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站桩
太行意拳养生功

太行意拳养生功一、太行意拳养生功的特点1.练太行意拳养生功,男女老少皆宜。
患任何慢性病者都可以练,一般不会发生副作用和偏差。
年青人练了此功,能在短期内显著增长劲力。
2.练功时间、场地要求不严。
任何时候均可练功,室内室外照样可练。
3.站桩姿势可高可低,练功可坐可卧,以符合本人生理要求、自我感觉舒服为准则,不搞苦练。
心诚则灵,只要坚持练十天,便开始有效,练一个月,便有明显效果。
4.呼吸顺乎自然,不要求气沉月田或其他人为的呼吸法。
5.意念活动,不要求意守月田或身体的某个局部,而是意注全身,寻求舒适。
6.简单易学,除练静止站桩外,动功只有三个基本动作,容易学会。
7.太行意拳的理论核心是“从不平衡中求平衡”。
通过练功求得人体内在的平衡和人与自然界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效果。
二、练习太行意拳注意事项1.选择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光线及温度适宜的环境,应防曝晒和着凉。
2.练站功地面要平坦,最好在土地或砖地上练习。
若在水泥地上练,要加用木板垫及其它软质垫。
练习坐、卧、跪式功法时,宜加软质垫。
3.练前消除一切思想和精神负担,先排大、小便,摘下眼镜,手表,解松衣带,平心静气,叮吸自然、平顺。
4.过饥、过饱、过度兴奋或过度疲劳时不可练功。
发高热,严重心、肺病,大出血,大手术后和妇女产后,严重精神病等不宜练功。
5.每次练功时间视各人体质和时间而定,五分钟不短。
三小时亦不长。
一般早、晚各一次比较好,每次40分钟为宜。
6.根据图解顺序,由易到难,从简至繁,手的位置由低到高。
功法有多种,每次宜择一种练习,不可贪多。
7.练太行意拳勿掺入其它功法,以免影响功效。
8.文中图解,仅作参考。
练者无须强求形体上相同,以自感舒适为准。
9.练完后放松四肢,原地休息2一3分钟,才离开练地。
10练功阶段,饮食要适宜,不要嗜酒和暴食,起居要正常,保证充足睡眠。
应避免忧愤大怒、过劳并要节制房事。
三、太行意拳养生功法太行意拳养生功,没有固定的套路,是以静式站桩为主,简单动功为辅的练功方法。
意拳教学大纲

意拳(大成拳)教学大纲薄家骢当前,意拳界的状态只能用一个“乱”字形容。
究其原因,在于没人给出一个学习的框架,让学习者在一开始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因此,薄家骢老师的这篇文章才具有如此重大的价值。
几十年的心血,肯在一篇文章中托盘而出,由此可见其人品之高尚意拳(大成拳)是王芗斋先生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形意拳的基础上汲取百家之长而独创的中华近代拳学。
王芗斋先生是一个划时代的武术革新家,素为中华武林所景仰。
意拳(大成拳)经过第二代传人姚宗勋先生、王玉芳先生诸大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发扬,已在全球范围方兴未艾,呈燎原之势。
目前摆在第三代意拳(大成拳)爱好者面前的严峻形势,就是如何加强团结,把前辈打开的大好局面继续发扬光大。
如果非要处心积虑地把意拳和大成拳分裂开来窝里斗,将会把一片大好形势付诸东流,芗老泉下有知是不会安宁的。
芗老创意拳是为了强调意在拳术训练中的重要地位,自己不叫大成拳一是谦虚,不限制拳学的发展空间,二是不把自己摆在众矢之的的位置上。
书法家讲究意在笔前,画家讲究胸有成竹,拳学讲究神经支配意念领导。
鉴于目前意拳(大成拳)教学普遍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懵懂现象。
广大意拳(大成拳)爱好者亟需一部统一的教学大纲,以便在百花齐放的基础上,有一个共识的框架。
经亚武联副主席、香港意拳学会会长、北京意拳研究会名誉会长霍震寰先生倡议,王玉芳大师主持京港两地的拳学名流进行了多年的课题探讨,现将意拳(大成拳)教学大纲(草案)公布于拳界,希望得到更多业内之高见。
为意拳(大成拳)的繁荣发展做一件虔诚贡献。
“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上德无为行不言之教”(见道教名刹上清宫),谨以此文纪念意拳(大成拳)宗师芗老一百二十周年圣诞。
一.站桩的教学(一)。
教学目的“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学拳不用慌,肩架配适当”。
