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试力初步
意拳试力——“神龟出水”精解

意拳试力——“神龟出水”精解——以下是正文——神龟出水和摇旋一样是意拳最珍贵的技术保密内容,施教者一般是不会轻易传人的。
因此许多意拳爱好者都把神龟出水过于神秘化了。
姚宗勋先生习惯把神龟出水称为旋转试力,他老人家是从体育运动的范畴来使用专用述语的。
这项练习是非常复杂的,具有典型的意拳培养浑元力的传统练功方法。
所谓浑元力就是六面力,也就是说这个练习同时包括了上下、左右、前后的身体运动,即上下有浮动、左右有摇旋、前后有吞吐。
由于这个动作的幅度很大,相对来说对身体的柔韧性和全身上下肢的力量都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只有年纪较轻又是练习技击的人员才有必要练神龟出水。
而一般练习健身的人员对这个练习有一点了解就行了,浅尝辄止没有必要下很大的功夫。
神龟出水的具体练法是:采取大步桩的步法作为练习的基本姿势。
即在平常丁八步技击桩的基础上,前脚再向前迈出一大步成前四后六的大架低姿。
意拳练功采用的是后重法,即两腿的重心经常要放在后腿上,所谓前四后六或是前三后七。
只有在发力的瞬间才会变为前六后四或者前七后三,但很快又恢复到后重的准备姿势。
前后脚的距离按照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训练目的的不同适当把握,当然是低一些更好。
两脚左右的距离应在肩宽以上,不能前后脚放在一条线上。
双臂抬起在胸前呈平抱桩姿势,即双手掌心向下拇指内扣小指朝前指。
肘部弯曲成钝角,设想前后臂弯形成两个圆圈。
头部微向前脚方向拧转,头顶如线系眼向前看。
动作开始身体下蹲,头用意通过后臂弯形成的圆圈汆入水中,然后以头为主宰向前寻找由前臂弯形的圆圈为浮出水面的出口,后脚蹬地前脚扒地,身体恢复起步姿势。
整个神龟出水的动作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椭圆形轨迹。
以右脚为后脚的练习来说,就是自右下到左上的一个椭圆形轨迹。
全部动作都是在身体重心的后半部进行的,整个练习不能出现弓箭步。
神龟水出的技术要领在于:1、两手始终要保持相对不动,特别是前手。
2、再有一点是无论头部运动到任何部位,两只眼睛要始终朝前看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试力入门指要

试力入门指要关于试力,王芗斋祖师强调说:试力是拳功入门最重要事。
可见,试力之重要,自不必多言,凡是意拳练习者都会在站桩锻炼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试力练习。
那么,站桩至何阶段开始练习试力比较好呢?其实,这个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我个人的体会,当我们通过站桩手上有了与外界的阻力感觉之后,就可以适当做一些相应的试力练习,并不一定非要等到自己有多好的站桩基础后再去做试力。
比如,我们站了一段时间的平步托抱桩后,手上有了一点拉丝的实感,就可以做平步的开合试力,因为试力本身也是先从手这个局部开始体认的,然后再逐渐过渡到用周身整体去体认。
当然,如果你想更加扎实些,也可多在站桩上下些功夫,等有了一些整体上的意力实感后,再进一步做试力的练习也是很好的选择,二者并不矛盾。
只要我们按照要求循序渐进地坚持站桩,就会不同程度地体会到身体上下、左右、前后都有一种引力的实感,不一定面面俱到,说是上下、左右、前后,其实就是身外四周各个方向,不过是统而言之,以六面代称而已。
这种实感初步的理解,就是我们站桩所要求的拳劲儿,它是我们在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运用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和神经支配所获得的一种引力实感,浑圆力也正是在这种引力实感的基础上,经过强化和综合培养起来的。
