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桩功
意拳养生桩功架探微-太行意拳养生功
意拳养生桩功架探微:太行意拳养生功意拳虽有“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的名言,但那是就高层而言。
对初学者,正确的姿势可促进气血流通,错误的姿势(包括动作)则阻滞气脉的畅通。
故笔者将意拳养生桩各部分姿势的精微要义精心整理成文,相信会对练习者有所帮助。
意拳养生桩功架的总原则:虚领顶劲、头正目直、面部似笑;手指微曲而张、肩松肘横、胸部放松、腹部充实、松腰、紧胯、身形中正、不偏不倚、双膝微曲、背部似靠、膝微曲而上缩、臀部似坐、足心放空、足趾抓地。
各部分身形具体要求精解如下:头要中正,虚凌向上,好似一根绳子连于百会(两耳尖连线中点后一厘米处,相当于一般人的发旋处,与一般针灸穴位不同),把人悬于空中。
一般作法是将头向上顶,竖项,这样做颈项易僵。
正确的作法是:头放正,喉头回收,下颏内含,意念从喉头上找百会,落腮,这样颈项自然后凸,顶呈虚凌之状。
目似垂帘,含光默默。
即眼睑下垂,仅留一丝光线,眼球在内平视,目光内收。
两眼平视前方,眼睑慢慢地、轻轻地匀速闭合。
动作从外眦始,目光随眼睑闭合而内收,与意念合而为一,称之为“神光”;守上丹田,将神光寄于上;守下丹田,将神光寄于下。
寄上是益气添精之妙术。
目视(包括闭目观看)守上则眼珠上翻以视顶门;守下则眼珠下转以视元海。
守上守下需因人因病而异,否则有出偏之可能。
神光之守,是光随神动,神气相随,所动之气连及先天,故守上守下皆无妨害。
不过,意拳养生桩不赞成意守。
初练功者唇齿应轻轻闭拢,齿似合非合,两侧臼齿如咬物,舌尖自然抵于上门齿内与齿龈相交处。
稍用意念即可,切勿用力,否则舌即僵硬而产生副作用。
稍有基础后即可舌抵于软硬腭交界处。
含胸拔背。
含胸不是扣肩,是胸前部稍事内含。
拔背是背部脊骨自然垂直。
含胸,先呼气,使胸前部――胸骨柄(颈前正中凹下之骨)与两乳头之间的三角地带,稍事内含。
要注意不是两肩向前内扣,更不是将胸部合拢,而是将胸部放松。
因此,含胸必须和开胸相结合。
开胸是胸部向两侧外开。
意拳养生桩入门
意拳养生桩入门姚承光意拳的养生桩,是意拳最基础的入门桩法。
意拳首要强调的是精神假借,意念诱导,运用良好的意念活动,使人体大脑的中枢神经得到了休息和调整,同时促进了血液循环,中枢神经得到休息调整后,调节皮质下中枢的功能就越强。
血液循环的加强能使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功能就更旺盛,实际上,养生桩就是精神和肌肉、肢体同时锻炼的一种医疗体育,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并给学习意拳技击功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意拳养生桩法——撑抱桩双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足心微涵虚,足趾似有微微扒地之意,自身自然直立,不偏不倚,头顶上似有小线上提,头似顶非顶虚领挺拔,膝关节微曲似有上提之意,脊柱自然竖直。
肩要自然舒展,不可耸肩,臀部似坐一高凳。
意念假借后脑部、后颈部、背部、腰部、大腿、小腿后部似微靠身后的大树或墙上,似靠非靠。
身体站好后,将双手慢慢抬起平步撑抱桩至胸前呈抱球状,肩要放松,腋下涵虚,时与手掌呈45°角。
双手距胸部尺许略远,掌心向内,五指相对,双手五指之间距离为二至三拳。
双手五指微张,意有五指缝中各夹一棉球之意,不可用力分开,自然微张即可。
双手双臂抬起时意念假借怀中似抱一纸球或气球之感,球与胸部、腹部、手臂、手心、手指内侧,似有轻轻的接触,用力抱球要瘪,无心抱球要落,总之意念中的要求则是似有非有,要有不被微风吹走之意。
双手双臂抬起时,意念假借腋下及双臂双手下侧似搭放在桌面上或抬起搭放在水中漂浮的球上,尽量运用意念假借,使双臂放松,松到仅能维持手臂重量即可。
练功时,面部表情要似笑非笑,两唇稍露缝隙,颈部肌肉放松,双目前视微向上方,不要仰头或低头,练功时也可闭眼去练,要呼吸自然。
周身放松,忌用拙力,只要能使身体自然直立,手臂抬起的姿式正确,即为达到站桩中松的要求。
以上所谈的是站桩时对姿式动作的意念要求,不可刻意一味追求姿式上的意念,而要将自己置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
二、意念的运用①假借自身站在温暖的泉水中,温暖的泉水浸泡全身肌体有温暖入微的舒适之感。
意拳经典技击桩功理功法
意拳经典技击桩功理功法意拳桩法是意拳训练的入手之法,也是意拳训练的核心内容,意拳桩法训练的正确与否,关乎意拳训练的成败。
武术功力也有人称之为武术内力,意拳内行称武术功力为“东西”,一个习武者身上具备或不具备武术功力,行内称身上有没有“东西”,而这种“东西”的获得主要靠的是桩功。
一般来讲,不经过正规站桩训练的习武者身上是不具备这种“东西”的。
习武者身上若能训练出“东西”,那才是领略了中国武术文化精髓的开始。
意拳桩法总体上分两种,即养生桩和技击桩。
养生桩一般是针对亚健康状态或身体有疾病的群体而设的。
它具有调理身体、增进健康、治愈疾病的目的。
本文对此不做过多讨论。
对于习武者而言,养生桩可以不练,但技击桩则是非练不可。
原因是技击桩的训练过程就是武术功力培养的过程,只有具备武术功力,才有习练较高层次的中国武术的可能性。
否则的话,即使再用功,再坚持,最终也难体会中国武术的神奇,难窥中国武术文化之精髓。
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在论述意拳时首要提出:“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
”就是这个道理。
提起意拳桩法,很多初学者都认为,所有平步桩都是养生桩,而前后步的桩法才是技击桩。
其实,站技击桩除了外形之外,最重要的是意念诱导,不管是平步桩还是前后步桩,只要意念假借是有关应敌或者武术功力培养的桩法,都属于技击桩范畴。
意拳技击桩非常丰富,不得名师指点,往往是无所适从。
下面,我根据师傅王永立先生的传授和自己的体认与研究,介绍几种技击桩供武术爱好者参研。
浑圆技击桩一、身体间架配备。
两脚左右分开,平行而立,稍有外八字形亦可,两脚间距稍宽于肩,膝关节微屈,稍微坐胯,上体正直,胸部稍含,头直目正亦可闭目,双臂胸前环抱,肘关节呈钝角,大臂和小臂不在一个平面上,双手五指自然揸开,十指相对,相距七寸左右。
二、意念假借。
意念假借分几个层次,第一层,头虚领顶劲;颌下如夹乒乓球,但不可太用力;双手与两臂如抱纸球,既不能用力把纸球抱瘪,也不能松开让纸球落地;两腋下如夹两个大小合适有弹性的纸球,意念中既不能用力把纸球夹瘪,也不能松开让纸球落地;臀部下坐,但不可坐实;膝关节后似有支撑,两脚跟虚踩。
意拳站桩功述要——摘錄自杨绍庚先生的文章
意拳站桩功述要——摘錄自杨绍庚先生的文章站桩是我国拳术的一种基本功,原己濒临泯灭,不甚为人重视,从二十年代王芗斋先生创立意拳,将站桩作为意拳的基本功,强调其重要,予以发展,经过六十多年的实践,不断总结丰富其内容,至今已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自一九七八年以来,“气功”一时兴起,各种流派应运而生,不少流派将站桩列为“气功”的功法,从形式大致相似,但实质内容大不相同。
