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芗斋大成拳拳谱桩法步法试力发劲实战技巧

王芗斋大成拳拳谱桩法步法试力发劲实战技巧
王芗斋大成拳拳谱桩法步法试力发劲实战技巧

大成拳谱?

绪言?

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正邪,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非正法也,论拳如论禅,内家拳则第一义也,外家拳,则小乘禅,已落第二义矣。?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拳道亦在妙悟。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大成拳,应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大成拳,即大乘拳也。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也。其它拳术,虽有所悟,但皆立招设术,俱非第一义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拳之不广,参拳之不熟耳。试取外家拳谱而熟参之,次取太极、八卦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夫学拳者,应以意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不可以小成为是,必以大成为志焉。?技有未到,可以加功,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工夫须从上坐下,不可以从下坐上,上者何第一义也,此念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云不至,亦不失正路,此谓之而上一路也。拳之极致有一曰:力感如透电,拳而力感如透电,至矣尽矣无以加矣!唯大成拳得知之,其它拳术力感,得之盖寡也。大成拳之力感如此,其力如何!此力乃人之本能活动力也!人之本能活力,盖为种种社会应力抑制,不能欲之即击也,大成拳之妙用,即在恢复人之本能活力,其它拳术,皆不能也,此即吾创此拳之目的。?

总纲?

意拳遗形独与力俱?集古大成实践服膺?身无定势随遇平衡?脚无定位蹉线踏重?手艺定踪沾身纵力?落无定法抽身劲发?蛮用拙力戕生之道?精神内守食力而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力无虚靶靶要定的?内不外游外不内侵?循力而行唯奸唯诈?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放不务重务审所达?击不务远务审所及?彼竭我盈契机发力?

动如遇仇不以先举?打后需看落水上岸?活中反死死中反活?拳本无法制人以力?有法也空法为力居?力弥时所凝重如泥?四体一劲遇物惊炸?神松意紧形曲意直?浑浑噩噩形行拙笨?力生有两两则能一?力虽为一发则俏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嘉彼钓翁得鱼忘筌?混元惊炸无我神化?技到无心信手即真?(一)大成拳的站法?

混元桩?

桩法是大成拳的基础,站桩,能恢复人的本能活力。人的本能活力是什么首先,应知道什么是力,战国时代的墨子,曾给力的这个概念,下过一个科学的定义。他说:力,形之所以奋也,又说:力,重之谓也。奋即兴奋、奋斗、奋发之奋。这就是,就形体本身而言,如果某一个形体,把它的自身的力,奋出来,而加于另一个形体,使他改变位置,这种力,就成为重力。人的这种活力,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整劲。用大成拳的术语说,叫做六争力,也叫爆炸力。站混元桩,就是要站出这种六争力,其要领如下:?

拳本服膺推名大成?

习拳之始混元为胜?

混元桩法博大精深?

便于实搏便于生劲?

拳打三节桩有三式?

高式齐眉指分掌凹?

中式平胸含胸拔背?

低式抱腹溜臀提兑?

三弓漫月四容端正?

五官秘诀六面争力?

上柔下刚上软下硬?

上松下紧上虚下实?

头顶欲飞趾抓入地?

手项互争两时相掣?

呼吸以腹轻入缓出?

筋络鼓荡体成一块?

六面争力,体成一块,这是混元桩法的关键。站桩时,在意念里,要上下相争,左右相争,前后相争。不论从那一方面,有人一触,即刻六面爆炸。久之,内劲真力,即本能活力,自然而生。?

另外,混元桩,又是本拳的基础桩,即发三节拳的基础桩。因此,个高者要多站中式混元桩,个矮者要多站高式混元桩。

技击桩?

混元桩,是大成拳的拳式基础桩。技击桩,则是大成拳的身法和步法的基础桩。而技击的基础,是步法,因为手法好,不如身法好,身法好,不如步法好。从这个角度上讲,大成拳,是践拳,其要领如下:

身是手基步是身基?

要精拳技须站技击?手随足出肩亦随之?三尖齐照踏彼中门?指分掌凹虎口撑园?头顶项竖手顶腕挺?左为元帅右为将军?右为元帅左为将军?元帅抱钩将军握剑?抱握含蓄中藏八法?肩沉肘坠膀扣背园?膝合腿裹腰拧臀溜?两足含空不丁不八?支撑范围一尺七八?前三后七惯力克敌?前五后五六争制彼?力源于腿腰为主宰?

形于手指劲透敌背?

内动外静内阳外阴?

神意气力合一集中?

技击桩法式有高低?

低打根节高打梢中?

高低相辅左右轮站?

勤持此桩技击无隙?

技击桩,有高低二式。这是身法,高式用于发中节拳和梢节拳。低式用于发根节拳,前三后七,前五后五,这是步法。三七步,用于发惯性力,二五步,用于发爆炸力。不论站什么式,用什么步,上身要柔软松灵,下身要刚硬紧实。因为力生于根,这是技击桩的斗争,也是大成拳的诀窍之所在,望学者切勿忽略。?

其它桩法?

大成拳的桩法,除混元桩、技击桩外。还有鸡桩、鹰桩、杠杆桩、弹跳桩,这些桩也要站。鸡桩有二式,一个式是,一腿提起,足趾斜上跷,足跟绷紧,全身重量放在一条腿上,上身是技击桩。另一个式是,一足着地,一足的足尖点地,两胫相磨,上身仍为技击桩。前一个式,是大成拳的龙形基础桩,不必多站。后一个式,是大成拳的磨胫步的基础桩,要多站。?

鹰桩:是大成拳的掌法的基础桩,要多站。?

鹰桩之站法是,不丁不八,腋半虚,肘微曲,两臂向左右大约伸45度,左掌心向左举,右掌心向右前,指尖向上,再向前约45度。?

比较重要的是弹跳桩:最初,这个桩的站法是两脚一肩宽,足跟悬起,全身重量,放在足趾和前脚掌。两臂曲蓄,高举过顶,掌向上托,后来我觉察到,这种站法,有副作用,站别的桩,日久了,气已入丹田,即已在膈膜下了,但一站此桩,就有气上浮于胸的感觉。为此,我将此桩改了,下身不变,上身改为杠杆桩的上式,这样站一个等于两个桩都站了,此桩的作用在于培蓄两脚、两腿的弹力,大成拳,打的是践拳。手起脚起,手落脚落,力生于根,讲究脚落力出,两脚无弹力是不行的,因此,此桩要天天站。?

(二)大成拳的步法?

大成拳的步法,叫擦拉步,此种步法,由两种步法组成,即磨胫步和蹉步法。磨胫步,是起手步法,蹉步是落手步法,要领会其如下:?

蹉步鸡行手起磨胫?

前趋后蹬步法六争?

步似水中提趟而行?

三七分明二五要清?

手起脚起窥彼中央?

手落脚落势要钻裆?

高打梢中似直非直?

低打脐腹两腿曲蓄?

步大则滞步小则灵?

大不重尺小可开胯?

手随脚起脚随手落?

起落合一践拳克敌?

落步六争,是大成拳步法的关键,这表明大成拳的手法、身法、步法是合一的。对此,学者要反复领会,切勿忽略。?

(三)大成拳的试力?

此处所谓试力,是一种单项试力,与以后要讲的综合试力不同。首先,要明确此种试力,所要试的力是什么力。此种试力,所要试的力,即是持桩法,所站出来的那种爆炸力,即六争力,亦即武术界所津津乐道的所谓整劲。学者应反复琢磨其要领:?试力精深八法之根?

上是混元下为技击?

曲膝虚踩三七分明?

顶领开胯二五力均?

鹰爪蛇腰两脚一线?

步似水中提趟而行?臂园腋虚肩撑肘横?圆撑爆炸落步六争?手落劲发两臂曲蓄?曲则力远直则力近?力源于腿腰为主宰?形于手指劲透敌背?以意导力以力引力?旧力未亡新力已生?手起脚起手落脚落?落步六争体成一块?力不出尖力不空亡?运行动作大不过尺?小不逾寸非此力散?力打三节不着形象?若着形象技不云弹?

以意导力,以力引力,是试力的关键,也是大成拳之所以是大成拳的基本精神所在,学者要反复在练习中体会这两句话。?

