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大成拳)诠释与传承
李照山大成拳系列王芗斋创立大成拳
天下功夫专栏52【编者按】自从王芗斋先生从形意拳创大成拳后,便有一颗新星闪烁于武坛。
经过第二代大师们的辛勤努力,大成拳不断得以发展与壮大。
尤其是20世纪末期,宗师的关门弟子王选杰先生对大成拳的推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故被称为大成拳的中兴之主。
王选杰先生有一位文武双全的弟子——李照山,更是堪当重任的第三代武学大师。
李照山因病与武术结缘,先后学习少林拳、太极拳、大成拳及多种健身功法。
在河南大学就读期间,他有幸师从王安平先生学习站桩功和五形动功。
1986年夏,他赴北京拜王选杰先生为师,系统地学习了大成拳。
他不但继承了大成拳的“七妙法门”(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而且在教学方法与拳法内容方面更有独到与创新之处。
他的速效式教学法既能使习者短期内掌握大成拳的基础练法,又可初步具有放人、抗击与防身自卫能力,又能领略大成拳“不用力而处处有力,不讲招而处处是招”之奥妙;他的大成拳核心训练法更是其毕生拳学结晶,以此法训练能使习者真正步入武学殿堂;为了使部分习者免于由站桩与单纯性试力所产生的枯燥感,他创大成拳健舞,还在原习五形动功基础上创新并注入了新的功法内容;为了使慢性病患者更好地得以康复,他依据大成拳的养生原理与按摩机理创编了大成拳临症康复法,对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均有较好的康复疗效。
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拳学内容已形成了完整的拳法体系,这些体系虽仍然包容了“七妙法门”,但有别于单纯性“七妙法门”教学内容,故该体系被称为“李照山大成拳”。
应本刊编辑部之邀请,李照山先生将从本期起,在《少林与太极》系统介绍他的拳学体系,以飨读者。
李照山大成拳系列文/李照山王芗斋创立大成拳从心意拳到形意拳提起心意拳或形意拳,了解的人不算少。
但说起大成拳,知者并不算甚多。
其实,大成拳源于形意拳。
该拳系无套路拳法,训练特点很直接,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养生修为、劲力体验和单操应用方面。
这是大成拳的优点,但在某些人看来也许是缺点。
意拳(大成拳)站桩换劲(完整版)
意拳(⼤成拳)站桩换劲(完整版)清明节⽆花⽆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邻家乞新⽕,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魏野练站桩的⼈,常会有这样⼀种体会,当站桩真正进⼊状态后,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练完后,才发觉时间已过了很久,这是因为此时⼈的⽣理循环状态⾃然减慢,如同龟蛇的冬眠⼀般,并乐⽽忘时所致,国外称此为“钟慢效应”。
⼈在⽇常⽣活中,若能维持体内新陈代谢的这种“钟慢”状态,则⾃然会延缓衰⽼。
另外,从现代科学尚未能解释的另—个⾓度来讲,站桩功也是使⼈进⼊了⼀种特异状态,经意念⽽诱发出的特异功能虽尚有争论,但意拳(⼤成拳)站桩功对⼈体潜能的深层开发,并由此⽽产⽣的巨⼤能量,是武林中任何⼈⼠也不能回避和漠视的。
王芗斋先⽣创⽴的意拳(⼤成拳),以站桩为本,认为“⼤动不如⼩动,⼩动不如不动(蠕动),不动之动,乃为⽣⽣不已之动。
” 意拳(⼤成拳)的站桩功法,正是“不动之动”的根本体现。
意拳(⼤成拳)的站桩功可细分为两⼤类,第⼀类为浑元桩,⼜可称之为健⾝桩、养⽣桩,在拳术训练中,这实际上是⼀种“换劲桩”;第⼆类为技击桩,在拳术训练中,实际上是⼀种“摸劲桩”。
意拳(⼤成拳)站桩的以上两类功法,以第⼀类的浑元桩即“换劲桩”最为重要,它是意拳(⼤成拳)⼊门的关键。
“换劲桩”从养⽣健⾝的意义上讲,同传统的佛、道养⽣术及⽓功⼀样,均能起到养⽣健⾝、祛病除疾的作⽤。
但“换劲桩”⼜不同于⼀般的⽓功功法,它既不需意守丹⽥,或意守⾝体内部的某⼀部位,也不需⽤意念进⾏吐纳导引,更不⽤掐诀念咒或接什么宇宙信息。
意拳(⼤成拳)是在佛、道、儒、俗、医、武理论学说及养⽣健⾝术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升华其精神,通过意念的假想训练,进⾏系统的体能开发,藉以改变⼈体内在机制。
在站桩中,“不期然⽽然”,丹⽥会⾃然⽽盈,经络⾎脉会⾃然⽽通,经过上万个练功者的实践检验,⼏⼗年来从未出偏,对各种慢性病及疑难杂症,均有明显的疗效。
⼈体的体内循环机制,与其主观地控制或⼈为地限制它,不如良性地去诱导和开发它,以发挥其⾃⾝的潜在能量。
大成拳
大成拳武术气功本一家,可叹后学习练差,内外兼修含奥义,艺高体健气伸发(形意拳名家马礼堂诗一首)得意忘形勾心斗角(大成拳明家刘新军论站桩)大成拳七妙法门大成拳的七妙功法包括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和实作等七种锻炼方法,也就是以站桩为主,佐以试力、摩擦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
称为大成拳的“七妙法门”。
以上七个锻炼步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如果单纯以力的角度来讲,力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发力而用,由推手而懂,由实作而知变化,由试声而固元气。
总之,只有通过对“七妙法门”系统学习,力量才能笃实。
大成拳的另一个特点是医疗保健、养生强身、技击实战融为一体,以站桩不动为其基本锻炼手段,没有固定不移的套路和招法训练。
大成拳站桩锻炼原则,以求物为目的,以“站桩站桩,体认功能,收视听内,训练神经。
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为基本学说,它与《管子》的“毋先物动、毋代马走、毋代鸟飞”的三毋学说及《老子》的“独立不改”和《黄帝内经》的“独立守神”等学说是相吻合的。
养生桩歌两脚平站腿微屈(曲),松静安详要调息,气沉丹田须自然,松圆常圆是根基。
(王永祥)双推手歌两臂相搭点相连守中用中瞬息间神经反应贵神速浑圆一体气为先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wyx)浑圆歌(wyx)三圆:松圆→常圆(经常松圆,指球体--丹田气)→实圆(浑圆一体)欲求浑圆气充足拨水试力最为先树木立基根生地再把六面争力添三个争力要单做然后组合成浑圆大成拳的基本要求静中求松,松中求整,松中求紧,松紧结合。
