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养生桩入门
韩樵先生意拳站桩养生法

韩樵先生意拳站桩养生法韩樵,男,生于1909年。
擅长中医推拿术和传统武术,他认为祖国医学先天后天之说是长寿至理。
韩老自幼酷爱运动,涉猎众多,亲身体验获益中总结出“养生、健身运动无有超过之”的养生方法——意拳站桩功,这种功法使人在舒适愉快中祛病延年。
此功法法于自然,合于科学,习之怡然,妙趣横生,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精神形体浑然一体,使人在舒适愉快中祛病延年。
此功法以意为主导,强调意念活动支配体内外的生理活动。
完全符合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且不产生任何副作用。
一、意拳桩功法要领头不宜倾斜,而欲使颈直,似有绳提,要有领率全身之意,目内敛,耳凝听,舌根微后收,呼吸自然,匀静无声,齿轻叩,忌咬牙,肩部宜松,胸部微收,背要正直,腹部松软,腰不得前倾后仰,左右倾斜,膝微曲,臀部微后坐,脚心含虚。
二、常用姿势1预备姿势:头端、体正放松、调整呼吸。
2上肢姿势:可任取以下一种姿势。
(1)抱式:两臂抬起,肘微曲,手心对胸一尺左右,高与肩平,肘略下。
(2)捧式:两臂如环,两手掌心朝上,四指相对,放于腹脐左右。
(3)推式:两臂向前平举,肘微曲,两手大指相对,掌心向前。
(4)按式:两臂下垂,肘微曲,两手指朝前,掌心朝下,与腹脐相平。
(5)划式:两臂左右分开约三十度,手心朝前,(6)提式:两臂下垂于体侧,肘微曲外撑,手心朝里如提物状。
3下肢姿势:两足分开与肩齐,足尖向前平行,膝微曲,胯回收,臀部微后坐。
4结束势:两手心朝后,放于腰部,肘向前合,肩放松,两腿徐徐起立,片刻,两臂还原于体侧收式。
三、锻炼时间开始每次以3~5分钟为宜,逐步增加到20~30分钟。
每天1~3次。
总之要循序渐进,依年龄和体质的不同灵活掌握,不可勉强。
四、禁忌在锻炼过程中切勿憋气、头部倾斜、脊柱弯曲、努胸、脐背、拱背、用拙力等。
五、注意事项要有恒心;衣着不要过紧,穿布鞋为宜;不宜过饱或过饥;练后勿坐,宜徐徐散步,使气血调和;锻炼次数与时间,视自己体质情况,以适度为宜。
形意拳入门桩功三体式

1.周身放松. 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眼, 下颏回收;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与前脚成45 度左右夹角(图l~1)。
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
要点抬前臂时既要贴身, 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
这就是“肘不离肋, 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
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 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 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③ )。
要点下按时, 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 两手下按, 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 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
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
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 前膝向前, 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
提肛, 不得突臀, 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要点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 不用拙力。
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附1~@正面)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 ,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上动不停。
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期、附1~⑥正面)。
要点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
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
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出脚时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尽管不是向远进步, 也要一动步就要有“三催' , 之意与劲, 并要于脚齐到,也是为给动作打基础。
体虚,元气不足?意拳筑基养生桩法,补充元气,让你身强力壮!

