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谈大成拳站桩
“蠕动”的科学解释--意拳廉花

“蠕动”的科学解释--意拳廉花大成拳绝秘心法:“蠕动”的科学解释作者:意拳廉花芗老之女王玉芳先生公布《大成拳谱》实乃武林幸事,该谱揭示芗老拳学之真谛。
下面笔者根据多年修炼中会武道,解读其点滴,以飨同道。
芗老在《大成拳谱》中说:“大成拳试力的动作,讲究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蠕动即是姑荣、鼓蠕)。
鼓蠕的动作虽微不可见,却是全身皆动。
大成拳的要求就是要一鼓蠕就能把力发出去。
此种蠕动正是功夫到了体成一块的整劲之动。
蠕,是一种爬行的软体肉虫,它的动作很微小,但一动则全身皆动,这是它特有的本能。
我原意是说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
可能是由于不理解或理解得不深,有人却把我的话说成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
请问,不动怎么能打人呢?这也可能是因为不理解,也可能因为蠕动二字与不动的读音易混吧。
”动是绝对的,不动是相对的。
有不少大成拳求学者不明白“不动”其实是“蠕动”。
“蠕动”十分准确形象地描绘了大成拳站桩、试力的肌肉运动模式。
由于肌肉的粘滞性和肌肉连结“体成一块”的整体性,决定了只能是“蠕动”,而不可能是简单的伸缩和明显的位移运动。
这种不显眼甚至看不见的“蠕动”形式正是中华武术独有的,绝非简单的移动运动。
试力要缓、匀,运劲如抽丝。
肌肉呈“蠕动”状态,在外形的微动“蠕动”中能更好地保持运动的六面整体力。
那种明显的“推拉”试力、“伸缩”试力是根本试不出六面整体力的。
当试力功深后,“小动”也可,“大动”也可,但不论怎样,内部的肌肉“蠕动”是不变的。
不论怎样进行试力,都要柔若无骨,每个关节、肌肉都要松开“蠕动”,像槐虫一样。
可以说,没有整体肌肉的连结“蠕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试力。
“蠕动”表现在站桩上就是一种外形未见其动,内在却生生不已的“蠕动”。
此时的“蠕动”显得更加微妙。
所以说,站桩绝非“不动”,而是“不动之动”,即“蠕动”《王芗斋拳学》中所说:“站桩并不是呆板地站在那里,而是在找动,也就是松紧贯穿站桩始终,功力越大肌肉本体感觉越大。
大成拳法门训练教程

大成拳法门训练教程大成拳法门以意念统帅肢体,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并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曰浑元力。
下面由为大家分享大成拳法门训练教程,欢迎大家点击查看。
一、站桩(一)浑元桩元桩的姿势是两脚平行而方,左右分开,与肩同宽,身体重心落在两脚掌上,以保持身体平稳。
腿部略有弯曲,以利于下肢产生弹力。
两膝略往前顶,配合练此桩时臀部后坐,以保持前后力量的平衡。
两手抬至胸前,略高于自己双肩,呈臂半圆、腋半虚的姿势,以利于实作时的间架配备。
两手手心向内,十指自然分开,如抱两球和状态,以增长臂部的外撑内裹的力量,并可使力量容易达于指端。
双手与自身距离约有三拳,这可在技击时守住自己上身的要害部位。
更须做到头直项竖,身形中正,胸窝微收;周身上下,大小关节,要"逢节必顶,逢曲必夹"。
就是说凡是关节之处,都需要有外顶的力量;凡是关节反面的弯曲部位,都要有内夹的力量,这样才能使周身的力量平衡均整,从而达到动作时"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