为使意拳站桩功不流于形式,不与各“气功”流派之站桩相混淆。
使意拳爱好者正确理解站桩功的实质及其内在要求,正道是趋,今将站桩功的基本原理及其具体练法解说于后。
站桩就起原意来说,桩是“桩基”这一词意的简化。
凡是重要的建筑都要打桩基,在数十年前人们是常以“桩基”这一词汇来隐喻某人在学术或技艺方面的功底,随时代的演变,现今以“基本功”这个词取代了“桩基”的词意。
拳术上所谓的站桩就是指拳术基本功的锻炼方法。
王芗斋先生为什么将“站桩”作为意拳的基本功法,并成为意拳的独特标志,这需要从健身和人体运动原理两个方面谈起。
拳术本身的使命芗斋先生就这样解释的:“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异端耳。
”因而,站桩首重是健身,再才是技击。
但健身与技击二者相辅相成,不单独去理解某一方面,否则难以达到上乘境地。
站桩之作为拳术基本功,主要使命在于“改造生理,发挥良能。
”改造生理即健身,发挥良能则是为的是技击自卫。
今分别述其功效原理如下:首先我们对站桩要有个初步概念,简要的说,站桩是采取两腿微曲,两臂怀抱,躯干挺拔、全身舒展、均整平衡,保持外形相对静止,精神集中,通过意念诱导使全身肌肉放松,全身关节处处通连,形成一个整体,运用精神锻炼,充分挑动人体各部机能自然发挥,训练精神和肢体的高度协调统一,使身心同时得到锻炼,发挥良能。
站桩这种锻炼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素问”中已有记载:自古有真人焉,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
意拳(孔庆海)正面撑抱浑圆桩功法
意拳(孔庆海)正面撑抱浑圆桩功法功法指明:孔系意拳正面撑抱浑圆桩是获得浑圆力的主要功法之一,由于采取正面双脚同时承担重量和重心,双手均衡用力撑抱的平衡稳定性,很容易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浑圆力,当完整掌握后,其力度大小的掌握划分养生与技击的区别。
预备、首先活动身体使神经肌肉达到兴奋状态,有利于训练的兴致和激情运动。
第一、全身放松、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或者略宽于肩,平心静气,目视前方。
第二、塌腰,全身自然松弛下垂,使腰脊椎后弓撑满,腰脊椎下塌与骨盆接榫,称谓之“接骨兜孙”乃主体中心弓是也。
第三、塌肩,扣肩,双肩自然下垂内扣,成“含胸拔背”、“胸空腹实”和“沉肩坠肘”之势。
第四、挺膝,膝盖稍微弯曲并微用力坚挺,阴面之肌肉收缩产生“争力”,使力传递支撑反作用力,此乃承上启下也。
第五、合胯、夹胯,股骨处肌肉平衡往里夹合,固化腰脊椎,形成“接榫”之目的。
第六、双手环抱与胸前,十指相对距离约5厘米,手指自然分开,指尖微内扣,如同抓球状,肘关节微下沉外撑,成口口中的上口口之势。
要点:正面撑抱浑圆桩必须做到“体整如铸”,即双手臂内收聚合为上“两弓”,自尾骨至狱枕形成中心主体“弓”,双腿形成下“双弓”,最后五弓聚合为一体“桩、柱子”是也。
目的:合住架子、找着桩、扎住根。
用力方式:肉缩骨撑,在撑抱合一的基础上全身同时、用同样的力量、同样的速度、向同一个目标压缩。
易犯错误:间架不准确,挺胸、提腹、翘臀、耸肩、提气,前仰后合,挺腹涨胸拔根,顾此失彼。
纠正方法:严格按照训练顺序进行,不得末本倒置,不可用力努气,不得着意某点零散局部。
学习和掌握:在学习掌握期间,绝对不可用力,大约需要20---60小时的连续不间断学习,从理论上到动作要领上就能掌握本功法的操作,基本上达到正确的要求。
形意拳桩功
至此,以养生蓄丹田之气为目的基本桩法已介绍完毕,以上桩法适应于老、弱及初学者,意在初步领悟以意率气的要领,并使丹田之气得到蓄养,为下步练习增长功力的桩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第五式开始,双手要求离开躯干而无有依托,与前四式相比较易出现疲劳,但能明显增长功力,是实战技击和推拿按摩施力稳定持久的基础。
第五式
本式的运周天须作两点说明,其一:对于初练者来讲,站桩的全过程不必始终运转不息,这样可能会感到过于劳累,可以用顺呼吸法或逆呼吸法仍以丹田呼吸作为休息,交替导气运转,以免躁热心烦,无法持久。其二:此处所讲运气路线为沿督脉,过尾闾,通髓路,过夹脊,透玉枕直上泥丸,然后由泥丸直降下丹田沉入海底,是直升直降,它与按摩技法中关于小周天任督二脉运通的理论并不冲突,其目的是运通髓路、强健脊柱,突出武术内功以阳为本的特色。武术用以击打人身之筋骨,按摩用以祛除人身之邪气,同样需要施术者筋强骨健,因此临证施用技法运通任督,必须建立在髓路通,脊骨强的基础之上方可实现。其有别于养生内功中无施力于外的运通小周天,平素注意锻炼脊骨是非常必要的。
对准丹田穴(男左手在内侧,女右手在内侧)。头要正,不要左右摇摆,且微向
上顶。肘往前合一点,向下沉,但不要用力。微含胸。腰调直后尾骨往前翻,有
坐的感觉,整个后背是平直的。重心在脚跟,前脚掌抓地。完全放松,采取腹式
呼吸,即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收紧。
站桩时间:依自己能力,由短时间到长时间。开始时站一会儿也许就会觉得
意拳(大成拳)站桩功
意拳(大成拳)站桩功站桩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
但千百年来,这种方法只是被人们当做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
根据站桩中刚柔、虚实动静、松紧错综为用的原理和阴阳相交,水火即济的功用,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练功体验,创造了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用于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功法——站桩功。
通过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铁路医院、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及本人多年与人治病的实践证明,这种功法适用于胃肠病、肝脏病、心脏病、肺病、神经病、关节炎、高血压、半身不遂和妇科、眼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而站桩功之所以能够治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它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有增长体力。