静—松---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气贯全身,法合自然。
习拳入手之法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全在神、形、意、力、气、法、声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象。
就以有形而论,其势如空中之旗,漂摆无定,唯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相应合。
又浪中之鱼,起伏无方,纵横往返,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
谈一下苦练八年大成拳的一些认识
谈⼀下苦练⼋年⼤成拳的⼀些认识⼤国崛起民风尚武练武⼈的修⾏⼿札 桩功在⼤成拳法中占有相当的⽐重,万法桩中起,⼤成拳的桩功到何种地步才算是成功?站桩多长时间才能达到⽬的?站桩⼜是在站什么?有什么作⽤?都知道⼒由站桩⽽得,得到什么⼒?有何作⽤? 我谈⼀下苦练⼋年⼤成拳的⼀些认识。
我认为站桩只求⼀种全⾝放松的均整的浑元整体⼒,这种⼒不是脑⼦明⽩,⽽是⾝体能做拳。
要想⾝体明⽩拳,必须吃常⼈不能吃的苦,作常⼈不能做的事,练常⼈练不到的功夫。
多数初练者,开始站桩只能坚持⼗分钟⼋分钟,再后来半⼩时,站桩下来,全⾝不舒服,肩部酸痛⿇胀,每天坚持并延长时间,达到2⼩时,痛感减轻。
只要有毅⼒,继续深造,坚持站桩达到3⼩时。
5⼩时以上,双肩感觉酸痛全⽆,有⿇胀和下坠之感,只是双脚的后跟部位特别疼痛难忍。
站桩到这步时,已有很⼤进步。
形意⼤成拳作者:王建平著当当⼴告购买⼤成拳筑基功作者:张东宝 著当当⼴告购买⼤成拳核⼼训练法作者:李照⼭当当⼴告购买⼤成拳-站桩与道德经作者:于永年著当当⼴告购买⼤成拳-科学站桩功作者:曾⼴骅 著当当⼴告购买意拳索钥--意拳(⼤成拳)进阶与点窍作者:薄家骢当当⼴告购买⼤成若缺——浑元冲氧拳作者:王建中当当⼴告购买但我认为还是不够,常听前辈讲当年王选杰先⽣.姚宗勋先⽣下⼤功夫时,⼀练就是⼀晚上,天亮才收功回家,所以站桩应在8⼩时以上。
如站桩在8⼩时到10⼩时以上,就能体会到⾝体完全放松,拙⼒全⽆,⾝体舒适,双⼿抬起和放下完全⼀样,有时感觉双⼿放下还不如抬起时舒服,得⼼应⼿,从⽽产⽣了双⼿抬起和放下⼀样灵活的本能,这样桩功才是有了⼀定的基础。
达到这种地步,只是⼤成拳的⼀个开始,虽然放松了,灵活了,但没有达到技击实战的要求,还要加上精神意识,思想概念,也就是王芗斋⽼先⽣说的假借⽆穷⼒。
把站桩得到的这种浑元整体⼒通过假借意念变成活桩,能在技击中实⽤的桩。
⽐如技击桩,要求双⼿撑抱,做到肩松肘横,内七外三,把⼒量⽤在⾝体上⽽不是⼿上,因为⼤成拳是⼀种整体运动,肩胯运动通过整体和局部的运动使⾝体达到⾼度协调,协调的⾼低,取决于功夫的⼤⼩。
意拳的文化内涵哲理
意拳的文化内涵哲理首先讲究练习步骤的系统化。
系统化即为:站桩、试力、摩擦步、试声、发力、推手和散手等基本方法。
意拳没有套路,势简易学,科学合理,它是精气神、心意感和自然力之锻炼。
王芗斋宗师曾讲:“人体与大气相应和,取宇宙间之原理为本,养成神圆力方,形屈意直,虚实无定,练成触觉活力之本能,达到一触即发之效果。
意从形生,力随意转,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
意紧力松,筋肉空灵,毛发飞涨,力生锋棱,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也。
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内外相连,虚实一贯”。
四心相合(顶心、本心、手心、脚心),神、形、意、力、经统一,一动无有不动。
逢曲就伸,无过不出,顺中行逆,逆中用顺,有无不立。
以上都是意拳“超速度”、“精神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意拳拳理中对哲学的应用,主要就是“矛盾”观点的应用。
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的各方面能合理的统一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整体。
比如音乐的高低音组成,绘画表现了远近、疏密、浓淡的和谐美。
还有螺栓和螺母,必须从相反的方向拧紧,利用矛盾来固定物体。
所以说矛盾构成了世界。
在武术里的矛盾,就是“争力”。
而争力是一个物体同时做向相反方向的力量。
意拳的争力有前后、左右、上下争力,三维争力能使人体完整起来。
从三维争力升华就形成了“浑圆力”,争力不是练习的最终目的,而又必须练争力。
比如做前后争力的时候,身体做的是前后运动,但手臂没有因为身体前后运动而出现前伸或后拉等相对于身体的位移,而是手臂与身体形成了整体,运动起来就一致了,这种一致就是“合”,说明周身各部都合在一起了,而且是因为相争合在一起的。
争是为了“一致”,为了“合”。
左右矛盾,假如说从小臂上到腰间各系一条松紧带,用两臂张开,再将松紧带支撑起来,做左右拧裹争力。
那条腿在前面就往哪里裹,左右一拧才是相争的两面争力。
做时一定要轻柔、缓和。
动作可以越做越小,转动起来由推到拧腰,往左时有往右的力量,往右时有往左的力量,形成有左就有右的训练方法。
[大成拳] 意拳正轨――王芗斋 著
意拳正轨——xxxx著自序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
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
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
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
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
岳武穆王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
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
相沿既久,无可更易。
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
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
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于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
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沟。
