敏教授在讲《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这儿就不累赘了!我们返回来,讲我们的桩功。
在脊椎骨放松的张满的同时下额徐徐上翻,上额徐徐下旋。
意想以两耳孔的连线为轴,不可前栽,不可后仰,以“中”而为妙。
这样,保障气路的畅通。
眼平视前方一物,以养神心。
时间一长,两眼自然炯炯有神,是自然,不是造作。
用于战时,自然会慑人胆魄,是谓“截心”。
颈部,脖子,要放松,但不软塌!以求气血上下通畅!膝盖千万不要超过脚尖。
因为膝尖超过脚尖,受力双腿就有前倾之弊,时间长了与膝盖不利;再者,只有膝盖不超过脚尖,来自涌泉穴的劲道才会自然的上达髋部。
两臂既有内旋的动作,又有内旋的劲道!而两腿,强调两腿相夹,有内旋劲道,无内旋之形。
当然,在刚开始,只有向内夹的单纯的一个劲道,久而久之,一切奥妙自在不言之中。
两腿相夹,两内踝相夹、两膝相夹、两股相夹。
讲到这个“夹”字,又得多啰嗦几句——夹住了吗?夹住了,可是没夹住;没夹住吗?夹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