现代医学认为这种功法不仅可以使血液循环畅通,新陈代谢旺盛,加强各脏器、器官以至细胞的功能,同时使全身肌肉得到惰力性的体育锻炼,产生一种内向的冲动,从而给大脑以良性刺激,再则未人静前,体会轻松舒适之感,对大脑也是良性刺激,入静后,进而产生抑制性保护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这种功法既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又能助长精神,锻炼形骸,增加力气。
但是站桩功又不同于一般的练功方法,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练功时嘴微张,自然呼吸,不守窍,不讲周天循环,因此,绝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2、实践证明,初学练功的患者,只要坚持锻炼,虽然没有达到人静要求,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3、不拘时间、地点、条件,不论行、站、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因此这种简单易行,完全可以和生活打成一片的功法,就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与掌握。
4、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年龄、性格、禀赋、生活习惯等,给予调配不同的姿势和意念活动,因此这种辩证论治——因人制宜、因病设式的方法,既可加速疗效,又易于提高疗效。
5、由于这是一种形、意、气、力互相关连、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活动;所以它又是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的练功方法。
意拳(又名大成拳)桩功阐微
意拳(又名大成拳)桩功阐微一:意拳(又名大成拳)概述意拳(又名大成拳),源于“心意拳”。
相传心意拳为宋朝名将岳飞所创,并著有《岳武穆拳谱》。
后来拳谱被明代武人姬龙峰(名际可,山西蒲州人,人称神枪)于终南山所得,他按拳谱钻研、朝夕苦练,根据六和、五行、阴阳、进退,起落等原则原理首创“心意六合拳”。
所谓六和乃内三合,外三合。
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和,气与力合。
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
姬际可又将拳传于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曹继武,曹于清代中叶将拳技传给山西祁县戴龙邦,戴将“心意拳”改“形意拳”。
据说山西人发音“心”与“形”相近,故“心”“形”二字不分,心意拳被传成了形意拳。
戴传技于河北深县李然能(世称李洛能、李老农)李授技于郭云深,车毅斋等人,其中尤以郭最为著名,人称“形意巨臂”,曾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闻名于世。
清光绪年间,河北深县王芗斋先生(1885.10.29—1963.07.12)就学于郭。
王老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深受郭的器重,遂将形意之法秘授。
王芗斋先生尽得郭老真传,在郭老做古后,他为了在拳道上精益求精,游遍大江南北,寻师访友,切磋交流,此间所遇高手甚多,对中国拳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上世纪20年代初,王芗斋先生针对当时武术界崇尚形势,忽略实战的片面倾向,为恢复拳学的本来面目,在上海创立了“意拳”,提出“不求形骸似,只有神意足”,并著《意拳正轨》。
而后进一步潜心钻研,刻苦修炼,最终王芗斋先生在认识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认为:拳术中的功法训练与实战应包括“神、意、气、形、力、声”六方面,亦不能过分强调“意”,拳道六法不可偏废,拳法乃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养、练、用合一之法。
王老以形意拳的圆整笃实之力为基础,吸收了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四大要点和柔化之力;吸收了少林拳法的冷,脆,快之力;吸收了八卦掌的舒展的身法和灵活多变的手法和步法,以及儒,佛,医,道,武五家功法的精华,融会内外家武术和西洋拳法的长处,推陈出新,于上世纪40年代初在北京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武术门派,并在当时民国《实报》上刊登文章,申明拳学要义,并公开声明:为印证拳术,愿与武林诸家研讨技击实战,不分国籍,公开较量,交流拳技,接受各界挑战。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桩功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桩功意拳站桩可分为养生与技击两部分,二者所共同遵循的原则如下:1、精神集中:即思想意识集中、凝神息虑、目光远放、默视长空。
2、周身放松:精神和肢体,内脏都要尽可能保持松驰,既要维持姿式又不要用力,即所谓“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3、呼吸通畅:气不可提,不可沉,更不可憋气,要匀静自然,切莫人为造作,如感呼吸不适,可改为口鼻同时呼吸,缓缓长出气,至舒适为止。
养生桩是意拳基础桩法,分站式、坐式、卧式三种,其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在良性意念诱导下,培养周身的松静。
松静如何培养呢?从生理学的角度讲,任何人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而神经系统受精神意识的控制,因此,精神意识的控制是首要的,所以周身松静的培养首先要从精神训练开始。
练习时,要始终保持意力不断,虚灵挺拔,轻松均整的原则,以舒适得力为目的,内清虚,外中和,寂静调息,内外温养。
可假借周身浸泡在温泉水中,水波荡漾,周身通泰,好似温水渗透到体内一般;也可假借脚踏祥云,周身毛发及宽松的衣服随微风轻轻舞动,此时,鸟瞰大地,山川河流尽收眼底,心胸开阔,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还可假借漫步于春光明媚的大草原上,碧绿原野一望无垠,空中飘散着悠扬的萨克斯,鲜嫩的草儿清香四溢,此情此景令人陶醉,总之养生桩意念以轻松舒适为原则。
在进行以上精神假借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关于精神集中:初习者往往感到精神集中很困难,有时愈想排除杂念,杂念愈多,即“一念未去,万念俱来”反而思绪纷乱,造成精神紧张,遇此问题,初学者可采取“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态度,不可执著,偏执一处,要听其自然,任思想随意活动,把精神引向美好的环境之中,也可“视自身如大冶洪炉,无物不在陶熔中”,不强制去排除杂念,而自然起到了排除杂念的作用,久之,自然而然的不再产生杂念,而达致肢体与大气相呼相之“形不练而练,神不养而养”的忘我境界。