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
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
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
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误用半点真假。
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
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
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
是为序。
xx十八年菊月xxxx桩法换劲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
相传为民族英雄岳飞所创!解密大成拳的创立及发展
相传为民族英雄岳飞所创!解密大成拳的创立及发展大成拳的创立及发展一、大成拳的历史渊源大成拳源于形意拳。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相传为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所创。
据说当时凡参加岳家军的,都练此拳,能攻能守,使金兵闻风丧胆。
后来岳飞被害,岳家军解散,金兵占据中原后,将形意拳列为禁拳,以致经元、明两朝,此拳几乎失传。
明朝末年,山西人姬际可曾在终南山破庙的墙壁中,发现了《岳武穆拳谱》。
姬际可原系武人出身,得此岳公拳谱之后,朝夕钻研,勤学苦练,奠定了后世形意拳的基础。
姬际可传授了曹继武和马学礼。
曹继武的弟子戴龙邦又传授了李洛能。
李洛能当时被称为“神拳手”,他的门徒很多,弟子中杰出成就的就有十几位之多,其中更有一位佼佼者,名为郭云深。
在李先生的精心传授之下,郭云深深得形意拳之精义,因他在技击中善用崩拳,故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之美称。
郭云深文武双全,不仅拳法独步一时,对形意拳理也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与总结,著有《能说形意拳》一书。
而郭云深的得意弟子正是一代实战拳法大师王芗斋。
因为李、郭、王三位先生原籍都是河北人士,故这一派称为河北形意拳。
此外还有山西和河南另外的两派形意拳。
因岳公拳谱是在终南山发现的,故形意拳总称终南派拳法。
王芗斋先生将他的多年研究中国拳学的心得,并参以实践,以形意拳中的圆整笃实之力为基础,吸收了太极拳中的沾、粘、连、随四大要点和柔化之力,并吸取了八卦拳种舒展的身法、灵活多变的手法和步法,加之儒、禅、道、三家气功的精粹,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创立了一种新兴拳学,就是大成拳。
其理论还包括心理学、生理学和力学等,但最主要的还是以禅家气功和道家气功的理论为基础,如芗斋先生在他所著的拳理中,曾提到过“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以及“有为丛无为生,不动是动之母”,这些类似禅家和道家的理论。
二、王芗斋创立大成拳王芗斋,号宇僧,生于1890年,1963年在天津病故,河北省深县人。
王芗斋自幼体弱多病,其少年时代正是八国联军侵华之际。
意拳(大成拳)词汇诠释
意拳(大成拳)词汇诠释1、抱间架与间架结构拳学中常见“抱住间架”或“抱着间架进身”等词句。
其间架所指是功法练用的手、腕、肘、臂、肩的相对空间结构位置,并包括有头、面部与其整体配合关系。
抱住间架是指上述间架配合与头部有防堵、护守含意,同时有间架不应松散,应结构合理、严谨的要求。
抱着间架的指练用时手、臂、头部以上的体位、手拉的结构合理配合的情况而言,如抱着间架进步迎击客方,或抱着间架应用等等。
“间架结构”是指人体手、腕、肘、臂、肩、头、胸、背、胯、腿、膝、脚的位置及相对应的空间距离、角度等方面的整体结构配合形式,而对形体的局部、各部的配合结构也可视为局部的间架,例如:上手位为驼形或云手的间架。
一般间架的含意多指手、臂、肩与头部的上体位和腰、腿、膝、脚下体位之间,有攻、防关系的结构,例如试力功法的间架结构。
2、武术、拳术与拳学之含意“武术”是指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
“拳术”是指为了应付技击的一种锻炼方法。
“拳学”作为一门研究武术、拳术的一门学科,其学术研究内容包括历史沿革、科学训练、改造生理、养生健身、祛病治病、延病益寿、技击自卫、武德修为、理论研究等内容,以及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医学、哲学、养生学等有关生命学科和多种周边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的综合和系统科学研究的一门学术。
3、拳学中的力量传导与力量发放拳学中“力量传导”是指在功法练用中或断手实战中,力由根节传导到发力部位的传导过程而言。
力根于脚,发于腿,行于腰背,达于手指,是指自身的动能以脚与地面之间摩擦力的承重点之间在地磁吸引力的反向争力中,通过肌肉的松紧,形成骨骼、关节组成的间架在角度、位置变化的动能下形成的传导运行过程。
“力量发放”是指人体在动态能所发放出来的力,再通过自身力量传导形成的动态能在与客方接触时,通过双方的接触部位,如指、掌、拳、肩或其它某一部位,将主方的力能通过传导点(接触部位),传导至客方的身上,形成作用于客方的力,以达击、放、推、拉、摔等具体发力效果,这种发力的具体形式,既称力量发放。
试论意拳(大成拳)的仿生学---杨俭
试论意拳(大成拳)的仿生学---杨俭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曾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现在不仅盛传于中华大地,而且漂洋过海传到了世界各地,已被公认为富含哲学、力学、数学、医学、心理学和解剖学等综合性的科学艺术,尤其是其仿生学的实践更是为人类对人体内部机能奥密的研究作出了相当深入的探索。
欲讨论武术和仿生的关系,需先从人类的仿生实践说起。
仿生学是1960年正式诞生的。
生物模拟成为现代发展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在仿生学诞生前,人们的仿生实践早已开始了。
任何事物的产生、存在、发展,必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武术亦然。