除此之外,站此桩时,还要做到头顶如绳吊紧,这样可以振奋精神,还能助长下肢动作时的灵活性。
肩部稍往后张,使心胸开阔,有利于肺部的呼吸和精神的舒放。
两目微睁,目光远望,以蓄养精力。
全身松,有益于周身气血的通畅运行,既可养生又可增长技击时的力量。
在意念中要做到"凝神定意,清净无为"这样日久功深,就能够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忘我境界。
到此境界,性不养而自养,身不练而自练。
久练此功,可收精神充沛、气贯周身和力量雄厚之效。
这就是大成拳所说的"神元、气元、力元"的浑元之体,所以此桩法名为浑元桩。
(二)技击桩此桩是练习大成拳技击必不可少的桩法,故名技击桩。
其姿势是两足呈稍息姿势,前足向外方移出,约有一脚远,两脚呈丁八字步行,称为丁八步,又称半丁半八步。
身体微斜,两腿弯屈,身往后坐,前脚根略离地面,膝盖前顶,目视前方。
李全友谈“站桩拉筋”

李全友谈“站桩拉筋”李全友先生编者:李全友,男,生于1955年,自小学习摔跤。
1969年开始,先后跟随王国强、李志良、王玉芳(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之女)等老师学习意拳(又名大成拳),并成为王玉芳老师的入门弟子。
1982年开始执教,1994年被北京武协通达馆聘为办公室主任兼意拳总教练。
1999年3月应中央电视台之邀讲授意拳。
后组建了王芗斋意拳培训中心,任馆长兼总教练。
2009年被聘为北大附中网校培训中心武术总教练。
擅长少年儿童的意拳教育,多年来培养了众多国内外武术爱好者。
站桩拉筋,通过拉筋把收缩的筋拉长、增粗,筋长则力大。
人到老年为什么会弯腰,就是因为筋收缩了。
有人走路后背直不起来像驼背,说明后背筋粘连了,筋收缩了。
筋是人体的生命线,有打断骨头连着筋之说。
骨头断了还能爬行,如果筋断了,动都动不了,所以人体是有大筋支撑的,中医称肝主筋。
拉筋的扽弹使僵硬的肌肉由紧变松,富有弹力,中医称之为“脾主肉”。
通过拉筋增加了骨头的密度,中医称之为“肾主骨”!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肝是万病之源。
站桩拉筋主要练的是肾、肝、脾以及五脏六腑。
中医有一句话:“筋软一寸,寿增十年”。
人身上筋很多,究竟是哪条筋越软,人就越长寿呢?研究发现,人脚部的筋越软,人就越长寿。
古代中医学家通过内观内证发现:人的筋之根就在脚部,治病要治根,站桩养生也要调根,因此只拉身体的筋,而不把脚部的筋拉开,是治标不治本!站桩把脚部的筋拉软,不仅能够变得强壮,延年益寿,而且还能够改善人不好的脾气,因为,脚部的筋越硬,人的脾气越容易暴躁。
站桩是个宝,拉筋最重要!。
【大成拳】中医认为:站桩是大道至简的养生妙法

【大成拳】中医认为:站桩是大道至简的养生妙法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可是身体却越来越差,气虚、阴虚、阳虚、血虚、痰湿、肝郁、血瘀,总有一种体质适合你,很多人是几种体质纠缠在一起。
现代人“食饮不节,起居无常,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耗散其真”,时髦却不良的现代生活方式,促使体内积累了大量的阴气、邪气、病气、毒气,催生了各种奇形怪状的疾病。
古云:古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将病,下工治已病。
当今医院的数量越来越多,医院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先进,但在很大程度上,医院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下工”而已。