在达到忘我境界时,精神比较安静,有些练习者,往往昏昏欲睡,这种现象虽正常,对身体亦无害处,但并不是桩功所要求的忘我。
意拳技击桩功摇法_意拳技击桩功
意拳技击桩功摇法_意拳技击桩功1.浑圆桩(图1) (1)浑圆桩身体间架基本要求两足跟并齐,双脚脚尖45度分开呈立正姿势。
将左脚顺着左脚尖的方向迈出一个脚掌的长度,再横向向外移动一个脚面的宽度,左足跟微虚。
这时两脚站立的位置既像“丁”字步,又像“八”字步,所以叫丁八步,又名半丁半八步,身体重心分配为前三后七,左脚前膝微屈,膝部微向前指。
双手慢慢抬起,左手高于嘴部位置,右手抬起高与肩平,掌心向内。
左掌心与左脚尖上下相对,右手心与左胸部相对,双手前臂与肘部弯曲的角度不小于90度,左手位置略高于右手半拳,两手相距二至三拳,十指分开,指间似夹棉球之意,虎口似撑,指尖微敛,掌心内吸,有持物不使坠落之意,掌心内吸配合手指外张,似有线绳束缚欲张不得。
以鼻子胸窝为线,头顶似有小线上提,似顶非顶,颈直立,不可用力,双目平视左手虎口向上的方向。
即所谓头、手、脚三点一线。
左足在前时,头向左微拧,右足在前时,头向右微拧,下腭微收,颈下好像微微夹一棉球,两肩松圆向左右稍稍扩张舒展,脊骨自然竖直,身体后部仿佛与树有微微挤靠之意,腋下若能容球,心窝微收,胸虚背圆,上下牙齿要衔接而微错,不可用力叩合,呼吸自然,周身放松。
(2)浑圆桩的摸劲训练【浑圆桩前后摸劲训练】身体呈浑圆桩基本间架,意念假借周身如巨人般环抱一棵参天大树,并与大树有融为一体之意。
练习向前摸劲时,右脚微微下踩、上站、前蹬,催动身体缓缓向前,前脚掌微微上踩,两腿内侧似有向内挤合、身体似有挤推大树之意。
此时,双手、双臂配合前推、挤合、微向下按之意。
头与前脚似有弹簧上下挤合,一推即止,随即练习向后的摸劲。
右腿微微下坐,两腿内侧似有弹簧微微上分,左脚五趾似有扒地之意,膝部意向前指,微有上提之意。
头与前脚、后胯与前膝,似有弹簧微微上下、前后相争。
此时,双手、双臂配合回拉、外分、微微上提,身体似有向后微微拉动大树之意,一拉即止。
如此反复练习浑圆桩前后摸劲。
右式练习与左式相同。
王芗斋意拳站桩功
王芗斋意拳站桩功王芗斋意拳的站桩功王芗斋意拳的站桩功有古传“易筋经”之妙,产生的内劲即空劲、凌空劲,达拳学之大成,学意拳(大成拳)的为什么看不懂王芗斋写的《大成拳论》?因为不知王芗斋所论内劲的奥妙,更达不到站桩所产生的“易筋经”效果,所以现在的“大成拳”为了发扬光大成了以对抗为主的拳种了。
下面这篇是王芗斋写的《意拳论》,看完此篇再看《大成拳论》就不那么难懂了,这篇文章是探索“凌空劲”奥秘的重要资料,王芗斋的“健舞”与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可视为“活步桩”,所以目前出现了“太极凌空劲”并不奇怪。
王芗斋的“意拳”主要用于防身以达武学上乘,兼与养生。
意拳摒弃套路、拳架等传统的武学招式,意拳的意字即王芗斋武学的核心,可惜今人懂的不多。
李洛能号称“神拳”,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粘人即飞,王芗斋与人交手时“搭手即飞”无人能敌。
李洛能传郭云深,郭云深传王芗斋。
“入门先站三年桩”,王芗斋站了九年桩,功夫已达上乘还后悔少站一年,因为没有站够十年。
——秘境探索序意拳论—桩功与四形王芗斋著前言站桩是意拳的基本功。
持桩之法有行站坐卧之分,持桩之目的是为了培育内劲。
内劲培育至何种程度始为有得,须有其检验依据。
本文即拟将持桩之效果,以扼要论述,供同好参考。
内劲需能爆发为外力,始能收到练拳之真实益处。
善拳者,力之奋也。
四形为内劲爆发为外力之最适当的形式,故在论述持桩效果同时,文中亦将四形加以简单说明。
意拳为一种特殊拳学。
既谓之学,自应有其理论根据。
关于力学理论根据,我曾在别处有所论述,此处兹不赘述。
欲使学者明了意拳之学术渊源,对其哲理之依据似有加以论述之必要。
此文原系《意拳论》之一部分。
当时欲试从我习拳诸生是否确有真实体识,故在出示《意拳论》时将这一部分抽出,非我自私,实不愿嚼饭混人。
知我者谓我心虑,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芗斋一九五九年冬于天津寓所论桩功之境界持桩需经三种境界,体认有得,方为功夫。
所谓境界,即持桩时所有之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也。
意拳站桩功
意拳站桩功意拳站桩功的三、四原则是指意拳站桩功的整个锻炼过程分为三层功夫和四个阶段。
三层功夫会相应对应到四个阶段的每一阶段中。
下文我们将为大家详细讲解意拳站桩功的四个阶段和三层功夫。
意拳站桩功的第一阶段为初步实践阶段,也叫感性认识阶段。
由于人们习惯跑、跳、广播操,社会流行拳术等肢体移位运动,不习惯于外形相对静止的运动。
所以,开始站桩多数人感到种种不舒服,上下肢及肩,头、腰出现酸、痛、劳累。
有的急于思动、心乱如麻,觉得站了好半天,一看表才三分钟。
有极个别的出现头晕、头昏、心跳加快,此种情况有的是闭眼造成的,练功时睁开眼自会消失。
也有的因急于求成,过分追求麻、热、胀感而出现肌肉紧张、僵硬,或者因憋气;提气、收腹,追求种种方法的呼吸,引起呼吸短促、胸闷,胸痛、心律不齐、血压波动。
只要注意松静自然,上述不适即可消失。
本阶段的功感是比较弱的,麻、热,胀感的出现往往只在上下肢局部出现,或麻、热、胀只出现其中之一、之二,有的上肢或下肢反应不平衡。
如出现肌肉跳动、抖动、皮下蚁行感、凉冷感,皮肤发痒也是常见的反应。
本阶段因练功者处于感性认识时期,上功慢、入静差,功感弱、时有时无,出现种种不适,使有的练功者停止了锻炼。
其实难就难在坚持上,只要坚持十天、半月,就可尝到站桩功的甜头。
意拳站桩功的第二阶段为站桩功的入门阶段,也是由感性人士像理性人士的过程。
由开始站桩的不习惯逐步习惯,由开始的种种不适到慢慢适应。
麻、热、胀的功感渐渐强烈,由第一阶段的局部功感发展到了整体,由片面到了全面。
同时还会出现周身暖流感,轻松愉快、欣欣之意,越站越想站,感到有说不出来的乐趣。
练功中自觉不自觉地出现面带微笑,眼前突然出现明亮,有的在晚上或黑暗处能看到手部、面部出现微光,练功后感到头脑清晰,心情舒畅,消化能力增强,容易饥饿、食量增加、睡眠好、灵敏度高、步履轻快稳健、内部充实,耐热、耐寒、持久力强。
站桩功过后稍作活动,骨节作响,两手之间出现既吸引又排斥的现象,能够发放外气。
意拳的桩功
意拳的桩功
意拳的桩是讲究人体力学、双手、双臂、下颚、下腋、双膝,以至颈与头的关系等,它都充满了力学的原理,使人在站桩时,全身各个关节与有关部分,都存在着力的运动,虽然,它强调全身放松,但它是松中有紧、松中有力从意念的集中令身体产生一种本能的力,这股力日久有功,这就是意拳中所强调的蓄力。