我看到我的学生,在试力时,把它做成八法的吞吐了。这是把相对的东西,给弄成绝对的东西了。殊失我的原意,试力是八法之根,不单纯的是吞吐,大成拳是相对论,不是绝对论。

试力在大成拳里,是模式拳。因此,它的手型是非拳非掌,要求在试力时,要力贯指尖。你的手型一做成拳型或掌型,就不能力贯指尖了。要注意,试力的目的是试力,而不是练拳。只有把这种整劲试出来了,叫它以能招之即来,却之即出,这才算收到效果。在这个基础上,开始练拳。?

如果你能在试力那种动作形式里,把整劲试出来了。那么,用八法的任何一法,或用大成拳的任何一个手法,你也就能把整劲使出来了。于此,可以看出试力在大成拳的组成部分里的重要性,也可以理解到,大成拳为什么不立招术了。?

(四)大成拳的劲力规律?

力潜于体内,谓之劲,劲奋于体外,谓之力,劲力一元谓之混元一气。劲力之用,有其规律,大成拳是由六种两类劲力规律组成的。这六种力是:爆炸力;惯性力;螺旋力(包括静向力);杠杆力;离心力;弹簧力;这六种力又分为两类:即爆炸力是一类,这是大成拳的基本力。其它五种属于引爆力一类,大成拳发力克敌,主要用爆炸力,然须有引爆力,有两类:一类是心理的,即是敌情观念,用大成拳的术语说叫做意,这就是下面要领所讲的。敌情一动,六力流形亦即以意导力。另一

类是引爆力,就相对的东西,给弄成绝对的东西了。殊失我的原意,试力是八法之根,不单纯的是吞吐,大成拳是相对,是上面所说的那五种力,这是物理的引爆力。下面所说的以力引力,即指此。但这两类引爆力里,意是主要的。于此,也可以理解到,我为什么最初把大成拳叫做意拳的缘故了。要注意玩味,下面关于劲力规律的要领。?

劲潜于内力奋于外?

劲力一元谓之混元?

敌情一动六力流形?

以意导力以力引力?

力先于根劲溢周身?

力力相因其用不尽?

爆炸力发六面力均?

惯性特奇使彼位移?

螺旋力厚静向力随?

杠杆力动劲在两臂?

发力之际两腿如簧?

两臂曲蓄须寓弹意?

离心力发妙在磨擦?

六力一意用贯八法?

起落放胆手到人翻?

起落畏葸己必失利?

起手要后落手抢先?

起后落先诀在手奸?

发力原则一字秘诀?

谓之日争天机要明?

大成拳发力的基础,是步法,用惯性力引爆则用三七步,用其它四力引爆则用二五步。发梢节拳和中节拳,则用技击桩高式。发根节拳,则用其低式。发力妙诀,就在一个争字上,即落步六争。此乃大成拳的天机,学者必须明白透彻,否则,即是大成拳的门外汉。?

(五)大成拳的八法?

即八法的模式拳。?

大成拳特殊的实搏风格是:起手要后,落手抢先,起后落先,诀在手奸。奸字一字,可以概括了大成拳的实搏风格,其所以能手奸,即在于大成拳用的是整劲。其它拳术,也不是不想手奸,但是,奸不起来。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没有整劲,整劲是奸

的先决条件,其次大成拳,把起手后,落手先,给统一起来了。起手和落手,是一,不是二,落手是打,起手也是打,这两个条件,又决定了另一个条件,即两臂运行动作小,即大不过尺,技击射程短,即长不过尺。另外,还有以力引力的技巧即八法,这八法是提、顿、吞、吐、沉、托、分、闭。?

八法,是六种劲力规律的具体应用。但是,八法里面还有一些其它东西。近代科学里,有一门叫仿生学的,这门科学专研究怎样模仿某些动物所特有的某种本能活动力,制造出某种特殊的仪器,以扩大和增强人们的感官能力。中国拳术很早就知道,利用仿生的道理,模仿某些动物的特殊本能活动力来设招术。如什么青龙探爪,什么恶虎扑食,什么野马亮蹄,什么鹞子翻身等。这些拳术的仿生招术,也仿的是形,而不是仿的动物本能活动力。所表现出来的劲力规律,形意拳尚且如此,其它拳术更不用问了。大成拳里的八法,也有仿生,但仿的是十二种动物的某种特殊的本能活动力,所表现出来的劲力规律。?

六力,八法,十二形是有机的连系在一起的。六力、十二形组成了八法模式拳。由八法模式拳所派生出的各种手法和拳型,又体现了六力、八法、十二形。?

八法模式拳,突出的表现了骀、马、熊、猴四大形的本能活动力,要认真领会其要领。?

骀形提顿发栽捶吞吐连环如马奔?

沉托须用熊膀力分若猿猴撕弄人?

裹闭好似马扬蹄提顿务使人离地?

仿生无形学其力力贯八法求神聚?

八法模式拳本身,并不是实搏手法,而是实搏手法所由此派生的模式。模式拳,体现了劲力的规律。而劲力规律,必须通过一定的恰当模式,即方式方法,才能表现出来。大成拳的八法,我认为能很充分的把六种劲力规律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讲,大成拳设立八法模式拳并不设立什么招术。?

大成拳有一些手法,这些手法是从八法模式拳假想假借出来的,但有一个原则,就是必须符合八法,体现六力,如果把别门别户的招术拿来即不符合八法也不体现六力,那就不纯了。练大成拳,要练纯了。我想一个禅门故事,唐代有个老禅师,收了许多徒弟,一日,一个小沙弥问道:师傅,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答:为止小儿啼。又问:啼止时如何。师答:非心非佛。?

过去我曾设场授徒,有许多学生也和那个小沙弥一样,专爱叫即心即佛(即有招术有手法),就是不爱叫非心非佛(即带招术带手法)。我设八法,以及一些手法,也是为止小哭啼,当你啼止时,我将告诉你,一法不立,大成拳的核心是模式拳,而不是由模式拳所派生出来的手法。实际上,这些手法也是一种准模式拳或半模式拳。因此,它与在实搏中所具体应用的打法,还是有很大距离的。但三者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体现了力。由此看来,大成拳的练法,实际上是为了试力。?

模式拳?

(模式歌要)?

劲潜于体内力奋形骸外?

力奋生矛盾无处不弹簧?力发混元身弥所即弥时?弥所藏惊炸弥时不断续?多面出螺旋蠕动本无形?身抱钝三角其力生于根?浑噩机动力逆体力轻盈?起落须合一落步六面争?离向本囫囵陡顿离向分?机关消息灵全凭后脚蹬?六争蕴弹力短缩起落惊?急凿混沌开发力如泥拽?滑车力长伸直坚攻守能?一指拨千斤刚捷不露形?杠杆作用三技击其事旋?万力用于臂扛撬能移山?长伸不过尺短缩不沾身?

扬抗不过眉抑捺不过脐?

四不乃诀要可为试力模?

其中微妙意言语不可追?

活句莫参死死句要活参?

死拳要活用活拳莫死用

模式拳的名称?

一混元争力二多面螺旋?三浑噩逆体四囫囵离向?五混沌惊开六滑车长伸?七杠杆三用八起顿吞吐?九举抚提旋十沉托提纵?十一提按抗横十二钻提搜索?十三分闭开合十四推抱互为?十五搂劈钻刺十六滚错双叠?十七截让截迎十八旋绕拧撑?十九悠扬撑抱二十翻扬裹拧?

二十一遒放本同二十二蓄弹惊炸?二十三榔头拷打二十四拧卷随涨?二十五空气游泳二十六控制平衡?二十七顺力逆行二十八大气呼应?二十九伸缩抑扬三十半让半随?三十一随让牵随三十二逆随紧随?三十三不动之动三十四斜面三角?三十五面积要实三十六斜正互参?三十七进退反侧三十八单双轻重?三十九形曲意直四十意动形奋?四十一桎梏发力四十二神松意紧?四十三无形神似四十四有无统一?四十五动静互根四十六恢复平衡?四十七重心移一四十八勾错刀叉?四十九刚柔相济五十远近长短?五十一纵横高低五十二钻裹踏打?

五十三死中反活五十四左右互换?五十五抑扬顿错五十六伎照阳秋?模式拳说明?

形体活力应扬斯感?

感物发力莫不自然?

形不破体体不破象?

形体相宜无往非适?

形体两乘其力必塞?

体实形拔体虚形散?

感物发力必始乎体?

遇物击放莫先于形?

力无虚靶虚中有实?

靶无空的实中有虚?

形行拙笨力力相因?