武术发展到今日之规模,皆因时代之进步,科技之昌明,把握五千年的文明、科技、文化的沉积与发展的脉络,是武术发展变化的核心与依托,否则,武术研究很难达成正确的共识。
武术在当今的社会科学中,被称为边缘学科。
这个说法在武术的主要功能发生变化时,即被有识之士所共识;那么,对武术的产生与发展就应该有科学化的认识。
古代的人,与禽兽居,“猿猴下树求生存,长期劳动变成人”。
手脚的分工完成了从猿转变为人的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它们用手拿着木棒抵御野兽,或者以果实和石块向敌人投掷,手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在生存劳动中逐步产生了语言,并使猿的脑髓发达变为人的脑髓,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最古老的工具是打猎的工具和捕鱼的工具,而前者同时又是武器,工具的使用是人与禽兽的分界点,这才有后来的拳过渡。
人之所以能够生存繁殖发展到今天,完全是因为人脑的运动。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思维。
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至思维。
前贤在劳动生息和“struggle for life(为生活的斗争)”中,总结出导引术和吐纳术,它的产生是古人对自身机能的重新认识。
汉代名医华佗根据古代养生家的经验,研究了虎、熊、猿、鹿、鸟五种禽兽的生存特点与习性,总结出一套象形逼真的健身术。
意拳(大成拳)的止戈为武
传统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承载着中华文化。
可以说不懂武术,无以知中国人。
太极,八卦,形意三大拳种作为内家拳的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富有中国内涵的拳术体系。
不但能养生同时也具备击技性。
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哲,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习武的目的归纳起来可分为强身健体,止戈为武,以武入道,这就是为什么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矢志不渝,前仆后继地探究拳术真谛的原因了。
现在有种传统武术已经没落的说法,其实传武的养生和悟道的习武人数依然庞大,主要被质疑的是传武与现代搏击比较而言到底有没有实战性,与现代搏击相比哪个更强。
传武的击技性之所以受到质疑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历史原因和传承的方式;缺乏对抗训练;透明度低;缺乏传武职业选手和赛事;技法无法适应规则。
攻击性和制止侵袭是武术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若以表演来展示的武术,是舞术,无法展示出武术真正的实战作用与效果;不能体现武术的杀伤性所带来的震慑力;无法制止侵袭,做到止戈为武了。
作为传武的意拳,从创立之初就摒弃了当时流行的套路与招法,为不断提升意拳击技实战能力,融合了拳击的拳法和步法;为了秉承实践检验的唯一标准,当年王芗斋先生不惜自己多年的名望与地位,与欧洲轻量级拳击冠军英格较技。
而现代文明社会传武之前的私下约架或签生死状的比赛方式已不被现在社会的法律所接受和容许,意拳未来如何提高实战能力,进行具有职业化水准的对抗呢?唯一的途径就是意拳必须职业化发展。
意拳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过北京散手比赛,可以说与散打同一时间起步,很遗憾的是后期没有像散打一样遍地开花,意拳后续再无有任何较大延伸和发展。
意拳凭借意念假借和筋骨训练方法在力量,速度和身体协调性方面优于只专注于肌肉力量培养的现代格斗技法;意拳由于融合过拳击技法与现代搏击比较容易对接,粘合度也非常高,任何技法都可以为意拳所用。
劣势方面表现在对抗训练在强度和时间与职业搏击无法相比,职业化程度低,正规的比赛经验少。
王芗斋先生经典著作-大成拳论(收藏版)
王芗斋先⽣经典著作-⼤成拳论(收藏版)⾃志拳道之⼤,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根本,⼈⽣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
其使命要在修正⼈⼼,抒发感情,改造⽣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之⼀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
习异拳如饮鸠毒,其毒其害不可胜⾔也。
余素以⼰⽴⼈为怀,触⽬痛⼼,不忍坐视,本四⼗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参以学理,证以体认,祛其弊,发其秘,舍短取长,去伪存真,融会贯通以发扬光⼤之,今成⼀种特殊拳学。
⽽友⼈多试之甜蜜,习之愉快,因捡以“⼤成”⼆字名吾拳,欲却之⽽⽆从焉,随听之⽽已。
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然⼒之修炼。
统⽽⾔之,使⼈⾝与⼤⽓相应合;分⽽⾔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养成神园⼒⽅,形曲⼒直,虚实⽆定,练成触觉活⼒之本能。
以⾔其体,则⽆⼒不具,以⾔其⽤,则有感即应。
以视彼⼀般拳学家,尚形式,重⽅法,讲蛮⼒者,固不可相提并论也。
诚以⼀般拳学家多因注重形势与⽅法,⽽演成各种繁沉畸形怪状之拳套。
更因讲求蛮⼒之增进,⽽操各项激烈运动,误传误授,⾃尚以为得意者,殊不知尽是戕⽣运动,其神经、肢体、⽓官、筋⾁,已受其摧残⽽⾄颓废,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
余虽不敢谓本拳为⽆上之学,若以现代及过去⽽论,信他所⽆⽽我独有也。
学术理应⼀代⾼⼀代,否则错误,当⽆存在之必要矣!余深信拳学适于神经、肢体之锻炼,可因⽽益智,尤适于肌⾁之温养、⾎液之滋荣,更使呼吸舒畅,肺量加强,⽽本能之⼒亦随之渐长。
⽽实现⼀触即发之功能。
⾄于致⼒之要,⽤功之法,统于篇内述之,兹不赘述。
但此篇原为同志习拳较易⽽设,⾮问世之⽂也。
盖因余年已⽼,⼤家迫求,只得以留惊鸿⽖形于泥雪中寻之,兹将平⽇所学,拉杂记载留作参考。
将来⼈⼿⼀篇,领会较易。