体虚,元气不足?意拳筑基养生桩法,补充元气,让你身强力壮!浑圆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拳术,源于汉族传统武术门派里的意拳(大成拳),为其筑基养生桩法。
可壮肾腰,强筋补气,调节精气神。
站桩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能增长体力。
站桩时曲肘抬臂、屈膝下蹲,其目的就是让身体重心下降,使下面充实,下面充实了,肾精就会充实,肾精充实了,宗气运行通畅,心肺之气下降,肝肾之气上升,这样一来,人就进入了上虚下实的状态,就能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对站桩有具体的论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骨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站桩是补充元气最好的方法之一。
元气充满以后,人就会身强力壮,具有抵抗一切疾病的能力。
在练习站桩前,应排空大小便,并把衣扣腰带松开,而且饭前、饭后一小时不宜练习。
浑圆桩正确姿势两腿平行开立,两脚间距离三个脚掌的长度,然后下蹲,脚尖平行向前,勿外撇。
两膝向外撑,膝盖不能超过脚尖,大腿与地面平行。
同时胯向前内收,臀部勿突出。
这样能使裆成圆弧形,俗称圆裆。
含胸拔背,勿挺胸,胸要平,背要圆。
两手可环抱胸前,如抱球状。
虚灵顶劲,头往上顶,头顶如被一根线悬住。
脚:两脚呈内“八字”形站立,两手抬至胸前,两脚站得不能太宽,脚跟比肩稍宽一些,脚尖和肩宽度差不多。
头:头要正,百会上领,下颏微收。
口微微闭,舌抵上腭,神情平静。
目光平视,自然呼吸,全身放松。
使周身上下气机平衡、和畅。
手:手指自然舒张,中间仿佛有一个气球,两手要小心翼翼地捧着它、抱着它,两臂圆撑,和身体环抱成半圆形,手的位置开始时可以放低一点,以后再慢慢上升,但两手高不过肩,低不过脐。
肩:肩部放松,不能绷紧,不能端肩膀。
肩膀要很自然地耷拉着,往下松。
这时锁骨、胸部有点沉,所以肩下松时还要往两侧外撑。
有的人站桩时间一长就身上流汗,两手冰凉,原因就是肩肘没放松,气运行受阻。
因此,在练习站桩前要把肩膀抖搂抖搂,放松地前后转一转。
膝:膝盖微屈,膝盖不能过足尖,大腿根部空虚,呈似坐非坐状态。
意拳养生桩入门

意拳养生桩入门姚承光意拳的养生桩,是意拳最基础的入门桩法。
意拳首要强调的是精神假借,意念诱导,运用良好的意念活动,使人体大脑的中枢神经得到了休息和调整,同时促进了血液循环,中枢神经得到休息调整后,调节皮质下中枢的功能就越强。
血液循环的加强能使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功能就更旺盛,实际上,养生桩就是精神和肌肉、肢体同时锻炼的一种医疗体育,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并给学习意拳技击功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意拳养生桩法——撑抱桩双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足心微涵虚,足趾似有微微扒地之意,自身自然直立,不偏不倚,头顶上似有小线上提,头似顶非顶虚领挺拔,膝关节微曲似有上提之意,脊柱自然竖直。
肩要自然舒展,不可耸肩,臀部似坐一高凳。
意念假借后脑部、后颈部、背部、腰部、大腿、小腿后部似微靠身后的大树或墙上,似靠非靠。
身体站好后,将双手慢慢抬起平步撑抱桩至胸前呈抱球状,肩要放松,腋下涵虚,时与手掌呈45°角。
双手距胸部尺许略远,掌心向内,五指相对,双手五指之间距离为二至三拳。
双手五指微张,意有五指缝中各夹一棉球之意,不可用力分开,自然微张即可。
双手双臂抬起时意念假借怀中似抱一纸球或气球之感,球与胸部、腹部、手臂、手心、手指内侧,似有轻轻的接触,用力抱球要瘪,无心抱球要落,总之意念中的要求则是似有非有,要有不被微风吹走之意。