在人体内积蓄了这本能的力,在站桩中,不断加强,而且经临床证明,对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肝病、鼻炎、关节炎、神经衰弱、胃下垂及多种眼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有明显的疗效,而且对女性要保持苗条健美的体态、延长衰老期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意拳的健身养生桩,在意拳老前辈,王芗斋的高徒韩星桥夫妇在新疆乌鲁木齐中医院治疗病人中,取得颇大成果,因此,意拳健身养生桩是中老年男女均适合的运动,只要地方清静,最好是清晨,练习意拳健身桩,持之以恒,每次站其十五分至二十分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且它绝不会产生什么“走火入魔”的情况,尽可放心。
健身桩有坐式踩棉,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桩法,人坐在凳上,双膝与小腿分开与肩阔,大腿与小腿成直角,即九十度,双臂半圆抱,手心向内,五指微张,指与指之间如夹一个小棉球,臂弯也要成九十度直角,手肘下垂,腋处如夹一蛋,双目平视,或闭眼,头如悬空,自然呼吸,同时,双脚踩在地上想着如踩在棉花似的,不要用力,双臂
如抱纸球,意念是不要用力,力大纸球破,力小纸球就会跌下地。
这种全身的力点从头到脚都有,但它又不强调用力,这是对立又统一的原理。
它充分地显示人体在静止时,在休息时可以练习意拳坐式踩棉桩是非常有益的,当你双手半抱疲倦时,可以徐徐放下,放于大腿近小腹的弯处,手心向上,五指仍微张,这样可以来回做几次,30分钟最佳,效果自在不言中。
意拳技击桩的训练技巧
意拳技击桩的训练技巧意拳技击桩的训练技巧浑圆力是拳术的基础,没有浑圆力就谈不到如何掌握技击的功夫。
而技击桩是求取浑圆力最好的方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意拳技击桩的训练技巧,欢迎参考~(一)技击桩概述意拳认为:浑圆力是拳术的基础,没有浑圆力就谈不到如何掌握技击的功夫。
而技击桩是求取浑圆力最好的方法。
因为站技击桩时身体采用一定的姿势,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容易集中精神,凝神定意,达到神不外驰,意念高度集中的境地,进而通过精神假借,意念诱导,摸索到似松非松,松而有力的意中之力,并逐渐地体会到一动无不动的周身整体之争力。
同时在相对静止状态下,通过意念活动还容易控制和变换力的方向。
意拳技击桩是在健身桩“松”的基础上开始了向神经肌肉“松紧”转换的训练过渡。
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速度、协调性、耐力等运动素质无不受人体神经肌肉松紧的制约。
意拳全部的训练内容就是如何正确培养掌握和运用“松紧”的问题。
所谓“松紧”既是肌肉的松紧,又是心理的松紧,而首先是心理的松紧。
技击桩松紧转换的训练是通过摸劲的形式来完成的。
所谓“摸劲”,是指在思想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以舒适、协调意力饱满为原则,运用不同程度的意念诱导,结合合理的姿势问架,放松、缓慢、均匀的揣摩、体会站桩中松紧转换的力量。
总的来说,意拳技击桩就是在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之下,运用整体摸劲的运动形式,进行神经肌肉松紧转换的训练,以求得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四面八方意力在矛盾相争中所达到的平衡、均整、协调,浑然一体的力量,即所谓的“浑圆力”。
(二)技击桩的基本要点练习技击桩时同样要注意精神高度集中,呼吸通畅,周身自然放松。
精神集中,应敌时才能全神贯注,从容以对;呼吸通畅,体力才能持久;周身放松,才能使动作敏捷,反应迅速。
在此基础上,要进行精神自我放大的训练。
设想四面八方都以自身为中心,自己则如参天巨人一般,昂首独立于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要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宏伟气势。
意拳--桩功秘要
第一个阶段,精满血旺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养生初期,摆一个站式,不在于架势高低,手的远近,只要合乎站桩的基本要求,就是那几个“不”(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等)。
这个阶段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去掉浑身的“僵”,让身体安静下来。
基本达标的表现就是四肢能发热,身体能发热。
即使在冬天练一会儿后也要热得把手套脱下来。
这不是空想,凡是“站住”了的人,都能达到。
这样才说明,站桩能够让气血旺盛起来,内脏、肌肉得到充足的营养。
这是将来肌肉运动的“本钱”。
站桩能够训练出“排打”功的功效,秘密就在这里。
练就精满血旺,就是本身具备了“洗药”,有些功法练后需要用专门的药水洗身。
站桩不需要,而是自身具备“洗药”,天天泡在“洗药”中,不洗自洗。
到了精满气足,就自然会感觉到它的运动,意之所想,气血则为之动,这本是即平常的事,为什么原来就感觉不到呢?只是原来气虚血弱,它动起来的“动静”太小,加上肌肉感官没有活力,就不能敏锐地感觉到它们的运动。
到能够感觉到它们自然的运动时,也就能够感觉到它们也会随着意识的变化而动。
肌肉得到滋润,活力增强,自然做功能力就强,又随时都有“洗药”滋润,越练越来劲。
这时要作“整体”想,让全身得到滋润。
什么地方不能放松或是有毛病,相关的地方就不会热起来。
这时要静静的,象母鸡孵蛋一样有耐心。
就是要静,要“一下就进去了”,要“你就这么给我呆着”。
然后身体自然会有充实的感觉,这是气血旺盛的表现,身体好象充足了气,“联通”了。
这时就想动,觉得胳臂、腿有劲,想伸一伸,冲一拳,踢一腿,腰也想鼓一鼓,但是还是不要随便动,还要再“闷一闷”,“闷”得熟透了。
要是观察那些“熟透”了的,站进去了的练功者,会发现有的会鼻翼煽动、耳根微动、汗毛立起等等,这些都是内脏器官发达的外在表现。
查一下中医的书,耳、鼻、毛等都对应着相关的“五脏”。
什么是内功?这就是内功。
到这步功夫,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也不需要懂得多少道理,只需要喜欢这玩艺,只需要静得下来,任何一本站桩功的书籍的头几页所介绍的方法就足够了。
意拳站桩(桩功练法)———王玉芳
意拳站桩(桩功练法)———王玉芳
这段时间小编将把王玉芳大师编写过的书发给各位拳友爱好者,小编在此非常感谢各位的支持与阅读。
《意拳站桩》这本书是由王玉芳大师编写,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于1989年新华书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好!各位拳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哈!