妙达此旨始可言拳?

模式拳诀要?

一单双轻重?

起单落双起双落单?单去双至双去单至?双去单至重量归一?单去双至力均两把?二斜面三角?

五弓提起处处弹簧?身抱钝角园背园裆?随遇不倒预应抵抗?斜身钻坐横撑直取?三榔头拷打?

遒不失节单手钻身?放不拔根双手纵力?以地为身以身为拳?力递彼身抽身趟前?四推抱互为?

意拳(大成拳)争力及反应训练 三

意拳(大成拳)争力及反应训练三 人们知道拳术的力量,不同于本力和机械性用力。拳术力量的培养是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强化训练才能获得。意拳以站桩为基础,通过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在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静中求动的方式训练。 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所谓真髓是指“拳劲”而言。意拳站桩所培养出的“劲”称浑圆力,我认为“浑圆力”是指人体全身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浑元一体的力为“浑元力”。我们如何通过训练获得浑元力其关键在于怎样运用精神假借,使身体各处建立矛盾争力,进而使周身与外界联系,建立争力,最终达到一动无不动,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争力”的训练 1、何为争力意拳所谓的争力,就是运用意念诱导统帅周身,上下,前后,左右,互相牵引于“中”共争所产生的弹簧般相互呼应的力为意中力,具备这种争力后,在经过试力走步发力等步骤练习,才能达到发挥整体力的目的,练习争力时,一般先由简单的争力入手,稍体会后再扩大到周身各部以求全身整体的争力,无论是简单的争力,还是整体的争力,都必须在浑元桩法中去摸索。 2、争力的练习我们应选用技击桩范围中的任何一种桩法,例如浑元桩的姿势站好后,设想两手腕部各系着一条弹簧与外界前方某一处相连,位置相当于风池穴下。练习时,运用意念颈部微拧,全身略由后靠于之相争,先带动手腕,腕子要拉紧前方的弹簧,设想前后的两个力量相矛盾,而手不为所动,似乎能感觉到有一股很强的阻力,稍一拉就松开,有一种推拉不动之感,同时也设想两手如抱一有弹性的球,头带动手时,有意将球外分内合,与周身相呼应,反复练习,时间稍长,自会摸到松松紧紧的争力,这就时所谓“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互用”的意中力,这正是王芗斋先生所言“松紧紧松勿过正”,“正”是恰当,恰倒好处的意思。 3、整体争力的练习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已经求得争力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练习整体争力了,练习方式以浑圆桩为例,站好后,设想头顶好象有弹簧相连与两脚间中心点上下相争,同时头顶与后脚相争,更与前脚斜线相争,右胯与左膝,左胯与右膝相争。至于手与脚,肩与胯,作上下相争,则包含在头与脚相争之内,总之应该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共争一中。但必须注意,松紧之枢纽在于上下。 我们在练习时还要注意形曲力直,好象八面出锋,进而设想周身毛发飞涨与外界互相联系,相互牵引,身体不能动转而又处处都有微动之意,练习时一定要意念真实,但又不能执着己身。这就是芗斋先生所说“顶上力空灵,身 如绳吊系,力松意须紧,毛发势如戟”之意。 我们在练习争力时尤其是初学者应注重以下几点一、站桩时可假借抱树之意,人

站桩心得体会

站桩心得体会 篇一:于永年弟子林锦全的洋弟子大成拳站桩心得体会 于永年弟子林锦全的洋弟子大成拳站桩心得体会 内动训练 在社会上,一般人不知道站桩,就是在武术界,站桩也是一件很隐秘的事。师傅教拳时,历来就有“宁教十套拳,不教一个桩”的说法,可见习武的人对站桩有多看重。 我本人以前师从林锦全先生练习站桩,后来他又介绍我认识了北京的曹师叔。一年多来,我很荣幸能跟随曹师叔练习站桩。他是站桩大师于永年教授的学生,功夫很高。于教授是一位站桩大师,他品德高尚,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站桩事业。他无私地向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传授大成拳,为他们带去了健康,使他们受益。于教授本人是一位名医,他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来研究和发展站桩功。与众不同的是,他能够从医学上来阐释站桩运动。我们非常感谢他老人家,没有他的知识与传授,我们不可能学到这么好的功夫。 在曹师叔的指导下,我一直在努力进行站桩的内动训练。我衷心地感谢他长期以来对我的悉心指导,始终如一,坚持不懈。我以前从来没遇到过一位像他这样全心全意传授自己知识的老师。我只有用自己的努力来回报他,我希望我的站桩体会能够帮助更多的人通过站桩来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我自己感觉站桩对我的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到北京之前,我的腰一直难受,多年来进行了各种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都不理想。但是,仅仅跟曹师叔练了四个月的站桩,由于加强了腰和腿针对性的重点练习,我的腰就好了。与此同时,我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在这篇短文中,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介绍我在站桩中的训练要点。 内视 我训练的第一个部分就是内视(注意体内/关注内动)。我对内视的理解是,在你站桩时必须感受你自己的体内变化。这不用闭眼睛。通过不断训练,你开始能感到身体的结构或排列,你也会感到体内的紧松,这对内动训练很重要。在以后的练习阶段你可以感到肢体之间好像有连接。在你感受到体内的变化后,就要努力不去想它。这就叫做内功,或者叫“内动”。以下所说的所有训练都与这两个方面有关。中国人经常说一个的外形并不重要,重要是内在本质。通过不断的练习,你可以学会控制、移动和强化身体上的肌肉。师祖王芗斋大师就是一位很瘦的人,没有发达的肌肉,但他却是一位无人能敌的武术家,许多武术高手在跟他握手以后都不愿跟他比武,原因是他们能感受到他的内力。这也是他能够轻轻一碰就能伤人的方法。他已经掌握了内动训练的方法。不幸的是,就像他书上所说的那样,许多练武的人失去了训练的方向,仅仅依赖一些累人的武术动作。于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外表看来并不强壮,但是他们的内力却无人能比。他们的下身就像是一座埃及金字塔。他们的根基非常有力。于教授的学生们以他们的力量和

大成拳

大成拳 武术气功本一家,可叹后学习练差, 内外兼修含奥义,艺高体健气伸发 (形意拳名家马礼堂诗一首) 得意忘形勾心斗角 (大成拳明家刘新军论站桩) 大成拳七妙法门 大成拳的七妙功法包括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和实作等七种锻炼方法,也就是以站桩为主,佐以试力、摩擦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称为大成拳的“七妙法门”。以上七个锻炼步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如果单纯以力的角度来讲,力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发力而用,由推手而懂,由实作而知变化,由试声而固元气。总之,只有通过对“七妙法门”系统学习,力量才能笃实。 大成拳的另一个特点是医疗保健、养生强身、技击实战融为一体,以站桩不动为其基本锻炼手段,没有固定不移的套路和招法训练。 大成拳站桩锻炼原则,以求物为目的,以“站桩站桩,体认功能,收视听内,训练神经。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为基本学说,它与《管子》的“毋先物动、毋代马走、毋代鸟飞”的三毋学说及《老子》的“独立不改”和《黄帝内经》的“独立守神” 等学说是相吻合的。 养生桩歌 两脚平站腿微屈(曲),松静安详要调息, 气沉丹田须自然,松圆常圆是根基。 (王永祥) 双推手歌 两臂相搭点相连守中用中瞬息间 神经反应贵神速浑圆一体气为先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 (wyx) 浑圆歌(wyx) 三圆:松圆→常圆(经常松圆,指球体--丹田气)→实圆(浑圆一体) 欲求浑圆气充足拨水试力最为先 树木立基根生地再把六面争力添 三个争力要单做然后组合成浑圆 大成拳的基本要求 静中求松,松中求整,松中求紧,松紧结合。静—松---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气贯全身,法合自然。 习拳入手之法 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全在神、形、意、力、气、法、声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象。就以有形而论,其势如空中之旗,漂摆无定,唯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相应合。又浪中之鱼,起伏无方,纵横往返,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 无为而有为,万法皆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站桩修炼

