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大成拳之秘站桩入门的核心意念

合集下载

大成拳实战入门——技击桩技击意念

大成拳实战入门——技击桩技击意念

大成拳实战入门——技击桩技击意念作者:刘进大成拳作为当代一种实战拳法,一直受到武术爱好者特别是青年武术爱好者的喜爱。

多年来,笔者因为协助师傅王建民先生创办山东省德州市大成拳研究会,同时推广大成拳法,所以,经常接到一些求学者的来信来电,咨询各类问题,其中提出最多的要算是入门的途径。

由于我经常得到师伯赵祯永先生的指教和师傅王建民先生的口传心授,并经过多年的潜心实战训练,对这一问题有一些心得,现公布出来,不当之处,请各界师友指正。

众所周知,实战技击性是武术的精髓所在。

在中国武林界,除去少数已经向养生或表演方向转化的派别之外,绝大多数武术门派都非常重视锤炼自己的技击性,不断地发展完善获取技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大成拳作为实战拳法,有自己一整套科学实用的实战训练方法,其中入门之法是技击桩加技击意念。

技击桩是身形的训练,技击意念是神意的训练,有形无意为空形,有意无形为虚意,但二者结合起来,却能够形成强大的催化力,使练者体内产生出功力、抗重击力、快速反应能力等一系列实战所需的技击能力。

大成拳技击桩约有二十多种,入门阶段只需站两个,一为矛盾桩,一为托婴桩。

其它桩法待入门后再行选练。

矛盾桩练法如下:立正站好,抬左脚向左前方进半步,两脚站成稍息姿势,右脚落实,左脚跟虚起,两腿负重之比为前三后七。

右膝弯曲,臀部后坐,大腿微向内裹。

左腿膝盖处前顶上提。

两手上抬,环抱胸前,左手抬至与肩平齐,五指指向右方,掌心距胸口约三至四拳。

右手低于左手,五指指向前下方,掌心距肋部二至三拳。

十指自然撑开,肩撑肘横,两眼顺左手腕上方向远处视(此为左式,右式须改变方向,站法相同)。

托婴桩练法如下:下肢姿势与矛盾桩相同,两手上抬,抬至肩头高度,两手十指撑开,指向前方,掌心相对,两掌之间约有一头宽度,左手略高,右手略低,曲肘环抱,两眼顺左手所指向远方视(此为左式,右式须改变方向,站法相同)。

以上是矛盾桩与托婴桩的桩法姿势,再配合相应的技击意念就可以使体内锻造出我们在实战活动中所需要的技击能力。

传统武术站桩功四大核心要点(好顶虚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喉头回收法另一种是会阴上提法)

传统武术站桩功四大核心要点(好顶虚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喉头回收法另一种是会阴上提法)

传统武术站桩功四大核心要点(好顶虚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喉头回收法另一种是会阴上提法)(好顶虚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喉头回收法另一种是会阴上提法)/i6784657974523593223/?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 599825907&use_new_style=1&req_id=20200911200507010130 03614756097B30&group_id=67846579745235932231.站桩先正尾椎。

尾椎很重要,心情不好时,按摩一下尾椎,就会缓解。

从尾椎一节一节脊椎骨顶上去,直到后脑,脊椎自然会反弓,脑袋自然会后仰,两手自然会高抬,然后下巴向前一钩,手按下,脊椎骨一节一节退下来。

如此反复练习,会有奇效。

脊椎就是一条大龙,它有了劲力,比武时方能有“神变”。

2.站桩勿求速效。

李存义论站桩:若是诚意练习,总要勿求速效。

一日不和顺,明日再站,一月不和顺,下月再站。

因三体式是变化人之气质之始,并非要求血气之力,是去自己之病耳(指拙气、拙力之病)。

所以,站三体式者,有迟速不等,因人之气质禀赋不同也。

3.站桩要“拿劲”。

什么是“拿劲”呢?尚云祥就做了一个很适当的说法。

李仲轩随唐维禄学过更为复杂吃劲的桩功,往往一站就一两个小时,双手一抱就太过简单,以至于不知该在身体哪个部位吃劲。

有一次李仲轩在尚云祥面前站了一会后,没料到尚云祥说了一句非常奇怪的话:“你抱过女人没有?”这句令人大窘的话却使李仲轩隐隐约约有所感悟,浑身一松,尚云祥说:“对了。