当然,这时的拳劲儿是十分微弱的,离拳术所需要的真实力量还有相当的距离,即使说我们站桩时的引力实感已经很强了,但是,当我们在站桩时有可能动作做得稍微大了一点,或者身体以及某个部位有位移的情况下,这种引力实感都会马上减弱或者消失。
然而,我们练习拳术尤其是要掌握技击对抗,就不可能总是站着不动,因此,我们自然会想到如何才能在肢体有位移的情况下,也就是在运动的状态下,能不能让这种引力实感,也就是这种拳劲儿,保留在自己的身上并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并运用于技击对抗之中呢?这就需要通过试力来完成这个由静到动的过渡任务。
试力,概括地讲,它是意拳训练的中心环节,是掌握技击的关键过程,也是整个意拳体系中范围最广、难度最大的一项专项内容。
意拳的试力和发力的基本技法

意拳的试力和发力的基本技法意拳又名大成拳是中国传统功夫中上乘的功法之一,源于心意拳。
整个训练体系包括站桩、试力、摩擦步、发力、推手、实战散手等。
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意拳的试力和发力的基本技法。
欢迎阅读!意拳的试力的基本技法1、求争力: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均有争力。
前膝与后胯要有争力,同时又要有合力。
2、要留意肩部放松下来。
不少人肩都不松。
试力在于腰、手、腿之间发生争力:特别是两脚要有力,好像把两脚之间的地蹬裂(意识)。
肩不要想它,把它忘掉。
3、试力时手部应加大意念、加大精神力,因手部是接触点。
4、肩部不要来回晃,这是太极病。
对方击在中心线,晃也没有用。
肩应随身一起动,是个整体。
5、试力时应假借一切,同时考虑内部的转变。
形曲而力有余,气直养而无害,蓄而后发。
6、伸手就是矛盾。
手下身体上,手左身体右,反之如此。
不做矛盾的动作、神态,对手难以迷惑,给对手造成错觉,然后击之、伸手就是矛盾,矛盾也谓之争力。
肢体之间,肢体与身体之间,肢体、身体和空间的矛盾等等都需要从理论上认识和实践中体会。
7、平常要练整体的力量,八方不空,立感即应,一触即发,练习本能。
8、力不空出,意不空回,要有整体劲,来回劲,捧、捋、挤、按不能单独讲用。
9、与假设大敌争地位,守着当中一点。
头胸为敌人要害。
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劲断意断神连。
重心保持皆在腰。
头项要顶,要有顶天立地的精神和方向、四处横胀的感觉。
勿忘,切记。
10、身手的矛盾,在试力时也可以手向前去,身向后来,手向后来,身向前去(左右、上下亦然,也可反向练习之)。
越练身体越浑圆。
11、试力时意念活动有争力,动作也应有争力的表现。
12、身体活动的角度(架式)姿态要越来越大,再越来越小,大小动作都要练,以便适合各种冗杂的场合。
13、要练习西洋拳来商量中国拳,"洋为中用'。
14、有了物质基础以后,关键在于正确的精神(思想)作指导,精神是本拳的关键。
精神是什么?是假借产生的力量,假借是对象,有了目标、对象,再由精神支配,就是正确的意念支配。
意拳(大成拳)基本功法——乌龙卷臂试力

意拳(大成拳)基本功法——乌龙卷臂试力意拳(大成拳)基本功法——乌龙卷臂试力笔者:本文所述之乌龙卷臂试力是由林肇仑先生亲授的,属意拳(大成拳)早期比较重要的训练功法,钩挂试力就是由乌龙卷臂试力演变的。
据林师讲此试力是六十年代中期由杨德茂先生传授的,八十年代后期林师到珠海,幸遇师伯韩樵先生,又得韩先生点拨。
韩、杨二位先生都十分重视乌龙卷臂试力,所以林师对此试力有很深的体认。
林师在教学生试力时,往往是先练乌龙卷臂试力。
待有一定基础后,再练习钩挂试力,实践证明,这样进步反而更显著些乌龙卷臂试力又称“进退卷臂”,是意拳(大成拳)中比较重要的试力功法。
王芗斋先生在《意拳正轨》中云:”意拳之正轨,不外古势之老三拳,与龙虎二气。
龙虎二气为技,三拳为击“。
乌龙卷臂就是其中龙法的基本功法之一。
乌龙卷臂试力的基本运动形式为浑元桩的向内、向上的撑抱拧转、外翻为大天星桩,再由大天星桩往回卷、往内、向下的撑拧裹抱变为抓球桩,再由抓球桩变为扶按桩。