双手双臂抬起时,意念假借腋下及双臂双手下侧似搭放在桌面上或抬起搭放在水中漂浮的球上,尽量运用意念假借,使双臂放松,松到仅能维持手臂重量即可。
练功时,面部表情要似笑非笑,两唇稍露缝隙,颈部肌肉放松,双目前视微向上方,不要仰头或低头,练功时也可闭眼去练,要呼吸自然。
周身放松,忌用拙力,只要能使身体自然直立,手臂抬起的姿式正确,即为达到站桩中松的要求。
以上所谈的是站桩时对姿式动作的意念要求,不可刻意一味追求姿式上的意念,而要将自己置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
二、意念的运用①假借自身站在温暖的泉水中,温暖的泉水浸泡全身肌体有温暖入微的舒适之感。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形意拳人门的一定之规,称做形意拳基本功,它是延年养生、学好套路和正确掌握技击要领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它包括通经络、养真气、定形式、固底盘四个方面。
形意拳是体、用、艺三者兼备的优秀内家拳种之一,讲究内外兼修,神、气、形合一。
内有气之飞腾,外有势之变化,劲有起落、横竖、吞吐、刚柔,三者合一,方得养生与技击之妙用。
初学者必须先进行气、形、劲三个方面的基础训练,然后才能开步练拳。
站桩功是按照一定的形式要求站立不动的一种练功方法,是形意拳入门格式之本。
老前辈们的功夫都是“站”出来的。
刘老先生常说“二劈不如一站”。
尚云祥先生授徒,要先站三年桩,考试合格才能开步练拳,可见站桩之重要。
站桩的形式多种多祥,而比较常用的有:定劲桩、乾坤桩、鸡腿桩和三体桩四种。
定劲桩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两手置于大腿外侧,手心朝里;两膝微屈,膝盖与脚尖在同一垂直线上;上身正直,胸背肌肉要放松,松腰,垂臀,顶头,竖项。
然后两臂向前徐徐抬起,高与肩平,屈肘沉肩,如在胸前抱球状,掌心朝里,两中指尖相距约1分米(3寸许)(图1-1)稍停,随即两小臂内旋,掌心翻转向外(前方).虎口撑圆,高与口齐,眼看中指尖(图1-2及其侧面图)。
此时精神要内导,目似合未合,垂睑内视;口似闭未闭,舌顶上颚;呼吸纯任自然,由粗而细,由快而慢,由有而无,由动而静;意想小腹内之气,起伏动荡,四肢之气,上下流通、意到下肢,渐觉小腿与脚掌、脚趾有气沉肿胀之感,十趾抓地,有人地二尺之意;意到双手,便觉十指发痒、发麻,双掌发热发胀,有变大变f之感。
此时如闭合双口,便觉天地间空空荡荡,只剩自己双手,其大无边。
此乃生发周身浩然之气的要法也。
初练者,站十分钟便觉劳累,可稍稍活动后再继续站。
随着功夫的长进,站的时间可越来越长。
每天旱晚各站一次,每次以不少于40分钟为宜,多者不限。
乾坤桩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足心空涵.如行泥地;两膝放松微屈,下与足尖相对;两臂徐徐向前抬起,屈肘沉肩,掌心向里,高与胸齐,如抱球状,不能用力;顶头竖项,正脊,拔背涵胸,肌肉松净,任大气之自然流行,下于丹田。
意拳养生桩的站法

意拳养生桩的站法窦世明1、为什么站桩:意拳无招式,更无套路,一切均由站桩而来,初学以站桩为主,学成后还是站桩。
初习站桩,几乎每个人都能接触到问题,就是站桩要求求什么?为什么站桩?为什么站桩要用抽象的想像?有人说站桩是在求力?有人说站桩是在求劲?我的体会:站桩是启发本能的基本功夫,也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锻炼。
站桩是使练习假借抽象的意念,在相对放松的过程中,体验松与紧之间的关系,体认力的感觉,学习到对力的适当控制,在发力时能恰到好处,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因为多一分则为人所借,少一分则不足以达到制敌效果。
这种力只有在站桩中去体会,所以每天站桩时以抽象的意念叫练习者自己去摸索、去体会、去感觉、去寻觅。
习意拳者在开始站养生桩时就这样做,将来再过度到技击桩。
2、养生桩:学习意拳应由养生桩开始,然后再逐步过度到技击桩。