站桩是意拳(大成拳)的灵魂,是意拳(大成拳)的代名词和同义词。
意拳(大成拳)为了保持原始技击特点的需要,把站桩这一古老传统的练功方法,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和境界,赋予站桩功以无限的生命力。
马世琦老师站桩八式

马世琦先生从22岁开始教功,他认为形意、八卦、太极同为内家拳,所谓内家,就是注重体会体内真气的运行,进而做到神率意, 意率气, 气率形。
套路为形, 去掉神、意、气,这样的形不可能实用。
所以内家拳必须练习内功,如果只追求套路的可观赏性,就无异于外家拳。
站桩,是以静站方式调养气息、增长劲力的方法。
称其为“桩”,是因为习练者要像木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之后,就可以脚底生根,像木桩一样扎实稳固。
站桩是各门各派武术都强调的功法,也是俗话讲的“私功夫”中的一种。
形意拳的桩功共8式。
形意拳,相传创自岳飞。
原作“心意拳”,乃以心行意之义,后讹为“形意拳”。
该拳以五行、十二形体,以展、截、裹、跨、挑、顶、云、领八字为用。
其基本功为站桩与盘根。
形意桩要诀:头顶、项竖、肩垂、抱胯、前膊、裹肘、顶膝、提肛、撑虎口回缩劳宫。
讲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不仅调气、调经络,还练修养。
姿势要领:双脚分开稍比肩宽,脚尖向前。
双腿微弯曲,双手交叉,劳宫穴对准丹田穴(男左手在内侧,女右手在内侧)。
头要正,不要左右摇摆,且微向上顶。
肘往前合一点,向下沉,但不要用力。
微含胸。
腰调直后尾骨往前翻,有坐的感觉,整个后背是平直的。
重心在脚跟,前脚掌抓地。
完全放松,采取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收紧。
站桩时间:依自己能力,由短时间到长时间。
开始时站一会儿也许就会觉得脚麻,腿累,站不住,可以停下来走一走,再接着站。
注意事项:站桩时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如果走神,收回来就是了,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初练时不宜用气过猛,以防腹泻。
针对疾病:改善下肢气血运行,增强下肢力量,对下肢疾患有明显改善作用,如腰酸腿软,下肢运动不力等。
腹式呼吸时横膈膜上下运动,按摩胸腹腔内的脏器,可改善消化功能,对消化系统疾病有治疗效果,如胃部疾患、腹泻、便秘等。
疲劳时站一会儿,可很快恢复体力,改善精神状态。
形意拳—站桩第一式先使身心放松,两手自然下垂,此时要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心不遐想,神不外驰,做到无欲无求,心静如水,并以舌上抵,两腿并立,深呼吸数次,轻吸缓呼,要求做到松、静、自然。
《意拳养生桩》 开封市工人疗养院 张文献

《意拳养生桩》开封市工人疗养院张文献著王序师侄文献十数年来刻苦钻研,谦逊好学,多次来京求学深造,在意拳站桩功结合中西医作用于临床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几年来,文献曾随我到成阳、西安、新乡、焦作以及北京讲学,其丰富的知识,深刻的体会,活泼风趣的讲学深受各界人士的欢迎和好评,实为理想的意拳站桩功继承人。
由于文献善于学习,勤于实践,故在拳学方面进步很快,巳具相当功夫,闻其率弟子在河南多次参赛,成绩显著。
这次文献将多年经验体会写成此书,是对意拳发展的一大贡献,在意拳站桩功为人类造福的事业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我父在天之灵如知此情,定感欣慰,愿师侄文献不懈努力,将意举进一步发扬广大。
北京王玉芳一九入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王玉芳老师系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之次女,自幼从父习拳,多年来在全国各地传授意拳桩功为群众治疗疾病,效果显若,深得各界的好评,王玉芳老师现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气功科学研究会顾问,北京市气功协会顾问)。