———未完,待续。
注:王玉芳大师介绍:
大成拳名师王玉芳(1919年生于北平)为芗老之次女,13岁开始随父习拳练功,悉得芗老之心法。
1938年,王芗斋先生在上海授拳时,她即与师兄尤彭熙等人站桩、试力、发力、走步、推手、实作等习练意拳、切磋武艺,虽身为女子却不让须眉。
芗老见其如此爱拳,便针对其身体状况进行特殊调教。
王玉芳师年83岁高龄时,依旧精神矍烁,与人动手搭劲仍能一触即发。
1996年底,在王玉芳师家中,已学习拳术多年的法国人明某要求与王玉芳师搭劲,双方刚一接触,明某就被惊弹到屋边的沙发上,所受震荡之猛烈,令明某惊悸之极。
至今,凡是求教过王玉芳师的人,无不被其精湛的功夫造诣所折服,其拳术之独到,为国内外武界所公认。
意拳站桩举要
意拳站桩举要●崔瑞彬“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意拳锻炼,首重站桩。
站桩是意拳的基本功,是意拳的主要训练手段。
站桩有一条基本不变的原则,那就是“要死站桩,不要站死桩”。
所谓死站桩,是因为站桩是体认的功夫,因而非老老实实去站不可,所谓不要站死桩,则是说站桩式简意繁,锻炼中没有意念活动不行,而且还须多动脑筋,潜心揣摩。
意拳的桩法不少,根据练习目的和训练阶段的不同,分为健身桩和技击桩。
健身桩是因病设式,技击桩则是根据技击上意义的不同而改变了手法。
所以是形式不同,各有分工,在锻炼顺序及目的上应有所侧重和考虑,但并无形式高低之分。
因而,不管站什么桩,重要的是其内容而不是形式。
严格地讲,站什么桩,应该因人而异才是。
但初学站桩,应先站健身桩为好。
这是由养生与技击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如果仅以养生为目的,站健身桩即可,但欲求技击效用,则须在健身桩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意念活动,使全身及身体与外界建立争力,以求得“浑元力”。
健身桩与技击桩只是在锻炼要求上有所不同。
健身桩一般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即可。
技击桩则进一步要求精神“高度”集中,周身舒适放松且“得力”,它对增强体质也有很大的作用。
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
因而,应先站健身桩为宜。
就多数人来说,初学站桩,可从站健身桩中的“托抱式”入手。
下面,我们就托抱式来谈谈怎样站桩的问题。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站桩总是采用一定的姿势,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锻炼,因而它对身体各部位都有具体的要求。
作为初学者,切不可面面俱到,倘若一味追求所谓的“正确”姿势,纠缠于外形,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
托抱式的动作要领是:站的时候,先气静神怡,凝神定意,身体自然直立,足跟并齐,足尖外分约成六十度。
而后双手下垂,再将全身挺一下,使全身尽可能放松。
然后两足左右分开,呈平行状或微成外八字形,距离与肩同宽(初练时可稍宽),身体中正,重心落在两脚心上(即不落于脚掌,也不落于脚跟,适中为宜)。
膝微屈,身体略向下。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桩功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桩功谈及意拳站桩,先生常常这样讲父亲姚宗勋先生说:"如果你明白了站桩之内涵,意拳就弄懂一半了。
"可见站桩实为踏入意拳殿堂之不二法门。
意拳站桩的重点应为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即意念,因为任何人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而神经系统受精神意志的控制,因此精神意志的影响是首要的,故意为拳术之魂,意念活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与功夫成正比。
但如果只重"意"而轻"形",拳术则成了水月镜花的空中楼阁,所以,正确的意念诱导结合严谨周密的姿势间架,才是桩法之正轨,芗老所谓"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是对桩功高级阶段的要求,初学者切莫盲目效仿。
意拳站桩在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三原则指导下,根据练习目的和作用可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
练习养生桩的主要目的是在良性意念诱导下,培养身心的放松(松而不懈),其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换劲:即去掉人体局部、僵紧、注血之力,为日后练习技击桩的松紧转换打下基础;二是健身:身心松静,大脑细胞得到充分休息调整,中枢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增强了对内环境的感受性,通过生物反馈对机体进行调节,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以达强身之目的。
在掌握了养生桩"松"的感觉之后,则要由养生桩向技击桩"松紧"的转换过渡。
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速度、协调、耐力等运动素质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意拳全部的训练内容就是如何正确掌握和运用"松、紧"的问题,所谓"松、紧"即是肌肉的松紧,又是精神,心理的松紧,而首先是精神的松紧。
技击桩"松紧"转换的目的就是培养争力,即浑圆力,争力的培养首先从自身开始,有一定基础后再进一步培养自身与外界之争力,最后将自身与外界争力溶为一体,达到精神与肢体,肢体与外界的高度协高统一,这个统一过程就是在技击桩松紧转换中由摸劲的形式来完成的。
意拳桩功的养与用
意拳桩功的养与用意拳桩功的养与用意拳桩法是意拳训练的入手之法,也是意拳训练的核心内容,意拳桩法训练的正确与否,关乎意拳训练的成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意拳桩功的养与用。
欢迎阅读!意拳桩功的养与用浑圆养生桩是好东西,在下是受益者,感恩所有带给我们健康的师友!在下写一些文章并非否定静站,而是强调不能死站、傻站。
