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养生桩简介

合集下载

大成拳养生桩能最快激发人体自愈大药

大成拳养生桩能最快激发人体自愈大药

大成拳养生桩能最快激发人体自愈大药养生桩是大成拳一切训练的基础,因此大成拳训练从养生桩开始。

养生桩是培养体质的根本练习,大成拳的整个训练体系最终还是要回到养生桩,以养生桩圆融万法,以养生桩调养心性。

大成拳的训练内容如果粗略的分成消耗体力性练习与休息性练习两大部分的话,那么除养生桩外,其它练习都可归入消耗体力性练习,养生桩相对来说是休息性比较强的。

在养生桩的练习中,身心最易于放松,而越是高度的放松,身体动作越能够做到敏捷流畅的变化,对敌时越能够做到从容不迫、气定神闲。

所以各种训练都做完了,最后一步就是归根返本、调养心性,回到养生桩去。

养生桩站法有许多种,许多姿势都是因病设势,最为常用的是混元桩。

现简述该桩站法如下,首先将全体间架配备安排妥当,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重心平均分布于两脚,平稳站立,两腿微曲,头正身直,神庄气静,全身关节似有微曲之意,头顶向上略领,如有一根丝线吊起,脊柱层层叠落,面部表情似笑非笑,嘴微张,齿轻扣,目敛神收,两目似闭非闭,微露一缝,扫除万虑,默对长空,精神放大,如立云端,两手提至胸前,曲肘环抱,两手间距约与肩同宽,手心向里,手指相对,两手距胸约一尺或略小,两手五指张开,指分掌凹,手指略有向里扣的力量,手腕略向内扣,腕尖略有向外顶之力,整个手臂有向里抱的力量,双手中指挑起,领起三分外撑之力,手臂撑抱之力比例为撑三抱七,肩部要放松。

如依上述要领锻炼,则全身神经得到全面温和的刺激,气血循环加强,尤其微循环能得到巨大的改善,对于健康有莫大的好处,肌肉的弹性力量因为气血循环的改善也得到根本的增长,此种力量不同于负重练习导致肌肉急剧充血后代偿性肌纤维增粗引起的肌肉承重能力增长,是适合于格斗的力量。

养生桩练习切记身心不可紧张用力,否则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则气滞,全体皆非。

混元桩与技击的关系极为密切,常说大成拳法是集古之大成,融形意、八卦、太极、少林精粹于一炉,混元桩的含义就是融合诸拳原始根本于一桩,故称混元。

大成拳桩法原理

大成拳桩法原理

大成拳桩法原理大成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传统拳法,拳术家将其发展为多种形式,如大成拳桩法。

大成拳桩法是一种重要的拳法训练方法,它通过特定的站桩姿势和呼吸法来训练身体力量、内功和身体的协调性。

本文将探讨大成拳桩法的原理以及其在身体健康和武术训练中的应用。

一、大成拳桩法的原理1. 姿势:大成拳桩法强调正确的站姿,身体直立,双腿微曲,脚距与肩同宽。

膝盖微屈,使重心下沉,稳定身体。

双臂自然下垂,手掌微抬,手指稍微弯曲,如抱球状。

头部保持自然正直,颈椎放松。

2. 呼吸:大成拳桩法注重深腹式呼吸。

练习者通过慢而深的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使呼吸达到放松身心和提升能量的目的。

这种呼吸训练有助于调节呼吸节律,提高氧气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排除。

3. 静力:大成拳桩法通过静力训练来培养身体力量。

练习者通过站桩保持特定的姿势,产生内外力的对抗,从而锻炼肌肉力量和身体的平衡感。

静力训练还可以帮助练习者提高肌肉的耐力和爆发力。

4. 意念:大成拳桩法注重意念的运用。

练习者在站桩过程中,通过集中注意力和意念,将注意力集中于身体各个部位的感受和能量流动上。

这样可以加强身体的感知能力,改善身体的协调性和敏捷性。

二、大成拳桩法在身体健康中的应用1. 强身健体:大成拳桩法可以帮助改善身体的姿势和平衡感,增强肌肉力量和稳定性。

通过站桩训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心肺功能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这对于改善姿势矫正、预防骨质疏松症和促进新陈代谢都有积极作用。

2. 放松心态:大成拳桩法注重呼吸和意念的运用,在练习过程中可以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通过深腹式呼吸,可以减轻压力和焦虑感,增强心理健康。

同时,意念的运用可以帮助练习者培养专注力和冥想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心理素质。