其练法如下:下肢站成丁八步,两手前伸,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心向下,手指自然撑开,两手相距25厘米左右,目视前方,然后,两手外旋180度(左手顺时针,右手逆时针),至手心斜向上方。
运转中要始终保持肘部外撑。
动作不停,两手由斜向上,往回、往内扣腕裹卷内旋90度(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同时配合手部的运动,后胯往后指,前膝前顶降低身体重心,身体微坐。
然后两手外旋90度至手心向下,肘部依然保持外撑,同时后胯往前催,前脚踩实,头与两脚相挣,两手向左前方缓缓推出(要有顺力逆行之意)。
如此往复不断。
左右可交换练习。
以上为乌龙卷臂试力的定步练法,待动作熟练后,可结合各种步法进行进、退活步练习。
试力的意念:设想自己站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之中,双手如龙身,如神龙游空,挟风裹浪,百折不回;又如巨龙潜底,旋转起伏不已;更要有蛰龙振电直飞之神气。
日久功深,自能感到身形矫健,神形力具,达到动若腾蛟,形如流水,忽隐忽现,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之境界。
浅谈练意拳试力、发声、发力的一点体会

浅谈练意拳试力、发声、发力的一点体会浅谈练意拳试力、发声、发力的一点体会潘乾元(前排中间为潘老,看老先生精神多么矍铄)一、试力:1、站混元养生桩数年后,就应该开始练混元六面力,而试力则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
开始我对用意不用力能得到内劲是抱怀疑态度的,特别是书中提到用无形的方法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我就更想不通了,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但我还是按照要领坚持不懈的练下来了。
在练习试力的过程中,用精神假借想着自己的身体环抱大树,用意不用力将大树前摇、后摇、左摇、右摇、上提、下兜来练混元六面力,形松意紧。
动作缓慢,一边摇一边琢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体会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内劲,接着我再用无形的方式摇树效果更好,经过这次实践,使我对“只求神如意,不求形骸似”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蛇形掌试力根据资料练蛇形掌时,开始我认为蛇形掌是以腰带动手,用旋转力进行攻击和化解,这其实是只懂外表,不懂内在的含意。
如在一次推手时,对方用横劲发我,而我却用僵力去顶,结果被动挨打,败了下来。
实践证明我的理解是错误片面的。
经不起检验,后来在武友的指点下我才知道应该用松胯转腰的柔劲,将对方的劲吞进来化掉。
再练蛇形掌试力时,我边练边琢磨松胯转腰的旋转力,协同以腰带动手的内劲利用攻和守的配合进行实战。
这样就将试力水平又提高了一步。
3、乌龙卷臂试力练这个试力是将双手从下向上划一个内圆,在划圆的过程中,双掌、双腕、双肘、双臂在运转时用意不用力,划圆形成双争力,这样的锻炼方法才能练出有螺旋劲的“铁胳膊”,才能发人丈外。
例如:有一次我与几个徒弟推手时,一个30岁的青年突然猛力向我推来,在这瞬间万变的时刻,我突然急中生智,用双手高挂拔了他的根,将他发出丈外,他边退边下蹲,才没有跌倒在地,但脸上却是红一阵白一阵,表情非常尴尬。
二、发力我在六七十年代,就学过形意拳的“五形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认为防身的作用不大,因此就多年不练了。
近两三年有几个练意拳的朋友,特别是中年朋友,他们站桩后,都要练发力和试声,这又引起了我的兴趣,就又开始练五形拳了。