死站傻站的概念是什么?不学习功法功理,不关注内动外动,不知道静功动功结合,就是不知道在养气中行气,在行气中化气,但是养行化都不是孤立的,往往不分彼此,一进俱进,一损俱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没有养行化的整体观,就是死站傻站,初学者问题不大,站到一年以后如果效果欠理想,还满足于取得的小成绩,将难得有所发展。
学养生桩,一定要学动功。
浑圆桩后,每天早晨和下午都有动功训练,这就是养行化的路子。
所以在家站的人,你不动,结果肯定不好,站出一潭死水憋在上半身,没有任何进步意义!时下有部分人认为“静练为养动练为用”“一动就耗”,这样的观念,在方家说来当然不错,错误的是我们肤浅的理解!桩态下的静,本身包含内动、形体微动(气催形动)、调桩,即静中有聚养,静中有散行,练气时养行本来一体,在养中行,在行中养,这就是站养生桩。
功力稍深的在站中还能化,将养行中的初级能量转化为高级能量。
“动练为用”,不可片面理解为动练是习武技击,用的意思有很多,起码包括动中养(意念内收或内守)、包括养中行(以气领形)、包括行中放(发力或半发力,即试力),养生者的动练,首先必不可少,其次把握方式方法。
山庄教初学者五形动功不教意念,因为五行动功的标准意念都是向外,向外的确是耗损,怎么能教初学者呢?但是只要动起来,气血就在奔涌,我们可以感知内动或者在动练中内收内守,做到了行气中养气,扩大自己的体能场,与自然能场沟通交流,不是更好吗?此时的“动练为用”就是将站桩得来的能量活化开,加强气血冲击力,加快排病气,并且逐渐把气血运行产生的有序内动与形体外动结合起来,做到内外合一,这不就是整体力吗?没有意念的动,跟散步没什么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拳桩功中国武术几乎各门各派都有各自的桩功练习。
桩功是武术的基础。
拳谚中有:“欲学拳,先站桩”之说。
形意拳对桩功尤为重视,有的形意拳家讲:“欲学形意拳,先站三年桩。
”形意拳对桩功练习的重视程度超过一般其它拳种。
桩功练习在形意拳中有“筑其基,壮其体”的作用。
也就是打基础强身壮体的作用。
通过桩功练习,首先学习和掌握形意拳对身体各部的要求和要领。
如头顶,胸含,肩沉,肘坠等。
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不断练习,逐步加深理解。
其次是通过桩功练习,对下肢力量和膝关节各部韧带的强度能起到增强和壮大的作用。
其三是通过桩功练习,可使练习者体会和掌握桩功的间架结构和身体各部姿式的要求和要领。
通过长时间的站立,保持姿式不动,可以提高练习者本体的感觉能力。
通过老师的调整和自我的调整,逐步建立正确的姿式定型。
为今后学习动作,学习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四练习桩功有益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精神集中,排除杂念,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至桩功的练习中来。
注意全身各部的放松,加强呼吸的调节。
这样的练习,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调和气血,提高抗病能力,达到益寿延年。
同时,也芴岣呒蓟饕馐叮銮考蓟髂芰Α?形意拳桩功包括:浑元桩,子午桩即三体式桩,降龙桩,伏虎桩,五拳桩,砸桩等。
每种桩法都有它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姿式,不同的意今,而达到不同的目的。
一定的桩法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
这些桩法都是形意拳的前辈先贤们经过长期的练功,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对形意拳技法功夫的练习,长功和养功都是行之有效的。
这几个桩法虽各自都有不同的侧重面,不同的姿式动作,不同的功用。
但都是围绕着三体式这个核心桩法而练习,而补充。
这是我多年来练习的心得体会。
拳谚中讲:“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这个练功就是养身健身的功夫。
也包含武术的基本功,如果练拳不把自己的身体练好,没有好的身体,什么样的技能都是空的,都是没用的。
所以,拳必须以功来养,功须以拳而显。
这就是练和养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表里的关系。
下面把我对这几个桩法的练习心得体会,介绍给大家,望同仁经予批评指正。
第一节浑元桩浑元二字也称之“混元”。
谓天地初开之时。
“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
”武术家以“混元”入拳术,取“混一天地,变化无穷”之意。
浑元桩法被各家拳派吸收引用,既作为初学入门的基本桩法,又作为养身强身,内功修练桩法。
形意拳中的浑元桩,它是通过站桩的训练,在初级达到:凝神聚意,排除杂念,松活筋骨,调节呼吸。
中级阶段达到:以意领气,疏通经络,以气通流全身。
高级阶段是:修身养性,天人合一。
以意念体会人身的内气与外界大气相互交流融通。
浑元桩在初级阶段主要是为了把杂乱意念排除去,集中精力练功。
拴意马,锁心猿。
调身心,使全身放松,只有在全身放松的状态下,气血才更容易流通,有利于身心健康。
(一)浑元桩的具体做法如下:1.立正姿站立,注意深呼吸三次。
图(1)2.左足向左横开一步,两足平行,两足距离与肩同宽。
重心在两足之间。
动作要慢,与呼吸相合,开步时吸气,落步时呼气。
图(2)3.两手自身两侧向前向上慢慢抬起,两手心排对,五指分开,两臂自然微曲。
上抬与肩齐高时,两手以掌指相对,向胸内合抱成圆,两肘微曲,两掌心对胸前,松肩,重肘,胸微含,头微顶,两臂如同抱一大气球在胸前,两肘部下沉低于肩;同时,两腿膝部微曲,松胯坐腰,使身体重心微微下降。
目平视前方。
此姿式保持不变,排除杂念,注意呼吸,闭口用鼻来呼吸。
呼吸要缓慢,深长,均匀。
练习时间的长短,概据自己的体力和身体情况而定。
图(3)4.收式收功动作与动作(2)正相反,先意念给一个信号,我要收式,我要结束浑元桩法的练习。
然后使身体重心的向右上,左足向右足收回并拢,同时两腿站直成立正姿式。
与腿动作的同时,两手自然下落至身体两侧,掌指向下,头微上顶,目向前平视。
动作完毕后,深呼吸三次,静默一二分钟。
(二)浑元桩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1.浑元桩最主要的要领就是:体松,意静,调息这三个方面。
不但浑元桩如此,其它各种桩法都是这样要求的,这三个方面是所有桩法练习中共同的要求。
也就是像气功所说的三调:调身,调心,调息。
这是桩功的基础。
体松就是全身各部都要放松,不使任何部位有僵劲出现,体松的关键是在关节处,要使各关节处于正常的生理位置上,体松有利于气血的流通。
忘静就是把身心收回来,集中精力练功,以一念代万念,使大脑的思维活动集中地注意到一点。
在浑元桩站桩时,应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方面。