上工难寻,中工难遇,下工还经常碰到庸者,且花费不菲。
向外求之不得时,反向内求,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站桩兼具“上工、中工、下工”功能,是不用吃药打针就能让恢复身体自愈的绝佳内求之法。
站桩是我们的祖先从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修行筑基之法,也是道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站桩所引发的的每一个症状,都是在实践、实证国医的伟大,站桩所引发的的症状只有中医才能给予最合理、最信服的诠释。
从古至今,很多医家都将站桩视为养生治病之妙法,其养生功效被历代医家以及现代科学所承认和推广。
站桩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排毒方法,每次都站到出汗,便是最好的排毒。
无论什么季节,站桩所出的汗完全是臟腑经络运化所致,属于身体阴阳自我调整,不会导致亡阳或伤阴(这有别于靠局部肌肉紧张、努气使力,制造所谓压力来冲击病灶的桩法)。
站桩没有给您打针、吃药,也没有依靠外力,出汗本身正是典型的阴阳自和过程。
站桩不单排骨髓及气脉之毒,还可以炼气入骨,生养元气。
尤其是现代人,阴寒之气强盛,如果不站桩,要想易筋洗髓、炼气入骨、精气不漏、血脉温暖,那是相当困难。
中医认为,站桩可以滋阴壮阳、疏通经络、畅通气血、温养肌肉、锻炼神经、恢复身体的自愈功能。
筋长一寸,寿延十年。
站桩有拉筋的功效,而肝主筋,站桩则可以促进肝脏的代谢功能。
拉筋可以增加骨密度,肾主骨,同时又使肾功能得到了锻炼。
大成拳站桩新手教程

大成拳站桩新手教程假借无穷意,精满浑元身。
虚无求切实,不失中和均。
——王芗斋宗师站桩可分为很多种,比拟群众的是马步,不过这里要说的是浑圆桩-(大成拳站桩的撑抱式)。
浑圆桩,来自于中华传统武术门派之一--意拳〔大成拳〕。
意拳,源于形意拳,形意拳源于心意拳,心意拳是在中华传统养生术的根底上开展而来。
浑圆桩,是大成拳的筑基养生桩法,以松静自然为主。
诚望习者“守平常、莫好奇〞。
认真进展站桩训练。
站桩是形、意、气、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运动。
形〔姿势〕和意〔意念浑圆桩活动〕又是这一功法的根本,二者互为作用,不可偏废,其训练是以形为体,以意为用,以静为和。
站桩需遵守四容五要的原那么,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气〔声〕静。
五要是:恭、慎、意、切、和。
恭者神不散,慎如深渊临,假借无穷意,精满浑元身,虚无求实切,忽失中和均。
初习浑圆桩,首先应将整体间架安排正确,在虚灵挺拔的原那么下进展由局部到整体的放松训练,尤其是双肩和胸部的放松更需时时注意。
其要求是:头直目正,气静息平,身端体正,松肩横肘,腋下全虚,屈肘环抱,,胸腹放松,腰背正直,膈肌放松,胸虚背圆,双膝顶出,臀部如坐高椅,足趾抓地,足心涵空。
整体要求是:松静自然,虚灵挺拔,曲折玲珑,浑圆一体。
浑圆桩动作简单,极其易炼,诚如王芗斋老先生所言:“养生桩,极容易,深追究,头万绪。
〞确实如此,单纯的站好姿势不动,一不调息,二不意守,三不周天循环。
即不调整呼吸,不留意丹田,不搞大小周天。
为保健养生治疗某些慢性疾病,增长体质,使工作肌产生被动性的站桩练功,简单易行,人人都会,效果良好,无副作用。
站桩时间不做硬性规定,可随身体状况的不同做灵活的安排。
站桩要灵活、渐进地延长练功时间,不要太超出身体的负担能力。
在站桩中,不要追求功感,意念淡淡的,既不要忘记,也不要强想,“勿忘勿助〞。
当体内起变化时自然会出现功感。