姚序师兄张文献先生从我父亲练拳多年,勤奋好学,善于思索,不耻下问,亦常与我等切磋,又善于联系实际,故此进步很快,今日写成此书,实为意拳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成绩,值得赞赏。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文艺与科学的正确方针政策,意拳研究会正式奉行这一政策的,希望张文献先生这一著作能成为春天的新蕾,在它的后面,将能涌现出更多的五彩缤纷的鲜花,倘能如此,我父亲在天之灵亦将深感安慰。
姚承光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五日于北京(姚承光同志系意拳二代宗师原北京市意拳研究会会长姚宗勋先生之长子,自幼午父亲的严格教育下刻苦练拳,虽方进而立之年,却练就一身精湛的拳技、同共胞弟姚承荣同志一起成为中外知名的意拳第三代主要传人,现任北京市意拳研究会副会长。
)前言意拳站桩疗法是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瑰丽的珍珠,是祖国医学与拳学合流的一种优秀的体疗运动。
意拳站桩是意拳的基本功,是意拳诸步训练内容中的第一步功夫。
意拳是河北深县王芗斋先生( 1885 - 1963 )以名拳师郭云深先生所传形意拳为基础,足迹大江南北,通过几十年的授拳实践,吸取了太极、形意、八卦、少林、静坐、导引、西洋拳击等各门内外功法的长处、同冶一炉,融会贯通,反复实践,提炼简化后,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所创。
王玉芳谈大成拳站桩

大成拳是河北省深县先父王芗斋创始的(1885~1963年)。
先父幼年从深县郭云深老先生习心意拳(形意拳之母拳),后遍游祖国各地,博采各拳术名家之长,创造了“内外一体”、“意动一致”的大成拳;并在一生数十年实践中,对该拳理论和实用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大成拳站桩具有简便易学、不讲场地、不费力、不求外形多变化的特点,故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只要思维正常均能掌握功法要领,注重意感与精神。
站桩不讲求套路和招数,无论动静都以意为导引。
大成拳兼重养生与自卫两个方面,桩法也分养生和技击两种。
养生桩是基本功,从拳术来说,养生桩在于变动求整、祛病健身、增强体力,为学习拳术创造条件。
桩法特点在运动锻炼中,使人全身各个器官、细胞同时获益,这就是本桩法的特点。
此外,由于没有任何招式、套路的限制,在运动时脑神经不受刺激、不紧张,能够得到休息,这也是与一般运动不同的地方。
“桩法是锻炼全身的功夫”,人身是一个整体,虽然分身、手、头、足等不同部位,但不能分别而论,故不能偏重某一部分锻炼。
意拳桩法是统一意念、统一动作、统一力气、全身同时一致锻炼的基本方法。
站桩虽然仍属肌肉筋骨的锻炼,但若要身体内部起变化,则要“以形为体,以意为用,意灌全身,以精神内敛为主”。
所以,在站桩锻炼时,一切动作、意念活动都要从整体出发,从整体着想。
这是大成拳桩法的特点。
站桩注意三个基本要点1.精神集中(思想、意念集中):站桩时,首先要凝神定意,默对长空,目光远望,扫除万虑,什么都不想,使思想意念高度集中,所谓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最后要做到即便有人、物在身边走过或移动,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周身放松:要做到内外都放松,四肢百骸、大小关节和内脏尽可能放松,但是要求“松而不懈”。
松是很重要的,从练习意拳来说,“松”要贯彻始终,而“松”和“整”又是相辅相成的。
整体放松以后,可以适当用意,不过用意时不要过于紧张,要用意而不用力,否则容易有不舒服的感觉。
3.呼吸自然:呼吸不要人为的有意造作,气不可提,也不可故意沉,要求做到匀静自然,和平常一样。
站桩治脑梗案例

站桩治脑梗案例
案例一:
谷丰,男,54岁,巨野县凤凰街道三街社区人,身患重病行动不便,2018年9月开始进行意拳养生桩锻炼,到现在已练了有一年的时间,其身体状况明显有了好转的变化。
在2017年下半年他突发脑梗,右侧身体无力,不能动,也不能行走,同时也失去了语言能力,说不出话,这种病症就是通称的偏瘫。
随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就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行走也只能一点一点的挪动,说话也不太清晰,一个字一个字的崩。
经多次询医也未能找到特别有效的康复方法。
后来,他听人说意拳站桩很好,可以调理身体,他就抱试试看的心里通过熟人介绍来到找到了姚文明老师。