常志朗先生真传大成拳桩功练法1

常志朗先生真传大成拳桩功练法 大成拳浑圆桩 此桩法是大成拳殊多功夫锻炼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不光是养生桩也是该拳的技击桩法,用它要求养生放松相对简单容易,但欲使求得技击之所需,就要求在其他技击桩法功夫精深后方可练习,大成拳功深者可以在任何一个装架中求得各桩架所应得之力,所谓大成拳只一桩一劲。首先,两脚平行站立,二足略宽于肩,足趾似有抓海绵,身体略微后靠,周身含蓄,头部如有细线上拉之意,二手臂徐徐上抬到高不过眉低不过嘴处止,二手臂环抱于胸前,指尖相对,腕关节有外挺上提之意,腕部二大筋要挑起,十指指尖可微加用力,注意肩部尽量放松,不去想他,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松下来。腿部弯曲,臀部下靠,二膝向上提纵,二脚向下踩按,但不可用力,此亦可谓桩功中之提顿。身体个骨骼支撑,可以体会欲蹲身抱起重物没抱的那个劲,保持住那个感觉,此时身体各骨骼全挺上劲了,没有任何打软的地方,头要正,脖子上大筋要挺住了,你抱重物时是不会缩脖子的。可意念双手臂间环抱二个气球,体会手臂挤压气球时一松一紧的感觉,不可真的用力,意念要总保持似有似无之间,细心体会手掌各指关节及腕关节开合的感觉,肩部要放松,身上肌肉一点力也不要用,要完全松下来,只用骨骼支撑着,筋逐渐地挑起来,站的肩膀松松,二手好象被线吊起来似的。双脚可意念各踩一条船,或骑在一天长木头上,这样可迅速体会出夹劲,今后二腿轻轻一夹就有夹劲再加力还能夹,便松下来了,初学者站此桩有一定的体会后就可马上转入大成拳技击桩的练习。 熟练运用点重身松是大称拳法之关键所在,无论推,断手都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在推手中顶牛,以胳膊根赢人,这种以肌肉拙力相抗的运动不是中国武术,更不是大成拳。推手是一个人武功整体水平的全面体现。在双方推手过程中,小臂互搭,感觉对方的力的点上的变化,如果掌握了点重身松,则无论推断手都可发挥巨大威力。经过点重身松训练,你的小臂分量极重,搭手时迫使对方肢体僵紧,而自身肢体保持放松状态,你的全部力量放在对方身上 {不是身体的倚靠之力 },这种力量靠胳膊的左偏右挂是化不开的,对方如拐棍一样地托着你,必然无法放松更做不出各种身体变化与发力,而你无论抖,放,拍,挂等都发放自如,从心所欲。练拳多年的人往往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练时往往很自然,发力有自感协调,均整,给人外在感觉似乎真的势不可挡,一旦对方给上你劲,就再也没有了自己练时的得劲,浑身各部乃至脚底都十分僵紧 {这并不是站桩重没有求到松与和 },力量一下压迫全身,只有用自身拙力撑顶这对方,这是因为再点上给你劲,你身体不会放松的缘故,自然点重身上也重了。点重身松的锻炼同样贯穿于大成拳 练习重的每个环节。其中扶按试力咳有效地求出点重身松。此试力说俗了就是用手把身子耍起来,{某些方法中用身体带动手,另当别论}。脚下按技击桩的丁八步站立,身体含蓄,双臂前伸,手掌下按,肘部可略有弯曲,五指腕部梢节要挺上劲,但身体要放松,意念可与以强壮对手双臂相搭,我之双臂控制住对方,下按之时意念对方竭力双臂上托以抵抗,而我之小臂力量沉实大于对方数倍,毫不理会对方之挣扎而下按,身体一定要放松,只体会肘部以下的变化,每一寸都应再小臂上作出拧裹螺旋,身体随小臂下按而漫漫向上升起,我双臂上扬时意念对方身体倚靠之力按我之双臂,我身体随之极慢向下坐靠,同时对方被我之上扬之双臂带得失去重心,如此反复去体会,要多再缓慢上下功夫,切记再试力过程中手臂的上下荡动不大,而是身体被手带起。另外试力要再动作做顺了再适时加入意念假借。作动作时每一微动都应全神贯注。此外平时也可练练摸劲,双手一搭就好象下面按着东西,把身体悠起来似的。或只靠小臂的扶按把整个身体带过去。总之手上之撕扯挣裹,刀挫勾叉劲越大越好,身上越松越好,有些人把这叫“倒重”,把以往身上发不出去的着力想办法到四肢梢节上,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现在广为人知的训练方法,基本上是西方式的,他们练的是肌肉的横截面。然而真正决定人力量大小的,其实是肌肉的拉伸度。中国式的训练方法就是训练肌肉拉伸度的。所谓的筋,是肌肉束连接骨骼的地方,很强韧有弹力。中国式的训练是牵拉筋腱,使肌肉与筋腱充分锻炼。此外,西方拳法打人,说白是用肌肉打人,而中国武术是用骨头打人,所谓的脱骨力,骨力,破甲力,讲的都是用骨头打人的要诀。须知,人的运动是肌肉施力的,可是真正支持人体,产生运动的离不开骨骼!骨骼是把力传递到对方身体的通道,武术的发力要研究的也要有三个方面,力的产生,传递与作用效果。为了我们终极目的的作用效果达到最佳,不研究传递的骨骼因素是不行的。这个就涉及到结构问题了。先不多讲了。下面,我再贴大成拳入门的必修功法与理论,以便于朋友们可以从这里入门。

意拳的撑抱桩和浑元桩

意拳的撑抱桩和浑元桩 前面我们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托抱桩、开合试力和摩擦步,读者只要按其基本要领及具体练习方法和步骤,坚持有日,相信会取得一定的锻炼效果。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练习撑抱桩和浑元桩。 撑抱桩是健身桩中的一个桩法,浑元桩是形意拳时期的叫法,现在又叫技击桩,它包括许多桩法。为了方便和易于区别起见,我们不妨把健身桩中的撑抱桩叫平步撑抱桩,浑元桩中的撑抱桩叫三体撑抱桩。 首先介绍平步撑抱桩,具体站桩方法是:两脚平行分开与肩等宽或比肩稍宽,自然站立,腿微曲,两手向上抬起与肩平或微低或微高于肩,总之在高不过眉、低不过胸的范围内即可,距离胸部约尺许,臂半圆,腋半虚,手心向内,如抱球状,手指分开而微屈,两手相距约两、三拳。站桩时对身体其它部位的要求均与前文中的托抱桩相同。设想双手及手臂环抱着一个极薄的与我们姿式吻合的气球,抱紧了球就要瘪,力大了球就要爆,抱松了球要动,甚至滑走脱落。 锻炼时只许意想,不要用力去作。平步撑抱桩的手臂抬高至胸前,比站托抱桩要吃力得多,且因初练时手臂支撑力量比较弱,肩部的肌肉群该紧的紧,不该紧的也紧起来,很容易僵而不易放松。我们的意念也会时有时断,所以这时的

意念活动也就不能过多、过大、过重,否则肩部就更加趋于僵死。 当平步撑抱桩基本定型而有初步的体认阻力感后,我们可以改变意念活动。设想整体在水中环抱着一个长气球,球的下端与地面相接,不单是两手及手臂环抱,胸腹、大小腿等处也都向里接触这个气球。在此基础上,可配合做向前挤抱气球的意念活动,一挤即止,切不可将汽球挤瘪了,总之有这么一点意思就行,认真体会身体与水的阻力、手臂与气球、腿部与气球的感觉。锻炼数日自会体会到整体与外界上下、前后、左右的阻力感觉。 在上述锻炼有了相当的体认功夫后,我们再进一步改变意念活动:设想整体环抱的不是气球,而是一棵参天大树,同样不单是两手及手臂环抱,胸腹、大小腿等处,就连我们的头部都向里接触这棵大树。设想环抱着这棵大树做往上拔、向下栽,往前推、向后拉,往外扒开、向里挤合等等动作,仍然要求是用意不用力,动作越慢越小越好,初练时允许出一点形,但要切记,随着锻炼体认功夫的提高要逐步不再出形,而是内动,一想即止,一止即想,不断揣摩意中力。要真有这么一棵大树我们也不可能拉得动,但似乎有随我意之支配而能微微拉动一点的感觉,有这么一点意思就行了。同时,还要注意凡是身体与树接触的部分,皆在应合两臂微动之意,周身关节都要有似曲非直之意。