三、大成拳桩法在武术训练中的应用1. 内功培养:大成拳桩法是武术内功训练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桩法的训练,可以锻炼腹部的深层肌肉和腰背部的力量,提升身体的内劲。

内劲是武术技击中的核心力量,通过桩法的练习可以培养出内劲的运用和爆发力。

意拳(大成拳)站桩功

意拳(大成拳)站桩功

意拳(大成拳)站桩功站桩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

但千百年来,这种方法只是被人们当做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

根据站桩中刚柔、虚实动静、松紧错综为用的原理和阴阳相交,水火即济的功用,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练功体验,创造了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用于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功法——站桩功。

通过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铁路医院、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及本人多年与人治病的实践证明,这种功法适用于胃肠病、肝脏病、心脏病、肺病、神经病、关节炎、高血压、半身不遂和妇科、眼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而站桩功之所以能够治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它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有增长体力。

现代医学认为这种功法不仅可以使血液循环畅通,新陈代谢旺盛,加强各脏器、器官以至细胞的功能,同时使全身肌肉得到惰力性的体育锻炼,产生一种内向的冲动,从而给大脑以良性刺激,再则未人静前,体会轻松舒适之感,对大脑也是良性刺激,入静后,进而产生抑制性保护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这种功法既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又能助长精神,锻炼形骸,增加力气。

但是站桩功又不同于一般的练功方法,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练功时嘴微张,自然呼吸,不守窍,不讲周天循环,因此,绝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2、实践证明,初学练功的患者,只要坚持锻炼,虽然没有达到人静要求,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3、不拘时间、地点、条件,不论行、站、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因此这种简单易行,完全可以和生活打成一片的功法,就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与掌握。

4、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年龄、性格、禀赋、生活习惯等,给予调配不同的姿势和意念活动,因此这种辩证论治——因人制宜、因病设式的方法,既可加速疗效,又易于提高疗效。

5、由于这是一种形、意、气、力互相关连、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活动;所以它又是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的练功方法。

大成拳养生桩系列大成拳养生桩操作大全(下)

大成拳养生桩系列大成拳养生桩操作大全(下)

大成拳养生桩系列大成拳养生桩操作大全(下)
大成拳养生桩系列是一种运动养生方法,它通过练习一系列的拳术动作和站姿来调整
身体的气血流动和内外平衡,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下面将介绍大成拳养生桩系列的操作
大全。

1. 横眉冷对
站立直,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缓慢提起双手,手掌心向内,手臂相对。

收紧腰部,保
持平衡,感受全身拉伸,保持10秒钟,然后慢慢放松。

2. 候鸟张翅
继续保持直立站姿,双臂自然下垂,慢慢抬起双臂向两侧展开,同时头部向上看。


持平衡和舒适的姿势,感受胸部和肩膀的舒展,保持10秒钟,然后慢慢放松。

6. 升腾大鹏
依然保持直立站姿,双臂自然下垂,缓慢举起双臂,手掌心向下,同时站立时,两脚
慢慢跨开,跳起时,双手放在膝盖上方,保持10秒钟,然后慢慢放松,恢复站立姿势。

运动养生是一种保持健康的重要方式,大成拳养生桩系列通过一系列动作和站姿的练习,可以改善身体的柔韧性、身体的平衡和肌肉的耐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天练习一定时间,可以达到保持健康的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练习时要保持正确的姿
势和动作,不要过度运动,以免造成损伤。

如果有身体不适的人,应该先咨询医生的意见,避免运动不当带来的不良后果。

意拳(又名大成拳)桩功阐微

意拳(又名大成拳)桩功阐微

意拳(又名大成拳)桩功阐微一:意拳(又名大成拳)概述意拳(又名大成拳),源于“心意拳”。

相传心意拳为宋朝名将岳飞所创,并著有《岳武穆拳谱》。

后来拳谱被明代武人姬龙峰(名际可,山西蒲州人,人称神枪)于终南山所得,他按拳谱钻研、朝夕苦练,根据六和、五行、阴阳、进退,起落等原则原理首创“心意六合拳”。

所谓六和乃内三合,外三合。

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和,气与力合。

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

姬际可又将拳传于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曹继武,曹于清代中叶将拳技传给山西祁县戴龙邦,戴将“心意拳”改“形意拳”。

据说山西人发音“心”与“形”相近,故“心”“形”二字不分,心意拳被传成了形意拳。

戴传技于河北深县李然能(世称李洛能、李老农)李授技于郭云深,车毅斋等人,其中尤以郭最为著名,人称“形意巨臂”,曾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闻名于世。