勾挂 分挂 扶按球——意拳三种推手技法试力

勾 挂 试 力 主 要 练 习 的是 双
手 臂 回拉 时 , 手 臂 同 日 勾 上 挑 的 力 量 。 是 推 手 双 寸回 这 中 常用 的 技 术 之 一 。 其 主 要 作 用 是 在 与 对 手 搭 住 手
之 后 , 用 手 臂 回 勾 上 挑 的 力 量 , 间 来 破 坏 对 方 的 运 瞬
试 力
2 01 01 . 1
意拳三种推手技法试 力
文 / 永 广 谢
在 意 拳 推 手 的训 练 中 , 挂 、 挂 和 扶 按 球 是 运 勾 分 用 率 较 高 的三 种 试 力 。 挂 运 用 小 臂 回 勾 之 力 , 坏 勾 破
弹 簧 左 右 撕 开 之 意 , 时 身 体 的 这 重 心 已向后 下移 动到 后七 前三 ,
下按 、 合 之 意。 这时 身体 向前 挤 移 动 为五 五 重 心 时 , 手 已前 推 双
到 丁 八 步 平 推 完 的 姿 势 ( 4 ) 图 。
3意 拳 勾 挂 试 力 练 习 的 目 .
的 和 意 义
以左 式丁 八 步 站好 ,身体
的重 心 为五 五位 置 。 这时 右后
1定 步 分 挂 试 力 对 身 体 姿 势 的 要 求 .
以左 式丁 八步 站 立 , 体 的重 心是 五 五位 置 。 身 双
双 手 掌 心 向下 , 指 微 屈 向前 , 手相 距 二 至三 拳 , 手 双 左 手 顺 左 脚 尖 的 方 向前 伸 , 左
-
手 同时 向前 伸 出手 臂约 8 0% 的 长 度 , 手 不 超 过 左 左
部 自 然 放 松 , 体 自然 站 直 ( 身 图
9)
2. 步 分 挂 试 力 的 意 念 要 定
意拳经典试力功理功法

意拳经典 试力功法有很多种.I~容广泛 .覆盖面 人 有 相对 简单的 .也有相对复 杂的 ;有相对容易的 .也有难度较 大的。从事试 力功法 ,当然要遵循动作技能掌握的规律 .从 简单到复杂 ,由易到难 。除了要考虑这个L六l素外 .更重要的 是要考虑能力培 养的需要性 、目的性和次序性 .不需要的就 不用练 ,目的不明确效果就不显著 ,没有合理的 次序练 试力 就会乱七八糟 ,所以 .不能够对于经典试 力功法随手拈来就
开 合试力 、轰水试力 、推拉 试力 、拨 水试力等与扶按 试 力既有相似之处 。又有不同的地方 相似之处在于都属整体 协调试 力 ,初期和 中期 试力时都 要求 “缓胜于 速 ,慢优 于 快 ,行乎不得不止 ,止乎不得不行” ,后期都可以加快 ,可 以变速 不同之处在于开合试力,强化和培 养的是整体左右 矛盾力 ,要点是意念 中开中有合 ,合 中有开。轰水试力强化 和培 养的是整体前后矛盾力 .要点是意念中身似 中流砥柱 , 使手臂和身体为统一整体 ,共进退 。推拉试 力也是强化和培 养的是整体前后矛盾力 ,但 和轰水试 力又有不 同,意念中是
先介绍一下扶按 试力 ,它是强化和培 养整体上下矛盾力 的 试力方法 。练 爿扶按 试力要从扶按技击桩 功架开 始 ,首 先 ,站好扶按技击桩 ,具体要求如下 ,两脚前后开立 ,相距 自己的一个 半脚长 ,前脚尖正朝前方 ,后脚尖斜朝前 ,两脚 横 向之间不留空档 ,同时两 5却不可交叉。前脚跟虚起 ,后脚 跟 落地 但不踏实 。膝部弯 曲 ,髋 部下坐 ,均以舒适 得力为 宜 。前膝关节与后胯相争 又柏合 一两膝之间同时有 内夹 、外 撑之意 ,同时有上抽 、下坠之念。身体重心分配前三后七。 上体 直立 ,不偏 不倚。头部 向上领起 ,下 颌微收 , 目视 前 方 。手臂抬起 ,上不过 眉,下不逾 脐 .环抱成圆 ,大臂和小 臂夹角 】度左右 手心向下 .腕部平直 ,指分掌凹 手有前 后 .一高一低 ,前手略高,后手略低 .虎 u斜相对 。手部要 求要同时具 备下按 、上提 、前指 、后拉外撑『人j抱之意 进行 扶按试力时 ,以前后 、左右 为支撑 ,手 、手臂和身体做上下 运 动 。 rUJ下 运 动 时 ,身 体 重 心 和 手 以 及 手 臂 部 跟 着 向 下 运 动 ,意念中,双手似扶漂浮于水中的一块木板 ,用全身整体 协调之 力把该模板按到水 中,同时考虑木板有向上的浮力。 向上运动时 ,身体重心和手以及手臂都跟着向上运动 ,意念 中,双手扶 着木板 .随着浮 力抬起 ,也要运 用全身整体协凋 之力。无论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 .都要按照意拳宗师王芗 斋先生 “缓胜于速 .慢优于 陕,行乎不得不止 ,止乎不得不 行”的试力要求来做 ,初期和大部分时间要求 漫做 ,待到试 力纯熟 .有了扶按有物 的实切体 认后 ,可 以加快 ,可 以变 速 。更可 以疾 速 ,疾速 就是发力 ,过 渡到 另一种 功法的 范 畴 。