PS:身体整体可略前倾一点点,站桩二三个月以上者,重心可以落在双脚脚底的涌泉穴附近。
大成拳的功法训练之站桩如何训练

大成拳的功法训练之站桩如何训练大成拳功法有七种,即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其中站桩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功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成拳的功法训练之站桩。
欢迎阅读!大成拳的功法训练之站桩:养生桩养生桩的桩法亦繁亦简。
繁者,如肩架姿势种类较多;简者,姿势虽多,但功法内容一致。
如要持桩先将肩架安排好,使身体及四肢百骸做到相对均匀,含胸拔背,头顶项竖,松肩坠肘,发挺腰松,头脑清静,呼吸静、长、细、均,周身骨节放松,肌肉放松,但又不能过懈,应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松紧要适度调配,应以舒适得力,不要过力为原则。
养生桩的种类姿势较多,大体上可分为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和半扶式等几个类别。
下面介绍几种出功快、基础强的桩法。
(1)三才桩(天地人为三才)上势两脚呈八字形分开,胯距与肩同宽。
两脚着地,脚心内吸平均着力。
两膝弯处成钝角。
上肢保持正平,臂半圆,腋半虚,两肩吐出,胸自含之。
双手十指相对,齐眉,两手相距两拳,有如抱一纸灯笼,两臂撑四抱六。
两目微闭或自然张开,口微张,似笑非笑。
下身为似紧非紧之状。
中势两臂半圆,两手齐胸,十指分开。
其余同上势。
下势两臂半圆,双手抱腹,十指分开。
其余同上势。
(2)伏按桩两臂略抬起,十指分开,自然弯曲向斜前方。
双手置于肚脐高度,手心向下,位于两胯左右。
两手有如扶按水中的木球之上。
其它要求同三才桩。
(3)休闲桩双手背到身后,两手背放在两侧腰眼处,开档坐胯,背向后靠。
其余同三才桩。
(4)提按桩手臂伸向前下方,左右自然张开,微微弯曲,两臂提起,两肘外撑,手略与脐同高。
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微微分开,自然弯曲,双手既向上提,又向下按,有提按冰山勿令低昂之意。
其余同三才桩。
(5)撑扶桩两臂自然抬起,大约与肩同高。
掌心向前,两手相对,指尖向斜上方。
手指自然撑开,微微弯曲,两肘外撑,双手意如撑扶在意想中的物体之上。
久练之则有撑扶乾坤山岳使之摇动之意。
其余同三才桩。
(6)托球桩两臂自然放于身体前方,合抱成圆形,两肘外撑。
练大成拳养生桩的注意事项

专栏50大成拳站桩有养生桩和技击桩两大类。
首先,习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桩法来练。
开始时以站养生桩为宜,可把浑元桩作为主要桩法。
有了适当基础后,如果练习技击桩,矛盾桩则为首选。
不论站何种桩法,均要把桩功的间架搞正确。
尤其是站浑元桩时,要采用较为简单的姿势状态、较为明了的文字描述引导进入状态,不要受某些书中的繁琐要领束缚使肢体对号入座。
习者如果有条件亲临现场接受老师指导,可以稍感不适即请老师纠正,并把此时已调正确的桩式拍照保存,过一段时间若站桩仍感到别扭时,说明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握,这时可对照照片调整为正确的站式。
如果站桩出现了功感方面的问题,凡有疑问之处,即与老师进行电话或微信联系。
站桩所出现的变化是方方面面的,而且不同阶段的感受亦不相同。
特别对于体弱多病者,当问题积累过多又得不到及时解决时,就会影响康复效果。