”李仲轩明白了,这个“抱”字,不是两条胳膊使劲,而是抱进怀里,整个身体都要迎上去。

这是对站桩“拿劲”的比喻,拿住这个劲,一站就能滋养人。

”4.站桩要有生机。

站桩的要点是“学虫子”,冬天虫子钻进地里死了一般,等到了春季,土里生机一起,虫子就又活了。

站桩要站出这份生机,如虫子复苏般萌动,身上就有了精力。

大成拳站桩之神、形、意、力

大成拳站桩之神、形、意、力

3.站桩之“意”
所谓站桩之意。神为帅,意为军,意自神生。“初习神人手,神具意为先,间架出形后,神意—脉连”。在具体站桩中,意要在抽象虚实中找,在”虚无度其有”,“有处揣其无”。大成拳早期曾名意拳,其脱胎于形意拳。前辈在这里强调的“意”则是指应敌的意识。故习练时要度其理而求之,其理则在于练是为战,以实战的意识而练。具体当如前辈所言:“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或毒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只有在长期的站桩中持此“意”,方能在突发事件中产生应敌之本能反应。但初期练意,还应至简、至明而实用,假设还可简化,有一定基础后再由简人深。在神意合练时,可进一步假设己身已放大为一约为三尺的神意气之球,随时碰击不测之敌;初期该球不坚而极易破,尚需意想以周身之能辅之以搏,而球强壮后可设想将其逐步扩大到七尺,使碰敌即飞。上述假设切忌着意精细、繁杂、真切、面面俱到,以致使“神”、“形”拘谨,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犯执着之病。
桩中,神形意力四者熔融一体,或无先后,能掌握其精髓,得其精要者,全凭悟性使然。然而这仅是“筑基”功夫,纵观大成拳之全貌远非仅此一端。大成拳的种种佳境也绝非妄语,功夫小乘者一、两招即能制敌,中、上乘造诣者在实战中令对手非仆即飞、劲力失泄的战例比比皆是。而芗老等前辈一个照面使对手飞出丈外之战例则更是精彩绝伦,其“神、形、意、力”尽在其中矣。
大成拳学一道,虽形成较晚,却削尽冗繁,返璞归真,汇众艺所长,融中华古老文化和佛庄老哲学之底蕴于一身,揭示了拳艺之理的“根基”所在,故可谓之博大精深,其修身、养性、营卫、摄生之功能的科学性更是值得称道。笔者虽习艺多年,也常有彷徨之感,且自知学识浅陋,经验之谈不敢作为一己之私,又恐有不当之处,还望天下有识之士斧正,即获一益已足。
1.站桩之“神”

于永年大成拳站桩和求物第5章意念活动

于永年大成拳站桩和求物第5章意念活动

第5章站桩功的意念活动什么是意念?意念就是念头、想法。

意念活动就是站桩练功时有意识的思想训练。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过程的总和。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

分析是将一个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综合是将各个部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动物只能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或现象(第一信号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

人类则具有语言与文字(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除了能对实体和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之外,还能进行抽象的分析与综合,即创造概念,从事抽象的思维。

所以,分析与综合活动是人类在更髙级的、与动物有本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的。

站桩练功的意念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抑制性的,一种是兴奋性的。

不同的意念活动产生不同的作用。

站桩初期应用抑制性的放松活动或设想活动来阻止杂念的萌生,从而促使大脑皮层迅速进入抑制状态,在医疗保健上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身体强壮者有意识地进行兴奋性紧松动作的意念活动时,除能增加运动量之外,还可以使休息肌也变成工作肌。

这是逐步增强人体机能和优化机体结构,增长体育智力的特殊的训练方法。

紧松动作的意念活动,就是对机体的肌肉收缩运动现象进行实体的和抽象的分析与综合活动的训练。

实体的肌肉收缩运动,是第一信号系统支配下的工作肌的收缩运动,它是动物与人类所共有由先天遗传下来的肌肉收缩运动,我把它叫做第一随意运动。

抽象的肌肉收缩运动,是第二信号系统支配下的休息肌的收缩运动。

它只有通过后天学习与刻苦训练才能掌握,它与工作肌的收缩运动机制有本质上的不同,我把它叫做第二随意运动。

一、放松活动放松活动是有意识地使思想(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利用感觉神经的反射作用,去检査这一部位肌肉的工作情况的训练。

每当检査某一部位时,要用脑仔细地想一下,精心细致地体会这里的工作情况,注意监视该处每个微小的变化,并且命令这里的肌肉要放松不要紧张,逐步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和大脑认识放松的能力。

大成拳桩法原理

大成拳桩法原理

大成拳桩法原理大成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传统拳法,拳术家将其发展为多种形式,如大成拳桩法。