但余素以求知为职志,果有海内贤达,对本拳予以指正,或进⽽教之,则尤感焉,以⼀得之愚,得籍他⼭之⽯⽽⽇由进益,⽇后望徒学诸⽣,虚⼼博访,⼀⽅⾯尽量问难,⼀⽅⾯尽⼒发挥,倘有⼼得,希随时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奥,⽽期福利⼈群,提⾼⼈民体育之⽔平,实为盼甚,否则毫⽆价值也。
意拳(大成拳)金启荣(爱新觉罗
意拳(大成拳)金启荣(爱新觉罗·启荣)意拳(大成拳)金启荣(爱新觉罗·启荣)内家名拳意拳(大成拳)是中国传统武学一支晚出的奇葩,由清末民初河北深县魏家林村人王芗斋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众家武学之长所创立。
意拳无固定招法和拳套,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直指拳道中枢。
王芗斋先生神奇的武功和精深的拳学理念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赵道新、卜恩富、张恩彤、姚宗勋、王斌魁、李永倧等意拳第二代传人也都以超强的实战能力称雄武坛。
如今,意拳传人已遍及全国,传播至海外。
尽管当今意拳界拥有众多名家,但得其拳道真髓、拥有深厚功力、掌握精深理论的却并不多见,金启荣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金启荣(爱新觉罗·启荣),1951年出生于北京,满族正黄旗人,与著名书法家启功同族同辈,他自幼酷爱武术,1964年随八卦掌第三代名家郭古民习练八卦掌(川掌),直至1968年郭老去世。
1965年,他拜在意拳第二代名家王斌魁门下,系统修习意拳,随后,得到周子炎、姚宗勋、杨德茂、王玉芳、姚海川、朱垚庭、于永年、李见宇等重多意拳第二代传人的指点。
50余年的研修,造就了金启荣深厚的功力、精湛的技艺,尤以精巧、雄厚的发力蜚声拳坛。
他得益于王芗斋先生的拳学理论,同时研修佛道哲学、物理学、力学、运动生理学等学科知识,并在实践中验证,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拳学理论和训练方法,颇具独到之处。
金先生身材瘦小,体型与王芗斋先生接近,但无论对手多强多壮,与之交手,对手都应手而出,体现了内家拳以小胜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妙处,可谓深得芗斋先生真髓。
熟悉武术圈的人谈到金四爷(因金启荣兄弟排行在四)的功夫莫不称道。
笔者近日拜访金启荣先生,有幸聆听其拳学妙语,不敢藏私,整理如下,以飨广大同仁。
金启荣先生认为王芗斋先生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武学宗师,他一扫当时拳术盛行的繁枝错节,直指拳道中枢,摒弃了花套,创立无固定招式、套路,以精神意念为训练主导的意拳,科学、朴实、内涵深刻,极具养生和实战价值。
用功夫诠释《大成拳论》-李荣玉先生
用功夫诠释《大成拳论》-李荣玉先生(李康李剑梁媛媛)当前,大成拳界出现了一个令人忧虑的奇怪事实。
大成拳风行世上,习者众多。
然而,大成拳学之最高经典《大成拳论》却绝少有人能真正读得懂,更无全面理解、体认、贯通,甚或更不能进一步用于指导训练了。
《大成拳论》好像成了一本天书;另一方面,这一现象也真实的反射出了当前大成拳界的普遍水平。
其实说穿了并不奇怪。
类似情况在其它领域亦有存在,如丹道界,大家都知道《参同契》、《悟真篇》二部丹经的地位和价值,知道书中所叙乃道家古哲先圣千百年来辗转相传之金丹内秘。
然而,纵观天下求道者多如牛毛,又有几人明之?据笔者辛勤参访十数年之所见所闻,海内外仅数位前辈能真正读懂,如果条件具备的话,能用来指导修丹。
丹道界自古有句行话:“得着诀来好看经”。
也就是说,求道者只有获得明师真诀,方能读懂丹经。
研习大成拳等传统武术更不例外,只有先得明师真传,方能通过苦练逐步理解、印证拳谱拳论,进而融会贯通,在今后的训练或教学中方能加以运用和获得指导之益。
《大成拳论》世乏知音是铁的事实(近来有关大成拳的争鸣也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但至少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技击大师李荣玉先生——一个用功夫诠释《大成拳论》的人。
他诠释该拳论,既非引经据典,又非训诂考据,而是用自己高深纯正的大成拳功和切实体认来全面剖解个中真诠。
换句话说,李荣玉先生的功夫和作拳时的一举一动,或者说李荣玉先生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大成拳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技击是验证拳学真伪、功夫高低的试金石。
李先生认为,辨别真假大成拳的最好办法就是实作。
这种认识绝非单纯的片面的拳头论高低,而是内行看门道。
如果一个人能打出大成拳的风格,重现当年王芗斋试艺风采,那么他的东西肯定是真正的大成拳,否则其拳其法只能是形似。
数年之前,著名大成拳家王选杰先生曾在《大成拳法要集成》一书中坦诚相告:现在的一些意拳人土在实作上已经失去了大成拳的本来面目,并暗指其基本功法亦为错误。
[大成拳] 中国现代实战拳学意拳简史
中国现代实战拳学意拳简史意拳又名大成拳,是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其它任何拳术门派不同,意拳无拳术套路和固定招法,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为王芗斋先生在20年代中期所创。
王芗斋在清光绪年间就学于形意拳名手郭云深,后遍游大江南北诸省,痛感当时武术界崇尚花拳绣腿、套路招式,陷入与真正功夫背道而驰的死胡同,决心创新传统武术面貌。
经过前后20余年专心研究拳理,遂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吸取各家之长创立意拳,后经以姚宗勋先生为代表的第二代意拳武术家的发展完善,意拳已成为一个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完整运动科学体系。
从意拳诞生的历史时期和其发展线路来看,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初“五.四”新科学精神在中国传统武术界的一大成果. 意拳主要由站桩、试力、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组成,重在健身和实用两个方面。
在锻炼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意念诱导,以意念统帅肢体,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假借,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并且使本体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曰浑元力。