有的人学习站桩和拳法时,总想一次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就我的经验而言,大家向我学习后,按科学的安排,掌握基础拳法,初步体验掤劲、整劲和抗击性均有一定成逐渐延长。
以养生为目的者,舒适自然为其要则,目的是培养锻炼“内气”;以技击为目的者,选练的站式要符合技击要求,增强功力为其要则。
3.在饥饿状态下不要站桩。
饥饿是机体能量匮乏状态,站桩所需求的能量供给跟不上,就会过度消耗内能,对健康不利。
过饱时也不要急于站桩,因为此时机体将以胃部消化为主导,站桩会引起胃肠不适。
4.站桩以呼吸自然为度,不要刻意追求呼吸,当感到呼吸不够用或胸闷时,可自然地深吸一口气或深呼一口气,此状态为过渡态呼吸,当机体不断放松和入静后,呼吸会变得缓慢均匀,以至形成功态呼吸。
5.站桩时,眼睛可睁可闭,也可半睁半闭,究竟采取何种方式,完全听任站桩者的自我感受。
如果感到闭眼能快速入静就微闭双眼,在闭眼状态下如果出现了身体摇摆现象或困睡现象,就把眼睛慢慢睁开。
6.站桩时间较短时,不存在收功问题。
但站桩时间达1小时左右时,结束站桩时不可突然把手放下,要适当活动肢体,如轻轻拍打臂部、两腿在原地稍作移动等,然后再将两臂放下。
站桩敛神听风雨 抻拔拉长“老牛筋”——大成拳真传法

站桩敛神听风雨抻拔拉长“老牛筋”——大成拳真传法2004-9-321:10:00《精武》独立守神站大成拳桩功是在相对静止时,放松精神和形体,从而培养正确的基本间架。
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养成了许多习惯动作,主要表现为肌肉伸缩和胸部用力(横膈肌发紧),从生产上看是一种进步,但对于养生及技击则是背道而驰的。
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即是独立守神——站桩。
站桩第一步,即在精神松静集中的状态下达到形体的放松,同时培养合理的间架,这就是“敛神听微雨”和做到松静自然等要领。
似坐非坐,似展非展等意念是为了胸腹部放松而进行的诱导,其它意念,都是为去除拙力和放松形体而设,明于此,才能不执着的站桩。
一味放松就会散了间架,那还不如去睡觉。
所以,站桩时还要头顶项竖,身正体端,使人体各部位按站桩的要领做到正确。
为达到强身之效,初始站桩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双肩和胸部的放松及人体各部位合理的间架结构,并逐渐养成习惯。
改造生理这是独立守神的深入阶段,仍以站桩为本。
在弄清“松”的概念后,就应进入“紧”的训练。
大多数习者,极易混淆紧与僵的概念,多以为此项训练于己不利,或从未进行过此项训练,更有人因片面追求松而不敢稍微发紧。
为数不少的习者为使下肢放松而使双腿直立,这就失去了站桩的原则,使下肢“断劲儿”,这是不可取的。
改造生理需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矫正脊柱弯曲及整体的联结放长,即调整“松”状态下的“紧”。
脊柱乃人体之中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体运动主要由脊柱带动,人体的浑元力亦主要源于此。
自然界中,脊椎动物的脊柱都是平直后绷的,人类在婴幼儿时期亦如此。
而改造生理——“返婴寻天籁”,其中首要须使脊柱放长。
人的脊柱随年龄增长逐渐形成S形,这种状态已大异于婴儿时期。
常年负重者的S形状尤重,这种后天状态利于负重,但失去了弹性。
所以,矫正其曲线方能真正达到返先天的婴儿状态,才能具备获得整体力的基本条件。