大成拳桩法是一种重要的拳法训练方法,它通过特定的站桩姿势和呼吸法来训练身体力量、内功和身体的协调性。

本文将探讨大成拳桩法的原理以及其在身体健康和武术训练中的应用。

一、大成拳桩法的原理1. 姿势:大成拳桩法强调正确的站姿,身体直立,双腿微曲,脚距与肩同宽。

膝盖微屈,使重心下沉,稳定身体。

双臂自然下垂,手掌微抬,手指稍微弯曲,如抱球状。

头部保持自然正直,颈椎放松。

2. 呼吸:大成拳桩法注重深腹式呼吸。

练习者通过慢而深的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使呼吸达到放松身心和提升能量的目的。

这种呼吸训练有助于调节呼吸节律,提高氧气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排除。

3. 静力:大成拳桩法通过静力训练来培养身体力量。

练习者通过站桩保持特定的姿势,产生内外力的对抗,从而锻炼肌肉力量和身体的平衡感。

静力训练还可以帮助练习者提高肌肉的耐力和爆发力。

4. 意念:大成拳桩法注重意念的运用。

练习者在站桩过程中,通过集中注意力和意念,将注意力集中于身体各个部位的感受和能量流动上。

这样可以加强身体的感知能力,改善身体的协调性和敏捷性。

二、大成拳桩法在身体健康中的应用1. 强身健体:大成拳桩法可以帮助改善身体的姿势和平衡感,增强肌肉力量和稳定性。

通过站桩训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心肺功能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这对于改善姿势矫正、预防骨质疏松症和促进新陈代谢都有积极作用。

2. 放松心态:大成拳桩法注重呼吸和意念的运用,在练习过程中可以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通过深腹式呼吸,可以减轻压力和焦虑感,增强心理健康。

同时,意念的运用可以帮助练习者培养专注力和冥想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心理素质。

三、大成拳桩法在武术训练中的应用1. 内功培养:大成拳桩法是武术内功训练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桩法的训练,可以锻炼腹部的深层肌肉和腰背部的力量,提升身体的内劲。

内劲是武术技击中的核心力量,通过桩法的练习可以培养出内劲的运用和爆发力。

大成拳养生桩意念调控与精神假借

大成拳养生桩意念调控与精神假借

大成拳养生桩意念调控与精神假借1.淋浴活动设想自己站在浴室的水龙头下,适合自己身体的温水,从头顶,经身躯,慢慢流到脚背,渗入地下;随着水流,全身的肌肉从上而下逐渐放松,一次接一次,在轻松舒适的感觉中,渐渐忘却自我。

2.凝固活动设想自己如千年松柏立在山巅之上,两足稳似泰山,与空气凝固在一起,任风吹而不动。

3.直立水中活动设想自己站在舒适的水中,水从不同的方向流向身体,时而从前往后流,时而从后往前流,时而往左,时而往右,水没轮廓,身体随之摇晃,半睡半醒,混混沌沌。

“4.蹬泥活动设想自己在深没脚踝的泥沼中行走,欲动又止,欲止又动,虽有阻力,仍能缓缓前行。

5.集散活动将注意力集中于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点,然后从这一部位(伤、病部位),向四面八方扩散乃至全身,再从全身向这一部位集中,如此反复,能促进气血流通,解除疾病。

6.依靠活动设想自己全身依靠在柔软舒适的物体上休息,轻松愉快,无忧无虑,悠然自得。

”]7.远听活动凝神静息,用心聆听各种声音,由近及远,从听明显的声音,到听细微的声音;从听身前、身后的声音到听四周的声音;从漫无边际的听,到专注的听。

这种活动能使人注意力集中,尽快入静。

8.听之任之活动初练功者,往往杂念很多,不容易入静,可采取听之任之,顺其自然,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方法帮助入静。

可假象自身好似一座烘炉,杂念好比雪花,飘到炉中,自我熔化。

9.静观活动设想自己站、坐或卧在舒适优美的地方,周围鸟语花香,清风徐徐,使人心旷神怡,达到迷离忘我的境界。

“意念”是帮助练功者克制杂念,诱导入静的一种手段。

大成拳是一种双重训练,既练身体又驯精神,所以克制杂念十分重要。

人的思维是广泛的,尤其是成年人杂念更多。

排除杂念并不容易,不能急于求成。

大多数初学者把排除杂念看成是一种负担,刻意求静,却往往事与愿违,愈追求,愈急迫,负担愈大,前念未消,后念又起,连绵不尽。

不仅不能入静,反而使人焦躁不安。

再说,意念是对杂念而言的,意念太轻,杂念易来,意念太重,产生僵硬。

【大成拳】站桩时最容易忽视的一点

【大成拳】站桩时最容易忽视的一点

【大成拳】站桩时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在练习大成拳站桩时,一般讲究先目光内收(也就是眼光从望远到渐近直到收回颅内),再双目垂帘,也就是说两眼皮像布帘那样自然耷拉下来,不加紧闭的意念。