调息就是调节自己的呼吸。
把自己平时不注意的呼吸运动进行有意识的调节。
使自己的呼吸运动缓慢均匀深长。
2.浑元桩要求头部微微上顶,下额微收。
保持正直。
肩部松沉,胸部微内含,两臂微曲身前抱拢成圆,两肘微张下垂,两腕部微曲,两手五指分开,要自然,拇指微向上顶,两掌心内含微曲。
腰要竖直,臀部微收,松胯曲膝,膝部弯曲约一百六十度左右。
不要太曲也不要过直,曲则费力,不容易调气,不能持久,直则僵硬。
总之桩法站好之后,要感到各部舒适,通畅为宜。
(三)浑元桩的练习步骤:1.首先要求要正形体松:就是姿式要正确,把身体各部位按动作要求调整到正确的位置。
正确的形状。
正形是首要条件,形不正则气不顺。
体松就是身体各部放松达到舒适合顺。
2.其次要凝神守一。
凝神就是排除杂念,集中精力。
守一就是以一念代万念。
3.意导呼吸,就是以意念引导呼吸,使平常的自然呼吸用意念引导使之缓慢,均匀,深长。
意念的引导是贯穿在整个练习始终。
从开始的正形体松和凝神守一,到意导呼吸运动,都是在意念活动的引导下进行的。
这就是形意拳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第二节三体势桩形意拳三体式桩,在民间传统中也叫子午桩或三才桩。
三才和子午这两个名词是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各家都有所引用的名词,都有不同的指向,不同的定义,不同的内含。
子午一般是指时间。
有子时,午时之说。
在《金丹大成集》中问曰:“何谓子午?”答曰:“子午乃天地之正中,在天曰日月,在人为心肾,在时为子午,在卦为坎离,在方位为南北。
”在《三元会议》中有子为阳之首,午为阴之首,子午为阴阳之首。
书中讲:“子为六阳之首,以应冬至,故当静坐凝神,祛除万虑,一念规中,默调其息而符候之…… 。
午为六阴之首,以应夏至,故午前静坐凝神,待阳极阴生之际,心中自然一阴气下降……” 。
三才也有多种解释:(1)三才是指天,地,人。
有天才,地才,人才之说。
(2)《周易》“玄天之道,曰阴与阳,玄地之道,曰柔与刚,玄人之道,曰仁与义,董三才而为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3)医家三才指体,神,气。
《脉望》书中讲:“气者,神之宅也,体者,气之宅也。
神统于心,气沉于肾,形统于首,形气交而神处乎中,三才之道也。
”武术大师孙禄堂讲:“三才者,头、手、足,即上、中、下也。
”他是借用三才比附人体的头部、手部、足部。
并引伸其义为拳术中的:上盘、中盘、下盘。
我认为这种解释和理解是比较正确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有的人把三体解释为:固体、液体、气体,虽也能强牵一些道理,但我认为这样理解三体不是形意拳前辈先贤立名的初表,是后人的强加和发展。
三体势桩、子午桩、三才桩。
这三个名虽不同,实则都是一个桩法同一个姿势,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只是强调了不同的侧面而已。
三体或强调了外形,头手足,上中下。
子午桩是强调了此桩法在形意拳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和重要性,它是基础的基础,是“母拳之母”。
《姜客樵称五行拳是形意母拳;三才桩是它的内含内意,不但是姿式,更重要的是一种功法,桩功的内意非常丰富,既含有方法,又含有意念。
以三体为表现手段,以三才为指导原则,以子午为重要位置。
形意拳各地区,各派流都把三体势桩功做为初学入门的最主要的基本桩法。
在三体式的基本构架上,动作姿式和动作要领上,以及桩法的功能上,各地区各流派都基本相同。
但是,由于地区流派的不同,师承体系的各异,以及每个人对老拳谱的不同理解和个人练习的心得体会不同,所以,同一个三体势桩的站法也各有差异,这是正常的,也是符合各观规律的。
这个道理就像一棵大树长不出完全相同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一个老师教十个徒弟,因每个徒弟的身材高矮,胖瘦,脾气性格爱好,文化知识水平,练习心得体会都有差异的。
十个徒弟练出来的东西不可能完全一样。
(一)三体势桩的具体站法:1.立正姿势站好,面对出势方向。
同图(1)2.两足不动,两手自体两侧向左右徐徐向上抬起,两臂要自然,不要用力伸直,两掌心向上,抬至与肩平时,两臂屈肘,使两掌向面前合拢,两掌指相对,掌心向下。
图(4)3.两腿弯曲微向下蹲,同时,两掌向下按至小膝前,头微上顶。
图(5)4.两手在腹前抓握成拳翻转,使拳心向上,左拳不动,右拳自小腹向上经心窝向上向前钻出,右拳小指上翻高与鼻齐。
图(6)5.左足向前进一步,右足不动,两足距离约为自己一小腿长,大部重量在右足,重量分布约为前三后七;同时,左拳自小腹向上经心窝向右臂肘部,在右小臂上向前钻,拳心向上。
左拳与右拳相交时,两拳变掌内旋,左掌向前劈出,左臂微屈,左掌心斜向前下,左腕微塌,掌指高与鼻齐。
同时,右掌拉回至小腹,掌心向下。
头向上顶,目视前方。
图(7)此为左三体势站法。
如站右三体势时,在动作4时,左拳钻出,动作5是右足上步,右掌劈出,其它动作完全相同。
(二)三体势桩的各部要求及要领。
形意拳三体势的动作过程,也就是五行拳每一行的出势动作,也是形意拳每个套路的起势动作。
无论练习任何动作,起势都是从左三体势起,这点要注意。
所以,必须按规矩练好。
三体势桩法分为上盘,中盘,下盘三种。
上盘两脚的距离是以本人两个脚长的距离。
中盘站桩法是以本人两个半脚长的距离。
下盘是以本人三个脚长的距离。
1.三体势桩法,两脚的位置应是在一条直线的两边。
前脚尖微向内扣约15度左右。
右脚尖斜向前,正前方以不超过四十五度为宜。
一条直线的两边是前脚的脚尖和后脚的脚跟在一条直线的两边。
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更不能拧麻花,那样不稳也不符合要求。
这样地面积加大,有利稳固。
2.两腿的弯曲角度:前腿微出,前膝的重线以不超过前脚的脚跟。
前腿的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夹角在一百五十度左右为宜。
后腿弯曲较大,身体大部重量在后腿,两足之间的距离大小和后腿弯角度的大小,与站桩姿势的高矮有直接关系。
后腿的小腿和大腿之间的夹角在120-135度之间。
(从腿的后面量)后腿最关键的一点是后小腿和地面的夹角,这是最重要的角度,这个角度应尽量的减小。
由于生理结构,脚的背屈只能在五十度左右。
这个角度的减小有利于后腿的蹬力。
虽然,有的书上讲:“后膝重线不超过脚尖,”我认为并不科学,而且也是不正确的,那样站桩姿势太高,几乎两腿直立或重心后移全在后腿。
后腿的膝部应超过后脚的脚尖,超过多少应视姿势的高矮而定。
姿势高超过少,姿势矮超过多。
关于后腿各部的角度总的原则就是怎样最有利发挥后腿的蹬力,起动快,站的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