养生桩是意拳的基本功,也是一种医疗体育运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
身体强弱,均可练习。
一、提插桩:首先要气静神怡,自然站立。
足跟并齐,足尖外分,双手下垂,两足左右分开,距离与肩同宽,膝微屈,臀部如坐一高凳上,双手下垂,五指分开,手指有直插入地的意念,用意不用力,两肘稍屈,向斜上方微提,有外撑里裹之意,腋下容球,周身关节有似屈非直之意。
头:头正、收颏、颈直,头顶似顶非顶,有如绳系,面部似笑非笑。
足:两足平放,足趾抓地、似抓非抓,足心虚涵,膝微屈,不用力,以意念为主。
胸腹:肩平臀正,心窝微收,宽胸松腹。
齿:微露一缝,不可扣死,两腮自然撑起。
舌:微卷,不抵上鄂。
目:远视,神意内敛。
耳:凝神静息,即敛神听微雨。
二、撑抱桩:两手向上抬起与肩平,距胸尺许,手心向内,如抱球状,腋下虚涵意念中两手如抱纸球,抱紧球即瘪了,抱松球会吹落,只能意想,不能用力。
三、俯抱桩:双手向上抬起与肩平,指尖相对,手心向下,手指分开微屈,距胸部尺许,两手相距二三拳,其它部位与第一式同。
意念中,两手两臂内环抱一纸球,松紧控制与第二式同。
姚承光先生意拳系统教学系列之意拳技击桩法----谢永广

姚承光先生意拳系统教学系列之意拳技击桩法----谢永广一、意拳技击桩法概要练习养生桩有了一定基础后,就可直接学习技击桩了。
拳术上所讲求的力量,不同于一般生活工作中的习惯用力方式和方法,有其特殊的含义和内容。
一般称自身原有力量为'本力',而通过拳术训练获得的力,则称为'功力',也就是拳术专项训练所特有的力。
实际上都指的是一种劲儿:就是上下、左右、前后的意力达到平衡、均整的状态。
意拳传统上称这种劲儿为'浑圆力'。
没有浑圆力作为学习拳术的基础,就谈不到如何掌握技击的功夫,而求得浑元力的最好方法,就是站技击桩。
技击桩与养生桩无论是在外形,还是在意念活动中都有所不同。
在外形上,技击桩要求侧身以丁八步法站立;在意念活动上要比养生桩意念活动激烈的多,精神上要求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地摸索拳术的浑圆力(即争力),体能的消耗也远远大于养生桩。
而养生桩则要求,双脚平行站立,意念活动采用轻松、舒适、自然的锻炼方式,可以说养生桩是意拳最基础的桩法基本功训练。
练习浑圆桩和技击桩,最好要经过养生桩的练习,有了一定基础后方可进行。
初习者最好不要一上来就练习浑圆桩和技击桩。
二、意拳技击桩功法1、浑圆桩(如图1)(1)浑圆桩前后摸劲两足跟并齐,脚尖分开如立正姿式。
将左脚顺着脚尖的方向迈出一步,再横向移动一个脚面的宽度,左足跟微虚。
这时两脚站立的位置,即前人所谓的丁八步,又名半丁半八步。
身体重心分布为前三后七,左脚前膝微曲,膝骨微向前指,似有小棍支撑,左膝部似有小绳上提,足趾似有扒地之意。
头与前脚似有弹簧上下相争;同时右胯略向后指,与左前膝似有弹簧前后相争,后胯略有上提之意。
两腿的大腿外缘微微向内裹,同时两膝和小腿内侧微微向外翻张。
双手慢慢抬起,左前手高于嘴部位置,右后手抬起高与肩平,掌心向内。
左掌心与左脚尖上下相对,右手心与右胸部相对,双手前臂与肘部弯曲的角度不小于90度,左手位置略高于右手半拳,两手相距二至三拳;十指分开,指间似有夹棉球之意;虎口似撑,指尖微敛,掌心内吸,有持物不使坠落之意;掌心内吸,配合手指外张,似有线绳束缚欲张不得,吸吐相互作用;左手不往身右来,右手不往身左去,以鼻子胸窝为线;头顶似有小线上提,似顶非顶,颈直立,不可用力;双目平视左手虎口向上的方向,即所谓头、手、脚三点一线。
意拳养生桩

桩 时 , 部 表情 似笑 非 笑 , 部 、 部 肌 肉要轻 松舒 面 面 颈
适 , 吸 要 匀 细 自然 , 目平 视 微 向 前 上 方 , 望 前 呼 双 远 面 景 物 似 为 轻 雾 所 遮 , 约 可 见 , 朦 胧 胧 。 心 平 气 隐 朦 和 , 视 静 息 , 细 心 聆 听微 雨 落 在 树 枝 或 地 面 上 所 凝 如 发 出 的 极 细 微 的声 音 , 或 站 在 风 景 优 美 的 世 外 桃 源 中 , 松翠 柏 , 花 盛开 , 语花香 。 我们感 到遍体 苍 鲜 鸟 使 通泰 , 臆 大开 。 胸