清光绪年间,河北深县王芗斋先生(1885.10.29—1963.07.12)就学于郭。

王老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深受郭的器重,遂将形意之法秘授。

王芗斋先生尽得郭老真传,在郭老做古后,他为了在拳道上精益求精,游遍大江南北,寻师访友,切磋交流,此间所遇高手甚多,对中国拳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上世纪20年代初,王芗斋先生针对当时武术界崇尚形势,忽略实战的片面倾向,为恢复拳学的本来面目,在上海创立了“意拳”,提出“不求形骸似,只有神意足”,并著《意拳正轨》。

而后进一步潜心钻研,刻苦修炼,最终王芗斋先生在认识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认为:拳术中的功法训练与实战应包括“神、意、气、形、力、声”六方面,亦不能过分强调“意”,拳道六法不可偏废,拳法乃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养、练、用合一之法。

王老以形意拳的圆整笃实之力为基础,吸收了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四大要点和柔化之力;吸收了少林拳法的冷,脆,快之力;吸收了八卦掌的舒展的身法和灵活多变的手法和步法,以及儒,佛,医,道,武五家功法的精华,融会内外家武术和西洋拳法的长处,推陈出新,于上世纪40年代初在北京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武术门派,并在当时民国《实报》上刊登文章,申明拳学要义,并公开声明:为印证拳术,愿与武林诸家研讨技击实战,不分国籍,公开较量,交流拳技,接受各界挑战。

大成拳养生桩与禅定法阐微-----原点

大成拳养生桩与禅定法阐微-----原点

在第四层次"未到地定"基础上,再经过一日以至成年累月,若是其定不坏,便可进入到第五层次,也就是进入到"色定"的境界。一到"色定"阶段,便可进入"初禅"了。在第五层次,身体会有八触及十功德的感受。所谓八触,就是:动、痒、凉、暖、轻、重、涩、滑。其动、轻的感受,如同在清风中站立。"身体有如过堂风"。"又如风中旗,唯风力适应"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小动、微动为正。躁、动、大动为邪。轻以轻松舒心为正,以轻而晕眩为邪。其痒、暖的感受,如同冬天烧火取暖一般。从大成拳角度来讲,则是如置身于温水浴中。在这里要注意的是,痒是以痒的舒适为正。以奇痒难忍为邻。暖的温和惬意为正,暖的燥热为邪。其凉、滑的感受,如同在水中站立。用大成拳对应,则应如"渊中鱼"舒适 为正。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凉以舒适为正,以凛冽刺骨为邪。滑以润为正,以飘浮无力为那。其重、涩如泥土中的感受。从大成拳角度来讲,其重应如大树生根,坚不可摧。其涩如感知空气阻力,沉稳凝重,但若重的僵滞,涩的干硬则为邪相。八触之外,复有八触。为掉、椅、冷、热、浮、沉、坚、软。与前八触略似,但层次不同,合为十六触。总之,以上各触,由四大因缘而合,不一定非有先后次序。其四大因缘即是前文所谈的地、水、火、风。地中四者,沉重坚涩。水中四者,冷冻软滑。火中四者,暖热奇痒。风中四者,动掉轻浮。
当养生桩功练至一定时间,能放松入静后,便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了第二层次。在禅定中叫"细住",即心的澄静安稳。外不缘内,内不缘外,此心愈凝愈细,头部非常轻畅,身体自然端直,恰似有物扶持自己的身体一般。心是十分收敛,心集中于一境而不散乱,亦不昏沉,继之现出澄净的状态。若住于定,便不疲倦,身体也没有痛苦,极为轻松。这种情形,名为"好持法"。若是练法不当,则是"恶持法",这时身体则极不自在,颈部坚凝,四肢感觉疼痛或是麻痹。在大成拳桩功中,出现这种情况,则是因为身心用力所至。王老说:"切记身心不可用力,否则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

大成拳站桩--养生桩(1)提插桩

大成拳站桩--养生桩(1)提插桩

大成拳站桩--养生桩(1)提插桩
养生桩的主要桩法包括:提插桩、提抱桩、撑抱桩、平抱桩、推托桩、分水式、休息式。

养生桩的步法一般都是平行步,基本上都是双脚与双肩同宽平行站立,腿微曲、胯回掖、身正、目正、项竖、肩松、息平。

息平就是呼吸平稳、均匀、自然,不能憋气,这一点非常重要,即使你的桩站得不规范、不标准也没关系,但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呼吸自然,因为呼吸自然就不会出偏,就能够坚持站下去,能坚持站下去,你的神经就会得到调养、筋肉就会得到锻炼,关于站桩的姿势,在今后的练习当中可以慢慢的调整、纠正。