矫正脊柱弯曲和拉拔脊柱的重要性,在武林前辈中已有觉察和体悟,但其认识是模糊的,练功也是低效的,如“含胸拔背”、“顶头悬”和“尾闾下沉”等拳诀,对于拉伸脊柱能产生一定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成拳是河北省深县先父王芗斋创始的(1885~1963年)。
先父幼年从深县郭云深老先生习心意拳(形意拳之母拳),后遍游祖国各地,博采各拳术名家之长,创造了“内外一体”、“意动一致”的大成拳;并在一生数十年实践中,对该拳理论和实用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大成拳站桩具有简便易学、不讲场地、不费力、不求外形多变化的特点,故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只要思维正常均能掌握功法要领,注重意感与精神。
站桩不讲求套路和招数,无论动静都以意为导引。
大成拳兼重养生与自卫两个方面,桩法也分养生和技击两种。
养生桩是基本功,从拳术来说,养生桩在于变动求整、祛病健身、增强体力,为学习拳术创造条件。
桩法特点在运动锻炼中,使人全身各个器官、细胞同时获益,这就是本桩法的特点。
此外,由于没有任何招式、套路的限制,在运动时脑神经不受刺激、不紧张,能够得到休息,这也是与一般运动不同的地方。
“桩法是锻炼全身的功夫”,人身是一个整体,虽然分身、手、头、足等不同部位,但不能分别而论,故不能偏重某一部分锻炼。
意拳桩法是统一意念、统一动作、统一力气、全身同时一致锻炼的基本方法。
站桩虽然仍属肌肉筋骨的锻炼,但若要身体内部起变化,则要“以形为体,以意为用,意灌全身,以精神内敛为主”。
所以,在站桩锻炼时,一切动作、意念活动都要从整体出发,从整体着想。
这是大成拳桩法的特点。
站桩注意三个基本要点1.精神集中(思想、意念集中):站桩时,首先要凝神定意,默对长空,目光远望,扫除万虑,什么都不想,使思想意念高度集中,所谓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最后要做到即便有人、物在身边走过或移动,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周身放松:要做到内外都放松,四肢百骸、大小关节和内脏尽可能放松,但是要求“松而不懈”。
松是很重要的,从练习意拳来说,“松”要贯彻始终,而“松”和“整”又是相辅相成的。
整体放松以后,可以适当用意,不过用意时不要过于紧张,要用意而不用力,否则容易有不舒服的感觉。
3.呼吸自然:呼吸不要人为的有意造作,气不可提,也不可故意沉,要求做到匀静自然,和平常一样。
站桩时,思想意念集中是基本要求,而初学站桩时,精神集中却很难做到,有时越想摆脱杂念,反而想的越多,这样就会影响练功。
如果遇到杂念纷至、一时摆脱不了时,站桩者可以任凭思想驰骋,想到一定时间自然就不想了,也就静下来了,这是先父王芗斋教拳过程中讲的一个道理,可以试一试。
另外,站桩者如患有某种疾病,往往越静越要考虑病灶,我们要求站桩者尽量不去想,这才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站桩时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头:头要正,收颏直颈,好像有绳上提,但要似顶非顶,面部似笑非笑。
足:两足平放,意向下坐,足趾有扒地之意,足心虚涵,膝部微屈同时上缩,不可用力,用力则不稳。
胸腹:脊骨要自然竖直,松肩坠肘,臀部似坐高凳,心窝微收,小腹常圆。
颈:要求头直目正。
齿:牙齿上下衔接,但不要用力扣合。
舌:舌尖微卷,似顶非顶,自然为主。
口鼻:呼吸自然,口微张,露一缝隙,不要闭气,呼吸方面达到舒适为原则。
目:两目前视,稍向上方,远望眼前景物好像为轻雾所遮,隐约可见,这是精神内敛的意思。
如两眼轻轻闭合,则要精神内视,“收视听内”,但切忌意守眉心。