保持这种自然垂帘的状态,符合局部气血的通畅,同时也因为双目垂帘,使得目光不外散,也就不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而能够保持心神内敛。

站桩时最容易忽视对眼睛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没有目光回收的过程,且错误地把目光回收后的双目垂帘理解成闭眼。

第二,意守的时候没有留意眼睛的状态,不知道眼睛有动与不动之分。

忽视了第一点容易产生杂念,忽视了第二点会使意守部位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先说第一点,站桩时要目光回收。

目光回收并不是闭眼,而是眼神内收,收的是神气,是通过形体动作来调整意识和气机。

目光回收是一个过程,开始是目视前方,然后逐渐从目视前方转为前下方。

目视前方,是指眼睛平视前方。

如果视野开阔,就看天地交合处;如果视野不开阔,就透过视障看远方,是以想带看。

目视前方是用眼睛看,也是用意识看,只用意识不用眼睛是空想,只用眼睛不用意识是瞎看。

目视前方的时候要注意几点:1、持续一段时间,不要一看就收;2、放松眼睛去看,别使劲瞪眼;3、尽量不要眨眼,用意志力控制眼睛。

4、意识与目光同在,不要起杂念,也不要去分辨。

5、看住了才开始目光回收,看不住就反复看。

目光回收可以作为一个单独项目练习,站着坐着都行,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山顶或海边练,极目远眺,效果更好。

单独练习的时候可以延长目视前方的时间,认真练习目光回收不但可以凝神聚气,还可以调整眼睛的功能,对近视、白内障等毛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再说第二点,目光回收以后通常有意识活动,如神注太空,即意念通过头顶想外面的虚空。