2018年7月姚文明老师依据他的病况,利用有针对性的桩法耐心地进行站桩指导。
练了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在家无意中抓起了一瓶矿泉水,很是惊喜,也很意外。
当天他就拿着矿泉水瓶给大家看,大家也都为他高兴,并鼓励他坚持站桩好好练。
之后通过坚持练习他走路比前期稳了很多,也不摔倒了,手拿东西也有力了,并且双脚原地能跳起十多次,说话吐词也清楚了很多,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明显变化了许多。
案例二:
郑树林,山东临沂人,54岁,因长期饮酒过多,于去年导致大脑供血不足,缺氧而压迫了神经。
经临沂市人民医院确诊为脑血栓,中风,痛风,小脑萎缩,后经多家医院治疗效果都不是很好。
生活不能自理,却用上了轮椅。
一年多过去了,他的心情很是不好,感到很压抑。
从来没有笑容。
心中和表情,只有痛苦。
得病的前1天,自己还是开车。
可是第2天却起不来了。
他弟弟郑树范为了给他哥治病,四处询问,但是始终没有得到一个好的治疗方法。
站桩图集

站桩图集站桩又叫站庄,练习站桩有利于人增加力量,強壮身体,发动真气。
体弱者站桩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改善亚健康状态;练功者站桩有利于打好基础提高功力,古人有“要把骨髓洗,先从站庄起”之说,可见站庄对习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选择的图片以混元桩(又叫浑元桩、浑圆桩)和三心并站庄为主。
•混元桩与马步桩•韩星垣站桩照•外国学员站桩••孙秩意拳桩•姚宗勋站桩•杨氏太极名家李雅轩••女子站桩•挪威西格瑞德女士站桩•太极站桩••上海应象中医学堂的老师教站桩•武学院学生练站桩•张广玉站桩•关永年教学生站桩•学生练站桩•游乐园里比站功••于永年站桩•曾根站樁•胡海牙教胡茵梦站桩••正面高站樁•正面中站樁(圖三)•側面高站樁••側面中站樁•世界拳王---霍利菲尔德学站桩•武国忠指导胡茵梦站桩•法国学员学习武当派功夫••混元桩:王安平近照•混元桩:黄景文•陈小旺站桩照••混元桩:台湾女生•混元桩:台湾网友•混元桩:于永年早期照片••混元桩:王选杰•我也要站桩•混元桩:小学员•混元桩:意拳学员•混元桩:意拳老婆婆•陈发煌站桩照••郑翔玲站桩照•赵金香站桩照•三心并站庄:王建国••李辉湘站桩照•王芗斋站桩•混元桩:王永立••混元桩:关永年•单腿混元桩:王安平•混元桩:王安平•陳小旺站桩•三心并站庄:基本姿势•三心并站庄:环抱••三心并站庄:意守混元窍•三心并站庄:基本姿势,侧面•三心并站庄:环抱••三心并站庄•三心并站庄:基本姿势•三心并站庄:基本姿势••庞明老师查站庄•三心并站庄:基本姿势,正面•三心并站庄:基本姿势,侧面•三心并站庄:意守混元窍•浑元桩:土行孙•三心并站庄:低庄,环抱式•三心并站庄:高桩,环抱式•三心并站庄:基本姿势•混元桩:于永年21。
形意拳站桩秘法

形意拳站桩秘法[转] 一个孙门内家拳实修者的练功心得(上)...大森林木真诚希望各位会员有空就多练劈拳,咱们的国术真功全在里面,拳中真意言语无法尽传,您能多练多看,得了我的拳意,就得了真传。
祖师尝云:“通者,拳与性合。
每出一手,既合其拳之性,亦合自身之性,如此方可称通。
”国术乃生生不已之道也,练好劈拳,即能生五行,养五脏。
国术,在龙形。
子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余云:“拳也者,不可片时辍也,可辍非拳也。
”国术真入道者,人练拳如鱼得水,人辍拳似鱼离水。
一个孙门内家拳实修者的练功心得2郭西金是拳中规矩吗?拳是天地能养人,拳是美酒能醉人,拳是知音能解人,拳是仙佛能渡人。
真诚希望各位会员有空就多练劈拳,咱们的国术真功全在里面,拳中真意言语无法尽传,您能多练多看,得了我的拳意,就得了真传。
国术习练之初基,在专而不在博也,形意之五行拳,劈拳一通,诸拳皆通;祖师尝云:“通者,拳与性合。
每出一手,既合其拳之性,亦合自身之性,如此方可称通。
”国术乃生生不已之道也,练好劈拳,即能生五行,养五脏。
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业随身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在近代中国武术史上,形意、八卦、太极是流传最广泛的三大内家拳术,并且也的确涌现了很多名家名师,他们对内家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文:大道至简的形意桩功――三体式:形意拳非常重视三体式桩功的训练,有"万法源自三体式"之说。