耳:凝神静息,好像极远处微细的声音都能听到,这就是先父王芗斋讲的“敛神听微雨”的意思,也有助于精神内敛的锻炼。
站桩一般要领和姿势姿势以站式为主。
站桩时,首先要气静神怡,思想集中,而后双手下垂,自然直立,足跟并齐,足尖外分,约成45度,要平要稳,再将全身挺拔一下,使身体尽可能放松,然后两足左右分开,距离与肩同宽,膝稍屈,身体略向下坐。
头之百会,毛发数根如线系,用意不用力。
至于间架安排,主要是手臂,因人而异。
因为大成拳桩功是双重桩,只要符合前述原则和要求,左右或插、或抱、或推、或按都可以,只要两侧对称而站桩者做着感觉舒适就行了。
但要注意全身不许有平面,大小关节都要六处不曲,同时如两手轻轻提起,要“高不过眉,低不下脐,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鼻右来,右手不向鼻左去,往怀抱不贴身,向外推不逾尺,双手变化在这范围里”。
大成拳桩法基本姿势有五种,虽可因人而异,或增或减都不出此范围。
下面着重介绍两种桩法,适于治疗各种常见慢性病。
1.按上述要领做好准备后,双手下垂,十指有直插入地的意思,但只能用意不能用力,两肘稍屈向斜上方微提,以舒展筋络,并有外撑里裹之意,肩要平,腋虚含。
2.两手向上抬起,高与肩平,两手位于胸前,不超越脚尖。
手心向内,形如抱球,手指分开而微屈,手稍下垂,腋下虚涵。
在意念中,两手像抱着一个纸球,如果抱紧了,球就要瘪下去;如果抱松了,球就要掉下去。
可是只许用意念想,而不能用拙力抱。
站桩前的准备和站桩后的整理站桩时首先要气静神怡,精神集中,而后全身挺拔一下,尽可能放松,这些准备活动在前面已经讲到了。
初练者在站桩的过程中,由于原则要求、要领还掌握不好,也可能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如胸堵、肩紧、腿酸等。
胸堵是上下没有抻开,上提下坠抻开,胸部自然舒畅。
肩紧是松的不够,用意放松,肩紧自消。
腿酸是初站时间过长,肢体还不适应的缘故。
所以开始可以少站,以后站的时间逐渐加长,肢体适应了,腿也就不酸了。
至于肝胃疼痛,心跳没有减少,反而感觉加速,则是本身疾病的反应,只要坚持站下去,这些现象自会减少、消失,疾病也就得到适当治疗。
站桩开始时还要注意取下手表,放松裤带,脖不要扣过紧也要解开放松,免得影响血液循环流动。
这里再讲一下站桩的时间,开始站桩,可以尽自己可能,站五六分钟、七八分钟以至十分、二十分钟都可以,一感觉疲惫,就可以停止,保有余力,也就是适可而止。
还可以增加次数而减少时间,按累计时间计算。
总之,站的次数和时间可以逐渐增加,以站完感觉舒畅为主。
站桩后,可以来回走一走,或双手背抵腰际左右晃一晃,还可以两手五指聚拢,分别在左右臂、腿、上下身轻轻敲打几遍,都有疏散筋络、缓弛筋肉的作用,和一般运动后的整理活动的作用相同。
在站桩的过程中,如能用大成拳内劲按摩腹部等部位,效果更好,但这需要有人辅助,一般不易做到。
站桩练功姿势大成拳站桩功的基本姿势分为站式、坐式、卧式和行走式四种,其中以站式应用最广、效果最佳,但每个类型又有几种不同的姿势。
为什么要设这么多的类型和姿势呢?因为人有性别、年龄、体质、病情的差异,不同情况的人所能承担的运动量也不同,为了扩大大成拳功适应范围而设置各种不同的姿势来适应于各种不同的人,使学者根据自己体质来加以选择。
撑抱式:自然直立,气静神怡,意念与天地合一。
头居人体最高处,为一身之主宰,不宜倾斜;周身舒展,微有挺拔之意;横步展开时,两足尖向前平行站齐与肩宽,不可前后参差,脚心涵虚不可吃力,如果足用力,则站不稳,心顶于头,气机受阻,全身关节不灵,怎能求其稳定;臀部略向下坐,似坐高凳,膝关节微有弯屈,小腹常圆,双手慢慢移至胸前,高不过眉,低不过脐,松肩坠肘,腋半虚,臂半圆,双手距胸一尺左右,手心向内如抱球状,手指分开而微屈,两手指相距二三拳远,心窝微收,头直目正,面部似笑非笑,牙齿上下衔接,不要用力扣合,舌尖似顶非顶,自然为主,呼吸求自然,嘴微张,以达到舒适原则。