大成拳(意拳)·试力

大成拳(意拳)·试力经过相当的站桩后,就可进行试力。
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指出:“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
”又指出:“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
”对于试力的基本要求是:缓慢均匀,筋肉空灵,要体会与外界之争力,体会与空气之阻力。
切忌用拙力,用笨力。
如果从形体活动范围来讲,试力可分为两大种,一种为无形的试力,可称为意念试力,一种是有形的试力,可称为肢体试力。
所谓意念试力,就是站着不动,而以诱导的方式进行试力,它的根本实质是为技击而没立。
桩功有很多意念活动,但不是所有的意念都可用作试力的。
一般地讲,只要涉及技击性质的意念活动,或与外界有 牵连的意念活动,都可以看作是意念试力。
这种试力,虽然外形不动,但有内劲,有内动,手部有胀 感、力感,这就是意念试力的具体表现。
所谓肢体试力,它是在意念诱导下的肢体位移试力,以其作用来讲有三种形式∶ (一)常规试力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试力,通过这种试力,可产生大成拳的多种基本力量。
(二)单操手试力单操手本来是用于实作的单独动作,但在最开始的练习过程巾,往往要求动作缓慢,故它是一种试力。
当然,在实际应用时,就要把力量发挥出来,平时也要做出发空劲,当然这又是另一回事。
常规试力没有针对性,而单操手试力则有一定的针对性。
它们之间既有共同面,又有区别的地方。
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常规试力是基本试力,必须有一定的常规试力基础后方可进行单操手试力。
单操手熟练后,就可应用于实战。
(三)推手试力∶这是以推手形式而进行的一种独特试力。
意念试力和肢体试力关系很密切,意念试力是站桩的一种特殊意念活动,过一阶段后,必须进行肢体试力,开始可使肢体位移的幅度大些,继之肢体位移越来越小,谓之'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乃是生生不已之真动',这就是试力的高级阶段即无形阶段。
在无形中求内动,求内劲,求真动,这样它实际上就成了意念试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拳试力初步
在《意拳站桩举要》一文中,我们以托抱式为例,谈了谈托抱式站桩的动作要领、锻炼方法和初学站桩的一般步骤、原则以及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只要习者循序渐进地坚持站桩,就会不同程度地体会到身体上下、左右、前后尤其是前后都有引力的实感。
这种实感也可以说这种拳劲儿,是我们在身体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运用精神假借和意念支配获得的,浑元力也正是在这种实感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强化培养起来的。
然而,我们在锻炼中发现,当我们站桩的动作做大了或身体有位移时,这种实感就会减弱或消失。
而练习拳术尤其是掌握技击,又不能总是站着不动,那么,通过什么样的训练手段,才能将站桩获得的浑元力,充分地调动起来,用之于实践呢?