养生
无 之 间去 体 察 , 自然 中 逐 步 形成 。 在
二 、 拳 养 生 桩 功 法 讲 解 意
2 O1 ol .
在 站 撑 抱 桩 时 如 果 感 到 身 体 劳 累 ,就 可 以托 抱 桩 进 行辅 助练 习。
3. 步 提 插 桩 ( 3) 平 图
1平 步 撑 抱 桩 f 1 . 图 1
觉 。双 肘 意 有 外 撑 。 托 抱 桩 的 练 习 方 法 就 好 像 将 撑 抱桩 中所要 求双 手 、 双 臂 拦 腰 抱 球 , 为 轻 轻 托 变
住 纸 球 底 部 两 侧 , 有 不 要
阻 力 感 , 这 时 由于 身 体 向 后 自然 带 动 了双 手 十 指 把
系在 河 岸 上 的 弹 簧 微 微 拉 长 ,同 时 也 将 水 中 的 木 板
微 微 拉 动 , 拉 即 止 。 即 身 体 再 向前 晃 动 。 时 , 一 随 这 由
于 身 体 微 微 向 前 的 移 动 ,而 有 双 手 的 十 指 把 系 在 河
被 微 风 刮 跑 之 意 。其 意 念 活 动 依 然 可 采 用 撑 抱 桩 的意 念 , 睁 眼 或 闭 眼 练 习均 可 。 托 抱 桩 的 练 习主 要 是 辅 助 撑 抱 桩 练 习 中 出 现 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拳养生桩入门姚承光意拳的养生桩,是意拳最基础的入门桩法。
意拳首要强调的是精神假借,意念诱导,运用良好的意念活动,使人体大脑的中枢神经得到了休息和调整,同时促进了血液循环,中枢神经得到休息调整后,调节皮质下中枢的功能就越强。
血液循环的加强能使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功能就更旺盛,实际上,养生桩就是精神和肌肉、肢体同时锻炼的一种医疗体育,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并给学习意拳技击功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意拳养生桩法——撑抱桩双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足心微涵虚,足趾似有微微扒地之意,自身自然直立,不偏不倚,头顶上似有小线上提,头似顶非顶虚领挺拔,膝关节微曲似有上提之意,脊柱自然竖直。
肩要自然舒展,不可耸肩,臀部似坐一高凳。
意念假借后脑部、后颈部、背部、腰部、大腿、小腿后部似微靠身后的大树或墙上,似靠非靠。
身体站好后,将双手慢慢抬起平步撑抱桩至胸前呈抱球状,肩要放松,腋下涵虚,时与手掌呈45°角。
双手距胸部尺许略远,掌心向内,五指相对,双手五指之间距离为二至三拳。
双手五指微张,意有五指缝中各夹一棉球之意,不可用力分开,自然微张即可。
双手双臂抬起时意念假借怀中似抱一纸球或气球之感,球与胸部、腹部、手臂、手心、手指内侧,似有轻轻的接触,用力抱球要瘪,无心抱球要落,总之意念中的要求则是似有非有,要有不被微风吹走之意。
双手双臂抬起时,意念假借腋下及双臂双手下侧似搭放在桌面上或抬起搭放在水中漂浮的球上,尽量运用意念假借,使双臂放松,松到仅能维持手臂重量即可。
练功时,面部表情要似笑非笑,两唇稍露缝隙,颈部肌肉放松,双目前视微向上方,不要仰头或低头,练功时也可闭眼去练,要呼吸自然。
周身放松,忌用拙力,只要能使身体自然直立,手臂抬起的姿式正确,即为达到站桩中松的要求。
以上所谈的是站桩时对姿式动作的意念要求,不可刻意一味追求姿式上的意念,而要将自己置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
二、意念的运用①假借自身站在温暖的泉水中,温暖的泉水浸泡全身肌体有温暖入微的舒适之感。
这时要着意体会身体的腿部、腹部、胸部、头部正面似有水催动身体的微微阻力和水与身体微微的摩擦之感。
这时身体自然的有微微后靠之动,就在身体向后微靠运动时,要同时体会到身体的后部仿佛有水微微的阻挡,双脚的五趾同时微微扒地,一微靠即止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反之,水从后面缓缓催来,催动身体向前身体的正面仿佛有水微微的阻挡,总之要着意体会水推动身体时从前到后、从上到下时的阻力感。
练习时,只可用意,自然一些,去体味水推动身体的感觉,不可用力去强求。
②假借自身站在世外桃源中,苍松翠柏,鲜花盛开,远处高山流水,近处鸟语花香,空气新鲜,微风拂面,毛发衣服飘飘然,悦耳的歌声随风飘荡而来,心情愉快,仿佛身临其境中般的轻松舒适。
③假借自身站在轮船甲板上,大船乘风破浪向前行进,和煦的阳光洒在身上,海风轻轻吹动我们的毛发和衣裳,海鸥在船的上空飞翔和鸣叫,仿佛似能听见海浪轻轻拍打船边,自身仿佛与船体在水中上下沉浮,随波逐流,和风日丽,胸臆大开。