远望景物好像为轻雾所遮,隐约可见,或两眼轻轻闭合,要精神内视(“收视听内”),切忌意守眉心。
静气听极远处微细的声音,由近到远,渐渐就听不到了,感到耳边有声响,就像下雨一样作响(图1)。
浮托式:两脚同前式,两膝略屈,但不过脚尖,臀不过腿跟,两脚力量平均,全身重心置于两脚中间,两手提于肚脐左右,臂半圆,腋半虚,松肩坠肘,手心向上,十指分开略弯屈,双手手指相对,距离三拳左右,似托一个气球,头直目正身直,臀部似坐高凳,目似闭非闭,自感全身漂浮,有虚灵挺拔之意(图2)。
浑元式:身体直立,双腿站成丁八式,双臂抬起,小臂下落,手心向内,十指分开,双腕用力,手指用意下指地;设想自己如千年松柏挺立,两足稳如生根,不怕飓风吹动,因而站如松,适合体力强者(图3)。
矛盾式:设想自己如千年松柏挺立,两足稳如生根,成弓箭步,撑肘,目从虎口远视,此架式讲求形、意、气、力相合(图4)。
形(姿势)与意(意念活动)二者不可偏废,才能收到灵活适宜的配合。
单侧揉球式:两足站成丁八步,两臂抬起在胸前。
两手相距约2~3拳,十指分开,手心相对,似揉一球。
目远视,左手在前、右手随后。
要领是:左手背向外撑拉,右手随着左手推,推到前方时,云手换位,右手背向外撑拉,左手随着右手推,左右两手反复互换,慢慢转动;臂半圆,腋半虚,前进后退或原地活动都可(图5)。
丁八式:身体直立,精神集中,目远视,虚灵挺拔,脚站成丁八步,两脚距离与肩同宽,撑裆,两膝分争,三夹两顶(大腿根夹、膝窝夹、脚脖子夹;膝盖顶、足趾顶),前脚着地,脚跟略抬起,后脚吃力(前四后六或前三后七,指的是腿的担负力量),双手抬至胸前,手心相对,十指向前(图6)。
金鸡独立:身体直立,精神集中,双臂抬起,手心向下,平放胸前,三分撑,七分抱,十指分开,似按水中气球,虚灵挺拔,臀部似坐,左腿抬起,脚向外蹬,脚尖稍微回勾,右腿弯曲,臀部和脚跟成直线,目向前视,两腿可轮换,时间以自身体力而定(图7)。
加力降龙:两脚大步分开,身体前倾,前脚脚尖向外横平放,前腿弓,后腿绷,两臂分撑,一手向前似推物状,一手向后成搓按式,头向后扭,目视后手虎口,精神集中 图8-1 。
降龙式:见加力降龙式,动作减小,神意要足(图8-2)。
伏虎式:身体直立,大步分开,形如丁八式,前四后六,前腿弓,后腿撑,三夹两顶,两手在膝盖上部,两臂撑抱,似捉一虎,左手提爪,右手搓按,头带动全身,目向前平视,精神集中(图9)。
分争式:头要撑拧顶缩,肘似横,手腕勾错敛抗,抽胯提坐,撑膝,手往后拉,力量放远,手拉前指,力量则后来。
全身处处都有逆力,动时要给自己设立阻意,大小关节才无处不争。
总之,在多种力量的分争中求统一(图10)。
前后分水式:两足站成丁字步,膝微屈,双手不要高过胸,两臂分开,手心向前,为前分水式;手心向后,拇指向下,肘带小臂后拧者为后分水式。
全身放松,似在水中游泳,此式要稳缓,双腿可倒换,要用意来领会(图11)。
蜻蜓点水:身直立,面向前方,利用手的弹力,斜面展开双臂,脚随双臂动作幅度自然前伸,稳踏重心,用腕带动手指,似按水中球,两脚总是一实一虚,起落自由,随意念掌握(图12)。
神龟出水(1):设想自己身体如浸水中站立。
缩身若有钻提放纵之形,同时双臂得势扬起呈环抱状。
臂半圆,腋半虚,双手变化,搜索裹其力抽胯下坐,重心移向后足(图13)。
神龟出水(2):卷身催胯,以腰为轴,螺旋扬其身如龙出水,同时头、身、手、足、肩、肘、膝、胯等大小关节同时牵动,重心前移,双臂与身成反向运动(图14)。
神龟出水(3):身体重心前四后六时,双手如按水面之球,头带全身起伏,要均整,气贯一致,目光如视汪洋大海,显示出波澜壮阔之势(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