我们说,试力就是完成这一由静到动过渡任务的最好的训练手段。
概括地讲,试力是意拳锻炼的中心环节,是掌握技击的关键过程。
试力之重要,正如王芗斋先生所言“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它是整个意拳体系中范围最广、难度最大的一项专门的训练课程。
试力的目的,就是在身体运动的情况下,运用意念诱导,继续掌握争力,体会在站桩中培养起来浑元力,在肢体有位移时,是否仍然能够做到均整得力,运用自如。
从这个意义来讲,试力可以说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谈的力是意中力,试力并不是真的用力,而要用意。
前面我们已讲过在站桩的时候,要求用意不用力,现在我们讲到试力也同样要用意不用力,也就是在欲行又止,欲止又行,欲行又不得不止,欲止又不得不行的过程中,来求得我们所要求的意中力,也就是不用力而求有力。
那么,站桩到什么程度做试力练习比较合适呢?
这并无一个明确的规定。
初步地讲,只要我们通过站桩,对身体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的引力实感有了一定的体认,也就是对浑元力有了初步的体会和认识,感到身体四周都有阻力存在,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做试力了。
当然,试力的方法很多,但初学试力,应从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试力练习开始,一步步地提高,渐渐深入,随着体认功夫的提高,逐渐进入复杂的试力练习。
比如在托抱式站桩的基础上,可结合开合试力的练习,锻炼效果会比较好。
下面,我们就以开合试力法为例,来谈谈怎样进行试力的锻炼。
做开合试力,我们采用托抱式站桩开始。
托抱式站桩的基本动作要领和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我们在《意拳站桩举要》一文中,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按托抱式桩站好,姿势可比平时站桩略高,双腿有微屈之意即可,两眼向前正视,两手手掌自然撑开,手指自然分开,手心向内,斜向自己腹部,手指相对,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
精神集中在哪里呢?应该集中在我们的意念活动上,实际上并没有实物,但目的是要求我们想象得真一点,好像真的一样。
有很多人都在讲自然呼吸,到底如何呼吸才是自然的呢?我们不妨举个例子说说,我们平时在同别人交谈的时候,这时你是在呼,还是在吸呢?从来没有人想过,更不曾注意过,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在练习状态时的自然呼吸。
当然开始会有人不适,受到动作的影响,但慢慢地随着功夫提高就会自然了。
初学站桩,我们是首先从手开始体认站桩的感觉,因为手的感觉灵敏,试力也应由手开始体会,因此试力中我们可以先去感触手掌内外的阻力。
可设想自己站在齐腰深的水里,身体可先不动,双手由体前同时向身体两外侧缓缓地分开,好像是在用手背划水,肘部保持外撑。
手型、手腕在向侧后分开的过程中,随着手臂的动作,当双手分开至身体两侧将要平行时,手腕由向外撑逐渐柔和地变成向内挤,手掌由内曲变成外张,手心朝前,然后双手向体前缓缓合拢,好像是在用整个手掌向前划水,肘部依然保持外撑,合拢至腹前,手腕由向内挤缓慢柔和地变成向外撑,手掌由外张变成内曲,手心也由向前变成朝向自己腹部,