关于大成拳螺旋力秘法

关于大成拳螺旋力秘法 一、螺旋力的作用 大成拳螺旋力的运用主要有两种:一种以蓄力状态自转攻防,可使对手的来力落空而失重,其力如打在飞转的车轮上;第二种是发力于对手,其力如旋转着钻入岩石的钻头。螺旋力最高级的运用是脱骨训练后的蓄发,其横转如摇旗撼树,其竖转如车轮削切,这种螺旋力的应用,应注重两点,一是其运动要领是在总重心自转的同时,由脊柱带动骨架的各关节一齐转动;二是运动轨迹不能仅仅是横转还应练习竖转、斜转、正转、反转等多种形式之转,正面螺旋,不仅是变面和双臂竖转,而应是总重心和脊柱、肩、胯等各关节都要竖转,同时需注意,发力需以脊柱去削切对手中心,万不可只是用手砖其间架,竖转为劈拳,反转为削拳,横转为圈捶,斜转为斩手,简而言之,一切单操形式都要取消,其发力只是浑圆力和螺旋力的合成,劈、崩、炮等单操只是无意识的空间形式而矣! 二、平面螺旋力训练 螺旋力功法的训练,是卢氏结构拳法的核心,亦为我国传统内家拳之精髓。历代拳家皆奉之为"不传之秘",真正掌握本功法、功力的人过去不多,现在更少。其力如车轮切削,所遇之物无不被离心力击出。对方如主动进攻,一旦与我方间架相融之,一刹那间,必会产生一种不可抗拒之力,令对手反弹而起,挨身即被摔出。此功精熟之后,在实战中不论对手来力如何巨猛,只要一经接触即会化为乌有。在末发力之时,对手即已失去重心。一旦此功上身,所有拳法及器械的发力,均可获得巨大突破性进展。 经过桩功的苦练,二至三个月后就会获取强功鸳实的浑圆整体爆发力。当我

们深人体会桩功的性能并且获得基本的生理改造之后,怎样的运动才会使站桩的意义不失呢?对"螺旋力"的体认是整体运动从相对静态过渡到绝对动态的最佳训练手段,目前所有的意拳、心会掌、螺旋拳等原传拳法的有关教材中,均一笔带过或根本末提。孰不知如果自身不具备"整体螺旋"的功夫,那么在应用之中"力如盘内之珠"的螺旋发力是不可能达到的。 我国原传实战武学之整体劲力的来源,即是通过关节与关节之间的韧带拉伸,来调动以肌肉为动力,骨酪为杠杆,以关节为枢纽的力的有序连接和释放。根据人体生理构造原理分析,人体关节的运动可分为屈伸、内旋、外旋和环转,关节运动的特点是以关节为支点,进行某一部分的运动。 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体的发力必然遵循物理学上的力学原理。卢氏结构之"螺旋力"功法训练不但吸收了上述特点,而且还上升至脊柱带动躯干,躯干带动间架,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性关节同步运动。 "螺旋力"修习入手方法:首先从桩功的间架动转开始,即从正面浑圆桩为基本姿式,以躯干作为我们的中心轴,使双肩、双胯按顺时针方向360度的滚动式摩擦环绕。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双肩双胯按顺时针方向运动,那么上肢所保持的间架就会与躯干形成矛盾的反称运动,这样才能使双肩关节真正产生360度运动轨迹。双胯与躯干的运动亦是如此。另外,由于下肢承受上体的重压,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会被胯关节的运动而自然带起,与躯干形成方向相反轨迹相同的运动。我们又发现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能使双肩双胯在运动中同步进行,若仅动双后,下肢力量传导不上来,如只动双胯又会造成扭屁股,此均非真正的螺旋功夫,更丧失了整体用力的原则。 在此我们先来谈谈脊柱的中枢作用。脊柱上端连于大脑,是人体机能调节输

大成拳训练------霍金来

大成拳训练------霍金来 大成拳训练------霍金来养生桩养生桩是大成拳一切训练的基础,因此大成拳训练从养生桩开始。养生桩是培养体质的根本练习,大成拳的整个训练体系最终还是要回到养生桩,以养生桩圆融万法,以养生桩调养心性。大成拳的训练内容如果粗略的分成消耗体力性练习与休息性练习两 大部分的话,那么除养生桩外,其它练习都可归入消耗体力性练习,养生桩相对来说是休息性比较强的。在养生桩的练习中,身心最易于放松,而越是高度的放松,身体动作越能够做到敏捷流畅的变化,对敌时越能够做到从容不迫、气定神闲。所以各种训练都做完了,最后一步就是归根返本、调养心性,回到养生桩去。养生桩站法有许多种,许多姿势都是因病设势,最为常用的是混元桩。现简述该桩站法如下,首先将全体间架配备安排妥当,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重心平均分布于两脚,平稳站立,两腿微曲,头正身直,神庄气静,全身关节似有微曲之意,头顶向上略领,如有一根丝线吊起,脊柱层层叠落,面部表情似笑非笑,嘴微张,齿轻扣,目敛神收,两目似闭非闭,微露一缝,扫除万虑,默对长空,精神放大,如立云端,两手提至胸前,曲肘环抱,两手间距约与肩同宽,手心向里,手指相对,两手距胸约一尺或略小,两手五指张开,指分掌凹,手指略有向里扣的力

量,手腕略向内扣,腕尖略有向外顶之力,整个手臂有向里抱的力量,双手中指挑起,领起三分外撑之力,手臂撑抱之力比例为撑三抱七,肩部要放松。如依上述要领锻炼,则全身神经得到全面温和的刺激,气血循环加强,尤其微循环能得到巨大的改善,对于健康有莫大的好处,肌肉的弹性力量因为气血循环的改善也得到根本的增长,此种力量不同于负重练习导致肌肉急剧充血后代偿性肌纤维增粗引起的肌肉承重能力增长,是适合于格斗的力量。养生桩练习切记身心不可紧张用力,否则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则气滞,全体皆非。混元桩与技击的关系极为密切,常说大成拳法是集古之大成,融形意、八卦、太极、少林精粹于一炉,混元桩的含义就是融合诸拳原始根本于一桩,故称混元。这个桩势两脚并起两手长伸,两手两脚分出虚实变化既是大成拳实战技击的基本间架,此种间架外表看似左右一致、均整而无虚实,实则内蕴种种虚实变化,含而不露,不过此种正身朝前、双手结合迎面齐出的实战间架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对它有深入的了解了。养生桩有对许多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与治疗效果,因病设势,由混元桩变化出多种姿势,在此略述各种姿势如下:1、扶按桩其它要领同混元桩,两手向身侧缓缓抬起,肘微屈,有外撑之力,两手高与脐平或稍高一些,掌心朝下,如按水中漂木,既不可将木板按入水中,又不可使木板随水漂走,十指分开,中指挑起,指尖朝

王玉芳谈大成拳站桩

大成拳是河北省深县先父王芗斋创始的(1885~1963年)。先父幼年从深县郭云深老先生习心意拳(形意拳之母拳),后遍游祖国各地,博采各拳术名家之长,创造了“内外一体”、“意动一致”的大成拳;并在一生数十年实践中,对该拳理论和实用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大成拳站桩具有简便易学、不讲场地、不费力、不求外形多变化的特点,故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只要思维正常均能掌握功法要领,注重意感与精神。 站桩不讲求套路和招数,无论动静都以意为导引。 大成拳兼重养生与自卫两个方面,桩法也分养生和技击两种。养生桩是基本功,从拳术来说,养生桩在于变动求整、祛病健身、增强体力,为学习拳术创造条件。桩法特点 在运动锻炼中,使人全身各个器官、细胞同时获益,这就是本桩法的特点。此外,由于没有任何招式、套路的限制,在运动时脑神经不受刺激、不紧张,能够得到休息,这也是与一般运动不同的地方。 “桩法是锻炼全身的功夫”,人身是一个整体,虽然分身、手、头、足等不同部位,但不能分别而论,故不能偏重某一部分锻炼。意拳桩法是统一意念、统一动作、统一力气、全身同时一致锻炼的基本方法。 站桩虽然仍属肌肉筋骨的锻炼,但若要身体内部起变化,则要“以形为体,以意为用,意灌全身,以精神内敛为主”。所以,在站桩锻炼时,一切动作、意念活动都要从整体出发,从整体着想。 这是大成拳桩法的特点。站桩注意三个基本要点 1.精神集中(思想、意念集中):站桩时,首先要凝神定意,默对长空,目光远望,扫除万虑,什么都不想,使思想意念高度集中,所谓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最后要做到即便有人、物在身边走过或移动,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周身放松:要做到内外都放松,四肢百骸、大小关节和内脏尽可能放松,但是要求“松而不懈”。松是很重要的,从练习意拳来说,“松”要贯彻始终,而“松”和“整”又是相辅相成的。 整体放松以后,可以适当用意,不过用意时不要过于紧张,要用意而不用力,否则容易有不舒服的感觉。 3.呼吸自然:呼吸不要人为的有意造作,气不可提,也不可故意沉,要求做到匀静自然,和平常一样。 站桩时,思想意念集中是基本要求,而初学站桩时,精神集中却很难做到,有时越想摆脱杂念,反而想的越多,这样就会影响练功。如果遇到杂念纷至、一时摆脱不了时,