这几个桩,可以从名称上去揣摩体悟、认识理解。

比如:提插桩,要体现出既提又插的矛盾劲来。

双脚自然站立,双肩自然下垂,这就是我们平常时放松时自然状态。

但是,我们是在练功呀,在练位静运动的功法,就不能这样了。

因为,静位运动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是高效率的高级功法。

具体方法是双腿微微地、缓慢地往下屈蹲10公分左右,双肩、臂向两侧微提,双手五指撑开,放置于大腿外侧的斜上方约有10公分左右,意想微微向下插入地下,同时也要有上提之意,用意不用力。

当然,一开始时是很难掌握意的运用,我们可以稍微用一点力,以作渡河之筏嘛!你们可以意想往上提10斤的水桶,而这个水桶必然会有一个向下的重力,我们在这一提一插之后,就能找到这个临界点,即力量相等、方向相反的这个点,我们要在这个点上做文章,这里面要有上下矛盾的二争力。

当然,同时还要具备前后、左右的矛盾争力。

双手五指撑开,放置大腿外侧的斜侧上方,要有往外的膨胀劲,同时要有往回的裹劲,拇指与小指也要形成向前、向后的争力。

大成拳桩

大成拳桩
二、大成拳桩法的内容
大成拳桩法内容包括.1、基本桩,也有人称它为养生桩。“洗髓经”的内容主要是“练气、养气”,是去内障,称其为内清虚;“易筋经”的主要内容是“舒筋”、“壮筋”、“竖筋”,是去外碍,称其为“外脱换”。中国武术的基本桩的外形与《洗髓经》、《易筋经》有差异,但武术家认为原理应该是一样的。我没学过洗髓、易筋之法,对它的一些具体练法不清楚,但它除了练习以外还是要吃药的,中国功夫的锻练筋骨不用吃药,只要练就可以了。
大成拳桩法原理---李荣玉
一、大成拳桩法的来源
在中华大地上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武术,人们为了生存,为了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打斗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那个时候人人都要学会打斗,武术便产生了。这个阶段武术的特点就是“真”、“凶残”、“凶狠”,但其训练方法不科学。那时候也没有科学,主要是练重、练肌肉,训练简单直接,但那个时候的人打斗经验非常丰富。王芗斋老先生称此阶段为“一拳、一腿、一刀、一枪”的阶段。这个阶段大约持续了二千多年,为中国武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其参与人数众多,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全员参与,用王老先生的话说就是“中国的能人都练拳”。
4、技击桩。有了基本桩、试力、搭手的训练,可把站桩升华到技击训练,技击训练是站桩的最高境界,此时持桩一站,养生、技击兼得,这是运动之巅峰。
三、桩法具体操作之原理
1、养气。站桩首要练的是养气,气是支持人的生命、力量、体能等物质性的东西。人要呼吸、要吃东西、要排放、要动还要静,这是自然规律。人不可能不吃东西,不吃东西就饿死了;吃了东西不可能不排放;人不可能不呼吸,不呼吸就死了;人不可能不动,总不动成天躺着,也是要死的;人不可能不静,总动不静人就累死了。气是解决前二个问题,鼻的呼吸,口的出入,经过五脏协调配合工作在骨里产生气进入血液,储存在肌肉里,它支持着人的生命、力量、体能,如果气不能正常的产生、运转,不是弱就是病,甚至是死。所谓“气生于骨而连于筋”,“血是气之海,肉是气之囊”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中国的老祖宗们在唐代就研究出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成拳养生桩简介
养生之术历史悠久,方法繁多,锻炼方式虽各有不同,但总的目的都是为了却病延年,防止早衰。

回忆数十年来我对养生术的学习和锻炼,自觉简而易行,受益很大的是站桩(养生桩)。

站桩的姿势大体可分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半卧式等类型,每个类型可分为几种,甚至数十种不同姿势,虽然姿势种类繁多,但除行走以外,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开始练功时要做到闭目、凝神、静气,然后慢慢地把姿势摆好,使躯干四肢一直保持不动,直到锻炼结束。

初练站桩的人,可以先练站式,站式练功开始时,要两脚八字型分开,宽度与肩齐,两腿保持一定的弯曲度,臀部似坐,再把双手抬起,抬手的位置要求是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近不贴身,远不过尺,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身右来,右手不往身左去,动作变化在这些范围内。

站桩每天可站两三次,开始每次做十分钟左右,以后逐渐延长到四十分钟,下面谈站桩问题的几个体会。

一、养生桩的起源和作用:
养生桩是由我国形意拳的站桩演变而来。

所谓形意者,即以形取意,以意象形,意自形生,形随意转,也就是形体精神同时锻炼的一种基本运动,它的基本作用,一方面能使中枢神经得到休息;另一方面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个人系统的新陈代谢。