因此初步练拳入要站三体式,站三体式内三合,不挺胸,不可鼓腹,不尚拙力,这拳中三。
为什么要从站三体式入手?论形意拳的三体式-----郭云深ymgsxyh论形意拳的三体式-----郭云深。
形意拳,是中国传统功夫中的佼佼者,以其显著的功效而闻名于世,其属于中国功夫中的传统的内家拳体系,有很好的健身养生和技击的效果,下面就郭云深的文章"形意拳三体式"让大家了解下形意拳的特点:形意拳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拳站桩摘要意拳站桩意拳站桩为中国武术家王芗斋先生所创,是意拳的基本功夫,可分为养生桩与技击桩,均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进行训练,以体会「不动之动」的微动。
其基本要点是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通畅自然。
站桩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
但千百年来,这种方法只是被人们当做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
主要特点一、练功时嘴微张,自然呼吸,不守窍,不讲周天循环,因此,绝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二、实践证明,初学练功的患者,只要坚持锻炼,虽然没有达到入静要求,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三、不拘时间、地点、条件;不论行、站、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因此这种简单易行、完全可以和生活打成一片的功法,就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与掌握。
四、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年龄、性格、禀赋、生活习惯等,给予调配不同的姿势和意念活动,因此这种辩证论治——因人制宜、因病设式的方法,既可加速疗效,又易于提高疗效。
五、由于这是一种形、意、气、力、互相关联、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活动。
所以它又是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的练功方法。
既可休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特别是站式),因此不仅适用于医疗方面,更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的锻炼,可以使原来体质较弱的人逐渐强壮,使强者更强。
防止衰老、却病延年,从而轻松愉快地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中复杂而艰巨的重大任务。
[1]四个阶段第一险段为初步实践阶段,也叫感性认识阶段。
由于人们习惯跑、跳、广播操,社会流行拳术等肢体移位运动,不习惯于外形相对静止的运动。
所以,开始站桩多数人感到种种不舒服,上下肢及肩,头、腰出现酸、痛、劳累。
有的急于思动、心乱如麻,觉得站了好半天,一看表才三分钟。
有极个别的出现头晕、头昏、心跳加快,此种情况有的是闭眼造成的,练功时睁开眼自会消失。
也有的因急于求成,过分追求麻、热、胀感而出现肌肉紧张、僵硬,或者因憋气;提气、收腹,追求种种方法的呼吸,引起呼吸短促、胸闷,胸痛、心律不齐、血压波动。
只要注意松静自然,上述不适即可消失。
本阶段的功感是比较弱的,麻、热,胀感的出现往往只在上下肢局部出现,或麻、热、胀只出现其中之一、之二,有的上肢或下肢反应不平衡。
如出现肌肉跳动、抖动、皮下蚁行感、凉冷感,皮肤发痒也是常见的反应。
第二阶段为站桩功的入门阶段,也是由感性人士像理性人士的过程。
由开始站桩的不习惯逐步习惯,由开始的种种不适到慢慢适应。
麻、热、胀的功感渐渐强烈,由第一阶段的局部功感发展到了整体,由片面到了全面。
同时还会出现周身暖流感,轻松愉快、欣欣之意,越站越想站,感到有说不出来的乐趣。
练功中自觉不自觉地出现面带微笑,眼前突然出现明亮,有的在晚上或黑暗处能看到手部、面部出现微光,练功后感到头脑清晰,心情舒畅,消化能力增强,容易饥饿、食量增加、睡眠好、灵敏度高、步履轻快稳健、内部充实,耐热、耐寒、持久力强。