常志朗传大成拳抱球桩

常志朗传大成拳抱球桩 此桩法是大成拳殊多功夫锻炼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不光是养生桩也是该拳的技击桩法,用它要求养生放松相对简单容易,但欲使求得技击之所需,就要求在其他技击桩法功夫精深后方可练习,大成拳功深者可以在任何一个装架中求得各桩架所应得之力,所谓大成拳只一桩一劲。首先,两脚平行站立,二足略宽于肩,足趾似有抓海绵,身体略微后靠,周身含蓄,头部如有细线上拉之意,二手臂徐徐上抬到高不过眉低不过嘴处止,二手臂环抱于胸前,指尖相对,腕关节有外挺上提之意,腕部二大筋要挑起,十指指尖可微加用力,注意肩部尽量放松,不屈想他,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松下来。腿部弯曲,臀部下靠,二膝向上提纵,二脚向下踩按,但不可用力,此亦可谓桩功中之提顿。身体个骨骼支撑,可以体会欲蹲身抱起重物没抱的那个劲,保持住那个感觉,此时身体各骨骼全挺上劲了,没有任何打软的地方,头要正,脖子上大筋要挺住了,你抱重物时是不会缩脖子的。可意念双手臂间环抱二个气球,体会手臂挤压气球时一松一紧的感觉,不可真的用力,意念要总保持似有似无之间,细心体会手掌各指关节及腕关节开合的感觉,肩部要放松,身上肌肉一点力也不要用,要完全松下来,只用骨骼支撑着,筋逐渐地挑起来,站的肩膀松松,二手好象被线吊起来似的。双脚可意念各踩一条船,或骑在一天长木头上,这样可迅速体会出夹劲,今后二腿轻轻一夹就有夹劲再加力还能夹,便松下来了,初学者站此桩有一定的体会后就可马上转入大成拳技击桩的练习。 熟练运用点重身松是大成拳法之关键所在,无论推,断手都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在推手中顶牛,以胳膊根赢人,这种以肌肉拙力相抗的运动不是中国武术,更不是大成拳。推手是一个人武功整体水平的全面体现。在双方推手过程中,小臂互搭,感觉对方的力的点上的变化,如果掌握了点重身松,则无论推断手都可发挥巨大威力。经过点重身松训练,你的小臂分量极重,搭手时迫使对方肢体僵紧,而自身肢体保持放松状态,你的全部力量放在对方身上{不是身体的倚靠之力},这种力量靠胳膊的左偏右挂是化不开的,对方如拐棍一样地托着你,必然无法放松更做不出各种身体变化与发力,而你无论抖,放,拍,挂等都发放自如,从心所欲。练拳多年的人往往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练时往往很自然,发力有自感协调,均整,给人外在感觉似乎真的势不可挡,一旦对方给上你劲,就再也没有了自己练时的得劲,浑身各部乃至脚底都十分僵紧{这并不是站桩重没有求到松与和},力量一下压迫全身,只有用自身拙力撑顶这对方,这是因为再点上给你劲,你身体不会放松的缘故,自然点重身上也重了。点重身松的锻炼同样贯穿于大成拳练习重的每个环节。其中扶按试力可有效地求出点重身松。――此试力说俗了就是用手把身子耍起来,{某些方法中用身体带动手,另当别论}。脚下按技击桩的丁八步站立,身体含蓄,双臂前伸,手掌下按,肘部可略有弯曲,五指腕部梢节要挺上劲,但身体要放松,意念可与以强壮对手双臂相搭,我之双臂控制住对方,下按之时意念对方竭力双臂上托以抵抗,而我之小臂力量沉实大于对方数倍,毫不理会对方之挣扎而下按,身体一定要放松,只体会肘部以下的变化,每一寸都应再小臂上作出拧裹螺旋,身体随小臂下按而漫漫向上升起,我双臂上扬时意念对方身体倚靠之力按我之双臂,我身体随之极慢向下坐靠,同时对方被我之上扬之双臂带得失去重心,如此反复去体会,要多在缓慢上下功夫,切记在试力过程中手臂的上下荡动不大,而是身体被手带起。另外试力要在动作做顺了再适时加入意念假借。作动作时每一微动都应全神贯注。此外平时也可练练摸劲,双手一搭就好象下面按着东西,把身体悠起来似的。或只靠小臂的扶按把整个身体带过去。总之手上之撕扯挣裹,刀挫勾叉劲越大越好,身上越松越好,有些人把这叫“倒重”,把以往身上发不出去的着力想办法到四肢梢节上,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我们现在广为人知的训练方法,基本上是西方式的,他们练的是肌肉的横截面。然而真正决定人力量大小的,其实是肌肉的拉伸度。中国式的训练方法,就是训练肌肉拉伸度的。所谓的筋,是肌肉束连接骨骼的地方,很强韧有弹力。中国式的训练是牵拉筋腱,使肌肉与筋腱充分锻炼。此外,西方拳法打人,说白是是用肌肉打人,而中国武术是用骨头打人,所

养生桩收功

站桩“九注意” 一、注意确保充足睡眠。站桩非常消耗体能,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日睡眠时间务必保证在七小时以上,同时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消耗,积蓄体能。 二、注意站桩环境的选择。站桩环境必须安静、熟悉和有较好的通风性,最好在卧室中站桩,必须关掉手机和电话,以防“惊功”出偏。 三、注意饮食的搭配。要多素少荤,为了补充因素食造成的“油分”的不足,可多吃“生核桃仁”、“熟芝麻末”、“生花生仁”、水果和杂粮。 四、注意性生活的安排时间和度。练习站桩后一定要注意性生活的度,绝对不能太频繁,否则你离与“老马”握手的时间是不会太久的。 五、注意饭后站桩时间的安排。对初学者而言,一般来说,饭后半小时内不要站桩,对有低血糖的初学者,空腹不宜站桩。 六、注意不要对着风口站桩。对着风口处站桩易感冒;夏季在空调房内站桩一定要穿长衣裤,同样不能对着空调出风口站,若站桩出汉较多,桩后必须用干毛巾擦拭全身,洗澡应当在半小时后,水温应与体温相宜;冬季站桩一定要注意保暖,应当带手套和帽子。 七、要注意站桩次数和时间的把握。初学者一次站桩时间不可过长,应“多次少站”为宜,避免身体出现过度的不适感。待身体逐渐适应之后,再逐步延长每一次的站桩时间。 八、要注意站桩前排空大、小便。站桩前一定要把大、小便解完后再站;如果在站桩中有了便意,应立即停止站桩,便后再站。 九、要注意不要带着急躁情绪站桩。若在练功中产生了急躁、不耐烦,可暂收功活动活动,稳定情绪。什么时候情绪稳定了,什么时候站。带着急躁情绪练功,容易出现偏差(秘静克前辈经验)。同时不要在“雷电”天气站桩,以免受强“雷电”惊吓而产生“偏差”。 侍坤宏:站桩要固定时间吗? 醒世无量:没有特殊要求非要在每天的某个特定时间站桩,站桩是生活化程度很高的气功,完全能够在“在生活中站桩,在站桩中生活”。 睡不着的时候,可以起来站桩,或者做若干次“大礼拜”,若在站的过程中出现了困乏感,应该立即停止站桩,马上睡觉。对于初学者来说,睡眠是最好的补充消耗和恢复体能的方法。 问:站桩中如何运用意念? 醒世无量:站桩虽然不需要入静,不需要意念引导同样能够达到预防和治病的目的。站桩中全身细胞尤其是脑细胞由于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而兴奋度较高,所以杂念就比平常多好几倍,往往是“杂念乱飞”(其它气功修炼中“杂念”多的原理相同)。 那么如何在站桩中处理杂念多的问题呢,无量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意罩全身。意罩全身就是将全身纳入到意念中来,站桩中经常用意念浏览身体各部位(也就是过一段时间浏览一次全身),从而找出体内没有放松的部位,用意念调整其放松。“罩”是一种轻轻地罩,不能用“力”关注,不能意念太重。 二、意念停留在体内有反应的部位。当体内出现“麻热胀”反应后,可将意念停留在这个部位上,哪个部位反应大,意念就随即跟过去,停在反应大的身体部位。“停”要象一只蝴蝶一样轻轻地停在身