然后再设想用手背向后划水,如此反复,体会手与水之间的阻力感,要多体验水的阻力和反作用力,待手对水也就是对外界的阻力有所感觉后,就可以用与阻力相当的力量与之应合,这样试力做起来十分自然,恰到好处。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有两点:首先,试力中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与站桩基本相同,强调指出的是,试力无论怎么运转,都必须要保持肘部外撑,这样试力才能做得饱满而不瘪。
其次,试力中手腕部位的作用尤其重要。
因为手腕的变化总是在我们由向前变向后或由向后变向前试力的转折处,细心的体认是十分重要的,要含有“要走完此路线又未走完”的意识,换句话讲,要留有余量,要使意力不亡矣。
手腕保持松灵,变化的动作是否做得柔和协调,试力是否饱满圆和,是能不能得力的关键。
当通过上述方法的锻炼,手上有了阻力的感觉后,这时我们可把原来的意念活动加深扩大。
可设想整个身体都在水里,从颈部、背部、手臂、腰胯、双膝、两脚腕、两脚十趾,如此去体会各部位内外的阻力感。
当然也不一定每个人都这样,可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加以体认充实,而且初练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就象我们搞人物雕塑,开始时只是一个大泥胎,我们可根据人物,看哪地方的泥多了,就去掉一块,哪少了,又补上一块,慢慢地人物会越来越细,越来越完美。
我们练习拳术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逐渐地用整个身体去试,而不只是用手臂去体会。
具体方法是,我们向后试力时,不是手臂在动,而是靠身体的向后运动,来带动手臂的向后向两侧分开,同样向前运动时,也是靠身体的向前运动,来带动手臂的向前向内挤合,其它部位的动作要求与前述试力的要求基本一致。
初练时,身体的运动会比较大,手臂与身体的运动也会不太协调,但多做练习,注意靠身体的前后运动来带动手臂的运动,懂得身体与手的内外关系,就好像身体是圆心,手是外圆,因此身体移动一点,手在外自然就要相对移动多一些,这样才能保持身体与手的协调一致,试力中要着意体会整个身体的试力感觉,锻炼既久,身体动作会逐渐由变小动到微动,由微动到看似不动,我们的手臂同样是非常有比例地协调运动,如此要停则停,要行则行,要行又不得不停,要停又不得不行,望学者习练时,细心体认之,日久自有所得。
此后,我们可设想无论两手是外分还是内合,手向后运动则随时有力向前去的意思,手向前运动则随时有力向后去的意思,也就是向后即有向前之意,向前则有向后之意。
在这种矛盾状态中运动,去体认意力的变化,也可以说意拳就是在矛盾状态中求生存。
在试力过程中的每一个点上,我们意力向前的延长线在远处都有一个交点。
要提醒注意的是,试力中两手之间要有紧密的响应,整个身体才能平衡均整,才能形成合力。
这就是为什么后拉要有外分之力,前推要有内合之意的道理。
无论我们试力是开还是合,两手之间、两手及整个身体,都始终与前方的目标即交点,保持联系。
习之切记“勿忘勿助长”。
在锻炼中,我们还应该注意腿脚部位的运动变化。
从外形上粗看,我们做定步的开合试力时,腿脚好像是不动的,但事实上,腿脚是有变化的。
当我们向后时,因为身体重心由前脚掌向后移动,因此两腿就必须有内夹之意,向前两脚则有蹬地欲起之势,整个身体才能保持平衡均整、协调一致且得力。
总之,试力中我们要注意身体的平衡均整,骨骼的支撑,象我们前面强调的肘部外撑,各关节部位要松灵,如我们着重指出的手腕的动作要求,试力中的筋肉的变化与站桩一样,要有松紧张弛,整个试力要全身自然,运转缓慢,如抽丝一般,不可停滞,所谓“运力如抽丝”,即是此意。
做试力时还要注意,动一处要为全体动着想,所谓动一处牵全身,一动无不动。
初学试力,总的原则就是动作越细微,运转越缓慢,精神就越要宁静集中,也就越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