站桩功过后稍作活动,骨节作响,两手之间出现既吸引又排斥的现象,能够发放外气。
本阶段各种病灶反应明显缓解,有的消失、痊愈。
此时有一问题为“气血上头”:站桩功到了本阶段,周身都有明显的气血运行感以后,从练功者的主观上不让气血(麻、热、胀)上行到头部,而客观上麻、热、胀的反应必然往头部发展。
麻,热,胀上头以后,有的并没有不舒适的反应,有的感到不舒适,严重的则感到头部胀痛、昏晕、恶心,眼前出现金花,血压波动。
反应有的轻、有的重、严重影响练功时,可以暂停一下。
首先不必耽惊受怕,多则十天八天,少则三五天即可过去,恢复常态;其次,不管原来站的什么姿势,都要变成双手掌心向下的,“伏按式”,意念:“两腿如入地,两脚如生根”,或是“细雨淋下”,引导它从头部往下行,其三,多练动功“鹤行步”、“脚下如淌水”;其四,多练坐桩,意念:“两腿两脚如浸放在温水中”。
这样基本上可以解决头部不适的反应。
第三阶段是疾病的反应阶段。
由站桩功的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化,过渡往往是突然的,身体各种疾病都不同程度地反应出来。
凡是患过风湿的,到了这个阶段局部或全身出现凉气、凉汗,有的打冷战。
还有的感到双腿、双臂长短不齐,这是神经和气血不平衡形成的;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栓塞等病的患者,反应血压回升,头部紧、胀、疼痛,种种不适。
其他五官及各内脏病症都有增重反应。
外伤在伤口愈合以后,原伤处发痒。
针刺感、阵痛感、气血运行冲撞感。
上述种种是内部病灶的反应。
亦有的是身体某处有病变,平时没有感觉,或尚未被检查出来,只要到了本阶段,都有反应。
有的同志,尤其是中老年病患者,站桩久了,会出现下肢瘀胀。
也有的男性出现遗精,女性患者出现月经不正常。
当天气变化,气温不正常,练功者情绪受到外界影响,生活失去规律,家务劳动。
工作、学习劳累,饮食失常时,也都会引起病灶反应。
祖国医学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出现种种反应,都是站桩功-的作用所致。
练功者不必多虑,少则几分钟、几个小时,多则几天或十几天即可过去。
也有的多次出现反复,直到痊愈。
另外在练功中也常常出现不自觉的运动,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原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气血运行障碍引起的,肢体、内脏器官失调引起的,受到外因诱发的,舞蹈病。
出现这些动象以后,仍首先不用怕,其次,默念“放松、安静、不要动”,慢慢韵就会安静下来。
最后,不管它,任其自然,等内部调整平衡,动象自然消失。
人体生命的整个过程中有—定的周期规律,叫生命节律。
在生命节律的高潮期,人体力大、精神旺、情绪好,练功后功感反应强烈,身上有麻、热、胀的反应。
而到了生命节律的低落期,练功者精神不振、困乏无力,情绪也不正常,不愿练功,即使练也不上功,功感差(身体条件好的反应不明显)。
站桩功第三个阶段又遇上生命节律的低落期,练功者的种种反应会更加明显,但不必害怕,这是生命运动的必然。
站桩功的第四个阶段为理性认识阶段,也是身体强壮阶段,到了这个阶段,皮肤肌肉层的疾病可以接近治愈。
本阶段的功感比较强烈,或麻、或热、或胀的综合反应都是整体的、全面的和均衡的。
如整体浑圆感、电麻感,周身温热感,飘然感等异常感觉。
到了本阶段,练功者周身任何部位都可以发放外气,出现光圈。
站桩功的第二阶段,为道家说的“人仙”阶段,本阶段可算是“地仙”和“天仙”阶段了。
到了本阶段,就算是练到了站桩功的第一层功夫,叫皮下肌肉通。
在此基础上,让麻、热、胀往所有的内脏器官发展,这叫站桩功的第二层功夫,叫内脏器官通。
本层功夫先让胃肠通,继而肾脏通,其余顺其自然。
每次练功都要把五脏,六腑内视多遍,内视时,若有若无,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引起内脏器官的不适。
第三层功夫为骨髓节节通,让麻、热、胀灌通骨节、进入骨髓。
本层功夫为洗筋易髓。
姿势站式站式练功的方法较多,治疗应用范围也比较广。
初学练功的人,只要身体没有严重疾患或特殊情况(如肢体残缺等),都可做些站式。
(1)提抱式:两脚八字形分开,广度与肩宽,两脚着地平均用力,全身力量放于脚掌稍后处。
两膝微曲,最大限度不过脚尖(少曲或不曲应视病情而定)。
上体保持正直,臂半圆,腋半虚,肩稍后张,使心胸开阔,呈虚灵挺拔之势。
双手手反映相对,相隔三拳左右,位于臆下,掌心向上,有如抱一大气球,头正或稍后仰,目闭或自然睁开(多用于练功开始阶段),嘴微张。