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身体各部分松紧的互相交替,可使精神和肢体、肢体和外界达到高度协调统一,从而在运动中充分发挥精神和身体的能量。
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
诸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活、协调等身体素质都是派生的,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
所谓松紧,既是肌肉的松紧,又是意念上的松紧,而首先是意念上的松紧,因此意拳要突出一个“意”字。
意拳以站桩为基本功,训练从精神到肢体的松紧。
一般先练放松,进一步再练松紧的相互转换,以达到松紧协调。
人体精神和肢体放松,可促使气血通畅,新陈代谢旺盛,调整内脏器官的各项功能,使其匀整平衡,从而增强体质。
站桩还能使精神和肢体达到高度统一,肢体间处处相互通连,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呼应,即所谓“一动无不动”,使本体感觉极其灵敏协调。
此外,通过松紧转化,训练整体的弹力,做到“无点不弹簧”。
意拳
意拳简介意拳,又名大成拳。
意拳源于心意拳。
中国拳术的一种,清末民初河北深县魏家林村人王芗斋在形意拳基础上所创。
主要由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组成。
无固定招法和拳套,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
以意念统帅肢体,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并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曰浑元力。
争力为身体各部松紧的互相交替,使精神和肢体,肢体和外界达到高度协调统一,从而充分发挥精神和身体的能量。
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速度、争力、灵活、协调等,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
所谓松紧,即是肌肉的松紧,又是意念上的松紧。
而首先是意念上的松紧,因此意拳要突出一个"意"字。
站桩,要求从精神上松紧到肢体上松紧,达到松紧协调,使精神和肢体达到高度统一,肢体间处处相互通连,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呼应,即"一动无不动",使本体感觉极其灵敏协调。
整体的弹力,做到"无处不弹簧"。
试力是将站桩中所获得的浑元力充分调动起来,发力是拳术的有效打击力量动力,意拳发力,就是浑元力的发动,在极短的距离内,用很小的动作,爆炸的速度,打出很整的力量,以便完成有效的打击。
站桩、试力都是为了给发力创造条件,以便在不同情况下随机随势发力。
摩擦步是结合试力的步法,要求是"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在前后、左右、进退转换中都能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和整体协调,以利随时发力。
推手和散手,是意拳强对抗性的技击。
推手也叫双人试力,在双方有肢体接触时,能够牵制对方并施以有效打击。
散手,是徒手搏斗。
意拳的器械有半把杆、双把刀等。
意拳的发展历史和传承意义意拳,又名大成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
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名政和,又名尼宝,字宇僧,晚年自号“矛盾老人”,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1963年7月在天津去世,享年78岁。
意拳(大成拳)站桩功祖师王芗斋
意拳(大成拳)站桩功祖师王芗斋站桩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
但千百年来,这种方法只是被人们当做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
根据站桩中刚柔、虚实动静、松紧错综为用的原理和阴阳相交,水火即济的功用,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练功体验,创造了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用于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功法——站桩功。
通过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铁路医院、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及本人多年与人治病的实践证明,这种功法适用于胃肠病、肝脏病、心脏病、肺病、神经病、关节炎、高血压、半身不遂和妇科、眼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而站桩功之所以能够治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它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有增长体力。
现代医学认为这种功法不仅可以使血液循环畅通,新陈代谢旺盛,加强各脏器、器官以至细胞的功能,同时使全身肌肉得到惰力性的体育锻炼,产生一种内向的冲动,从而给大脑以良性刺激,再则未人静前,体会轻松舒适之感,对大脑也是良性刺激,入静后,进而产生抑制性保护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这种功法既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又能助长精神,锻炼形骸,增加力气。