以上所举之例都是意拳养生桩练习时的意念活动,意念活动可以多种多样,只要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意念活动都可以去想,不可拘泥和执着,要顺其自然。
意拳养生桩的练习,与所谓气功的气沉丹田、大小周天,完全有着本质的不同。
意拳明家王继祥禅法谈养生桩养生桩也很简单,是入门的东西,是芗老结合心意(行意)桩法、黄帝内经、少林立禅功所创,但就是这个桩法,当年治好了我多年的疾病,也是功力大增,受益良多。
我就先就从禅法角度简单说说当年所练的感觉与体会。
我所学养生桩桩功从禅法(心法)角度看有四个阶段,即初禅、二禅、三禅及四禅。
现只想结合自己修炼过程,谈谈初禅阶段感受,其他阶段,不敢妄谈。
在初禅阶段,功法上大体有四五个阶段,或四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粗住”,第二层次为“细住”,第三层次为“欲界定”,第四为“未到地定”,第五为“色定“。
我的感觉,第一层次最难达到,尤其站中低桩,我学功时站的是略低于高桩的中桩,因有机缘,有幸冲过这一关。
第一层次要求身体端正、收心、放松、调和气息、心神不散乱,逐渐虚凝、舒适得力。
这是初入定最初发相,名“粗住”。
这是一个痛苦过程,不说收心入静,只是要达到舒适得力,就比较困难。
许多人常常站20-30分钟因忍受不了腿部酸痛而放弃,没有冲过假疲劳关。
在此阶段以前,我感觉最好的心法就是坚持,只管按老师要求去站,不要看书、找秘诀,看也没用,懂也是似是而非。
只有冲过疲劳关,达到舒适得力,感到即使站更长时间也不觉酸痛才能初步得到站桩乐趣。
当达到这一阶段后,继续训练,逐渐既能进入第二阶段“细住”,即心澄静安稳、外不缘内,内不缘外,心俞凝俞细,头部非常通畅,身体自然端直,有如有物扶持自己身体,心十分收敛,集中于一境而不散乱,也不昏沉,继之出现澄静状态。
若住于定,便不疲倦,身体也没有痛苦,极为轻松,名为“好持法”,若是练功不当,身心用力,极易出现不自在,四肢疼痛麻痹、颈部坚凝,名为“恶持法”。
到了桩功第二阶段,就能得到桩功的甜蜜境界了。
此时身体感受是十分强烈的,在气功中被称为气感。
气感一般先由手上身,当手臂有气感,就觉得手臂不论抬多高,多长时间都似乎有物托着不觉累。
身体有气感后,身体觉得会被空气粘住的真实感受,周身被大气包裹,舒适无比,一下子站2个钟头也不觉累。
气感一出,如身体有病的人,一般的病会自然痊愈,初步出现身体的自然触觉反应,有初步自然抗打能力(这是亲身体验),但据说重病者此时可能要有疾病反应,有反复。
此时师傅要求我对气感要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不执着。
执着容易走向“恶持法”。
因此时人处于放松的心境是无欲无求的,桩功中的各种桩态,只是练功途中美景,不可留住于此。
当进入“好持法”桩态,继续锻炼,加以时日(因人而异)即可进入第三层次,此时心地豁然开朗,而有灵静感觉,反观自身有如云影一般,不能看出自身轮廓,有极爽快心情,但尚未忘却身心,这便是初禅前的第三层次,名为“欲界定”。
艺术中国 /在此层次基础上,继续练功,加以时日(因人而异,我大约经过了一个月),便可到达第四层次,即“未到地定”,此时,心境茫茫漫漫,没有边际,身心泯泯虚豁,忽失欲界之身。
内不见身,外不见物,如自己独在天地之外,非常空明灵净安稳。
此时也常有趣闻,如记得在鞍山一次站桩时,可能手部没充分放松吧,只孤零零感到两只手飘在空中,人如融化空中一般,很有意思。
进入此层次,再经一日或成年累月(我大约是经3个月左右),就可进入第五层次,到“色定”阶段,,接近初禅。
开始出现各种:“触”。
其实就“触”而言,在有气感后就有“麻热胀三触,但还不算真正的“触”,只有到了第五层次据心法所言,可有八触十功德,但我只感受到其中一部分,没有都感受到,但感受到在八触十功德之外还有许多“触”。
此时感觉气象万千,难以笔墨形容。
按心法,有动、痒、凉、暖、轻、重、涩、滑八触。
其感受一般舒适为正,难忍难受为邪,具体不再详述。
八触之外复有八触,猗、冷、热、浮、沉、坚、软,与前八触合为十六触。
我没都感受到,但还感到有“大触”,身如巨人,雾触:身如雾化;小触等。
伴随八触,每一触都有十功德,即: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
十六触共160功德。
其中“空”心地全空,逍遥而不感觉障碍为正,全无知觉为邪,“明”似……….,等等。
对这些感觉,我感到时有时无,似是而非,感触不深,此时写信请教师傅,师傅一再强调:各种感觉,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不执着甜蜜与美景,切忌流于虚幻而走向神秘、要切实。