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保持似笑非笑,似尿非尿的状态。
(2)扶按式:两臂稍抬起,手指分开稍变曲向斜前方,双手位于脐际,手心向下偏外方。
有如扶按在飘浮水中的大气球上,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3)撑抱式:两臂抬至胸前,松肩,肘关节稍下垂,双手与胸相隔一心,手指他开,手心向内做抱物状或手心向外做撑物状。
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4)分水式:两臂稍变曲并向左右侧自然伸展,双手保持在脐横线以下,手指分开,手心朝前有如分水。
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5)休息式:第一式:双手反背贴于腰部,或将双手插入上衣袋内,大拇指露出,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第二式:两臂抬起,两肘变曲,搭伏在相当于胸高的栏杆上,两脚前后相距约四横指。
前脚满掌着地,后脚脚尖自然着地,两脚可不定时的轮换。
第三式:臀部轻靠桌边作休息式中第一式或提抱式。
或双足并立,脚跟提起。
双手插入上衣袋内,大拇指露出。
第四式:左手扶桌或椅背,右手反背贴腰。
左脚在前,全掌着地,左腿直立或微曲。
右脚在后,右腿自然微曲,足跟微提,有似走未走之意,或以足尖为轴,缓慢、自然的转动。
头微左歪(最多不超过一拳头)全身重量主要放于左侧使右侧处于松懈、舒展状态。
如是,左右(手)前后(脚)作不定时轮换。
坐式意拳大师王玉芳一般适用于病情虽然较重,但身体又有一定负担能力(如暂时不适于作站式的重关节炎等),以及肢体残缺的患者。
另外它也可作为以站式练功为主的一种辅助功法。
第一式:端座椅边,身躯直立,闭目、嘴微张。
两脚平行或八字分开(相距约四拳头),脚掌与脚跟均着地,两膝变曲约九十度,双手放于大腿根部,手指向斜前方,臂半圆,腋半虚,全身放松。
第二式:两脚向后收,脚跟离地作裹八字状。
两膝弯曲四十至五十度,双手放于大腿根部或两臂抬至胸前约一尺,手指分开,反映尖向斜前方,掌心向内作抱物状或掌心向外作撑物状。
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三式:两腿前伸,膝微曲,足尖回勾,足跟着地或稍离地面,双手放于大腿根部,或两臂抬至胸前约一尺,作抱物状。
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卧式一般适用于重病,或不适宜起床的患者,另外,也可作为以站式或坐式练功为主的一种辅助功法。
第一式:身体仰卧、嘴微张、两腿平直分开(不超过肩宽),或两膝微曲,足跟着床,双手放于小腹部位,肘着床,腋微虚。
全身放松。
第二式:双手放于身体两侧,手心向下或向上,肘着床,腋微虚。
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三式:两臂抬至胸前作抱物状,肘着床,两膝微曲。
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四式:双手放于身体两侧,或两臂抬至胸前作抱物状,两腿平直微分,足尖前伸(即脚面下压)或两膝微曲,足尖回勾。
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行走式对一般患者多作为一种辅助功法,但对肝脏患者,练功初期多与站式等并重使用。
第一式:两手插上衣袋内,拇指露出,两腿微曲,双肩向后舒张,腋半虚,上体呈懒洋后倚状,闭目凝神,待全身有了轻松舒适的感觉时,一只脚开始作欲动欲止,欲止欲动的懒状前移(一拳左右),迈出左腿时,头自然右歪,使上下呈一斜式的舒展。
如是左右**替前进,有如趟泥。
第二式:双手反背贴腰或自然伸向身体两侧,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半伏式一般对于消化系统有病的患者疗效较好,可作为单纯或辅助功法。
第一式:双手扶按在椅背上,或双肘搭扶在桌面上,闭目,左腿在前稍弯曲,右腿在后自然直立,臀部后倚,腹部放松,头部可轮换向左右偏侧,两腿可交替使用,第二式:两脚平行分开,两膝微曲或直立,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三式:将棉被垛于床沿,两脚平行分开,或一脚微向前立于床沿,两臂半圆撑开扶于被上,手半握拳,下额自然着于拳上,其他要求与一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