在这种运用意识的过程中,一般来说眼睛是不应该动的,眼珠要保持在平视的位置。

如果意守下面眼珠就往下转,意注头顶眼珠就往上翻,就会造成气的上下壅滞而出现腹涨和头沉的现象。

从意守的分类来看,意动眼睛动属于形动意守,意动眼睛不动属于纯意念意守,初学者应该选择纯意念意守。

大成拳教程之大成拳技击桩要点

大成拳教程之大成拳技击桩要点

大成拳教程之大成拳技击桩要点本大成拳教程为大家讲解的是大成拳的技击桩要定。

技击桩是研究大成拳技击的基本功,旨在培养技击所需的各种力量。

然而很多大成拳习练者虽然站桩很用功,但收效并不十分满意,皆因未得要领。

以下是根据多年研究修炼心得得到的大成拳技击桩要点。

大成拳技击桩要点一、关于掖胯。

普通人站立时,如果重心偏于一条腿,则支撑腿的胯部会向外顶出来。

很多人将这一习惯带到技击桩中,这样虽然省力,却不得力,因为胯部的扭曲破坏了整个间架的完整饱满。

正确的胯部形态应为“掖胯”,即将胯部微微收回,使身形中正不偏胯。

大成拳技击桩要点二、关于后手。

大多数人在练技击桩时,总是双臂曲肘环抱,两肘成钝角。

这种练法对后手进攻的锻炼有所欠缺,因为后手离身体太远,身体的力量很难运至手上。

所以,后手应离身体近一些,大约两拳,而肘部也应变为锐角(注:此观点值得商榷,与大成拳拳理有不相符之处——武行者)。

这就如同古代的马上大将持枪一样,后手一定要贴身,这样才能使战马的前冲力量由身体传到枪尖。

大成拳技击桩要点三、关于意念。

大成拳十分重视意念,认为良性良性的意念诱导可以使锻炼成果明显加强。

但很多人在运用意念时过于精细、繁杂。

如意念全身各部位之间均有联系时,假想到全身数十条弹簧相连,想得真真切切。

其实这样假想已范了执着的错误,全部心思都系于数十条弹簧上(且不论其能否想得周全),精神拘紧而不得舒展,以致于影响了精神气势的锻炼。

运用意念的原则应是“有那么个意思就行了”。

例如前面说的“全身各部位间均有联系”,只要有一个联系的意识就够,而不必将各部位间的联系绝对地想成弹簧或牛筋。

大成拳技击桩要点四、关于“功夫”。

有很多大成拳爱好者片面地将大成拳的功夫(规范地说,应称之为“功力”)认为是某种感觉,如阻力感、争力感、舒适感等。

他们认为,在练功中体会到一些感觉,就已具备了相应的功夫,从而放松了对练功强度的要求或孜孜不倦地追求练功中的各种感觉。

实际上,体会到某种感觉,只证明练功者已初步进入练功状态,这只是量变的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解]大成拳之秘站桩入门的核心意念大成拳之秘站桩入门的核心意念
查大成拳家拳论及当代大成拳有关文章,并无“核心意念”一说,这是我从自身的练功体会中总结出来的,它指的是肢体争合意念。

为什么我称之为“核心意念”?其理由:一、这一意念诱导可以直接建立肢体间的联系;二、这一意念诱导直接为建立六面争力服务;三、这一意念诱导可以贯穿于站桩、试力、步法、发力等过程中,是大成拳意念诱导的主线。

大成拳非常重视精神、意念修炼的作用,诚如王芗斋《大成拳论》所说:“今夫本拳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炼”。

但纵观诸多拳论,虽然罗列大成拳精神假借、意念诱导达数十种之多,然并无多少切中要害。

不但如此,这么多的意念法足以让初学者无所适从,一些脱离形体实际的意念法使习练者将大成拳练成了“意念拳”,为害不浅。

为此,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意念诱导尤显重要。

大成拳修炼应致力于求得六面争力,而力之产生,必由于形之正确、意之诱导,故为求得六面争力,宜从六面“争意”开始。

但修炼应由简单到复杂,所以可以将六面争意先分解为前后、左右及上下几个方向。

但初涉站桩的习练者,又不宜马上进行这几个方向的争合意念诱导,而应先把握住站桩的基本要领。

举浑元桩为例,首先要做到放松和相对入静,并应做到含胸拔背,吊顶提肛坐胯,肩松中有撑,肘沉中有横,裆、腋、颏内夹等,注意掌握火候,勿太执着,总以松静自然,舒适得力为度。

然后可转入争合意念诱导。

上下争合主要是肩胯带动肘膝、手足相争或相合;左右争合则是左肩胯、右肩胯相争或相合并带动左肘手与右肘手、左膝足与右膝足作争合;前后争合则是双手与肩胯带动身体作相争或相合。

由上可见,肩胯在肢体争合意念中起着枢纽的作用,抓住肩胯这一要素则有执简奴繁,纲举目张的效果。

为更好地体会争合意念,可假设相争相合的肢体皆联有弹簧,则相争时
可体会弹簧被拉长后的回缩之力,相合时可体会弹簧被压缩后的回弹之力。

不将皮条作为假借的原因是不利于体会肌体相合。


于先后,并无规定。

可按上下争、左右争、前后争、上下合、左右合、前后合依次练习,每一争或合的意念可作一短暂停留,但不必管感觉如何,从意念诱导到产生意感必然要经过一段时间,而当意感产生之后,便会逐渐稳定成型。

实践证明,以上方法对肢体联系意感的产生有极好的修炼效果,如果不进行这种意念上的松紧交替运用,势必产生不了肢体联系意感。

当肢体联系意感比较稳定后,宜开始运用抵抗“推拉砸挑”意念,但需将肢体争合意念融入其中。

例如体会“推之不动”,假设有一外力前推,我必须有前后相争之意,即不仅要在意念中拉开前后体之间的弹簧,还要抵抗推力作用。

如此修炼,可使肢体争合意感强化,并可获得整体稳固意感。

以上的桩法可以采用浑元桩,或浑元桩与矛盾桩交替。

在以后的托婴桩“老牛筋”意念诱导中,同样适用以上的复合意念。

在此,学者宜细心领会王芗斋先生强调的“执着己身,永无是处,离开己身,无物可求”之深意。

大多初学而无师指导者,他们虽苦苦站桩却不得进步,原因多在意念调配上,因为外形可以模仿,但正确的意念难以得知。

初学者最易犯的错误是意念诱导的不循序渐进,意念诱导的驳杂。

有的过早运用“老牛筋”意念,甚至“应敌假设”、“抗击假设”等,有的在一次站桩中频繁更换意念,或今天用这个意念,明天又用那个意念,极不稳定。

事实证明,站桩意念诱导无阶段性,无相对专一性都是不能取得进步的。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学者不可不深思?
站桩为得力之由,肢体争合意念作为正确的意念诱导,又是产生争力、合力的前提,称之为站桩入门的核心意念,应是名副其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