于永年弟子林锦全的洋弟子大成拳站桩心得体会

于永年弟子林锦全的洋弟子大成拳站桩心得体会 内动训练 在社会上,一般人不知道站桩,就是在武术界,站桩也是一件很隐秘的事。师傅教拳时,历来就有“宁教十套拳,不教一个桩”的说法,可见习武的人对站桩有多看重。 我本人以前师从林锦全先生练习站桩,后来他又介绍我认识了北京的曹师叔。一年多来,我很荣幸能跟随曹师叔练习站桩。他是站桩大师于永年教授的学生,功夫很高。于教授是一位站桩大师,他品德高尚,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站桩事业。他无私地向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传授大成拳,为他们带去了健康,使他们受益。于教授本人是一位名医,他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来研究和发展站桩功。与众不同的是,他能够从医学上来阐释站桩运动。我们非常感谢他老人家,没有他的知识与传授,我们不可能学到这么好的功夫。 在曹师叔的指导下,我一直在努力进行站桩的内动训练。我衷心地感谢他长期以来对我的悉心指导,始终如一,坚持不懈。我以前从来没遇到过一位像他这样全心全意传授自己知识的老师。我只有用自己的努力来回报他,我希望我的站桩体会能够帮助更多的人通过站桩来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我自己感觉站桩对我的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到北京之前,我的腰一直难受,多年来进行了各种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都不理想。但是,仅仅跟曹师叔练了四个月的站桩,由于加强了腰和腿针对性的重点练习,我的腰就好了。与此同时,我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在这篇短文中,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介绍我在站桩中的训练要点。 内视 我训练的第一个部分就是内视(注意体内/关注内动)。我对内视的理解是,在你站桩时必须感受你自己的体内变化。这不用闭眼睛。通过不断训练,你开始能感到身体的结构或排列,你也会感到体内的紧松,这对内动训练很重要。在以后的练习阶段你可以感到肢体之间好像有连接。在你感受到体内的变化后,就要努力不去想它。这就叫做内功,或者叫“内动”。以下所说的所有训练都与这两个方面有关。中国人经常说一个的外形并不重要,重要是内在本质。通过不断的练习,你可以学会控制、移动和强化身体上的肌肉。师祖王芗斋大师就是一位很瘦的人,没有发达的肌肉,但他却是一位无人能敌的武术家,许多武术高手在跟他握手以后都不愿跟他比武,原因是他们能感受到他的内力。这也是他能够轻轻一碰就能伤人的方法。他已经掌握了内动训练的方法。不幸的是,就像他书上所说的那样,许多练武的人失去了训练的方向,仅仅依赖一些累人的武术动作。于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外表看来并不强壮,但是他们的内力却无人能比。他们的下身就像是一座埃及金字塔。他们的根基非常有力。于教授的学生们以他们的力量和下肢训练而著称。下肢有人体最多和最大的肌肉群。 矛盾 师祖王芗斋大师自称“矛盾老人”。他的每个向前动作都有一个向后运动,每个向上动作都有一个向下运动。每个动作或发力都伴随着反向的力。这与牛顿的运动力学概念相似,叫做六向理论。曹师叔一开始训练我大腿的紧松。膝盖向前顶,臀部和腰向后靠。腰要向外顶,这样可以使这些部位的肌肉和肾更强壮(中医理论中,人的力量来源于肾)。这种训练也加强了腿部力量。这种矛盾的训练方法也可以用在下肢上。因此,脚、膝和臀部形成一个三角形,这是下三角或下金字塔,这些是以后训练的强大基础。这也形成了一个框架来支撑后背及其它任何动作。以前我训练的时候总是用我的后背来做动作或推手。这就意味着我的后背就会过度劳损而导致持续的疼痛。我以前经常看医生,做按摩和吃止疼药。但是经过这种训练以后,我现在可以使用我整个下身的力量,降低我后背的负荷,因此,腰疼消失了。 紧松 站桩中的紧松与体育馆里通常的伸展动作不同,它指的是肌腱和“休息肌”。肌腱是肌肉两头很小的部分。用紧松锻炼这些肌腱可以使它们更强壮。这可以通过放松工作肌来达到。这种训练可以使中间的肌肉和两端的肌腱做为一个整体来工作。“休息肌”就是于教授所说的反向收缩的肌肉。当你用手举起重物的时候,你主要是用肱二头肌。相反,你放松这块肌肉的时候,放下重物的时候,你用的就是反向收缩的肌肉。这是无意识的运动。如果你不使用这些肌肉,你就只能举起重物而不能放下。就像一部只能上不能下的电梯。站桩能训练这三部分肌肉像一块肌肉那样工作。最后你就成了师祖王芗斋大师所说的“竹子”。他说他之所以可以打败其他武术高手,就是因为他像一棵粗壮的竹子,而其他人像立在一根筷子上的坛子或花瓶。这是因为

大成拳自修入门百日功

大成拳自修入门百日功 大成拳以养生与实战价值吸引了无数武林学子。大成拳博大精深,愈钻愈觉其深,愈练愈感其难。修习大成拳无固定之法,修习者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但在众多大成拳习练者中,能够得到明师指点、口传身授者极少,大多数人是靠自学。自学大成拳有一定难度,许多人习不得法,或因种种条件所限,一直未能真正步入大成之门。 笔者也是一名自学大成拳者,幸小有所成。今愿将本人自修入门之过程心得整理出来,以助初学者一臂之力,早日步入大成之门。习练者参考时不可拘泥。 自修大成入门功整个过程约百日。 准备工作 初学大成拳,当研读王芗斋所著《大成拳论》,以后修习过程中也须时时参照,认真体会。大成拳讲究“悟”性,而“悟”的基础则是对拳学理论的深刻体会。非边思边练不能有得。 第1~10天只站浑元桩 (于永年先生演示浑圆桩) 摆好桩式后,从头顶开始至颈至躯干及臂、腿依次放松。须松静站立,不加任何意念,切记头直、目正、神庄、心静,

并于桩功中体会这四个词的含义,照此修正外形及神意。 呼吸自然,不应憋气或做作。双目可睁可闭,不可意守任何部位。大成拳不走经络不练气,练意则对,练气则错(初学者尤须注意)。 站桩时间不强求,欲速则不达,每次桩功,应站至感到疲劳或酸痛难支时即止。若用拙力勉强支撑,则有害无益。 初练者可能站桩时间较短,益多加练习,每日最好能站三至四次,且两次站桩之间隔一定时间,这样既能尽快出功,还有利于神经和肌肉疲劳后的恢复。 第11~30天加练摩擦步和试力 (姚承光先生教授王志方先生意拳走步摩擦步) 经过10天修习,再站浑元桩时可加入一定意念,如:摆好桩式、放松身心后,即可意念两臂环抱一气球,既不可松,松则飞走;也不可紧,紧则会破。再以意念使气球慢慢胀大,同时两臂及手似被气球所撑,稍向外拉开一点,体会两手拉开时的感觉。意念中双手、双臂抱紧一点,体会抱紧时气球的阻力感。初练时,动作幅度可大一点,越缓慢、均匀越好,但不可用拙力。此时,即可感觉到内劲的初步产生,两手随意念会有发麻通电之感,但意念不可过强,似有似无即可。如此每日修习,这种力感会由手渐及臂、肩等处。 每次站桩完毕,可做一些试力动作,不必多,一两种即

[大成拳] 求力-----韩星樵 著(摘自《意拳学》)