据心法,再后,即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之后还有五个境界,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灭尽一切想与受处。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心法,不同的感受、情况有不同的调节法,需因人因当时情况而指导,在“语人以规矩”的基础上是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l /上面是从心法上讲,从练法上讲:比如:老师让你站抱球桩,抱球是假借,但必须是假借真练,待你真的把球抱住之后(有真实的意感),才会叫你体会球得弹性、风中抱球、不把球压扁,又不让球吹走,外力与风浪向球扑来时怎么使球不被冲走、压爆……..最后还要把这些“有意求”的丢掉,体会有意与无意间的、似有似无间的感觉。
一个抱球桩,就可以体验一辈子,练一辈子,就可以让你懂得松紧紧松勿过正,虚虚实实得中平,而且不是表面懂,是知行合一。
但如果你没练,你球还没有抱住,告诉你后面的你怎么懂?如果练了又怎会得到意拳函授、图书空洞的结论?大成拳养生桩简介(附"筋骨训练""论桩功与四形")王芗斋养生之术历史悠久,方法繁多,锻炼方式虽各有不同,但总的目的都是为了却病延年,防止早衰。
回忆数十年来我对养生术的学习和锻炼,自觉简而易行,受益很大的是站桩(养生桩)。
站桩的姿势大体可分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半卧式等类型,每个类型可分为几种,甚至数十种不同姿势,虽然姿势种类繁多,但除行走以外,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开始练功时要做到闭目、凝神、静气,然后慢慢地把姿势摆好,使躯干四肢一直保持不动,直到锻炼结束。
初练站桩的人,可以先练站式,站式练功开始时,要两脚八字型分开,宽度与肩齐,两腿保持一定的弯曲度,臀部似坐,再把双手抬起,抬手的位置要求是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近不贴身,远不过尺,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身右来,右手不往身左去,动作变化在这些范围内。
站桩每天可站两三次,开始每次做十分钟左右,以后逐渐延长到四十分钟,下面谈站桩问题的几个体会。
一、养生桩的起源和作用:养生桩是由我国形意拳的站桩演变而来。
所谓形意者,即以形取意,以意象形,意自形生,形随意转,也就是形体精神同时锻炼的一种基本运动,它的基本作用,一方面能使中枢神经得到休息;另一方面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个人系统的新陈代谢。
中枢神经得到充分休息,调节功能就会加强,血液循环加速和新陈代谢增强,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充分的灌溉。
如果全身润泽,生机旺盛,就能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
二、养生桩的特点:健身之术虽繁多,但总的不外乎两大类—即动、静两种。
一般说来,运动是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静功多是锻炼内在的真气,充实三宝(神、气、精),站桩是精神、形体同时锻炼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在练功的时候,不一定要注意呼吸和意守丹田,一般通过姿势、动静、虚实调配与适宜的意念活动,就可达到腹式呼吸的要求和入静的目的,锻炼中虽然讲究形式,但不必拘泥,虽言意念,但不必执着,它不仅能锻炼体力,而且简便易行,无论行坐卧立,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三、姿势和时间的掌握:养生桩虽然是一种静中求动,动中求静的功夫,初学者按照一定的姿势做下去,但也不宜固定姿势和时间,可以根据体质的强弱和病情的不同给以适当的安排,不要超过学者本身的负担能力。
一般说来,姿势不宜多变,因为在神静气平和姿势安定后,血液循环开始加速,当内部正在运动变化时,姿势突然一变能将内在的运动打乱,所以,先师一再提醒我们: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