但是站桩功又不同于一般的练功方法,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练功时嘴微张,自然呼吸,不守窍,不讲周天循环,因此,绝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2、实践证明,初学练功的患者,只要坚持锻炼,虽然没有达到人静要求,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3、不拘时间、地点、条件,不论行、站、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因此这种简单易行,完全可以和生活打成一片的功法,就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与掌握。
4、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年龄、性格、禀赋、生活习惯等,给予调配不同的姿势和意念活动,因此这种辩证论治——因人制宜、因病设式的方法,既可加速疗效,又易于提高疗效。
5、由于这是一种形、意、气、力互相关连、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活动;所以它又是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的练功方法。
意拳站桩敛神听风雨 抻拔拉长“老牛筋”——大成拳真传法
站桩敛神听风雨抻拔拉长“老牛筋”——大成拳真传法2004-9-3 21:10:00 《精武》独立守神站大成拳桩功是在相对静止时,放松精神和形体,从而培养正确的基本间架。
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养成了许多习惯动作,主要表现为肌肉伸缩和胸部用力(横膈肌发紧),从生产上看是一种进步,但对于养生及技击则是背道而驰的。
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即是独立守神——站桩。
站桩第一步,即在精神松静集中的状态下达到形体的放松,同时培养合理的间架,这就是“敛神听微雨”和做到松静自然等要领。
似坐非坐,似展非展等意念是为了胸腹部放松而进行的诱导,其它意念,都是为去除拙力和放松形体而设,明于此,才能不执着的站桩。
一味放松就会散了间架,那还不如去睡觉。
所以,站桩时还要头顶项竖,身正体端,使人体各部位按站桩的要领做到正确。
为达到强身之效,初始站桩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双肩和胸部的放松及人体各部位合理的间架结构,并逐渐养成习惯。
改造生理这是独立守神的深入阶段,仍以站桩为本。
在弄清“松”的概念后,就应进入“紧”的训练。
大多数习者,极易混淆紧与僵的概念,多以为此项训练于己不利,或从未进行过此项训练,更有人因片面追求松而不敢稍微发紧。
为数不少的习者为使下肢放松而使双腿直立,这就失去了站桩的原则,使下肢“断劲儿”,这是不可取的。
改造生理需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矫正脊柱弯曲及整体的联结放长,即调整“松”状态下的“紧”。
脊柱乃人体之中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体运动主要由脊柱带动,人体的浑元力亦主要源于此。
自然界中,脊椎动物的脊柱都是平直后绷的,人类在婴幼儿时期亦如此。
而改造生理——“返婴寻天籁”,其中首要须使脊柱放长。
人的脊柱随年龄增长逐渐形成S形,这种状态已大异于婴儿时期。
常年负重者的S形状尤重,这种后天状态利于负重,但失去了弹性。
所以,矫正其曲线方能真正达到返先天的婴儿状态,才能具备获得整体力的基本条件。
矫正脊柱弯曲和拉拔脊柱的重要性,在武林前辈中已有觉察和体悟,但其认识是模糊的,练功也是低效的,如“含胸拔背”、“顶头悬”和“尾闾下沉”等拳诀,对于拉伸脊柱能产生一定的效果。
意拳
《中国实战拳学---意拳》姚宗勋姚先生的这本书堪称意拳的经典之作,只是出得早,很多人买不到,发这里供大家看看。
意拳简介意拳又名“大成拳”。
意拳为一代拳学宗师王芗斋所创(1920)。
王芗斋于清光绪年间就学于形意拳名师郭云深、克承教得所传。
后遍游长江南北诸省,所遇名家甚多,切磋交流,以武会友,于二十年代中期综合各家所长,弃者弃;立者立;去伪存真;去芜存菁,针对崇尚花拳绣腿,左一招,右一式的片面性,为了道破其非,阐明拳学真谛而创“意拳”。
名之意拳强调“意”在拳术训练过程中的重要作。
意拳主要由站桩、试力(包括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训练所组成。
重健身和技击两个方面。
站桩为意拳的基本功,由于锻炼的目的不同,所以站桩功分为健身桩与技击桩(源名浑元桩)两种。
健身桩在锻炼中强调精神训练和意念诱导统帅周身同时进行,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使身体各部平均发展,侧重健身,故名健身桩。
意拳健身桩简单易学,而且有可获得明显的健身祛病的良效。
可以说在运动中休息,在休息中运动。
意拳健身桩以现代医学为根据,主张顺其自然,并无周天循环,外气发动及周身冒光之说,且无流弊发生之虞,更不用防偏纠差之举,这已被实践所证明浑元桩是学忌技击的基本功。
在健身桩的基础上,运用意念活动使全身建立“争力”进而使身体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浑元力”(传统名称,意思是指上下、前后、左右的意力达到平衡均整的状态)求得浑元力的桩法名之浑元桩。
健身桩与技击桩在锻炼时要求上有所不同,但内在是有联系的。
若仅为健身祛病可不必练浑元桩对增强人的体质也起很大作用。
因此这两种桩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在意拳的全部训练过程中,始终强调意念诱导以意统帅周身,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假借,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就是浑元力。
“试力”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体验在站桩中所培养的浑元力,在肢体有移动的情况下,是否仍然能够匀整得力和运用自如。
大成拳述真(武学指要杨鸿尘)
大成拳述真(武学指要) 杨鸿尘编者按︰大成拳(意拳)作为中华之实战拳学,早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已确立了其科学价 为何许多学习大成者多年而进步缓慢?杨鸿尘先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 但时值今日,值,当今的大成拳训练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误区, 靠放松加意念活动是练不出浑元爆发力的。
芗老 和早期的弟子均以实战著称于世,是因为他们有形意、八卦的易筋基础,而现在修炼之人就是 因为缺少这个基础。