求力-----韩星樵著(摘自《意拳学》) 1、求力的基本步骤 求力是通过锻炼使自身获得拳术的力。这种拳术的力是指人体各部本来所具有的力量,按照拳术技击的目的要求进行熟练运用。因不同的目的,使人体产生各种不同的用力方法,各种不同的用力姿式的不同的力量大小,以致形成不同的用力习惯。比如举重和摔跤两种运动,都是要通过作力来完成动作的,但它们的用力方式就有明显的不同,举重运动员从上举重量上来说,要比摔跤运动员更有力,但如请举重运动员参加摔跤比赛,结果可想而知。原因就是以上所说用力方式不同造成。甚至赛跑,跑百米的运动员和跑马拉松的运动员也不能互相替代,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拳术技击中由于有它特殊的运动目的,要求运动员有特殊的用力方式,并形成自已,用力习惯。这种用力习惯要通过一定的锻炼才能取得。在意拳中是通过站桩的方法来达到求得拳术力的目的。在此以一桩为例来介绍求力的基本步骤。 (a)浑圆桩的姿式 人体自然站立,两足分开与肩齐,足尖向前,面向正前方,两目平视,头顶微悬,下颔微收,两臂在肩的同一水平抱合,掌心离胸一尺左右,两距离15CM左右,肘微下垂,二臂如环,胸部微收,脊柱正直,膝关节自然弯曲,胯回收,臀部微后坐。 此姿式取名浑圆桩,浑圆即混元,也就是混沌的意思。混沌守一,无有分别。故此桩从姿式上来讲,不高亦不低,不伸亦不缩,不长亦不短,不前亦不后,不左亦不或,虽说是两足肩宽,两手距离15CM左右,又不能精确度量,称之为“不着象”。从意识上来讲,无去意亦无来意,无伸意亦无缩意,无有一意,只一站而已。正因为此桩混沌不立一象,亦无有一动,所以它包含着一切运动变化的可能性。我们知道一切运动都是在空间位置变化过程中实现的,比如说手臂向前伸出这一动作,只有当手臂弯曲时才能进行。如果手臂已经伸直,那么就无法再佬这一伸的动作了,所以说伸后不能更伸,同样曲后也不能更曲,其它运动亦是如此。在拳击中,如拳手已将拳向前击出后,便不能再向前击出,只有将击出的拳头收回后才能再次击出,就是这个道理。这说明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一个姿式的确立,本身已经限制了随意运动的可能性。意拳为了能使人体充分掌握一切运动的可能性,认识了浑圆桩,并以此桩为一切运动的出发点。 (b)去浊求整 浊是指浊力,整是指整力,去浊求整就是要通过站桩的方法,首先将浊力换成整力,这是指将人体的两种不同的用力方式进行改换。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用力习惯往往是屏气努力、局部肢体肌肉持续收缩,这种用力习惯不符合拳术的要求。屏气后呼吸停止,不利于身体的气化反应,局部用力,人体质量不能整合,肌肉持续收缩不能形成力距。故此称这种用力方式为浊。为了改去这种不良用力习惯,就要经过去浊求整,旧时称作桩法换劲。整的用力方式是在未用力时保持整个身体放松,呼吸自然,当用力时,精神高度集中,全身肢体统一协调,肌肉同时向同一方向收缩,向同一目标施加作用力。以前称这种用力方式为六合。即内三合:习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合者合而为一,内外皆合即整体为一。所以在意拳中首先明确一个整字,不再一一求索部分之合与不合。 如何进行去浊求整呢?先如前文所述,站如浑圆桩的姿式,然后开始求一个“松”字,就是要做到全身放松,意念中也是只有此一“松”,为甚么要松呢?此为以无观有之法。在前文中已经谈到桩法重在体认,就是要通过锻炼,自身得到切实的感受,此时去浊求整,就要体认整的感受。整是指人体的机能状态高度统一协调,它包括两种身体状态,一是整体放松状态,一是整体用力状态,在整体放松状态或整体用力状态时以及在这两种状态互相变化运动中,始终受到精神意识的统一控制,所以称之为整。由于初学意拳者浊力未去,因此无法体

形意拳站桩心得体会

形意拳站桩心得体会 形意拳站桩心得体会 大成拳站桩心得体会 内动训练 在社会上,一般人不知道站桩,就是在武术界,站桩也是一件很隐秘的事。师傅教拳时,历来就有“宁教十套拳,不教一个桩”的说法,可见习武的人对站桩有多看重。 我本人以前师从林锦全先生练习站桩,后来他又介绍我认识了北京的曹师叔。一年多来,我很荣幸能跟随曹师叔练习站桩。他是站桩大师于永年教授的学生,功夫很高。于教授是一位站桩大师,他品德高尚,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站桩事业。他无私地向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传授大成拳,为他们带去了健康,使他们受益。于教授本人是一位名医,他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来研究和发展站桩功。与众不同的是,他能够从医学上来阐释站桩运动。我们非常感谢他老人家,没有他的知识与传授,我们不可能学到这么好的功夫。 在曹师叔的指导下,我一直在努力进行站桩的内动训练。我衷心地感谢他长期以来对我的悉心指导,始终如一,坚持不懈。我以前从来没遇到过一位像他这样全心全意传授自己知识的老师。我只有用自己的努力来回报他,我希望我的站

桩体会能够帮助更多的人通过站桩来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我自己感觉站桩对我的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到北京之前,我的腰一直难受,多年来进行了各种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都不理想。但是,仅仅跟曹师叔练了四个月的站桩,由于加强了腰和腿针对性的重点练习,我的腰就好了。与此同时,我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在这篇短文中,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介绍 我在站桩中的训练要点。 内视 我训练的第一个部分就是内视(注意体内/关注内动)。我对内视的理解是,在你站桩时必须感受你自己的体内变化。这不用闭眼睛。通过不断训练,你开始能感 到身体的结构或排列,你也会感到体内的紧松,这对内动训练很重要。在以后的练习阶段你可以感到肢体之间好像有连接。在你感受到体内的变化后,就要努力不去想它。这就叫做内功,或者叫“内动”。以下所说的所有训练都与这两 个方面有关。中国人经常说一个的外形并不重要,重要是内在本质。通过不断的练习,你可以学会控制、移动和强化身体上的肌肉。师祖王芗斋大师就是一位很瘦的人,没有发达的肌肉,但他却是一位无人能敌的武术家,许多武术高手在跟他握手以后都不愿跟他比武,原因是他们能感受到他的内

大成拳桩功

大成拳桩功 大成拳桩功 正如本拳不尚套路和招法一样。站桩功的姿式也并非固定,而是千变万化。桩法不应拘泥,其姿式也需辩证。站桩功的姿式是因人而异,因病而定,因练功者的程度和因其所要达到的效果而定。下面只是举些常见的姿式作为例子,初学者可良由选择,用作参考。 站桩功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两大类。养生桩虽然也有技击基本功之称,而且有一些从事过多年技击的拳家返回来练习养生桩的事例。但其主要意义还是用以养生,即用来强健身体,防治疾病,故不论性别,年龄各异,身体强弱不同,均可以练习此桩。 养生桩: 养生桩有站式、坐式、卧式和行走式之分,但以站式为主,故这里着重讲站式。 一、站式:站式的基本原则为二脚分开,与肩同宽,平均立稳,全身各关节处无不成钝形三角,无屈不夹,无节不顶。二臂高不过眉,低不过脐,前不盈尺,后不贴身。在这些基本形式下,可以有若干不同的姿式,如下所述,只作参考。 1、撑抱式: 神态自然,心平气和,两脚平均站立,左右分开,呈平行状。两脚距离与肩同宽。身体重心放在脚掌和脚跟,足心上吸,腿部略有弯曲,小腹松圆,胸窝含蓄,脊背挺拔。臀部似坐非坐,与腰背形成直线,头直项竖。下颌微向后收,头项上提(意如被绳索吊起。称为吊顶)。手抬至胸前,高度在眉肩之间,两手与胸部之间距离为两拳许,两时左右外撑,两手手心向内,两手指尖之间距离与肩略同。手指微曲,并自然分开,意如抱一浮球,但同时又要向外撑,比例为七抱三撑。两目似闭如垂帘状或双目睁开,向前平视。但此时要神光内敛(不要注视任何目标,而要漠然视之,即有视而不见之意,谓之神不外驰),由寂静调息而扫除一切杂念,由杂念不生而心能入静,静到极处,心与虚空大气会为一体;意如独立云端,背靠宝树,身心舒适,内外温养、从而达到养生强身之目的。 2、提按式: 手臂伸向前下方,左右自然张开,微微弯曲。两臂提起,两时外撑,手略与脐同高。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微微分开,自然弯曲。双手既向上提,又向下按。有提按大球勿令低昂之意,其余同上式(撑抱式)。 3、撑扶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