中枢神经得到充分休息,调节功能就会加强,血液循环加速和新陈代谢增强,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充分的灌溉。

如果全身润泽,生机旺盛,就能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

二、养生桩的特点:
健身之术虽繁多,但总的不外乎两大类—即动、静两种。

一般说来,运动是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静功多是锻炼内在的真气,充实三宝(神、气、精),站桩是精神、形体同时锻炼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在练功的时候,不一定要注意呼吸和意守丹田,一般通过姿势、动静、虚实调配与适宜的意念活动,就可达到腹式呼吸的要求和入静的目的,锻炼中虽然讲究形式,但不必拘泥,虽言意念,但不必执着,它不仅能锻炼体力,而且简便易行,无论行坐卧立,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三、姿势和时间的掌握:
养生桩虽然是一种静中求动,动中求静的功夫,初学者按照一定的姿势做下去,但也不宜固定姿势和时间,可以根据体质的强弱和病情的不同给以适当的安排,不要超过学者本身的负担能力。

一般说来,姿势不宜多变,因为在神静气平和姿势安定后,血液循环开始加速,当内部正在运动变化时,姿势突然一变能将内在的运动打乱,所以,先师一再提醒我们: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

但是,若真正掌握了内在的运动规律,能在形体的变动中毫不减低内在的运动时,则可随意变更,不受姿势限制。

先师所谓“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就是这个意思。

练功时间最好让学者自己掌握,如觉轻松愉快,全身舒适,则可多站些时间,如感疲倦不适或神思烦乱,则必须停止练习,不要勉强支持。

四、松紧问题:
站桩是一种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微动中求速动的运动。

形体愈松,血液循环愈快,气力增长愈快。

如用力,则身必发紧,全身失灵,甚至有血气阻塞之弊。

这种力量主要是精神的、无形的,如有形着力则失去运动本质。

故先师一再告诉我们:“有形则破体,无形则神聚”。

也就是说,形体尽量放松,精神尽量收敛,虽外形拙笨,而神意灵巧,功作久者自有体会。

五、肌肉锻炼:肌肉若一是锻炼中进一步的功夫,这与上述有密切的联系,就是姿势改变一点,使肌肉的运动进一步增强。

若没有这步功夫做基础,任何动作也没有耐劳和持久的能力。

但是,在肌肉锻炼的同时,不应该放弃精神的修养,仍是以形为本,以意为用。

如此加强运动,即可减轻疲劳,减低疲劳正是为了加强运动。

所以,把锻炼和休息应看作是一件事。

但是调配适当,使学者在不知不觉中增强持久耐劳能力,并注意到:在加强锻炼的同时,要尽量
减少大脑和心脏的负担,以舒适得力为原则。

六、调配原则:
1、姿势调配:姿势的变化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上,反过来说,形式也可以改变意识,所谓“意自形生,形随意转”的基本道理就在这里。

在调配方面,根据学者的具体情况,不外乎高低左右,单重双重。

不论头、手、身、肩、肘、膝、髋等都要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

凡是轻微细小之处,都要如此。

2、内脏调配:内脏调配的关键是—意念领导,心理影响生理,生理作用心理,互相作用。

这种调配,必须通过学者的主观后,从意念上给以暗示,必要时也可以通过机体的局部调配而直接影响某一脏器。

以上所说的调配,仅是一般要领,也是针对初学者提出的。

如果功行已久,有了深刻体会后,这些方法就无关重要了。

七、克制杂念问题:
因为这种运动是一种双重锻炼,不仅锻炼机体,而且能驯服意念。

所以,克制杂念也是比较重要的。

但是人的思维内容是广泛的,尤其成年人杂念更多,一般说来排除杂念是不容易的。

因此,多数学习养生者,都把排除杂念看成一个困难问题,注意追求入静,但却不知追求愈急,精神负担越大,以贼攻贼,贼去贼入,前念未消,后念又起,为此,历来养生学家设有许多方法,如外寄、内托、固守一处等,对初学者有许多帮助。

但以本人体验,唯有采用任其自然,不加克制,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方法,才能稳定情绪和达到入静的境界。

在杂念干扰得厉害的时候,本身应象烘炉大冶一样,宇宙间万事万物尽在我的陶熔中,这样,往往在不期却而却,不期制而制的情况下达到入静。

以上介绍,只能参考,不可执以为法,必须亲自锻炼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