针对这种现实,杨先生呕心沥血将自己所得的原传精华写成了《王芗斋拳 学》和《武学指要》两部专著,以此来指导修炼内家拳者走入拳学之正轨。
为使读者一窥其真 貌,本站将详作刊载,以飨武友。
大成拳(意拳)的基本功法由桩法、试力、单操、试声、步法、发力、抖大杆、推手、实 作及必不可少的辅助功法所组成。
在《王芗斋拳学》一书中已基本阐述,读者朋友们亦有不同 的心得和体认,不再赘述。
在此仅根据大多数读者提出的疑问,对其要点进行提纲挈领式的重 申和补正。
第一节 基本桩基本功法的核心,其外形虽然只是站立不动,实则内部已是合理的活动状态。
而有些人因 寻奇好异却忽略了站桩的训练, 这是对其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认所致。
芗斋先生说︰“晚 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常用功之间,世人多因其近而忽之,道 不远人,为之为道而远人。
”诚望习者“守平常、莫好奇”。
认真进行站桩训练,才能由瞬饺肴 瓕W之门。
站桩是形、意、气、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运动。
形(姿 式)和意(意念活动)又是这一功法的根本,二者互为作用,不可偏废,其训练是以形为体, 以意为用,以静为和。
站桩需遵守四容五要的原则,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气(声)静。
五要是︰恭、慎、意、切、和。
历代有言简意深的歌诀传世︰恭者神不散,慎如深渊临,假借 无穷意,精满浑元身,虚无求实切,忽失中和均。
桩法在形式上虽然有正、侧、左右之分别,但其原则和要领都是相同的,统称为浑元桩, 即求取体浑元力的功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拳(大成拳)诠释与传承
周广学
意拳传承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尽管师祖王芗斋先生创立意拳历史清晰可追溯,甚至第二代师爷级别的还有几位在世,不过意拳功法甚至传承、名称(意拳、大成拳置之辩)的问题一直都没有统一过,这也是意拳的尴尬,因为意拳没有套路(别的拳种大都有套路),每位意拳前辈的经历、学识、性格、立场造成对意拳诠释的迥异,不过意拳入手之法还是站桩意念诱导、试力、推手、实作、健武等没有争议,根据个人理解意拳来诠释,在传承意拳方面也各有千秋参差不齐,不能片面来论断。
论述起来这个问题也是错综的事情,学没学到意拳的实质?学到意拳的实质是否能讲出来?讲出来后人能否听的懂?听的懂能否炼到身上?从学者是否有强烈求知欲望?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等问题要看缘分了,不是每个人都能继承的。
以上问题没有障碍了才是意拳传承的关键所在,这些问题都是意拳门人必须经历的。
意拳的实质在于秉承事实客观论述才能更好的传承,继承发展意拳这个伟大艰巨的任务王芗斋先生没有单独赋予一个人,假如是这样也是极其不公平的。
我从恩师李海名先生再到师叔王永立先生诠释意拳,经常听到这个师爷怎么讲解的站桩问题那个师爷怎么理解试力的问题,甚至延伸到郭云深先生半步崩拳的由来。
恩师李海名先生跟师叔王永立先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拿生活的例子来讲解意拳的知识,这也是师爷王斌魁先生经常念叨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吧。
通过耳熏目染亲身立行。
对意拳的认识轮廓逐渐清晰,前辈的话语启迪
至深难以言语,表述以上这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兴趣教学,意拳的难在于抽象(其实是认识的问题),易在于不用刻意去记什么,在轻松娱乐当中把身体锻炼了。
这就是王芗斋先生所倡导的意拳,不练而自练不养而自养,生活基础不期然而然的夯实了,练拳的基础才具备了。
恩师李海名先生着重意念诱导尤为重要,阐述意念语气严肃,等我有体认跟恩师求证时恩师面带喜色,言语亲切。
仔细听完我说的体认,然后恩师再说这种现象的由来与对错。
我有一次体认到站桩、试力手犹如壁虎的爪子有吸盘一样,在墙上自由迂回,并不会落下来。
当我求证恩师的时候,恩师言语疑惑问我听谁说的,我说真实的体认,从来没听谁说过,恩师这才语气缓和的说,这个比喻你师爷王斌魁先生提起过,我才明白恩师的意思。
我请教到争力的问题时恩师跟我讲以前师爷王斌魁先生到恩师家喝酒的事情,由于师娘当时忙,做菜来不及(师爷王斌魁先生爱喝酒)师娘就买了个水果罐头先让师爷当下酒菜然后再炒菜,这也是师爷喜爱的酒肴,师爷用筷子往外夹水果的时候跟恩师说这就是争力,这个事情恩师同样说给听,这样的比喻对我启发同样很大,可见师爷对意拳、生活结合至深。
恩师在讲到卜恩富师爷诠释意拳的时候总是能听到,卜爷说意拳跟摔跤是一码事,卜恩富师爷教摔跤基本功就有站桩,至今在香港教摔跤的师叔田长禄先生基本功也有站桩。
在我跟恩师学习期间时常听到意拳跟摔跤的关系,还有意拳腿法的问题。
这个话题还是从夏天热说起,有一次在恩师家见到他把裤腿挽起,不经意间看到到恩师迎面骨上的点点小坑,甚是疑惑,这才打开话题,恩师说这些都是你卜师
爷踢的,不经意间一件事情解释了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
当时有好奇者要体会恩师一下脚丫子发力的,恩师把鞋脱了,袜子扒掉,用脚掌轻触对方的迎面骨,听当事人说疼痛剧烈,第二天起了个不小的紫疙瘩,当我说给恩师听的时候,恩师心存歉意说:“这孩子没事吧,你瞧瞧都是我不好”。
恩师提起王芗斋先生在先农坛传授卜恩富师爷丁脚的时候叙述如亲见,并且说师伯赵英杰先生(卜师爷重要弟子)亲历这重要时刻,恩师比划腿法与步法的结合犹如活龙,提起当年卜爷亲做的丁、庄、切、跁、抽、钻子腿(用字不见的准确音对)恩师言语激动。
还有就是“动静都是客观条件反应,练着复杂用着简单”,等话语是恩师李海名先生诠释意拳口头语。
师叔王永立先生也是以自己的经历来诠释意拳,申明原由,体认为据。
在师叔家他指着《意拳汇宗》上的《意拳正轨》里面的图一幅幅解释其中的道理,并且讲解少了一副的由来。
有借鉴盆景形状来讲解意拳也有列举看《洗冤录》来明理的例子,这一切都是因为意拳是辩证的,无处不矛盾。
从师爷李永宗先生惯用的爆发力到师爷杨德茂先生讲解的试力原由和对重心变化的观点。
师叔对意拳的严谨始终如一。
师叔强调站桩是意拳之母,桩上没体认,别的无从谈起,意拳细堪比头发丝,大至包寰宇。
习练哪门拳法都是一样的,首要符合生理卫生不能偏颇,养生、自卫、理趣才勾勒出成拳学面貌。
拳学跟中医学甚至根植国人思想里面的国学有诸多共通之处,稍加留心就会感受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